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十大美女老師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十大美女老師

發布時間: 2022-10-01 16:28:20

『壹』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的知名校友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考研資料網路網盤資源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r9Z3eyJyYo7XUQ4cLiGwqg

提取碼:6zub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11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重點建設高校,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優質資源共享聯盟成員,入選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中俄工科大學聯盟成員高校,是教育部和五大能源企業集團公司、教育部和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是石油、石化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設有研究生院和國家大學科技園。

『貳』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美女多不多啊

。。。美女還是有地。不過女生還是很少的,男生相當多!!

『叄』 黃朴的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教授

黃朴,女,漢族,1967年9月4日出生,山東省萊陽市人。現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注冊稅務師、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特約研究員、山東產業經濟研究會理事,東營區人大代表。
從教二十年來,曾先後為本科生、研究生、會計師、經濟師等多種層次的不同學員講授了《財務管理》、《管理會計》、《西方經濟學》、《稅務會計與納稅籌劃》等十多門課程。教學效果良好,得到學員的認可。 科研項目 廣饒縣工業主導產業發展規劃東營市石化行業發展規劃中小企業融資策略東營市發展工業旅遊研究公共關系教改項目中國石化非上市油田企業改革與發展戰略研究東營市接替產業集群化發展戰略研究《經濟學》校級精品課吐哈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投資執行效果評價及投資規劃研究 論文及著作 基於戰略地圖的企業價值管理模式探討
成品油實行最高限價的利弊分析
人民幣匯率決定因素探析
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熱的冷思考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體系構建策略探討
教師在案例教學中的角色定位
淺議企業海外經營政治風險管理
淺談海外經營企業避稅管理
論國有資產流失的原因及對策
企業集團海外拓展資金管理策略
循環經濟發展戰略下企業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中小企業跨國經營策略
談循環經濟發展戰略下企業的價值取向
我國石油企業海外拓展亟待實現現金統一管理
高校學科導論課教學方式探討
石化建設工程項目組織管理模式研究
廣饒縣工業主導產業集群化分析
《財務管理學習指導》
《經濟學簡明教程習題》
《稅務會計與納稅籌劃》
《公共關系理論與實務》 指導研究生情況 指導碩士研究生14人 獲得榮譽 中共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委員會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個人

『肆』 中國石油大學有哪些教授的課是必須要去蹭的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大四老學姐來回答了~

一、之前出了條新聞在微博上還挺火的,標題是《「網紅」教師張丹青,使枯燥的數字間盛開詩意》。從此,大家都叫張丹青老師是「會寫詩的高數老師」。這就是傳說中的「別人家的老師」啊!我當初要是也有這樣的高數老師,高數也不會只考七十幾分了...

張老師經常在課堂上突然文藝,就是講著講著高數就突然念幾句詩,經典語錄據說有:「你給我一粒沙,我還你一個世界,你給我一滴水,我還你整個大海,雖然你對我的愛僅是瞬間,我對你的愛直到永遠!」還有一些和講的高數題有關的文藝語錄:「什麼擺動數列沒有極限?就是因為它不堅守,一會喜歡這個,一會貪戀那個。用有限的人生把握無限的可能,用有限的知識感悟無限的真理,才能讓轉瞬即逝的人生化為永恆。」、「我不是和死的機器打交道,而是和一些充滿好奇心、渴望知識、渴望真理的孩子溝通交流,怎麼忍心讓課枯燥死板?」、「一沙一世界,一花一人生,用有限把握無限,讓瞬間化為永恆。」有學生在課堂上偷拍張老師的板書:

三、接下來,重頭戲來了,我們入學時,號稱不選他的課會遺憾一輩子的姜兆儒老師。先聽聽學生們姜兆儒老師的評價:「姜老師向我們傳播著正能量,學生為能聽上老師的課而深感榮幸。」「不論他講什麼,我覺得就是他身上那種很認真的勁頭就值得學習。」「姜老師的選修課是逃一節心裡都難受的一門課。」我大二的時候選了姜老師的《中國近現代人物選講》。在第一節課,姜老師就給我們算了三筆賬:本科四年,實際在校學習時間是多少?在校期間,每聽一節課,約花父母多少錢?每年升入「985」、「211」高校的考生,約占本年度全國大專院校計劃招生總數的百分之幾?並且讓我們自己思考並且起來回答。而且姜老師每次給新生做講座,他都會引導新生思考三個問題:何謂大學?為何上大學?大學生行將就業時,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他會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思考習慣、學習習慣,還會具體的指導我們如何選書、怎樣讀書,姜老師推薦的書基本在圖書館都借不到,因為借閱的學生太火爆了。可是姜老師好像快要退休了,希望大家如果還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去聽一下姜老師的課,相信你一定會有自己的收獲。

四、冷凌老師,主講刑事訴訟法學、刑法學、犯罪學等課程。在石大,幾乎每一位學生都聽過冷老師的講座,風格獨特、語言詼諧、角度新穎,冷老師可謂是我們心中的女神老師。從容果斷,思維敏捷,細致熱情,這是我們對冷凌老師的普遍印象。許多人因公選課認識她,他的每一節公選課基本都爆滿。冷凌老師不僅在學術上有很高的造詣,人品性格也是好的沒話說。

聽說有一次,法學13級孫遠航同學為准備山東省模擬法庭大賽而錯過了冷老師的一堂課,她得知後主動提出補課,毫無怨言。孫遠航同學談到:「在學習中哪怕有一點細微的錯誤,冷老師也一定會毫不客氣地指出來;在言辭中哪怕有再大的冒犯,冷老師也會一笑了之。」

當然了,除了這些老師,每位老師都有閃光點,希望大家每次聽課都可以有收獲!

『伍』 關於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的問題。

黃島校區沒有獨立的衛生間,一層上有個公共的衛生間。
青島冬天不冷的,放心,只是風比較大, 頂多零下幾度。
一個班大概30人左右,石大女生少,美女自然也少咯。
石大出了南門就是海,這一點比較好,可以隨時去看海。
食堂伙食還行,有兩個餐廳,薈萃苑和玉蘭苑,不貴啦,3塊錢一份菜就可以了,放心。

以上是我的回答哦不知道你滿意不

『陸』 女沉積學家——吳崇筠

朱小鴿

吳崇筠(1921~1995),沉積學家,我國沉積岩石學的創始人之一。20世紀50年代初創建了第一批石油地質實驗室,主編了石油高校第一本《沉積岩石學參考教材》與《沉積岩石學》,是我國石油高校沉積岩石學教學和教材建設的先驅。她提出並總結了大慶油田薩爾圖砂岩體的分布、結構、沉積特點,為大慶油田的勘探開發提供了可靠的基礎資料,獲石油工業部「紅旗手」稱號。其專著《沉積岩》是國內第一本沉積岩石學專著。她創立了中國陸相含油氣盆地沉積學,主編的《中國含油氣盆地沉積學》是國內外第一本系統的陸相含油氣盆地沉積學專著,在理論和應用上都有重要價值,由石油工業出版社兩次出版,並出版了該書英文版。她為我國石油工業與沉積岩石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地質學史論叢·6·

吳崇筠,四川江津縣人。1938年,南開中學遷到重慶,吳崇筠初中未畢業,即以同等學歷報考南開高中,得到錄取。1941年高中畢業考大學時,一些著名大學各自分別在不同日期報名考試,吳崇筠報考了5個大學:成都華西壩醫學院,金陵大學農業經濟系,重慶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及中央大學地質系;先後發榜,竟然都被錄取。她本喜歡物理和農業,但認為國家富強,資源開發利用是大關鍵,不僅「抗戰」需要,子孫後代也需要。哥哥不放心她獨自遠行昆明,最終進了中央大學地質系。

中央大學地質系的同班只她一位女生。她學習努力,以致畢業時系裡的老師都不肯放她走。1945年畢業後當了張更系主任和李學清教授的助教。「抗日」戰爭勝利後,隨中央大學到南京。

1947年,吳崇筠到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地質系留學,師從系主任拉塞爾博士(R.S.Russell),研究沉積物中的微古生物學。1949年夏季獲得碩士學位,8月與同校留學生朱康福結婚。1950年1月到威斯康星大學地質系攻讀博士學位。不久即響應新中國的召喚於1950年9月乘威爾遜總統號輪船夫妻共同回到祖國,11月進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吳崇筠夫婦把帶回的將近2000美元全部捐獻給了國家。

1951年,她生下第一個孩子後56天就參加了全國第一屆石油展覽會的籌辦。根據蘇聯專家來華後提出的勘探方針「自西而東」,石油總局組織勘探隊。1952年春節後不久,與幾位老師帶一批年輕人西出玉門關,以全隊唯一女性又是小隊長身份,深入現場,在青草灣、紅樹峽、積陰功台等處進行地質勘探,後調到玉門擔任實驗室主任,組建新的實驗室。1953年春末,她再次出差去四川和西安。一年半之間,在玉門、成都、西安三處分別籌建第一批石油勘探實驗室。

1954年,她到新成立的北京石油學院任地質勘探系礦物岩石教研室(簡稱岩礦室)主任,副教授,講授本專業的沉積岩石學、普通岩石學、結晶礦物學、光性礦物學及鑽井物探專業的岩石學等。當時主要採用蘇聯教科書,不適合我國具體情況,要重新編寫教材。作為教研室主任,她一邊授課,一邊組織安排和編寫教材,同時組建實驗室。

1959年9月,松遼盆地松基三井噴油,12月,吳崇筠將剛剛出生4個月的第三個孩子斷奶,陪同蘇聯專家前往。1960年春大慶會戰開始,3月,吳崇筠與石油學院的一批師生到大慶,石油部領導點名讓她負責組建地質實驗室;7月份,調去前線指揮部對比大隊任岩心隊隊長,專搞鑽井岩心的收集、整理與分析,是當時取全取准數據的重要一環。指揮部領導人包括余秋里部長曾聽她講解地質知識,從此被稱為吳教授。直到年底才回京。1962年再去大慶並見到了周恩來總理。大慶油田開發期間她先後6次去大慶工作,被石油工業部授予「紅旗手」稱號。

1963年,吳崇筠擔任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2月,周總理在全國人大第二屆第四次會議上宣布我國石油基本自給,「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她在人民大會堂聽了報告,為祖國的逐漸富強而激動不已,為自己能參與其中做些工作而欣慰。

1969年11月,吳崇筠隨北京石油學院遷往山東東營,1970年為第一批工農兵學員講課,帶野外實習,根據學生基礎知識參差不齊的特點因材施教,深受好評。

1974年借調回北京,當時世界上已發現不少大油田在碳酸鹽岩中,我國南方也有大面積的碳酸鹽岩沉積,部領導把這一課題交給她。吳崇筠翻譯並摘編國際上有關碳酸鹽岩的重要文獻,進行現場調查,多次為碳酸鹽岩學習班、研討會講課。

1977年,吳崇筠調入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1978年任院副總地質師,在沉積室工作,是該院第一批博士生導師。

1985年,「大慶油田長期高產穩產注水開發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吳崇筠是主要參加者。她是中國石油學會第一、二、三屆理事,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第二、三屆理事,沉積學會副理事長。

吳崇筠歷經8年,抱病完成了《中國含油氣盆地沉積學》的編寫。該書由石油工業出版社於1992年兩次出版,1993年獲「第七屆中國圖書獎」,1994年獲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科技進步一等獎。1997年石油工業出版社出版了該書英文版。當時吳崇筠已於1995年8月7日去世,享年74歲。

一、新中國石油地質實驗室的創建人

吳崇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最早回國的留美學生之一。當時國家嚴重缺油,國家領導人已經注意到石油的重要性,勘探找油成為石油管理總局的第一要務。根據蘇聯專家的意見甘肅-青海一帶是重點,1952年春她與勘探隊西出玉門關,深入西北高原進行野外地質勘探,並任小隊長。野外工作加強了,很快就顯露出實驗室工作跟不上。吳崇筠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時的碩士研究課題就是對標定沉積岩年代起決定性作用的微古生物學的研究,大部分工作是在實驗室中完成的。因此總局把她調回玉門擔任實驗室主任,組建新的實驗室。她在當時極其艱難的條件下,組織實驗室,調配試驗設備,培訓人才。她按不同的實驗項目,分組定向培訓專業人員,使實驗室工作得以較快地全面展開,配合野外工作上了軌道,成為國內第一個石油地質實驗室,很快完成了古、新近系岩礦綜合剖面,對缺少生物化石的陸相古、新近系地層劃分起了很大作用,為確定鑽井目標層位提供了依據,開創了岩礦工作在石油地質勘探中的研究與應用前景,同時培養了一批年輕人。

隨著地質勘探工作的不斷開展,實驗分析工作日益加重,實驗技術的推廣迫在眉睫。1953年她又去四川組建實驗室,下半年在西安建成全國石油地質中心實驗室,培訓更多的年輕人。當時她正懷著第二個孩子,卻沒有告訴同事。只是隨身帶一把開水煮過的剪刀和幾塊紗布以防萬一,跑野外時路途崎嶇不平,她就把手放在座位,坐在自己的手上以減少顛簸。

新中國第一批石油地質實驗室就這樣建立起來,為石油勘探提供了大量豐富的基礎數據與分析成果,大大提高了油氣勘探開發的科學水平,促進了石油工業的發展。她當年培訓的人員,後來都成為這方面的骨幹。

1960年春,吳崇筠參加大慶會戰,石油部領導點名讓她負責組建地質實驗室。後又去前線指揮部下屬的對比大隊任岩心隊隊長。鑽井岩心的對比分析是摸清油藏地層情況、計算儲量、制定開發方案的重要方面,是「取全取准20項資料、72種數據」的重要一環。但鑽井取心既麻煩又影響進尺,鑽井隊不很重視。為了提高取心率與保證岩心質量,她帶領隊員到井隊與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同時宣講取心工作的重要與意義。在各級領導與工人的支持下,大幅度提高了取心率,關鍵井位上的取心率與岩心質量都達到要求。當年大慶會戰的條件極其艱苦,她帶領全組人員自己動手收集、搬運岩心,並自己拼裝活動板房作為實驗室,對岩心進行整理、保管、分析。根據岩心數據和其他地質資料建成了大慶油田生產實驗區地宮。為大慶油田的開發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我國石油高校沉積岩石學教學和教材建設的先驅

1954年,吳崇筠調到新成立的北京石油學院,是該校講授沉積岩石學的第一人。當時高教部指定以蘇聯教材為主,但並不適用。她一邊擔任繁重的授課任務,一邊自學俄語,從美國帶回的兩大箱英文書籍只能在家中查看;編寫了約30萬字的《沉積岩石學參考教材》,大大提高了沉積岩石學的教學水平。這本北京石油學院鉛印的教材是全國石油系統高校沉積岩石學教材的先導。在此參考教材的基礎上,1962年她又主編了石油高校教材《沉積岩石學》,38萬字,由中國工業出版社出版。這是我國第一本正式出版的沉積岩石學教科書,也是第一本中國人自己編寫的沉積岩石學教材。從此國內幾乎所有高校的相關專業都採用這一教材,使用范圍遠遠超過石油院校,其影響廣泛而深遠。

1963年,吳崇筠又組織各石油廠礦專家與北京石油學院岩礦教研室的教師合作,花3年時間編寫了54萬字的專著《沉積岩》。以後幾經修改重編,於1977年由燃料化學工業部出版社出版。這是中國公開出版的第一本沉積岩石學專著。歷經文化大革命,吳崇筠主編該書,與編者們一起冒了很大風險。但一經出版即受到高校及油田、勘探等科研與生產部門地質工作者的好評,被作為工具書廣泛應用。

吳崇筠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調離石油學院之後,仍然主審了由華東石油學院主編的《沉積岩石學》1982年版與1993年版,為兩書的最後定稿起了重要的作用。這兩本教材都是上述教材與專著的延續和拓展。其中1993年石油工業出版社出版的《沉積岩石學》(第二版),100萬字,獲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石油高校第三屆優秀教材特等獎,是以吳崇筠為首的中國石油大學兩代人40餘年教學實踐與教材建設的結晶。

三、中國陸相含油氣盆地沉積學的創立者

國外的大部分油田都為海相沉積,而中國90%以上的原油儲量來自陸相沉積或以陸相沉積為烴源岩,即生油岩。因此研究陸相沉積盆地的沉積學對查明油氣的生成、聚集與分布有重要的學術意義與實際應用價值,對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吳崇筠自我國陸續發現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後,就在教授沉積岩石學與編寫教材的同時,對我國油田的陸相沉積特點進行研究。1977年正式調入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後,更進一步對中國陸相含油氣盆地沉積的特徵、規律及其與油田的關系進行了系統研究,多次深入油田,經過幾十年的實踐與研究,她開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陸相含油氣盆地沉積學,提出了中國中新生代陸相盆地的分布規律、湖泊分類與湖盆充填類型、湖泊內部沉積環境的劃分、湖盆砂體類型及分布規律等。

吳崇筠通過系統而深入地研究中國中新生代湖泊沉積特徵及其控制因素,提出古構造性質、古地理位置、古氣候環境為劃分湖盆類型的三原則。綜合分析結果與實際應用的需要,建立了中國中新生代湖泊分類系統、12種湖泊類型,即近海斷陷淡水湖、內陸斷陷淡水湖、近海坳陷淡水湖、內陸坳陷淡水湖;近海斷-坳過渡型淡水湖、內陸斷-坳過渡型淡水湖;近海斷陷鹽湖、內陸斷陷鹽湖;近海坳陷鹽湖、內陸坳陷鹽湖、近海斷-坳鹽湖、內陸斷-坳鹽湖。她指導其研究集體編制了中國中新生代沉積盆地沉積相系列圖,展現了各類湖盆的沉積演化歷史與油氣生成和聚集環境,為油氣資源評價和明確勘探領域奠定了沉積學理論基礎。

吳崇筠深入研究了古代湖泊沉積特徵,詳細考察和分析現代湖泊岸線變遷、水動力狀況及相應沉積物的特徵與分布,提出以浪基面、枯水面、洪水面3個界面作為湖泊內部環境劃分的依據。這3個界面控制著生儲油層的分布;良好的生油層分布於浪基面以下,大部分儲集砂體如三角洲、扇三角洲和灘壩分布於浪基面和洪水面之間;濁積砂體位於浪基面以下。以3個界面作為湖泊內部環境劃分的依據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得到普遍的贊同、推廣與應用。

吳崇筠對湖盆中從近源區至遠源區所發育的各類砂體的沉積特徵和成因環境進行了系統剖析,提出了劃分的原則方法、鑒別標志與劃分系統。劃分原則強調從湖盆整體著眼,根據砂體所處的湖泊亞相帶,即砂體所處的水深、坡度、距源區、距岸帶和距河口遠近等因素來劃分砂體類型。劃分方法則從沉積相分析著手,不僅研究砂體本身的沉積特徵,還要研究砂體圍岩的沉積特徵和環境因素,實際上就是應用相的共生組合原理的沉積相綜合分析方法,提高了砂體預測能力和勘探預見性。將湖泊砂體劃分為三角洲、扇三角洲、水下扇、灘壩、廣義濁積砂體五大類。對於各類砂體的鑒別標志,從沉積環境、圍岩特徵、沉積作用、砂體特徵、主要發育階段、相鄰砂體及與相似砂體的區別,作出了全面系統的總結。

吳崇筠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總結了中國中新生代湖盆沉積模式,闡明了坳陷、斷陷、斷陷-坳陷過渡型3種湖盆沉積模式和沉積格局、生油層和儲層類型,及其在湖盆中的分布規律。她帶領研究集體對中國東部、中部、西部、東南沿海大陸架眾多的新生代沉積盆地開展了系統的分析與含油氣性研究。東部盆地包括松遼、二連、渤海灣、南襄、江漢、蘇北等;中部盆地包括陝甘寧、四川、滇黔桂等;西部地區包括酒西、柴達木、吐魯番、准噶爾、塔里木等;沿海大陸架地區包括東海、珠江口、鶯瓊、北部灣等。對盆地地質構造、沉積環境、沉積相類型與沉積演化、成岩作用,油氣生儲組合與分布等作了全面剖析。揭示了各種類型盆地的含油氣潛力和油氣分布形式。指出中國中新生界是以河湖沉積為主的陸相沉積,東部少數地層中見到的少量海相或海陸過渡相化石,說明這些盆地受到海侵的影響,但影響的時期和地區是短暫和局部的,這是近海盆地、近海湖泊的特點。還進一步指出受海侵影響的時期正是主要生油層發育期。通過綜合分析判斷出古、新近紀中國東部的海侵方向趨勢為從南至北、自西而東的特點。

吳崇筠的陸相含油氣盆地沉積學思想構思縝密,體系完整,既有對湖盆沉積基本理論的闡述,又有對重要含油氣盆地沉積特徵及含油氣性的描述,並上升為陸相沉積與油氣生成、儲集、成藏關系的總結,主要成果體現在她主編的《中國含油氣盆地沉積學》中,這本從1983年開始醞釀,直到1989年完稿,在她確診患了鼻咽癌後,仍然堅持完成的專著,1992年由石油工業出版社出版簡裝本,1993年再版精裝本,成為從事盆地地質研究和石油勘探開發有關人員的必備參考書,也是有關院校重要的教學參考書,受到國際同行的重視。1997年石油工業出版社出版了此書英文版,在北京舉辦的世界石油大會上面世,其影響更為廣泛和深遠。葉連俊院士稱為:有廣度,有深度,有創見,具國內外先進水平,是我國第一本較全面的油氣沉積學專著。

隨著我國油氣勘探事業的不斷發展,岩性地層油氣藏儲量不斷提升,吳崇筠開創的中國陸相含油氣盆地沉積學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四、中國沉積岩石學的創始人之一

沉積岩石學是地學中重要的基礎學科之一,其原理和方法對尋找沉積礦床,特別是對油氣勘探與開發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自從1954年吳崇筠調入北京石油學院,就從事沉積岩石學的教學與教材編寫工作。當時根據新中國建設的需要,地質學科快速發展,地質、石油高校急需相應教材,吳崇筠花費了很大心血編寫出適合我國實際情況的教材。她主編的《沉積岩石學》(1962年出版),與《沉積岩》(1977年出版)分別為第一本中國人自己編寫、公開發行的沉積岩石學教材與專著。

吳崇筠對沉積岩石學的研究,具有與中國的石油事業緊密聯系,與實踐相結合並為實際生產服務的特點。她在參加大慶油田勘探開發期間,提出並總結了薩爾圖砂岩體的的分布、結構、沉積特點,為大慶油田的勘探開發提供了可靠的基礎資料。她對我國東部斷陷湖盆不同類型沉積相模式進行了研究,撰寫了「油區岩相古地理」、「中新生界湖盆三角洲與油氣分布」、「斷陷湖盆濁積岩」等論文,豐富了我國沉積學研究的內容,為石油勘探開發奠定了基礎。1982年在加拿大召開的第十一屆沉積學家大會上所作的學術報告「構造湖盆三角洲與油氣分布」引起與會學者極大的興趣與好評。

20世紀70~80年代,隨著我國油氣勘探開發事業的迅速發展,各個油區相繼發現了豐富多彩、沉積特徵各異的多種油氣儲集砂體。吳崇筠把握國際沉積學研究的前沿,領導和組織翻譯了國外有關濁流和扇三角洲的最新論文,親自撰寫綜合評論文章。

20世紀80年代中期,油氣儲層作為石油部重點攻關項目,既已取得重要成果,也面臨進一步提高研究水平的問題。在此關鍵時刻,吳崇筠提出兩項重要建議:一是研究和編制我國含油氣盆地岩相古地理圖;二是建立專門實驗室,開展水槽試驗與現代湖泊沉積的調查研究。兩項建議都被採納。水槽實驗室由江漢石油學院負責,吳崇筠被聘為顧問,負責人是她的學生,多次得到她的指導。該實驗室於1998年開始運行,為大慶油田河流三角洲沉積體系、長慶油田油層沉積微相、遼河油田扇三角洲砂體形成機制等作了沉積模擬,收到良好效果。全國岩相古地理圖的編制由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承擔,開展1:400萬編圖,吳崇筠帶領課題組完成了中國中新生代含油氣盆地沉積相系列圖。為進一步開展的以石油勘探目的層為對象的研究打下了基礎,既解決了生產中提出的問題,又發展了基礎學科的研究。

吳崇筠在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期間,雖然是院副總地質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但始終在沉積室工作。她借鑒、吸收在石油勘探與地學領域中國際上的新進展與研究成果,對我國東部油田獨特的湖相沉積特點與開發經驗進行總結、對比與分析。她帶領研究集體,多次深入油田和野外實地考察,進行踏實的針對我國特色的沉積岩石學研究。她積累幾十年的科學實踐與辨證思維,創立了中國陸相含油氣盆地沉積學,提出以古構造、古氣候、古地理三因素劃分的湖盆類型是油氣資源潛力評價的重要沉積學基礎;以浪基面、枯水面、洪水面3個界面劃分湖泊內部次級環境,指明了不同類型湖泊的油氣生成和聚集環境;湖盆砂體成因分類是油氣儲層評價與預測的科學根據,為我國沉積岩石學開創了一個新領域。

《沉積學報》於1983年創刊,吳崇筠任副主編。她對每期的稿件進行認真審核。這一刊物受到國內外同行的注意,1992年被列入「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還被北京高校圖書館協會與北大圖書館期刊研究會評為「核心期刊」,被甘肅省評為「優秀科技期刊」。

《沉積岩石學》、《沉積岩》、《中國含油氣盆地沉積學》是吳崇筠畢生從事沉積岩石學教學與研究的3個里程碑,也是她對我國沉積岩石學的創立與發展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五、為人師表,淡泊名利,甘為基石

吳崇筠一生中,很大一部分是從事教育事業,她對於教書育人看得很重,對學生有高度的責任心,編者從小就經常聽她說,絕不能誤人子弟,不能耽誤一個學生。在北京石油學院的初期,她擔任了五門課程的教學任務,都要編寫教材,同時作為教研室主任,還要組建實驗室,安排培養年輕人,任務十分繁重。但她絲毫不肯馬虎,每門課都要先在教研室中試講,再給學生講,講過一遍再修改成正式教材。除沉積岩石學教材外,她編寫的教材還有《結晶礦物學》、《光性礦物學》、《普通岩石學》,都由北京石油學院鉛印出版。

除了教學,她多次在石油系統的學習班、培訓班、研討會上講課,在大慶會戰時為指揮部領導人包括余秋里部長講解地質知識,極受好評,被稱為吳教授,從此這個稱呼伴隨她終生。

1969年11月北京石油學院遷往山東省東營勝利油田所在地。1970年招收第一批工農兵大學生,吳崇筠給他們授課並帶野外實習。這批學員有些是從油田、農村直接選拔出來的,基礎知識非常差,知識水平又參差不齊。吳崇筠因材施教,講課中盡量深入淺出,在油田以實例施教,並經常在家中為個別基礎太差的學生補課,深受好評。當時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間,有人不點名地把矛頭指向她。而吳崇筠卻能沉住氣,對擔心她的學生說:只要不直接點我的名,我就照樣上課、去野外,不耽誤你們。

20世紀80年代,當國家批准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招收研究生時,吳崇筠是第一批被聘請的導師,先後招收碩士和博士生11名。她對研究生的培養十分認真負責,有針對性地為學生講授沉積學課,帶學生到油田調查研究,與油田技術負責人共同商定在學術上有研究價值、對生產有實際應用意義且資料較豐富的課題。指導學生的資料收集與研究,認真審查論文,論文定稿時更是逐句逐字的審定,一絲不苟。有一位研究生對沉積岩中的微細構造很有興趣,並以此為論文,偏離了原定主題與研究內容。吳崇筠嚴肅指出不妥之處,並推遲了答辯,讓其按要求重新撰寫論文。

吳崇筠同時十分尊重油田、廠礦等基層工作者從實踐中獲得的經驗、成果,在著書立說時或採取合作的方式,或認真說明資料出處,因此油田、廠礦的人都願意與她合作。她主編的專著,1977年出版的《沉積岩》與1993年出版的《中國含油氣盆地沉積學》,都有油田科技人員共同參與完成。

吳崇筠不願當官,只願作一個普通的學者,她始終保持了治學嚴謹、實事求是、尊重他人成果、不圖虛名的中華傳統美德。

1993年沉積學會(中國地質學會與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共同領導的二級學會)推薦吳崇筠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到上一級學會就沒了下文。1995年初中國石油學會(一級學會)又推薦吳崇筠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經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同意上報,但未當選。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The International Biographic Center)的「國際名人辭典」(Dictionary of International Biography)及美國「95年人物」(Men of ྛ)都欲選列入吳崇筠,她鑒於他們要收費而拒絕。20世紀90年代,國家對有特殊貢獻的科技人員給予津貼,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上報她為有資格領取此津貼人之一。不久國家對早年歸國的留學生也給予補貼,院里讓她讓出位置,僅領早年歸國津貼,她完全同意。但以後享受政府特殊貢獻津貼作為一種榮譽,在職稱(院士)評定、住房分配等方面有各種實際的好處,她卻從無怨言。

吳崇筠自回國後,從事的都是教書育人與基礎性科研工作。她自己說:40多年來,教書、帶研究生與培養年輕人占較大比重。做點實際工作與研究,也都是基礎性的,服務於油氣勘探的整體目標。我認為這是一個普通科技人員應盡的責任。「後來居上」與「青出於藍」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規律,我能作為更多年輕人發展途徑中的一個台階,是心滿意足的。

吳崇筠淡泊名利,甘為墊腳石,但願祖國強盛,人民富裕,便是她最大的欣慰。

六、主要論著

[1]吳崇筠.沉積岩石學參考教材.北京:北京石油學院

[2]吳崇筠,等.沉積岩石學.北京:中國工業出版社,1962

[3]吳崇筠,等.沉積岩.北京:燃料化學工業出版社,1977

[4]吳崇筠.判斷沉積相的古生物標志.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80

[5]吳崇筠譯.砂岩體油氣田地貌學.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82

[6]趙澄林,吳崇筠.油區岩相古地理.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87

[7]吳崇筠,薛叔浩,等.中國含油氣盆地沉積學.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7(英文版,1992)

[8]吳崇筠.談談生物礁.石油勘探與開發,1979(6):74~85

[9]吳崇筠.湖泊沉積相的劃分.石油勘探與開發,1981(2):1~10

[10]吳崇筠,劉寶珺,王德發,等.碎屑岩沉積相模式.石油學報,1981(4):1~10

[11]吳崇筠,裘亦楠,朱國華.暴風浪形成的丘狀交錯層理和窪狀交錯層理.石油勘探與開發,1983(4):77~80

[12]吳崇筠.構造湖盆三角洲與油氣分布.沉積學報,1983(1):5~26

[13]高延新,吳崇筠,龐增福,等.遼河盆地大凌河油層湖底扇沉積特徵.沉積學報,1985(4):83~93

[14]吳崇筠.沉積學進展.石油實驗地質,1986(1):1~7

[15]吳崇筠.湖盆砂體類型.沉積學報,1986(4):1~27

[16]吳崇筠,薛叔浩.我國油區碎屑岩沉積學研究現狀.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報,1988(2):81~82

『柒』 從中國石油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石油大學作為一個石油類的高等學府,培養出眾多的優秀人才,並且為早期以至現在國家石油工業的發展和進步奠定了人才基礎,被譽為 「石油人才的搖籃」。

辰東校友就是最好的例子。

感謝邀請,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捌』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導師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考研資料

鏈接:https://pan..com/s/1r9Z3eyJyYo7XUQ4cLiGwqg

提取碼:6zub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玖』 黃島石油大學有多少老師

有教師1700餘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19000人、研究生近9500人,留學生1000餘人。
中國石油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和開展「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並建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是教育部和五大能源企業集團公司、教育部和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是石油石化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被譽為「石油科技人才的搖籃」,現已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石油石化特色鮮明、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大學。
追溯學校歷史,1953年新中國成立之初,國民經濟建設急需石油資源,石油工業發展急需專業人才。在這種形勢下,以清華大學石油工程系為基礎,匯聚北京大學、天津大學、大連工學院等著名高校的相關師資力量和辦學條件,組建成立了新中國第一所石油高等學府——北京石油學院,隸屬燃料工業部,是當時北京著名的八大學院之一。1960年10月,學校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1969年,學校遷至勝利油田所在地——山東東營,更名為華東石油學院。1981年6月在北京石油學院原校址內成立研究生部。1988年,學校更名為石油大學,逐步形成山東、北京兩地辦學格局。1997年,石油大學正式進入國家「211工程」首批重點建設高校行列。2000年,石油大學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劃歸教育部。2000年6月,經教育部批准,學校成立研究生院。2003年10月,教育部與國家四大石油公司簽署共建石油大學協議。2004年8月,教育部批准石油大學(華東)立項建設青島校區。2005年1月,學校更名為中國石油大學。2005年8月,教育部與山東省人民政府簽署共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協議。2006年10月,學校以「優秀」成績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2010年,學校成為國家首批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61所試點高校之一。2014年4月,教育部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陝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五大能源企業集團公司簽署共建中國石油大學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