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她是中國第一位女性副總理,從紡織女工逆襲的吳桂賢,現在怎樣了
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只要我們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就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的。
而今天我們要講的吳桂賢,就是其中的一位,她是一位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的新時期女性同胞。
吳桂賢是建國後的第一位女性副總理,晚年還當上了董事長,她的一生可以說是非常的傳奇!
回到了工廠中的吳桂賢,重新成為了一名工人。作為一名傳奇的女性,她的傳奇故事並沒有因此落幕。
1988年4月,深圳考察團千里迢迢來到陝西考察,他們在咸陽考察的時候,提出要到吳桂賢所在的西北國棉一廠去看看。
在這次的偶然的機會,吳桂賢夫婦倆親臨深圳考察,堅定了南下的決心與信心。
隨後,吳桂賢前往深圳開始了自己的創業。在自己的苦心經營之下,吳桂賢的創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她成為了深圳外貿集團公司的董事長兼總經理。
讓人十分敬佩的是,吳桂賢從一個副國級幹部再到商界大佬,讓人對她深深的佩服。
在1994年,吳桂賢離職退休,享受正廳級待遇。退休後,吳桂賢老人一直定居深圳,她的晚年生活平靜而充實。
『貳』 元朝時期傑出的漢族女紡織家是誰
元朝時期傑出的漢族女紡織家是黃道婆
黃道婆,又稱黃婆,生於南宋末年淳佑年間(約公元1245年),是松江府烏泥涇鎮(今上海華涇鎮)人,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為生活所逼,十二三歲就被賣給人家當童養媳,她白天下地幹活,晚上紡紗織布到深夜,擔負繁重的勞動,還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她忍受不了這種非人生活,一天半夜,在房頂上掏了個洞,逃了出來,躲進一條停泊在黃浦江邊的海船上,後來隨船到了海南島南端的崖州(今廣東省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崖縣)。
黃道婆隻身流落他鄉,淳樸熱情的黎族同胞不僅在生活上給予她無微不至的照顧,而且把先進的紋織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她。黃道婆虛心學習紡織技術,並且融合黎漢兩族人民的紡織技術的長處,逐漸成為一個出色的紡織能手。黃道婆在崖州生活了二三十年之久,但是她一直懷念自己的故鄉,在元朝元貞年間(公元1295-1296年),她帶著黎族人民先進的紡織工具(踏車和椎弓等),依依不捨地辭別了黎族同胞,搭順道海船回到了闊別三十多年的烏泥涇。
黃道婆重返故鄉的時候,植棉業已經在長江流域大大普及,但是仿織技術仍然很落後。她回鄉後,就致力於改革家鄉落後的棉紡織生產工具,還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織造技術傳授給故鄉人民。雖然黃道婆回鄉後沒幾年就離開了人世,但是,她的辛勤勞動對推動當地棉紡織業的迅速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黃道婆根據自己幾十年豐富的紡織經驗,和廣大勞動人民一起,對當地落後的棉紡工具做了大量改革,創造了一整套的「擀、彈、紡、織」工具。
首先,在除去棉籽方面,黃道婆把黎族人民用的攪車介紹過來。攪車又名軋車,是由裝置在機架上的兩根輾軸組成,上面的是一根小直徑的鐵軸,下面的是一根直徑比較大的木軸,兩軸靠搖臂搖動,向相反方向轉動。把棉花喂進兩軸間的空隙輾軋,棉籽就被擠出來留在後方,棉纖維(皮棉)被帶動前方。應用攪車後,完全改變了當時用手剝籽或用鐵杖擀去籽的落後狀況,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是當時皮棉生產中一件重大的技術革新。另外,黃道婆把彈松棉花的小弓由一尺多長改成四尺長的大弓,用繩弦代替線弦,而且還用檀木做的椎(槌)子擊弦彈棉代替手指彈拔。這樣效率高多了,彈出的棉花也均勻細致,提高了紗和布的質量。在紡車方面,黃道婆就跟木工師傅一起,經過反復試驗,把用於紡麻的腳踏紡車改成三錠棉紡車,使紡紗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兩三倍,而且操作也很省力。
黃道婆除了在改革紡織工具方面做出重要貢獻以外,她還把從黎族人民那裡學來的織造技術,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成一套經較先進的「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織造技術,熱心向人們傳授,因此當時烏泥涇出產的被、褥、帶等棉織品,上有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等各種美麗的圖案,鮮艷如畫。一時「烏泥涇被」不脛而走,附近上海、太倉等縣都競相仿效,這些紡織品遠銷各地,很受歡迎。黃道婆去世不久,松江一帶就成為全國的棉織業中心,歷幾百年之久而不衰。
『叄』 偉大女性有哪些
1、南丁格爾
南丁格爾在1820年出生於義大利,她家境優裕,受過良好的教育。1850年,她不顧父母反對選擇了當時受人歧視的護士職業。
在她的時代,沒有一個有身份的人做護士。做護士的,往往都是一些無知、粗魯、酗酒、沒有受過訓練的女人。
南丁格爾最大的成就就是創建了護理專業,然而其影響卻遠不止於此。在維多利亞時代早期,女子在管家之外所學的很少,有極少數的女子的成就是成為貴婦人。
南丁格爾女士以最高貴的奉獻精神把一生獻給了護理事業,為護理事業奮斗終生。英國人把她看作是英國的驕傲,為她在倫敦樹立了銅像,並把她的大半身像印在英國10英鎊紙幣的背面(正面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半身像)。
5、維多利亞女王
維多利亞女王)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君主,僅次於伊麗莎白二世女王。在位時間長達64年。她也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女王。她是喬治三世國王的親孫女,愛德華王子與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一世的姐姐維多利亞公主的獨生女,其父愛德華王子英年早逝,維多利亞一直被親舅舅利奧波德一世撫養到十八歲。
伯父威廉四世駕崩後,維多利亞公主即位為王。她在位的期間(1837年―1901年)是英國最強的「日不落帝國」時期。她在位時期,英國歷史上稱為「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加大殖民擴張,在一定范圍內建立和佔領了很多殖民地。
她在位的幾十年正值英國自由資本主義由方興未艾到頂尖、進而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時期,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君主立憲製得到充分發展,使維多利亞女王成了英國和平與繁榮的象徵。
『肆』 這個美女是誰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聘聘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開。
風卷葡萄帶,日照石榴裙。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回眸一笑百魅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梨花一枝春帶雨
若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眇兮。
輕羅小扇白蘭花,纖腰玉帶舞天紗。
疑是仙女下凡來,回眸一笑勝星華。
俊眉修眼,顧盼神飛,文彩精華,見之忘俗。
有女妖且麗,裴回湘水湄。水湄蘭杜芳,采之將寄誰。
瓠犀發皓齒,雙蛾顰翠眉。紅臉如開蓮,素膚若凝脂。
綽約多逸態,輕盈不自持。嘗矜絕代色,復恃傾城姿。
腮凝新荔,鼻膩鵝脂,溫柔沉默,觀之可親
『伍』 黃道婆究竟有多了不起,為何被稱為中國紡織第一人
說起黃道婆就會想起初中的時候在歷史書中學到的手工業一課,黃道婆被稱為中國紡織業的第一人,黃道婆的紡織技術讓生產的效率提高了好幾倍。我們都知道我們古代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和手工業都比較成熟,但是大部分都是小農經濟男耕女織,生產的效率十分的慢。
黃道婆不僅樂於動手,也很樂於動腦筋,她在閔廣學習了當地的紡織技術後,通過自己的思考,革新了紡織技術,並把這些技術教授給了別人。
黃道婆之所以被成為中國紡織的第一人,當時手工業成熟的大背景有關系,當時家家戶戶都在紡織,但由於生產技術底下,只能自給自足,但是黃道婆改良的技術極大的提升了效率,使得產布的量可以用於商用。
『陸』 中國偉大女性的故事
1、花木蘭
北魏時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
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子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而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這就比一般從軍的人更加艱難!可喜的是花木蘭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
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時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然而,花木蘭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顧拒絕了,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2、武則天
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自名武曌(zhào) ,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
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 。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後,尊號「天後」,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稱「神都」,建立武周。
武則天在位前後,大肆殺害唐朝宗室,興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斷」,多權略,能用人。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重視選拔人材,所以使得賢才輩出。晚年逐漸豪奢專斷,漸生弊政。神龍元年(705年),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等發動「神龍革命」,擁立唐中宗復辟,迫使其退位。
中宗恢復唐朝後,為其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則天於上陽宮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後」,以皇後身份入葬乾陵 。其後累謚為「則天順聖皇後」。武則天智略過人,兼涉文史,頗有詩才。有《垂拱集》、《金輪集》,今已佚。《全唐詩》存其詩四十六首。
3、林徽因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漢族,祖籍福建閩縣(福州),出生於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詩·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後因常被人誤認為當時一男作家「林徽音」,故改名為「徽因」。
中國近現代傑出的建築師、詩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之一、建築學家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
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文學上,著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間四月天》最為大眾熟知,廣為傳誦。
4、王昭君
王昭君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為了大漢的邊境安寧,主動和親到匈奴,並且按照匈奴的規矩先後嫁給單於父子,換來了大漢邊境50年的和平,王昭君把大漢的生活文化帶到了匈奴,為匈奴生產力的提高產生了重要作用。
她以一人之力足抵幾十萬大軍的犧牲,她促進了華夏文明的融合,自昭君以後,各朝都有和親的政策。
5、宋慶齡
宋慶齡作為中國偉大的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國際主義和共產主義戰士,是舉世聞名的二十世紀的偉大女性。宋慶齡青年時代追隨孫中山,獻身革命為中國民主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勛;也為建設社會主義中國作出了重要貢獻;還為祖國統一大業作出了寶貴的貢獻。
她還是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和領袖;受到中國人民、海外華人華僑的景仰和愛戴,也贏得國際友人的贊譽和熱愛,並享有崇高的威望。
『柒』 紡織業的鼻祖是誰
中國紡織業鼻祖——嫫母
『捌』 「衣被天下」誰的是哪位偉大的女性
在遙遠的海南有一位偉大的婦女默默地為她的國家做著極有意義的事業。
黃道婆
黃道婆,又名黃婆,我國元代著名的棉紡織革新家。元貞年間,她將在崖州(今海南島)生活三十餘年所學到的紡織技術進行改革,製成了一整套扦、彈、紡、織工具(如攪車、椎弓、三錠腳踏紡車等),極大地提高了當時的紡紗效率。在織造方面,她用錯紗、配色、綜線、花工藝技術,織制出有名的烏泥涇被,推動了松江一帶棉紡織技術和棉紡織業的發展,使松江在當時一度成為全國棉紡織業的中心,對當時植棉和紡織技術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離鄉背井
黃道婆生於南宋末年淳祐年間(約公元1245年),是松江府烏泥涇鎮(今上海縣龍華公社)人。南宋末年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年頭,戰亂頻仍,民不聊生。江南地區人民長期蒙受統治者的掠奪與壓榨,遇到旱澇之年,人們紛紛逃荒。在「男尊女卑」、「三從四德」等封建禮數盛行的社會中,婦女更是如牛馬般在苦水中煎熬。
黃道婆十二三歲時,為生活所追,給人家當童養媳,而偏偏又遇上刻薄的婆婆,蠻橫的丈夫。一天,由於勞累過度,她織布時速度慢了一些,公婆、丈夫以此為借口,將她毒打一頓,鎖在柴房裡不給她飯吃,不讓她睡覺。黃道婆無處訴苦,便橫下一條心,在房頂掏了一個洞,逃上了停靠在黃浦江上的一艘帆船,隨船到了海南島南端的崖州,從此開始了不平凡的生活道路。
海南學藝
我國是紡織業的發祥地,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古墓出土的200多件織工考究、色彩斑斕的絲麻織品,說明在2000多年前人們就掌握了相當先進的紡織技術。宋朝時紡織業在內地逐漸發達起來,海南島在11世紀(北宋中期)為滿足人們日用之需,已經開始大面積地植棉。趙汝適《諸蕃志》說「黎族婦人不事蠶桑,惟織吉貝花被、縵布、黎幕。」方勺《泊宅編》記載「閩廣一帶紡績……摘取出殼,以鐵杖捍盡黑子,徐以小彈弓,令紛起,然後紡績為布,名曰吉貝。」相對來說,當時內地的紡織產量不高,因此布匹的質量低劣,不能成為人們主要的衣著用品。而海南島一帶生產的棉織物,品種繁多,織工精細,質量、色彩均居全國之首,作為「貢品」進入都城臨安(今杭州一帶,南宋時定都於此)的各類棉布就有20餘種。
棉布比之絲織物有著許多長處,王禎《農書》里說它「無采養之勞,有必收之效;免績緝之工,得禦寒之益。可謂不麻而布,不繭而絮。」黎族人民還能織出堅厚的兜羅棉、番布、吉貝等紡織品,染成各種色彩的黎單、黎棉、鞍搭等,銷往全國各地。
黃道婆就是在這樣一種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來到海南島的。她與黎族人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共同的勞動生活與交往中,努力學習和掌握當地先進的棉紡織技術。黎族同胞的細心傳授,黃道婆自己虛心刻苦的學習,使她了解並熟悉了各道棉和織布工序。在實踐中黃道婆還融合吸收了家鄉織布技術的長處,逐漸成為有著精湛技術的紡織能手。
日月如梭,物換星移。在海南生活勞作的黃道婆不覺已度過了20多個春秋。中年之後,思鄉情最切。桑梓故園之思,桑榆晚景之感,葉落歸根之情,使「有志復赤子」的黃道婆在元成宗元貞年間(公元1295年—公元1297年),帶著黎族人民的深情厚意和祝福,身背踏車、椎弓等紡織工具,踏上了北歸的路途。
回鄉勞作
隨著時代的前進,生產力也必然要向前發展。棉紡織業簡陋的生產條件和落後的技術水平的改變,發生在宋末元初這一歷史時期,黃道婆對這一重大變革作出了巨大貢獻。
黃道婆重返故鄉的時候,植棉業已經在長江流域大大普及,但是紡織技術仍然很落後。她回鄉後,看見婦女仍然用紅腫的手剝棉籽,男人依舊用小竹弓彈棉花,而且織出來的布還像從前一樣粗糙,就致力於改革家鄉落後的棉紡織生產工具。
據陶宗儀《輟耕錄》記載,「烏泥涇初無踏車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線弦竹孤,置案間振掉成劑」,操作起來十分辛苦,生產效率又極低。
黃道婆先改革了紡織工具,「乃教以做造捍彈之具,至於錯紗配色,綜線絮花,各有其法」,然後將黎族人民先進的棉紡織生產經驗與漢族紡織傳統工藝結合起來,系統地改進了從軋籽、彈花到紡紗、織布的全部生產工序,並創造出新的生產工具,把自己掌握的精湛的織造技術毫無保留的傳授給了故鄉人民,將松江地區的棉紡織技術提高到了一個相當高的水平。
革新技術
黃道婆首先從棉紡織的第一道工序「軋棉去籽」著手,她最初教人用鐵杖來擀盡棉籽,以代替原始的用手剖去籽的方法。
後來黃道婆又把黎族人民用的攪車介紹過來。攪車又名軋車,是由裝置在機架上的兩根輾軸組成,上面的是一根小直徑的鐵軸,下面的是一根直徑比較大的木軸,兩軸靠搖臂搖動,向相反方向轉動。把棉花喂進兩軸間的空隙輾軋,棉籽就被擠出來留在後方,棉纖維(皮棉)被帶動前方。
應用攪車後,完全改變了當時用手剝籽或用鐵杖擀去籽的落後狀況,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是當時皮棉生產中一件重大的技術革新。
然後,黃道婆認為原先彈松棉花的操作太原始粗糙。
經過試驗她不僅把原來的小弓改成1米多長的大弓,用粗繩弦代替細繩弦,而且還用檀木做的椎子擊弦彈棉。這樣既比以前用手指彈撥的小竹弓提高了效率,又使彈出的棉花均勻細致,不留雜質,提高了紗線的質量。
在紡紗這道工序上,黃道婆所用的心力最多。她發現當時人們使用的舊式單繼(一個紡錠)手搖紡車,功效很低,要三四個人紡紗才能供上一架織布機的需要,對加快織布速度障礙很大。黃道婆就與木工師傅一起,經過反復的試驗和不斷的改進,終於研製出了一種三繀式(3個紡錠)的棉紡車,使紡織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兩三倍,操作也比原先方便省力。黃道婆創造性地發明了三繀腳踏紡車,代替了沿襲了幾千年的單繀手搖紡車,這是棉紡織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是黃道婆對棉紡織業的卓越貢獻。這種新式紡車很快被人們接受與運用,在江南一帶推廣普及後,生產的棉布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大為改觀。這種紡車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紡織工具。
黃道婆元初著名農學家王禎在《農書》中介紹了這種紡車,其中的《農器圖譜》還對木棉紡車進行了詳細的繪圖說明。
這是我國古代棉紡織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有力證明,同時也顯示出黃道縷不但在中國,而且在國際棉紡織史上所具有的崇高地位。
另外,黃道婆還充分利用和改進了傳統的絲綢生產工具和技術,精益求精地提高了整絲和織布工藝質量,使當地人民能用紗線織出各種色彩的棉布,其絢麗燦爛的程度能與絲綢相媲美。
王楨在《農書》中記載當時已用撥車、線架等紡織工具來分絡各色棉紗,還記載了織布機與絲綢機的相同之處。這是黃道婆與勞動人民一起,把絲織生產經驗運用於棉紡織業,改進了原先所使用的投梭織布機的又一革新創造。
無私傳技
黃道婆的歷史功績,還在於她把從海南島人民那裡學來並掌握的織造技術。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向烏泥涇人民介紹並推廣了織造崖州被面和其他精美棉織品的方法。
她總結了一套比較先進的「錯紗配色,絲線絮花」的織布技藝,推廣運用後,使當地的棉紡織業形成了全新的格局,當時烏泥涇地區以棉織業為生的增至千餘家。
經過黃道婆的熱心傳授,烏泥涇人民能織出寬幅的被、褥、帶等多種棉紡織品,上面織有傳統的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等「桀然若寫」的生動圖案。
「烏泥涇被」一時成為名聞全國的產品,附近地區都競相仿效,「盡傳其法」,產品美名不脛而走,蜚聲各地。
黃道婆根據自己幾十年豐富的紡織經驗,和廣大勞動人民一起,對當地落後的棉紡工具做了大量改革,創造了一整套的「擀、彈、紡、織」工具。
由於黃道婆對棉紡織技術做出了這樣巨大的貢獻,當地勞動人民都深情地熱愛她,懷念她。她死後大家把她公葬了,並且還在鎮上替她修建了祠堂,叫先棉祠,以後其他地方也都先後為她興建祠堂,表達了人民對這位紡織工人的先驅者的感激和懷念。
其風悠悠
黃道婆去世後不久,松江一帶就成為全國的棉紡織業中心,歷數百年之久而不衰。明朝正德年間(公元1506年—公元1521年),當地的棉紡織業達到高峰,織出的棉布一天就有上萬匹。松江棉布遠銷各地,還出口到歐美,深得各個國家人們的贊賞,贏得了極高的聲譽。從此,內地的衣著用品逐漸以棉布代替了絲麻,棉織業迅速在全國發展起來。「衣被天下」的松江布是廣大勞動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結晶,更蘊含著黃道婆這位棉紡織革新家的心血和精力。正是由於黃道婆的不懈努力和非凡創造,拓展了我國棉紡織業的廣闊天地,譜寫了紡織科學的嶄新篇章,其遺風所及,至今猶存,澤福後人,永垂青史。
棉紡織技術革新家黃道婆的偉大實踐和貢獻,人民是永誌不忘,一首上海地區世代流傳的民謠表達了人民群眾對這位傑出婦女的贊頌和銘記:
黃婆婆,黃婆婆,
教戒紗,教我布,
二隻筒子,兩匹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