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韓國人眼中的漢服美女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韓國人眼中的漢服美女

發布時間: 2022-09-06 20:11:25

① 在韓國人眼中最漂亮的五位中國美女是誰

韓國人眼中最漂亮的五位中國女星,楊冪墊底,第一人為:劉亦菲,第二為:劉濤,第三位:李小璐,第四位:張柏芝。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標准,每個國家也都有自己的審美標准,但都不太一樣,比如我們經常說很醜的鳳姐,但是在美國人眼中長得就很有韻味。在我國,普遍都認為韓國的女星比較漂亮,而且韓國人的妝容和服飾都非常清新自然。那麼在韓國人眼中我國最漂亮的女明星都有誰呢?韓國和中國都屬於亞洲,長相比較相似,審美也比較相同。

那排名第二的就是劉濤了,說到劉濤,大家都覺得她是一個女強人,而且劉濤是娛樂圈內出名的賢妻良母,當時嫁給了京城四少之一的王珂,沒過幾年王珂破產,欠下非常的的債務,但是劉濤並沒有拋棄王珂,而是與丈夫患難與共。之後劉濤重新回到演藝圈,替夫還債。 最後要說的就是大家非常關注的第一的女星了,那就是劉亦菲。說到劉亦菲,真的是大美女,第一次看到她的時候驚為天人,身上與生俱來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氣質。在她出道的這十幾年間,代表作品非常的多,在02年就主演了她個人首部電視劇《金粉世家》,此後,又出演了武俠劇《天龍八部》。2004年和胡歌共同出演的《仙劍奇俠傳》,當時的她一出場讓觀眾驚為天人,這部電視劇也成為了一代人的記憶。

② 你所知道的,被韓國人捧上天的中國明星有哪些

不少韓國人對於中國的明星同樣十分追捧,而說到被韓國人捧上天的中國明星,這兩位不得不提。

韓國人比較青睞清純的長相,從韓國大火的明星中就能夠感受到,而湯唯雖說沒有傾國傾城但是絕對可以秒殺很多韓國演員。大器晚成,非常的有氣質,也可能因為丈夫是韓國知名導演的原因,湯唯在韓國常常會亮相各種典禮以及紅毯,這也讓湯唯在韓國的知名度大幅度提升,湯唯算是韓國人喜聞樂見的一位明星,當然她本人也值得這一切。

③ 韓網評韓國十大美女,韓國人的審美和我們的審美有什麼不同嗎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韓國電視劇、電影和綜藝節目被引入到中國,很多的韓國女星也被中國觀眾喜歡。我們都知道韓國媒體非常喜歡搞什麼排名,最近又評選了韓國十大美女,雖然不知道為什麼像李知恩這樣的當紅明星沒有入選,但是看到榜單之後也確實是覺得她們實至名歸,網友們也都調侃這是一份平均年齡40歲的榜單。

因為文化底蘊的不同,所以審美還是有一些差距。審美這種個人因素非常強烈的事情當然不可能完全一樣,中國人和中國人之間的審美都會不同,更何況是中國人和韓國人。對於韓國人來說,他們更喜歡那種清純的美女,比如鄭爽和趙麗穎在韓國是非常受歡迎的,但是那種冷酷范的美女韓國人不是很喜歡,因為他們會覺得高冷女孩是壞女孩,但是在中國這樣的女孩也非常的受歡迎。

因為大家都是亞洲人的原因,總體來說韓國人的審美和國人是差不多的,但是因為各種因素,還是會有一些差異的。

④ 韓國人眼裡的娛樂圈四大古裝美女,你認為誰排第一

韓國人眼中的中國明星的古裝四美分別是迪麗熱巴、古力娜扎、楊冪和劉亦菲。我認為劉亦菲排第一。

古裝劇是國內影視圈特有的題材,精彩的武打動作,華美的服飾,狹義浪漫的愛情,都是讓人慾罷不能。香港八九十年代是武俠劇的巔峰時代,孕育出一系列經典的作品,到現在都無法超越。劇中的江湖義士的,俠骨柔情,兒女情長成了一代人心目中的回憶,知道現在依然被人們津津樂道。

劉亦菲

她在《新白娘子傳奇》當中曾飾演過白素貞一角,這個角色的演繹給觀眾們也是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其實演出這個角色的壓力還是很大的,畢竟之前經典版的白素貞形象一角是深入人心了,所以很難改變觀眾心目當中的刻板印象。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鞠婧禕還是很好的演出了屬於她風格的白娘子,而且在劇中的形象也是十分的嬌艷,十分的具有古典美人的氣質。

⑤ 韓國人眼中最美的中國女星,你知道有誰嗎

早幾年韓流進入中國並且有愈演愈烈之勢,但因為“限韓令”,這個勢頭也就逐漸停止並且倒退了。與此同時,國內的文化也開始向國外輸出。一些優秀的影視作品便傳到了國外,並且都引起了很強烈的反響,而這種反響在韓國尢其為大。越來越多的韓國人開始了解國內的文化,同時他們對於我們國內的明星也有了很大的關注。於是韓國便有了關於中國藝人的各種排名,一起來了解一下韓國人眼中最美的中國女星吧。

排在第一的就是周潔瓊了,周潔瓊自小就前往韓國娛樂公司做練習生。經過多年的練習生涯後參加韓國的選秀節目,並且最後還以高位成團出道。周潔瓊在參加比賽時就被其他練習生評選為顏值第一的選手,並且成團出道後,周潔瓊也是隊內的顏值擔當。周潔瓊的確是要比很多女偶像要漂亮,這也是事實。近年來,周潔瓊也有回國發展,可惜效果並不明顯。據說如今I.O.I組合要重組了,周潔瓊如今也把工作重心放回到了韓國。雖然說周潔瓊的顏值不低,但她當選韓國人眼中最美中國女星的第一名,還是讓很多人都意想不到的。

⑥ 韓國網紅宋智雅就假貨事件道歉,為何網友對她還是不依不饒

韓國網紅宋智雅突然就火了,她在網上買了很多營銷。

除了日常妝容之外,有關身材和穿搭的營銷廣告也非常多。有細心的網友發現,宋智雅的某些衣服和包包都是假貨。現在宋智雅已經將部分視頻刪除,並且向網友們道歉。可惜的是,大家並沒有接受道歉。不管是哪國網紅,套路都是差不多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熱度,炒作自己。

小編沒有get到宋智雅的美貌,很多博主都在模仿她的穿搭,其實大可不必。她之所以更新這么頻繁,就是為了在我國割韭菜,不明真相的網友還被她給騙了。另外,她的某些言論非常讓人生氣。

1、因為宋智雅是網紅,也就是公眾人物,但是卻欺騙觀眾。

她拿著假貨炫富。沒有經濟實力,就不要去買奢侈品。買假貨被人發現了,非常尷尬。中國網友向來討厭被欺騙,宋智雅在我國的熱度越來越低,明明沒多少錢,還要硬裝白富美,營造虛假的人設。

你覺得宋智雅無辜嗎?

⑦ 韓國人都喜歡中國哪些明星

近些年來,韓流可以說席捲中華大地,深化、東方神起、SUPER JUNIOR、EXO、BIGBANG等組合受到萬千青少年粉絲的追捧。但事實上,在上世紀80、90年代香港娛樂圈輝煌之時,韓國人可以說是完全處於膜拜狀態,當年的香港巨星們直到現在仍然受到韓國人的喜愛!讓我們來盤點下目前韓國人最喜歡的中國明星。

TOP8鹿晗

鹿晗在韓國人眼中,是中國最帥氣的明星之一。而且鹿晗是被韓國星探發掘出來的,在韓國的那段時間,鹿晗各方面都有很大程度提升。特別是鹿晗身上具有韓國男星的氣質,他也就自然成為了韓國人眼中最帥的一位。

⑧ 網紅給王冰冰打造漢服造型,顏值降低被嘲是路人,你覺得好看嗎

2月17日,王冰冰宣傳策劃傳統文化的造型設計釋放,因長相與「甜妹」品牌形象起伏很大,引起網民強烈反響。另外,為王冰冰畫妝的網路紅人時尚博主也遭受了提出質疑。

⑨ 為什麼那麼多好看的韓國明星,都駕馭不了中國的漢服

近年的漢服熱,又讓漢服重新進入到大家的視野。漢服,寬大飄逸,穿著舒適,其紋理,其內涵,都是大門道。漢服種類之繁,流傳之久,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是從周朝就開始定型的文化。

再者穿著上漢服也得配相對應的發飾,同時動作要顯得儒雅和體現禮儀,這是韓國人無法做到的一個方面,即使穿上漢服,沒有穿漢服的氣質在其中,那也是無法駕馭住漢服所兼有的文化魅力的。

⑩ 小鳳仙是什麼人穿的

「小鳳仙裝」也是一種旗袍,由清代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正是由周海媚扮演的清末名妓小鳳仙穿著而出名

旗袍是滿族的傳統服飾,二十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服飾設計師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是一種東西方文化揉和具象。在現時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國的女性服飾文化象徵意 甘婷婷旗袍照
義。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在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傳統旗袍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盡管旗袍改於滿族婦女的袍子,或稱旗裝、旗服,但旗袍並不是旗裝。旗袍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旗裝是滿族婦女的民族服飾。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黃色是皇家獨尊之色,民眾是忌用。旗裝色彩鮮艷復雜,用料等花色品種就多樣,喜用對比度高的色彩搭配。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盤滾設計。由於旗裝是一種平面服飾,盤滾成為旗裝除面料外的唯一設計空間,因而以多盤滾為美。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清代旗袍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

滿族之袍
旗袍是民國時期的婦女時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 從順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漢滿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 身穿傳統旗袍的宮廷人士
期,漢滿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與漢族軍閥豪強結合到一起,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剃發易服,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血腥殺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漢族百姓與之斗爭,努力保存漢服,遭到滿清統治者的鎮壓屠殺。最重要的問題是,滿清建立後為什麼要強迫漢人剃發垂辮易服?按常理,穿什麼服飾,留什麼發型和統治並無多大關系,但滿洲人入關並建立清後賦予了它們新的內涵。漢人不能接受異族統治是因漢人鄙視野蠻,接受野蠻的統治對漢人來講是種侮辱。漢族有幾千年的文明史,有燦爛的文化,相比異族,漢人有一種強烈的文化優越感,相比之下,滿洲人文化實在膚淺,實在自愧不如。這種民族自卑感一方面促使滿洲貴族拚命學習漢文化,另一方面又使滿洲貴族深恐漢人看不起他們,因此要想統治漢人最好的辦法就是使漢人習異族風俗,以人格侮辱的方式使漢族精神萎縮,使漢人喪失自尊、自信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較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界,此時的清王朝正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在中國學生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始。
民國旗袍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也是近代中國女裝最為光輝燦爛的時期。這時的旗袍造型纖長,與此時歐洲流行的女裝廓形相吻合。此時旗袍已經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個"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別裁派"的說法。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領、袖外採用西式的處理,如用荷葉領、西式翻領、荷時袖等,或用左右開襟的雙襟。這些改革的應用雖並不廣泛,但表示了當時人們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須遵循的。旗袍與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別裁派"的一個特點,這使得旗袍進入了國際服裝大家族,可以與多種現代服裝組合,用現在的話來說,它已經"國際化和現代化了"。20年代的旗袍仍然寬大平直;與沁時流行的倒大袖相呼應,旗袍的下擺比較大,整個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狀。但肩、胸乃至腰部,則已呈合身之趨勢。張愛玲說:"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這位以善於觀察和描述時裝的女作家所說的"初興",如果是指20年代,那"嚴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 30年代末出現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結構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時出現了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體了。有人還使較軟的墊肩,謂之"美人肩"。這表明女性開始拋棄以削肩為特徵的舊的理想形角。這些裁剪和結構上的改變,都是在上海完成的。上海鴻翔公司的後人金泰鈞先生對此堅信不疑。他本人雖未親身經歷了這一過程的全部,但他在40年代工作於鴻翔時,還可從老師傅處獲得有關於此的很多消息。這時旗袍已經成熟已經定型,以後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確定的基本形態,只能在長短、肥瘦及裝飾上作些變化。全世界女性們所鍾愛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為典型的。而30年代的旗袍,就是以海派旗袍為楷模的。。
二十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是漢族人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漢化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 旗袍
旗袍源於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屬於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於旗袍是女裝,所以也可以說旗袍源於旗女之袍。清初較為瘦長緊窄小袖素簡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變得寬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後,旗人多棄袍服而著大褂與褲,故20世紀10年著旗袍者極少,20年代才略有回復。鼎革後的旗袍有了質的變化,這個變化的主要發生之地,卻是上海。 清末旗女之袍與民國旗袍的主要差別有三點: 1. 旗女之袍寬大平直,不顯露形體;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或女性曲線。 2. 旗女之袍內著長褲,在開衩處可見綉花的褲腳;民國旗袍內著內褲和絲襪,開衩處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繁瑣;民國旗袍面料較輕薄,印花織物增多,裝飾亦較簡約。 正是這三點差別,使旗袍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傳統的袍服變成可與西方裙服相類比的新品種。袍服是外套,是強調功能(防寒、遮體、表示身份等)的服裝種類,其審美意味是傳統的含蓄。裙服,法語中的robe或英語中的one-piece dress,雖也有著與中國袍服相仿的歷史和強調功能的傳統,但表現女性體態曲線卻也是它悠久的傳統之一;而現代裙裝則加強了這一特點,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現,變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現。現代西方裙裝的所有這些表現女性體態細微變化的表現而言,民國旗袍是無與倫比的。新中國成立之後,大陸穿旗袍的女性急劇減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無遺憾地說:"對身材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實在是一大損失!"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滿族統治者,摧毀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民國之初——悄然過渡過的旗袍。 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推翻了滿族封建統治者,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新式旗袍的延生創造了條件。 陳數旗袍照
辛亥革命後「達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徵裝束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 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為絕唱。1920年前後,新文化運動的春潮喚醒了人們對美的渴望。 這一時期,上海成為以女性妝飾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飾的新穎時髦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時髦女子對政治與服飾流行有著雙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裝影響,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裝"開始流行,女學生與女教師愛著的黑色裙成為時尚。 20年代——倒大袖與新樣式。 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黃金時代(i) 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黃金時代(ii)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20年代以後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進入30年代後,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稱經典之作,使得以後的旗袍始終難以跳出該種廓形,只能在長短、胖瘦及裝飾上略作變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戶曉的旗袍,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海派旗袍),實際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於30年代,30年代是屬於旗袍的黃金時代。 可以說到這時中國才有了真正的時裝,現代意義上的時裝。外國衣料的源源輸入,各大報刊雜志開辟的服裝專欄,還有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畫,都無疑推動著時裝的產生與流行。由於旗袍的修長適體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瓏的身材特點,所以在上海灘倍受青睞…… 而加入西式服裝特點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從上海風靡於全國各地。這樣,作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們所講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迥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建國之初,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現代旗袍
二十世紀初盛行內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後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此後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繁復的變化。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的直線裁製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劉亦菲旗袍照
二十年代後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的改動尺度有所反復。 1929年,受歐美短裙影響,原來長短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擺上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後來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擺縮至膝蓋以上1寸,袖子採用西式。這一改變遭非議,1931年後旗袍又開始變長,下擺下垂。三十年代中期發展到極點,袍底落地遮住雙腳,稱為「掃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縮短至肘部。以後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年後幾乎無袖。 清代旗裝不開衩,出現旗袍後,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在左邊開低衩。後來衩越開越高漸漸及膝部高到大腿。由於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後流行大開衩旗袍。 傳統旗袍是上下一條直線,外加高高的硬領。三十年代初期,袍腰開始日積月累地收縮,到一九三四年後,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全部顯露出來。高聳及耳的領子也逐漸變矮,後來有的成了無領旗袍。 建國之初,人們對衣著美的追求已完全轉化成了對革命工作的狂熱。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 50年代——也有過燦爛的一瞬 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到1956年,據說前蘇聯的某領袖人物到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人的服裝要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新面貌,於是,政府號召「人人穿花衣裳。 這時出現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氣質。不妖、不媚、不纖巧、不病態,符合當時"美觀大方"的標准,而且更為實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傳統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災難。 80、90年代——輝煌難再 作為最能體現這種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照說當年大受青睞的旗袍會再次回到人們當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並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數人在穿……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不過,在80、90年代卻出現了一種具有職業象徵意義的"制服旗袍"。為了宣傳和促銷等目的,禮儀小姐、迎賓小姐以及娛樂場合和賓館餐廳的女性服務員都穿起了旗袍。 這種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纖模擬絲面料,色彩鮮艷,開衩很高,做工粗糙。這實在有損旗袍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們為了區別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貿然穿旗袍了……現代旗袍(12張) 20世紀90年代以來,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而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注意的目光。國外,還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有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國旗袍與歐洲夜禮服的結合產物。 定義更為寬泛而事實上基本形卻更加確定了。在30-40年代中旗袍的變化更多地表現於面料和裝飾的選擇,以及長度和開衩的變化。由於裙擺的位置是女裝流行的重要特徵,擺線是最重要的風格線。在歐洲,30年代女裝的擺線一直很低,而腰線較高。長裙是30年代的特徵,是區分於20年代女裝的標志。30年代的旗袍也很長。1931年和1932年,由於20年代的影響未除,下擺位置較高。從1932年起,到1938年,旗袍一直很長。尤其在1934年左右,在上海,下擺幾乎及地的旗袍十分流行。這表明海派旗袍與國際女裝的流行幾乎是同步的。任何面料或細節或裝飾上具有中國趣味都可以被稱為旗袍。所以我們可以有無襟、無領或不開衩的旗袍。

裙褂是中國傳統的結婚禮服,有如意吉祥,喜氣洋洋之意.所以無論婚紗款式有多漂亮,也奪不去裙褂的地位.現今裙褂設計也加入了不少新元素,適合不同的性格,身型的新娘.

下面就給大家一一介紹.

這個是龍鳳呈祥,傳統款式,小五福刺綉.

龍子龍孫,傳統款式,密集式的五福刺綉,比較隆重和高貴.

褂王,名副其實的褂中之王.銹滿金銀線,富貴人家會選擇全家女士同樣穿著褂王,以更章顯尊貴氣派.

五福八喜,屬於大五福刺綉,鑽石密地刺綉加閃珠,修腰剪裁.

小鳳仙褂,這屬於最新派的裙褂款式,修腰貼身,剪裁時尚.

金玉滿堂,金色裙褂為新娘子增添不少貴氣.

夏日修腰,紫紅色群褂近年亦大受歡迎,配襯A字裙令視覺上身型更顯高挑.

五福珠寶,傳統加修腰款式,閃珠密集刺綉,隆重端莊.

浪漫珠寶,上衣水波腳修腰貼身設計,款式清雅簡單,適合嬌小型新娘子穿著.

婆婆褂,小五福刺綉,黑色裙子是傳統的婆婆褂款式.

濃情浪漫,密五福刺綉,上衣水波腳修腰設計,屬於新派的婆婆褂.

講完女士的當然不能少了男式的....

男式的長衫馬褂,是新郎穿著的中式禮服,款式沒有裙褂那麼多樣化,但是仍然有不同顏色以供選擇.

裙褂在中國內地和香港台灣等華人地區都相當的歷史悠久和受歡迎.

各款式的裙褂根據做工和質量的分別,價錢大概在200左右到3000/4000不等哦....

唐裝原意指代唐代的漢服,一種是傳統的襦,裙裝,這種風格一般流行在初唐時期,基本上是沿襲了自東漢以來華夏婦女傳統的上衣下裳制。與現代的唐裝概念明顯不同。現代意義上的唐裝泛指具有中國風格的服飾。 唐朝的服裝
衣裳二字,其實衣是衣,裳是裳,衣是上身穿的,裳其實是指現代所說的裙子,衣與裳分開。這種婦女的服飾不是連衣,而是分兩截的穿法一直延續到明末。 上衣的穿法基本上是右衽交領或對襟繫上帶結,下面的裙子圍起來繫上長長的裙帶,上衣或者掖裡面或者自然的鬆散著,後來這種鬆散的上衣不斷加長,一直覆到膝蓋部,就後來發展成了明代的背子(褙子)。 隨著發展,唐代的婦女上衣種類一般分為襦,襖,衫三種。

是一種衣身狹窄短小的夾衣或棉衣。

長於襦而短於袍,衣身較寬松,也有夾衣或棉衣。襦、襖有窄袖與長袖兩類。

是無袖單衣,功用吸汗,有對襟及右衽兩種。 衫在春秋天也可穿在外面,但和穿在外面有短袖的衫不同,後者就發展成了背子或半臂。而在以前,裙子的造型向來都是一種長方形的方片直裙,有點類似的和服裙子。
方片裙
樣式顯得較呆板硬性,因此女性穿起來並不能顯出美麗來。因此到了唐代,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寬擺拖地的樣式,既能顯露人體結構的曲線美,又能表現一種富麗瀟灑的優美風度。 這種裙子的結構必須和人體的主體結構有機適應,所以是一種下擺呈圓弧形的多褶斜裙,或喇叭裙。 二就是到了中晚唐時期,服裝中加強了華夏的傳統審美觀念,開始復古,從以顯出女子身材為主逐步恢復到秦漢那種寬衣大袖,飄逸如仙的風格,服式越來越肥,這種風格定了型一直影響到後期 真正的唐裝
華夏女裝的基本理念,既寬松隨體肥大,這自然在後來也成了禮教所要求的對象,柔和自然,無形無欲。 中晚唐女裝華麗大氣,一般類似於禮服,她們裡面直接穿抹胸——抹胸原本是內衣,在唐代和裙子結合形成了一體,它不系腰帶,寬松自然。是中晚唐女裝向古代禮儀服飾的過渡的進一步證明,這種款式為禮服一層疊一層,層數繁多,厚重拖擺,穿起來很麻煩。 首先穿上很多層廣袖上衣,層層壓疊著,然後在圍上偉大拖地的厚重裙子,即著名的「唐裙」,然後再在外面套上寬大的廣袖上衣,雖然繁瑣,卻給人穩重的感覺,賦有層次感。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著名古代宮廷和服「十二單」就是從此款禮服演變過來的。日本人稱之為「唐衣」即從唐朝傳來的服飾,樣式基本上沒有多大改變,只不過在風格上增添了幾許日本本民族的特色。

在中國經濟處於上升時期的當前,「唐裝」的興盛似乎可以看做中華文明復興的一種徵兆 唐裝(現代意義中式服)
。然而撇開它背後宏大的象徵意義,「唐裝」本身其實是一個頗模糊的概念,關於這個名詞的內涵?時裝界有多種表述,如「華服」、「中裝」等。很多人對「唐裝」的提法大惑不解:以中華之大,唐代以降,豈無裝可穿? 其實,真正唐代人穿的長袍大袖,甚至離人們更近的明代袍服(兩者其實是同一事物),並非不太可能重迴流行。「長袍大袖」只是現代的人們對「古裝」的模糊認識(從夏商周時期一直到明末的傳統中國人的穿著主體款式是「交領右衽,隱扣系帶,褒襟廣袖,峨冠博帶」,其中,「褒襟廣袖,峨冠博帶」僅為禮服特徵,而「交領右衽,隱扣系帶」的特徵則為禮服、常服所共有),也就是說,真正的唐裝除了作為主體款式的禮服外,還有作為補充的「窄衣窄袖」的常服。 這些服裝自唐以來就有「漢服」或「漢裝」的正式稱謂(意為「漢民族的傳統服裝」或「漢族的民族服裝」),經歷將近四千年,一直自成體系,一脈相承,並深遠影響了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周邊國家,其中,日本的「和服」(漢服中的深衣款式),朝鮮(韓國)的「韓服」(漢服中的襦裙款式)便是漢服在這些國家的正常延續。真正的「唐裝」的「寬衣大袖」的禮服更適合於祭祀、成人禮等莊重場合,而其「窄衣窄袖」的常服則更適合於勞動耕作及日常場合。隨著自互聯網發起,以都市青年白領階層為骨乾的「漢服復興」運動的興起,真正的唐裝(漢服)在現代人們的視野中也並非「遙不可及」,源於外國人眼中的「唐人」而定義的「唐裝」一詞,正越來越多的受到人們的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