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中國美女吃大團子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中國美女吃大團子

發布時間: 2022-09-05 03:27:19

① 清明節為什麼要吃青團

清明緣何吃青團
上海人在清明前後有吃青團的食俗,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的法規,於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間,即渭明前一、二日,還特定為」寒日節」。
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米酪、麥酪、杏仁酪揚,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節充飢,不必舉火為炊。
在寒日節的傳統食品中還有一種「青精飯」,據《瑣碎錄》記載:「蜀入遇寒食日,采陽桐葉,細冬青染飯,色青而有光。」明代《七修類槁》也說:「古人寒食采楊桐葉,染飯青色以祭,資陽氣也,今變而為青白團子,乃此義也」。清代《清嘉錄》對青團有更明確的解釋:「市上賣青團熟藕,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
現在,青團有的是採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流傳百餘年,仍舊一隻老面孔。人們用它掃墓祭祖,但更多的是應令嘗新,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因此,一些賣青團的店家洞察到這以點,前些年曾出現過多種甜咸餡料的青團,如豬油玫瑰青團、黑洋酥青團、金針耳鮮肉青團等,但好景不長,這些原本受人青睞的青團,竟然無疾而終,實在讓人百思不解。

② 一天吃6個豆包的馬爾他女運動員自曝最愛的是麻團,麻團有多好吃

大家應該都知道,作為不同國家的運動員,他們來到我們北京冬奧會來參加比賽的時候,都以最好的精神面貌來參加比賽,那麼他們確實都非常的優秀,而且對於我們中國的運動員而言,他們確實也非常的努力。 那麼在我們北京到村中,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的食物,而且這些食物確實也有我們中國的傳統美食以及我們中國的小吃。雖然說正是因為這樣,很多人也看到了我們中國的美食現在也名揚了天下,很多的運動員都非常的喜歡我們中國的美食,不管是哪個菜系的菜品都在運動會上有呈現。那麼在冬奧村中,有人就說,他們每天最多的時候要吃掉100噸餃子。所以說這些個人確實也非常喜歡我們的中國美食和小吃。

③ 春物 春物第一季中大老師剛見到團子說團子是碧池,團子說她還是處女,然後很那個,怎麼說呢(慚愧害羞

在日本,高中生是處對於一些開放的人來說是不受歡迎的表現,團子作為女孩子一方面是害羞,另一方面也覺得丟臉,其實那隻是互相攀比而已,不見得真有那麼多人高中就不是處了,三浦她們應該是處女的,一般來說輕小說都是這樣默認的

④ 北方清明節吃啥

北方清明節吃青團子、艾粄、暖菇包、饊子、雞蛋、子推饃等。
1、青團子:清明時節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即可。
2、艾粄:艾粄是清明節必備的傳統小食。首先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凈,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干水分,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後把准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面團里,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鍾後即可出爐。
3、暖菇包: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學名鼠麴草,又叫佛耳草,當地人稱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間地頭長滿鼠麴草,毛茸茸、鮮嫩嫩的,正是採摘的好時節,也是製作暖菇包的好季節。在泰寧,製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異。南片製作,用的是新鮮採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圓月,類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製作,形似彎月,更像水餃。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圖的是新鮮口味,不講太多規矩。
4、饊子: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致,多以米面為主料。
5、雞蛋:民間習俗認為,清明節吃個雞蛋,一整年都有好身體。清明節吃雞蛋其源起是先秦時代某些地區有禁火習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雞蛋是度過這一時期的最好的食品儲備。清明節這天雞蛋除了吃,還可以玩,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畫蛋」,另一種則是「雕蛋」。畫的五顏六色雞蛋可以吃;而「雕蛋」則僅供玩賞。
6、子推饃:「子推饃」,又稱老饃饃,類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裡麵包雞蛋或紅棗,上面有頂子。頂子四周貼面花。面花是麵塑的小饃,形狀有燕、蟲、蛇、兔或文房四寶。圓形的「子推饃」是專給男人們享用的。已婚婦女吃條形的「梭子饃」,未婚姑娘則吃「抓髻饃」。孩子們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專給男孩子吃,也最受他們喜歡。

⑤ 常州過年的習俗

古時候,常州從農歷12月初便開始張羅著過春節了,備年貨、做團子、撣煙塵……在以下這幾樣常州民間習俗,您未必聽說過,不過若想照著做做,體驗一下「復古」的感覺,倒也不是難事。
人口團子過年吃大團子的習俗保留至今,但是團子的花樣不如以前多了。舊時必做的大團子有12條小龍、1條大龍、元寶、松子、秤砣、扁擔、豬頭、魚等等。
還有一種「人口團子」,是常州獨有的。據說明朝時候,朱元璋曾派大將湯和鎮守常州,湯和酗酒成性,酒後理政,往往錯殺無辜,醒來又毫無印象。他的副將便做了一種人頭形狀的團子,染上點紅色,每當湯和爛醉要殺人,便讓儈子手將團子冒充人頭獻上,矇混過關。
後來,常州幾乎家家戶戶都備著這種團子,許多百姓因為它而保住了性命,寓意保護人口平安的「人口團子」也因此得名,並演變成一種節日習俗。如今一些鄉下人家,仍然保持著過年做人口團子的習慣。
壓歲盤與現代人習慣年初拜年時才給小輩壓歲錢不同,舊時常州人的「壓歲」是從大年夜開始的。大年夜睡前,家裡的老人會給小輩一個「壓歲盤」,盤子里裝著瓜子、長生果、糖和壓歲錢。小輩要把壓歲盤放在枕邊,年初一早上醒來以後抓來吃。
搶財神大年初五,是常州人「搶財神」的日子。誰家鞭炮響得早,這一年就會得到財神眷顧,為了搶這個「早」,有些心急的人家年初四晚上就放上鞭炮了。以前的南大街上有好幾家銀樓,據說每家銀樓的老闆都會提前准備好一隻1錢重的足金戒指,初五這天早上一開門,第一位進門的客人只要說聲「恭喜發財」,討個好口彩,再象徵性地出上5毛錢,就能得到那枚金戒指。不難想像,趕早在銀樓門口爭第一的人群會是怎樣一幅熱鬧景象了。
除夕撞鍾撞鍾現在也有,不過舊時候可不光是天寧寺。明清時期,常武地區有86座寺院,「晨鍾暮鼓」是當時最貼切的形容詞。除夕撞鍾最有名的地方,是鍾樓寺(現在人民公園內,改建為茶室)。
傳說鍾樓寺的鍾本是啞的,明清時候有個叫湯雨生的人中了秀才,把這口鍾給敲響了。這個湯雨生還留下兩句話:「萬事有敗必有成,鍾樓寺鍾似有神。」撞鍾的規矩也和現在不一樣,由寺院的宗師來撞鍾,老百姓要和鍾聲著唱《擊鍾偈》:「聞鍾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

農歷十二月初八,俗稱臘月初八,是傳統的臘八節,這天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吃臘八粥的習俗。在農耕社會期間。每到臘八這天,人們都要用收獲的糧食和五穀雜糧加上蔬菜煮成一鍋粥,表示喜慶豐收之意,同時也寄託了對來年五穀豐登的願望。正巧臘八這天又是佛主釋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寺廟在這天煮粥敬佛,並對外施捨。於是中國民間的臘八與佛教的臘八相融和,形成臘八節,留下了吃「臘八粥」的習俗。宋代已有臘八粥的記載,明代,臘八粥成為皇帝賞給朝中大臣的節令佳餚。清代臘八粥在民間已極為流行,連皇宮里的皇帝皇後大臣在這天也吃臘八粥。臘八這天常州的寺廟也煮臘八粥,對外施捨。根據常州地區的習慣,臘八粥也稱可為鹹粥。臘八粥中除了放粳米、糯米、青菜外,根據各人的口味與喜愛,還可放入適量的赤豆或黃豆、茴芽豆、花生米、白果、油豆腐、百頁絲、凍豆腐、芋頭等等,再加上幾根肉骨頭或小排骨一齊熬煮,粥的味道當然就更鮮美。農歷臘月已進入農閑時節,農民辛辛苦苦的忙碌了一年,田裡的農作物已收獲到家,帶著豐收的喜悅,家家戶戶開始忙著置辦年貨,准備過年了。此時,農村人家開始釀造杜酒,也叫米酒,臘月里釀的酒稱為臘酒,臘酒可以保存較長的時間。

臘月二十三是民間祭灶的日子。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人們稱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 常州人稱為「灶家菩薩」。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人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以前灶頭上貼一副對聯:「上天宣好事,下界保平安」。傳說臘月廿四是「灶家菩薩」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的日子,這天每家每戶都要忙著在灶頭上供神像,點香燭,擺素食以及用糯米粉加紅糖製作的又甜又糯的「送灶團子」,把灶家菩薩的神像放進紙扎的轎子(常州稱為灶家轎)燒化,送灶家菩薩「上天宣好事」。這天常州人的晚餐就是用百葉絲、豆腐乾絲、油生腐絲、豆齋餅加青菜煮的「咸糊粥」以及糯米粉做的「送灶團子」。為什麼灶家菩薩上天要供甜的糯米團子呢?老百姓認為給灶家菩薩吃甜糯的團子,把灶家菩薩的嘴給粘住了,就不會在玉皇大帝面前說人間的壞話了,當然這畢竟是一種一廂情願的傳說罷了。到了年三十晚上,還要擺設供品,再把「灶家菩薩」接回來。不過,現在的家庭已經沒有了以前燒柴草的大灶頭,絕大多數都使用了液化氣,「灶家菩薩」失去了登身之處,送灶的民間習俗也就慢慢地消失了。送過灶家菩薩上天以後,就要開始「撣檐塵」,撣檐塵在民間就表示把一些晦氣撣除掉,實際上就是把家裡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打掃一番,乾乾凈凈的准備迎接新的一年來到。接下來家家戶戶要蒸團子、蒸饅頭,做年糕,民間認為團子表示團團圓圓,常州人家把大團子做成元寶、壽桃、扁擔等形狀,考究的人家還要做堆花團子和土龍,土龍是要放在米缸里的,待到農歷二月初二「龍抬頭」那天,常州民間習俗要吃「土龍篤面」時,就把這土龍放進面鍋里加上青菜等一起煮著吃。還要做各種甜咸不同餡芯的小團子和饅頭,小團子餡芯一般有豆沙、芝麻、甜油酥、咸油酥、青菜、蘿卜絲和肉餡。饅頭常用的餡芯不外乎就是豆沙、青菜、蘿卜絲和肉餡等,剛剛蒸出籠熱氣騰騰的饅頭要說「發」,還要說「發則大到則」!預示來年這家人家「大發」、「發財」,常州人說的年糕其實就是長條形的「大團子」,還有一種比較簡單的印花糕或松糕,常州話糕的諧音就是高,象徵來年生活和事業步步高、節節高。紅色在中國表示喜慶吉利,故而在常州人製作的團子、饅頭和糕的上面都要點上紅色的印記以示喜慶吉利。以前常州人家還有自己製作炒米糖、芝麻糖、花生糖、炒長生果、炒瓜子等的習慣,作為過年時招待上門的客人和過年時吃的糖果零食。這些天,家家戶戶忙忙碌碌的置辦年貨,准備過年豐富的菜餚,要在大年三十,做中國人一年中最豐盛的晚餐——年夜飯。
過年有一項非常重要的習俗活動,那就是:祭祖。
古代,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就是在我們常州地區祭祖的形式也有些差異,這兒僅是講講大體的情況。大年三十(或年前)的晚上祭祖開始,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家中正廳,點上香燭,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還要燒化白錢紙、冥幣、紙作的元寶和銀錠供祖先在陰間使用,以此種方式來今年悼念已經逝去的親人。祭祖常州人俗稱「炯仰」(音),以前經濟條件好的家庭,祭祖的供品比較豐富,如糕團、果品、三牲(豬頭、鯉魚、公雞)、素菜和酒。如果簡單一點的只要有紅煨肉、魚(整條的)、豆製品、青菜、也就可以了,另外常州人家「炯仰」(音)時豆齋餅和用豆芽菜燒的「家祭頭」是少不了的。在農村,大年夜時還要用石灰在自家門前的場上畫上米囤、畫瓶、畫魚、刀戟弓箭,以祈求來年白米滿囤、富足有餘、禳災保平安。
年夜飯也叫「團圓飯」,吃年夜飯是春節中最重要的一項活動,是中國人最為看重的一次家庭宴會。別的飯可以不吃,但年夜飯是一定要吃的,除夕這一天,人們從一大早開始便忙碌起來,家家戶戶忙著烹調各種菜餚,廚房裡飄出一陣陣誘人的香味。大街小巷傳出噼噼啪啪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哩啪啦」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過年的氣氛十分濃厚。舊時的商店平時是不關門休息的,只有到了年三十結帳以後,才關門停止營業,過去的商店年頭上都放假休息。一年到頭也只有到了過年商店才能休息幾天。除夕之夜,一家人歡歡喜喜、團團圓圓圍坐一桌,品嘗美酒佳餚。這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此時,不管路途有多遠,人們都希望能夠回到自己家中,全家團圓,歡歡喜喜的吃上這一頓團圓的年夜飯。人們既是享受滿桌豐盛的佳餚,更是享受那份合家團聚的快樂的氣氛,
按民間的傳統習俗,年夜飯的吃食很有講究,桌上有冷盆、熱炒、大菜、點心等等,但一般少不了魚。「魚」和「余」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但切忌一次吃光,表示「富貴有餘(魚)」。還有菜頭,祝願有好彩頭,炒青菜是家家必備的盤中餐,表示「親親熱熱」,而且頭一口必定要先吃青菜,表示「青青有頭」,「有青頭」在常州話里就是「有禮貌,知書達理,」的意思,家家必吃豆芽菜,因黃豆芽形同「如意」,可寄語「如意吉祥」;常州人過年燒的豆芽菜要放豆腐乾絲、百葉絲、油生腐絲,筍干絲、以及切碎的雪裡蕻腌菜,俗稱「家祭頭」,這是常州人過年的一道傳統素菜。還有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人,也多少喝一點酒,以示慶祝自己和家人進入新年,慶賀每個人又增壽一歲。各地不同的過年風俗習慣,都反映出中華民族濃郁的傳統文化特色。
這兒要說明的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發展,過年的習俗也在發生著變化。現在,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如今年夜飯早已超出了「吃」的范圍,而在於那份人與人之間的溫馨和關愛。年夜飯既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的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有希望之意。
除夕是農歷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迎新,消災祈福為中心。除夕夜除了要祭祖、吃年夜飯、還要守歲、貼春聯、放炮仗,此外,小孩子們早就把元宵家生磬磬匡匡熱熱鬧鬧的敲打起來,更增加了過年熱鬧個氣氛。
春聯是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淮南子》上說,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著滅災降福的咒語,一年一換。五代後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句: 「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了。至於春聯這一名稱的正式誕生,則在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南京)後,曾在除夕時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一副,以綴新年」,欽此。以後,春聯得以推廣,沿襲至今過年時,各家各戶都要貼春聯。
爆竹。常州地區俗稱炮仗,春節燃放爆竹之俗始於漢代。古時放爆竹,是用竹子放進火內燃燒,由於竹內空氣受熱膨脹,便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以此避邪驅鬼,祈盼來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後,發明了用火葯製成的鞭炮。每當過年守歲到12點鍾,也就是來年第一天的零時,新舊年的交替之際,此時,家家戶戶辭舊迎新的爆竹登時響起,不絕於耳。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舊時按照老的風俗年初一是不能掃地的,否則會把財氣掃掉,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按照舊的風俗習慣,年頭上是不作興燒飯的,要吃現成飯,好在,過年時所製作的年菜十分豐富,幾天也吃不完,年初一早上吃預先准備好的糖園或團子或糖糕,表示新年團團園園、甜甜蜜蜜。年初一這天男女老少穿戴一新,街頭巷尾有敲鑼打鼓,調龍燈、舞獅子、跳財神等等活動,年初二開始外出拜年,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後十分盛行。過年時晚輩要給長輩拜年請安,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過年給孩子壓歲錢是中國的傳統民俗,壓歲錢飽含著長輩對晚輩的祈福求安。如今中國民間,「拜年」已成為一種傳統習俗,走訪親戚,拜訪朋友,走家串戶、登門拜年,互致問候。人們見面時滿面笑容地抱拳說「恭喜恭喜」、「恭喜發財」、「身體健康」等等的祝賀詞。當然出門拜年做客,不能空手,要拎上一點禮物。以前主人年初一待客吃「元寶茶」,(就是橄欖茶),或是甜甜蜜蜜的紅棗蓮子茶,台上放著桂圓、長生果、紅棗、柿餅、大栗、桔子、糖果、瓜子、糕點等等招待客人,意味著「大吉大利」。拜年是人們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民間俗稱:拜年拜到正月半。以前的人們,平時都要為著生計而忙碌著,沒有空閑時間相互來往,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有了比較寬余的時間,親戚朋友借著過年的時機相聚。
按舊時民俗,年初一的晚上是「老鼠嫁女」的時候, 為了不驚擾老鼠,初一晚上人們很早就上床睡覺,俗話說你干擾老鼠一天,它干擾你一年。其實是人們為了過年,已經忙忙碌碌了很多天,非常辛苦,大年夜又為了守歲,幾乎一夜沒有睡覺,年初一這天也該早一點睡覺休息休息了。
常州人認為,正月初五是路頭菩薩(財神菩薩)的生日,這天一早就炮仗聲不斷,舊時,各家各戶特別是商店都要設祭「燒路頭」,也就是「接財神」,接財神要早,俗稱「搶路頭」,要拿財神菩薩早點搶家來,以求財神菩薩保佑。接回財神,在新的一年中,商店也就開始營業了.

⑥ 吃青團子有啥寓意

吃青團子的寓意是為了紀念先人、團圓的意思。吃青團子還可以預防疾病,提高自己的身體免疫力。還有個說法,就是太平天國時期,李秀成的一個大將躲在了農民朋友家裡,這個農民朋友給這個大將做的青團吃。

青團,漢族傳統節日食品。吃青團主要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清明節,寒食節等節日。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其做法是先將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團子。

風俗: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團子。

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青團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團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團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青團子

⑦ 清明為什麼要吃青團子 吃清明團子的意義

導讀:都說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因此歷史上每個節日都有著相對應的專屬飲食文化,就拿清明節來說,在這一天,人們普遍要吃寒食來過節,特別在江南地區,青團更是其傳統特色小吃,但大家是否知道清明為什麼要吃青團子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吃清明團子的意義。

清明為什麼要吃青團子

1、禁火的舊制

清明節吃寒食源於周代的禁火舊制。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的法規,於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間,即渭明前一、二日,還特定為「寒日節」。

即在清明節期間不能生火,這個時候只能提前准備好冷食,如清明果青團就是其中一種很受歡迎的食物。

2、象徵希望和生命

清明節又叫寒食節,寒食節的主要是家家禁煙吃冷食,在古時候這是一種辭舊迎新的過渡儀式,象徵著新希望、新生命。另外,清明節吃寒食還有一種「感恩」意味,強調對「過去」的懷念和感謝。

3、文化的傳承

現在青團可能作為掃墓祭祀的功能漸漸淡化,而更多被人用當作一種小吃。清明節吃寒食也是一種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將「吃」上升為「文化」,也能夠更好的宣揚我們的傳統文化,使得中華文化流連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青團子是什麼

青團,顧名思義是一種青色的團子,產於江南地區,以浙江為中心呈輻射狀流行在江南地區,主材料為當季的野草,糯米粉,餡兒料,採集的野草常常以艾草為主,將艾草碾碎打出青艾汁,再將糯米粉和清艾汁混合搗制,經均勻揉和後,揉成粉團。然後加入餡料兒,蒸制而成,出鍋前刷上一層油,讓小青團看起來油亮油亮的。青團的餡料兒的發展也很帶有時代性。在以前,餡料兒都用豆沙,糖,或鹹肉做成;到了現在,為了符合時代的發展,青團的餡料兒出現了水果餡兒,什麼藍莓味,草莓味,甚至出現了巧克力味兒等等。

清明吃青團的傳說

青團的傳說一:

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陳太平,清兵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裡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

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陳太平吃時,走出門,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凈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團子。然後把青溜溜的團子放在青草里,混過村口的哨兵。

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御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

另外,清明吃青團,還有一個傳說。

青團的傳說二:

關於清明節吃青?的習俗,《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浙江省台州地區椒江市故事卷》里記載著這樣一個傳說。

從前有個年輕人,名叫金蘭。父親亡故,靠母親在家紡紗織布度日。金蘭從小驕橫懶惰,還要打罵母親。但朝廷命令,田地拋荒要被處死,所以他只好硬著頭皮去自家祖田幹活。

金蘭在野地里無意中看到母羊給小羊餵奶的情景,幡然醒悟,決心要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母親提著竹籃來送飯時,他主動迎上前去。母親誤以為自己送飯遲了,又要遭兒子打罵,一時想不開,投進水塘自盡。金蘭立刻跳進水塘,但只摸到一塊木板。他將木板拿回家中供奉在堂前。據說牌位就是這樣來的。

為了紀念母親,他將母親放飯籃的地方長出的野草綿青採回來,做成苦餅。故事還說,這一天是小夥子清醒明理的日子,所以就把這一天叫做清明。並且每年清明日都帶著苦餅到水塘附近的路邊祭拜。後世稱之為上墳。

清明節吃青團的寓意紀念先人、團圓的意思。

清明節吃青團在南方比較常見,而吃青團就像它的名字一般,寓意著團圓,也是為了紀念先人,表示對其的思念之情,另外,青團是一種營養價值比較豐富的糕點,含有維生素、膳食纖維、澱粉等營養成分,適量食用,能夠補充人體營養,提高自身免疫力。

青團的做法

傳統青團的做法是先制青汁,有的是用嫩艾、有的是用麥漿草、還有的是採用青菜。把青汁趁熱混入糯米粉後揉成碧綠色的面團,然後摘成每個大約重五六十克的小面團,逐個按扁,包入豆沙餡等餡料,收口搓成圓球,即成青團生坯。籠內鋪上濕布,放入青團生坯,上鍋蒸約15分鍾至熟,再在青團上刷上油即可。目前市場上除傳統青團外,還提供馬蘭頭、肉鬆、蛋黃、百果、什錦、香芋青團等眾多口味。

食用青團的注意事項

首先,食用青團要控制量。青團的主要成分是糯米粉,可以看做為主食,根據餡料不同,熱量和脂肪含量又有差別。因此,食用青團不可以毫無節制,應將其作為主食的替代。對於有些青團(如肉鬆蛋黃青團)由於脂肪含量高,熱量也更高,食用時更應限量。

其次,青團也有不適宜的人群。青團是由糯米粉製成,人們通常冷食,黏軟的糯米冷後質地變硬,較難消化(如果和脂肪高的食物同食則更難消化)。消化不良、胃動力不足的人食用青團要控制數量,每次少吃一點。由於糯性食品會刺激胃酸,因此青團也不太適合胃酸過多和胃潰瘍的人。此外,糖尿病人也不適合吃青團。糯米粉的血糖生成指數比較高,比白糖有過之而無不及,哪怕沒有加糖,吃它也一樣不利於控制血糖,所以糖尿病人要十分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