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丘成桐的一生都貢獻給了什麼
丘成桐
人物生平
求學階段
1966年入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系,1969年提前修完四年課程,為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陳省身教授所器重,破格錄取為研究生。在陳省身指導下,1971年獲博士學位。
美國階段
1976年,丘成桐被提升為斯坦福大學數學教授。
1978年,他應邀在芬蘭舉行的世界數學大會上做題為《微分幾何中偏微分方程作用》的學術報告。這一報告代表了20世紀80年代前後微分幾何的研究方向、方法及其主流。這之後,他又解決了「正質量猜測」等一系列數學領域難題。
1981年,他32歲時,獲得了美國數學會的維布倫(Veblen)獎——這是世界微分幾何界的最高獎項之一;
1982年,他被授予菲爾茲(Fields)獎章——這是世界數學界的最高榮譽;
1989年,美國數學會在洛杉磯舉行微分幾何大會,丘成桐作為世界微分幾何的新一代領導人出任大會主席。
回港任教
丘成桐
1993年,丘教授返回母校香港中文大學,領導成立中大數學科學研究所,同時擔任研究所所長,帶領研究工作,並定期回港教學及指導研究生。
1994年,他又榮獲了克勞福(Crawford)獎。
2003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2010年,獲得沃爾夫數學獎,這是在阿貝爾獎出現前最接近諾貝爾獎的獎項,是數學界的終身成就獎。
2013年,丘成桐教授應邀擔任香港中文大學五十周年傑出學人講座系列的主講嘉賓,在校園主持「哈佛百年,中大五十——從哈佛百年數學看培育下一代」講座。
2018年,被授予「馬塞爾·格羅斯曼獎」,以表彰其在證明廣義相對論中總質量的正定性、完善「准局域質量」概念、證明「卡拉比猜想」,以及在黑洞物理研究等工作中的巨大貢獻。這是該物理大獎首次頒給華人數學家。 [1]
主要成就
數學成就
丘成桐
丘成桐是公認的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數學家之一。他的工作深刻變革並極大擴展了偏微分方程在微分幾何中的作用,影響遍及拓撲學、代數幾何、表示理論、廣義相對論等眾多數學和物理領域。
解決Calabi猜想, 即一緊Kahler流形的第一陳類≤0時,任一陳類的代表必有一Kahler度量使得其Ricci式等於此陳類代表。這在代數幾何中有重要的應用。
與蕭蔭堂合作證明單連通Kahler流形若有非正截面曲率時必雙全純等價於復歐氏空間, 並給Frankel猜想一個解析的證明。
在各種Ricci曲率條件下估計緊黎曼流形上Laplace運算元的第一與第二特徵值。
1984年與Uhlenbeck合作解決在緊Kahler流形上穩定的全純向量叢與Yang-Mills-Hermite度量是一一對應的猜想,並得出陳氏的一 個不等式。
丘成桐正研究的鏡流形, 是Calabi-丘流形的一特殊情形, 與理論物理的弦理論有密切關系, 引起數學界的廣泛注意等等。[2]
其他領域
丘成桐在物理學和工程學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他也因此被聘為哈佛大學物理學的終身教授,成為哈佛大學有史以來兼任數學系教授和物理系教授的唯一一人。丘成桐教授在工程學的各個分支做出了很重要的貢獻,這些學科包括控制論、圖論(應用到社會科學)、數據分析、人工智慧和三維圖像處理,丘成桐在這些方面已經發表了幾十篇重要的論文,多次被工程學大會邀請做重要演講和大會報告。
對中國貢獻
丘成桐
丘成桐教授是第一位榮獲菲爾茲獎的華裔人士。他熱心於幫助發展中國的數學事業。
自1979年以來多次到中國科學院進行高質量的講學。由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專著《微分幾何》,內容主要是他的研究結果。他還直接指導培養中國的數學博士生,至今已有10餘人,成績顯著。
1994年6月8日當選為首批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國對外開放後,丘成桐受到中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邀請,於1979年訪問中國。
丘成桐建立的第一個數學研究所是1993年成立的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研究所。第二個是1996年建立的北京晨興數學中心。中心建立與運作的大部分經費都是丘成桐從香港晨興基金會籌得的。第三個是建立於2002年的浙江大學數學科學中心。 第四個2009年建立的清華大學數學研究中心。
1997年,他受台灣新竹清華大學校長劉炯朗邀請,作為講席教授訪問一年。若干年後,他建議已是台灣國家科學委員會主席的劉炯朗,建立理論科學中心。正式成立是在1998年。他擔任理論科學中心顧問委員會主任直到2005年。
為了激發中學生對於數學研究的興趣和創造力,培養和發現年輕的數學天才,2004年,丘成桐首先在香港成立了面向香港中學生的兩年一屆的「恆隆數學獎」。
2008年,丘成桐中學數學獎正式成立。
2. 華羅庚簡介資料_華羅庚個人資料介紹
你了解 華羅庚么? 華羅庚,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第一至第六屆全國人大會委員,下面就是我整理的華羅庚簡介資料_華羅庚個人資料介紹,希望大家喜歡。
目 錄
華羅庚簡介
華羅庚人物生平
華羅庚個人貢獻
華羅庚(1910.11.12—1985.6.12), 出生於江蘇常州金壇區,祖籍江蘇丹陽。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聯邦德國巴伐利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第一至第六屆全國人大會委員 。
他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與多元復變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並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華—王 方法 」等。
<<<
成長歷程
1910年11月12日出生於江蘇常州金壇區, 他幼時愛動腦筋,因思考問題過於專心常被同伴們戲稱為「羅獃子」。
1922年,12歲從縣城仁劬小學 畢業 後,進入金壇縣立初中,王維克老師發現其數學才能,並盡力予以培養。
1925年,初中畢業後,就讀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因拿不出學費而中途退學,退學回家幫助父親料理雜貨鋪,故一生只有初中畢業文憑。此後,他用5年時間自學完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
1927年秋,和吳筱元結婚。
1929年冬,他不幸染上傷寒病,落下左腿終身殘疾,走路要藉助手杖。
1929年,華羅庚受雇為金壇中學庶務員,並開始在上海《科學》等雜志上發表論文。
1930年春,華羅庚在上海《科學》雜志上發表《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轟動數學界。同年,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了解到華羅庚的自學經歷和數學才華後,打破常規,讓華羅庚進入清華大學圖書館擔任館員。
1931年,在清華大學數學系擔任助理。他自學了英、法、德文、日文,在國外雜志上發表了3篇論文。
1933年,被破格提升為助教。
1934年9月,被提升為講師。
出國 求學
1935年,數學家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訪問中國,他注意到華羅庚的潛質,向當時英國著名數學家哈代極力推薦。
1936年,華羅庚前往英國劍橋大學,度過了關鍵性的兩年。這時他已經在華林問題(Waring's problem)上有了很多結果,而且在英國的哈代—李特伍德學派的影響下受益。他至少有15篇 文章 是在劍橋的時期發表的。其中一篇關於高斯的論文給他在世界上贏得了聲譽。
毅然回國
1937年,他回到清華大學擔任正教授,後來遷至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直至1945年。
1939年到1941年,在昆明的一個吊腳樓上,寫了20多篇論文,完成了第一部數學專著《堆壘素數論》。
1946年2月至5月,他應邀赴蘇聯訪問。同年9月,在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訪問。
1947年,《堆壘素數論》在蘇聯出版俄文版,又先後在各國被翻譯出版了德、英、日、匈牙利和中文版。
1948年,被美國伊利諾依大學聘為正教授至1950年。
新中國成立後不久,華羅庚毅然決定放棄在美國的優厚待遇,奔向祖國的懷抱。
1950年春,攜夫人、孩子從美國經香港抵達北京,回到了清華園,擔任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
1952年7月,受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的邀請,成立了數學研究所,並擔任所長。9月加入民盟。
1953年,他參加中國科學家代表團赴蘇聯訪問。並出席了在匈牙利召開的二戰後首次世界數學家代表大會,以及亞太和平會議、世界和平理事會。
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56年,他著手籌建中科院計算數學研究所,他的論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復變函數論》於1956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並先後出版了中、俄、英文版專著。
1958年,他擔任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兼數學系主任,同年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他和郭沫若一起率中國代表團出席在新德里召開的「在科學、技術和工程問題上協調」的會議。
「」時期
「」開始後,正在外地推廣「雙法」的華羅庚被造反派急電召回北京寫檢查,接受批判。華羅庚憑個人的聲譽,到各地借調了得力的人員組建「推廣優選法、統籌法小分隊」,親自帶領小分隊到全國各地去推廣「雙法」,所到之處,都掀起了科學實驗與實踐的群眾性活動,取得了很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969年,推出《優選學》一書,並將手稿作為國慶20周年的獻禮送給了國務院。
1970年4月,國務院根據周的指示,邀請了七個工業部的負責人聽華羅庚講優選法、統籌法。
1974年,被「中央「」領導小組」副組長江青在法家著作注釋會上公開點名,說他到20多個省市推廣「雙法」是「遊山玩水」。
1975年8月,在大興安嶺推廣「雙法」時,從大興安嶺採伐場地來到哈爾濱,積勞成疾,第一次患心肌梗塞。他昏迷了6個星期,一度病危。
「」以後
粉碎「_」後,他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他多年的著作成果相繼正式出版。
1979年5月,到西歐作了七個月的訪問,把自己的數學研究成果介紹給國際同行
1979年,當選為民盟中央副主席
1979年6月,被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
1982年11月,第二次患心肌梗塞症。
1983年10月,應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邀請,赴美作為期一年的講學活動。在美期間,赴義大利里亞利特市出席第三世界科學院成立大會,並被選為院士。
1984年4月,在華盛頓出席了美國科學院授予他外籍院士的儀式,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
1985年4月,在全國政協六屆三次會議上,被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
1985年6月3日,應日本亞洲 文化 交流協會邀請赴日本訪問。
1985年6月12日下午4時,在東京大學數理學部講演廳向日本數學界作主題為《理論數學及其應用》的演講,由於突發急性心肌梗塞,於當日晚上10時9分逝世
<<<
華羅庚早年的研究領域是解析數論,他在解析數論方面的成就尤其廣為人知,國際間頗具盛名的「中國解析數論學派」即華羅庚開創的學派,該學派對於質數分布問題與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許多重大貢獻。
華羅庚也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
華羅庚在多復變函數論,典型群方面的研究領先西方數學界10多年,是國際上有名的「典型群中國學派」。
開創中國數學學派,並帶領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培養出眾多優秀青年,如王元、陳景潤、萬哲先、陸啟鏗、龔升等。
科研成果
在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就有「華氏定理」、「懷依—華不等式」、「華氏不等式」、「普勞威爾—加當華定理」、「華氏運算元」、「華—王方法」等。
20世紀40年代,解決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計這一歷史難題,得到了最佳誤差階估計;對G.H.哈代與J.E.李特爾伍德關於華林問題及E.賴特關於塔里問題的結果作了重大的改進,三角和研究成果被國際數學界稱為「華氏定理」。
在代數方面,證明了歷史長久遺留的一維射影幾何的基本定理;給出了體的正規子體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這個結果的一個簡單而直接的證明,被稱為嘉當-布饒爾-華定理。
與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數論方法應用研究方面獲重要成果,被稱為「華-王方法」。
<<<
華羅庚簡介資料_華羅庚個人資料介紹相關文章:
★ 華羅庚英文簡介
★ 華羅庚英語簡介
★ 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
★ 身殘志堅的名人故事:華羅庚的故事
★ 華羅庚的勵志故事
★ 華羅庚的成功故事
★ 數學家華羅庚的手抄報
★ 華羅庚的故事和成就
★ 華羅庚數學手抄報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3. 中國天才女教授,破解美國兩大最安全密碼,國家如何獎勵她
1983年王小雲從諸城一中畢業,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山東大學的數學系,之後師從數學家潘承洞院士,在1993年完成博士學業。
畢業之後王小雲選擇留在山東大學任教,從數學系的講師到教授只花了九年時間,2005年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並且受聘為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楊振寧講座教授,次年又被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為教授。
在這樣學術一面的背後,王小雲也被稱為中國的密碼破譯天才,她曾是中國密碼創新獎的特等獎獲得者,並且獲封當年的網路安全優秀人才。
多項報告的發出,也讓很多權威機構看到了王小雲的天賦,誰不想要這么厲害的隊友,各國都開出優渥的條件想要拉攏她,但是在王小雲心裡,只有祖國才是培育她的地方。
s在發表MD5後,王小雲發現了這套演算法的漏洞,為國家研發出一套查漏補缺的SM3密碼系統,之前的漏洞也被她覆蓋,成為新的世界最強密碼演算法,改變了中國在密碼系統世界的地位。
王小雲和其團隊為國家做出了卓越貢獻,對中國的密碼破譯領域有重大貢獻,國家也不甘示弱獎勵了王小雲七百一十一萬作為獎勵,鼓勵她今後繼續致力於密碼破譯領域,在這個方向繼續發光發熱。
4. 當年破譯美國兩大安全密碼,榮獲717萬獎勵的美女教授,後來怎樣了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密碼的使用很是緊密。登錄賬號、銀行卡取款、房屋門鎖等等,處處與密碼掛鉤。除了個人日常生活中會頻繁使用到密碼,在國家機關、軍事方面等也會需要使用到各種各樣的密碼或安全系數極高的高級密碼。提及高級密碼一般常人都難以破解,不具有一定的實力和學習以及對密碼破解方面的專業研究幾乎是做不到的。但在國內,有著這樣一位奇才,她成功破譯了美國聲稱的最安全的密碼打臉美國,也因此獲得了國家獎勵的717萬,這個人就是中國天才女院士王小雲。
一戰成名的王小雲也從天才美女教授升級成為了大眾心中的密碼破解奇才。因為在國家密碼這一工作領域作出了較高的貢獻,國家也相應地給予了王小雲很高金額的獎勵,獎勵她717萬元。
王小雲並沒有因此選擇利用獎金去過上安然的生活,她依然堅持在密碼領域繼續開拓自我。通過努力,王小雲也獲得了中國密碼創新獎特等獎,在2017年成為了中國科學院的一名院士。2019年王小雲還獲得了世界級的未來科學大獎的獎項。在王小雲帶領團隊共同努力,最終還成功地為中國研究出來一套遠遠超越美國MD5與SHA-1的更為高級別的密碼——SM3密碼系統,堪稱世界最強。
王小雲,以一己之力有效地為祖國的重要領域與重大信息系統安全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5. 歷史上比較著名的女數學家有哪些
1.希帕蒂婭(Hypatia,約公元370-415),她出生在埃及亞歷山大,是有史記載的第一位女數學家。希帕蒂婭的父親是當時有名的數學家,一些有名的學者常到她家做客,在他們的影響下,希帕蒂婭對數學充滿了興趣和熱情,10歲時她應用相似三角形對應成比例的原理,首創了用一根桿子及其在太陽下的影子來測定金字塔塔高的方法。19歲就讀完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和阿基米德的《論球和圓柱》,同年,她乘商船去雅典求學,在求學期間她成為受人景仰的數學家。
學成歸國後,她教授數學和哲學。並對阿波羅尼斯的《圓錐曲線論》作了詳細的注釋,這些研究直到 17世紀才重新引起數學家們的重視。除此之外 ,希帕蒂婭還曾設計過觀天儀、流體比重計和壓力測試器等儀器。公元415年,遭到宗教的殘酷殺害。雖然這樣一位為數學的傳播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的數學家一生短暫,但是她的成就,她高尚的思想之光為後來者照亮了前行之路。
2.愛米麗•布瑞杜爾(Emiliede Breteuil ,1706-1749),法國數學家。她出生在上流社會,父親是國王路易十四的秘書。12歲的時候,愛米麗就已經精通拉丁文、義大利語、希臘語和德語,此後她接受了科學和文學全方位的教育。1733年,愛米麗認識了伏爾泰,在戀愛過程中,伏爾泰將笛卡兒、萊布尼茨和牛頓的科學思想傳達給愛米麗。他們合作翻譯了牛頓的《哲學基礎》,首次將牛頓的理論介紹給還沒有高等數學基礎的讀者。這期間,愛米麗還把一個房間改裝成實驗室,進行物理實驗,不久後她參加了科學院舉行的「火的自然屬性」科學論文大賽,她在徵文中首次提出了紅外線輻射理論。當愛米麗的科學成就開始超越伏爾泰時,他們的關系卻走向了下坡路,不久後她出版了《物理學研究》,她把笛卡兒、萊布尼茨和牛頓的三人的科學理論結合起來做了歸納。離開伏爾泰之後,愛米麗又將牛頓的《數學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l)從拉丁文翻譯成法文,翻譯版本也是當時最權威的一本。
與她巨大的科學成就對應的,是社會的歧視。法國上流社會中的女性十分嫉妒愛米麗贏得了伏爾泰的愛情,她們常常把她描繪成一個醜陋、粗魯的女人。在她生命中的最後一年,也就是翻譯《數學原理》的同年,她死於難產。在她飽受奚落與誤解的一生中,愛米麗依賴她的獨立,敢於追求真理和幸福的巨大勇氣贏得了科學界的理解和尊重。
3.阿涅西(Maria Gaetana Agnesi,1718—1799) :義大利數學家。她從小便被認為是個天才,在她家裡的聚會中,她總是談及有關邏輯、機械、化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以及解析幾何等這些廣泛的話題。11歲時,她已精通各國語言。阿涅澤生性謙虛內向,勤奮好學又具有奉獻精神。1738年加入修道會,後來的十四年裡,阿涅澤一直專注在數學的領域里,並寫了些令人贊賞的作品,為整個哲學和科學世界開啟了一扇清新的窗。她最著名的數學作品《分析講義》,被認為是第一部完整的微積分教科書。教皇貝內迪克特十四世還頒給她一面金牌,以表彰她在數學上的卓越貢獻。
1750年,阿涅澤被任命為波洛尼亞大學的數學與自然哲學系的系主任,然而她僅接受他們所授與的榮譽頭銜。1751年,阿涅澤正值數學事業的顛峰時期,她卻突然停止了所有數學與科學的研究。她一直照顧她父親直到父親去逝,接著便擔負起照顧和教育她的二十位弟妹之責任。之後,她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把她的余年都奉獻給了窮苦貧困的人民。
4.瑪麗蘇菲•熱爾曼(Marie-Sophie Germain,1776—1831),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出身巴黎一個殷實的商人家庭,熱爾曼從小熱愛數學,但不為家庭所鼓勵。身為女性,她被拒於巴黎綜合工科學校大門之外,顧慮到當時普遍存在的對女性科學家的成見,她常常不得不以假名和其他數學家(比如拉格朗日和高斯等)通信。熱爾曼的求學故事折射出了當時女性求學的困難和自卑。通過不懈的努力,她在聲學、彈性的數學理論和數論等方面都取得了出色的成果,
在1816年1月,熱爾曼因提出的「彈性表面理論」的優秀論文第一次挑戰了拉普拉斯學派而聲名大噪。高斯堅持將她推薦給哥廷根的教授團,請求頒授一個榮譽博士學位給她,可惜遲了一步,蘇菲於1831 因乳腺癌去逝。
5.奧古斯特•愛達•洛芙萊斯(Augusta Ada Lovlace,1815—1852),英國數學家,是著名詩人拜倫的女兒。雖然愛達•洛芙萊斯的名字在數學史的書上不常見到,但她還是作為世界上最早的計算機程序員而載入史冊。人們用她的名字艾達(ADA)作為一種計算機語言的名稱就是為紀念這位聰明的數學家。
愛達很小的時候的愛達對數學就有強烈的興趣和熱情,拜倫喜歡稱呼她為「平行四邊形公主」。10歲那年愛達•洛芙萊斯第一次遇到C•巴貝格,那時她跟著一群成年人去參觀他的實驗室,那些令人驚奇的機器已成為倫敦社會的一種吸引力。愛達使巴貝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她是參觀者中少數幾個能對他的機器和他的工作提出有理智和思想深度的問題的人之一。在21歲時她寫信給巴貝格,鼓勵他在分析機方面的工作並請求他作為自己的導師。一年後她承擔了一篇論文《論巴貝格分析機》的翻譯任務。她的工作不單是翻譯,還包括長達論文三倍的註解。她對機器作了詳盡的數學解析,描述了它的部件、開列了其可能的用途。她描述的是一台尚未存在的計算機,在註解中她甚至為這台虛有的機器寫下了計算貝努利數的計算機程序,更為重要的是,她為了巴貝格的事業傾注了自己的全部熱情。不幸的於1852年罹患了癌症,英年早逝,時僅36歲。
6.柯瓦列夫斯卡婭•索非亞(Vasilyevna Kovalevskaya ,1850—1891),俄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數學家。卡婭生於莫斯科一個貴族家庭,天性安靜溫和。17歲時就在彼得堡一位海軍學校教師的指導下掌握了微積分。1870年到柏林求學,但當時柏林大學拒收女生,她只好慕名求見名重一時的數學家魏爾斯特拉斯,後者決定單獨為她授課達四年之久。哥廷根大學鑒於其出色的工作,未經答辨,便破格授予她博士學位,使她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女數學博士。
卡婭在38歲時由於對剛體繞定點旋轉問題的研究而先後獲得法蘭西科學院和瑞典科學院的褒獎。剛體旋轉問題自歐拉、拉格朗日以來長期停滯不前,法蘭西科學院已三次懸賞解決。柯瓦列夫斯卡婭的獲獎成為當時的報紙新聞,轟動了巴黎。1889年聖彼得堡科學院選舉柯瓦列夫斯卡婭為院士,為此還專門修改了院章中不接納女性院士的規定。卡婭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對偏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給出了更一般的結果,現稱為柯西-柯瓦列夫斯卡婭定理。不幸的是,一年多以後,她就因患肺炎而在瑞典逝世,年僅41歲。
7.埃米•諾特(Emmy Noether,1882-1935),德國數學家,被譽為抽象代數之母。諾特出生在德國一個猶太人家庭,她通往成功的道路,比別人更加艱難曲折。年少的諾特多才多藝,能歌善舞。 25歲時,她在哥爾丹教授的指導下順利獲得博士學位,不久後憑借數學才能贏得了聲譽。1919年6月,她取得哥廷根大學授課資格。在大數學家希爾伯特、韋達等人的力薦,她終於在清一色的男人世界——哥廷根大學中取得了教授稱號,從此諾特走上了完全獨立的數學之路。
1921年她的經典論文《環中理想論》發表,標志著抽象代數現代化的開端;物理上,她導出了非常關鍵而且美麗的結果,稱為諾特定理。希特勒上台後對猶太人的迫害變本加厲。1929 年,諾特竟然被攆出居住的公寓。1933 年4月,法西斯當局竟然剝奪了諾特教書的權利,將一批猶太教授逐出了校園。後來諾特乘船去了美國,1935 年4月14日不幸死於一次外科手術,年僅53歲。愛因斯坦稱贊諾特是「自婦女開始受到高等教育以來最傑出的最富有創造性的數學天才」,諾特的名字,已成為億萬婦女獻身科學的象徵。
8.瑪麗•卡特賴特(Mary Cartwright ,1900—1998),她是一個多才多藝的英國數學家被譽為「混沌理論」的創始人。她的父親是牧師,在她11歲時才被送往學校學習。瑪麗•卡特賴特在中學非常勤奮刻苦,中學畢業之前就已經下定決心終身從事數學研究。1919年10月瑪麗順利進入牛津學習數學,那時整個學校學數學的只有五個女生。在大二時她參加了一個數學會,每天晚上都要和數學家探討數學難題。大學畢業後任教四年,1930年,她在數論專家哈代指導下拿到了牛津大學博士學位。1935年,她被邀請到劍橋大學講授數學課程,直到退休。瑪麗•卡特賴特是第一位當選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的女數學家,後來還擔任倫敦數學學會會長一職。瑪麗•卡特賴特在教學和研究期間還出版了許多有關數學分析和復變函數方面的書籍。
9.朱莉婭•羅賓遜(Julia Robinson,1918—1985),她出生在美國聖路易斯市,是美國數學會的首位女會長。1936年她進入聖地亞哥大學學習,1939年進入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深造,獲得博士學位,在1975年她成為該校教授。朱莉婭的丈夫早年曾是她的數論教授,幫助她打下了非常扎實的數論基礎。朱莉婭從1948年起開始涉足研究希爾伯特第十問題,1961年朱莉婭和戴維斯(Davis)以及普特南(Putnan)三人合作發表論文,使這一難題取得關鍵性突破。1982年,她被選中成為諾特講席(Noether Lecturer)。與其他女數學家一樣,她一生在追求學術的過程中遇到過許多坎坷。朱莉婭幼年時屢患疾病,導致身體虛弱,無法生育,這一點曾使酷愛家庭的她陷入極度的痛苦之中,最終是數學的力量讓她漸漸擺脫了痛苦的陰影。
10.沙菲•戈德瓦塞爾(Shafi Goldwasser,1958— ),以色列密碼學專家。沙菲•戈德瓦塞爾在紐約出生,1979年獲得卡內基梅隆大學數學學士學位,在1983年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現任教麻省理工大學。戈德瓦塞爾曾兩次贏得了哥德爾獎。在2001年,她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2002年沙菲•戈德瓦塞爾曾出席在北京舉行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並在大會上專門做了一個1小時數學報告。戈德瓦塞爾的研究領域包括復雜性理論,密碼和計算數論。2007年被選為國際密碼學研究協會研究員。
6. 筒要介紹一位傑出的女性
籌算女傑王貞儀
女數學家王貞儀(1768-1797 ),字德卿,江寧人,是清代學者王錫琛之女,著有《西洋籌算增刪》一卷、《重訂策算證訛》一卷、《象數窺余》四卷、《術算簡存》五卷、《籌算易知》一卷。
從她遺留下來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從事天文和籌算研究的女數學家。算籌,又被稱為籌、策、籌策等,有時亦稱為運算元,是一種棒狀的計算工具。一般是竹製或木製的一批同樣長短粗細的小棒,也有用金屬、玉、骨等質料製成的,不用時放在特製的算袋或運算元筒里,使用時在特製的算板、氈或直接在桌上排布。應用「算籌」進行計算的方法叫做「籌算」,算籌傳入日本稱為「算術」。算籌在中國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數者不用籌策」的記述,現在所見的最早記載是《孫子算經》,至明朝籌算漸漸為珠算所取代。
17世紀初葉,英國數學家納皮爾發明了一種算籌計演算法,明末介紹到我國,也稱為「籌算」。清代著名數學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稱其為「策算」。王貞儀也從事研究由西洋傳入我國的這種籌算,並且寫了三卷書向國人介紹西洋籌算。她在著作中對西洋籌算進行增補講解,使之簡易明了。王貞儀介紹的納皮爾算籌乘除法,當時的讀者認為容易了解,但與當時我國的乘除法籌算的方法相比,顯得較繁雜,因此,數學家們沒有使用西洋籌算,一直使用中國籌演算法。今天的讀者把中外籌算乘除法視為老古董,採用的是由外國傳入的筆算四則運算,這種筆算於1903年才開始被使用,故我國與世界接軌使用筆算的歷史只有100年。
數學會女前輩高揚芝
高揚芝(1906-1978 ),江西南昌人,從小學習勤奮,特別喜歡數學。
高中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數學系,由於學習成績優秀,1930年大學畢業後應聘到上海大同大學擔任數學教員,後成為教授、數學系主任。在課堂教學中,她遵循《學記》中所說的:「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所以,高揚芝的數學教學一貫是兢兢業業、講求實效,深受學生歡迎。
高揚芝長期從事數學分析(舊時叫高等微積分)、高等代數和復變函數等課程的教學與研究。她深知,高等數學比初等數學更加抽象,外行人常常把它看成是由冷酷的定義、定理、法則統治著的王國。因此,高教授常常告訴學生,數學結構嚴謹,證明簡潔,蘊含著數學的美。它像一座迷宮,只要你潛心學習、研究,就能尋求到走出迷宮的正確道路。一旦順利走出迷宮,成功的愉悅會使你興奮不已,你會向新的、更復雜的迷宮挑戰,這就是數學的魅力。
她在上海大同大學工作不到五年的時間里,自身潛在的科研天賦很快被喚醒催發。經過刻苦鑽研教材,結合教學實踐,她撰寫出論文《Clebsch氏級數改正》,1935年在交通大學主編的《科學通訊》上連載,得到同行好評。解放後,她又著有《極限淺說》《行列式》等科普讀物多部。
高揚芝是中國數學會創始時的少數女性前輩之一。1935年7月25日中國數學會在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舉行成立大會,共有33人出席,高揚芝就是其中的一位。在這次年會上,她被推選為中國數學會評議會評議,後連任第二、三屆評議會評議。1951年8月,中國數學會在北京大學召開了規模空前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高揚芝出席了大會。她是這次到會代表63人中惟一的女代表。20世紀60年代,她被選為江蘇省數學會副理事長。
第一位數學女博士徐瑞雲
徐瑞雲,1915年6月15日生於上海,1927年2月考入上海著名的公立務本女中讀書。徐瑞雲從小喜歡數學,讀中學時對數學的興趣更加濃厚,因此,1932年9月高中畢業後報考了浙江大學數學系。當時,浙大數學系的教授有朱叔麟、錢寶琮、陳建功和蘇步青。此外,還有幾位講師、助教。數學系的課程主要由陳建功和蘇步青擔任。當時數學系的學生很少,前一屆兩個班學生共五人,她這屆也不過十幾人。
當時蘇步青才30歲,看上去十分年輕,因此徐瑞雲的同學中有人認為蘇步青是助教,可是聽完一堂課後就不住地贊嘆說:「想不到助教竟能講得這么好。」這件事引起知情者的鬨笑。徐瑞雲在陳建功和蘇步青的教導下,勤奮學習,專心聽講,認真做筆記,她的考試成績經常是滿分。1936年7月,徐瑞雲以優異成績畢業了,被浙大數學系留校任助教。1937年2月,26歲的徐瑞雲與28歲的生物系助教江希明喜結伉儷。新婚三個月後,徐瑞雲夫婦獲得亨伯特留學德國的獎學金,雙雙乘船漂洋赴德國留學,攻讀博士學位。
徐瑞雲有幸被德國著名的數學大師卡拉凱屋獨利接受,由他擔任她的數學博士指導老師。當時有不少學生想請他作導師,他都沒有同意。而徐瑞雲這位東方女士因學習勤奮,數學功底扎實,成了卡拉凱屋獨利的關門弟子。徐瑞雲主要研究三角級數論。這門學科起源於物理學的熱傳導問題的傅里葉分析的主要部分,是當時國際上研究的熱門之一,在中國還是一個空白。
徐瑞雲為將來能在分析、函數論方面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廢寢忘食,廣擷博採,把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圖書館里。1940年底,徐瑞雲獲得博士學位,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數學博士。她的博士論文「關於勒貝格分解中奇異函數的傅里葉展開」,1941年發表在德國《數學時報》上。
完成學業的徐瑞雲夫婦,隨即離德回國,於1941年4月回到母校,雙雙被聘為副教授,正式登上在戰火硝煙的大後方培養人才的講台。在艱苦的條件下,陳建功和蘇步青沒有中斷在杭州時共創的函數論和微分幾何兩個數學討論班,這是一種教學相長、遴選英彥的科研形式,徐瑞雲也參與其間。1944年11月,英國駐華科學考察團團長李約瑟參觀了浙大數學系和理學院,連聲稱贊道:「你們這里是東方的劍橋!」這更加激勵了徐瑞雲的勤奮工作。她這時教的學生曹錫華、葉彥謙、金福臨、趙民義、孫以豐、楊宗道等,後來都成了傑出的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1946年,31歲的徐瑞雲提升為正教授。
1952年,徐瑞雲調入浙江師院,被任命為數學系主任,從此全身投入了艱苦的創建數學系的工作中。在她的領導下,沒有幾年功夫,數學系已初具規模,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第一屆本科畢業生約有三分之一考取了研究生。他們系也成為全國同行的楷模,進入全國同行前列。徐瑞雲在建設數學系的同時,沒有忘記科學研究。她翻譯了蘇聯那湯松的名著《實變函數論》。譯本於1955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第一位女數學院士胡和生
胡和生於1928年出生在南京市一個藝術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是畫家。她從小耳濡目染,聰明好學,畫感、樂感很強,祖父和父親特別喜歡她。讀小學和中學時,她不偏科,文理兼優,這些對她後來從事數學事業幫助很大。
胡和生雖然愛好廣泛,但她的理想不是成為一位畫家,而是考上大學繼續深造。抗戰勝利以後,胡和生考進大學數學系,1950年畢業,又報考了浙江大學著名數學家、中國微分幾何創始人蘇步青教授的碩士研究生。1952年院系調整,蘇教授與她轉入了上海復旦大學。復旦是以蘇步青為首的我國微分幾何學派的策源地,人才濟濟,加之老一輩數學家的鼓勵指導,同行的互勉競爭,托著這顆新星冉冉升起。
胡和生長期從事微分幾何研究,在微分幾何領域里取得了系統、深入、富有創造性的成就。例如,對超曲面的變形理論,常曲率空間的特徵問題,她發展和改進了法國微分幾何大師嘉當等人的工作。19 60-1965年,她研究有關齊次黎曼空間運動群方面的問題,給出了確定黎曼空間運動空隙性的一般有效方法,解決了六十年前義大利數學家福比尼所提出的問題。她把這個結果,整理在與自己的丈夫谷超豪合著的《齊性空間微分幾何》一書中,受到同行稱贊。她早期在我國最高學術刊物之一《數學學報》上發表了《共軛的仿射聯絡的擴充》(1953年)、《論射影平坦空間的一個特徵》(1958年)、《關於黎曼空間的運動群與迷向群》(1964年)等重要論文。至今,她發表了七十多篇(部)論文、論著。她在射影微分幾何、黎曼空間完全運動群、規范場等研究方面都有很好的建樹,成為國際上有相當影響和知名度的女數學家。她的一些成果處於國際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例如,在調和映照的研究中,她撰寫的專著《孤立子理論與應用》,發展了「孤立子理論與幾何理論」的成果,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1982年,胡和生與合作者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84年起擔任《數學學報》副主編,並擔任中國數學會副理事長;1989年被聘為我國數學界的「陳省身數學獎」的評委;1992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1994年改稱院士),至今選出來的數學家院士,只有胡和生一人是女性。
華裔算傑張聖蓉
張聖蓉1948年生於陝西省西安市,出生不久便隨父母到台灣居住。她從小聰慧,喜愛讀書,對數學情有獨鍾。張聖蓉中學畢業後考入著名的台灣大學數學系,1970年獲學士學位。她不滿足於此,又以優異成績考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攻讀數學博士學位。
「函數」是數學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一位著名數學家說過「函數概念是近現代數學思想之花」。它的產生、發展實質上反映了近現代數學迅速發展的歷程,同時也與函數論、解析數學的發展相輔相成。張聖蓉選擇了現代數學的重要前沿分支之一「函數論」作為攻讀對象。她的導師是一位著名的函數論世界大師,她要同函數論專家一道去摘取函數論皇冠上的明珠。
1974年,張聖蓉獲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博士學位,從此在美國從事函數論的研究工作。她對函數論中復平面上的解析函數、多復變函數以及有界函數的解析函數的逼近等高深領域都有涉獵,1976年,28歲的張聖蓉通過對道格拉斯函數的研究撰寫了世人沒有發現的這類函數特徵的論文,這為第二年著名數學家馬歇爾解決著名的道格拉斯猜測鋪平了道路。張聖蓉一鳴驚人,1977年又撰寫出另一篇令函數論專家驚嘆的論文,證明了馬歇爾攻克道格拉斯猜測中的一個未發現的難題。在清一色的男數學家主導的函數論領域,她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摘自《女數學家傳奇》 徐品方編著 科學出版社2005年1月版 39.50元
7. 三大女數學家
埃米•諾特(Emmy Noether,1882-1935),德國數學家,被譽為抽象代數之母。諾特出生在德國一個猶太人家庭,她通往成功的道路,比別人更加艱難曲折。年少的諾特多才多藝,能歌善舞。 25歲時,她在哥爾丹教授的指導下順利獲得博士學位,不久後憑借數學才能贏得了聲譽。1919年6月,她取得哥廷根大學授課資格。在大數學家希爾伯特、韋達等人的力薦,她終於在清一色的男人世界——哥廷根大學中取得了教授稱號,從此諾特走上了完全獨立的數學之路。
1921年她的經典論文《環中理想論》發表,標志著抽象代數現代化的開端;物理上,她導出了非常關鍵而且美麗的結果,稱為諾特定理。希特勒上台後對猶太人的迫害變本加厲。1929 年,諾特竟然被攆出居住的公寓。1933 年4月,法西斯當局竟然剝奪了諾特教書的權利,將一批猶太教授逐出了校園。後來諾特乘船去了美國,1935 年4月14日不幸死於一次外科手術,年僅53歲。愛因斯坦稱贊諾特是「自婦女開始受到高等教育以來最傑出的最富有創造性的數學天才」,諾特的名字,已成為億萬婦女獻身科學的象徵。
希帕蒂婭(Hypatia,約公元370-415),她出生在埃及亞歷山大,是有史記載的第一位女數學家。希帕蒂婭的父親是當時有名的數學家,一些有名的學者常到她家做客,在他們的影響下,希帕蒂婭對數學充滿了興趣和熱情,10歲時她應用相似三角形對應成比例的原理,首創了用一根桿子及其在太陽下的影子來測定金字塔塔高的方法。19歲就讀完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和阿基米德的《論球和圓柱》,同年,她乘商船去雅典求學,在求學期間她成為受人景仰的數學家。
學成歸國後,她教授數學和哲學。並對阿波羅尼斯的《圓錐曲線論》作了詳細的注釋,這些研究直到 17世紀才重新引起數學家們的重視。除此之外 ,希帕蒂婭還曾設計過觀天儀、流體比重計和壓力測試器等儀器。公元415年,遭到宗教的殘酷殺害。雖然這樣一位為數學的傳播和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的數學家一生短暫,但是她的成就,她高尚的思想之光為後來者照亮了前行之路。
柯瓦列夫斯卡婭•索非亞(Vasilyevna Kovalevskaya ,1850—1891),俄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數學家。卡婭生於莫斯科一個貴族家庭,天性安靜溫和。17歲時就在彼得堡一位海軍學校教師的指導下掌握了微積分。1870年到柏林求學,但當時柏林大學拒收女生,她只好慕名求見名重一時的數學家魏爾斯特拉斯,後者決定單獨為她授課達四年之久。哥廷根大學鑒於其出色的工作,未經答辨,便破格授予她博士學位,使她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女數學博士。
卡婭在38歲時由於對剛體繞定點旋轉問題的研究而先後獲得法蘭西科學院和瑞典科學院的褒獎。剛體旋轉問題自歐拉、拉格朗日以來長期停滯不前,法蘭西科學院已三次懸賞解決。柯瓦列夫斯卡婭的獲獎成為當時的報紙新聞,轟動了巴黎。1889年聖彼得堡科學院選舉柯瓦列夫斯卡婭為院士,為此還專門修改了院章中不接納女性院士的規定。卡婭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對偏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給出了更一般的結果,現稱為柯西-柯瓦列夫斯卡婭定理。不幸的是,一年多以後,她就因患肺炎而在瑞典逝世,年僅4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