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桂林彩調大全美女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桂林彩調大全美女

發布時間: 2022-09-26 05:23:52

❶ 仫佬族的民俗戲曲:彩調

仫佬族作為我國少數民族之一,有著非常悠久的傳承歷史。其中最為人所知的民俗戲曲——彩調,也是有著它自己獨特的韻味,很多人可能不清楚彩調是一種什麼樣的戲曲。
那麼,下面隨我一起來看一下 仫佬族文化 吧!

彩調是流行於廣西北部桂林、柳州、宜州、河池一帶的漢語地方戲曲。彩調內容有農事問答、有青年談情,也有吉祥祝福,還有根據各家不同情況即興演唱,深受仫佬人家歡迎。

約在1880年前後,仫佬人聚居的羅城等地已經有彩調了。仫佬山寨有不少業余彩調班子,四把鄉大梧村在1940年前後就有兩個小班子,過去吉門修建一個彩調石頭舞台,迄今仍保存著。每年春節期間,為仫佬山鄉演出彩調的高潮時期,羅城著名仫佬族彩調藝人吳吉揚創作《半夜拜菩薩》深受人民喜愛。

1923年羅城縣四把街吳金利從柳州學戲回鄉,組織彩調班。同時桂林彩調藝人也來羅城東門鄉授藝,成立彩調班,從此,仫佬族村寨紛紛組織業余彩調團,農閑時排練,節日時合夥演出。其中四把鄉大吳村吳吉揚1940年參加本村彩調班,自編自導自深劇目如《初一拜菩薩》、《娘害我》等,頗受群眾喜愛。從1950—1958年四把鄉先後成立六個業余劇團,兩個俱樂部。在兩鄉推動下,全縣成立業余劇團50多個,農民業余演員上千人。

80年代,仫佬族劇作家賴銳民和彩調藝術家江波合作《潘曼水傳》。這是一部仫佬族口頭文學中機智人物潘曼的故事,是與彩調藝術、仫佬族民間音樂舞蹈、仫佬族民俗風情相結合的仫佬族風情歌舞劇,由羅城仫族自治縣文藝隊演出。

❷ 桂林彩調秦蘭香現在生活怎麼樣了

桂林著名彩調演員秦蘭香現在生活的很好,時不時的給演出和賽事做評委。
面對疫情管控的常態化,給群眾演出和賽事活動的開展帶來很大沖擊和挑戰。桂林市臨桂區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群眾演出和賽事新模式,1月7日,以保持空場、現場不安排觀眾,演出隊伍隨演隨走,對所有參賽節目進行線上展示的形式成功舉辦了臨桂區第十五屆村屯(社區)彩調小品大賽。本屆大賽由桂林著名彩調演員秦蘭香擔任評委,評委老師根據演出劇目的創作、導演、表演、唱腔、服裝、舞美設計等環節進行綜合評分。
彩調是清代北方的柳子戲流傳到桂北以後與當地民間俚曲小調緊密結合而形成的地方劇種,被譽為嶺南戲劇界一朵美麗的山茶花,2006年被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臨桂是廣西彩調的主要發源地之一,素有桂北彩調窩的美稱。近年來,臨桂區每年都舉辦村屯(社區)彩調大賽,每年開展戲曲進校園演出40多場,鄉村彩調演出100多場,不斷推動彩調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舉辦本次彩調小品大賽,旨在號召全區各族人民共同為保護、傳承和發揚彩調的悠久歷史文化貢獻智慧和力量。

❸ 彩調都有哪些特色

辛亥革命前後,彩調空前發展,廣西各地區彩調藝人輩出,極大地開發了彩調的市場。此間在桂林地區有「四大狀元」:冷貴甫、朱五八、羅少廷、秦老四;在宜山地區有「四大名旦」:吳老年、潘老扭、梁如山、「剃頭佬」;寧明地區有「鬼臉王」周朝綱;融安、三江有地區「調子王」李大樹、陳松山等。

在這個時期,彩調從農村的田間地頭漸漸轉入城鎮戲台,以前七八個人組成的「過山班」到這個時候也發展成二三十人的半職業性的調子班。

隨著這些職業性戲班地出現,彩調原有的那36出「江湖調」就顯得非常貧乏,這些劇目已經難以滿足觀眾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藝人們就紛紛另闢奇徑,根據小說和民間故事編演了《二女爭夫》、《一抓抓磨豆腐》、《打爛瓢》、《惡媳變牛》等「大調子」戲。

同時,藝人為謀生計,也創編了不少「對台戲」,如甲班演《娘送女》,乙班就編演《女送娘》;乙班演《三看親》,甲班就編演《四女相親》等。

彩調職業戲班的出現,使彩調這種戲曲藝術特點更加鮮明,各個方面都有了嚴格的標准。尤其是在「三小戲」中最為突出,如彩調的步法、扇花、轉身、亮相和旦角特有的指法等,就各有數十種之多。僅僅是彩調丑角的步法就分為矮樁、中樁、高樁3大類,其中,以矮樁應用最廣。

在彩調的表演道具之中,扇子、手巾、綵帶,被認為是彩調表演的三件寶。其中扇子是主要的一件,用舞扇花來表達情緒的有圓球扇、高低扇、蝴蝶扇、擺扇、搖扇、波浪扇等,另外扇子還可以被藝人當作掃帚、火炬、畫卷、匕首、鐵錘等,故有「萬能道具」之稱。

彩調的表演藝術如眼、手、身法、步法的基本特徵,大部分體現在小旦和小丑這兩個行當身上,搖旦次之。

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轉身、亮相、扇花、手花很富有廣西地方劇種特色,基中尤以步法最為突出。如「蹩腳步」、「扭絲步」、「蹬踢步」、「試探步」、「橫挪步」等。

旦角的「踵步」、「碎步」、「雲步」等。扇子,是彩調「三件寶」中的主要的一件。由於彩調深深紮根於鄉村民眾之間,又和當地民間俚曲小調緊密結合,形成了內容諧趣、形式活潑的表演風格。

彩調劇目多以勞動、愛情、家庭生活等為主題,有大量的口傳和手抄本在民間流傳。表演時採用柳州和桂林地區方言,以小生、小旦、小丑等載歌載舞的表現形式為主。

彩調劇主要有生、旦、丑3大行當。生行細分為小生、老生、娃娃生3類。小生多飾機智勇敢,活潑可愛的有志青年,表演唱、做、念、舞並重,以演載歌載舞的小戲居多,其中不少角色原為醜行應工,如《王三打鳥》的王三等角色即是。

老生多飾年事已高的正面人物,鶴發白須,重唱功。如《五子圖》的許鳳山,《五娘剪發》的張廣才,《土地幫工》的土地神等。

娃娃生飾未成年的小孩,如《王麻接姐》的王麻,《狗保鬧學》的狗保及學童等。演出時,常以學員扮演或由花旦、小生代角。

彩調劇中,旦行的劇目很豐富,有「無旦不成戲」之說。彩調的旦行分花旦、正旦、老旦、搖旦4類。

花旦常演載歌載舞的戲,表演敏捷優美,活潑熱烈、俏麗可愛,唱、做、舞並重。如《王三打鳥》的毛姑妹,《龍女與漢鵬》的龍女,《劉三姐》的劉三姐等。

正旦言行穩重,舉止端莊,以唱、做見長。如《換子記》的龐氏,《下南京》的三妹,現代戲《三朵小紅花》的媽媽等。有時也飾性格開朗,辦事潑辣的人物,其表演近於搖旦,如《雙打店》的孫二娘,《塑菩薩》的張二嫂等。

老旦所飾人物有白發持杖的婆婆和一般老婦人,性格多樣,身份不一,均以唱、做為主。如《娘送女》的媽媽,《換子記》的家婆,《媳厲婆》的婆婆等。

搖旦又名丑旦,多飾潑辣的店二嫂、媒婆和巫婆等人物,表演重念白和做功。如《劉三姐》的媒婆,《涼亭斗火》的二嫂子,《惡媳變牛》的媳婦等。

彩調的醜行分正丑、爛丑、摺子丑3類。正丑所飾人物多為農民和各種職業的勞動者,有老有少,性格各異,均為喜劇中正派人物,表演詼諧滑稽,動作明快大方,唱、做、念、舞並重。如《油漆匠嫁女》中的胡漆匠,《阿三戲公爺》中的阿三,《一抓抓磨豆腐》中的一抓抓等。

爛丑多飾演不務正業之輩,以扭矮樁為主要步法,面部肌肉靈活,喜怒無常,言行滑稽,以念、做見長。如《王二報喜》的王二,《汪三吹煙》的汪王,《雙打店》的胡瓢二等。

摺子丑又叫長衫丑,所飾人物多是較有身份者,表演以高、中、矮樁為基本步法,念、做見長,扇花技巧較多。如《隔河看親》的劉老爺,《洗綉鞋》的馬金龍,《半夜拜菩薩》的縣官等。彩調劇醜行的表演富於特色,劇目較多。

彩調的音樂伴奏分左、右場,左場為弦樂,右場為擊樂。弦樂有調胡也叫大筒,類似二胡、揚琴、琵琶、三弦、嗩吶、笛子等樂器,以調胡為主奏。擊樂的鑼鼓曲牌較簡單,常用的有三點頭、一條龍、一鈸、四鈸等。

彩調的同一曲調,可以根據行當、人物和表現生活的不同,在板和腔上加以變化,故有「調多共用,板腔細分」之說。按角色行當定腔的有小生腔、旦角腔、丑角腔、搖旦腔、老生腔、娃仔腔;按人物身份、職業而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梅香腔、媒娘腔、和尚腔、強盜腔、神仙腔等;按勞動和日常生活分的有挑擔腔、劃船腔、挖地腔、梳妝腔、飲酒腔等。

彩調唱腔屬於聯曲體,分板、腔、調3大類。其中板有訴板、哭板、罵板、憂板等;調有比古調、走馬調等,腔以角色行當區分有小生腔、旦角腔、丑角腔等,按人物身份、職業區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等,表現身段動作的有挑擔腔、飲酒腔等。此外,彩調唱腔中還吸收了一些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小調,如鮮花調、十月花等。

彩調曲牌有300餘首。音樂伴奏分左、右場,左場為弦管樂,有調胡、揚琴、琵琶、三弦以及嗩吶、笛子等;右場為打擊樂。

20世紀50年代,彩調劇《龍女與漢鵬》由廣西鄉間走進了中南海懷仁堂,為中央領導演出。從此,彩調正式定名為彩調劇。

60年代初,來自民間的《劉三姐》四進中南海,由此紅遍大江南北,飲譽海內外。

60年代中期,《三朵小紅花》再度進京,演職員受到了中央領導親切接見,並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成舞台藝術片放映。

70年代末,現代戲《喜事》為廣西贏得了優秀劇本獎,使彩調劇在表現當代農村題材方面有了重大突破。

80年代《五子圖》又使廣西彩調紅火了一把,一時間全國各地幾十個劇種,幾百個劇團爭相移植上演。

90年代的《哪嗬咿嗬嗨》連續參加了中國戲劇節和現代戲曲觀摩演出,榮獲了文華獎、中國曹禺戲劇文學獎等國家級獎23項,省級獎13項,產生了廣泛影響。

2003年9月底,在劉三姐的故鄉「廣西宜州市」城南廣場、中山廣場、人民禮堂、政府禮堂等場所舉行的彩調藝術匯報演出現場,人聲鼎沸,掌聲如潮。廣西彩調藝術受到了來自各地「彩調迷」們的熱烈歡迎。

❹ 桂林彩調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是廣西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地方戲曲。它起源桂北,分布甚廣。彩調劇流行於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區。因方言差異,各地名稱不一:桂林一帶稱「彩燈」、「彩調」、「唱燈」;平樂、荔浦、柳州、河池一帶叫「採茶戲」 、「調子戲」;百色和南寧等地區則稱為 「大採茶」、「嗬嗨戲」、「咿嗬嗨」;但以稱「調子戲」、「採茶戲」最為普遍。1955年,才統一定名為「彩調劇」。

歷史沿革

早年,廣西各地流行採茶歌、彩燈一類歌舞,但並未形成為戲劇。清代中期湖南移民大量遷徒貴州北部各縣,將調子(湖南南部花鼓戲的別稱)傳入廣西。在流傳期間又吸收了廣西桂北民歌、小調而逐漸豐富。於清末民初形成了源於花鼓戲又有別於花鼓戲的彩調劇。

清道光年間,調子藝人就在桂北各縣及桂南的新寧州(今扶綏縣)開館授藝,以傳授和演出調子為生,逐漸成為職業藝人。清光緒年間,調子由北向南流傳,形成了以桂林、柳州、宜山三地為中心的主要流布區,並繼續向南方傳播。清道光、光緒年間,受湖南花鼓戲的影響, 調子戲 漸次由小丑、小旦的「二小戲」發展成為有人物故事的小生、小丑、小旦的「三小戲」(即所謂「三十六齣江湖調」)。桂北農村出現了「七緊、八松、九快活」即7人、8人或9人組成的「過山班」,要求藝人一專多能,便於在各地村寨之間遊走巡演。通過他們在游村走寨和節日廟會的長期演出,積累了《雙看相》,《雙打店》、《瞎子算命》、《王三打鳥》、《三看親》、《討學錢》、《下南京》等36出「三小戲」,當地稱「江湖調」。這一時期的調子音樂初步形成獨具特色的腔、板、調三大類,已有「九腔十八調」之說,同時在化妝、表演、行當等方面也有所改革。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最負盛名的草頭為圩調班打破「女子不唱調」的舊習,出現了第一批彩調劇女性旦角。辛亥革命前後,名藝人輩出,如 「四大狀元」:冷貴甫、朱五八、羅少廷、秦老四; 「四大名旦」: 吳老年、潘發甫、梁如山、劉芳四; 「鬼臉王」周朝綱; 「調子王」李大樹、陳松山等。彩調藝術在這一時期已臻成熟。

辛亥革命後, 彩調從農村地坪進入城鎮戲台,「過山班」發展成二、三十人的同樂堂、萃樂堂、群樂園等半職業性的調子班。此時,原有的36出「江湖調」已難滿足觀眾的要求,藝人們就根據小說和民間故事編演《二女爭夫》、《一抓抓磨豆腐》、《打爛瓢》、《惡媳變牛》等「大調子」戲。同時,藝人為謀生計,也創編了不少「對台戲」,如甲班演《娘送女》,乙班就編演《女送娘》,乙班演《三看親》,甲班就編演《四女相親》等。這樣對台競演的結果,既豐富了彩調的劇目,也促進了彩調音樂和表演藝術的發展。彩調劇目多是反映農村生活、家庭倫理和神話故事的小戲,傳統劇目約500餘出,記錄成劇本的有344出。

1927年以後,藝人倍受摧殘,彩調瀕於衰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彩調獲得新生,桂林桂華調子團、柳州農民調子團等專業劇團相繼成立,業余調子劇團也遍及城鄉。1955年春,廣西文藝幹部學校開辦彩調訓練班,培養出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員,如傅錦華、唐繼、王玉珍、羅亮、楊愛民等,1956年組成廣西彩調劇團。1959年,柳州市彩調劇團編演彩調劇 《劉三姐》,受到區內外觀眾的熱烈歡迎,對彩調藝術的提高做出了貢獻。1965年,廣西彩調劇團編演了現代戲《三朵小紅花》,並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彩色影片。

藝術特點

歌舞並重,尤其在「三小戲」中更為突出。音樂唱腔分腔類、板類、調類三種。同一曲調,可以根據行當、人物的不同,在板和腔上加以變化,有「調多共用,板腔細分」之說, 如:腔類按行當定名的有老旦腔、搖旦腔、小生腔、旦腳腔、丑腳腔、老生腔、娃仔腔;按人物身份、職業而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媒娘腔、強盜腔、和尚腔、神仙腔等;按勞動和日常生活分的有挑擔腔、劃船腔、挖地腔、梳妝腔、飲酒腔等。板類有訴板、哭板、罵板、憂板等。調類有比古調、走馬調等。此外,還吸收民間說唱音樂的一些曲調,如鮮花調、漁鼓調、零零落等。音樂伴奏分左、右場,左場為弦管樂,以調胡為主要樂器、還有揚琴、琵琶、三弦以及嗩吶、笛子等;右場為打擊樂器,有鑼、鼓、鈸等,鑼鼓點常用的有「一條龍」、「三點頭」也叫「長鑼」、「一鈸」、「三鈸」「四鈸」等。

彩調表演中眼、手、身法、步法的基本特徵大部分體現在小旦和小丑(包括小生)這兩個行當身上,丑旦次之。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轉身、亮相、扇花、手花很富有本劇種特色,基中尤以步法最為突出。僅丑角步法就分矮樁、中樁、高樁和高低樁四大類,如「蹩腳步」、「扭絲步」、「蹬踢步」、「試探步」、「橫挪步」「矮子步」等。旦角的「踵步」、「碎步」、「雲步」等。扇子、手帕、綵帶是彩調表演的三件寶。其中扇子是最主要的一件,扇花的舞姿也有數十種之多,如:三打五動、圓球扇、高低扇、蝴蝶扇、遮羞扇、擺扇、搖扇、拋扇、滾扇、波浪扇、合壁扇、反接扇等。表演中可將扇子當作掃帚、雨傘、劃漿、撐篙、刀槍,真可謂萬能道具。

各行當的亮相也稱「亮台」,作多達十餘種。有台角亮相、開扇亮相、抬扇亮相、壓扇亮相、側面亮相、遮羞亮相等。小生和旦角常用的有金雞獨立、伏虎卧龍、醉仙卧枕、回頭望月、秋波回顧等。

角色行當

彩調劇主要有生、旦、丑三大行當。

生行

細分為小生、老生、娃娃生三類。

小生多飾機智勇敢,活潑可愛的有志青年,表演唱、做、念、舞並重,以演載歌載舞的小戲居多,其中不少角色原為醜行應工,1949年後,因醜行面部化妝涉嫌醜化勞動人民而改由小生行應工。如《王三打鳥》的王三等角色即是。

老生多飾年事已高的正面人物,鶴發白須(貼須),重唱功。如《五子圖》的許鳳山,《五娘剪發》的張廣才,《土地幫工》的土地神等。

娃娃生飾未成年的小孩,如《王麻接姐》的王麻,《狗保鬧學》的狗保及學童等。演出時,常以學員扮演或由花旦、小生代腳。

旦行

分花旦、正旦、老旦、搖旦四類。。花旦常演載歌載舞的戲,表演敏捷優美,活潑熱烈、俏麗可愛,唱、做、舞並重。如《王三打鳥》的毛姑妹,《龍女與漢鵬》的龍女,《劉三姐》的劉三姐等。

正旦言行穩重,舉止端莊,以唱、做見長。如《換子記》的龐氏,《下南京》的三妹,現代戲《三朵小紅花》的媽媽等。有時也飾性格開朗,辦事潑辣的人物,其表演近於搖旦,如《雙打店》的孫二娘,《塑菩薩》的張二嫂等。

老旦所飾人物有白發持杖的婆婆和一般老婦人,性格多樣,身份不一,均以唱、做為主。如《娘送女》的媽媽,《換子記》的家婆,《媳厲婆》的婆婆等。

搖旦又名丑旦,多飾潑辣的店二嫂、媒婆和巫婆等人物,表演重念白和做功。如《劉三姐》的媒婆,《涼亭斗火》的二嫂子,《惡媳變牛》的媳婦等。

彩調劇中,旦行的劇目很豐富,有「無旦不成戲」之說。

醜行

分正丑、爛丑、褶子丑三類。

正丑所飾人物多為農民和各種職業的勞動者,有老有少,性格各異,均為喜劇中正派人物,表演詼諧滑稽,動作明快大方,唱、做、念、舞並重。如《油漆匠嫁女》中的胡漆匠,《阿三戲公爺》中的阿三,《一抓抓磨豆腐》中的一抓抓等。

爛丑多飾演不務正業之輩,以扭矮樁為主要步法,面部肌肉靈活,喜怒無常,言行滑稽,以念、做見長。如《王二報喜》的王二,《汪三吹煙》的汪王,《雙打店》的胡瓢二等。

褶子丑又句長衫丑,所飾人物多是較有身份者,表演以高、中、矮樁為基本步法,念、做見長,扇花技巧較多。如《隔河看親》的劉老爺,《洗綉鞋》的馬金龍,《半夜拜菩薩》的縣官等。彩調劇醜行的表演富於特色,劇目較多。

文獻介紹

1.彩調藝術研究/蔡定國著.--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12.--271頁.--(廣西各族民間文藝研究叢書)

2.彩調音樂/沈桂芳編寫.--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2.--215頁

3.桂劇 壯劇 彩調劇移植革命樣板戲唱段選輯/廣西人民出版社編輯.--南寧:編者,1975.--83頁

4.廣西戲劇選/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局編.--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79.--314頁

5.中國戲曲志.廣西卷/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廣西卷》編輯委員會編.--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5.--19,723頁

6.桂林玻璃橋那裡有彩調..但是要5塊錢門票.

❺ 關於彩調和桂劇的資料

彩調俗稱調子、彩調、彩燈、哪嗬嗨等,是廣西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屬燈戲系統,源於桂林地區農村歌舞、說唱衍化而成的「對子調」。起源於廣西北部農村,流傳甚廣,名稱不一。桂林叫「彩調」,柳州、河池地區和梧州部分縣叫「調子戲」,平樂、荔浦一帶叫「採茶戲」、「彩燈」,左、右江的寧明、百色等地叫「大採茶」、「嗬嗨戲」等,1955年以後統稱為「彩調劇」。

❻ 關於桂劇`彩調,我還知道:

【介紹】

桂劇是廣西的主要劇種之一,俗稱桂戲或桂班戲,是用桂林方言演唱的劇種,做工細膩貼切、生動活潑,藉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態傳情,注重以細膩而富於生活氣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即使是武戲,也多是文做。流行於桂林、柳州、河池、南寧等地市和梧州地區北部操「官話」的城鄉,深受桂林人民的喜愛。

桂劇劇目相當豐富,有「大小本雜八百出」之說。由於它的產生和發展與徽劇、漢劇、湘劇、祁劇都有著密切的血緣關系,所以它的劇目多與皮黃系統的兄弟劇種相似。道光、咸豐年間,祁劇傳入。由於戲路接近、語音相似,祁、桂藝人長期同台、同劇演出,使桂劇聲腔、演技深受影響,發展日臻成熟。

桂劇聲腔以「彈腔」為主,兼有「高腔」、「崑腔」、「吹腔」以及雜腔小調。其「彈腔」則分「南路」(二黃)、「北路」(西皮)兩大類。它們的反調形式「陰皮」和「背弓」,又都自成體系。伴奏樂隊亦與其他皮黃系統的劇種一樣分為文場、武場。前者使用二弦(似京胡)、月琴、三弦、胡琴以及曲笛、梆笛、嗩吶、唧吶(即海笛)等,兼配部分中、低音樂器;後者使用脆鼓(板鼓)、戰鼓、大、小堂鼓、板(扎板)、大鑼、大鈸、小鑼、小鈸、雲鑼、星子、碰鈴等等。

桂劇角色分為生、旦、凈、丑四大行當。生行又分生、末、外、小、武;旦行中又分旦、占、貼、夫;凈行則分為凈、副、末凈;丑得只分丑和小丑。

桂劇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原稱「桂林戲」、「桂班戲」,屬皮黃戲系統。它主要流傳於廣西桂林、柳州一帶「官話」地區,是廣西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主要地方劇種。由於它的歷史與徽劇、漢劇、湘劇、祁劇有密切的血緣關系,所以它的劇目多與皮黃系統的劇種相似。它融合、吸收崑山腔、弋陽腔和亂彈等幾種戲曲聲腔,形成了以彈腔為主,兼唱高腔、崑腔、吹腔及雜腔小調等五種聲腔藝術的劇種。

【歷史】

明末清初,崑山、弋陽和亂彈等腔已流行於桂林一帶。

清雍正年間(1723-1735),桂林已有獨秀班等昆班。清乾隆年間(1736-1795),又有湖南祁陽班頻繁到桂林演出。祁陽班在桂林演出期間受廣西官話(桂林話)影響,逐漸改變語音。一部分祁劇藝人落戶桂林後,開始用桂林話演唱祁陽戲,時人稱為桂林班,後人即稱之為桂劇。最早的桂劇班社,有清道光年間(1821-1850)唱多種聲腔的三合、三慶等名班,之後又有瑞華、老仁和、上升、卡斌、錦華等班。從光緒八年(1882)開始,桂林各地相繼出現寶華群英、翠華、蘭斌小社等桂劇科班,自此桂劇與祁劇逐漸分野,但桂劇與祁劇藝人時有相互搭班演出,相互聘師傳授技藝。由於戲路接近、語音相似,祁、桂藝人長期同台、同劇演出,使桂劇聲腔、演技深受影響,發展日臻成熟。桂劇劇本的創作可追溯到光緒二十二年(1896),唐景崧為「桂林春班」撰寫《看棋亭雜劇》40出,成為桂劇第一批獨有劇目。

第一個桂劇女科班福珍園創辦於1912年,直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女科班興起,培養了一大批女演員,尤其是和園甲、乙兩個女科班對桂劇發展影響較大。之後男女科班達30多所,為桂劇培養了不少人才。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桂林建立起第一個戲院--景福園,之後又相繼建起和園、儀園戲院。從此,桂劇逐漸進入劇場作固定性的演出。這些戲院競爭相去天津、上海等地聘請京劇演員來桂林演出,自此京劇不斷流入,在劇目、表演、化妝、服飾、布景等方面,京劇藝術對桂劇的改革產生了很大影響。

1938年後,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應聘來到桂林從事桂劇改革工作,建立了廣西戲劇改進會;1939年成立桂劇實驗劇團,由歐陽予倩任團長,建立導演制,吸收新唱腔,編演新劇目,採用布景,美化舞台,開辦桂劇學校,使桂劇有了新的起色。30年代末40年代初,歐陽予倩為桂劇創作、改編和加工整理一大批新劇目如《梁紅玉》、《打金枝》、《斷橋》等,並經他指導排練,參加1944年西南劇展展演,效果極佳,廣獲好評,桂劇從此進入中國十大戲曲劇種行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桂劇進入新的歷史時期。1953年,廣西省國營桂劇藝術團成立,為傳統劇目的挖掘整理和藝術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此後一段時期桂劇在桂林、柳州兩市及北部較大縣鎮普遍設立了專業劇團。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是桂劇的黃金時代,廣西省桂劇藝術團帶《西廂記》、《春香傳》等劇到湖南、上海、廣東等地演出,演出劇目除大量移植各地優秀劇目外,還有許多經整理、改編的傳統劇目。與此同時,廣西各地也出現一批較好的劇目,如《拾玉鐲》、《穆桂英》、《太白傲考》、《鬧嚴府》、《打棍出箱》等,成為各地經常上演的劇目。「文化大革命」(1966-1975年)期間,傳統劇目停演,縣一級的桂劇團全部撤消,省、市桂劇團上演《紅燈記》等「革命樣板戲」。1976年以後桂劇逐漸復甦,學習、移植了一批古裝戲,如《十五貫》、《西廂記》、《小刀會》,還先後創作了歷史劇《太平軍》、《永安城》、《闖王司法》、和現代戲《兒女親事》、《一朵鮮花》等。

【特點】

桂劇汲取祁劇、京劇、崑曲等劇種的聲腔和表演藝術,唱做念舞俱重,尤以唱工細膩、做工傳神見長。桂劇的聲腔音樂屬皮黃系統的板腔體,以彈腔為主體,兼有高腔、崑腔、吹腔及雜腔小調等。彈腔,分南路(二黃)和北路(西皮)兩大系,其反調形式「陰皮」和「背弓」又都自成體系。北路高亢雄壯,南路委婉低沉;陰皮略帶凄婉悱惻,背弓則長於表現悲壯凄慘的情緒。高腔,源於弋陽腔,是一種由曲牌綴合組成的曲牌體,曲調高亢、悲壯,其演唱特點是僅用鑼鼓伴奏和人聲幫腔,不用管弦樂器。崑腔,即崑曲,曲調委婉低回,格律比較嚴格。吹腔,即安春調或安慶調,男女不同腔,男腔端莊、瀟灑,女腔流利、活潑;用笛子伴奏,以唱為主,唱念結合,曲調詼諧、輕快,多插入彈腔使用。桂劇用桂林方言演唱,聲調優美,抑揚有致。表演質朴細膩,唱腔委婉動人、清澈明亮,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桂劇在表演上側重做工,。即便武戲也多是文做,注重以細膩而富於生活氣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

桂劇的伴奏樂隊分為文場、武場。前者使用二弦(似京胡)、月琴、三弦、胡琴以及曲笛、梆笛、嗩吶、唧吶(即海笛)等,兼配部分中、低音樂器;後者使用脆鼓(板鼓)、戰鼓、大堂鼓、小堂鼓、板(扎板、搖子)、大鑼、大鈸、小鑼、小鈸、雲鑼、星子、碰鈴等等。這些樂器在音色上各有特色,是桂劇各聲腔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流派】

桂劇的角色分為生、旦、凈、丑四大行當。生行又分生、末、外、小、武;旦行中又分旦、占、貼、夫;凈行則分為凈、副凈、末凈;丑得只分丑和小丑。另有一些跑龍套的下手,統稱為「雜」。各行當在表演上風格各異。

生行:穩健持重,雍容大方。如《六部大審》的閔爵,《楊袞教槍》的楊袞,《轅門斬子》的楊延昭等。

小生:瀟灑飄逸,清秀俊雅,武小生則儒雅英武。如《黃鶴樓》的周瑜,《柴房別》的李旦,《槍傘》的蔣世隆 等。

旦行:或端莊華貴,或倩麗靈巧,佳者唱做兼備,文武俱能。如《桃花教瘋》的桃花,《桂枝寫狀》的李桂枝,《斬三妖》的蘇妲己等。

凈行:雄渾威凜,剛武火爆。如《鴻門宴》的項羽,《蘆花盪》的張飛,《司馬洗宮》的司馬師等。

醜行:滑稽而不鄙俗,詼諧而不油滑,輕松自然,恰到好處。如《化子罵相》的孫巧兒,《古董借妻》的張古董,《乙保寫狀》的何乙保等。桂劇無搖旦專行,搖旦腳色常由副凈、丑、夫等行演員兼演,表演重詼諧。如《拾玉鐲》的劉媒婆等。

上述各行除雜外,均有應工戲。如生,凡老生戲均能飾演;外主演掛白髯的老生戲;末主演桂花(灰)髯的老生戲;小為文小生,主演文戲;武為武小生,主演武戲。旦,凡旦行劇目都能飾演;佔多演文戲;貼多演武戲;夫主演老旦戲。凈須文武皆能,但側重於唱功戲;副凈戲路類似京劇的架子花臉;末凈多飾演不掛髯口的花臉(粑粑臉)角色。(此類角色也可由武小生開臉飾演)丑、副丑原均為文丑,丑主演官衣、褶子戲,副丑主演袍裙、富貴衣戲,後吸收京劇表演,副丑逐步成為專工武戲的武丑。雜為雜角,多演家院、中軍一類角色。隨著清末 「三小戲」的興盛,桂劇旦行又逐漸細分為正旦、閨門旦、背心旦等。

桂劇現行的行當體制仍以生、旦、凈、丑為主,在飾演現代劇中的角色時,則多打破行當界限,而以劇中人物性格為依據,由具備相應條件的演員飾演。

粵劇與桂劇是一對孿生姊妹,都是由湖南的祁陽劇嬗變而來的。

可以認為桂劇直接來源於祁劇,而祁劇也是粵劇的其中一個來源,從這一個意義來說粵劇和桂劇這「一對孿生姊妹」就是「同宗系分支」的歷史關系。換過另一種更加科學的說法,粵劇和 桂劇是皮黃戲這個「宗系」經過湖南傳入兩廣而逐漸形成具有不同風格和特色的兩個「分支」。我們只能夠把粵劇和桂劇當作兩個「分支」並列而提,探討它們之間的血緣關系。

【現狀】

紮根於民間的桂劇融會了廣西特有的風土民情和人文特點,逐步形成了細膩婉約、靈秀生動、剛柔並濟、富有鄉土氣息的風格特色和貼近生活的質朴簡約之美。由於各種原因,目前桂劇已陷入瀕危境地,傳統流失,人才斷檔,劇目和技藝失傳,民間演出舉步維艱,桂劇原有的藝術特色在此過程中正日漸淡化,需要採取措施,及時發掘搶救保護桂劇,使這一瀕臨消亡的古老劇種重新煥發生命力。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桂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彩調
【介紹】

彩調是清代北方的柳子戲流傳到桂北以後與當地民間俚曲小調緊密結合而形成的地方劇種,因其唱腔中常用「哪嗬咿嗬嗨」為襯詞,故民間又稱之為「哪嗬嗨」或「咿嗬嗨」。彩調分布甚廣,各地名稱不一,如桂林、柳州、河池等地區稱「調子戲」、「採茶」、「哪嗬嗨」,左、右江的寧明、百色等地叫「大採茶」、「嗬嗨戲」,平樂、荔浦等地叫「山花燈」、「彩燈」、「採茶戲」,等等,但以稱「調子戲」、「採茶戲」最為普遍。1955年,統一定名為「彩調劇」。

【分類】

彩調唱腔屬聯曲體,分板、腔、調三大類,其中板有訴板、哭板、罵板、憂板等;調有比古調、走馬調等,腔以腳色行當區分有小生腔、旦角腔、丑角腔等,按人物身份、職業區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等,表現身段動作的有挑擔腔、飲酒腔等。此外,彩調唱腔中還吸收了一些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小調,如鮮花調、十月花等。彩調的音樂伴奏分左、右場,左場為弦樂,右場為擊樂。弦樂有調胡(也叫大筒,類似二胡)、揚琴、琵琶、三弦、嗩吶、笛子等樂器,以調胡為主奏。擊樂的鑼鼓曲牌較簡單,常用的有【三點頭】、【一條龍】、一鈸、四鈸等。

【劇目】

彩調劇目多以勞動、愛情、家庭生活等為主題,有大量的口傳和手抄本在民間流傳。表演時採用桂柳方言,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小)等載歌載舞的表現形式為主,其中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轉身、亮相、扇花、手花極富特色,其中尤以步法最為突出。由於深深紮根於鄉村民眾之間,又和當地民間俚曲小調緊密結合,彩調形成了內容諧趣、形式活潑的表演風格,號稱彩調「三件寶」的扇子、手帕、綵帶在表演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現狀】

新中國成立後,彩調得到較快的發展,特別是《劉三姐》等優秀劇目的上演,擴大了這一劇種在全國的影響。然而,廣西彩調當前已陷入因為沒有演出市場而難以為繼的困境中,知道和了解彩調的人越來越少,數百家彩調劇團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紛紛解散,僅剩的廣西彩調劇團、柳州彩調劇團和桂林彩調劇團等寥寥幾家專業劇團,業余彩調隊伍的數量大幅下降,維持艱難。彩調的搶救和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彩調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❼ 彩調演員秦蘭香的年齡

57歲。截止到2022年,秦蘭香已經57歲了,廣西臨桂六塘人,桂林地方戲彩調的名角。彩調俗稱調子、彩調劇、彩燈、哪嗬嗨等,廣西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彩調屬燈戲系統,源於桂林地區農村歌舞、說唱衍化而成的「對子調」。起源於廣西北部農村,流傳甚廣,名稱不一。

❽ 桂林彩調劇

彩調劇,俗稱調子、彩調、彩燈、哪嗬嗨等,屬燈戲系統,源於桂林地區農村歌舞,說唱衍化而成的「對子調」。彩調劇約500種,從形式上看有獨角戲、對子調、大調戲、三小戲、出頭戲、對台戲等。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是廣西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地方戲曲。
彩調,原叫「調子」。是廣西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地方戲曲,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它屬燈戲系統,源於桂林地區農村歌舞,說唱衍化而成的「對子調」,分布甚廣。彩調劇約500種,從形式上看有獨角戲、對子調、大調戲、三小戲、出頭戲、對台戲等。彩調劇流行於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區。因方言差異,各地名稱不一:桂林一帶稱「彩燈」、「彩調」、「唱燈」;平樂、荔浦、柳州、河池一帶叫「採茶戲」 、「調子戲」;百色和南寧等地區則稱為 「大採茶」、「嗬嗨戲」、「咿嗬嗨」……但以稱「調子戲」、「採茶戲」最為普遍。1955年,參加北京群眾音樂舞蹈觀摩演出時才統一定名為「彩調劇」。 常見的有《王三打鳥》、《劉三姐》等。

❾ 桂林彩調演員秦蘭香是哪裡的

廣西臨桂六塘人

❿ 哪裡有彩調的視頻資源

http://www.tiannet.com/index/list.php

這個網站叫「藝術天網」我搜了一下,就這些了。不過好像都是經典曲目了啊

彩調視頻欣賞《戲公爺》
主演:未知s
導演:未知s
地區:大陸
上映:2007-05-13
分類:曲藝戲曲
點播:172

彩調視頻欣賞《王三打鳥》
主演:未知s
導演:未知s
地區:大陸
上映:2007-05-13
分類:曲藝戲曲
點播:189

彩調視頻欣賞《王二報喜》
主演:未知s
導演:未知s
地區:大陸
上映:2007-05-13
分類:曲藝戲曲
點播:115

彩調視頻欣賞《算命賠妹》
主演:未知s
導演:未知s
地區:大陸
上映:2007-05-13
分類:曲藝戲曲
點播:150

彩調視頻欣賞《雙采蓮》
主演:未知s
導演:未知s
地區:大陸
上映:2007-05-13
分類:曲藝戲曲
點播:258
彩調視頻欣賞《三子學藝》
主演:未知s
導演:未知s
地區:大陸
上映:2007-05-13
分類:曲藝戲曲
點播:136

彩調視頻欣賞《賣豬管妻》
主演:未知s
導演:未知s
地區:大陸
上映:2007-05-13
分類:曲藝戲曲
點播:333

彩調視頻欣賞《斗一火》
主演:未知s
導演:未知s
地區:大陸
上映:2007-05-13
分類:曲藝戲曲
點播:198

難得一見的彩調胡(大筒)演奏
主演:未知s
導演:未知s
地區:大陸
上映:2007-05-13
分類:拉弦樂器
點播:103

彩調視頻欣賞《打皮掌》
主演:未知s
導演:未知s
地區:大陸
上映:2007-05-13
分類:曲藝戲曲
點播: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