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傳統的中國審美女性眼睛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傳統的中國審美女性眼睛

發布時間: 2022-09-25 15:38:24

『壹』 古代的美女為什麼都是單眼皮

歷代仕女圖所畫的美女全都是單眼皮,雙眼皮的一個也沒看到。這在晉朝、唐朝可能是出於寫實,宋朝以後雖出現了雙眼皮的肖像畫﹐但美女圖中卻仍只見單眼皮美人。這些古畫中的單眼皮、雙眼皮,透露出些什麼訊息呢? 族群遺傳學 經常翻閱畫冊,不期然地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歷代仕女圖所畫的美女,全都是單眼皮,雙眼皮的一個也沒看到。 這是為什麼?我開始思索。單眼皮是蒙古人種的特徵之一,其起因是由於上眼瞼的上方脂肪較多,形成一道褶襞,將上眼瞼蓋住。這樣看來,古代的漢人是「純系」的蒙古人種啰? 但所謂「古代」,要看古到什麼時候。秦、漢以前,漢族的血統或許較純,這從出土的秦俑可以得到證明。秦俑臉寬、鼻扁,而且都有一雙單眼皮的鳳眼,正是典型的蒙古人種。但是到了晉室東渡之後,漢族的遺傳結構就不可能再像秦、漢時那麼「純粹」。公元四至六世紀(魏晉南北朝),北方的游牧民族南侵(五胡亂華),結果入侵的異族大多被漢族同化,南下避難的漢族又同化了若干南方土著民族。燦爛的大唐文明,就是這次民族大融合的結果。 根據族群遺傳學,如無重大外力干擾,在有限的時間內,族群的基因組成維持恆定。對漢族來說,魏晉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正是「重大外力干擾」。「干擾」的結果,漢族的遺傳結構不可能不發生變化。 民族大融合 這種變化可以從唐代壁畫及唐代雕塑看出端倪。壁畫和雕塑中都出現了凸鼻凹目的胡人,而且為數相當多。雙眼皮也出現了,但似乎未見出現在漢人臉上。雙眼皮仍未大量出現,可能和這些壁畫及雕塑全都存在於北方有關。當時北方還是中國的文化中心,而被北方漢族同化的匈奴、鮮卑等游牧民族,應該都是相當「純粹」的蒙古人種。盡管北方漢族的遺傳結構變了,但就眼皮來說,蒙古人種特徵之一的單眼皮,似乎並未受到多少影響。傳世唐代仕女圖中的美女,人人都有一雙細長的鳳眼和單眼皮。這應是反映了當時體質人類學實況,而非僅僅出於審美的考量。 類似魏晉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宋代再次發生。從南宋起,中國的文化中心遷移到長江流域。漢族的向南拓展,使得許多東南亞系統的民族融入漢族。同時,入侵北方的遼(契丹)、金(滿)等異族被漢族同化。大約從元朝起,南方土著大多皆已漢化,北方漢族已不再大量添加新血,南北各地漢族的遺傳結構基本已經定型。 從民族學的角度看,與其將漢族視為一個民族,不如視為一個文化共同體。北京中國大網路出版社的一位維吾爾族朋友曾和我談過這個問題,他說:「什麼是漢族?從來沒人說清楚。在我看來,就是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以外的亂七八糟的一大群。」他的說法雖然戲謔了一些,但也並非全無道理。漢族以共同的表意文字、儒家思想及「天下」觀念為凝聚力,將不同方言甚至血緣的族群牢固地凝聚在一起,而成為一個超大民族。在人類的歷史上,類似的例子十分罕見。 肖像的訊息 宋代繪畫重視寫實,題材多樣,不避世俗。從宋代的人物畫中,應可窺見宋人的體質及形貌。大約從元朝起,文人畫家取代了職業畫家,成為畫壇主流。文人畫重視一己心靈感受,不重視所描繪對象是否形似。當文人畫橫掃畫壇的時候,只有肖像畫和民間廟牆畫未曾受到影響。雖然肖像畫家每每被視為畫匠,但上自朝廷、下至民間,都需要肖像畫家為人寫真、傳神。從歷代傳世肖像畫中,可以看出許多有趣的訊息。 筆者曾隨手翻閱手邊的畫冊,發現在歷代帝後中,宋太祖(趙匡胤)是單眼皮,其弟宋太宗(趙光義)卻是雙眼皮;元世祖(忽必烈)是單眼皮,其皇後(徹伯爾)卻是雙眼皮;明太祖、馬皇後、明成祖是單眼皮,明宣宗卻是雙眼皮;清聖祖(康熙)、清世宗(雍正)是單眼皮,清高宗(乾隆)和他的貴妃慧賢卻是雙眼皮……。在歷代畫家中,宋徽宗、倪瓚(雲林)、惲壽平(南田)、金農(冬心)是單眼皮,沈周(石田)、徐渭(文長)、曾鯨(波臣)、陳洪綬(老蓮)、王時敏(煙客)是雙眼皮……。 如果查閱更多的古人畫像,相信可以得出南、北的單、雙眼皮比例。要是和現今的比例相比較,或許可以得出一些有趣的訊息。以台灣來說,台灣人的遺傳結構顯然變了。1949年東渡的150萬軍民,不但為台灣帶來了新的文化,也改變了台灣人基因組成。這一歷史變局,為族群遺傳學和人類學、社會學提供了絕佳的研究材料。 南方民族的融入 唐代以後的雙眼皮增多,可能和西域胡人(屬高加索人種)的混入和南方開發有關。唐代大批西域胡人來到中國,不可能不和漢人通婚。另一方面,南方的土著雖屬蒙古人種,但混有地中海人(屬高加索人種)、矮黑人的血統。過去他們分布至華南(甚至華中),隨著漢族向南拓展,有的被同化了,有的向南逃遷。從中南半島人、馬來西亞人及中國南方少數民放身上,應可看出華南原住民的原始形貌。 寒舍附近有一處泰勞宿舍,下工時間隨時有大批男女泰國勞工在附近游盪。我曾刻意打量這些泰勞,他們大多有一雙滾圓的大眼睛及雙眼皮。泰族原來住在華南,於二至十世紀移居泰國。 筆者曾到過內蒙草原牧區,接觸過尚未漢化的蒙族。我注意過這些被視為典型蒙古人種的蒙族,他們的確大多有一雙細長的鳳眼,也的確大多是單眼皮。從他們五官和樸直的神情,我不期然地想起了兩千多年前的秦俑。 從秦俑清一色的單眼皮,到偶而出現雙眼皮的唐代壁畫和雕塑,到宋代以後肖像畫的雙眼皮增多,這些事實告訴我們:隨著民族融合,漢族的遺傳結構已一變再變,早就和以黃河流域為中心時不一樣了。 傳統審美觀的沒落 盡管肖像畫中的男女人物有單眼皮也有雙眼皮,但歷代仕女圖中的美女,卻無所例外地都是單眼皮。這為什麼?道理很簡單:為人畫像,必須忠於事實,但繪制仕女圖卻無此限制,只要依照約定成俗的審美觀,就可以畫出自己心目中的美人。歷代的審美觀並非一成不變,如唐人崇尚穠艷豐肥,明、清崇尚纖弱輕柔,但唯一不變的是:對細長鳳眼和單眼皮的偏好。在繪畫中,從現存最古的一幅人物畫──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起,一直到清末民初,甚至到抗戰以前,對單眼皮和細長鳳眼的偏好從來沒有變過。 仕女圖中千篇一律的單眼皮,在晉朝和唐朝可能出於寫實。當舉目所見,無論男女無不是單眼皮時,形諸丹青自然不可能出現雙眼皮,這就像西方畫家不會將西方人畫成單眼皮的道理是一樣的。然而,宋朝以後,將美人畫成單眼皮卻成為一種程序。程序的形成,或出於陳陳相因,或出於長期以北方為文化中心所形成的審美觀的制約。總之,在中國人的審美觀未被西方的審美觀凌越之前,中國人對於美人的認定是有自己的標準的。 這種中國人的自家標准,大約在抗戰前後被徹底摧毀。去年(1997)年十月,我曾到中正藝廊參觀「百年版畫海報精品展」,從展出的「月份牌畫」中,大致可以看出中西易勢的過程。月份牌畫肇始於二十世紀初的上海,是一種參用西畫技法的仕女圖廣告畫。早期月份牌畫所畫的美女,體態較為纖弱,眼型以細長鳳眼、單眼皮居多。到了後期,體態普遍較為健美,眼型則以雙眼皮、大眼睛居多。轉變的軌跡清晰可尋。 那天,我被一張賣陰丹士林布的月份牌畫吸引住,圖中穿天藍色陰丹士林旗袍的美女不是李麗華嗎?走近細看,果然是她。除了有她的簽名,還有她手書的一句廣告辭。我仔細打量她的眼睛,是單眼皮,不是雙眼皮。記憶中,李麗華從來就是雙眼皮,怎麼被畫成單眼皮?我明白了,這幅大約作於抗戰末期或勝利初期的月份牌畫,才是她的真面目啊! 中國人將單眼皮割成雙眼皮,象徵著傳統審美觀的沒落,也象徵著文化的沒落。佔全球五分之一人口,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要到什麼時候才能走出由夏入夷的陰霾呢?

記得採納啊

『貳』 中國傳統美女具備那些特點

世界美女之父 -- 吳多威

吳多威制定的美女標准,美女的標准有33個條件,符合全部條件的女人,才是美女。

1. 身高在1米64到1米70之間。

2. 體重在50公斤到60公斤之間。

3. 胸部的大小,在C到E之間。

4. 耳朵和臉的角度,在170度到175度之間。

5. 下巴兩邊的角度,在100度到115度之間。

6. 面部上,痣的大小,在0毫米到0.5毫米之間。

7. 眼睛的寬度,在1厘米到1.1厘米之間。

8. 眼睛上端3毫米以上,沒有凹線。

9. 眼睛上端到眉毛的距離,比眼睛的寬度,大1毫米到2毫米之間。

10. 眉毛往上翹5度到10度之間。

11. 兩隻眼睛的距離,比一隻眼睛的長度,大3毫米到6毫米之間。

12. 鼻子的寬度,比一隻眼睛的長度,大3毫米到6毫米之間。

13. 嘴巴的寬度,比兩個虹膜的距離,小0毫米到5毫米之間。

14. 下嘴唇的厚度,比眼睛的寬度,大0毫米到1毫米之間。

15. 上嘴唇比下嘴唇薄1毫米到3毫米之間。

16. 鼻子下端和上嘴唇上端之間的垂直距離,比下嘴唇的厚度,大1毫米到2毫米之間。

17. 下嘴唇下端到下巴下端的距離,比下嘴唇下端到鼻子下端的距離,小2毫米到5毫米之間。

18. 眼睛下端和鼻子下端之間的垂直距離,比上嘴唇上端和下巴下端之間的垂直距離,小0毫米到5毫米之間。

19. 發際線上端和眉毛上端之間的垂直距離,比眼睛上端和鼻子下端之間的垂直距離,小0毫米到5毫米之間。

20. 額頭往後斜15度到20度之間。

21. 眼睛比額頭往後6毫米到1.2厘米之間。

22. 眼睛上端的水平線和鼻子的交點,比額頭往後0毫米到2毫米之間。

23. 眼睛下端的水平線和鼻子的交點,比額頭往前2毫米到4毫米之間。

24. 下巴往前凸1毫米到2毫米之間。

25. 下巴比額頭往後0毫米到2毫米之間。

26. 下嘴唇比下巴往前4毫米到6毫米之間。

27. 上嘴唇比下嘴唇往前2毫米到4毫米之間。

28. 嘴巴往前傾10度到15度之間。

29. 鼻子和嘴巴的角度,在90度到95度之間。

30. 鼻子比嘴巴往前1.3厘米到1.6厘米之間。

31. 笑的時候,露出的部分,沒有牙齒上端以上的牙齦。

32. 笑的時候,露出的牙齒間隔,在0毫米到0.5毫米之間。

33. 笑的時候,露出的牙齒排列整齊。

『叄』 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喜歡雙眼皮,為何古代的美女都是單眼皮

因為漢族的血脈一些北方游牧民族相融合,曾經傳統的審美觀念就發生了變化。

在不同的朝代,人們對於女性的審美也有不同,比如說漢朝就更看重臉部的審美,但是唐朝就更看重身體的審美,並且在唐朝的審美,他們更喜歡寬寬的額頭和豐滿的胸部,還有圓圓的臉和豐腴的身材。宋代的審美就認為女性看起來優雅且知性才是最高標准。


通常來說,大部分人都擁有的特徵不一定會成為美的趨勢,少部分人擁有的才會成為美的趨勢。物以稀為貴。所以說,如果想要知道一個時代的審美的話,就看那個時代大部分畫家所作的女性圖像,因為作者通常都會以自己心目中美的標准來作畫。

所以說根據時代的變遷,人們的審美會發生變化完全是正常的。

『肆』 求中國傳統美女審美觀五管描述 眉如眼如鼻如耳如口如

膚白,柳葉眉,杏目,嬌翹鼻,櫻桃唇,耳垂如玉

『伍』 古代單眼皮才是審美主流古代美女都是單眼皮嗎

不知何時,現代審美已經把擁有一對雙眼皮定為好看的標准,導致不少愛美人士都想嘗試割雙眼皮。實際上審美這種東西,還是越自然越好,而且在古代單眼皮可是最受歡迎的。其實我們從很多古畫就能看出,古時候的美女基本都是單眼皮,看上去也十分美麗動人。那雙眼皮的審美觀念究竟是如何傳進來的呢?這次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下從古至今,關於眼睛審美的歷史。


雙眼皮手術在中國大約在上世紀30年代由日本傳入。在中國最早有機會做雙眼皮手術的人,應該是當時上海演藝圈中的那些單眼皮女明星,報刊雜志中時常出現哪位女明星做了雙眼皮手術的報道。在一篇文章中,剛做了雙眼皮手術的女影星徐天任被形容為「比從前漂亮得許多」;女影星李麗華的姐姐也打算做演員,所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去割雙眼皮;40年代有一則報道稱,原本就是雙眼皮的京劇名角言慧珠,有一次去照相館拍照,拍出來的效果卻像是單眼皮,言慧珠因此大罵照相館豈有此理。

可以說,以上這些對雙眼皮為美這種審美標准在中國的確立產生了重要作用。月份牌中的雙眼皮美女、電影中女明星的雙眼皮形象、以及報章中對明星割雙眼皮的頻繁報道,會對大眾審美情趣產生顯著的示範作用。此後,雙眼皮為美的審美標准在中國便不可動搖了。

『陸』 中國傳統審美明明很驚艷,為什麼到了當下卻變成了土嗨

很正常,畢竟每個時代的審美觀都是不一樣的,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文化的走向趨勢,審美觀也是在不停的變化當中,像現在因為流行文化的變換沖擊,每隔幾年,人們的審美特點就不一樣了。

關鍵還是現在流行審美變化的太快了,畢竟與世界接軌,無論是歐美文化還是日韓文化,都在無時無刻影響沖擊著國內的流行文化,像古代從漢朝到唐朝到明朝,上千年的審美觀點幾乎從來沒什麼大的變化,而現在光光90年代到現在,幾乎每3年就是一種風格,像曾經流行的殺馬特,梨花頭,鍋蓋中分,喇叭褲也都慢慢的成為了過去的流行標志。

『柒』 中國人眼中美女的標準是什麼

世界美女之父 -- 吳多威

吳多威制定的美女標准,美女的標准有33個條件,

符合全部條件的女人,才是美女。

1. 身高在1米64到1米70之間。

2. 體重在50公斤到60公斤之間。

3. 胸部的大小,在C到E之間。

4. 耳朵和臉的角度,在170度到175度之間。

5. 下巴兩邊的角度,在100度到115度之間。

6. 面部上,痣的大小,在0毫米到0.5毫米之間。

7. 眼睛的寬度,在1厘米到1.1厘米之間。

8. 眼睛上端3毫米以上,沒有凹線。

9. 眼睛上端到眉毛的距離,比眼睛的寬度,大1毫米到2毫米之間。

10. 眉毛往上翹5度到10度之間。

11. 兩隻眼睛的距離,比一隻眼睛的長度,大3毫米到6毫米之間。

12. 鼻子的寬度,比一隻眼睛的長度,大3毫米到6毫米之間。

13. 嘴巴的寬度,比兩個虹膜的距離,小0毫米到5毫米之間。

14. 下嘴唇的厚度,比眼睛的寬度,大0毫米到1毫米之間。

15. 上嘴唇比下嘴唇薄1毫米到3毫米之間。

16. 鼻子下端和上嘴唇上端之間的垂直距離,比下嘴唇的厚度,大1毫米到2毫米之間。

17. 下嘴唇下端到下巴下端的距離,比下嘴唇下端到鼻子下端的距離,小2毫米到5毫米之間。

18. 眼睛下端和鼻子下端之間的垂直距離,比上嘴唇上端和下巴下端之間的垂直距離,小0毫米到5毫米之間。

19. 發際線上端和眉毛上端之間的垂直距離,比眼睛上端和鼻子下端之間的垂直距離,小0毫米到5毫米之間。

20. 額頭往後斜15度到20度之間。

21. 眼睛比額頭往後6毫米到1.2厘米之間。

22. 眼睛上端的水平線和鼻子的交點,比額頭往後0毫米到2毫米之間。

23. 眼睛下端的水平線和鼻子的交點,比額頭往前2毫米到4毫米之間。

24. 下巴往前凸1毫米到2毫米之間。

25. 下巴比額頭往後0毫米到2毫米之間。

26. 下嘴唇比下巴往前4毫米到6毫米之間。

27. 上嘴唇比下嘴唇往前2毫米到4毫米之間。

28. 嘴巴往前傾10度到15度之間。

29. 鼻子和嘴巴的角度,在90度到95度之間。

30. 鼻子比嘴巴往前1.3厘米到1.6厘米之間。

31. 笑的時候,露出的部分,沒有牙齒上端以上的牙齦。

32. 笑的時候,露出的牙齒間隔,在0毫米到0.5毫米之間。

33. 笑的時候,露出的牙齒排列整齊。

『捌』 為什麼中國傳統戲曲里的女人大多是丹鳳眼

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柳葉眉、丹鳳眼、櫻桃小嘴是傳統美人的最好詮釋。丹鳳眼又稱鳳眼,是眼睛類型的一種,眼角上翹並且狹長,類似丹鳳之眼。其典型特徵是內眼角朝下,外眼角朝上,極其美感。傳統認為,丹鳳眼是一種有聰明才智,而且極有魅力的眼睛,丹鳳眼的女人性格強,聰慧美麗,總能吸引別人的眼球,她結合了中國傳統美人的優點,有著福氣之相的。

『玖』 中國美女的五官是如何定標准

世界美女之父 -- 吳多威

吳多威制定的美女標准,美女的標准有33個條件,

符合全部條件的女人,才是美女。

1. 身高在1米64到1米70之間。

2. 體重在50公斤到60公斤之間。

3. 胸部的大小,在C到E之間。

4. 耳朵和臉的角度,在170度到175度之間。

5. 下巴兩邊的角度,在100度到115度之間。

6. 面部上,痣的大小,在0毫米到0.5毫米之間。

7. 眼睛的寬度,在1厘米到1.1厘米之間。

8. 眼睛上端3毫米以上,沒有凹線。

9. 眼睛上端到眉毛的距離,比眼睛的寬度,大1毫米到2毫米之間。

10. 眉毛往上翹5度到10度之間。

11. 兩隻眼睛的距離,比一隻眼睛的長度,大3毫米到6毫米之間。

12. 鼻子的寬度,比一隻眼睛的長度,大3毫米到6毫米之間。

13. 嘴巴的寬度,比兩個虹膜的距離,小0毫米到5毫米之間。

14. 下嘴唇的厚度,比眼睛的寬度,大0毫米到1毫米之間。

15. 上嘴唇比下嘴唇薄1毫米到3毫米之間。

16. 鼻子下端和上嘴唇上端之間的垂直距離,比下嘴唇的厚度,大1毫米到2毫米之間。

17. 下嘴唇下端到下巴下端的距離,比下嘴唇下端到鼻子下端的距離,小2毫米到5毫米之間。

18. 眼睛下端和鼻子下端之間的垂直距離,比上嘴唇上端和下巴下端之間的垂直距離,小0毫米到5毫米之間。

19. 發際線上端和眉毛上端之間的垂直距離,比眼睛上端和鼻子下端之間的垂直距離,小0毫米到5毫米之間。

20. 額頭往後斜15度到20度之間。

21. 眼睛比額頭往後6毫米到1.2厘米之間。

22. 眼睛上端的水平線和鼻子的交點,比額頭往後0毫米到2毫米之間。

23. 眼睛下端的水平線和鼻子的交點,比額頭往前2毫米到4毫米之間。

24. 下巴往前凸1毫米到2毫米之間。

25. 下巴比額頭往後0毫米到2毫米之間。

26. 下嘴唇比下巴往前4毫米到6毫米之間。

27. 上嘴唇比下嘴唇往前2毫米到4毫米之間。

28. 嘴巴往前傾10度到15度之間。

29. 鼻子和嘴巴的角度,在90度到95度之間。

30. 鼻子比嘴巴往前1.3厘米到1.6厘米之間。

31. 笑的時候,露出的部分,沒有牙齒上端以上的牙齦。

32. 笑的時候,露出的牙齒間隔,在0毫米到0.5毫米之間。

33. 笑的時候,露出的牙齒排列整齊。

『拾』 古代的美女是單眼皮嗎

盡管肖像畫中的男女人物有單眼皮也有雙眼皮,但歷代仕女圖中的美女,卻無所例外地都是單眼皮。這為什麼?道理很簡單:為人畫像,必須忠於事實,但繪制仕女圖卻無此限制,只要依照約定成俗的審美觀,就可以畫出自己心目中的美人。歷代的審美觀並非一成不變,如唐人崇尚穠艷豐肥,明、清崇尚纖弱輕柔,但唯一不變的是:對細長鳳眼和單眼皮的偏好。在繪畫中,從現存最古的一幅人物畫──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起,一直到清末民初,甚至到抗戰以前,對單眼皮和細長鳳眼的偏好從來沒有變過。
仕女圖中千篇一律的單眼皮,在晉朝和唐朝可能出於寫實。當舉目所見,無論男女無不是單眼皮時,形諸丹青自然不可能出現雙眼皮,這就像西方畫家不會將西方人畫成單眼皮的道理是一樣的。然而,宋朝以後,將美人畫成單眼皮卻成為一種程序。程序的形成,或出於陳陳相因,或出於長期以北方為文化中心所形成的審美觀的制約。總之,在中國人的審美觀未被西方的審美觀凌越之前,中國人對於美人的認定是有自己的標準的。
一、傳統審美觀的沒落
盡管肖像畫中的男女人物有單眼皮也有雙眼皮,但歷代仕女圖中的美女,卻無所例外地都是單眼皮。這為什麼?道理很簡單:為人畫像,必須忠於事實,但繪制仕女圖卻無此限制,只要依照約定成俗的審美觀,就可以畫出自己心目中的美人。歷代的審美觀並非一成不變,如唐人崇尚穠艷豐肥,明、清崇尚纖弱輕柔,但唯一不變的是:對細長鳳眼和單眼皮的偏好。在繪畫中,從現存最古的一幅人物畫——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起,一直到清末民初,甚至到抗戰以前,對單眼皮和細長鳳眼的偏好從來沒有變過。
仕女圖中千篇一律的單眼皮,在晉朝和唐朝可能出於寫實。當舉目所見,無論男女無不是單眼皮時,形諸丹青自然不可能出現雙眼皮,這就像西方畫家不會將西方人畫成單眼皮的道理是一樣的。然而,宋朝以後,將美人畫成單眼皮卻成為一種程序。程序的形成,或出於陳陳相因,或出於長期以北方為文化中心所形成的審美觀的制約。總之,在中國人的審美觀未被西方的審美觀凌越之前,中國人對於美人的認定是有自己的標準的。
這種中國人的自家標准,大約在抗戰前後被徹底摧毀。我曾到中正藝廊參觀」百年版畫海報精品展」,從展出的」月份牌畫」中,大致可以看出中西易勢的過程。月份牌畫肇始於二十世紀初的上海,是一種參用西畫技法的仕女圖廣告畫。早期月份牌畫所畫的美女,體態較為纖弱,眼型以細長鳳眼、單眼皮居多。到了後期,體態普遍較為健美,眼型則以雙眼皮、大眼睛居多。轉變的軌跡清晰可尋。
經常翻閱畫冊,不期然地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歷代仕女圖所畫的美女,全都是單眼皮,雙眼皮的一個也沒看到。 這是為什麼?我開始思索。單眼皮是蒙古人種的特徵之一,其起因是由於上眼瞼的上方脂肪較多,形成一道褶襞,將上眼瞼蓋住。這樣看來,古代的漢人是」純系」的蒙古人種啰?
二、民族大融合
這種變化可以從唐代壁畫及唐代雕塑看出端倪。壁畫和雕塑中都出現了凸鼻凹目的胡人,而且為數相當多。雙眼皮也出現了,但似乎未見出現在漢人臉上。雙眼皮仍未大量出現,可能和這些壁畫及雕塑全都存在於北方有關。當時北方還是中國的文化中心,而被北方漢族同化的匈奴、鮮卑等游牧民族,應該都是相當」純粹」的蒙古人種。盡管北方漢族的遺傳結構變了,但就眼皮來說,蒙古人種特徵之一的單眼皮,似乎並未受到多少影響。傳世唐代仕女圖中的美女,人人都有一雙細長的鳳眼和單眼皮。這應是反映了當時體質人類學實況,而非僅僅出於審美的考慮。
類似魏晉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宋代再次發生。從南宋起,中國的文化中心遷移到長江流域。漢族的向南拓展,使得許多東南亞系統的民族融入漢族。同時,入侵北方的遼(契丹))、金(滿)等異族被漢族同化。大約從元朝起,南方土著大多皆已漢化,北方漢族已不再大量添加新血,南北各地漢族的遺傳結構基本已經定型。
從民族學的角度看,與其將漢族視為一個民族,不如視為一個文化共同體。北京中國大網路出版社的一位維吾爾族朋友曾和我談過這個問題,他說:」什麼是漢族?從來沒人說清楚。在我看來,就是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以外的亂七八糟的一大群。」他的說法雖然戲謔了一些,但也並非全無道理。漢族以共同的表意文字、儒家思想及」天下」觀念為凝聚力,將不同方言甚至血緣的族群牢固地凝聚在一起,而成為一個超大民族。在人類的歷史上,類似的例子十分罕見。
三、肖像畫的訊息
宋代繪畫重視寫實,題材多樣,不避世俗。從宋代的人物畫中,應可窺見宋人的體質及形貌。大約從元朝起,文人畫家取代了職業畫家,成為畫壇主流。文人畫重視一己心靈感受,不重視所描繪對象是否形似。當文人畫橫掃畫壇的時候,只有肖像畫和民間廟牆畫未曾受到影響。雖然肖像畫家每每被視為畫匠,但上自朝廷、下至民間,都需要肖像畫家為人寫真、傳神。從歷代傳世肖像畫中,可以看出許多有趣的訊息。
筆者曾隨手翻閱手邊的畫冊,發現在歷代帝後中,宋太祖(趙匡胤)是單眼皮,其弟宋太宗(趙光義)卻是雙眼皮;元世祖(忽必烈)是單眼皮,其皇後(徹伯爾)卻是雙眼皮;明太祖、馬皇後、明成祖是單眼皮,明宣宗卻是雙眼皮;清聖祖(康熙)、清世宗(雍正)是單眼皮,清高宗(乾隆)和他的貴妃慧賢卻是雙眼皮……在歷代畫家中,宋徽宗、倪瓚(雲林)、惲壽平(南田)、金農(冬心)是單眼皮,沈周(石田)、徐渭(文長)、曾鯨(波臣)、陳洪綬(老蓮)、王時敏(煙客)是雙眼皮……
如果查閱更多的古人畫像,相信可以得出南、北的單、雙眼皮比例。要是和現今的比例相比較,或許可以得出一些有趣的訊息。以台灣來說,台灣人的遺傳結構顯然變了。1949年東渡的150萬軍民,不但為台灣帶來了新的文化,也改變了台灣人基因組成。這一歷史變局,為族群遺傳學和人類學、社會學提供了絕佳的研究材料。
四、南方民族的融入 。
唐代以後的雙眼皮增多,可能和西域胡人(屬高加索人種)的混入和南方開發有關。唐代大批西域胡人來到中國,不可能不和漢人通婚。另一方面,南方的土著雖屬蒙古人種,但混有地中海人(屬高加索人種)、矮黑人的血統。過去他們分布至華南(甚至華中),隨著漢族向南拓展,有的被同化了,有的向南逃遷。從中南半島人、馬來西亞人及中國南方少數民放身上,應可看出華南原住民的原始形貌。
從秦俑清一色的單眼皮,到偶而出現雙眼皮的唐代壁畫和雕塑,到宋代以後肖像畫的雙眼皮增多,這些事實告訴我們:隨著民族融合,漢族的遺傳結構已一變再變,早就和以黃河流域為中心時不一樣了。
盡管肖像畫中的男女人物有單眼皮也有雙眼皮,但歷代仕女圖中的美女,卻無所例外地都是單眼皮。這為什麼?道理很簡單:為人畫像,必須忠於事實,但繪制仕女圖卻無此限制,只要依照約定成俗的審美觀,就可以畫出自己心目中的美人。歷代的審美觀並非一成不變,如唐人崇尚穠艷豐肥,明、清崇尚纖弱輕柔,但唯一不變的是:對細長鳳眼和單眼皮的偏好。在繪畫中,從現存最古的一幅人物畫——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起,一直到清末民初,甚至到抗戰以前,對單眼皮和細長鳳眼的偏好從來沒有變過。
仕女圖中千篇一律的單眼皮,在晉朝和唐朝可能出於寫實。當舉目所見,無論男女無不是單眼皮時,形諸丹青自然不可能出現雙眼皮,這就像西方畫家不會將西方人畫成單眼皮的道理是一樣的。然而,宋朝以後,將美人畫成單眼皮卻成為一種程序。程序的形成,或出於陳陳相因,或出於長期以北方為文化中心所形成的審美觀的制約。總之,在中國人的審美觀未被西方的審美觀凌越之前,中國人對於美人的認定是有自己的標準的。最算到了民國,也能看出中國傳統審美對於單眼皮小長風情眼美女的偏愛。而這種中國人的自家標准,也大約在民國抗戰前後被徹底摧毀。我曾到中正藝廊參觀」百年版畫海報精品展」,從展出的」月份牌畫」中,大致可以看出中西易勢的過程。月份牌畫肇始於二十世紀初的上海,是一種參用西畫技法的仕女圖廣告畫。早期月份牌畫所畫的美女,體態較為纖弱,眼型以細長鳳眼、單眼皮居多。到了後期,體態普遍較為健美,眼型則以雙眼皮、大眼睛居多。
中國的傳統審美在1940年代遭到西洋風格的徹底顛覆.至此以後中國的美女畫像特點變成了接近西洋鬼子風格的大眼睛雙眼皮.越像英法美白人鬼子的女人被認為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