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中國第一美女書法家是誰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中國第一美女書法家是誰

發布時間: 2022-09-26 17:59:33

1. 中國寫字最好看的女人,她的字,你見過嗎

縱觀史書,女性書法家寥寥數人,可以稱得上史上第一女書法家的,唯有書聖王羲之的書法老師,衛鑠衛夫人,她同時還是書聖的姨媽。

後世提起衛夫人,都會借用杜甫之言:「學書初學衛夫人,但恨無過王右軍。」筆者卻感嘆,衛夫人早逝於永和五年,若待到永和九年之時,衛夫人也在蘭亭雅集之上,若以其女子之身寫作,想必《蘭亭集序》不能獨美。

2. 中國最早的女書法家是誰

衛夫人是我國最早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名鑠,字茂漪,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生於晉武帝泰始八年(272年),卒於晉穆帝永和五年(349年),是東晉的女書法家,相傳她還做過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最擅長的是草書,她的代表作有《四體書勢》。衛夫人年幼的時候很好學,酷愛書法,很早就拜大書法家鍾繇為師,並得到其真傳,擅長隸書。她曾經作詩論及草隸書體,又奉朝廷之命寫了《急就章》。但由於各種原因,她的書法作品未能流傳至今。根據前人的一些評論,我們可以窺見她的書法風格。

衛夫人繼承鍾繇的書法風格,其作品流暢高潔,高逸清婉,但在繼承鍾繇書法額基礎上,又有所創新,流露出一種清婉靈動的韻味。她的書法還充溢著美感,充分體現了女性特有的嫵媚嬌柔,這些都和鍾繇的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衛夫人不但在書法藝術實踐上獲得了重大突破,在書法藝術理論方面也有重大建樹。她撰有《筆陣圖》一卷,是一部有關書法理論的作品,全面深人地提出了自己對書法的獨到見解。她主張學習書法首先要學會「臨摹」,在此基礎上再進行適當的創新與發展。同時,衛夫人強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學習和創作時,要選用質量較好的筆、墨、紙、硯。同時,衛夫人對執筆有深刻的理論研究。她指出,執筆要有講究,不同書體所用的執筆方法應該有所不同。她對書法藝術中的筆、意關系和書家修養等作出深刻的論述,超出了單純論述執筆的范圍。她認為,書寫不同的字體要有不同的執筆方法,實質上是就此提出了書法家把握不同字體書寫風格的問題。衛夫人畢生從事書法藝術實踐與理論研究,為後代書法家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和途徑,她的理論成為中國書法理論中的重要內容和評判標准,對歷代書法理論和實踐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3. 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女書法家都有誰。

著名書法家如下:

秦朝:李斯(篆書)
漢魏:張芝(章草) 鍾繇(楷書鼻祖)索靖
兩晉:王氏家族(王導 王羲之(行楷) 其書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獻之(行草)等)
陸機(其書 平復帖 被認為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文人真跡)衛氏家族(衛恆 衛瓘 等)
唐:顏真卿(其書 祭侄文稿 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柳公權(顏筋柳骨)虞世南 褚遂良 歐陽詢等有很多,唐朝時繼兩晉後書法的又一高峰。武則天 李世民 寫的都不錯。
宋:宋四家:蘇軾 其書黃州寒食帖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 、黃庭堅、米芾、蔡襄(據說 本為蔡京 因其為大奸臣未被列入宋四家)宋徽宗趙佶(瘦金體)王安石等。宋朝是繼兩晉 唐朝後第三個書法高峰。
元代:趙孟頫(趙子昂,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其書對明清書法影響頗大,其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其妻管道升是繼衛夫人後又一有名的女書家。 鄧原 鮮於樞 等。
明代:解縉 唐伯虎 祝枝山 文徵明 龐寵 董其昌 石濤。
清代:鄭板橋、劉墉、金農(刷漆體)吳昌碩、鄧石如、康有為等。清代書家較多,是有記載的書家最多的朝代。

中國古代的著名國畫家:

王 冕
王冕(1287-1359)元代著名畫家、詩人,字元章,號煮石山農、放牛翁、會稽外史、梅花屋主等。浙江諸暨人。出身農家,幼放牛,家貧,但好學如痴,讀書不倦。常晚至寺院長明燈下讀書,學識漸深。他的好學精神感動了當時會稽一個讀書人韓性,韓收他為學生,教他讀書、畫畫。王冕青年時期曾一度熱衷於功名,但考進士屢試不中,於是他滿懷憤郁,燒毀了文章,流浪江湖,永絕士途。他曾到過杭州、金陵,又渡長江,過淮……

夏圭
夏圭作品 夏圭,字禹玉, 活動於西元 1180~1230 年前後, 浙江錢塘人。擅長畫山水、人物,只隨手畫畫,奇特突出。山水構圖喜歡大膽剪裁,突破全景而僅畫半邊之景,時人稱為「夏半邊」。善長卷鋪陳。其作品有《溪山無盡圖卷》、《溪山清遠》、《松溪泛艇圖》、…等。作品中畫面空白的部分比馬遠更多,更有遼闊平遠的氣勢。 ……

藍瑛
藍瑛作品 藍瑛(1585-1664),一作(1585-約1666)明代傑出畫家。字田叔,號蝶叟,晚號石頭陀、山公、萬篆阿主者、西湖研民。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是浙派後期代表畫家之一。工書善畫,長於山水、花鳥、梅竹,尤以山水著名。其山水法宗宋元,又能自成一家。畫假沈沈周,落筆秀潤,臨摹唐、宋、元諸家,師黃公望尤為致力。晚年 筆力蓊蒼勁,氣象峻 ,有人許其與文徵明、沈周並重。其作品有:《漁樂圖》,仿梅花道人,……

徐渭
徐渭作品 徐渭字文清,號天池山人,又有田丹水、天池生、天池漁隱、青藤老人、金壘、金回山人、山陰布衣、白鷳山人、鵝鼻山儂等別號。晚年號青藤道士,或署名田水月。 徐渭中年以後開始學畫,擅長畫花鳥,兼能山水、人物、水墨寫意,氣勢縱橫奔放。特長於水墨大寫意花卉,工畫殘菊敗荷,皆古樸淡雅,別有風致。現藏南京博物院《雜花院》,全畫有牡丹、紫薇、葡萄、芭蕉、梅花水仙和竹等 13 種。情意所至,氣勢豪放。發揮了高度的藝術……

仇英
仇英作品 仇英(約1509-1551)明代傑出畫家。字實父,號十洲。太倉(今屬江蘇)人。長期住蘇州。初為漆工,後改學畫,師周臣。以賣畫為生,精於摹古,不拘一家一派。粉圖黃紙,落筆亂真。善畫人物、鳥獸、山水、樓觀、舟車之類,皆秀雅鮮麗。他以廣泛的題材和工整細麗的風格,適應當時地主富商的需要。尤擅長人物畫,創歷史風俗的新格。畫風流麗纖巧,為當代人物畫的師范。畫山水,喜設大青綠色,用筆蕭疏,意境簡遠,工巧入神。他臨摹的古畫……

唐寅
唐寅作品 晉昌唐寅 伯虎 子畏 六如居士 明 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弘治十一年(一四九八)舉應天解元.後應進士試,因科場案而被革黜。賦性疏朗,任逸不羈。嘗鐫其章曰「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晚好佛氏,治圃舍於桃花塢,曰桃花盦,日飲其中。其學務窮研造化,於應世文字詩歌,不甚措意。奇趣時發,或寄於畫。畫法沉鬱,風骨奇峭,刊落庸瑣,務求濃厚。連江疊巘,灑灑不窮。信士流之雅作,繪事之妙詣。其畫遠攻李唐足任偏師,近交沈周可當半席。自……

倪瓚
倪瓚(1301--1374),江蘇無錫人。初名廷,字元鎮,號雲林子、幻霞子、荊蠻氏等。家豪富。元末賣去家產,浪跡江湖。平生好學,工詩、書、畫。其水墨山水,宗董源,兼學荊、關,作品多取材於太湖一帶景色,意境簡率荒寒。他的畫風對明清文人山水畫有較大影響,與王蒙、黃公望、吳鎮並列「元季四大家」。書風簡淡清逸,有《淡室詩》、《自書詩稿》等多種書跡存世。 ……

燕文貴
燕文貴 北宋畫家。文貴-作貴,吳興(今屬浙江)人。擅畫山水、屋木、人物。太宗(976-997)時游汴京(今河南開封),於天門道上賣畫,為待詔高益所見,薦畫相國寺壁,遂入圖畫院(一說大中祥符(1008-1016)初補圖畫院祗侯)。所作山水,極富變化,人稱「燕家景緻」。相傳其曾繪《七夕夜市圖》,摹寫汴京繁華景象,頗為精備。又有《舶船渡海像》,大不盈尺,而具檣、帆、槔、櫓及舟人指呼奮踴之狀,風波浩盪,島嶼相望,有咫尺……

黃公望
黃公望 字子久,號一峰,又號大痴道人。工書法,通音律,精山水畫。首創淺絳山水,自成一家,後世尊為南宗畫壇圭臬。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為「元四家」,在中國繪畫史上有深遠影響。《富春山居圖》為其代表作。 ……

范中立
范中立作品 北宋畫家。字仲立,因性情寬和,人稱為「范寬」,華原(今陝西耀縣)人。常往來汴京、洛陽,天聖(1023-1032)中尚在。山水初學李成,繼法荊浩,後感「與其師人,不若師諸造化」,因移居終南山、太華山,對景造意,不取繁飾,自成一家。所作落筆雄健凝煉,喜用狀如雨點、豆瓣、釘頭的皴筆畫山,皴筆布列山石之正面,起伏更見有勢,山頂多植密林,水邊置大石,屋宇籠染黑色,表現出秦隴間峰巒渾……

董源
董源 (?-約 962 年 ) 五代南唐畫家。源-作元,字叔達,鍾陵(今江西進賢西北)人。亦稱江南人。中主時任北苑副使,人稱「董北苑」。擅畫水墨及淡著色山水,喜用狀如麻皮的皴筆表現山巒,上多礬頭(山頂石塊)苔點,多畫叢樹繁密,丘陵起杖,雲霧顯晦和溪橋漁浦、汀渚掩映的江南景色,後人稱其所作平淡天真,為唐代所無。也有設色濃重之作,山石皴紋甚少,景物富麗,近於 李思訓 格調,而較放縱活潑。兼工龍、牛、虎和人物。 巨……

顧閎中
顧閎中作品 顧閎中五代南唐畫家。江南人。元宗、後主時任待詔。工畫人物,用筆圓勁,間以方筆轉折,設色濃麗,善於描摹神情意態。存世作品有《韓熙載夜宴圖》卷,繪寫南唐中書侍郎韓載夜宴 ……

荊浩
荊浩作品 五代後梁畫家。字浩然,沁水(今屬山西)人,隱居太行山洪谷,號洪穀子。擅畫山水,常攜筆摹寫山中古松。所作雲中山頂,能畫出四面峰巒的雄偉氣勢。自稱兼得吳道子用筆及項容用墨之長,創造水暈墨章的表現技法。亦工佛像,曾在汴京(今河南開封)雙林院作有壁畫。是中國山水畫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影響的畫家之一。所著有《筆法記》。存世《匡廬圖》,相傳為 ……

巨然
吳道子的生卒代已不可考,只知道他一生主要活動時期在唐朝開元、天寶年間(713—755)。吳道子出生在陽翟(今河南禹縣),幼年失去雙親,生活貧困,為了生計,向民間畫工和雕匠學習,由於他刻苦好學,才華出眾,20歲時,就已經很有名氣。唐玄宗把他召入宮中擔任宮廷畫師,為他改名道玄。 ……

米芾
北宋米芾(1051一約1108),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遷居襄陽,有「米襄陽」之稱。史傳說他個性怪異,喜穿唐服,嗜潔成癖,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他六歲熟讀詩百首,七歲學書,十歲寫碑,二十一歲步入官場,確實是個早熟的怪才。在書法上,他是「宋四書家」(蘇、米、黃、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書體瀟散奔放,又嚴於法度,蘇東坡盛贊其「真、草、隸、篆,如風檣陣馬,沉著痛快」;……

現代著名畫家很多先列舉10位。

吳昌碩
齊白石
潘天壽
黃賓虹
林鳳眠
李苦禪
徐悲鴻
張大千
吳作人
豐子凱

4. 中國古代十大才女排名

中國古代十大才女排名

中國兩千年輝煌的封建王朝,自然才子佳人如星光璀璨。

No.10謝道韞

謝道韞,謝安侄女,南朝著名才女,以一句「未若柳絮因風起」之詠雪詩名揚千古,另有一篇《泰山吟》詩傳世。雖細推敲並無其他過硬佳作支持。代表作:《登山》:峨峨東岳高,秀極沖青天。岩中間虛宇,寂寞幽以玄。非工復非匠,雲構成自然。氣象爾何然?遂令我屢遷。逝將宅斯宇,可以盡天年。

No.9 朱淑真

朱淑真(約1135~約1180),號幽棲居士,宋代女詩人,亦為唐宋以來留存作品最豐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時在世,其餘生平不可考,素無定論。相傳為浙江人,生於仕宦之家。夫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終致其抑鬱早逝。又傳淑真過世後,父母將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現存《斷腸詩集》、《斷腸詞》傳世,為劫後余篇。

No.8 柳如是

柳如是,明代著名才女,秦淮八艷之首,曾與當時兩大著名詩人陳子龍、錢謙益切磋過武功,虎視群雌,不讓須眉。明亡,跳江殉國。

柳如是(1618~1664 ),本姓楊,名愛,改姓柳,名隱,後改名是,字如是,號河東君,又號蘼蕪君,盛澤鎮人,幼年被賣到盛澤歸家院名妓徐佛家為養女。受徐教養,柳詩擅近體七言,分題步韻,作書得虞世南、諸遂良筆法。年稍長,流落青樓。在松江,她以絕世才貌,與復社、幾社、東林黨人相交往,常著儒服男裝,與諸文人縱談時勢,詩歌唱和。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東林領袖、常熟錢謙益與柳如是結秦晉之好。兩人同居絳雲樓,讀書論詩相對甚歡。錢戲稱柳如是"柳儒士"。明亡,柳勸錢殉節,在刀、繩、水三種死法中選一。錢面有難色,如是奮身跳入荷花池,以身殉未遂。錢謙益降清後,遭猜忌被逐回鄉,鬱郁而死。錢氏家族乘機向柳如是逼索,如是投繯自盡。傳世之作有《戊寅草》、《柳如是詩》、《尺續》等。如是墓在常熟虞山腳下錢謙益墓西,墓碑文"河東君之墓"。

No.7 卓文君

一句「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讓卓文君這位才華卓絕的古代美女子,走入我們的視線。卓文君,西漢著名才女,其浪漫事跡就不再一一贅述了。只提兩點:擅琴,曾跟夫君司馬相如合作過名曲《鳳求凰》;能詩,中國最早的五言詩《白頭吟》即出自其手。

後人評價打油詩:一別之後,二地相懸,只說是三四月,又誰知五六年,七弦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繫念,萬般無奈把君怨。

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依欄,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忽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唉!

No.6 班昭

班昭的才,來源於其貴族家庭。她可謂名門閨秀,家學淵源,曾助其兄大史學家班固續完《漢書》。

班昭(約49—約120),一名姬,字惠班,扶風人。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曹世叔妻,早寡。固為《漢書》,其八《表》及《天文志》未竟,漢和帝詔就東觀續成之。數召入宮,令皇後貴人師事,號曰曹大家(gū)。有《女誡》七篇,集三卷。班昭的文采首先就表現在幫她的哥哥班固修《漢書》,其兄班固在即將成書時,卻因竇憲一案的牽連,死在獄中,班昭痛定思痛,繼續替忘兄完成了編寫,獲得了極高的評價。班昭的文采還表現在她寫的《女戒》七篇上。

《七戒》包括:卑弱、夫婦、敬慎、婦行、專心、曲從和叔妹七章。本是用來教導班家女兒的私家教課書,不料京城世家卻爭相傳抄,不久之後便風行全國各地。班昭是一位博學多才,品德俱優的中國古代女性,她是位史學家,也是位文學家,還是位政治家。班昭主要生活在漢和帝時代,漢和帝在班超死後不久就駕崩了,鄧太後臨朝聽政。鄧太後以女主執政,班昭以師傅之尊得以參予機要,竭盡心智地盡忠,後以壽終。

No.5 蔡文姬

蔡文姬,東漢著名學者蔡邕之女,其傳奇經歷不再贅述,代表其心靈吶喊的血淚名篇〈胡笳十八拍〉、〈悲憤詩〉。

作《胡笳十八拍》: 漢末大亂,連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難中被匈雙所擄,流落塞外,後來與左賢王結成夫妻,生了兩個兒女。在塞外她度過了十二個春秋,但她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鄉。曹操平定了中原,與匈奴修好,派使邪路用重金贖迴文姬,於是她寫下了著名長詩《胡笳十八拍》,余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調雖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姬路思念故鄉而又不忍骨肉分離的極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樂委婉悲傷,撕裂肝腸。

No.4 衛鑠:衛夫人,中國第一位女書法家。

衛鑠,即衛夫人(272-349年),字茂漪,東晉著名女書法家。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族祖衛瓘,官至西晉司空,錄尚書事,與索靖俱善草書,人稱「一台二妙」。傳為王右軍(王羲之)之師。汝陰太守李矩之妻,世稱衛夫人。師承鍾繇,尤善楷書。傳世楷書八行在《淳化閣帖》,及書論《筆陣圖》,大概均為好事者為之。家學淵源(北派之祖衛瓘侄女、衛桓的堂妹),有名當代。從父衛恆,官終黃門郎,亦善書法,著有《四體書勢》。《書法要錄》說她得筆法於鍾繇,熔鍾、衛之法於一爐。

衛夫人不但在書法藝術實踐上有突出成就,不讓須眉,而且在書法藝術理論方面也有重大建樹和比較全面深入的論述。她撰有《筆陣圖》一卷,全面深入地參考了有關的書法理論,並提出自己的看法。 她在書中首先提出,書法之妙「莫先乎用筆」。主張學習書法要上溯其源,師法古人,反對諳於道理,學不該贍,以致徒費精神,學無成功。衛夫人又提出,在學習和創作時,要注意選用筆、墨、紙、硯的品種和產地,強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衛夫人畢生從事書法藝術實踐,大量藝術理論的總結,為後代書法家指出了努力方向和途徑,也成為中國書法理論中的重要內容和評判標准,對歷代書法理論和實踐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影響。盡管衛夫人的《筆陣圖》參考和汲取了前人的某些論點,但衛夫人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創造,功不可沒。

No.3上官婉兒

上官婉兒(664~710年),唐朝女詩人。隴西上邽(今甘肅天水一帶)人。上官儀孫女。巾幗首相第一人,繼承了祖父的全部才華,擅長詩文,天分極高。上官儀獲罪後被沒入宮中,上官婉兒與母親鄭氏同被配沒掖廷。母親鄭氏是太常少卿鄭休遠之姊,在鄭氏培養下,上官婉兒熟讀詩書,明達吏事。儀鳳二年(677年),以聰慧得幸於武則天,頗能詩,武後稱帝時,詔敕多出其手者,時稱「內舍人」。

上官婉兒是唐高宗時宰相上官儀的孫女。麟德元年,上官儀因替高宗起草將廢武則天的詔書,被武後所殺,家族籍沒。尚在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兒與母親鄭氏同被配沒掖庭。她十四歲的時候,出落得妖冶艷麗,秀美輕盈,一顰一笑,自成風度,加上天生聰秀,過目成誦,文采過人,下筆千言。儀鳳二年上官婉兒曾被武則天召見宮中,當場命題,讓其依題著文。上官婉兒文不加點,須臾而成,珠圓玉潤,調葉聲和,尤其她的書法秀媚,格仿簪花。武則天看後大悅,當即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讓其掌管宮中詔命。此後,武則天所下制誥,多出上官婉兒的手筆。 女皇連連驚呼:「此女絕非凡!」。

上官婉兒是歷史上頗有才氣的女子,她的一生可謂是坎坷傳奇。雖然沒有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實。開元年間,唐玄宗追念上官婉兒的才華,下令收集其詩文,輯成二十卷,張說為她寫道:「敏識聆聽,探微鏡理,開卷海納,宛若前聞,搖筆雲飛,成同宿構。古者有女史記功書過,復有女尚書決事言閥,昭容兩朝兼美,一日萬機,顧問不遺,應接如意,雖漢稱班媛,晉譽左媼,文章之道不殊,輔佐之功則異。」此集今佚,《全唐詩》僅收其遺詩三十二首。貞元時,呂溫曾做《上官昭容書樓歌》,尚可見其文學生活的片段。上官婉兒在唐代歷史中是個極有魅力的後宮女性,在《舊唐書》、《新唐書》的「後妃傳」中都有專篇記載。

盡管上官婉兒也曾一度享盡榮華與權力,但她仍要仰皇上、皇後、公主的鼻息,仍要曲意逢迎,這個中甘苦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後來,她仍未逃脫厄運,做了皇權爭斗的犧牲品。

No.2 管道升

管道升(1262~1319),字仲姬,一字瑤姬,德清縣茅山村(今屬干山鄉)人,元代著名的女性書法家、畫家、詩詞創作家,著名才女。自幼聰慧,能詩善畫,嫁趙孟頫,冊封魏國夫人。元延襠六年五月十日病卒,葬東衡里戲台山(今洛舍鄉東衡村)。擅畫墨竹,筆意清絕。又工山水、佛像、詩文書法,負盛名,世稱管夫人。

管夫人著《墨竹譜》1卷,傳世作品有《水竹圖卷》、《秋深帖》、《山樓綉佛圖》、《長明庵圖》等。元仁宗嘗將,管夫人及趙雍書法合裝一卷軸,藏之秘書監,曰:「使後世知我朝有一家夫婦父子皆善書,亦奇事也。」管夫人有一首著名的《我儂詞》,據說趙孟頫50歲時想效仿當時的名士納妾,又不好意思告訴老婆,老婆知道後寫下這首詞,而趙孟頫在看了《我儂詞》後,不由得被深深地打動了,從此再沒有提過納妾之事。《我儂詞》全文如下:「你儂我儂,忒煞情多;情多處,熱如火;把一塊泥,捻一個你,塑一個我。將咱兩個一齊打破,用水調和;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與你生同一個衾,死同一個槨。

趙孟頫和管夫人感情至深,所以大部分專家認為,《秋深帖》應該是趙孟頫代替夫人管道升所寫。從字跡上看,《秋深帖》筆體溫和、典雅,正與其行書特點相契合。專家推測,可能是代夫人回復家信,而他信筆寫來一時忘情,末款署了自己的名字,發覺之後,深愛妻子的趙孟頫覺得屬自己的名字不妥,所以連忙又改了過來。究竟如何,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No.1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1156年),南宋時期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女詞人。自號易安居士。據說她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詞》八卷,但已經遺失。現有《漱玉詞》輯本,現存約五十首左右。

1084年,李清照誕生於齊州章丘(今山東濟南章丘)明水鎮。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官至禮部員外郎,是當時極有名氣的作家,深受當日文壇宗匠蘇軾所賞識,常以文章相往來。母親王氏系出名門,高祖王景圖、曾祖王贊,都榮登進士,祖父王准受封為漢國公,父親王圭在宋神宗熙寧時為中書省平章事,元豐時為尚書左僕射,都是執掌國家樞要的丞相,受封為歧國公。善文學。

1101年李清照18歲,與長她三歲的太學生諸城趙明誠結婚。趙明誠是金石家。前期生活安定優裕,詞作多寫閨閣之怨或是對出行丈夫的思念。1107年移居青州。1127年金兵攻陷青州,李清照與丈夫南渡江寧,行至鎮江時,張遇陷鎮江府,鎮江守臣錢伯言棄城逃去。建炎二年(1128年)春,始抵江寧府。南渡後,詞人李清照的生活困頓。

李清照丈夫於1129年8月18日(農歷)卒於建康,李清照為文祭之:「白日正中,嘆龐翁之機捷;堅城自墮,憐杞婦之悲深。」紹興元年(1131年)三月,赴越(今浙江紹興),在土民鍾氏之家,一夕書畫被盜。當年與丈夫收集的金石古卷,全部散佚,令她飽受打擊,其寫作轉為對現實的憂患。紹興二年(1132年),至杭州,再嫁張汝舟,婚姻並不幸福,數月後便離異。卒年不詳,但至少在1151年後。

5. 我國第一位女書法家是誰引經據典的哦

衛夫人

--------------------------------------------------------------------------------
衛夫人,名鑠,字茂漪,自署和南。生於晉武帝泰始八年(272年),卒於晉穆帝永和五年(349年)。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東晉女書法家。

衛夫人族祖衛灌,官至西晉司空,錄尚書事,與索靖僅善草書,人稱「一台二妙」。從父衛恆,官終黃門郎,亦善書法,著有《四體書勢》。父衛展,歷官江州制史、廷尉,卒於官。衛夫人少好學,酷嗜書法藝術,很早就以大書法家鍾繇為師,得其規矩,特善隸書。據她自述:「隨世所學,規摹鍾繇,遂歷多載。」她曾作詩論及草隸書體,又奉敕為朝廷寫《急就章》。其書法作品雖未能流傳至今,但從前人的有關論述中,尚可窺見其風格之大概。晉人曾稱頌衛夫人的書法,說:「碎玉壺之冰,爛瑤台之月,婉然若樹,穆若清風。」充分肯定了衛夫人書法高逸清婉,流暢瘦潔的特色。這實際上是對鍾繇書法風格的繼承,但在鍾繇瘦潔飛揚的基礎之上,更流露出一種清婉靈動的韻味。唐代韋續則曰:「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紅蓮映水,碧治浮霞。」連用三組美麗的形象來比擬其書法,可知衛夫人的書法充溢著美感,帶有女性特有的嫵媚嬌柔的風格,又與鍾繇迥異其趣。這是衛夫人結合自身氣質特點,在學習鍾繇基礎之上的發展和創造。韋續因此將衛夫人歸入著名書法家,列為上品之下,即第一等第三級。唐代李嗣真對此持相同意見,並指出衛夫人「正體尤絕」。唐代著名書法理論家張懷灌甚至把衛夫人的書法歸入妙品,僅僅屈居最高一等神品寥寥數人之下。美術史論家張彥遠對衛夫人的評價則要相對低一些,他將衛夫人歸入中品之上,即第二等第一級。但同時說:「李妻衛氏,自出華宗。」由以上評述,我們完全可以看出衛夫人在當時書壇上的重要地位。

衛夫人不但在書法藝術實踐上有突出成就,不讓須眉,而且在書法藝術理論方面也有重大建樹和比較全面深入的論述。她撰有《筆陣圖》一卷,全面深入地參考了有關的書法理論,並提出自己的看法。她在書中首先提出,書法之妙「莫先乎用筆」。主張學習書法要上溯其源,師法古人,反對諳於道理,學不該贍,以致徒費精神,學無成功。衛夫人又提出,在學習和創作時,要注意選用筆、墨、紙、硯的品種和產地,強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著重指出,執筆要有講究,不同書體應採用不同的執筆法,並加以具體分析,說:「有心急而執筆緩者,有心緩而執筆急者。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心乎不齊,意後筆先者,敗;若執筆遠而急,意前筆後者,勝。」超出了單純論述執筆的范圍,而對書法藝術中的筆、意關系和書家修養等作出深刻的論述。對書寫不同字體時的用筆,衛夫人亦有精闢論述,她認為用筆有六種方法,如篆書是「飄揚灑落」,章草為「凶險可畏」,八分書為「窈窕出入」,飛白書為「耿介特立」,倘能「每為一字,各象其形」,則「斯超妙矣,書道畢矣。」應該說,衛夫人關於用筆的論述,在今天也仍然有其可取之處,她實質上是就此提出了書法家把握不同字體書寫風格的問題。具體到筆劃上,衛夫人針對七種不同筆劃的書寫,提出七條標准,衛夫人對七種基本筆劃的描述,形象生動,恰合關竅,實為初學書法者良好的入門途徑。此外,衛夫人在《筆陣圖》中還提出初學書法,「先須大書,不得從小」,「善鑒者不寫,善寫者不鑒」等理論原則,也都是寶貴的經驗之談。在上述論述的基礎上,衛夫人概括她對書法藝術總體的認識,提出了「力筋」之說。她認為:「下筆點墨畫芟波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這實質上是衛夫人畢生從事書法藝術實踐所得,代表了她對書法藝術理論總的認識,為後代書法家指出了努力方向和途徑,也成為中國書法理論中的重要內容和評判標准,對歷代書法理論和實踐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影響。盡管衛夫人的《筆陣圖》參考和汲取了前人的某些論點,但衛夫人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創造,功不可沒。

--------------------------------------------------------------------------------
摘自《三晉歷史人物》,書目文獻出版社

6. 我國最早的女書法家是

衛鑠,中國東晉書法家,字茂漪(yī),祖籍河東安邑(yì)(今山西夏縣),歷史上稱衛夫人,她長於楷、行、篆、隸,其中以楷書最精,在當時有很大影響,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書法家

7. 中國第一女書法家是誰,連王羲之都要尊她一聲「恩師」

王羲之是一個非常有名的書法家。後人都稱他為書聖。他練字也非常的刻苦努力。他成就的最大因素是有衛夫人對他的指導。衛夫人是中國第一女書法家,她也是王羲之的姨母,雖然知道她的人少之甚少。
衛夫人姓名衛鑠,人稱衛夫人
,她出生於書法世家。受到家庭的熏陶影響,經過衛夫人的刻苦努力,才能有如今的成就。


衛夫人70多歲就離世了,王羲之為了緬懷她,為她作了後世著名的《姨母帖》,衛夫人不僅是他書法上的老師,更是他的啟蒙者。

8. 在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女書法家是誰

說到書法家,我們馬上就能想到那些著名的書法家比如顏真卿,柳公權,王羲之等,但要說到比較知名的女書法家可能很多人都無法列舉出來,而我們今天所說的最著名的女書法家是一位東晉時期的女子,並且其他才華橫溢的女子書法都無法與之相比,她便是“書聖”王羲之的老師——衛鑠,人稱衛夫人。


衛夫人不僅在書法藝術上有不讓須眉的成就,而且她在書法藝術理論方面也有著自己的理論,對其有著深入的研究。衛夫人撰有《筆陣圖》,她在書中首先提出,書法之妙“莫先乎用筆”,以此告誡眾人學習書法要上溯其源,師法古人,反對諳於道理,學不該贍,以致徒費精神,學無成功。

9. 我國第一位女書法家是誰

我國第一位女書法家是衛夫人,她是王羲之的啟蒙老師。
衛鑠,別稱衛夫人,名鑠,字茂猗(公元272-349年),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北)人,是晉代著名書法家。衛鑠為汝陰(今安徽阜陽)太守李矩之妻,世稱衛夫人。衛氏家族世代工書,衛鑠夫李矩亦善隸書。衛夫人師承鍾繇,妙傳其法。王羲之少時曾從其學習書法,衛夫人是「書聖」的啟蒙老師。
人物簡介
衛夫人,東晉著名女書法家(272-349年)。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名鑠,字茂漪。族祖衛瓘,官至西晉司空,錄尚書事,與索靖俱善草書,人稱「一台二妙」。傳為王右軍(王羲之)之師。汝陰太守李矩之妻,世稱衛夫人。師承鍾繇,尤善楷書。傳世楷書八行在《淳化閣帖》,及書論《筆陣圖》,大概均為好事者為之。家學淵源(北派之祖衛瓘侄女、衛桓的堂妹),有名當代。從父衛恆,官終黃門郎,亦善書法,著有《四體書勢》。《法書要錄》說她得筆法於鍾繇,熔鍾、衛之法於一爐。所著《筆陣圖》中雲:「橫」如千里之陣雲、「點」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陸斷犀象之角、「豎」如萬歲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鈞弩發、「鉤」如勁弩筋節。有《名姬帖》、《衛氏和南帖》傳世。她曾作詩論及草隸書體,又奉敕為朝廷寫《急就章》。其字形已由鍾繇的扁方變為長方形,線條清秀平和,嫻雅婉麗,去隸已遠,說明當時楷書已經成熟而普遍。宋陳思《書小史》引唐人書評,說她的書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應該不是過譽之詞。

相關考證
衛夫人(272-350)姓衛名鑠,字茂漪,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魏晉時期的河東衛氏是一個著名的書法世家。
衛夫人的從祖衛覬、從伯衛瓘、從兄衛恆,都是著名書法家、書法理論家。衛夫人自小受家族影響,成為一個書法高手。後來又成為王羲之的書法老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講,沒有衛夫人的啟蒙教育,也就沒有後來的書聖王羲之。關於衛夫人的書法成就、書法特點以及她和王羲之的關系,許多書法史書都有記載。現略舉兩例:劉宋羊欣《采古來能書人名》載:「晉中書郎李充母衛夫人,善鍾法。王逸少之師。」唐張懷瓘《書斷》載:「衛夫人名鑠,字茂漪。廷尉展之女弟、恆之從女(應為從妹),汝陰(今安徽阜陽。按:原注「應為江州」,誤。據李矩本傳,李矩年輕時因捍衛家鄉有功,被東海王司馬越任命為汝陰太守。其時世界上還沒有江州。江州即今江西九江,當時叫柴桑。李矩最後官至都督河南三郡軍事、安西將軍、滎陽太守、修武縣侯)太守李矩之妻也。隸書尤善,規矩鍾公。雲:碎玉壺之冰,爛瑤台之月,宛然芳樹,穆若清風。右軍少常師之。永和五年卒,年七十八。子克(應為充)為中書郎,亦工書。」 這些記載,都提到衛夫人是王羲之的書法老師及衛夫人書法學鍾繇。其書法的特點是婉媚清穆。除衛夫人是王羲之的書法啟蒙師以外,衛夫人還可能是王羲之的姨母。主要依據是鄭杓《衍極》和陶宗儀《書史會要》都說「衛與王世為中表」。王國棟所修《王氏宗譜》更在羲之之父王曠條下註明「配衛氏」。

衛夫人所嫁的江夏李氏,也是一個書法世家。衛夫人之子李充,李充的從兄李式、李廞等都有書名。尤其是李式,其書法成就在東晉初期已可同當時的書法權威王廙(羲之叔父)和庾翼媲美的程度。發展至唐代,江夏李氏竟出現了李邕那樣的書法大家。江夏李氏,東晉以前未見有以書法名世者。東晉以後李氏書法的興旺,當與衛夫人嫁李家有關。衛夫人雖然只比李式大2歲,但如果衛夫人18歲嫁與李家,那時李式只是一個16歲的少年,可以認為,正是由於衛夫人的傳授才使李家得以登上書法的高峰。張懷瓘《書斷》在介紹李式時說,李式「甚推其叔母(即衛夫人)」就是證明。古代好的書跡不易看到,筆法保密,不輕易傳人。一旦得到正確筆法和看到高水平的書作,就具備了成為名家的重要條件。衛夫人的啟蒙書教,不僅影響了王羲之(羲之還有一個蒙師,即叔父王廙),也造就了江夏李氏這一書法世家。功莫大焉!
永和二年,衛夫人隨兒子李充來剡,永和五年,病故。
衛夫人何時來到剡縣?其子李充《本傳》記載:「征北將軍褚裒又引為參軍。充以家貧,苦求外出。裒將許之為縣,試問之。充曰:『窮猿投林,豈暇擇木?』乃除剡縣令。遭母憂,服闕,為大著作郎。」
《本傳》還說李充「少孤」。可見衛夫人是由兒子李充贍養的。李充原在京師為王導椽,後轉「記室參軍」,記室參軍是個低級官吏,屬幕僚性質,待遇不高,故自稱「家貧」,且已到了無暇擇木的程度。故他借轉為褚裒參軍之機,提出「外出」的要求。那麼,褚氏推薦他為剡縣令在何時呢?據《晉書·穆帝紀》記載:永和二年(公元346年)「秋七月,以兗州剌史褚裒為征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兗州剌史沒有資格「開府」。開府以後才得招聘幕僚,故李充到剡縣的上界在永和二年七月以後。而永和五年七月褚裒北伐失利,退屯廣陵。該年十二月褚即病死。故李充始任剡縣令的時間是永和二年七月至永和五年七月之間,只有3年時間。看來李充始任剡令的時間在永和三年(347)前後可能性最大。據張懷瓘所說,衛夫人永和五年病故。病故的具體時間沒有具體記載。如我推想的《姨母帖》中的姨母是指衛夫人可以成立,那麼《姨母帖》寫於十一月十三日。當時羲之尚在京城護軍將軍任上,訃告由剡縣傳至京師需要幾天或十幾天,那麼衛夫人逝世當在永和五年的十月底或十一月初。
《晉書·王羲之傳》說:「孫綽、李充、許詢、支遁皆以文義冠世。並築室東土,與羲之同好。」王羲之永和七年才到會稽任內史。李充當時因母喪在剡閑居,用「築室東土」來形容是可以的,但永和九年蘭亭修禊名單中已無李充之名。說明李充永和八年服喪完畢已到京師任大著作郎了。故羲之與李充在會稽「同好」只有永和七至八年2年時間,這時衛夫人已經去世。

人物影響
衛夫人不但在書法藝術實踐上有突出成就,不讓須眉,而且在書法藝術理論方面也有重大建樹和比較全面深入的論述。她撰有《筆陣圖》一卷,全面深入地參考了有關的書法理論,並提出自己的看法。 她在書中首先提出,書法之妙「莫先乎用筆」。主張學習書法要上溯其源,師法古人,反對諳於道理,學不該贍,以致徒費精神,學無成功。衛夫人又提出,在學習和創作時,要注意選用筆、墨、紙、硯的品種和產地,強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著重指出,執筆要有講究,不同書體應採用不同的執筆法,並加以具體分析,說:「有心急而執筆緩者,有心緩而執筆急者。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心乎不齊,意後筆先者,敗;若執筆遠而急,意前筆後者,勝。」超出了單純論述執筆的范圍,而對書法藝術中的筆、意關系和書家修養等作出深刻的論述。
對書寫不同字體時的用筆,衛夫人亦有精闢論述,她認為用筆有六種方法,如篆書是「飄揚灑落」,章草為「凶險可畏」,八分書為「窈窕出入」,飛白書為「耿介特立」,倘能「每為一字,各象其形」,則「斯超妙矣,書道畢矣。」應該說,衛夫人關於用筆的論述,在今天也仍然有其可取之處,她實質上是就此提出了書法家把握不同字體書寫風格的問題。具體到筆劃上,衛夫人針對七種不同筆劃的書寫,提出七條標准,衛夫人對七種基本筆劃的描述,形象生動,恰合關竅,實為初學書法者良好的入門途徑。
此外,衛夫人在《筆陣圖》中還提出初學書法,「先須大書,不得從小」,「善鑒者不寫,善寫者不鑒」等理論原則,也都是寶貴的經驗之談。在上述論述的基礎上,衛夫人概括她對書法藝術總體的認識,提出了「力筋」之說。她認為:「下筆點墨畫芟波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
這實質上是衛夫人畢生從事書法藝術實踐所得,代表了她對書法藝術理論總的認識,為後代書法家指出了努力方向和途徑,也成為中國書法理論中的重要內容和評判標准,對歷代書法理論和實踐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影響。盡管衛夫人的《筆陣圖》參考和汲取了前人的某些論點,但衛夫人在繼承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創造,功不可沒。

民間傳說

洗墨池
蘇庄村東頭有個十來畝大的泊池,叫衛夫人洗墨池。說的是衛夫人小時習字,態度十分認真,有時一寫就是幾個小時,乏了她就去門前泊池裡把筆硯洗一洗。一次,她練字累了,就把筆硯放在桶中,放在了泊池裡,泊池裡的水從此染成了黑色,後人就把這泊池稱為衛夫人洗墨池。

吃墨
有一個關於衛夫人吃墨的故事。是說,衛夫人常常是邊吃邊看書,一次竟用饃把墨沾吃光了。等到王羲之來看她吃了飯沒有,但見菜原封不動還在桌子上,硯中的墨且光了。衛夫人這才知道自己用饃把墨沾吃光了,兩人不由的笑了。

給鵝點睛
一次,王羲之畫鵝,什麼都畫好了,就是眼睛左也不成右不成,總感覺畫的不好。於是,便請恩師衛夫人給鵝點睛。衛夫人接筆便點,誰知,這一點,鵝撲閃一下竟飛了。

墨汁雨
有年夏天,衛夫人習字,把周圍山上的石頭、樹皮和能寫的地方上幾乎都寫滿了字。一日突下大雨,石塊、樹皮上洗刷一新,而雨水和墨跡又混為一體變為黑水,這樣就有了人們傳說的「山上下過墨汁雨」的故事。

觀音老母烙餅
一天,衛夫人將自己化裝成觀音老母,到集市去賣餅,她
打餅和別人不一樣,她把案板放在臉前,烙鏊放在背後,擀一個餅從頭上往身後一扔,並恰恰落在烙鏊中,圍觀人水泄不通,嘖嘖稱贊。一會兒王羲之也來觀看,看到興奮時,不由脫口而說,這個手藝太妙了。衛夫人聽是王羲之的聲音,就說,這還沒有王羲之的字寫得好哩。王羲之認為這是神仙點化他,心裡高興,但又想,這觀音老母烙餅的技術確實太高了,自己的字哪能和她相比。於是暗暗下決心,一定要練的像觀音老母烙餅一樣妙。從此又跟衛夫人苦學了一年,就告別恩師,走向社會,綜合名流特長,集精藝於一身,自成一派, 終成一代書法大家。

玉石白菜
話說,衛夫人的「筆陣圖」寫成後,呈送皇上御閱。皇帝御閱後,連聲稱好,忙叫來大臣,把自己身邊一尊稀世珍寶——玉石白菜賜給她。衛夫人在世時愛不釋手,經常擺放案頭。她死後,家人為表示紀念,經皇上恩准後,把玉石白菜作為衛夫人的殉葬品,隨之入土;這國寶現存於台灣故宮博物館。

用過的玉硯
解放前初期,在蘇庄村學校念過書的學生,沒有人不知道老師桌子上放著一方奇特的大玉石硯。那方大玉石硯有半尺厚,一尺多長,橢圓形,四邊雕有栩栩如生的飛龍。傳說,這玉石硯是大書法家衛夫人用過的,土改時是農會從財主家搜出來後,便送給了學校。從那時起,都把玉石硯當作學校的「傳家寶。」當學生給老師研墨的時候,老師都要求學生要愛護玉石硯,並學習衛夫從小苦學毛筆字時的優秀品質和精神。但五十年代初玉石硯不見了,至今給衛姓人家留下深深的遺憾。

教王羲之書法
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書法的啟蒙老師叫衛鑠,是很有名氣的女書法家,人們稱她衛夫人。
王羲之7歲時,就開始學習書法,衛夫人很喜歡他聰明伶俐,不但盡心教王羲之寫字,還愛用前人練字的故事開導、鼓勵王羲之。有一次,王羲之問衛夫人:「老師,我怎樣才能盡快把字練好呢?」
衛夫人看到王羲之著急的樣子,既可愛,又可笑,便說:「孩子,不要太急了,我先給你講個墨池的故事吧!那是在東漢的時候,有一個名叫張芝的人,他為了練好字,天天在自家門前的池塘邊,蘸著池水研墨練字,從太陽出來,一直練到太陽落山,字寫完後,就在池塘里洗涮筆硯,日長月久,洗出的墨汁把整個池塘都染黑了,後來,他的字越練越好,寫的草書筆勢活潑流暢,富於變化,大家都敬稱他為『草聖』。」
王羲之一邊聽著衛夫人講述張芝的故事,一邊心裡在想:張芝為了練好字,洗筆硯的水竟把池塘都染黑了,他下的工夫多麼大啊!要是自己也像張芝那樣刻苦,一定能把字練好。
從此以後,在衛夫人的具體輔導下,王羲之練字更加努力了。他也像張芝一樣,每天練完字,就到自家門前的池塘里洗筆硯。時間一長,原來清澈如鏡的池塘,也變成了墨池。
後來,王羲之每搬一處,都要在門前的水池裡洗筆硯,據說他留下的墨池比張芝還要多。北宋的文學家曾鞏,十分欽佩王羲之的勤奮刻苦精神,特地寫了一篇《墨池記》贊頌王羲之。
衛夫人教王羲之書法,還教他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可驕傲懶散。因此,王羲之隨後又學習了張芝的草書,鍾繇的楷書,可他還覺得不夠,決心博覽群書,向更多的書法家學習,把人家的長處統統學到手。
後來,王羲之長大了,先後到武昌、九江等地做官。王羲之每到一地,總記起衛夫人的教導,看看前人留下的碑文題字,他總要細心地臨摹下來,一有空就拿出來看,認真地琢磨體會其中的特點,用心地悟出個中道理。
王羲之看了那些筆跡之後,他練字入了迷,在路上,或者坐下來的時候,也不忘揣摩字的間架結構、氣勢和運筆的方法。他一邊想,一邊就用手指在自家身上橫一筆豎一道地劃,日子久了,連衣襟都劃破了。
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問他為啥,他對兒子說:「你以後要破體!」
王羲之不斷努力地苦練,他的手腕變得很有勁,運起筆來也十分有力。他心裡常想:按照衛夫人教的,要揉合百家之長,得千變萬化之神,才能有所創新。

10. 誰知道書法家楊芸熙的背景和有關她的信息

【●】你好【●】

.

.

姓名:楊芸熙

生日:1989年5月25日

星座:雙子座

語言:國語 ,英語

最喜歡的動物:狗

最喜歡的漫畫家: 宮崎駿,蔡志忠,Masami Kurumada,張仃

最喜歡的單品:黃色發卡

最喜歡的音樂:搖滾

最喜歡的書法家:二王,趙孟頫


【女書法家楊芸熙簡介】


楊芸熙,女(1989-5-25——)生於遼寧鞍山,原名楊洋,字型大小為芸熙,齋號雲雀齋,譽為「中國臨趙孟頫最好的美女書法家」當代畫虎名家楊恆林之女,四川國畫名家陳仕彬弟子。 憑借幾可亂真的趙體,在某知名書法網站一帖子創下六位數字的瀏覽量,引起轟動,被冠以當代「管道升」。


楊芸熙出身書香世家,自幼受父親熏陶,幼年對繪畫產生濃厚興趣喜塗鴉,小獲聲譽。


在校期間經常舉辦個人書畫展覽,參加省市舉辦的書畫比賽平凡獲獎。 《中國卷》 第六卷
2004年年僅13歲,作品《裸女》素描獲得國際中日少年兒童美術書法攝影獲金獎。

2004同年作品被編入國際少年兒童環境美術書法攝影優秀作品集《中國卷》 第六卷 。

畫集首發式於2004年2月1日在人民大會堂小禮堂舉行,有1060人參加會議,出席會議的主要領導及嘉賓有:何魯麗(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楊岳(團中央書記處書記)、蔣月娥(全國婦聯兒童部部長)、李啟民(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顧問)、李寶忠(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圖書司副司長)、郗傑英(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黨委書記)、孫雲曉(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兒童教育專家)、陸士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院長、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會長)、丁午(中國兒童美協藝術委員會副主任、著名兒童漫畫家)、袁毅平(中國攝影家協會原副主席)、杜大愷(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北京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王建吉(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副社長)、何東(中國書畫報社社長)。會上楊岳書記做了重要講話,孫雲曉副主任、王建吉副社長做了發言,杜大愷老師對作品進行了講評。出席會議的領導及專家為獲獎教師和作者頒獎、頒書。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國書畫報等新聞媒體對首發式情況做了報道。


2003年參加中國.日本少年兒童美術書法攝影比賽金獎。 評委 劉文西 柴田木石(2004~2006)先後又收到日本韓國,俄羅斯邀請,參加美術交流展,並授予和「綠色之星」的殊榮。


高中以全校唯一美術特招生入學。高中畢業她未接受常規普通教育,而是選擇與父楊恆林學習書畫, 十八,九歲始學國畫,書法。

.

如果我的解答對解決你の問題有幫助.請點擊我的回答下方【選為滿意答案】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