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中國十大美女王後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中國十大美女王後

發布時間: 2022-09-26 03:06:12

① 中國古代最著名的「五大艷後」都有誰

中國古代五大艷後

1.夏姬

2.張嫣

3.甄宓

4.李祖娥

5.蕭氏

夏姬出身比較好,她使春秋時期鄭國公主,同時也是這個時期的美女,是歷史上比較風雲的女性。夏姬妖淫成性,即使嫁作他人婦,然而她還與多位諸侯、大夫通姦,導致共有九個男人因為她而死,並且因為這些事情讓她三次成為王後、先後七次嫁給別人為夫人。看到這里是不是很好奇她到底有多美,竟然能使這么多人願意為她失去性命,真的是紅顏禍水啊。

張嫣就是漢惠帝劉盈皇後,她十一歲的時候就嫁給劉盈了,可謂還沒長成人就已為他婦了。張嫣在電視里的《美人心計》也有看到,她不得皇帝的寵愛,所以也不能懷孕,然後假裝懷孕,然而她死後,大家才知道她還是個處女。真的好可憐,十一歲就嫁人了,一生不得寵。

甄宓就是文昭甄皇後,史稱甄夫人,是魏文帝曹丕的正室,魏明帝曹叡的生母。甄宓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然後由袁紹的次子納了她,然後曹操攻破了冀州鄴城,因為她長的挺美,被曹丕相中納為正室,相當於她結了兩次婚,看到這里古人還是挺開放的,不過這只針對美女。然而,她卻因為失寵被殺了。

李祖娥出生於著名的高門士族趙郡李氏,也就是出身大家族,再加上她長的溫婉可愛,才貌雙全,有傾國傾城的能力,所以這也註定了她不平凡。李祖娥先後成為了歷史上的可賀敦皇後、李太後、昭信皇後,可見她的事跡也是不平凡的。

蕭氏就是蕭皇後,即隋煬帝愍皇後蕭氏。蕭氏婉順聰慧、知書達禮,又通醫術,頗知占侯,經常幫助隋煬帝處理一些政務上的事情,也破的隋煬帝的喜愛,並為夫奪嫡立下汗馬功勞。然而,好景不長,江都之變煬帝遇害了,她之後就跟了多個人,如宇文化及、竇建德等。

首先,艷後在正史上並不是正式的皇後封號,多出自野史,例如埃及艷後、印度艷後。本次我們要說的是小說人物大魏艷後蒙美姣娘娘。小雅毛傳曰。美色曰艷。方言。艷、美也。宋衛晉鄭之開曰艷。美色為艷。按今人但訓美好而巳。許必雲好而長者、為其從豐也。豐,大也。大與長義通。詩言壯姜之美、必先言碩人頎頎 。言魯壯之美、必先言猗嗟昌兮、頎若長兮。所謂好而長也。左傳言美而艷。此艷進終美之義。人固有美而不豐滿者也。毛傳及方言皆渾言之也。說從豐之意。豐之本義無當終艷。

大魏艷後蒙美姣

蒙美姣娘娘被魏景帝蒙德華冊封為大魏艷後是在小說的第八章,其中說道蒙美姣因為懷有龍嗣,有半年之久未侍奉魏景帝,某天晚上,魏景帝突然出現在御都後宮中,看望蒙美姣娘娘,發現此時的蒙美姣皇後長得雍容華貴,越發的迷人,因而當即給蒙美姣加尊號艷後,蒙美姣因此就成了大魏艷後。蒙美姣也趁機向魏景帝討要蒙美曦的長安之地,魏景帝便在御都宮中住下,等待蒙美姣生下皇兒。數月之後,蒙美姣生下一女,被魏景帝冊封為長安公主,賜名蒙延艷,以此紀念蒙美姣被加封為大魏艷後。

這就是中國古代五大艷後:1.夏姬、2.張嫣、3.甄宓、4.李祖娥、5.蕭氏

② 盤點中國歷史上十大最美皇後,歷史上哪個皇後最美

歷史上十大最美皇後

  1. 夏姬——春秋時代美女,有著春秋時期的」第一艷婦「之稱,是當時的四大美女之一,具驪姬、息媯之美貌,更兼妲己、褒姒之狐媚。很多的史書都有記載,引發一些列的荒唐之事,史載她三次成為王後、先後七次嫁給別人為夫人,先後有九個男人因她而死,有著」殺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國兩卿」的說法。感覺此人放在當代絕對不俗,先不論其交際能力,當個什麼演員絕對會紅。

  2. 李祖娥——昭信皇後,北齊文宣帝高洋皇後,據說十幾歲時便國傾城,才貌雙全,嫁給太原公的高洋,之後建立北齊成了皇後。史書對其記載是「容德甚美「,天生麗質,花容月貌,賞花時花兒都收斂,鳥雀鳴叫,稱之為橫絕千古之麗,之後因事故,不知所終,後來隋朝建立,史書就沒有記載。

  3. 蕭皇後——一生桃花,先後歷經晉王妃、隋煬帝的皇後、宇文化及的淑妃、竇建德的寵妾、兩代突厥番王的王妃,唐太宗李世民後宮中的昭容。據說出生是一個人間尤物,有相士卜卦為「母儀天下,命帶桃花。」好像後來都一一說中,史書記載,楊廣即位後,蕭氏被冊封為皇後,對蕭皇後禮遇有加,相貌描述是臉似牡丹,美眸流盼,腰似楊柳,儀態萬千,嬌媚迷人。

  4. 呂雉——漢高皇後

  5. 武則天

  6. 蒙美姣是大魏皇室中積極應對南蠻入侵的一位皇後,富有智慧。但歸結大魏的內憂外患一定程度上也是跟她的美艷面貌有關,在皇子儒的生日宴會上,各國君主前來朝拜,看到蒙美姣的絕色美貌,使得在後來大魏即將滅國之際,他們都爭先恐後的攻打大魏,部分原因就是垂涎覬覦這位皇後的美貌,皆欲奪得這位艷皇後。幸虧後面的大魏保衛戰打勝了,否則這位皇後的命運將不堪設想。

歷史上最美皇後蒙美姣

蒙美曦(大周弄權皇後)大魏國皇室屬於鮮卑妖族,她原是大魏國長安公主,是魏國天定帝蒙世勛及榮國公主蒙美姣的妹妹,魏景帝蒙德華的姑母。由於大周要與大魏聯姻,所以在25歲時便嫁給大周皇太子宇文平為太子妃。其性格與蒙美姣相似,也是比較專權的女王型人物。

  1. 衛子夫——孝武衛皇後,這個也是有影視作品的,古籍記載,衛皇後興於鬢發之美,後來的衛子夫發美之典故由此而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擁有獨立謚號的皇後。出生低微的衛子夫歷史沒有過多的記載,不過,她有功績值得歌頌,將衛青、霍去病、霍光引向歷史舞台,鞏固了漢朝的邊境,一生雖未插手政事,卻所作之事對後世影響甚遠。

  2. 魏文帝皇後:甄氏

③ 歷史上有名皇後的情況

隋文帝皇後獨孤氏 獨孤氏的父親是北周大司馬獨孤信,獨孤信育有兩女,長女兒嫁與北周明帝作皇後,二女兒便嫁給了楊堅。當時的楊堅是一個非常奇特的人物,他的先祖楊震曾作過東漢太尉,父親楊忠是北周的柱國大司空,楊堅生就一副與眾不同的身材,上身長下身短,比例嚴重失調,而且面有威嚴之態,王侯們見了他,常不由自主地感到手足無措,北周太祖曾預言:「此兒風骨,不似世間人。」因此,楊堅雖然受到先輩蔭庇而少年出仕,卻常常遭皇室猜忌,為避嫌疑,他處處收藏鋒芒,韜光養晦,輕易不與人爭斗」。這樣一個怪人,卻被獨孤家二小姐慧眼看中,通過媒妁撮合,不滿二十歲就嫁進了楊家。 二十年過去了,楊堅雖然極力謙讓,但因功勛卓著而被封為北周上柱國,掌握全國兵馬,在朝中威望日重。獨孤氏為楊堅生有一女五子,他們的女兒長大後作了宣帝的皇後,楊堅成了國老,然而皇室對他的猜忌仍未因之減輕,宣帝曾經多次對皇後示言:「你父若惹火了我,必定誅殺你全家!」 楊家似乎一直生活在皇室的壓力之下,但卻並不因此而減弱楊堅發展的勢頭,這時他已重兵在握,羽毛豐滿,若動起真格的,恐怕皇帝根本不是他的對手哩! 不久,正值華年的宣帝因病崩逝,由年幼勢弱的靜帝繼位。楊堅以靜帝年幼需輔為名,入朝總攬一切國政,雖不稱帝,實已掌握了國家的大權。為此,相州總管尉遲回不服氣,舉兵反叛,倡言討伐楊堅,不料是拿著雞蛋碰石頭,不幾天時間就被楊堅全部剿滅。楊堅風聞尉遲回起兵與宇文氏清王的慫恿有關,剿滅叛軍後,他立即軟禁了宇文氏請王,從此楊堅便獨霸朝政,無人敢於過問了。 靜帝迫於形勢,封楊堅為隋王,並為他破了不少朝廷禮節,允許他帶劍上殿,入朝不趨,備九錫之禮,待遇均在其他侯王之上;後來,在楊堅的要求下,又賜給他原本只有皇帝才能戴的十二旒王冕和天子旌旗,超過了臣子所能享受的最高禮節極限;最後,年幼的靜帝自知不是楊堅的對手,自動讓位給他,號稱隋文帝。順理成章,王妃獨孤氏成了皇後,長子楊勇立為太子,並盡殺了宇文氏諸王,以絕後患。 這時隋文帝是四十歲,母儀天下的獨孤皇後也已三十七歲,而她的女兒早已先於她做過一朝皇後了。建立隋朝後,隋文帝認清了前朝沒落的原因在於浮誇不實,卓具遠見的他力圖改革官儀,整頓朝綱,一心建立一個聖明朝代。獨孤皇後也不是一個目光短淺、囿於家事的女性,在楊堅取得王位的過程中,她就曾相幫著出謀劃策,極為周旋;當了皇後之後,她也決不願閑坐下來享受榮華富貴,她早已在心中醞釀了一個嚴治後官的寵大計劃。 「小憐玉體橫陳夜,忽報周師入晉陽」,前朝亡國的故事,獨孤皇後記憶猶新,南朝的張麗華秀發輕拂,攪得陳氏王朝天翻地覆,自古紅顏多禍國,獨孤皇後為了保住楊家朝廷的長治久安,首先想到的就是幫助皇夫杜絕後宮內訌。她從皇夫那裡要來大權,整飭了宮內體制,廢除三妃六嬪之慣例,提倡簡朴,禁止宮中女子濃妝華服,並對他們的言行舉止都有嚴格的規定,不允許嬪妃隨意親近皇帝。整個後宮在獨孤皇後的把持之下,形成一片靜謐肅穆的氣氛,因為獨孤皇後至高的地位和強硬的手腕,後宮中眾嬪妃雖然心中不滿,表面上也不得不服從。 除管理好嬪妃外,獨孤皇後還十分注意保持與皇大的感情,她深知必須以自己的柔情和體貼籠住皇夫,才能使他不致於被其他女人所迷惑。每當黎明鍾鳴之際,獨孤皇後小心翼翼地侍候皇夫洗漱穿戴,然後與他同坐一輦,把他一直送到朝閣,皇帝上朝,自己則在殿下靜靜地等候,待散朝之後,又同輦返回內宮,這樣的行動,她日復一日,不厭其煩地堅持著,使楊堅從不敢怠慢上早朝。在內宮,她對皇夫的生活起居照顧得無微不至,皇帝每餐的食譜,每日的裝束等事她都親自過問,妥善安置,讓文帝能毫不分心地專理朝政。每至深夜同寢的時候,她常在文帝耳旁回憶往事的情誼,細述夫妻的恩愛,用柔情蜜意來牽系住文帝的心。 好在隋文帝正在致力於國家大事,根本沒有多餘的精力在後宮脂粉堆中取樂;而賢慧干練的妻子所推行的種種措施,正是與他的朝政改革可以密切配合,他自然是極力支持的。 一次,獨孤皇後與隋文帝約定:「此生永矢相愛,海枯石爛,貞情不移,誓不願有異生之子。」想到妻子與自己患難與共數十年,總是一心一意輔助自己,惠心可嘉,文帝心中一熱,當即答應了皇後誓約。事後,文帝還頗為自豪地對大臣誇耀道;「朕旁無姬侍,五子同母,可謂真兄弟也!豈若前代,多諸內寵。」其實,獨孤皇後之所以限制文帝有同父異母之子,也是出於提防異母之子奪位爭權的考慮。 獨孤皇後鐵腕嚴治後宮之事,被後世廣為傳頌,獨孤皇後成了歷史上有名的「妻管嚴」。雖然有人評說她的制度和手段太過於嚴厲,有傷他人感情,簡直是一個冷血女人。然而,處於她那種位子,她苦不使出些手段,哪能治理出一個秩序謹嚴的後宮,從而讓文帝專心致力於朝政呢!當然,獨孤皇後也有她的失誤,像她所選中的太子楊廣,文帝死後即位成了隋煬帝,乃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庸好色之君。但獨孤皇後推舉他時用心並不壞,純粹出於朝廷利益的考慮,只是楊廣使出的迷惑手段把她騙住了而已。 2.孝庄皇後 據有關史料記載,孝庄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二月(1613年3月),卒於清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1687年1月),姓博爾濟特氏,名布木布泰。她出生於蒙古科爾沁部,乃貝勒寨桑之女。其十三歲時,嫁於後金四大貝勒之一的皇太極為妻。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改號大清稱帝,封其為永福宮庄妃。後人根據其死後謚號稱之為孝庄。崇德三年,她生皇九子福臨,而後福臨嗣帝位,是為順治,孝庄被尊為皇太後。再後,其孫玄燁又嗣帝位,是為康熙,又被尊為太皇太後。由於她是皇太極的妃子,而皇太極的謚號是太宗文皇帝,又因其兒子和孫子均是皇帝,所以史稱「孝庄文皇後」,一般也稱之為孝庄。 孝庄天質姿麗,性堅毅,喜讀書,聰明能幹,多有謀略。皇太極執政時,她就是得力助手,「贊助內政,既越有年」,「佐太宗文皇帝肇造培基」。協助皇太極繼承了努爾哈赤的事功,繼續統一女真各部,連續對朝鮮及明朝用兵,穩固了皇太極的統治地位,為進入關內奠定了基礎。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在未及確立繼承人的情況下,因暴疾而逝。是時,孝庄方32歲,面對「諸王兄弟,相爭為亂,窺伺神器」的復雜爭斗局勢,她從容不迫,施展謀略,爭取各方支持,終於由其子福臨繼位。當福臨入北京稱順治帝之後,她全力扶持其治國理政。順治十八年(1661年)順治帝病逝,由玄燁繼位,她又精心撫育培養玄燁,授以治國方略,指導處理各種政務,終使康熙成為中國歷史上很有作為的一代君主。 3.長孫皇後 - 唐太宗後 長孫皇後(601-636),長安人,祖先為北魏拓跋氏,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父親長孫晟隋時官至右驍衛將軍。她從小愛好讀書,通達理儀,十三歲時嫁給李世民為妻。唐朝建立後,她被冊封為秦王妃。當李世民與李建成之間的嫌隙日益加深之時,她對唐高祖盡心侍奉,對後宮嬪妃也殷勤恭順,極力爭取他們對李世民的同情,竭力消除他們對秦王的誤解。「玄武門之變」前夕,她又對秦府幕僚親切慰勉,左右將士無不為之感動。李世民升儲登極以後,被立為皇後。 長孫皇後生性節儉,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夠用為限,從不鋪張。唐太宗知道她深明大義,因此,下朝以後經常都要和她談起國家大事。但她卻很鄭重地說:「牝雞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婦道人家,怎能隨意議論國家大事?」太宗不聽,還是對她說得滔滔不絕,但她始終卻沉默不語。 長孫皇後的哥哥長孫無忌和唐太宗為布衣之交,又在唐朝建立前後和玄武門之變中立有大功,因此,太宗把他視為知己,打算任他為宰相,執掌朝政。皇後聽說後,就對太宗說:「妾既被立為皇後,尊貴已極,我實在不想讓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漢朝的呂後、霍光之家,可為前車之鑒。所以,我請您千萬不要把兄長任為宰相。」在長孫皇後的再三阻擋下,唐太宗只給長孫無忌加開府儀同三司這樣的虛銜。 長孫皇後所生的長樂公主,被唐太宗視為掌上明珠。因此,在公主出嫁之時,唐太宗賞賜的物品要比唐高祖的女兒長公主出嫁的物品多出一倍有餘。為此,魏徵當面向唐太宗提出異議。下朝後,唐太宗把魏徵的不同意見,轉告皇後,長孫氏當即便深有感觸地說:「我以前聽說陛下對魏徵很器重,但並不了解其中緣故。今天我聽了他的諫言之後,才真正明白他是一位十分正直的社稷之臣。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葯苦口利於病。請陛下深思這個道理,那就是天下的最大幸運了。」

④ 中國歷代哪些皇後最傾國傾城

春秋第一艷女:夏姬

春秋時期的第一艷婦,當數夏姬。夏姬自幼生得杏臉桃腮,蛾眉鳳眼。長大後更是體若春柳,步出蓮花,具驪姬、息媯之美貌,更兼妲己、褒姒之狐媚,人稱「一代妖姬」。史書上說「公侯爭之,莫不迷惑失意」。她曾三為王後,七為夫人。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大業十四年,楊廣在江都行宮被叛軍殺死後,蕭氏便開始不斷地被迫更換身份。先是被宇文化及帶至聊城做自己的淑妃。宇文化及被打敗後,落入竇建德手中,被迫做竇氏的寵妾。突厥王久聞蕭氏美艷,從竇建德處強要蕭氏,竇建德不敢挽留,於是蕭氏便當了兩代突厥番王王妃。唐朝貞觀四年,李世民大敗突厥,迎蕭氏回京,蕭氏又成為比她小15年的李世民後宮中的昭容。蕭氏逝世後,李世民以皇後禮將其葬於楊廣之陵,謚愍皇後。

如有幫助望採納,謝謝。

⑤ 中國歷史上哪些皇後最有名

中國歷史十大皇後
No.1 唐高宗之後武則天
武則天(624年-705年),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縣東)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親楊氏。十四歲入後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媚娘,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後為皇後,尊號為天後,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後自立為皇帝,定洛陽為都,改稱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迫使武氏退位,史稱神龍革命。唐中宗復辟,恢復唐朝,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後遵武氏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後」,以皇後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改謚號為則天皇後,天寶八載(749年),加謚則天順聖皇後。
武則天對歷史發展做出的第一個貢獻是,她打擊了保守的門閥世族。第二是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第三個貢獻是穩定了邊疆形勢。第四個貢獻是推動了文化的發展。第五個貢獻是知人善任。但是,在很長一個歷史時期,武則天遭到的非議要比頌揚多得多。有的說她任用酷吏,肆行誅殺。武則天從做皇後到做皇帝,不斷受到各種勢力的反對。武則天除了動用武力鎮壓公開的反抗,便任用酷吏,來打擊那些對她表示不滿的人。由於她過高地估計了反對她的力量,因而也濫殺了許多無辜。但她誅殺的,主要還是貴族官僚及其黨羽和家屬,並不是一般的老百姓。歷史上對她貶斥最多的是,她曾擁有幾個男寵,這便成為她千古難泯的丑聞,成為文人墨客顛來倒去的話題,以至於連同她創造的卓著政治業績也隨之淹沒了,關於她的內寵問題,因為武則天是皇帝,凡是皇帝,男皇帝可以有的,女皇帝也可以有。實際上,比起任何一個男皇帝的後宮來,她的男寵是微不足道的。
總的來說,武則天不僅是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而且是一位傑出的女軍事戰略家。「政啟開元,治宏貞觀」,她在各方面都發展了貞觀之治,並為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當然,武則天在政治上也有黑暗面,經濟上也有過財政困難時期等等。但比起她的歷史功績,這些畢竟是第二位的。還應該指出當時經濟有發展、國力很強盛,都不是武則天個人的功勞。由於均田制的推選和科舉制的勃興,使世襲貴族勢力迅速衰落,中小地主階層急劇崛起,大批文人學士昂然躋身政壇,這種歷史趨勢把武則天推上了女皇寶座。武則天順應了歷史時代,又對中國歷史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No.2 清太宗之後孝庄
孝庄文皇後(1613年-1688年),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之次女。出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二月初八日;天命十年(1625年)嫁皇太極;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後,受封為庄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臨(順治帝);崇德八年(1643年),順治帝即位後,與其姑孝端文皇後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後;順治八年(1651年)上徽號曰昭聖皇太後;康熙帝即位後尊為太皇太後;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崩逝,享年七十五歲;葬昭西陵,上謚,雍正、乾隆累加謚,最終謚號為:孝庄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後,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後,一生培養、輔佐順治、康熙兩代君主,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
No.3 遼景宗之後蕭綽
蕭綽(953年—1009年),中國遼朝女軍事統帥、政治家。小字燕燕,遼朝皇太後,遼景宗耶律賢的皇後。在民間戲曲中被稱為蕭太後。遼大臣北府宰相蕭思溫的第三女。969年被冊封為皇後,因遼景宗體弱多病,所以蕭綽多臨朝攝政,景宗去世,年僅35歲。蕭綽在母寡子幼的情況下穩定了遼朝局勢。1004年簽訂澶淵之盟,1009年還政遼聖宗,同年去世,年僅57歲。
蕭綽是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一位女性統治者,為契丹族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改革家,她在位期間,遼朝進入了歷史上統治中原二百年間最為鼎盛的輝煌時期。在中國軍事博物館里,在歷代軍事家的展廳里始終懸掛著蕭綽的畫像,我們通常稱她為蕭太後。
蕭綽自幼便長的聰慧、美麗,而且成熟得很早。遼景宗繼位後,選為貴妃。969年(保寧元年),被冊封為皇後。971年(保寧三年),生遼聖宗耶律隆緒,後又生3子3女。遼景宗體弱多病,有時無法上朝,軍國大事大多由皇後蕭綽代理。975年(保寧八年),遼景宗諭史館學士:「在書寫皇後言論時也應稱『朕』或『予』。」這表明蕭綽可代皇帝行使職權,遼景宗的許多政績都有蕭綽的功勞。
No.4 漢文帝之後竇漪房
竇漪房(公元前205-公元前135年或公元前129年),清河郡觀津(今河北省武邑縣觀津村)人。是西漢時期的一代美人。出身貧寒而天授漪媚的她備受命運垂青,由民女到宮女,最後成為輔佐文景武三位帝王治理大漢江山的傑出女性。
竇氏出身貧寒,她的父親為了逃避秦亂,隱居於觀津釣魚,卻不幸墮河而死,遺下三個孤兒,漢初,朝廷到清河召募宮女,竇氏年幼應召入宮。公元前195年,高祖劉邦駕崩,呂雉作為皇太後操縱國政。當時,呂後挑選一些宮女出宮賞賜給諸侯王,每個王五名,竇氏也在選中之列。竇氏因家在清河,離趙國近,希望能到趙國去。她向主持派遣宮女的宦官請求,一定要把她的名字放到去趙國的花名冊里。這個宦官在分派宮女時卻把這件事忘了,把她的名字誤放到去代國的花名冊里了。她於是去了代國。雖然這不是她的心願,但抵代國後,深得代王劉恆的喜歡,寵愛並封為美人。初入代宮代王劉恆已有王後,等代王王後病死後,代王獨幸的竇美人被封為王後,在代國期間先與代王劉恆生長女劉嫖,後來又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劉啟(漢景帝)、次子劉武(梁王)。
公元前157年,漢文帝駕崩,景帝劉啟即位,皇後竇氏成了皇太後,史稱:竇太後。竇後從皇太後開始了其左右朝政的生涯直到病逝。
竇太後是西漢最後一位擁附「黃老思想」的統治者,在她的影響下,西漢政權能繼續由劉邦時期定下的「以民生息」、「無為而治」的精神。把漢王朝推上了強盛的高峰。她謀傳膠東略承沛公,芳流觀津名留漢青。她的時代上承漢高祖偉業,下啟漢武帝雄風。
No.5 宋真宗之後劉氏
章獻明肅皇後劉氏(968-1033),益州華陽(今四川省成都市華陽鎮)人,又名章獻皇後,宋真宗趙恆皇後。名不詳,民間戲曲中將之稱為劉娥,宋朝第一位攝政的皇太後,完成宋政權從真宗時代到仁宗時代的平穩交接,為宋在仁宗時期的繁榮打下基礎,輔佐宋仁宗創下「仁宗盛世」。常與漢呂後、唐武後並稱,史書稱其「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
劉氏天生麗質,聰明伶俐,與趙恆年貌相當,很快如膠似漆。然而趙恆的乳母秦國夫人認為劉氏出身寒微,勸趙恆不要親近劉氏不果,只好報與宋太宗,太宗大怒,聖旨一道下來,命逐劉氏出京。並為十七歲的趙恆賜婚,此時趙恆被封為韓王,新娘為忠武軍節度潘美的八女兒,十六歲的潘氏受封為莒國夫人。然而,趙恆雖迫於皇命把劉氏送出王府,把劉氏偷偷藏在王宮指揮使張耆家裡,卻不願離開劉氏,不時私會。這樣偷偷摸摸,劉氏過了十五年。至道三年三月癸巳日,五十九歲的宋太宗趙光義病逝,遺詔傳位於已立為太子兩年的趙恆。趙恆繼承大統,再也不用與劉氏偷偷來往了。趙恆於三月即位,五月冊立郭氏為皇後,六月追封潘氏為庄懷皇後(後來宋仁宗改為章懷皇後)。雖然後宮三千佳麗,趙恆卻並未忘情於劉氏,很快把劉氏接入宮里。景德元年(1004年)的正月,封劉氏為四品美人,正式成為後宮妃嬪的一位。當時,郭皇後之下,只有劉美人最為尊,連王府姬妾楊氏都只被封為五品才人。這時候的劉氏,終於可以正大光明地和真宗在一起了。劉氏雖然已經36歲,可是她聰慧溫柔,一直獲得真宗的專寵。
身為皇後的劉氏,卻不像其他妃嬪只知爭寵,她才華超群,通曉古今書史,熟知政事,每每襄助真宗,真宗根本離不開她。每日批閱奏章,劉皇後必侍隨在旁。外出巡幸,也要帶上劉氏。
雖然劉太後掌權日久,不願把權柄交給仁宗,但她卻依然是個慈母,仁宗少時體弱多病,劉氏忙於政務,讓楊淑妃照顧,仁宗稱劉氏為「大娘娘」,楊妃為「小娘娘。」
劉太後雖不願還政於仁宗,卻並未想過自立。程琳獻圖《武後臨朝圖》,劉太後親擲於地,道:「我絕不會做這樣的事!」太後表態後,群臣如釋重負,仁宗也心懷感激,恭孝唯謹,更於天聖七年(1029年)九月頒布詔書,將太後生辰長寧節的儀禮升級到與皇帝生辰乾元節相同的程度。
No.6 漢高祖之後呂雉
呂雉(前241年-前180年),字娥姁,通稱呂後,或稱漢高後、呂太後等等。單父(今山東單縣)人。漢高祖劉邦的皇後(前202年—前195年在位),高祖死後,被尊為皇太後(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後和皇太後。同時呂雉也是封建王朝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子,掌握漢朝政權長達十六年。《史記·呂太後本紀》(項羽和呂後不是皇帝,但是司馬遷仍將他們列入記錄皇帝政事的「本紀」)是《史記》中唯一一篇單獨為女性作的傳記。
呂後為劉邦剪除異姓諸王侯中起了很大作用。高祖死,呂後以惠帝年少,便策劃誅殺諸舊臣,從中取得實際政權。又毒死趙王如意,砍斷戚夫人手足,使她變啞,並置之廁中,名為「人彘」。惠帝不滿呂後所為,憂郁而死。呂後遂臨朝稱制,為中國帝後專政的第一人。
歷史上對呂雉的評價毀譽參半。但無論如何,在我們的年代,看到的是她在當時為她的子民所作出的功績為定論的,所以僅在這一方面,對她的評價是正面的。
No.7 漢光武帝之後陰麗華
在歷史上,光武帝劉秀同他的皇後陰麗華,有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劉秀此言出自《後漢書?皇後紀?光烈陰皇後本紀》:光武適新野,聞後美,心悅之。後至長安,見執金吾車騎甚盛,因嘆曰:「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
陰麗華(5年-64年),南陽郡新野(今河南省新野縣)人,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第二任皇後,春秋時期一代名相管仲的後裔。陰麗華在歷史上以美貌著稱。史載,劉秀是個平民的時候,就十分仰慕陰麗華的美貌,不禁嘆曰:「娶妻當得陰麗華」。昆陽之戰後,劉秀於宛城迎娶陰氏為妻。一年之後,劉秀又在河北迎娶了出身於西漢王室的郭聖通。東漢王朝建立,郭氏成為皇後,陰麗華則為貴人。建武十七年,皇後郭氏被廢,貴人陰麗華受封為皇後。陰麗華在位二十四年,死後與劉秀合葬於原陵,謚號「光烈」。《後漢書·皇後紀》記載陰麗華的性格:恭謹儉約,很少嗜好賞玩珍品,不喜歡嬉笑戲謔。生性仁愛孝順,憐憫慈愛。陰麗華皇後內持恭儉,外抑宗族,為一代賢後。
No.8 唐太宗之後長孫氏
長孫皇後(601-636),長安人,祖先為北魏拓跋氏,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父親長孫晟隋時官至右驍衛將軍。她從小愛好讀書,通達理儀,十三歲時嫁給李世民為妻。唐朝建立後,她被冊封為秦王妃。
當李世民與李建成之間的嫌隙日益加深之時,她對唐高祖盡心侍奉,對後宮嬪妃也殷勤恭順,極力爭取他們對李世民的同情,竭力消除他們對秦王的誤解。「玄武門之變」前夕,她又對秦府幕僚親切慰勉,左右將士無不為之感動。李世民升儲登極以後,被立為皇後。長孫皇後除盡心盡力的照顧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遺孀外,並悉心安排住處、挑選侍女照料生活起居,極盡撫恤之意。
雖然長孫皇後貴為一國之母,但生活勤儉樸素,完全沒有官夫人的奢靡習性。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夠用為限,從不鋪張。不僅如此,她也帶動兒子、嬪妃們都這樣做。有一回,太子的保母建議添購一些器具給太子使用,長孫皇後知道了很生氣的說:「現在國家剛建立,百姓還生活在戰亂不安當中,身為一國的太子,應該節儉自持,體恤百姓,才配的上是賢德的人君啊!」 唐太宗知道她深明大義,因此,下朝以後經常都要和她談起國家大事。但她卻很鄭重地說:「牝雞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婦道人家,怎能隨意議論國家大事?」太宗不聽,還是對她說得滔滔不絕,但她始終卻沉默不語。
如果說唐太宗是一位能接納諫言的賢能皇帝,那麼長孫皇後就是促成他有雅量、接納直諫的幕後推手。有一次,太宗怒氣沖沖的回來,直說要把魏徵給殺了。一問之下,原來魏徵經常在眾人面前毫不留情的提出諫言,有時甚至讓太宗覺得顏面盡失,所以太宗氣得想把魏徵除掉。不料,長孫皇後聽完太宗的話之後,竟入內到房間,久之,換上隆重禮服而出。太宗驚異而不解。長孫皇後笑說:「恭喜皇上!臣妾聽古人說:『唯有明君,臣子才敢直言勸諫』,魏徵敢如此大膽提出諫言,那表示陛下您有雅量,能接納臣子意見,是個英明的皇帝啊!所以我要向您道賀呢。」太宗一聽,才恍然大悟。
No.9 明太祖之後馬秀英
馬皇後,名秀英(1332年一1382年)安徽宿州人,漢族。生於公元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八月初八。在以三寸金蓮為美為貴,婦女皆纏足的元代,馬秀英堅不裹腳,故被人稱為〃馬大腳〃。馬秀英十二歲時為其父好友紅巾軍首領郭子興收養,二十一歲時嫁給朱元璋,與其共同渡過十五年患難與共的征戰生涯。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立國號為大明,建元洪武,冊立馬秀英為皇後。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積勞成疾的馬皇後在南京病故,終年五十一歲。死後被謚為孝慈高皇後,葬於鍾山之陽,即朱元璋死後合葬的明孝陵。
她是仁慈、善良、儉朴、愛民的一代賢後;她敢於在明太祖施行暴政時進行勸諫,保全了許多忠臣良將的性命;她善待後宮嬪妃,不為娘家謀私利開創了明朝後宮和外戚不幹政的風氣。
No.10 明成祖之後徐儀華
仁孝皇後(仁孝文皇後)徐氏(1362年 - 1407年),濠州人,明開國功臣徐達嫡長女,母謝氏(謝再興次女),洪武九年(1376年)正月二十七日被冊封為燕王妃,建文四年(1402年)十一月十三日被冊立為皇後,永樂五年(1407年)七月崩於南京,壽46。永樂十一年(1413年)二月葬於長陵。
明洪武九年正月二十七日,15歲的徐氏嫁給17歲的燕王朱棣為燕王妃。徐氏仁孝溫和,馬皇後不只一次當眾稱贊這位兒媳婦。洪武十三年三月,燕王妃隨成祖就藩北平。
後來,建文帝削藩,建文元年(公元1399)七月五日,燕王朱棣宣布起兵靖難,在朱棣前往大寧「借」兵之際,面對李景隆五十萬大軍兵臨城下,燕王妃本人親自登城督戰,與世子朱高熾成功保衛了北平城。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歷時整整三年的靖難之役終於結束,明王朝的京城南京被燕王軍攻陷,燕王妃再次踏進皇宮的時候,已經是這里的女主人了。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九月仁宗上尊仁孝皇後謚號曰仁孝慈懿誠明庄獻配天齊聖文皇後。祔太廟。

⑥ 中國歷史十大絕色皇後是誰

1呂雉
漢高皇後,姓呂名雉(前241年-前180年)。漢高祖劉邦的皇後(前202年—前195年在位),高祖死後,被尊為皇太後(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皇後和皇太後。又稱為漢高後、呂後、呂太後。同時呂雉也是封建王朝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子,掌握漢朝政權長達十六年。
2竇漪房
竇漪房(公元前205-公元前135年或公元前129年),清河郡觀津(今河北省武邑縣觀津村)人。是西漢時期的一代美人。出身貧寒而天授漪媚的她備受命運垂青,由民女到宮女,最後成為輔佐文景武三位帝王治理大漢江山的傑出女性。
西漢竇太後,是西漢時期漢文帝劉恆的皇後,漢景帝的母親。其出身貧寒,後被選入宮中,呂後將一些宮女分給諸侯王的時,竇氏被分給了漢文帝。與漢文帝育有一女二男,長子劉啟即後來的漢景帝,最寵愛的是小兒子劉武。
3趙飛燕
趙飛燕,原名宜主,是西漢漢成帝的皇後和漢哀帝時的皇太後。趙飛燕是一位在中國歷史上傳奇的人物和神話般的美女。在《漢書》中對她的描述僅僅只有少數幾句,但關於她的野史卻有許多。在中國民間和歷史上,她以美貌著稱,所謂「環肥燕瘦」講的便是她和楊玉環,而燕瘦也通常用以比喻體態輕盈瘦弱的美女。同時她也因美貌而成為淫惑皇帝的一個代表性人物。
4陰麗華
陰麗華,東漢王朝開國皇帝劉秀的第二任皇後,春秋時期的一代名相管仲的後裔。陰麗華在歷史上以美貌著稱。史載,劉秀還是一個沒落皇族之時,十分仰慕陰麗華的美貌,不禁嘆曰:「娶妻當得陰麗華」。
昆陽之戰後,劉秀於宛城迎娶陰氏為妻。一年之後,劉秀又在河北迎娶了出身於西漢王室的郭聖通。東漢王朝建立,郭氏成為皇後,陰麗華則為貴人。建武十七年,皇後郭氏被廢,貴人陰麗華受封為皇後。
陰麗華在位二十四年,死後與劉秀合葬於原陵,謚號「光烈」。《後漢書?皇後紀》記載:陰後在位之時,端莊賢淑,不喜言笑,有母儀之美。
5甄宓
甄氏(183-221),中山無極(今河北省無極縣)人,中國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的正室,魏明帝曹睿之母。本為袁熙之妻,曹操攻陷鄴城後成為曹丕的妻室。後因被郭女王(文德郭皇後)所譖而被曹丕賜死,死後謚曰文昭皇後。
6 長孫觀音婢
長孫皇後,小字觀音婢,名不見載。隋右驍衛將軍晟之女。八歲喪父,由舅父高士廉撫養,13歲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冊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爭取李淵後宮對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門之變當天親自勉慰諸將士。之後拜太子妃。
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冊封為皇後。在後位時,善於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為政的失誤,並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後為皇帝誕下三子四女。貞觀十年崩。謚號文德皇後。
上元元年,加謚號為文德聖皇後。李世民譽之為「嘉偶」「良佐」並築層觀望陵懷念。嘗著有《女則》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僅存《春遊曲》一首。幼子即唐高宗.
7 武則天
武則天(624年~705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唐高宗時代曾出現另一個民間起義的女皇帝陳碩真),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即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
唐高宗時為皇後(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時為皇太後(683—690),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705),改國號「唐」為「周」,定都洛陽,並號其為「神都」。史稱「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
武氏認為自己好像日、月一樣崇高,凌掛於天空之上。於稱帝後上尊號「聖神皇帝」,退位後中宗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武則天也是一位女詩人和政治家。
8 周女英
小周後比娥皇小14歲,李煜與娥皇結婚時,小周後年僅5歲。隨著時光的流逝,當年混沌未開的小女孩已出落成15歲的婀娜少女。小周後天生活潑,美麗可愛,深受李煜母後的喜愛,時常派人接她到宮中小住。
小周後酷似初入宮時的娥皇,只是她比娥皇更年輕、更活潑。隨著接觸的增多,李煜對她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因後來也被封為皇後,人們便把她稱作小周後。
9 張嫣
孝哀悊皇後張氏(1606-1644年),名嫣,字祖娥,小名寶珠,明熹宗的皇後,天啟元年,年十五(虛歲)四月冊為皇後,祥符人,其父張國紀以女貴封太康伯。
10 孝庄文皇後
孝庄文皇後(1613年3月28日-1688年1月27日),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亦作本布泰,蒙古科爾沁部(在今通遼)貝勒寨桑之次女。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之妃,孝端文皇後的侄女,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的生母,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的祖母。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皇太後和太皇太後,一生培育、輔佐順治、康熙兩代君主,是清初傑出的女政治家。http://www.zqnf.com/

⑦ 中國十大女神都是誰

Chapter 1.女神一號 女媧-人類老祖宗

據說盤古開天闢地以後,女媧因為寂寞就摶起黃土,造了許多人,因為手工有精細,最開始細心捏得就成了高貴的人,後來用泥水甩出來的就是老攻這種普通人…

⑧ 歷史皇後排名順序

歷史皇後排名順序 中國歷代皇後王後列表

秦朝 秦始皇未立皇後

·一、漢

·1、西漢

·高祖劉邦皇後 呂雉 字娥姁(xu)

·惠帝劉盈皇後 張嫣 字淑君

·後少帝劉弘皇後呂氏

·高祖薄皇後

·文帝劉恆皇後 竇漪房

·景帝劉啟薄皇後

·景帝劉啟皇後 王娡

·武帝劉徹皇後 陳阿嬌

·武帝劉徹皇後 衛子夫

·孝武李皇後 李夫人

·趙太後 鉤弋夫人(趙婕妤)

·孝昭帝劉弗陵 上官皇後

·孝宣帝劉詢許皇後 許平君

·孝宣帝劉詢霍皇後 霍成君

·孝宣帝劉詢王皇後

·孝元帝劉奭(shi)王皇後 王政君

·孝成帝劉驁許皇後

·孝成帝趙皇後 趙飛燕

·孝哀帝劉欣傅皇後

·孝平帝劉衎(kan)王皇後

·新朝王莽 王皇後 史皇後

·2、東漢

·光武帝劉秀郭皇後 郭聖通

·陰皇後 陰麗華

·

·明帝劉庄馬皇後

·章帝劉炟(da)竇皇後

·和帝劉肇陰皇後

·鄧皇後 鄧綏

·安帝劉祜(hu)閻皇後 閻姬

·順帝劉保梁皇後 梁妠

·桓帝劉志梁皇後 梁女瑩

·鄧皇後 鄧猛女 竇皇後 竇妙

·靈帝劉宏宋皇後 何皇後

·獻帝劉協伏皇後 伏壽

·曹皇後 曹節

·二、匈奴

·呼韓邪單於閼氏 王昭君

·

·三、三國

·1、曹魏

·文帝曹丕皇後 郭氏

·卞皇後

·明帝曹睿皇後 毛氏 郭氏

·2、蜀

·昭烈帝劉備皇後 吳氏

·3、吳

·大帝孫權皇後潘氏

·會稽王孫亮皇後全氏

·景帝孫休皇後朱氏

·末帝孫皓皇後滕氏

·四、晉

·1、西晉

·武帝司馬炎皇後楊艷、楊芷

·妃左棻(fen一聲)

·惠帝司馬衷皇後賈南風、羊獻容

·2、東晉

·明帝司馬紹皇後 庾文君

·成帝司馬衍皇後 杜陵陽

·康帝司馬岳皇後 褚蒜子

·穆帝司馬聃皇後 何法倪

·孝武帝司馬曜(yao四聲)皇後王法慧

·五、十六國

·1、前涼 文公張駿皇後 馬氏

·2、成 武帝李雄皇後任氏

·3、漢

·光文帝劉淵皇後單氏

·昭武帝劉聰皇後劉娥、靳月光、靳月華、王氏

·4、前趙 劉曜皇後羊獻容、劉氏

·

·5、後趙

·高祖石勒皇後 劉氏

·太祖石虎皇後鄭櫻桃、杜氏、劉氏

·6、代 代王拓跋什翼犍皇後慕容氏

·7、前燕 景昭帝慕容雋皇後 可足渾氏

·8、前秦

·明帝苻健皇後強皇後

·厲王符生皇後梁皇後

·(文桓帝苻雄皇後苟氏)

·(宣昭帝苻堅苟皇後)

·(哀平帝苻丕楊皇後)

·高帝苻登毛皇後

·高帝苻登李皇後

·9、後秦

·武昭帝姚萇虵皇後 即蛇皇後

·武昭帝姚萇皇後孫氏

·文桓帝姚興皇後張氏 、齊氏

·10、後燕

·成武帝慕容垂昭皇後段皇後

·惠愍帝慕容寶惠德皇後 段皇後

·惠愍帝慕容寶獻幽皇後 丁夫人

·昭武帝慕容盛妃 蘭氏

·昭文帝慕容熙苻皇後 苻訓英

·昭文帝慕容熙愍皇後 苻娀娥

·11、北燕

·(惠懿帝慕容雲李皇後

·文成帝馮跋孫皇後

·

·文成帝馮跋宋皇後)

·昭成帝馮弘慕容皇後

·12、西秦

·武元王乞伏乾歸王後苻氏

·武元王乞伏乾歸 皇後邊氏

·文昭王乞伏熾磐皇後禿發氏

·13、後涼

·懿武帝呂光妃石氏

·隱王呂紹妃張氏

·靈帝呂纂皇後 楊皇後

·(文帝呂寶衛太後

·末主呂隆楊皇後)

·14、北涼

·武宣王沮渠蒙遜皇後孟皇後

·哀王沮渠牧犍皇後李敬受 、拓拔皇後

·15、南燕

·獻武帝慕容皇後 段皇後

·末主慕容超皇後 呼延皇後

·16、南涼 景王禿發傉檀折掘皇後

·西涼 武昭王李暠皇後尹皇後

·夏國 武烈帝赫連勃勃皇後梁皇後

·六、南北朝

·1、宋

·(孝穆趙皇後

·趙安宗 、孝懿蕭皇後 蕭文壽

·武敬臧皇後 臧愛親 、武帝張皇後 張闕

·武帝胡皇後 胡道女)

·少帝劉裕皇後皇後 司馬茂英

·文帝劉義隆皇後 袁齊媯

·劉劭皇後 殷玉英

·孝武帝劉駿皇後 王憲嫄

·(前廢帝何皇後 何令婉 )

·明帝劉彧皇後 王貞風

·後廢帝劉昱皇後 江簡珪

·順帝劉准皇後 謝梵境

·2、南朝齊

·(宣孝陳皇後 陳道止 、高昭劉皇後 劉智容

·武穆裴皇後 裴惠昭 、文安王皇後 王寶明)

·鬱林王蕭昭業皇後 何婧英

·海陵王蕭昭文皇後 王韶明

·(明敬劉皇後 劉惠端)

·東昏侯蕭寶卷皇後 褚令璩(qu二聲)

·和帝蕭寶融皇後 王蕣華

·末帝元皇後 南陽公主

·3、南朝 梁

·太祖張皇後 張尚錄 、高祖郗皇後 郗徽

·高祖穆皇太後 丁令光 、文宣皇太後 阮令嬴

·文帝簡皇後 王靈賓 、昭明帝昭德皇後蔡氏

·元帝夏太後、敬帝王皇後

·4、陳

·武帝陳霸先皇後 章要兒

·文帝陳蒨皇後 沈妙容

·宣帝陳頊(xu 1聲)皇後 柳敬言

·後主陳叔寶皇後 沈婺(wu4聲)華

·5、北魏

·道武帝拓跋珪皇後慕容氏、宣穆皇後劉氏

·明元拓跋嗣妃姚氏

·太武帝拓跋燾皇後赫連氏、拓跋燾太後竇氏

·(太武敬哀皇後賀氏、景穆恭皇後郁久閭氏、

·高宗皇後常氏)

·文成帝拓跋浚(jun4聲)皇後馮氏 、皇後李氏

·孝文帝拓跋宏皇後馮氏 馮清、 馮潤

·孝文昭皇後高氏 高照容

·宣武帝元恪皇後於氏 、高氏 、胡氏

·孝明帝元詡皇後胡氏

·孝武帝元修皇後高氏 東魏

·孝靜帝高皇後 太原長公主

·6、西魏

·文帝元寶炬皇後乙弗氏 、郁久閭氏

·廢帝元欽皇後 宇文雲英

·恭帝拓跋廓皇後 若干氏

·7、北齊

·神武帝神武明皇後婁氏 婁昭君

·文宣昭信皇後李氏 李祖娥

·文襄帝敬皇後元氏 馮翊公主、 孝昭帝元皇後

·武成胡後 、後主廢後斛律氏

·後主胡皇後 為左皇後

·後主穆皇後 穆黃花 右皇後

·8、北周

·孝閔帝宇文覺皇後 元胡摩 晉安公主

·明帝宇文毓皇後孤獨氏

·武帝宇文邕(yong 1聲)皇後阿史那氏

·李皇後 李娥姿

·宣帝宇文贇(yun 1聲)皇後 楊麗華

·朱滿月、 陳月儀、元樂尚 、尉遲熾繁

·靜帝宇文闡皇後 司馬令姬

·七、隋朝

·文獻楊堅皇後 獨孤伽羅

·煬帝楊廣皇後 蕭皇後

·八、唐朝

·太宗李世民文德皇後長孫氏 長孫皇後

·高宗李治廢後王氏 王皇後

·高宗李治皇後武氏 武曌

·中宗李顯皇後 韋皇後

·睿宗李旦肅明皇後劉氏

·睿宗昭成皇後竇氏 竇德妃

·玄宗李隆基皇後王氏

·妃武氏 武惠妃 、妃楊氏 楊玉環

·肅宗李亨皇後 張皇後

·肅宗章敬皇後吳氏

·代宗李豫睿真皇後沈氏 沈珍珠

·代宗妃獨孤氏

·德宗李適昭德皇後王氏

·順宗李誦庄憲皇後王氏

·憲宗李純妃郭氏

·穆宗李恆妃王氏 、蕭氏、韋氏

·武宗李炎妃王氏

·宣宗李忱元昭皇後晁氏

·懿宗李漼妃王氏

·昭宗李曄積善皇後何氏

·九、吐蕃

·松贊干布皇後文成公主

·赤德祖丹皇後金城公主

·十、五代 十國

·1、 後梁

·文惠皇後王氏

·太祖元貞皇後張氏 張惠

·2、後唐

·庄宗李存勖(xu4聲)神閔敬皇後劉氏 劉玉娘

·明宗李嗣源和武憲皇後曹氏、妃王氏

·末帝(廢帝)李從珂皇後劉氏

·3、後晉 高祖石敬瑭皇後李氏

·4、後漢 高祖劉知遠皇後李氏

·5、後周 世宗柴榮宣懿皇後符氏

·6、南唐

·列祖李升皇後宋福金、妃種時光

·元宗李璟皇後鍾氏 後主李煜皇後 周娥皇、 周女英

·十一、宋

·1、北宋

·太祖趙匡胤孝明皇後 王皇後 、孝章宋皇後

·太宗趙光義明德皇後李皇後、妃李氏

·真宗趙恆章穆皇後郭皇後、劉皇後劉娥、妃李氏

·仁宗趙禎皇後 郭皇後 、曹皇後

·英宗趙曙宣仁聖烈皇後高皇後 高滔滔

·神宗趙頊欽聖獻肅皇後向皇後、妃朱氏

·哲宗趙煦昭慈皇後孟皇後、昭懷劉皇後劉清菁

·徽宗趙佶顯恭皇後 王皇後 、鄭皇後、妃韋氏

·欽宗趙恆皇後 朱皇後

·2、南宋

·高宗趙構憲節邢皇後 邢秉懿

·

·憲聖慈烈吳皇後 吳芍芬

·孝宗趙眘(shen4聲)成穆皇後 郭皇後

·成肅皇後 謝皇後

·光宗趙悖慈懿皇後 李皇後 李鳳娘

·寧宗趙擴恭淑皇後 韓氏、楊氏 楊桂枝

·理宗趙昀皇後 謝道清

·度宗趙樭皇後 全玖

·十二、遼(契丹)

·太祖耶律阿保機皇後 淳欽皇後述律氏 述律平

·太宗耶律德光皇後 靖安皇後蕭氏 蕭溫

·世宗耶律阮皇後 懷節皇後蕭氏 蕭撒葛只

·穆宗耶律璟皇後蕭氏

·景宗耶律賢 睿智皇後蕭氏 蕭綽(chao一聲)

·聖宗耶律隆緒皇後 仁德皇後蕭氏 蕭菩薩哥

·興宗耶律宗真皇後仁懿皇後蕭氏 蕭撻里

·道宗耶律洪基皇後 宣懿皇後蕭氏 蕭觀音、蕭坦思

·天祚帝耶律延禧皇後蕭氏 蕭奪里懶 妃 蕭瑟瑟

·北遼 宣宗耶律淳妃 蕭普賢女

·西遼 德宗耶律大石皇後蕭塔不煙

·十三、金

·熙宗完顏亶皇後 悼平皇後裴滿氏

·海陵王完顏亮皇後 徒單氏

·海陵王完顏亮妃阿里虎、定哥、

·宣宗完顏詢皇後王氏 王霓

·十四、元朝

·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皇後 孛兒帖

·太宗孛兒只斤窩闊台皇後 脫列哥那

·定宗孛兒只斤貴由皇後 斡兀立海迷失

·憲宗孛兒只斤蒙哥皇後 忽都台、妃 也速兒

·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皇後 察必、南必

·成宗孛兒只斤鐵穆耳皇後 失憐答里、卜魯罕

·武宗孛兒只斤海山皇後真哥

·武宗皇後弘吉剌氏 速哥失里

·仁宗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皇後 阿納失失里

·英宗庄孛兒只斤碩德八刺皇後 速哥八剌

·泰定帝孛兒只斤也孫鐵穆耳 八不罕

·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皇後 卜答失里皇後

·明宗孛兒只斤和世 王束皇後 八不沙

·寧宗孛兒只斤懿璘質班皇後 答里也忒迷失

·惠宗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皇後 答納失里

·伯顏忽都、完者忽都

·十五、明朝

·太祖朱元璋皇後孝慈高皇後 馬秀英

·

·惠帝朱允文皇後 馬皇後

·成祖朱棣皇後 徐皇後

·仁宗朱高熾皇後 張皇後

·宣宗朱瞻基 恭讓胡皇後 胡善祥、孫氏

·英宗朱祁鎮 孝庄錢皇後 錢錦鸞

·代宗朱祁鈺皇後汪氏、杭皇後

·憲宗朱見深皇後吳廢後、王皇後、妃萬貞兒

·憲宗 孝穆紀太後 紀淑妃

·孝宗朱祐樘皇後 張皇後

·武宗朱厚照皇後 夏皇後

·世宗朱厚熜皇後 陳氏、張廢後、方皇後

·穆宗朱載垕皇後陳皇後、李妃

·神宗朱詡鈞皇後 王皇後、妃鄭氏

·熹宗朱由校皇後 張嫣或張寶珠

·思宗朱由檢皇後 周氏

·南明 唐王朱聿(yu4聲)鍵皇後曾氏

·桂王朱由榔皇後 王氏

·十六、清朝

·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孝慈高皇後 阿巴亥

·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孝端文皇後博爾濟吉特·哲哲、 妃布木布泰(庄妃)

·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孝庄文皇後 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

·聖祖愛新覺羅玄燁 孝誠仁皇後 赫舍里氏

·世宗愛新覺羅胤禛孝昭仁皇後烏拉納拉氏

·鈕祜祿氏皇後、妃 年妃

·高宗愛新覺羅弘歷孝賢純皇後 富察氏

·烏拉納拉氏皇後、妃 和卓氏

·仁宗愛新覺羅顒琰 孝淑睿皇後 喜塔臘氏

·孝和睿皇後 鈕祜祿氏

·宣宗愛新覺羅旻寧孝慎成皇後佟佳氏

·鈕祜祿氏、妃博爾濟吉特氏

·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孝貞顯皇後 鈕祜祿氏

·(慈安太後 )、妃 葉赫那拉氏 慈禧太後

·穆宗愛新覺羅載淳 孝哲毅皇後 阿魯特氏

·德宗愛新覺羅載湉 孝定景皇後 葉赫那拉氏(隆裕太後)妃 他他拉氏(珍妃)

·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皇後 郭布羅·婉容

⑨ 中國古代著名的女皇後有哪幾位

太多了
在周朝以前,天子之妻皆稱為「妃」,周朝開始則稱為「後」。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改天子為皇帝,並訂定皇帝的正妻為皇後的後妃制度。較完備的後妃制度和等級劃分直到漢朝才實際執行。在上古氏族部落中,一般發號施令者為女性的權威,所以「後」的意思為有權威的女性長輩。在甲骨文的卜辭中,「後」還經常被用來代指氏族中的女性首領。皇後在後宮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眾妃子之主。
西漢王朝高祖呂皇後 呂雉
孝惠張皇後 張嫣
孝文竇皇後 竇漪房
孝景薄皇後
孝景王皇後 王娡
孝武陳皇後 陳阿嬌
孝武衛皇後 衛子夫
孝武李皇後 李妍
趙太後 鉤弋夫人
孝昭上官皇後
孝宣許皇後 許平君
孝宣霍皇後 霍成君
孝宣王皇後 邛成太後
孝元王皇後 王政君
長定許皇後 許娥
孝成趙皇後 趙飛燕
孝哀傅皇後 傅黛君
孝平王皇後
新王朝
孝睦王皇後
史皇後
東漢王朝
光武郭皇後 郭聖通
光烈陰皇後 陰麗華
明德馬皇後
章德竇皇後
恭懷梁皇後
敬隱宋皇後
和帝陰皇後
孝德皇後
恭愍皇後李氏
和熹鄧皇後 鄧綏
安思閻皇後 閻姬
順烈梁皇後 梁妠
孝崇郾皇後 郾明
桓帝梁皇後 梁女瑩
桓帝鄧皇後 鄧猛女
桓思竇皇後 竇妙
孝仁董皇後
靈帝宋皇後
靈思何皇後 何蓮
靈懷王皇後 王榮
獻帝伏皇後 伏壽
獻穆曹皇後 曹節
曹魏王朝
武宣卞皇後
王太後 丁夫人
文昭甄皇後 甄洛
文德郭皇後 郭女王
明悼毛皇後
明元郭皇後
齊王王皇後
齊王張皇後
齊王甄皇後
高貴鄉公卞皇後
元帝卞皇後
蜀漢王朝
先主昭烈甘皇後 甘梅
先主穆皇後吳氏 吳莧
後主敬哀皇後張氏 大張後
後主皇後張氏 小張後
東吳王朝
孫權大懿皇後王氏
孫權敬懷皇後王氏
孫權潘皇後
孫權步皇後 步練師
孫亮全皇後 全惠解
孫休朱皇後
孫皓滕皇後 滕芳蘭
西晉王朝
宣穆張皇後 張春華
景懷夏侯皇後 夏侯徽
景獻羊皇後 羊徽瑜
文明王皇後 王元姬
武元楊皇後 楊艷
武悼楊皇後 楊芷
武帝王皇後 王媛姬
惠帝賈皇後 賈南風
惠帝羊皇後 羊獻容
懷帝梁皇後 梁蘭璧
東晉王朝
元敬虞皇後 虞孟母
元帝簡文太後 鄭阿春
明穆庾皇後 庾文君
成恭杜皇後 杜陵陽
康獻褚皇後 褚蒜子
穆章何皇後 何法倪
哀靖王皇後 王穆之
廢帝孝庾皇後 庾道憐
簡文順王皇後 王簡姬
孝武文李太後 李陵容
孝武定王皇後 王法慧
孝武德陳太後 陳歸女
安僖王皇後 王神愛
恭思褚皇後 褚靈媛
五胡十六國
劉漢國
漢光文帝劉淵呼延皇後
漢光文帝劉淵單皇後
漢光文帝劉淵光獻張皇後
漢昭武帝武元皇後呼延氏
漢昭武帝武孝皇後張氏 張徽光
漢昭武帝武孝皇後張氏
漢昭武帝武宣皇後劉氏 劉娥
漢昭武帝廢皇後靳氏 靳月光
漢昭武帝皇後靳氏 靳月華
漢昭武帝弘道樊皇後
漢昭武帝弘孝王皇後
漢昭武帝弘德宣皇後
漢昭武帝武德皇後劉氏 劉英
漢昭武帝左皇後劉氏
漢昭武帝弘德皇後武氏
漢隱帝劉粲靳皇後
前趙國
末帝劉曜獻文皇後羊氏 羊獻容
末帝劉曜劉皇後
末帝劉曜劉皇後劉芳
末帝劉曜元悼皇後卜氏
成漢國
成景帝羅皇後
成武帝任皇後
成幽公閻皇後
漢昭帝閻皇後
歸義侯李皇後
後趙國
明帝石勒劉皇後
明帝石勒程皇後
武帝石虎鄭皇後 鄭櫻桃
武帝石虎杜皇後 杜珠
武帝石虎劉皇後
彭城王石遵張皇後
代國
代神元帝拓跋力微竇皇後
代文帝拓跋沙漠汗封皇後
代桓帝拓跋猗盧祁皇後
代平文帝拓跋鬱律王皇後
代昭成帝拓跋什翼犍慕容皇後
冉魏國
平帝冉閔董皇後
前燕國
文明帝慕容皝文明皇後段氏
文明帝慕容皝文昭皇後蘭氏
景昭帝慕容儁可足渾皇後
景昭帝慕容儁景德皇後段氏
幽帝慕容暐可足渾皇後
前秦國
明帝苻健強皇後
厲王符生梁皇後
文桓帝苻雄苟皇後
宣昭帝苻堅苟皇後
哀平帝苻丕楊皇後
高帝苻登毛皇後
高帝苻登李皇後
後秦國
武昭帝姚萇蛇皇後
武昭帝姚萇皇後孫氏
文桓帝姚興皇後張氏
文桓帝姚興皇後齊氏
後燕國
成武帝慕容垂成昭皇後段氏 先段後
成武帝慕容垂成哀皇後段氏 段元妃
成武帝慕容垂皇後段氏
惠愍帝慕容寶惠德皇後段氏
惠愍帝慕容寶獻幽皇後丁氏
廢帝蘭汗乙皇後
昭文帝慕容熙苻皇後 苻訓英
昭文帝慕容熙愍皇後 苻娀娥
北燕國
惠懿帝慕容雲李皇後
文成帝馮跋孫皇後
文成帝馮跋宋皇後
昭成帝馮弘慕容皇後
南燕國
獻武帝慕容德段皇後 段季妃
末主慕容超呼延皇後
西秦國
武元王乞伏乾歸符皇後 東平公主
文昭王乞伏熾磐禿發皇後
後涼國
懿武帝呂光石皇後
隱王呂紹張皇後
靈帝呂纂楊皇後
文帝呂寶衛太後
末主呂隆楊皇後
北涼國
武宣王沮渠蒙遜孟皇後
哀王沮渠牧犍李皇後 李敬受
哀王沮渠牧犍拓跋皇後 武威公主
南涼國
景王禿發傉檀折掘皇後
西涼國
武昭王李暠尹皇後
大夏國
武烈帝赫連勃勃梁皇後
南朝
劉宋王朝
孝穆趙皇後 趙安宗
孝懿蕭皇後 蕭文壽
武敬臧皇後 臧愛親
武帝張皇後 張闕
武帝胡皇後 胡道女
少帝司馬皇後 司馬茂英
文帝袁皇後 袁齊媯
文帝宣皇後沈氏 沈容姬
劉劭殷皇後 殷玉英
孝武文穆王皇後 王憲嫄
前廢帝何皇後 何令婉
明帝王皇後 王貞風
後廢帝江皇後 江簡珪
順帝謝皇後 謝梵境
南齊王朝
宣孝陳皇後 陳道止
高昭劉皇後 劉智容
武穆裴皇後 裴惠昭
文安王皇後 王寶明
鬱林王何皇後 何婧英
海陵王王皇後 王韶明
明敬劉皇後 劉惠瑞
東昏褚皇後 褚令璩
和帝王皇後 王蕣華
末帝元皇後 南陽公主
梁王朝
太祖張皇後 張尚柔
高祖郗皇後 郗徽
高祖穆皇太後 丁令光
文宣皇太後 阮令嬴
文帝簡皇後 王靈賓
高宗蔡皇後
元帝夏太後
敬帝王皇後
陳王朝
高祖章皇後 章要兒
世祖沈皇後 沈妙容
廢帝王皇後 王少姬
高宗柳皇後 柳敬言
後主沈皇後 沈婺華
北朝
北魏王朝
神元皇後竇氏
文帝皇後封氏
桓帝皇後祁氏
平文皇後王氏
獻明皇後賀氏
道武皇後慕容氏
道武宣穆皇後劉氏
明元昭哀皇後姚氏 西平公主
明元密皇後杜氏
太武帝竇太後
太武皇後赫連氏
太武敬哀皇後賀氏
景穆恭皇後郁久閭氏
高宗皇後常氏
文成文明皇後馮氏 馮有
文成元皇後李氏
獻文思皇後李氏
孝文貞皇後林氏
孝文廢皇後馮氏 馮清
孝文幽皇後馮氏 馮潤
孝文昭皇後高氏 高照容
宣武順皇後於氏
宣武皇後高氏 高英
宣武靈皇後胡氏 胡充華
孝明皇後胡氏
孝庄帝爾朱皇後 爾朱英娥
長廣王爾朱皇後
節閔帝爾朱皇後
孝武帝皇後高氏
東魏王朝
孝靜帝高皇後 太原長公主
西魏王朝
文帝文皇後乙弗氏
文帝悼皇後郁久閭氏
廢帝宇文皇後 宇文雲英
恭帝若干皇後
北齊王朝
神武帝神武明皇後婁氏 婁昭君
文宣帝昭信皇後李氏 李祖娥
文襄帝靖德皇後元氏 元仲華
廢帝皇後李氏 李難勝
孝昭帝順成皇後元氏
武成帝皇後胡氏
後主廢後斛律氏
後主左皇後胡氏
後主右皇後穆氏 穆黃花
北周王朝
文帝文皇後元氏
文帝文宣皇後叱奴氏
孝閔帝元皇後 元胡摩
明帝獨孤皇後
武帝武皇後阿史那氏
武帝李皇後 李娥姿
宣帝楊皇後 楊麗華
宣帝朱皇後 朱滿月
宣帝陳皇後 陳月儀
宣帝元皇後 元樂尚
宣帝尉遲皇後 尉遲熾繁
靜帝司馬皇後 司馬令姬
隋王朝
文帝文獻皇後 獨孤伽羅
煬帝蕭皇後 蕭氏
唐王朝
高祖太穆皇後竇氏
太宗文德皇後長孫氏
高宗廢後王氏
高宗則天順聖皇後武氏 武曌
孝敬皇帝哀皇後裴氏
中宗和思皇後趙氏
中宗韋皇後 韋香兒
睿宗肅明皇後劉氏
睿宗昭成皇後竇氏 竇德妃
玄宗廢後王氏
玄宗貞順皇後武氏 武惠妃
玄宗元獻皇後楊氏
肅宗皇後張氏 張良娣
肅宗章敬皇後吳氏
代宗睿真皇後沈氏 沈珍珠
代宗貞懿皇後獨孤氏
德宗昭德皇後王氏
順宗庄憲皇後王氏
憲宗懿安皇後郭氏 郭念雲
憲宗孝明皇後鄭氏
穆宗恭僖皇後王氏
穆宗貞獻皇後蕭氏
穆宗宣懿皇後韋氏
宣宗元昭皇後晁氏
懿宗惠安皇後王氏
懿宗恭憲皇後王氏
昭宗積善皇後何氏
五代十國
後梁王朝
烈祖文惠皇後王氏
太祖元貞皇後張氏 張惠
承帝皇後張氏 張貞娘
後唐王朝
太祖貞簡皇後曹氏
庄宗神閔敬皇後劉氏 劉玉娘
明宗和武憲皇後曹氏
明宗昭懿皇後夏氏
明宗宣憲皇後魏氏
閔帝哀皇後孔氏
末帝皇後劉氏
後晉王朝
高祖皇後李氏 永寧公主
出帝皇後馮氏
後漢王朝
高祖昭聖皇後李氏 李三娘
後周王朝
太祖聖穆皇後柴氏
世宗貞惠皇後劉氏
世宗宣懿符皇後
南唐國
烈祖元敬皇後宋氏 宋福金
元宗光穆鍾皇後
後主昭惠皇後 大周後周憲
後主皇後 小周後 周嘉敏
閩國
惠宗陳皇後陳金鳳
康宗李皇後李春燕
北宋王朝
太祖孝惠賀皇後
太祖孝明王皇後
太祖孝章宋皇後
太宗淑德尹皇後
太宗懿德符皇後 符麗珠
太宗明德李皇後
太宗元德李皇後
真宗章懷潘皇後
真宗章穆郭皇後
真宗章獻明肅劉皇後 劉娥
真宗章懿李皇後 李宸妃
真宗章惠楊皇後
仁宗郭皇後
仁宗慈聖光獻曹皇後
仁宗溫成張皇後
英宗宣仁聖烈高皇後 高滔滔
神宗欽聖憲肅向皇後
神宗欽成朱皇後
神宗欽慈陳皇後
哲宗昭慈孟皇後 孟嬋
哲宗昭懷劉皇後 劉清菁
徽宗顯恭王皇後
徽宗顯肅鄭皇後
徽宗明節劉皇後
徽宗明達劉皇後
欽宗仁懷朱皇後 朱璉
南宋王朝
高宗憲節邢皇後 邢秉懿
憲聖慈烈吳皇後 吳芍芬
孝宗成穆郭皇後
孝宗成恭夏皇後
孝宗成肅謝皇後
光宗慈懿李皇後 李鳳娘
寧宗恭淑韓皇後
恭聖仁烈楊皇後 楊桂枝
理宗謝皇後 謝道清
度宗全皇後 全玖
遼王朝(契丹國)
肅祖昭烈皇後蕭氏 蕭卓真
懿祖莊敬皇後蕭氏 蕭牙里辛
玄祖簡獻皇後蕭氏 蕭月里朵
德祖宣簡皇後蕭氏 蕭巖母斤
太祖淳欽皇後述律氏 述律平
太宗靖安皇後蕭氏 蕭溫
世宗皇後甄氏 甄定徽
世宗懷節皇後蕭氏 蕭撒葛只
穆宗皇後蕭氏
景宗睿智皇後蕭氏 蕭燕燕
聖宗仁德皇後蕭氏 蕭菩薩哥
聖宗欽哀皇後蕭氏 蕭耨斤
興宗仁懿皇後蕭氏 蕭撻里
道宗宣懿皇後蕭氏 蕭觀音
道宗皇後蕭氏 蕭坦思
天祚帝皇後蕭氏 蕭奪里懶
宣宗皇後蕭氏 蕭普賢女
德宗感天皇後蕭氏 蕭塔不煙
承天皇後(西遼女皇) 耶律普速完
金王朝
太祖聖穆皇後唐括氏
太祖光懿皇後裴滿氏
太祖欽憲皇後紇石烈氏
太祖宣獻皇後仆散氏
太宗欽仁皇後唐括氏
熙宗悼平皇後裴滿氏
德宗哀皇後徒單氏
海陵王皇後徒單氏
睿宗欽慈皇後蒲察氏
睿宗貞懿皇後李氏 李洪願
世宗昭德皇後烏林答氏
顯宗孝懿皇後徒單氏
顯宗昭聖皇後劉氏
章宗欽懷皇後蒲察氏
衛紹王皇後徒單氏
宣宗仁聖皇後王氏 王霓
宣宗明惠皇後王氏 王雲
哀宗徒單皇後
西夏王朝
太宗惠慈敦愛皇後衛慕氏
景宗憲成皇後野利氏
景宗皇後沒藏氏
毅宗皇後沒藏氏
惠宗皇後梁氏
崇宗皇後耶律氏 耶律南仙
崇宗皇後任氏
仁宗章獻欽慈皇後羅氏 羅皇後
元王朝
太祖光獻翼聖皇後弘吉剌氏 孛兒帖
太宗昭慈皇後乃馬真氏 脫列哥那
定宗欽淑皇後斡兀立氏 海迷失
睿宗顯懿庄聖皇後怯烈氏 唆魯和帖尼
憲宗貞節皇後弘吉剌氏 忽都台
世祖昭睿順聖皇後弘吉剌氏 察必
世祖皇後弘吉剌氏 南必
裕宗徽仁裕聖皇後弘吉剌氏 伯藍也怯赤
成宗貞慈靜懿皇後弘吉剌氏 失憐答里
成宗卜魯罕皇後伯岳吾氏 卜魯罕
順宗照獻元聖皇後弘吉剌氏 答己
武宗宣慈惠聖皇後弘吉剌氏 真哥
武宗獻章聖皇後亦乞烈氏
武宗文獻昭聖皇後唐兀氏
仁宗庄懿慈聖皇後弘吉剌氏 阿納失失里
英宗庄靜懿聖皇後亦乞烈氏 速哥八剌
顯宗宣懿淑聖皇後弘吉剌氏 普顏怯里迷失
泰定帝皇後弘吉剌氏 八不罕
明宗皇後乃馬真氏 八不沙
文宗皇後弘吉剌氏 卜答失里
寧宗皇後弘吉剌氏 答納也忒迷失
順帝皇後欽察氏 答納失里
順帝皇後弘吉剌氏 伯顏忽都
順帝皇後奇氏 完者忽都
明王朝
太祖 孝慈高皇後 馬秀英
惠帝 馬皇後
成祖 仁孝徐皇後 徐儀華
仁宗 誠孝張皇後
宣宗 恭讓胡皇後 胡善祥
宣宗 孝恭孫皇後
英宗 孝庄錢皇後 錢錦鸞
英宗 孝肅周太後
景帝 汪皇後
景帝 肅孝杭皇後
憲宗 廢後吳皇後 吳靼韞
憲宗 孝貞王皇後 王鍾英
憲宗 孝穆紀太後 紀淑妃
憲宗 孝惠皇後 邵妁慈
孝宗 孝康張皇後
武宗 孝靜夏皇後
世宗 孝潔陳皇後 陳蓮
世宗 張皇後
世宗 孝烈方皇後
世宗 孝恪杜太後
穆宗 孝懿李皇後
穆宗 孝安陳皇後
穆宗 孝定李太後 李彩鳳
神宗 孝端王皇後 王喜姐
神宗 孝靖王太後
光宗 孝元郭皇後
光宗 孝和王太後
光宗 孝純劉太後
熹宗 懿安張皇後 張嫣(張寶珠)
思宗 愍周皇後
清王朝
清顯祖宣皇後
太祖 孝慈高皇後 葉赫那拉·孟古
太祖 孝烈武皇後 烏拉那拉·阿巴亥
太宗 孝端文皇後 博爾濟吉特·哲哲
太宗 孝庄文皇後 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
世祖 順治廢皇後(靜妃) 博爾濟吉特氏
世祖 孝惠章皇後 博爾濟吉特氏
世祖 孝康章皇後 佟佳氏
世祖 孝獻皇後 董鄂氏
聖祖 孝誠仁皇後 赫舍里氏
聖祖 孝昭仁皇後 鈕祜祿氏
聖祖 孝懿仁皇後 佟佳氏
聖祖 孝恭仁皇後 烏雅氏
世宗 孝敬憲皇後 烏拉那拉氏
世宗 孝聖憲皇後 鈕祜祿氏
高宗 孝賢純皇後 富察氏
高宗 乾隆繼皇後 烏拉那拉氏
高宗 孝儀純皇後 魏佳氏
仁宗 孝淑睿皇後 喜塔臘氏
仁宗 孝和睿皇後 鈕祜祿氏
宣宗 孝穆成皇後 鈕祜祿氏
宣宗 孝全成皇後 鈕祜祿氏
宣宗 孝慎成皇後 佟佳氏
宣宗 孝靜成皇後 博爾濟吉特氏
文宗 孝德顯皇後 薩克達氏
文宗 孝貞顯皇後(慈安太後) 鈕祜祿氏
文宗 孝欽顯皇後(慈禧太後) 葉赫那拉·杏貞
穆宗 孝哲毅皇後 阿魯特氏
德宗 孝定景皇後(隆裕太後) 葉赫那拉.靜芬
遜帝 溥儀皇後 郭布羅·婉容(中國最後一位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