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古代男人最喜歡的女人是什麼樣的女人
樓上通通回答錯誤…中國古代哪來的煙?
中國人以前不抽煙,准確的說是無煙可抽,拒史料記載,中國人抽煙是從明朝開始的。明朝時,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煙草從美洲傳到了中國,同時傳進的還有玉米,於是中國人便開始種植玉米和煙草,這便叫兩個文明一起抓(玉米是滿足物質生活需要,煙是滿足精神生活需要)。自此,中國人便開始抽煙,但似乎抽煙從一開始便是男人們的事,女人很少涉口,尋及原因,大概是封建社會婦女地位低下,無資格來品嘗這洋玩意吧!然而近年來女人抽煙者也日益見增,似乎足以顯得男女確實平等了。
男人大多都愛抽煙,煙是男人的命根子。一個粗心的男人出門常常忘了帶家門的鑰匙,但決不會忘了帶煙。「飯後一支煙,塞過活神仙」這是抽煙男人最喜愛的名言。於是許多想成仙的男人便將其作為座右銘。飯後,任憑它杯盤狼藉,也懶得去收拾,側卧於床上或沙發上,冒上那麼一半根,在煙霧中看著女人刷鍋洗碗忙碌著,想想自己的清閑,確會感到一種神仙似的逍遙。所以似乎抽煙也是男人區別於女人的一種標志,有人認為男人就該抽煙,不抽煙的男人不是一個真正的男人(當然,抽煙的女人不是一個真正的女人也有其合理成分)。男人通常是一家之主(不是掌櫃的,掌櫃的通常是女人)每天都要主很多事,事多心煩。男人心煩的時候便喜歡抽煙,抽過之後,苦悶的心事便如煙霧一般彌散了,所以抽煙可解悶,這是抽煙的一大好處。抽煙似乎也可以激發靈感,開拓思維,大多作家都喜歡抽煙,煙一支接一支,靈感便紛擁而來,文章便一篇篇疊了起來。
煙也是男人人際交往的一種有力工具,送禮送好煙就不必說了,小的方面似乎是和男人的禮貌掛在一起的。熟人見面,便爭著掏自己的煙讓給對方;家中來客,主人在奉茶之餘必敬煙,否則都是不禮貌的。陌生人見面,敬一支煙便打開了僵局,親近了許多,於是很多聰明人便在擁擠的火車上靠一支煙找到了座位。
煙是有等級的,它的等級就表現在價格上,從一盒五分錢的到一根幾百元的不等。因此男人抽的煙便可顯示出他的身份與地位來。抽「一支筆」「玉溪」的決不是「鋤禾日當午」的農民,將蛤蟆煙絲放在紙條上,兩頭卷得尖尖的,用唾沫一粘,抽上老半天的也決不是「款爺」。兩個男人見面,手便開始在衣袋裡摸索。一個摸出十幾元一包的「紅塔山」,另一個兩元一包的「天湖」便羞於出兜,於是便臉一紅,沾上點「好煙」的光。
男人抽煙有很多姿勢,有坐著抽的,站著抽的,躺著抽的,走在路上抽的,也有偷偷鑽進廁所抽的(大多是怕老師的學生和怕老婆的男人)。抽煙的花樣也多種多樣:有的是吸一口馬上吐出來,接著再吸;有的將煙霧深深地吸進肺里,讓其做一個伸展運動以後再溜出來;有的是口進鼻孔出;更有甚者會將煙吐成一個又一個的圈,最後吐出一條煙帶,將圈一個一個串起來……從中足可顯露出男人抽煙的造詣是何其深。
女人喜歡漂亮的衣服,而男人喜歡煙勝過女人喜歡衣服。可以說,男人有四寶:煙,茶,酒,女人。對一個愛煙如命的男人來說可以無茶、無酒、無女人,但不可無煙。要男人戒煙,除非女人戒了飯。
男人愛抽煙,所以男人做什麼事都如同抽煙,如抽煙一般品茶的苦澀,如抽煙一般品酒的醇香,也如抽煙一般享受女人的溫柔;男人愛抽煙,從而註定男人的人生也便如煙,從點燃到熄滅,自始至終,都是寧折不彎的;男人愛抽煙,是因為男人本身也正如一支煙,一支女人最愛抽的煙
② 古人心目中的女性美
審美觀念是受時代、階級和民族習慣制約的。在原始繪畫中,沒有花草,沒有女性的特別誇飾描繪。無論是狩獵場面或拜神場面,男女形象,除服飾之外,無多大區別。女性畫得同男性一樣勇武有力。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在描寫美婦人庄姜時,重復地形容了她的高大(「頇人其廄」、「頇人敖敦」),在《椒聊》中,又以「頌大無朋」(魁梧高大難以比擬)、「碩大且篤」(身體高大而有風度)來稱贊一位美婦人。可見殷周以前的古人,並不欣賞那種「嬌小」、「贏弱」的女性。 中國女性社會地位的下降,一般說來始於漢朝。自此,婦女在統治者的眼中漸漸成了生活附屬品和玩物。他們不僅要四處選擇迎合他們味口的女性,還要用殘忍的手段來人為地改變婦女的身高、體形。「腰不盈握」、「三寸金蓮」之類的畸形婦女,成為他們心目中女性「美」的標准。 勞動人民對自己的妻女姐妹,自有自己的審美觀念。《詩經》之後的《玉台新詠》,是又一本古詩歌總集。它的第一首詩《上山采蘼蕪》,是描寫一對已離婚的夫妻對話。當前妻問起新婦的情況時,「做夫」回答道:「新人雖言好,末若故人姝。顏色類相似,手爪不相如。」「噎彩」就是對美女的一種稱呼。新人不夠「姝」的地方在哪裡呢?不是長相顏色不好,而是缺乏勤勞的美德。這里女性美形象,明顯地寓於心靈美基礎上。其他,如《陌上桑》中的羅敷,《孔雀東南飛》中的焦仲卿妻,也無不都是這樣..
③ 中國古代名人美女名稱
「女士」,源於《詩經》「厘爾女士」,孔穎達疏「女士,謂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為和才華,即對有知識、有修養女子的尊稱。
「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記載:「看她是個女流,倒有許多豪傑的光景。」這是對舊時女人的泛稱。
「女郎」,古樂府《木蘭辭》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壯志之意,也是對年輕女子的代稱。
「巾幗」,源自《晉書》,是古代婦女頭上的裝飾物,藉以代表女性。當時諸葛亮伐魏,多次向司馬懿挑戰,對方不應戰,諸葛亮便把婦女的頭飾遺下,以此辱笑他不如一個女人。後來,人們常把婦女中的英雄豪傑稱之為「巾幗英雄」。
「女史」,指古代有學問並當過掌管宮廷王後禮儀、典籍、文件工作官員的女子。
「裙衩」是古代婦女的衣著裝飾,泛稱女性。多在小說、戲劇中出現此詞。《紅樓夢》第1回:「我堂堂須眉,誠不若彼裙衩。」「淑女」,指溫和善良美好的女子,文學作品中常見此稱謂。《詩經周南關睢》:「關關睢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妙齡少女」,指正值青春年華的女子。「絕代佳人」,指當世無雙的美人。
「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故對年輕美麗的女子總是冠以「玉人」、「璧人」、「佼人」、「麗人」、「玉女」、「嬌娃」、「西施」、「尤物」、「青娥」等稱。
「掃眉才女」,指有文才的女子。
「不櫛進士」,指才華橫溢的女子。 j
「冶葉倡條」,指輕狂嬌艷的女子。
「軟玉溫香」,指溫柔年輕的女子。
「道旁苦李」,指被人拋棄的女子。
「小家碧玉」,指小戶人家的美貌女子。古樂府《碧玉歌》有「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貴德」之句。
美麗而堅貞的婦女被稱為「羅敷」。
貌丑而有德行的婦女被稱為「無鹽」。
尊稱別人的女兒為「千金」、「令媛」、「女公子」。
稱別人的妻子為「太太」、「夫人」,此外還有「會閫」、「室人」、「令間」之稱。稱自己的妻子為「賤內」、「內子」、「內助」、「中饋」
④ 為什麼中國古人要把妖艷的美女 比作狐狸精
在戰國時代的著作里,便出現了以狐為原型的神獸,狐被賦予了作怪變異的能力。當時的《呂氏春秋》記述大禹為了治水,年三十而尚未成婚,行至塗山時,遇到一隻九尾白狐,並且聽到塗山人祝福的歌聲:「大大的白狐啊,九條尾巴長又長。願你早日結婚吧,子子孫孫永繁昌。」東漢《吳越春秋》中還載有大禹娶由九尾白狐變成的塗山女為妻的傳說。神奇的狐狸能變形為人,這是狐狸成精的雛形。
據說「狐狸精」這個名稱始於唐初。《太平廣記》中《狐神》條雲:「唐初以來,百姓皆事狐神,當時有諺曰:『無狐魅,不成村。』」「魅」字,《說文》釋為「老物精也」。「狐魅」即「狐狸精」。「狐魅子」一詞的出現,反映出「狐狸精」已作為一個獨立的形象存在於人們的意識和民間信仰里。「狐狸精」化作人形,或到處做客吃喝,或上門求娶妻妾,它的情感、行為都是以人的模式來塑造的。唐代以後的志怪小說,如《容齋隨筆》、《聊齋志異》等中,更是到處活躍著性格各異、人情味十足的狐狸精。
在《詩經》中,狐作為隱辭的意義便是性愛。
《搜神記》引道士雲:「狐者,先古之淫婦,其名曰阿紫。」古人把狐狸視為性情淫盪、以美貌迷惑人的精靈鬼怪,再加上狐狸成精的傳說和志怪小說中對眾多民間妖艷、多情的狐狸精的描述,於是乎,人們的俗語中便把性感而具誘惑力的不良女性稱為「狐狸精」了。
參考資料:青島新聞網
⑤ 中國古代的有名美女(不只四大美女)
夏朝:
妺喜(夏朝最後一位國王桀的王後)
商朝:
妲己(商朝最後一位國王紂的王後)
西周:
褒姒(周幽王寵姬)
春秋戰國:
驪姬(晉獻公夫人)
南子(衛靈公如夫人,傳與孔子調情)
夏姬(陳靈公的情婦,以妖冶聞名)
西施(越王勾踐獻給吳王的著名美女)
鄭旦(和西施一起被獻給吳王的美女)
文姜(魯桓公夫人)
孟贏(楚平王夫人)
秦、兩漢:
虞姬(西楚霸王項羽寵姬)
戚夫人(漢高祖劉邦的寵姬)
李夫人(漢武帝劉徹的寵姬)
陳阿嬌(漢武帝劉徹的皇後)
衛子夫(漢武帝劉徹的皇後)
秦羅敷(漢朝民間的著名美女)
卓文君(司馬相如的夫人)
班昭(斑超的妹妹)
趙飛燕(東漢漢成帝的皇後)
趙合德(趙飛燕姐姐,東漢漢成帝的寵妃)
王嬙(又名王昭君,東漢元帝時的宮女,出為匈奴單於為後)
三國:
蔡琰(又名蔡文姬)
大喬(吳主孫權寵妃)
小喬(周瑜的愛妾)
孫尚香(孫權的妹妹)
貂嬋(先後嫁與董卓和呂布)
甄氏(魏文帝曹丕的皇後)
兩晉南北朝:
綠珠(西晉石崇的愛妾)
潘妃(南齊東昏侯寵妃)
馮小憐(北齊後主高緯皇後)
張麗華(陳後主的寵妃)
隋唐五代:
宣華夫人(隋文帝寵妃)
蕭氏(隋煬帝皇後)
朱貴兒(隋煬帝寵妃)
袁紫煙(袁天罡女兒,隋煬帝寵妃)
袁寶兒(隋煬帝寵妃)
上官婉兒(宰相上官儀孫女,武則天時宮女)
江采萍(唐玄宗寵妃)
楊玉環(唐玄宗寵妃)
關盼盼(唐朝名妓,詩人白居易的相好)
霍小玉(唐朝名妓,詩人李益的相好)
薛濤(唐朝第一名妓)
大周後(南唐後主的皇後)
小周後(南唐後主的皇後)
兩宋:
李師師(宋朝名妓)
唐婉(詩人陸游的表妹、夫人)
李清照(女詞人)
梁紅玉(宋朝名妓,韓世宗夫人,民族英雄)
琴操(宋朝名妓,蘇軾相好)
嚴蕊(宋朝名妓)
元明:
鄭貴妃(明神宗的皇貴妃)
客印月(明熹宗乳母、魏忠賢入宮前的情人)
陳圓圓(明朝蘇州名妓)
顧橫波(明朝南京名妓)
董小宛(明朝南京名妓,詩人冒辟疆相好)
卞玉京(明朝南京名妓)
李香君(明朝南京名妓,漢奸候方域相好)
寇白門(明朝南京名妓)
馬湘蘭(明朝南京名妓)
柳如是(明朝浙江名妓,詩人錢謙益相好)
滿清:
董萼妃(滿清順治寵妃)
靈簫(清朝名妓,詩人龔自珍相好)
顧太清(恪親王奕繪的王妃,詩人龔自珍相好)
賽金花(清末名妓)
最後補充 蘇小小 (美女加才女,偶非常欣賞)
⑥ 中國古代女人三從四德是指哪些
其實這都出於《禮記》中《儀禮》上的記載。而且「三從」、「四德」的內涵,並沒有一點輕視女性、或是壓迫女性的意思。所謂「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或謂老來)從子」,就叫「三從」,那有什麼錯?你把「從」字換做現在流行的法律術語,變成「負擔」或「負責」來想想就通了,那真是對女性的尊重啊!女子在未嫁之前,應該由父母負擔生活,負責教養,有什麼不對?結婚出嫁以後,作為丈夫的男人,就應該負擔起妻子一切的生活費用,負責妻子的安全,那又有什麼不對?除非是反過來,男人要靠妻子生活的才對嗎?丈夫死了,當然妻子自身的父母也老了,不靠子女的照應,怎麼辦?
當然啰!從現在來說,可以靠政府所辦的社會福利,但真是一個男子漢或好兒女,把父母養老的感情和責任完全推之於社會,也未免有點那個吧!尤其在父母子女的情感上說,恐怕不是味道吧!為別人、為大眾爭福利的養老是大好事,如果是只為自己,那便不算是「民主」的本意,只能算是個人自由(自私)主義的什麼吧!也許我又錯了!不過,你如從上古的歷史社會來設想,三千年前,教育並不普及,尤其女性根本無法受教育。而且基本上,上古是全靠人力的古老農業經濟社會,女性更沒有自由獨立謀生的能力,那麼,在家不從父,又要從誰呢?出嫁,當然也就是要有取得長期飯票的需要,不從夫,又如何呢?至於夫死從子,事實很明顯,就不要多說了。但是還要知道,夫死、子小,還要「母兼父職」,撫養子女成人,試想那又是究竟誰從誰呢?如果你把「從」字只當做「服從」、「盲從」的意義來解釋,那便是你這個中國人還沒有弄通中國字的內涵,還需要再回去在「孔夫子師母」那裡多學習學習吧!
展開剩餘48%
說到「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的「四德」,這是有關婦女人格和人品養成教育的目標,不只適合於女性,男兒也同樣需要有這種教養。一個人的品德有了問題,不論是男女,當然是不受人歡迎。言語粗暴,或是刻薄貧嘴,或是出言不當等等,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沒有口德,那也當然不行。至於「婦容」一項,更不要誤解是在選美。古文簡略,它所謂「容」,是指平常的「儀容」整潔,不要故作風騷,給人做笑料。「婦功」一項,過去在有的書上,要把「功」字讀成「紅」字,那是專指刺綉,或裁縫衣服和精工紡織的技能。尤其在過去以農業經濟為主的農村社會里,這對於充實家庭經濟的作用更為重要,古老的婦女「四德」中的這一項,我覺得對於現代和將來社會中的女性,更為重要。簡單地說,還在二十多年以前,我有一個朋友的女兒,大學畢業了,和一位在外國的華僑青年結婚,他們在出國以前,奉父母之命向我辭行。我就對那位朋友的女兒說,你出國第一件最重要的事,還要去求學。我不是叫你去讀一個什麼博士或碩士的學位,我希望你去學習一種個人獨立謀生的技術,如依一般女性來說,學會計也好。因為時代到了現在,尤其是將來婚姻制度快要破產了,愛情是抵不過麵包和米飯的。所以現代的女性,從小開始必然要學會一項專業獨立謀生的專長,才能保障自己和夫妻的關系,這就是「婦功」的重要。這位小姐,後來照我的話做到了,固然不負所望,也不出所料。
在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古老社會里,雖然不是政府的明文規定,但在自然形成的風俗中,對於幼小男女的教育,尤其是「婦功」方面,早已自成為一種當然的行為
⑦ 中國古代名人故事(女)要真實的
摘要 王昭君,約於公元前52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宜昌秭歸縣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漢王嬙即此邑之人,故雲昭君之縣。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
⑧ 在中國古代文人心中,才貌雙全,愛資助窮書生的女神是誰
在中國古代,有著這樣的一群女子,她們或生性善良,或多才多藝,或文采過人,但卻有著一個共同的點——相貌極佳而又命運多舛,這些女子迫於生活壓力,不得不落入紅塵。在中國古代,名妓頗多,如秦淮八艷之一的柳如是,北宋著名歌姬李師師,讓吳三桂「沖發一怒為紅顏」的陳圓圓,以及埋骨西冷(音:líng)的蘇小小。其中,蘇小小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文人心目中最美的名妓,此人不僅僅是才貌雙全,最重要的是有著一顆善良之心,曾經資助過書生,但卻紅顏薄命。
第二年,鮑仁果然高中,並且被聖上委派出任滑州刺史,剛好需要經過錢塘。但可惜的是,蘇小小在這一年的春季便因病逝世,鮑仁聽說之後十分悲痛,在其墓前立碑曰:錢塘蘇小小之墓。
「生在西泠,死在西泠,葬在西泠,不負一生愛好山水」是蘇小小的遺願,而她也秉承著這個理念過完了她隨心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