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介紹四川樂山的資料!歡迎提供!
一、樂山概況
唐宋時期,樂山的農業和手工業繁榮,史書稱"山川秀發,商賈喧闐"。現今的樂山市不僅是四川的糧食和副食品生產基地,而且是著名的多晶硅生產基地。樂山風光秀麗,物產富庶,是著名的旅遊勝地。峨眉山—樂山大佛景區被評選為「中國最令人嚮往的地方」,每年都吸引著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1983年發現的自然巨形睡佛又給樂山大佛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樂山是一個地靈人傑的文化之鄉,當代著名的文學家郭沫若就是樂山人。2010年躋身「中國城市競爭力穩步提升的十大城市」。
編輯本段二、歷史沿革
樂山歷史悠久,遠在3000多年前的巴蜀時代,曾是蜀王開明部族的故都。公元前四世紀秦滅巴蜀,樂山隸屬於蜀郡,因 解放前的樂山
在成都的南面,故定名南安。 漢朝將南安隸屬於犍為郡。南北朝時期,因戰亂不斷,樂山地區的建制屢有變遷。北周置嘉州,取「郡土嘉美」之意。隋朝隋置眉山郡。原南安縣改名龍游縣,傳說是隋朝軍隊從成都乘船向樂山進軍、追擊陳國敗兵時,岷江中有游龍導航,幫助隋朝軍隊統一天下,因此改南安為龍游。唐復嘉州,眉州。 宋朝改嘉州為嘉定府;元代改為嘉定路;明代改為嘉定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樂山集錦(20張))升嘉定州為嘉定府,並在府治置樂山縣,取「城西南五里有『至樂山』」為名,改龍游縣為樂山縣,「樂山」之名沿用至今。 中華民國廢州府,治地設樂山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設樂山專員公署。1978年樂山縣與五通橋區合並改為樂山市(縣級),仍隸屬於樂山地區。1950年置樂山專區,1968年改為樂山地區,1985年改樂山地區為樂山市,屬省轄市。1997年行政區劃調整,眉山等6縣劃出。
編輯本段三、自然地理
樂山市地處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中下游,北連眉山市,東鄰自貢市,南接宜賓市,西靠涼山彝族自治州和雅安市。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02°55′—104°00′,北緯28°25′—29°55′之間,幅員面積12827平方公里,佔四川省幅員面積的2.64%,居全省第10位。樂山市地處四川盆地向西南山地的過渡地帶,總體趨勢西南高,東北低,高差懸殊大。最高處為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鞍山主峰,海拔4288米,最低處是犍為縣新民鎮馬廠壩岷江出口,海拔307米,相對高差3981米。地貌有山地、丘陵、平壩三種類型,以山地為主。山地面積8530平方公里,佔全市幅員面積的66.5%,主要分布於市境峨眉山、峨邊、金口河、馬邊、沐川一線的西南部,是涼山高原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丘陵面積2694平方公里,佔全市幅員面積的21%,主要分布於峨眉山、沐川一線的東北部,為緩慢上升長期剝蝕的紅色丘陵區。河谷平原面積1603平方公里,佔全市幅員面積的12.5%,主要沿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兩岸分布。市境江河眾多,屬豐水地區,年平均產水量113.7億立方米,加上過境水741.4億立方米,水資源總量855億立方米,人均佔有水資源量3366立方米。樂山市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生態戰略地位,對維系長江上游的生態平衡、保護三峽水利工程和促進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編輯本段四、行政區劃
樂山市位於四川盆地西南的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匯合處。樂山市轄4個區(市中區、五通橋、沙灣、金口河)、1個縣級市(峨眉山市)、4個縣(犍為、井研、夾江、沐川)和2個彝族自治縣(峨邊、馬邊)。
編輯本段五、氣候特徵
樂山地域處於四川盆地向西南山地的過渡地帶,地形呈西南高、東北低,高差懸殊,在特定地理環境條件下形成了多種氣候類型。因地域處在北緯29度附近,全市屬中亞熱帶氣候帶,具有四季分明的特點,雨量豐沛,水熱同季,無霜期長,農業氣候條件優越。年平均氣溫在16.5-18.0度之間,大於或者等於0℃積溫為6100-6500℃,大於或者等於10℃積溫5269-5662℃,大於或者等於20℃,積溫2930-3376℃,年平均無霜期長達300天以上,年平均霜日4.2-9.4天,年平均降雪樂山美麗的夜景(20張)日數僅1.0-2.7天,是水稻、小麥、油料、糖料、水果、棉花等多種農副產品的高產區。西南山區氣候垂直差異明顯,從山麓至山巔依次分布著中亞熱帶一暖溫帶一溫帶一寒溫帶的完整氣候帶,小氣候條件十分復雜,是地域內發展農業綜合經營和立體農業區域,是木材、茶葉、中葯材等的主要產區,也是寶貴的旅遊資源。受季風影響和地形的抬升作用,氣候濕潤,雨量豐沛。年平均降水量絕大多數地區在1000毫米以上,峨眉山市達1500毫米以上,僅峨邊、金口河少於1000毫米以下,降水有季節性變遷,夏秋季雨量佔全年的80%左右,冬春季只佔20%,降水的年際差異較大,年最少降水量多在900毫米以下,部分地區年最多降水量達2000毫米以上。 全市氣象災害以低溫、乾旱、洪澇為主。低溫危害以春季低溫影響最大,能造成小麥凍花、水稻爛種爛秧;乾旱以春早、夏旱為主,乾旱嚴重時,部份地方人畜飲水均發生困難;受地形影響,樂山是暴雨的多發區,降水強度又大,峨眉山市93年9月29日降水量達525毫米,創全省之最,加之又處於三江匯合處,洪澇影響較大。
編輯本段六、旅遊景點
自古便有一說法「天下風光在蜀,蜀之勝在嘉州」。直接道出樂山風景冠絕天下。有國家級5A級景區2處、4A級景區1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處、自然保護區1處、森林公園2處、地質公園1處。2008年,接待國內外遊客1234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91.4億元。樂山旅遊風景照片(18張) ◆樂山大佛景區 世界遺產:樂山大佛
(中國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樂山大佛又名凌雲大佛,為彌勒佛坐像,樂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藝術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雲」之說。 樂山大佛景區屬峨眉山風景名勝區范圍,是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聞名遐邇的風景旅遊勝地。樂山大佛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專家贊譽「樂山大佛堪與世界其他石刻如斯芬克司和尼羅河的帝王谷媲美」。[1] 凌雲山緊傍岷江,上有凌雲寺,建於唐代。依山開鑿大佛一座,通高71米,腳背寬8.5米,為當今世界第一大佛。大佛為唐代開元名僧海通和尚創建,歷時90載完成。大佛為一尊彌勒座像,雍容大度,氣魄雄偉,被詩人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樂山大佛的故事】 據史書記載,發起建佛的是僧人海通法師,唐《嘉州凌雲大像記》載:「開元初,有沙門海通者,哀此水險……作古佛像」。海通自然沒有建造大佛的財力,為了募集巨資,他雲游天下,終於組織起人力、財力,於開元初年(公元713年)正式動工。然而,這項工程實在是過於浩大,海通在有生之年沒有能夠看到大佛落成。大佛能夠得以完工,最終還是靠了當時的朝廷特別是兩位官吏。海通去世後,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和西川節度使韋皋相繼捐獻薪俸相助,朝廷方面也下詔賜款資助。大佛最終歷時整整90年,於唐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完工。 海通窮其一生精力建佛,其實用心良苦。據史書記載,建造大佛之前,樂山城東的三江匯流處,因為水流復雜,經常發生舟傾人亡的慘劇。海通正是「哀此水險」,決心做件善事,藉助佛的法力鎮住水魔。事遂人願,大佛建成後,船隻失事竟真的少了許多。其中的原因,據現代人推測,可能是因為開鑿的山石大量填入險灘,客觀上改善了通航條件,加之大佛的身影增強了船夫的信心。也許,古人一直以為,大佛真的具備法力。 無論如何,海通的確是做了一件大善事,為此,他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史書記載海通募得巨資後,曾有貪婪的郡吏上門勒索,海通面對貪官,大義凜然地說:「自目可剜,佛財難得」。酷吏一再逼迫,海通也說到做到:「自抉其目,捧盤致之」! ◆峨眉山風景區(中國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峨眉山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境內,在峨眉山市西南7公里,與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 峨眉山金頂十方普賢
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是舉世聞名的普賢菩薩道場。主峰3079.3米,山勢雄偉,隘谷深幽,飛瀑如簾,雲海翻湧,林木蔥蘢,有「峨眉天下秀」之稱,山上多佛教寺廟,為著名佛教名山和旅遊勝地,其日出、雲海、佛光、聖燈為峨眉四大奇觀,是一個集佛教文化與自然風光為一體的國家級山嶽型風景名勝區,1982年,峨眉山以峨眉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1996年,峨眉山與樂山大佛共同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全人類自然和文化雙重遺產。2007年,峨眉山景區被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風景區。 ◆川西竹海(中國國家4A級旅遊景區)——沐川縣永福鎮 境內有著一片丹霞地貌的自然風景區,取名川西竹海,南宋時建有軍事要塞,清代中期是土紙集中生產地,20世紀50年代後期成為四川造紙原料基地,山頂有截斷瀑布溪流築堤而成的小湖,長約200米,寬約20米。 同時「竹海」常年空氣清新,素有「天然氧吧」是美譽。 景區山巒錯落有致,溝壑縱橫,林竹面積約2.4萬平方公里,浩浩盪盪,綠浪接天。平均海拔450米 川西竹海一隅
,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生長有觀音蓮座蕨、桫欏、貞楠樹、相思樹等珍貴植物,錦雞、竹雞、岩蛙、琴蛙、竹牛等珍貴動物棲息於竹海中,是觀光、休閑、避暑的理想勝地。除一望無際的竹海之外,可供觀賞的景點還有簫洞飛虹、白岩寨、桃園新村、觀音岩、五里橫、千島湖、鴛鴦湖、鳥棲岩等。穿過長約500米的岩石隧道水月洞,到達桃園新村,可觀賞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所記載的相似景觀。村莊內造紙作坊原始古樸,梯田層次分明,對面山崖為丹霞地貌,在翠竹掩映下,生動秀美。這里沒有賓館、飯店,只有錯落的幾個農家樂,身臨其境,使人完全融入大自然的懷抱。 ◆佔地5000畝西南最大——五馬坪狩獵場 五馬坪狩獵場距離沐川縣城約20公里,是一個四周低中間高的五峰獨秀山。山頂地勢平緩,佔地4.6萬余畝,為一個體系完整、生物多樣化的自然生態保護區。 2009年,沐川縣沐川竹海景區、五馬坪特種旅遊基地建設方案通過評審。一期工程———佔地5000畝的五馬坪狩獵場於2009年11月底正式開工,預計今年國慶期間投入運營,這將是西南最大的狩獵場。 沐川縣旅遊局副局長王丹麗介紹,五馬坪旅遊區的前身是一所監獄,沐川縣將圍繞狩獵文化將五馬坪景區建成集戶外狩獵、CS野戰和觀光、休閑、養生於一體的中國西部最具文化內涵的特種旅遊基地。 ◆「船城」——羅城古鎮 犍為羅城的建築布局極為獨特,全鎮坐落於山頂,街道房舍即如一艘航船。修築這座小城的起因十分有趣,相傳明代崇禎年間,一位外地秀才到此,看到當地民眾苦於缺水,生活極不方便的情形,不禁口念幾句「羅城旱碼頭,衣冠不長久。要得水成河,羅城修成舟。舟在水中行,有舟必有水。」當地人居然也認定改造建築是解決缺水難題的好辦法,於是紛紛捐資修建,其結果就是這座舉世罕見的小鎮。 這座船形古鎮全長2000多米,寬約650米。主街道為南北走向,兩端較窄,中間寬敞。街面起伏,恰如波濤中的甲板;街中戲樓高聳,如高揚的風帆。而街尾的靈官廟又如同航船的船艙。街道兩側各有一排長約200米,寬約6米的蔭廊,彷彿船篷一般,又稱「船廳街」。羅城的建築布局引起了國內外專家的重視,1983年,澳大利亞有關方面就在墨爾本依羅城的風格建成一座「中國旅遊衛星城」。至於修成船形之後,羅城是否就解決了缺水的困難,就只有請遊客自己去觀察了。 據說由於附近水庫嚴重污染從而引起地下水污染,鎮上自來水只能勉強使用,引用水全部買自附近農村井水。 ◆沙灣郭沫若故居 郭沫若故居牌匾
詩人郭沫若出生於樂山西南36公里處的沙灣,沫若二字,得之於故鄉兩條江水的古名——沫水是蜿蜒流經沙灣的大渡河,若水則是家鄉附近的青衣江。自己取的名字當然與自己的性格有聯系,「智者樂水」,詩人郭沫若無疑是聰慧過人的。 郭沫若舊居坐落在沙灣老街中段,為一座四進穿斗的結構平房,共有大小房舍36間,建築面積1108平方米。舊居最早建於清代咸豐年間。最外側是兩間經商的匍面,入內則分別有郭沫若父母,兄長的往室。還有一間則是郭沫若1912年結婚時的住房,郭沫若婚後三日即出走,直到27年後奔父喪才回家。後面是郭家的私塾----「綏山山館」。整個郭氏舊居給人的感覺是低矮壓抑,色調深沉的,很難想像這里誕生了一位歌唱《女神》的詩人。門外的街道行人匆匆,一片市聲。 ◆沙灣美女峰 美女峰又名三峨山,系峨眉山脈的第三峰,與峨眉山同為姊妹山,曾被郭沫若先生譽為「睡美人」。美女峰地處樂山市沙灣區城南6公里處,是省級著名風景名勝區,處於國家級森林公園—美女峰森林公園的腹心部位,最高海拔2027米,因形似一美女仰卧,故名美女峰。美女峰以石林著稱,在方圓10平方公里的范圍,山石奇美,植物茂盛,石峰石筍如獸似神,似動猶靜,形態萬千,是西南地區獨具魅力的天然公園。199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五通橋「小西湖」 樂山城南25公里處的茫溪河與涌斯江匯流處,有一座波光瀲灧,風景秀麗的小城,這就是素有「小西湖」之稱的樂山五通橋。五通橋由竹根灘、四望關、青龍嘴三部分組成,隔水相望,水面約20萬平方米,光邊生長著許多枝葉繁茂的古榕。遊人小憩江邊,只見到處倒影如畫。清代詩人地嗣源泉曾題詩贊美這里的迷人風光:「垂楊夾岸水平鋪,點綴春光好畫圖。燈火萬家人上下,風光應不讓西湖。」 而著名詩人李准在五通橋旅遊後,更是留下詩篇贊嘆「榕樹參天五通橋,凌雲煙雨岷江潮,濃裝淡抹勝西子,祖國山河第一嬌。」桫欏峽谷位於五通橋區西壩鎮,因谷內連片生長著5萬多株桫欏而得名。桫欏與恐龍同代,距今已有2億年的歷史,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被稱為「植物界的熊貓」。五通橋的水上運動十分普及,是全國有名的游泳之鄉。每年端午節,這里都要舉行賽龍舟、搶鴨子等場面熱烈、極富喜慶氣氛的活動。 ◆凌雲寺 凌雲鐵寺門外有一副極具氣勢的楹聯:「大江東去;佛法西來」。切景切事,大氣磅礴,實為海內不可多 凌雲寺正門
得的傑作。凌雲寺舊名報恩寺,因大佛而又名大佛寺。相傳始建於唐天寶年間,早於大佛的開鑿。後廢毀,今存建築為明、清兩代所重建,其中絕大部分建於清康熙年間。殿門兩側分列著4座記事石碑,記載了歷代重修的經歷。凌雲寺為蜀中著名佛寺,主體建築由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等部分組成,各為一重四合院,布局嚴整。大雄寶殿,人有三尊大佛,為三身(法身、報身、應身)大佛;佛家講 輪回,又叫三生佛(前世、今世、來世)。其左殿的方丈室已被改建為楠樓賓館,有興趣到寺內一隹的遊客可以就近欣賞佛門景觀。天王殿外有數株參天楠森,盛夏季節,清蔭宜人。 ◆靈寶塔 凌雲山除因青衣江而得名青衣山外,還因山有集鳳、棲鸞、靈寶、丹葭、擁翠、望去、就日、交兌、祝融九峰,而名為九頂山。靈寶塔就建在九峰之一的靈寶峰上。世上的古佛塔有的葬有佛教徒的舍利子,相傳通法師的骨灰就安入在靈寶塔中。史載靈寶塔始建於宋代,從形制風格看與西安小雁塔頗為相似。塔為四方形13層空心密檐式磚塔,中空,內實為5層,高約38米。自塔門入內,可經95級紅砂石階登頂。五層樓內均有佛龕,內設佛像。遊客合頂眺望,可盡覽嘉州風光。 ◆凌雲山古摩崖石刻 擁有集鳳、棲鸞、靈寶、丹霞、擁翠、望去、就日、兌悅、祝融九座山 峰的凌雲山,又叫「九頂品」,自古就是游覽勝地,人稱「上朝峨嵋,下朝九頂」。留下了許多詩文和摩崖石刻。蒼松怪柏之下,古佛新亭之間,承受處可見筆走龍蛇、意趣無窮的書法精品。大佛景區門內的「凌雲義渡」四字記載了當年古渡義務服務的歷史,大字旁還有小字註明「不收錢」,可見古人的一片仁者之風,頗令後人深思。「龍湫」之上的「龍」,長約3米,筆意連貫,大氣渾成,人稱「一筆龍」。此外,凌雲棧道旁有今人題刻十餘處,與一排水丹山相映,自有無限的文采風流。 ◆東坡樓 東坡樓原為明末奸臣魏忠賢的祀祠,後人為紀念宋代文學家蘇軾(號東坡居士)而改今名。蘇軾為樂山附近的眉山人,宋時曾在樂山讀書,後人出於對東坡先生的景仰,便在此塑以詩人的塑像。樓前的洗墨池,相傳為蘇軾的洗硯之處。又因樂山特產一種其色深濃的鯉魚,傳說是因食用了東坡的洗墨之水所致,因而名為「東坡墨魚」。美食之外,東坡樓附近江邊有載酒亭,是紀念蘇軾而兼供遊客憑高望遠,欣賞風景之處。亭名取自蘇東坡的詩句:「載酒時作凌雲游」。當得月白風清之時,遊客攜酒至此,相伴浩盪江聲而醉,也是人生極樂之事。 ◆麻浩崖墓 麻浩是岷江邊的一處地名,在四川話里,「浩」常指江面較寬,江流較緩的地方。麻浩就位於岷江東岸凌雲山與烏尤山之間的溢洪道一側,距凌雲山後門不遠,是往返於烏尤寺和大佛之間的必經之地。當地的崖墓依天然的紅色砂岩鑿成,洞內寬敞,有的深達數十米,多為東漢年間所鑿,是古人特有的一種喪葬方式。樂山的東漢墓廣泛分布在各江河沿岸和山崖上,高者難以攀越,低者深藏地下,而以麻浩 一帶數量既多,分布又相對集中,最具代表性。在縱橫500多米的范圍內,墓穴多達數百座,重重疊疊 ,密如蜂房。當地現已建成「漢崖墓博物館」,集中了從樂山各地收集的大量崖墓文物。 ◆麻浩漁村 距麻浩漢崖墓博物館不足100米處,就是很有特色的麻浩漁村。這座漁村建築別致,整體呈船形。街道中間有座閣樓,形體彷彿船上的駕駛室。遊人到此可小憩片刻,品嘗河鮮。附近隹有若干戶漁民,日日在江中打魚。漁村東門正對的江面上漁船三兩,別具畫意。 ◆烏尤古寺 烏尤寺始建於唐朝(原名正覺寺),北宋年間始改今名,是佛教禪宗(曹洞宗)寺廟。寺內建築依山取勢,高下相間,布局巧妙。山門兩側集杜甫和蘇軾的詩句而撰成一副對聯:「寺門高開洞庭野;蒼崖半入去濤堆。」寺內有天王殿、彌陀殿、彌勒殿、觀音殿、大雄殿、羅漢堂竺殿宇。其中大雄殿內釋,文殊、普賢三尊佛像由香樟木雕成,身高3米,全身巾金,是1930年重修大殿時從杭州運回的。烏尤寺羅漢堂塑有五百羅漢,為「文革」後所重塑,形神各異。烏尤寺各處還多名人題詠,其中尤以近代著名書法家趙熙所書最為有名。鍾鼓亭璧所嵌石碑上的《船若心經》書刻俱佳,為書法極品。 清代大詩人、大書畫家張船山(問陶)在《嘉定舟中》雲:「凌雲西岸古嘉州,江水潺諼抱郭流。綠影一堆漂不去,推船三面看烏尤。」「平羌江水綠迢遙,夢冷峨眉雪未消。愛看漢嘉山萬迭,一山奇處一停橈。 」將樂山美景描繪得如詩如畫,令人陶醉。 ◆巨型天然睡佛 樂山睡佛
如今到樂山旅遊的人,都知道大佛所在的烏尤山和凌雲山體本身就是一尊碩大無比的天然睡佛。從樂山城東的輪船公司碼頭望去,只見烏尤山為佛首,眉眼清晰可見;凌雲山為佛身,妙處自然分明。其身形神態之棧似,堪稱天下一絕。但這尊天然睡佛早已存在了千百年 ,千百年來進香的香客和觀光的遊人不計其數,但從未有人悟出。卻是1985年5月11日廣東順德老農潘鴻忠於無意中攝得一張照片,約半個月後洗印出來後,才忽然發現「山形如佛身仰卧」。發現過程之戲劇性,真合了佛家的「機緣」要義。遊人可到樂山城東輪船公司附近的觀佛樓處,觀賞天然大佛的奇景。觀佛樓的牆上還有潘鴻忠撰寫的《樂山巨佛發現記》。 ◆犍為嘉陽小火車 小火車,位於犍為縣城10公里左右的芭溝鎮,2M16—4型窄軌蒸氣小機車,目前地球上唯一尚在正常營運的窄軌蒸氣小火車。旅客車廂的小巧,每節車廂能面對面坐14個人左右,整列火車有6-7節車廂。 ◆夾江千佛岩 千佛岩景區位於樂山市夾江縣城西3公里處。這里風景如畫,依山傍水,被稱作「青衣絕佳處」。大觀山和依鳳崗對峙,青衣江從中蜿蜒而過,形成「兩山對峙,一江口流」的旖旎風光。 靠青衣江左岸的石壁上,排列著200多窟石刻造像共2400餘尊,故稱「千佛崖」。像開鑿於隋,興盛於唐,延及明、清;造像排列錯落有致,少則獨佔一窟,多則上百尊集於一窟;大可逾丈,小不及尺,造型優美,技藝精湛,姿態各異,絢麗多彩,尤以「凈土度」為佳;顯示了中國古代高超的石刻藝術水平。除摩崖造像外,還有琳琅滿目的歷代題刻。 ◆大渡河金口大峽谷國家地質公園——中國最美的十大峽谷之一 金口大峽谷,西起烏斯河東至金口河,地跨四川省的樂山市金口河區、雅安市漢源縣和涼山州甘洛縣。它全長約30公里,谷寬不足200米,谷深卻達2600米。峽谷兩岸奇峰突起,危岩聳立,構成各種象形景觀,似人似獸,栩栩如生、重重疊疊的山巒上,綠樹成蔭,飛瀑跌宕,各種山花野草爭奇斗艷,形成一道道絢麗的風景,自然情韻雅緻不凡。 ◆峨邊黑竹溝國家級森林公園——「中國百慕大」 黑竹溝位於樂山市峨邊彝族自治縣美姑線山18公里處的密林深處。當地鄉名:斯豁,即死亡之谷。「黑竹溝」為漢人定的名,由於黑竹溝藏有不少未解開的「謎」,當地彝漢人民把黑竹溝稱之為川南林區的「魔鬼三角洲」。人畜進入黑竹溝屢屢出現失蹤和死亡事件,早有所聞,很多媒體也都披露過,人進去後是怎樣失蹤的,很多原因至今還是個謎。據不完全統計,自1951年至今,川南林業局、四川省林業廳勘探隊,部隊測繪隊和彝族同胞曾多次在黑竹溝遇險,其中三死三傷,二人失蹤。黑竹溝面積約180平方公里,海拔最高點為4288米,最低點僅1233米,地貌高差巨大,在溝內海拔2400米以上的山坡上部地帶,分布有以「天眼」、「船湖」、「杜鵑池」為代表的10餘處高山海子,水面面積最大的約200畝,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構成了優美的風光,溝內大大小小的奇瀑深潭不勝枚舉,深谷里且溝壑縱橫交錯,森林密布,灌木叢生,野花飄香。季節差異的山地氣候景觀,冬季在公園海拔2200米以上,積雪履蓋,千姿百態的雪凇、霧凇、冰掛、冰凌等,構成了冬季景觀一絕。珍禽野獸出沒林間,奇異的山峰,岩洞比比皆是,溝里時煙雲騰起,霧氣繚繞,寂靜的山林給人一種莫名的壓迫感。黑竹溝所處的緯度和聳人聽聞的百慕大三角、神奇無比的埃及金字塔相似,這是探險家稱為的「死亡緯度線」,黑竹溝的最高峰——馬鞍山主峰東側,有一座海拔3998米的山峰,其上部成三棱形,酷似埃及金字塔,在紅光照耀下,金光四射,形成一個神奇無比的夢幻世界,成為一座以假亂真的耀眼金山。黑竹溝景區199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風景名勝區。1997年被四川省批准為省級自然保護區。經中國森林風景評價委員會審議,黑竹溝2000年2月22日被國家林業局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馬邊大風頂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馬邊大風頂自然保護區 位於樂山市馬邊縣境內,距樂山市167公里,地處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的過渡地帶,西鄰美姑,南接雷波,呈一狹長地帶,東西寬15.3公里,南北長37.0公里,總面積30164公頃,其中林業用地27195.2公頃,佔90.2%;森林覆蓋率82%。區內有四條馬邊河的主要源頭溪流;最低海拔800米,最高海拔4042米,相對高差3000米左右,地勢陡峻,山高路險,平均坡度36°。 保護區是以保護大熊貓及其生態環境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由於保護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區內物種十分豐富,已知主要植物有51種132屬248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珙桐、桫欏、連香樹等,二級保護的有銀杏、篦子三尖杉等;己知主要陸棲脊椎動物有25目75科268種,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有大熊貓(約32隻)、四川山鷓鴣、牛羚等7種,二級保護的有小熊貓、白鷳等28種。是一個珍貴的野生動植物基因庫。保護區地處我省彝族聚居中心地帶,具有濃厚的彝族風情。1997年以來,已接待中外專家、學者到保護區參觀、科考15次100餘人,現日接待能力達200人次。
編輯本段七、樂山文化
樂山是四川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現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從現今出土的上萬座漢代崖墓中出土的實物可以窺視到漢代樂山地區的社會文化發展水平,最有代表性的是漢代文學家郭舍人在烏尤山注釋《爾雅》的遺跡。唐代,樂山修建了龐大的樂山大佛。宋代,樂山最出類拔萃的人物是蘇東坡父子三人。近現代史上,嘉州山水又孕育了郭沫若那樣的大文人。嘉州畫派獨樹一幟,在四川國畫界有很高聲譽。 樂山人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戰國時期,秦蜀守李冰為避洪患,開鑿麻浩河,分江溢洪,形成了四面環水,林蔭濃密的烏尤「離堆」。樂山境內留存著上萬座漢崖墓,特別是麻浩崖墓內的石刻浮雕和壁畫。東漢時,佛教開始傳入樂山。東晉以後,佛教寺廟與日俱增,香火日趨旺盛。唐宋時期,樂山為中國西南佛教文化的重要所在,峨眉山成為中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從公元713-803年,歷時90年建成的樂山大佛,宏偉端莊、舉世聞名。宋、元、明、清,樂山的文化遺存更為豐富。現在,全市有國務院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個:樂山大佛、麻浩崖墓、萬年寺普賢銅像、峨眉飛來殿;有省級文化保護單位4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79處,館藏文物2萬多件,其中三級以上文物2600餘件。 樂山人才輩出,北宋的大文學家蘇軾,當代文化巨人郭沫若就是他們的傑出代表。樂山還出現過李密、蘇洵、蘇轍等著名文學家,當代「書壇怪傑」石魯也產生於此。歷史上,李白、杜甫、岑參、范成大、黃庭堅、陸游、張船山等文化名人或在樂山為官,或在樂山游歷,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夠了吧,,,,}
Ⅱ 佛家有哪些女性角色
您好
中國第一比丘尼
被尊稱巴蜀才女,中國第一比丘尼。隆蓮法師是能海老上師高足,德高望重,歷任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政協委員、常委;中國佛教協會理事、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副會長;四川省佛協秘書長、會長、名譽會長;成都市佛協名譽會長等職.詩書門弟巴蜀才女。
隆蓮是位富於傳奇色彩的大德高僧。她俗名游永康,字德純、亦名慈;法名隆凈、仁法、別號「文殊戒子」、「清時散人」。一九零九年農歷三月十三日生於四川省樂山縣上土橋街游宅。父游輔國,系畢業通省師范(即川大前身)的高材生,曾任四川省教育廳督學、靖化縣長及中學教師;祖父游西庠是前清秀才、外祖父易曙輝是位舉人,二家均世代以教學為業。著名學者郭沫若曾是她外祖父的學生。她生長在這樣的詩書世家中,三歲學通古詩,琅琅上口,幼承家學;自學高中數、理及文、史、哲知識;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函授學校英語專業畢業,又從一位美藉女教師學英語;再跟西藏喇嘛學習藏文;以後又學詩習畫,鑽研中醫,懸壺濟世。古典文學基礎札實,詩詞書法造詣很深。
四十年代初期,她即名噪四川省城。其尊父命參加了當時四川省政府舉辦的縣政人員、普通文官、高等文官的三場考試,均以巾幗之才,榮登榜首,故有巴蜀才女之美稱。風華正茂遁入空門
正當「金榜題名」,面臨做女縣長的得意之時,為何游永康卻拋棄紅塵,悄然遁跡空門,到成都愛道禪堂削發為尼,在晨鍾暮鼓聲中禮佛誦經半世紀,這對現代人自然是一個謎,在當時亦是眾說紛雲。
如果聽聽隆蓮法師解釋,即不難破解。她說:「這不是在家人所能領悟的。我小時候渾名叫蠻子,所以需要渡化,我甘願入佛門。」她吟詩曰:「老家原住獠人鄉,又稱蠻子女兒王。三生有幸當和尚,要與瘋僧較短長。」隆蓮法師說:「其實我幼年時就與佛結緣。我的外祖父是家鄉佛協會長;外祖母和母親都是虔誠的佛教徒。我自幼受祖父母的影響,十三歲即長齋奉佛,潛心佛學。」隆蓮法師青年時代到成都教書,寄寓尼眾庵愛道堂,拜著名高僧能海上師名下學習佛法。課余,還常到書城公園佛學社聽海內外大德講經。據一位與她同齡的老居士回憶說:「年輕的隆蓮法師是出於對佛文化的真心熱愛,把佛學當學問,勤奮刻苦,學佛入迷,進入佛教的出世境界,自然無心世俗功名,毅然出家。」蜚聲中外的佛學教育大家。
隆蓮法師出家後,立即被成都蓮宗女眾院(該院設在鐵像寺)授命為佛學教師,教授佛教經典,培養佛門弟子。隆蓮法師說:「粉筆生涯,我是命中註定。」她為佛門弟子講經說法數十年,堪稱中國現代比丘尼史上第一位佛學教育大家。
Ⅲ 為什麼樂山的美女都別有韻味
1.樂山樂水,養育一方美女。
2.吃的東西,色香味俱全,營養豐富,皮膚和新陳代謝都會很好。
3.人們生活都很自然,沒有太多物質化的東西,內在美即使外在美。
4.大佛和峨眉山的保佑咯。
5.樂山美女歡迎你,呵呵。(我不是美女,不關我的事^^)
6.希望你可以實現你的理想哦,峨眉山是個好地方啦,東西又好吃,呵呵。
Ⅳ 天下第一佛——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lè shān dà fó]
樂山大佛,又名凌雲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雲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樂山大佛開鑿於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於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約九十年。
樂山大佛和凌雲山、烏尤山、巨形卧佛等景點組成的樂山大佛景區屬於國家5A級 旅遊 景區,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峨眉山-樂山大佛的組成部分。
2018年10月8日,樂山大佛景區九曲棧道處已經開始施工前打圍封閉。2019年4月1日,歷時近半年的四川樂山大佛殘損區域搶救性保護前期研究及勘測工作結束,樂山大佛正式「出關」,景區的九曲棧道和佛腳觀光平台重新開放。2020年2月,景區宣布對醫務人員免門票:向全國醫務工作者免費開放一年(含「夜遊凌雲山」、「夜遊三江」體驗)。
中文名稱
樂山大佛
外文名稱
Leshan Giant Buddha
地理位置
四川省·樂山市
建造 歷史
古代的樂山三江匯流之處,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聚凌雲山麓,水勢相當的兇猛,舟輯至此往往被顛覆。每當夏汛,江水直搗山壁,常常造成船毀人亡的悲劇。海通禪師為減殺水勢,普渡眾生而發起,招集人力,物力修鑿的。
佛像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開始動工,當大佛修到肩部的時候,海通和尚就去世了。海通死後,工程一度中斷。多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捐贈俸金,海通的徒弟領著工匠繼續修造大佛,由於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賜麻鹽稅款,使工程進展迅速。當樂山大佛修到膝蓋的時候,續建者章仇兼瓊遷家任戶部尚書,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捐贈俸金繼續修建樂山大佛。在經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後歷經90年時間才完工。
佛像結構
基本面貌
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大佛體態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頭高14.7米,頭寬10米,發髻1021個,耳長7米,鼻長5.6米,眉長5.6米,嘴巴和眼長3.3米,頸高3米,肩寬24米,手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背寬8.5米,腳面可圍坐百人以上。
樂山大佛
在大佛左右兩側沿江崖壁上,還有兩尊身高超過16米的護法天王石刻,與大佛一起形成了一佛二天王的格局。與天王共存的還有數百龕上千尊石刻造像,宛然匯集成龐大的佛教石刻藝術群。大佛左側,沿「洞天」下去就是近代開鑿的凌雲棧道的始端,全長近500米。右側是唐代開鑿大佛時留下的施工和禮佛通道——九曲棧道。佛像雕刻成之後,曾建有七層樓閣覆蓋(一說九層或十三層),時稱「大佛閣」、「大像閣」;佛閣屢建屢毀,宋時重建「凌雲閣」、「天寧閣」;元代建「寶鴻閣」;明代崇禎年間建「佛棚」、清代建「佛亭」,最終廢毀殆盡。
石塊發鬈
大佛頂上共有螺髻1051個,這是1962年維修時,以粉筆編號數清的。遠看發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單塊螺髻根部裸露處,有明顯的拼嵌裂隙,無沙漿粘接。螺髻表面抹灰兩層,內層為石灰,厚度各為5-15毫米。1991年維修時,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遺存螺髻石3塊,其中兩塊較完整,長78厘米,頂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
木質雙耳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側,有一深約25厘米的窟窿,維修工人從中掏出許多破碎物,細看乃腐朽了的木泥。這證實了南宋范成大在《吳船錄》中的記載「極天下佛像之大,兩耳猶以木為之」。由此可知,內則露出三截木頭,成品字形。說明隆起的鼻樑,也是以木襯之,外飾錘灰而成。不過,這是唐代貞元十九年竣工時就是如此,還是後人維修時用這種工藝修補,已不可考證。
排水系統
樂山大佛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統。樂山大佛的兩耳和頭顱後面,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佛像不至為雨水侵蝕。清代詩人王士禎有詠樂山大佛詩「泉從古佛髻中流」。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9層、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遠望看不出。衣領和衣紋皺折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分解表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長9.15米、寬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互未鑿通,右洞深16.5米、寬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寬0.95米、高1.1米。這些妙的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千百年來對保護大佛,防止侵蝕性風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左右互通的兩洞,由於可匯山泉,內崖壁上凝結了厚約5-10厘米的石灰質化合物,而佛身一側 崖壁仍是紅砂原岩,而且比較乾燥。那左右不通的兩洞穴,孔壁濕潤,底部積水,洞口不斷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約有2米寬的浸水帶。顯然,這是由於洞未貫通的緣故。不知道當年修建者為何不把它打通!
胸部殘碑
據1962年維修的負責人黃高彬和羅伯衡介紹,當時發現大佛胸部有一封閉的藏臟洞。開洞一看,裡面裝的是廢鐵、破舊鉛皮、磚頭等,而封門石竟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紀事殘碑。唐代大佛竣工後,曾建有木閣覆蓋保護,以免日曬雨淋。從大佛膝、腿臂胸和腳背上殘存的許多柱礎和樁洞,證明確曾有過大佛閣。宋代重建之,稱為「天寧閣」,後毀。但不知何年,因何原因,這天寧閣的紀事殘碑唐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維修者將此殘碑移到海通洞里保存,可惜在1966年被人毀掉了。
設計特點
樂山大佛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第9層和第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也有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但互未鑿通,這些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防止了大佛的侵蝕性風化。
樂山大佛景觀
沿大佛左側的棱雲棧道可直接到達大佛的底部。在此抬頭仰望大佛,會有仰之彌高的感覺。坐像右側有一條九曲古棧道。棧道沿著佛像的右側絕壁開鑿而成,奇陡無比,曲折九轉,方能登上棧道的頂端。這里是大佛頭部的右側,也就是凌雲山的山頂。此處可觀賞到大佛頭部的雕刻藝術。大佛頂上的頭發,共有螺髻1021個。遠看發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側,有一深約25厘米的窟窿,長達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鑿就,而是用木柱作結構,再抹以錘灰裝飾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發現窟窿,露出三截木頭,成品字形。說明隆起的鼻樑,也是以木襯之,外飾錘灰而成。
大佛胸部有一封閉的藏臟洞。封門石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紀事殘碑。洞裡面裝著廢鐵、破舊鉛皮、磚頭等。據說唐代大佛竣工後,曾建有木閣覆蓋保護,以免日曬雨淋。從大佛棱、腿臂胸和腳背上殘存的許多柱礎和樁洞,證明確曾有過大佛閣。宋代重建之,稱為「天寧閣」,後遭毀。維修者將此殘碑移到海師洞里保存,可惜於文革被毀。
官方名稱
「樂山大佛」是後人對這座位於四川省樂山市的大佛的通稱。建造於唐代的這座大佛,真實的官方名稱卻一直是迷。事實上,根據後來諸多專家考察證實,這座被稱為「樂山大佛」的石刻雕像的真實官方名稱應該是: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
1989年,歷時兩年多的「治理樂山大佛的前期研究」科研項目正式啟動。其間,在用多種現代 科技 手段對樂山大佛進行全身「透視」體檢的時候,發現大佛龕窟右側臨江一面的懸崖峭壁上有一巨大的摩崖碑,即《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記》碑。經實測,該碑高6.6米,相當於兩層樓房的高度;碑寬3.84米;面積為25.08平方米。這通摩崖碑的發現具有相當重大的 歷史 意義:它不僅直接確定了這座石刻雕像的真實官方名稱,也是研究「世界文化遺產」的樂山大佛現存唯一可靠的第一手直接文獻。
文物保護
樂山大佛在漫長歲月中,仍免不了遭到各種各樣的破壞,有自然的,也有人為的。各個朝代都對它進行過維修。自明、清以來的數百年間,大佛飽受自然風雨侵蝕,以致佛身千瘡百孔,面目全非。
1962年的樂山大佛
1962年:政府撥專款對佛像作全面維修。
1982年2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0年:政府撥款對大佛頭部進行了比較徹底的維修。同時增加了一些配套設施及服務設施。
1996年12月:峨嵋山—樂山大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2010年6月:大佛的保護工作正式啟動,文物保護專家開始前期考察。管委會2010年內對大佛進行全身系統體檢,確定和制定維修方案,並上報國家文物局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得到批准後,修繕工作在2011年正式實施。
2011年:大佛的修繕工程主要包括修復大佛頭頂部分發髻附著物脫落和頭頂長草,面部鼻黑臉花,胸部滲水,手腳部分表皮脫落和加固大佛左側岩體五個方面。
2011年7月:樂山大佛和其周邊的景點組成的樂山大佛景區,被授予國家5A級 旅遊 景區稱號。
2018年10月8日起至2019年2月4日,開展樂山大佛胸腹部開裂殘損區域搶救性保護前期研究及勘測工作,,將進行胸腹部開裂殘損區域搶救性保護前期研究及勘測工作。10月8日,樂山大佛景區九曲棧道處已經開始施工前打圍封閉
2018年10月8日起至2019年2月4日,開展樂山大佛胸腹部開裂殘損區域搶救性保護前期研究及勘測工作,屆時大佛本體將被部分或全部遮蔽。從2018年10月8日開始,經過66天的緊張施工,用了近兩千根6米長鋼管搭建腳手架,搭建的腳手架總重量達45噸,鋼管的總長度加起來達到11700米,而圍在腳手架外的防護網則使用了2000平方米左右。包括頭部在內的樂山大佛本體已被全部遮蔽。
宗教內涵
樂山大佛是一尊彌勒佛。唐代崇拜彌勒佛。佛經說彌勒出世就會「天下太平」,武周時期,武則天曾下令編造了一部《大雲經書》,證明她是彌勒轉世,百姓對彌勒的崇拜幫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登上帝位。由於武則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國塑鑿彌勒之風大行。樂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則天時代僅20餘年,所以當海通修造樂山大佛時,自然選擇了彌勒佛,而且彌勒佛既是能帶來光明和幸福的未來佛,這同平息水患的鎮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
中國漢地佛教文化中,彌勒佛造像的變化是很大的,第一階段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交腳彌勒;第二個階段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佛彌勒;第三個階段是布袋彌勒。樂山大佛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古佛彌勒。照《彌勒下生經》所描述,彌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就要求他的五官、頭、手、腳、身都具有不同於一般人的特徵。樂山大佛整個形體超凡脫俗,頭上的發髻、闊大的雙肩、高而長的眉毛,圓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規定修建的印度佛像的「寬肩細腰」,在大佛身上盪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壯實的雙肩,飽滿的胸脯,體現了唐代崇尚肥胖美的 時尚 。樂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雙腳自然下垂,這與印度佛像的「結跏趺式」也不一樣,因為大佛是修來鎮水的,這種平穩、安定的坐式可以帶給行船的人戰勝激流險灘的勇氣和決心。
布袋彌勒佛是根據中國五代時期的一個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契此是浙江奉化縣人,樂善好施,能預知天氣和預測人的吉凶,經常拿著一個布袋四處化緣,在逝世前他曾說「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因而大家都認為他是彌勒佛的化身,寺廟里的彌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個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
Ⅳ 樂山東方佛都裡面,從左邊進去山洞裡面右手邊有一個山洞裡面全是春宮男女的佛像,請問這個是什麼佛,有什
藏傳佛教的雙修
修行的一種
Ⅵ 樂山大佛景區回應:真身一直都看得到!樂山大佛的真身是什麼樣的
對於樂山大佛,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但是以往的樂山大佛並不是以全貌世人的,因為其中水位較低,腳部可以說是在水當中的,所以會給人們一種神秘感,但是很多人卻沒有真正的見過樂山大佛的真貌。是隨著異常天氣的變化,導致水位嚴重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感慨到真正見到了樂山大佛的真身。那麼樂山大佛的真身到底是怎麼樣的?
內容總結。
其實樂山大佛的真身就是一個端作比較祥和菩薩而已。不過由於今年天氣過於炎熱,所以水位線下降的比較厲害,腳掌以及底座都露在了外面。而以往的樂山大佛起碼是洗腳的場面,現在可以說是光腳的場面。所以看上去會讓人們驚嘆不已,同時也感覺到十分好笑,如果有機會的人可以去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