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韓國美女小提琴流浪者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韓國美女小提琴流浪者

發布時間: 2022-10-20 12:12:41

㈠ 求一首小提琴音樂,韓劇中常出現

西班牙作曲家 薩拉薩蒂 作曲——《流浪者之歌》,又稱《吉普賽之歌》,小提琴名曲。

㈡ 小提琴的知識

它的發音近似人聲,適於表現溫柔、熱烈、輕快、輝煌以至最富於戲劇性的強烈感情。1.紀念曲
德國小提琴家德爾德拉(Drolla)某日,因為訪問友人,乘電車到維也納郊區去,恰巧經過舒伯特之墓。他見了這位生前並無名氣的歌曲之王之墓,油然在腦海中浮起了樂思,急於記載下來,寫在電車票上。到了友人家中立即在鋼琴上細心研究,完成了全曲。這首曲子追憶懷念之情尤深,大都理解為美女深情的回憶,或是幸福美好的紀念。作曲家未給予確切的說明,這就留給欣賞者來領悟吧。全曲由三部分組成,曲調鮮明簡練,餘音繞梁不絕。尤其是那優美柔麗的音色,也使聽眾引起深切的懷想。
2.聖母頌
這是一首由德國小提琴家維爾海姆(Wilhelmj)根據舒伯特同名的歌曲編成的小提琴獨奏曲。在古典作品中,作曲家往往把最美好、最完善,最能給人以崇高意境的聖母形象化作莊重的樂思中,表現出自始自終的質朴高貴。曲調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彷彿就是達芬奇的聖母肖像畫。那曲調句句層次清楚,深邃而通暢,情感濃重,格律嚴謹,以虔誠和真摯深深感動人心。起始在G弦上渾厚多姿的歌唱,感人至深。當用八度雙音演奏時,鋼琴伴奏使用了大幅度波浪進行的琶音。在樂曲高潮中,涌現出聖潔的色彩。全曲在異常寧靜中漸漸消失。
3.雲雀
這是羅馬尼亞作曲家旦尼庫(Dinicu)獨具特色的作品,在小提琴高音E弦上絕無僅有的顫音名曲。樂曲巧妙地運用了小提琴上下滑指的顫音技巧,以極為明快歡騰的旋律,簡練而富於動感的鋼琴伴奏,表現了山林中雲雀爭鳴、陽光明麗、風景如畫的一幕。在小提琴E弦亮麗清悅透明的音色表現下,高超的顫音絕技一氣呵成。
4.沉思
這是法國作曲家馬斯涅(Massenet)為歌劇泰安司(Thais)所作的幕間曲。女主角Thais在沉淪的深淵中,渴望憧憬著清明湛藍的天空。作為一首小提琴冥想曲,在表現深摯悠遠的情思,在寧靜起伏的旋律中,其典雅耐人尋味。
5.愛之喜悅
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是二十世紀最富盛名的小提琴大師。這首小提琴曲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名曲。全曲為三段式,充滿喜悅歡樂浪漫的情調,極富沙龍風味。中段十分溫厚親切。本曲在運用三度雙音上獨具一格,把小提琴的華麗、靈秀表現得韻味深長。
6.匈牙利狂歡節
匈牙利小提琴家、作曲家胡拜(Hubay)是二十世紀初世界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師之一,曾任布達佩斯音樂學院院長。這首小提琴曲可算他最優秀的代表作。本曲為多段式作品,既有深沉華麗的旋律,更有熱烈狂歡的場景。在運用連續顫音方面,匠心獨具,有著驚人輝煌的技巧和震撼人心的表現力。
7.門德爾松e小調協奏曲
德國作曲家門德爾松(Mendelssohn)為出身名門貴族的典雅紳士。這首小提琴協奏曲是世界上登台演奏最多的協奏曲,一個多世紀以來久奏不衰。它有著高貴溫柔的小調色彩,第二樂章是一副怡人的音詩音畫。鋼琴伴奏好似盪漾的水波。小提琴正如無歌詞的船歌,弓弦之間緩緩傾注出柔麗抒情的旋律,顯示出小提琴的純潔、銀色而崇高。曲調在進入復調後,其雙音技巧得以充分展現,宛如兩把小提琴合奏。這是小提琴協奏曲中最迷人的柔板樂章。
8.吉卜賽之歌(又名流浪者之歌)
西班牙小提琴大師薩拉薩特(Sarasate)是十九至二十世紀初世界最傑出的小提琴大師之一。他不但在小提琴技巧藝術表現上有驚人的成就,在作曲方面也居世界頂級。本曲運用吉卜賽人的音調風格寫成,成為全世界小提琴愛好者最喜愛的一首名曲。樂曲起始於豪放而激動的散板音調,自由奔放,還有十分別致的技巧裝飾,使之充滿了激情和浪漫之感。樂曲之中段轉入慢板,曲調纏綿動人、悲酸憂郁。結尾是極其精彩活潑的快板。這一突然轉變把人們帶進熱鬧歡騰的場面,流利的快弓撥弦十分引人入勝。在高潮迭起中結束全曲。
9.引子與幻想迴旋曲
法國作曲家聖桑(Saint-Saens)是一位多才多藝、傑出的高產作曲家。他的每一首樂曲都新穎別致,有風格回異之感。這首迴旋曲曲調節奏十分別致而富於彈性。引子部分是帶有憂傷冥想的行板,進而音調像飄落的楓葉在天空中浮動,很有沙龍式的味道。中段的西班牙舞靈活流暢、嫵媚動人,接著是豪華的琶音,之後是大段飛速賓士的快弓樂段,使樂曲越往後越精彩、動人。在音樂上色彩繽紛、爭奇斗艷,是最能體現小提琴技巧性的作品之一。
10. 魔鬼的顫音奏鳴曲
義大利小提琴大師塔爾蒂尼(Tartini)是十八世紀最傑出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這首奏鳴曲正是小提琴歷史上古典的頂峰之作。一個流傳很廣的傳說敘述了它的來歷。一天夜裡,塔爾蒂尼在睡夢中夢見了魔鬼,魔鬼教他用奇妙的方法演奏了一首樂曲。他驚醒後立即追憶記錄下來。後來,作品以其非凡的魔力征服了聽眾。它好似作曲家在夢中與魔鬼對話。它的抒情與莊重深沉在曲調中由難度極高的雙弦顫音體現出來。那雄渾的氣勢和獨到的旋律使魔鬼的顫音給人間留下了絕響。幾個世紀過去了,再也沒有哪位小提琴家做過同樣的夢,記下那樣驚世的曲調。

克萊斯勒
帕格尼尼,
亨里克·維尼亞夫斯基蒂博(1880-1953),法國小提琴家,他與科爾托、卡 薩爾斯組成的室內樂團,被稱贊為「黃金三重奏團」 ,是本世紀最高水平的室內樂團。
海菲茲(1901-1987),猶太血統美籍俄國小提琴家, 6歲即在音樂會上演奏門德爾松的《小提琴協奏曲》 ,對這位演出行程式50萬海里的偉大小提琴家的普 遍評論是:海菲茲是小提琴家的楷模,他把熾熱的情 感與深邃的智慧熔於一爐,為候控製得恰到好處;凡是在小提琴上可能性做到的,他都能做到,並且做得 出類撥萃、不同一般。他對弓子壓力很大,發出宏亮 的聲音,左手的力的揉弦帶來輝煌的輝煌音色。他的 演奏表情深刻,強弱對比出神入化;風格朴實優美, 銷量已超過300萬張。他改編過150首小提琴作 品。 最近,rca將海菲茲的全部錄音製成cd,全集共 46輯65張cd。
米爾斯坦(1904- ),美籍俄國小提琴家,他的演奏 給人一種嚴峻的感覺和高貴的氣質,技巧極為出色, 跳弓輕巧精確,音色美妙精緻、優美,他的精湛技藝 和優美風格使他擠身於當代名家之列。
d·奧伊斯特拉赫(1908-1974),前蘇聯小提琴家,他 的演奏技術精湛,風格樸素高尚,表情深刻,氣魄豪 放,音色溫暖感人,被公認為當代最卓越的小提琴家 之一。
梅紐因(1916- ),猶太血統的美國小提家、指揮家 、國際音樂活動家,1969年起,三次連任國際音樂家理 事會主席。演奏技巧高超、感情豐富、音色清澈甜美,具有非常迷人的魅力。
謝林(1918- ),墨西哥籍波蘭小提琴家。他的演奏優 美雅緻,風格高尚,音色優美,能很好的表達原著的思 想感情,被認為是一位很敏感、很有修養的藝術家。他錄制的6首無伴奏以巴赫奏鳴曲是世界上最具權威的錄音。
里奇(1918- ),美國小提琴家,技術高超,演奏19 世紀炫技性曲目尤為得心應手。其演奏驚人的准確,以 技巧取勝。他的演奏繼承了帕格尼尼的演奏技巧和風格 。技巧嫻熟,音色清澈。他是第一個錄制帕格尼尼的24 首隨想曲的小提琴家,是最有特色的小提琴大師之一。
斯特恩(1920- ),美籍猶太血統的小提琴家。演技 精確無暇,音色溫暖,音量宏大,以力度恰到好處著稱 。他與著名指揮家、鋼琴家、作曲家倫納德·柏恩斯坦 同是當代美國音樂界的領袖人物。
格魯米歐(1921-1986),比利時小提琴家,比利時小提 琴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色純凈圓潤,風格優雅, 技法嫻熟,樂曲處理洗練細膩,具有深刻的內涵和耐人 尋味的韻律。
科崗(1924-1982),前蘇聯小提琴家,擅長演奏帕格尼 尼的作品。他的演奏具有濃郁的斯拉夫風格,感情豐富 ,輕松自如,純凈精確,明快優雅,富抒情性。演奏不同風格的作品,都能提示樂曲的神韻,令人回味無窮。
拉賓(1936-1972),美國小提琴家。音色優美,技巧華 麗而嫻熟,曲目極其廣泛,對個時期的作品都有深刻的 理解和動人的表演。可惜他英年早逝,評論家說,他若 多活幾年可以與海菲茲並駕齊驅。
阿卡多(1941- ),義大利小提琴家,指揮。演奏技 藝輝煌,感情豐富,能深深拔動聽眾的心弦,有「帕格 尼紀專家之稱」。
帕爾曼(1945- ),當代最著名的小提琴家之一,生 於以色列,不幸4歲患小兒麻痹,雙腿殘廢,坐輪騎演 奏,演奏感情真摯,風格宏偉,技巧嫻熟而輝煌。善於 以變幻無窮的音色表現不同時代作曲家的特點和心理, 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魄力。
朱克曼(1948- ),當代著名小提琴家,與帕爾曼同 生出於特拉維夫,他的演奏具有火一般的熱情,音色 優美、富有歌唱性,技巧和表現力相當出色。他常同妻 子(長笛演奏家)到世界各地演出。
鄭京和,韓國著名青年小提琴家,演奏技藝高超,音色 純凈優美,表情豐富,親切感人。
克雷默(1947- )前蘇聯小提琴家,演奏技巧精湛, 善於細膩而生動的表現內在情感。
穆特(1963- ),德國女小提琴家,演奏即豪放、沖 動,又溫柔、沉靜,表現出睿智和較深的音樂感。「 風格沉靜而忠於原作,左手手指十分靈活,顫音妙不可言。」而且經卡拉揚指點後,「揉弦更加飽滿、結 實,樂曲的演奏工整完善,一絲不苟」。卡拉揚稱贊 她為「自年輕格梅紐因之後的最偉大的青年音樂天

㈢ 有 張莎拉 演奏的小提琴曲 流浪者之歌嗎

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給你三個版本:

1)http://www.laosafu.com/...laosafu01/33/07.mp3
這是吉他和小提琴新穎完美的結合完整版,8分20秒,別有一番風味.高保真的音效給你神仙般的聽覺享受.

2)http://www.tstvu.com/music/吉普賽之歌.mp3
這是管弦樂隊和小提琴的結合完整版,8分40秒,高保真的音效.

3)http://www.yanzhoucoal.com.cn/mcfxcb/tv/sjmq/8.MPG
這個是配有圖象的版本,但不是小提琴演奏圖象,而是優美的風景畫.而且這個不是完整版本,近 3分鍾,主要是那段世界公認的最優美和哀婉的旋律.

這首曲子我在大學時就喜歡,都20餘年了.和你共享.

㈣ 世界著名的女小提琴演奏家都有誰

穆特(1963- ),德國女小提琴家,演奏即豪放、沖 動,又溫柔、沉靜,表現出睿智和較深的音樂感。「 風格沉靜而忠於原作,左手手指十分靈活,顫音妙不可言。」而且經卡拉揚指點後,「揉弦更加飽滿、結 實,樂曲的演奏工整完善,一絲不荀」。卡拉揚稱贊 她為「自年輕格梅紐因之後的最偉大的青年音樂天才」。
鄭京和,韓國著名青年小提琴家,演奏技藝高超,音色 純凈優美,表情豐富,親切感人
韓國女小提琴家張莎拉,還有就是鄭京和,穆特,哈恩,索能伯格
嗯,還有約瑟芙維茨,大都是一些小提琴小品(PHILIPS)

㈤ 介紹幾位著名的小提琴家及生平

帕格尼尼(Pagenini Niccolo Paganini , 1782--1840)
義大利小提琴大師、作曲家。出生在義大利北部,靠近地中海的良港熱亞那。父親是小商人,沒受多少教育,但非常喜愛音樂,幼年即學琴,是一個吉他和曼陀鈴業余愛好者。父親教他彈曼托林並請了一位劇院小提琴手教他小提琴,後又與熱亞那最有名的小提琴家學習。他幼年充分顯露出音樂才能,不論什麼曲子,他立刻能輕松地演奏出來。同時他還學習作曲。八歲就寫小提琴奏鳴曲。九歲首次登台演奏自己的作品,11歲,在熱亞那舉行公開演奏會,獲極大成功。他13歲開始旅行演出。足跡遍及維也納、德國、巴黎和英國。他十四、五歲時,當時法國著名小提琴家魯道爾夫·克魯采爾,也就是貝多芬寫的《克魯采爾奏鳴曲》所獻給的那個人,聽了他的演奏時被驚呆了,簡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1805年任盧加宮廷樂隊小提琴獨奏家。1825年後,他足跡遍及維也納、德國、巴黎和英國,他還會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隨想曲》中,顯示出驚人的才華,表現了高超的技巧。他的演奏將小提琴的技巧達到了無與倫比的地步,為小提琴演奏藝術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技巧影響了後來的小提琴作品,也影響了鋼琴的技巧和作品。他還將吉它的技巧用於小提琴的演奏,大大豐富了小提琴的表現力。由於技巧保密,生前出版作品極少,絕大部分系去世後出版。他的作品有《bE大調協奏曲》、《二十四首隨想曲》、《女巫之舞》、《無窮動》、《威尼斯狂歡節》、《軍隊奏鳴曲》、《拿破崙奏鳴曲》、《愛的場面》、《魔女》、《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另外,還作有吉他曲二百首,以及各種室內樂曲。1840年5月27日夜,這位被譽為「小提琴之神」和「音樂之王」的人離開了人世,年僅五十八歲。
亨里克·維尼亞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1835-1880),波蘭小提琴家、作曲家。
維尼亞夫斯基1835年7月10日出生於波蘭的盧布林,父親是醫生,母親善彈鋼琴。他的音樂天份在他很小的時候便被發掘,當他八歲時有位捷克小提琴家聽了他演奏後,馬上表示:「He will make his name for himself。」他六歲起便愛上小提琴,八歲已能參加四重奏的演奏。1843年,他八歲時母親帶他投考巴黎音樂學院,這所世界聞名的音樂學院有一條清規戒律,不收12歲以下的外籍學生,在此之前他們曾經拒絕過少年李斯特的入學請求,但是這次院長奧柏破例收下了維尼亞夫斯基。他被巴黎音樂學院接受,進去J.Clavel的小提琴班, 一年後他轉到Lambert Massart的門下,1846年畢業時,他以輝煌的技巧和深刻的理解力演奏了維奧蒂《第17小提琴協奏曲》,獲畢業比賽第一名,這時他只有11歲,尚不到巴黎音樂學院的入學年齡。畢業於該校之後他私下 還與Massart學了兩年。1848年他與他的弟弟(彈鋼琴)一起於巴黎開了一場音樂會之後,他們更前往聖彼得堡開了五場非常成功的音樂會,甚至當時已在宮廷中擔任獨奏家的比利時小提琴家Henri Vieuxtemps [韋奧當 (1820-1881)] 也稱贊不已。
同年秋天他回到波蘭,結識了一位波蘭作曲家Stanislaw Moniuszko(1819-1872),他開始嘗試作曲,同時也感到自己在這方面的知識有些不足,隔年15歲的他又回到巴黎音樂院學和聲,一年後他便畢業。
當他學生的日子一結束,他便以一位旅行演奏家的身份到處表演。1851- 1853年光在俄國他就與他的弟弟舉行了200場的音樂會。如此頻繁的演出,除了為他們帶來好評外,也遭致一些負面的批評,其中包括有位俄國作曲家也是樂評家的Alexander Serov便警告大家不要吹捧這些天才,並認為這兩兄弟僅能炫耀技巧而已。然而Henryk很快便證明他不只是位炫技者。到1853年他已創作並出版了有14首作品。
1858年維尼亞夫斯基與魯賓斯坦在巴黎合作演出。後來魯賓斯坦便極力邀請維尼亞夫斯基與他前往俄國聖彼得堡一同推動音樂發展。從1862年到1868年維尼亞夫斯基便在聖彼得堡新成立的音樂院中任教。
四年後,也就是1872年,維尼亞夫斯基再度展開他的世界巡迴演奏工作。頭兩年是在北美洲表演,第一年與魯賓斯坦共舉行215場表演,結束後二人皆疲累不已,然而維尼亞夫斯基卻與Paulina Lucca合作繼續次年的演出。如此雖然為他獲得財富,卻也危害到他的健康。1875年他回到歐洲,隨即繼任Vieuxtemps在Brussels Conservatory的教職到1877年止,然而期間仍不斷舉行音樂會。1876年在德國的巡迴表演,更讓人將他與Sarasate(薩拉薩蒂,西班牙小提琴家與作曲家)相比較。
之後維尼亞夫斯基雖然身體狀況每下愈況,甚至在演出中不支倒地,但為了經濟需求,他仍不斷巡迴表演,最後於1880年死在莫斯科。
維尼亞夫斯基的一生與俄羅斯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並不是因為他的祖國那時正被沙俄帝國吞並大部分,而是因為19世紀中葉以後俄羅斯的文化逐漸發達,文學、美術、音樂都有很大發展,彼得堡已成為歐洲的文化藝術名城。從1851年到1859年間維尼亞夫斯基多次到俄羅斯演出,在俄國他與鋼琴家魯賓斯坦兄弟二人結成畢生好友,他病重時就住在柴科夫斯基的贊助人梅克夫人家裡,他最終病逝在莫斯科。和一些早慧的天才音樂家一樣,維尼亞夫斯基也未能盡享天年,不滿45歲就離開了人世。在帕格尼尼之後的眾多小提琴家中,維尼亞夫斯基可說是最接近頂尖的一位。他的演奏融合了法國學派的技巧以及斯拉夫民族的氣質。他不僅能輕松地炫耀過人的技巧,更能另聽眾感動得落淚。他以強烈的抖音(Vibrato)加強他優美動人且富有情感的音質。魯賓斯坦稱贊他為:「當代無庸置疑最偉大的小提琴家」 。 維尼亞夫斯基的握弓方式與當時的習慣大不相同:他將右手肘抬得相當高,並且以食指第二關節以上部分壓緊弓。後來許多小提琴家採用此種方式,尤其是俄國學派。Carl Flesch [傅雷胥(1873-1944),匈牙利小提琴家,教育家] 所稱的『俄國式握弓』應該正是源自維尼亞夫斯基。在作曲方面,維尼亞夫斯基結合了自帕格尼尼之後的嶄新技法,並融入浪漫思想及斯拉夫民族色彩。從他的馬祖卡舞曲及波蘭舞曲便可證明他深具波蘭民族主義的思想。他最重要的作品是二首小提琴協奏曲。另外則是在練習曲的創作上(L'ecole moderne與Etudes-caprices),可說是僅次於帕格尼尼的24首Caprices而最富有音樂性與挑戰性的小提琴練習作品。
克萊斯勒 Fritz Kreisler (1875-1962)
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 西元1875年2月2日生於維也納,1962年1月29日死於紐約,是著名的小提琴家及作曲家。四歲時就在父親的教導下開始學小提琴,他的父親是位醫生,同時也是狂熱的業餘小提琴家。後來在奧伯(Jacques Auber)的指導下,當他七歲時便獲得維也納音樂院(Vienna Conservatory)的允許入學 — 該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學生。 他在那裡跟隨黑姆斯伯格(Joseph Hellmesberger jr.)學習小提琴,並與布魯克納(Bruckner)學習樂理共三年的時間。九歲舉行第一場演出,並空前非凡地在十歲獲得第一名成績。之後他前往巴黎音樂院(Paris Conservatoire)向Wieniawski的老師馬薩(J. L. Massart)繼續學習小提琴。1887年他與四位都較他年長十歲左右的小提琴學生同獲首獎畢業,當時他年僅12歲,至此之後他在琴藝上就不曾接受其他老師的指導。 接下來的數年間,克萊斯勒在音樂事業上的發展並不順利,其間甚至有朝醫學及美術方面發展的舉動,但在無法忘情小提琴的情況下,再度重返樂壇。1901年他第二度赴美演奏,此次則大獲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克萊斯勒返回奧國從軍,1914年因傷退伍並前往美國,但因反德情緒高昂,他只好暫且停止在舞台上的演出活動。1941年他在紐約街頭漫步時遭車撞傷而不省人事,音樂界一度認為他沒有希望重返舞台。 然而一年後他就重登樂壇,演奏孟德爾頌(F.Mendelssohn)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並且技不減當年。
克萊斯勒在作曲方面以小提琴作品為主。年輕時唯恐因自己名氣不夠大,使人不願接受他的作品,因此他曾模仿舊時期音樂家的風格創作許多樂曲,並將樂曲冠上那些知名音樂家的名字,使這些作品得以迅速地廣為流傳。另外他也改編其他形式的樂曲而為小提琴曲,並為貝多芬、布拉姆斯…等人的小提琴協奏曲寫裝飾奏(Cadenza),為後世留下豐富的音樂資源。
薩拉薩蒂(Sarasate),流芳古今的西班牙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1844年生於西班牙潘普洛納的一個貧苦家庭。5歲師從父親學琴,8歲首次公演,被視為神童。1854年到馬德里師從賽斯學藝,並有機會為西班牙皇室演奏,超越小孩的成熟演技,使他獲賜一把名貴的「斯特拉迪瓦里」琴,並獲資助到巴黎音樂學院學習。1856年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師從法國著名小提琴教育家迪·阿拉爾。僅9個月就把音樂學院的小提琴課程全部學完並獲得了一等獎。1857年,視聽課獲一等獎。1859年,又獲得了和聲的一等獎,這在巴黎音樂學院有史以來還從未有過的事。17歲開始旅行演奏生涯,足跡遍布五大洲,聲震世界樂壇,所到之處都受到了盛況空前的熱烈歡迎。長達40多年輝煌的演出活動使他成為了國際知名的演奏家,年逾60歲高齡仍技藝不衰。薩拉薩蒂的演奏技巧純熟,音色迷人。他的演奏既有法國學派典雅、優美的風格,又有熱情奔放的西班牙民族民間色彩,音色優雅、飄逸和水晶般的純凈、明亮,聽起來宛如優美高妙的花腔女高音。他那大幅度的顫指,使強烈的感情更加激動人心。他的同時代人稱他為「本世紀末的帕格尼尼」和「花腔表演藝術之王」,他是在炫技表演藝術上使人入迷的、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小提琴表演藝術家。以下是著名小提琴家們對他的評價:俄國小提琴教育大師奧爾:「薩拉薩蒂拉琴輕快自然,兩只手的運動和配合總是那麼地自如,他的表演自始至終就像做游戲那樣輕松,可是聽起來卻是那麼的理想。……他是個多麼走運的傢伙呀,不像我們整年整月地當小提琴的奴隸,有一天不練琴就不行,可是他呢,根本用不著練琴,每天在那裡舒舒服服過日子。」……「他擁有一種動作十分迅速准確而又能保持長久的顫音(Trill),這種能耐是他技藝高超的絕妙證明。掌握特別動聽的琴聲的薩拉薩蒂只使用飛躍頓弓(Staccato Volant),這種頓弓不很快,但無限優美。……使他整個演奏閃耀出一種特殊的光彩,加上他的琴聲雖氣魄不夠,但動聽之極,所以他的演奏總是令人覺得典雅和精美。」匈牙利的著名小提琴家弗萊什對薩拉薩蒂有過這樣的評語:「音色悅耳,委婉如歌;技巧完美,刻畫盡致,代表著完全新型的小提琴演奏家。」 「琴要拉得乾乾凈凈,演奏應該無拘無束,流暢而輝煌,這是薩拉薩蒂教會我們的。現代的小提琴家之所以懂得要求在技術上完美無缺,演奏中始終要拉得十分准確而不允許那怕犯一點點錯誤,這都是從薩拉薩蒂登上藝壇後才隨之興起的風氣。……他是新式小提琴家的代表,他拉起琴來在演奏技術上靈活自如,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緊張,你一面聽他演奏,只有一面叫絕的份兒。他的顫指的幅度比以往任何一個小提琴家都大得多。他正確地將運弓當作發出理想琴聲最首要的手段……,他的弓子接觸琴弦總是准確地落在琴馬和指板之間那個正中央的點上。」當時的很多大作曲家都將自己的小提琴作品題獻給薩拉薩蒂,如:法國作曲家聖·桑的《a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b小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引子與迴旋隨想曲》;西班牙籍的法國作曲家拉洛的《F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西班牙交響曲》;德國作曲家布魯赫的《d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蘇格蘭幻想曲》;波蘭作曲家維尼亞夫斯基的《d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等。奧爾說:「通過出色地表演,使廣大聽眾了解布魯赫、拉洛和聖·桑的這幾首傑出的協奏曲的價值,是薩拉薩蒂一生演出活動立下的最大功勞。」 薩拉薩蒂不僅是完美的演奏家,還是完美的作曲家,同時還特別擅長演奏自己的炫技性作品。他創作的小提琴作品有50餘首,都很精緻優雅。他一生中創作最著名的作品是《流浪者之歌》、《西班牙舞曲》4集、根據比才歌劇改編的《卡門主題幻想曲》、《引子與塔蘭泰拉舞曲》等。奧爾對此給予了最肯定和真實的評價:「他那些獨具一格、才氣橫溢而又真正適合公開演奏的樂曲,如此鮮明地表現出他祖國那種熱情似火般的浪漫情調的《西班牙民歌》,無疑是小提琴曲目寶庫中價值連城的珍寶。」這些作品既表現了高難度的技巧,又具有西班牙民族的浪漫情調,曾經風靡一時,至今也是小提琴演奏家經常在音樂會上演奏的曲目。,流芳古今的西班牙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1844年生於西班牙潘普洛納的一個貧苦家庭。5歲師從父親學琴,8歲首次公演,被視為神童。1854年到馬德里師從賽斯學藝,並有機會為西班牙皇室演奏,超越小孩的成熟演技,使他獲賜一把名貴的「斯特拉迪瓦里」琴,並獲資助到巴黎音樂學院學習。1856年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師從法國著名小提琴教育家迪·阿拉爾。僅9個月就把音樂學院的小提琴課程全部學完並獲得了一等獎。1857年,視聽課獲一等獎。1859年,又獲得了和聲的一等獎,這在巴黎音樂學院有史以來還從未有過的事。17歲開始旅行演奏生涯,足跡遍布五大洲,聲震世界樂壇,所到之處都受到了盛況空前的熱烈歡迎。長達40多年輝煌的演出活動使他成為了國際知名的演奏家,年逾60歲高齡仍技藝不衰。薩拉薩蒂的演奏技巧純熟,音色迷人。他的演奏既有法國學派典雅、優美的風格,又有熱情奔放的西班牙民族民間色彩,音色優雅、飄逸和水晶般的純凈、明亮,聽起來宛如優美高妙的花腔女高音。他那大幅度的顫指,使強烈的感情更加激動人心。他的同時代人稱他為「本世紀末的帕格尼尼」和「花腔表演藝術之王」,他是在炫技表演藝術上使人入迷的、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小提琴表演藝術家。以下是著名小提琴家們對他的評價:俄國小提琴教育大師奧爾:「薩拉薩蒂拉琴輕快自然,兩只手的運動和配合總是那麼地自如,他的表演自始至終就像做游戲那樣輕松,可是聽起來卻是那麼的理想。……他是個多麼走運的傢伙呀,不像我們整年整月地當小提琴的奴隸,有一天不練琴就不行,可是他呢,根本用不著練琴,每天在那裡舒舒服服過日子。」……「他擁有一種動作十分迅速准確而又能保持長久的顫音(Trill),這種能耐是他技藝高超的絕妙證明。掌握特別動聽的琴聲的薩拉薩蒂只使用飛躍頓弓(Staccato Volant),這種頓弓不很快,但無限優美。……使他整個演奏閃耀出一種特殊的光彩,加上他的琴聲雖氣魄不夠,但動聽之極,所以他的演奏總是令人覺得典雅和精美。」匈牙利的著名小提琴家弗萊什對薩拉薩蒂有過這樣的評語:「音色悅耳,委婉如歌;技巧完美,刻畫盡致,代表著完全新型的小提琴演奏家。」 「琴要拉得乾乾凈凈,演奏應該無拘無束,流暢而輝煌,這是薩拉薩蒂教會我們的。現代的小提琴家之所以懂得要求在技術上完美無缺,演奏中始終要拉得十分准確而不允許那怕犯一點點錯誤,這都是從薩拉薩蒂登上藝壇後才隨之興起的風氣。……他是新式小提琴家的代表,他拉起琴來在演奏技術上靈活自如,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緊張,你一面聽他演奏,只有一面叫絕的份兒。他的顫指的幅度比以往任何一個小提琴家都大得多。他正確地將運弓當作發出理想琴聲最首要的手段……,他的弓子接觸琴弦總是准確地落在琴馬和指板之間那個正中央的點上。」當時的很多大作曲家都將自己的小提琴作品題獻給薩拉薩蒂,如:法國作曲家聖·桑的《a小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b小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引子與迴旋隨想曲》;西班牙籍的法國作曲家拉洛的《F大調第一小提琴協奏曲》、《西班牙交響曲》;德國作曲家布魯赫的《d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蘇格蘭幻想曲》;波蘭作曲家維尼亞夫斯基的《d小調第二小提琴協奏曲》等。奧爾說:「通過出色地表演,使廣大聽眾了解布魯赫、拉洛和聖·桑的這幾首傑出的協奏曲的價值,是薩拉薩蒂一生演出活動立下的最大功勞。」 薩拉薩蒂不僅是完美的演奏家,還是完美的作曲家,同時還特別擅長演奏自己的炫技性作品。他創作的小提琴作品有50餘首,都很精緻優雅。他一生中創作最著名的作品是《流浪者之歌》、《西班牙舞曲》4集、根據比才歌劇改編的《卡門主題幻想曲》、《引子與塔蘭泰拉舞曲》等。奧爾對此給予了最肯定和真實的評價:「他那些獨具一格、才氣橫溢而又真正適合公開演奏的樂曲,如此鮮明地表現出他祖國那種熱情似火般的浪漫情調的《西班牙民歌》,無疑是小提琴曲目寶庫中價值連城的珍寶。」這些作品既表現了高難度的技巧,又具有西班牙民族的浪漫情調,曾經風靡一時,至今也是小提琴演奏家經常在音樂會上演奏的曲目。
蒂博(1880-1953),法國小提琴家,他與科爾托、卡 薩爾斯組成的室內樂團,被稱贊為「黃金三重奏團」 ,是本世紀最高水平的室內樂團。
海菲茲(1901-1987),猶太血統美籍俄國小提琴家, 6歲即在音樂會上演奏門德爾松的《小提琴協奏曲》 ,對這位演出行程式50萬海里的偉大小提琴家的普 遍評論是:海菲茲是小提琴家的楷模,他把熾熱的情 感與深邃的智慧熔於一爐,為候控製得恰到好處;凡是在小提琴上可能性做到的,他都能做到,並且做得 出類撥萃、不同一般。他對弓子壓力很大,發出宏亮 的聲音,左手的力的揉弦帶來輝煌的輝煌音色。他的 演奏表情深刻,強弱對比出神入化;風格朴實優美, 銷量已超過300萬張。他改編過150首小提琴作 品。 最近,rca將海菲茲的全部錄音製成cd,全集共 46輯65張cd。
米爾斯坦(1904- ),美籍俄國小提琴家,他的演奏 給人一種嚴峻的感覺和高貴的氣質,技巧極為出色, 跳弓輕巧精確,音色美妙精緻、優美,他的精湛技藝 和優美風格使他擠身於當代名家之列。
d·奧伊斯特拉赫(1908-1974),前蘇聯小提琴家,他 的演奏技術精湛,風格樸素高尚,表情深刻,氣魄豪 放,音色溫暖感人,被公認為當代最卓越的小提琴家 之一。
梅紐因(1916- ),猶太血統的美國小提家、指揮家 、國際音樂活動家,1969年起,三次連任國際音樂家理 事會主席。演奏技巧高超、感情豐富、音色清澈甜美,具有非常迷人的魅力。
謝林(1918- ),墨西哥籍波蘭小提琴家。他的演奏優 美雅緻,風格高尚,音色優美,能很好的表達原著的思 想感情,被認為是一位很敏感、很有修養的藝術家。他錄制的6首無伴奏以巴赫奏鳴曲是世界上最具權威的錄音。
里奇(1918- ),美國小提琴家,技術高超,演奏19 世紀炫技性曲目尤為得心應手。其演奏驚人的准確,以 技巧取勝。他的演奏繼承了帕格尼尼的演奏技巧和風格 。技巧嫻熟,音色清澈。他是第一個錄制帕格尼尼的24 首隨想曲的小提琴家,是最有特色的小提琴大師之一。
斯特恩(1920- ),美籍猶太血統的小提琴家。演技 精確無暇,音色溫暖,音量宏大,以力度恰到好處著稱 。他與著名指揮家、鋼琴家、作曲家倫納德·柏恩斯坦 同是當代美國音樂界的領袖人物。
格魯米歐(1921-1986),比利時小提琴家,比利時小提 琴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音色純凈圓潤,風格優雅, 技法嫻熟,樂曲處理洗練細膩,具有深刻的內涵和耐人 尋味的韻律。
科崗(1924-1982),前蘇聯小提琴家,擅長演奏帕格尼 尼的作品。他的演奏具有濃郁的斯拉夫風格,感情豐富 ,輕松自如,純凈精確,明快優雅,富抒情性。演奏不同風格的作品,都能提示樂曲的神韻,令人回味無窮。
拉賓(1936-1972),美國小提琴家。音色優美,技巧華 麗而嫻熟,曲目極其廣泛,對個時期的作品都有深刻的 理解和動人的表演。可惜他英年早逝,評論家說,他若 多活幾年可以與海菲茲並駕齊驅。
阿卡多(1941- ),義大利小提琴家,指揮。演奏技 藝輝煌,感情豐富,能深深拔動聽眾的心弦,有「帕格 尼紀專家之稱」。
帕爾曼(1945- ),當代最著名的小提琴家之一,生 於以色列,不幸4歲患小兒麻痹,雙腿殘廢,坐輪騎演 奏,演奏感情真摯,風格宏偉,技巧嫻熟而輝煌。善於 以變幻無窮的音色表現不同時代作曲家的特點和心理, 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魄力。
朱克曼(1948- ),當代著名小提琴家,與帕爾曼同 生出於特拉維夫,他的演奏具有火一般的熱情,音色 優美、富有歌唱性,技巧和表現力相當出色。他常同妻 子(長笛演奏家)到世界各地演出。
鄭京和,韓國著名青年小提琴家,演奏技藝高超,音色 純凈優美,表情豐富,親切感人。
克雷默(1947- )前蘇聯小提琴家,演奏技巧精湛, 善於細膩而生動的表現內在情感。
穆特(1963- ),德國女小提琴家,演奏即豪放、沖 動,又溫柔、沉靜,表現出睿智和較深的音樂感。「 風格沉靜而忠於原作,左手手指十分靈活,顫音妙不可言。」而且經卡拉揚指點後,「揉弦更加飽滿、結 實,樂曲的演奏工整完善,一絲不苟」。卡拉揚稱贊 她為「自年輕格梅紐因之後的最偉大的青年音樂天才」。
朱麗亞(1983-),德國女小提琴家,出生於慕尼黑的一個音樂世家,父親是數學家,母親是鋼琴家。演奏以協樂曲和樂章片斷為主。是繼穆特後的又一位德國年輕的才貌雙全的女小提琴家。發行了多張專輯,並且開始了世界獨奏巡迴.
希拉里(1981-),美國女小提琴家,出生於弗吉里亞,受教育於朱麗亞音樂學院。手藝超強,風格獨特而出類拔萃。擅長演奏巴赫和帕格尼尼的曲子。是美國的一位年輕的獨奏手。
貝爾(1967-),美國小提琴家,出生於印第安那,受教育於科蒂斯音樂學院。風格浪漫。
華人著名小提琴演奏家
盛中國
俞麗拿
馬思聰
呂思清
陳美
李傳韻

㈥ 誰知道是哪3個人演奏了交響樂<流浪者之歌>

這個應該沒人知道,我只知作者是巴勃羅·德·薩拉薩蒂
作者簡介:
帕布羅·德·薩拉薩蒂 (Pablo de Sarasate,1844~1908),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幼年時即學習小提琴,十歲登台演奏。1856年入巴黎音樂學院深造,畢業後在歐美各地巡迴演出並大受歡迎。其演奏技藝精湛,音色甜美純凈,因而它被後人稱為「帕格尼尼再世」。與他同一時代的著名作曲家如布魯赫、聖-桑、維尼亞夫斯基、德沃夏克等人都曾創作小提琴作品題獻給他。
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獨奏曲和協奏曲,大大豐富了小提琴的表現力。代表作品為小提琴獨奏曲《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賽之歌》)、《卡門主題幻想曲》、《阿拉貢霍塔》等。
作品簡介:
薩拉薩蒂的《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賽之歌》,小提琴獨奏曲中不朽的名篇。薩拉薩蒂的作品自始至終十分講究效果和技巧,都是純粹的小提琴作品。這一首樂曲是薩拉薩蒂所有作品中最為世人所熟悉的名作,它那回腸盪氣的傷感色彩與艱澀深奧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織出來的絢爛效果,任何人聽後都會心盪神馳不已。

吉普賽民族在世界上分布廣泛,但都是從不定居的流浪民族,世世代代過著清苦而又飽受歧視的生活,但這個民族活潑、樂觀、能歌善舞。作者薩拉薩蒂運用十分恰當的手筆描寫了這一民族性格的幾個側面,並使小提琴的旋律性與技巧性得到相當完美的結合。本曲中的管弦樂伴奏部分,也是作者親自編配的。

全曲共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中板,C小調,4/4拍子。由強而有力的管弦樂齊奏作為開始,然後主奏小提琴奏出充滿憂傷的旋律。這一部分很短,只是全曲的引子。

第二部分:緩板,由小提琴奏出新的旋律,是一種美麗的憂郁,以變奏和反復做技巧性極強的發展,輕巧的泛音和華麗的左手撥弦顯示出這一主題的豐富內涵。在這部分,管弦樂並不太明顯,始終是以小提琴的輕柔旋律為主題。

第三部分:稍為緩慢的緩板,2/4拍子。小提琴裝上弱音器,"極有表情地"奏出充滿感傷情調的旋律,悲傷的情緒達到極點。這一旋律廣為人知。

第四部分:2/4拍子,急變為極快的快板, 有與第二、三部分形成明顯對比的豪邁性,反映出吉普賽民族性格的另一面--能歌善舞。以管弦樂的強奏作為先導,小提琴演奏出十分歡快的旋律,右手的快速撥奏與高音區的滑奏無比歡愉;這一旋律告一段落後,又用小提琴的撥奏開始新的旋律,接著是由十六分音符的斷奏所構成的像游絲般的旋律,充滿舞蹈氣氛;然後以更具技巧性的撥奏再現第四部分的最初部分,逐漸朝氣蓬勃地趨於高潮,最後像閃電般結束樂曲。

㈦ 曾患嚴重抑鬱症的韓國女生拉的小提琴曲叫什麼名字

韓國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朴智海,曾患嚴重的抑鬱症,任何人的安慰和鼓勵都不起作用,然而,音樂卻使她得到醫治,痊癒後,她便經常將幫助她擺脫抑鬱症困擾的曲子《有人在為你禱告》分享給他人。「似乎你已禱告,直到力量殆盡,流眼淚如下雨滴,終日不停,主關心而且了解你能忍受多少,他將告訴別人為你禱告,有人在為你禱告……」這首由美國福音作曲家Lanny Wolfe創作的曲子非常具有療愈性。

㈧ 小提琴精品.流浪者之歌.Violin Showpieces

人手一張的發燒天碟。

同一首 《流浪者之歌》 的曲子,以 穆特 與 弗里德曼 的小提琴相比較,穆特詮釋的是悲涼、悲傷、悲戚,弗里德曼詮釋的是悲憤、悲壯、悲愴,不一樣。穆特多了點宮廷貴婦的哀怨,少了點吉普賽人流浪不屈的精神。 海飛茲 是偉大的小提琴大師,但是單就《流浪者之歌》這首曲子,他的詮釋也不一定是最高境界。也許他太在乎技藝精湛了,反而染了一絲匠氣,淡了一絲虔誠。以他們三人各自演奏的《流浪者之歌》相比較,我覺得 穆特是心到手沒到,海飛茲是手到心沒到,只有弗里德曼是手到心到 。——出自《遙遠的救世主》

三人的演奏我都聽過很多遍,在我看來,穆特對曲調的把握確實不太純屬,很多地方表現的含含糊糊,不太肯定,情感表達上更像哀怨的貴族小姐。海菲茲的演奏技巧沒的說,但聽起來更像高大帥氣的王子。只有弗里德曼的音色、節奏和韻律,更像個浪盪天涯的流浪者,而這也更符合吉普賽人的精神。

《 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賽之歌》 ,是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 帕布羅·德·薩拉薩蒂的代表作之一 , 也是小提琴獨奏曲中不朽的名篇。盪氣回腸的傷感色彩與艱澀深奧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織出來的絢爛效果,任何人聽後都會心盪神馳不已。

這張由米爾斯坦和海菲茲的嫡傳弟子弗里德曼演奏的小提琴炫技作品,被稱為小提琴演奏錄音典範中的典範,其中 《流浪者之歌》 ,應該是到目前為止演奏錄音最佳的版本,至今還 無人能出其右 。專輯中 還收錄了聖桑、帕格尼尼的知名小提琴曲目 。由於本專輯採用的是較近麥克風的錄音方式,這樣使弗里德曼高超的演奏技巧表現得更為淋漓盡致。小提琴音色聽來線條粗獷,非常蒼勁;小提琴的低吟淺唱和管弦樂伴奏的直接和豐潤,如泣如訴時也同樣透發出應有的力度,那種絕美的琴腔共鳴令人深為震撼。

埃里克·弗里德曼(Erick·Friedman,1939—2004) ,美國小提琴家。是小提琴之王海菲茲的第一個正式學生。海菲茲很看中他的才華,曾在1960年邀他合作錄制巴赫的雙小提琴協奏曲,這是海菲茲惟一一次與他人合作的雙小提琴演奏唱片。後因手臂受傷,轉而從事音樂教育工作。

㈨ 小提琴曲 流浪者之歌

這是偶十級的考級曲子、、我也感覺很難、、
經驗是、、首先、多聽、、熟悉旋律、、節奏就不會亂
音準方面、前部分琶音、、首先要先找把位再找音、這急不得、必須一個一個找、變調之前先拉那個調的音階、後半部分跳弓、如果水平達不到、最好先拉、慢慢加速、可以參照克萊采爾
練習曲的模式練習
最後、、曲子的精髓是你個人的感情、這與你的閱歷有關、
我想說、最最重要的是、、這記不得、、必須一點一點摳、只要你有耐心、多練、、水平差不多是能拉成的
一定多練、、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