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呂劇張大娘我淘完米原唱
高建華。高建華,男,1961年出生於山東,原中國惠普公司助理總裁,是呂劇《張大娘我淘完米》的原唱,歌詞有:張大娘我淘完了米,快把那飯來辦哪,想一想又是忙來又是喜歡。
2. 經典的呂劇有哪些劇目啊
經典的有【姊妹易嫁】【釵頭鳳】【李二嫂改嫁】【豐收之後】【軍嫂】【沂河兩岸】等。
3. 山東呂劇代表曲目
傳統古裝戲《姊妹易嫁》、《逼婚記》、《借親》、《借年》、《王定保借當》、《小姑賢》、《龍鳳面》、《釵頭鳳》、《海盜的女兒》、《井台會》、《喝面葉》、《拉郎配》、《三拉房》、《庵堂認母》、《畫龍點睛》、《大唐黜官記》
現代戲《李二嫂改嫁》、《苦菜花》、《補天》、《乳娘》、《鄉人俚曲》、《潮湧黃河口》、《石龍灣》、《雷雨》、《原野》、《江姐》
4. 呂劇著名唱段有哪些
李二嫂改嫁,小姑賢,王漢喜借年,井台會,牆頭記,姊妹易嫁,
5. 三女拜壽劇情簡介
呂劇《三女拜壽》講述的是有一老財主生有三個女兒,大女兒、二女兒皆嫁有錢人家,唯三女兒嫁一窮書生。三女兒和女婿因家境貧寒在拜壽中備受岳父母和姐姐姐夫的冷眼與嫌棄,後來三女婿發奮讀書,苦盡甘來高中狀元,以德報怨幫助落難岳父母。
劇情跌宕起伏,精彩生動,內容貼近百姓生活,譏諷嫌貧愛富之人的同時贊揚了中華民族愛老盡孝、自立自強的傳統美德,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劇目主演團隊煙台市四季春呂劇團成立於2013年,先後演出《三女拜壽》《雙玉嬋》《尋子記》《姊妹易嫁》《莫愁女》《喝面葉》《小姑賢》等多部傳統呂劇劇目。
劇團常年活躍於煙台市各區市,所到之處廣受大眾歡迎。四季春呂劇團追求高標準的舞台藝術呈現,善於學習,勤於練習,多次邀請煙台知名呂劇藝術家馮寶華老師以及煙台市呂劇院一級演奏員孫佑昆老師予以授課指導,劇團整體水平日漸提升,成為煙台民間劇團的重要力量。
6. 前兩天在電視上看見的,一個穿白色長款袖子很寬的,短頭發女歌手唱著戲曲風格的歌曲,很好聽
有很多種可能自己看看
1、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京劇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 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5、評劇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7、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8、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9、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10、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11、秦腔
秦腔,陝西省地方戲,也叫「陝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於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朴,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於表現悲劇情節。劇目有《蝴蝶杯》、《游龜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朴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4、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5、豫劇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16、越調
越調,河南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音樂為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弔孝》等。
17、河南曲劇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由曲藝「河南曲子」發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以悲劇內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
18、山東梆子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陝梆子經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歷經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牆頭記》等。
19、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朴,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21、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盪火種》等。
22、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23、越劇
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24、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崑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25、紹劇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朴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
26、徽劇
徽劇,流行於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於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崑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後演變為京劇。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27、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28、閩劇
閩劇,流行於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29、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於莆田、仙游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等。
30、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後,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劇目。
31、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於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於清代中期,後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
32、贛劇
贛劇,流行於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崑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
33、採茶戲
採茶戲,流行於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江西採茶戲分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
34、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於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35、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36、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於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崑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
37、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岳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台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花鼓戲的表演朴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長於扇子的毛巾的運用。劇目有《打鳥》、《劉海砍樵》等。
38、粵劇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39、潮劇
潮劇,流行於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台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
40、桂劇
桂劇,流行於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崑腔、高腔、吹腔等腔調。劇目有《搶傘》、《拾玉鐲》、《櫃中緣》等。
7. 呂劇傳統劇目有哪些
呂劇傳統劇目也是多根據山東琴書整理改編而來,也有一部分是從其他劇種中移植過來的。它的劇目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小戲和單中出戲,一種是連台本戲。
小戲和單中出戲,是相對於大戲而言,是指小型的、單出的摺子戲。連台本戲是我國戲曲劇目中的一種,是指連日接演的整本大戲,起源於民間的節慶演出。它以淳樸生動的語言、優美悅耳的唱腔、豐富多彩的音樂語匯,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呂劇中的小戲,有90多出劇目。小戲是呂劇傳統戲中的基本劇目,多取材於民間生活故事和民間傳說,有的取材於歷史小說的片斷,以反映懲惡揚善、婚姻家庭、倫理道德、男女愛情等為基本內容,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
這些戲的故事情節緊湊,生活氣息濃郁,語言生動質朴。大多數劇目主題思想積極鮮明,表達了勞動人民反抗壓迫、婚姻自主、家庭和睦的強烈願望和美好理想。
如《藍橋會》、《梁祝下山》、《老少換妻》和《白蛇傳》等劇目,批判和揭露了封建婚姻制度,反映人們個性解放和婚姻自主的思想願望。
《打關西》、《退婚記》和《打蠻船》等劇目,反映了窮苦人民反抗壓力,揭露和鞭撻惡霸豪強的思想感情。《姊妹易嫁》和《空棺計》等劇目,諷刺和鞭笞了嫌貧愛富、為富不仁的勢利小人。
《小姑賢》、《三打四勸》和《後娘打孩子》等劇目,反映了人民群眾希望家庭和睦、尊老愛幼的美好願望。
還有一些描寫民間風趣故事的傳統小戲,如《王小趕腳》等,也具有較好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王小趕腳》故事說的是一位小媳婦回娘家,和趕毛驢的一個情竇初開的小孩王小一路說笑、逗樂、打情罵俏的故事。
有時候王小很明白地說一些「壞話」,可也只是說說而已,並沒有實質的攻擊性,因此小媳婦樂意和這種人交流。
一開場,半大不小的毛孩子王小即開始誇耀他的小毛驢多麼可愛,而後說了幾句定場詩:
為人別趕腳,趕腳受辛勞。
人家騎著驢,我得跟著跑。
趕腳者,腳夫也。
話的意思是,王小的那頭小毛驢不是他的,他只是為掌櫃的打工而已。於是,小媳婦一出場便唱了一大段《二姑娘要回娘家住幾天》。這個唱段應該是全劇的精華所在,十分好聽,也很有特色,如:
六月三伏好熱的天,
二姑娘行程奔走陽關,
俺婆家住在了二十里堡,
俺娘家住在了張家灣。
俺在婆門得了一場病,
陰陰陽陽的七八天。
大口吃薑不覺得辣,
大碗地喝醋不覺得酸,
人人都說俺是那個樣兒的病,
俺不是價,怎麼渾身發酸不愛動彈?
二姐今年才二十二,
嫁了個丈夫他三十三。
二十二、三十三,
他比我大著那十一年。
人人都說俺女婿大,
嗨,大不大的俺可不嫌,他知道疼俺。
今天我要回俺娘家去,
俺丈夫一把拉我到床跟前。
我問他還有什麼話,
他偷偷地遞給俺二百錢。
他說道,這一百給你雇毛驢,
那一百餓了你打打尖……
從中可以看出,這是個性格開朗、愛說愛笑的小媳婦,話里話外地透著夫妻恩愛、懷孕初始的某種幸福感。這樣的農村小媳婦跟半大不小的毛孩子一碰面,少不得在買賣中討價還價。
於是,王小卻趁機要佔她的便宜,他要跟她攥攥手。他這個攥手,也有他的道理,牲口市上的生意都是通過攥手伸手指頭成交的。
二姑娘不同意,要跟他明著來,待講到160個錢,二姑娘再也不添了,王小就又開始使壞了,連著問了幾遍你不添了?你這一輩子也不添了?這里是王小暗指她「添孩子」。
上路不久,二姑娘突然有不適之感。王小知她有病之後讓她下來歇一歇。二姑娘這才才告訴他,她這病死不了人,只是「大口吃薑不覺得辣,大口喝醋不覺得酸」。王小就又說:「你這個病,不說我也知道……」
這出劇情節細致生動,群眾語匯豐富,表演朴實自然,非常具有生活化。因此,在廣大農村極有觀眾緣。而呂劇又恰恰適合演這些生活化的小場景,小情趣。
另外,這一劇目的還有其他特點:一是唱腔非常好聽,舒服流暢,味道獨特,酸酸甜甜;二是劇本非常好,生動活潑,文字有民間特色;三是演員表演絕妙,配合默契,做工表情生動,例如,王小的憨直和二姑娘的有些飛媚眼、勾下巴、偷笑的動作,顯得質朴健康,又獨具鄉土風格。
呂劇的基本劇目取材於民間現實生活,能准確貼切地表達勞動人民的願望與思想感情,它表現其家庭倫理、夫妻關系、男女愛情、諷刺時弊、懲惡揚善,其語言通俗易懂、生動朴實、幽默風趣、真切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