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圖片大全 » 中國美女妝容發展史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中國美女妝容發展史

發布時間: 2022-03-07 01:21:46

1. 關於中國妝容的發展歷。(上古時代——近代)

中國妝容的發展http://bbs.voc.com.cn/topic-192305-1-1.html
圖示各朝代婦女的妝容
謊言的沙灘 發表在 圖說歷史 華聲論壇 http://bbs.voc.com.cn

花黃與花鈿

北朝《木蘭詩》里,少女花木蘭替父從軍,征戰十年始歸。她一回到告別已久的閨房,就急忙「脫我戰時袍,著我舊衣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詩中花木蘭所貼的花黃是古代流行的一種女性額飾, 又稱額黃、鵝黃、鴨黃、約黃等,是把黃金色的紙剪成各式裝飾圖樣,或是在額間塗上黃色。這種化妝方式起源於南北朝,當時佛教的盛行,愛美求新的女性從塗金的佛像上受到啟發,將額頭塗成黃色,漸成風習。南朝梁簡文帝蕭綱《美女篇》雲:「約黃能效月,裁金巧作星。」就是指額黃。到唐朝時額黃更加盛行。如盧照鄰詩:「片片行雲著蟬鬢,纖纖初月上鴨黃。」皮日休詩「半垂金粉如何似,靜婉臨溪照額黃」,鄭史詩「最愛鉛華薄薄妝,更兼衣著又鵝黃」,經過五代到宋代時,額黃還在流行,如宋彭汝勵詩:「有女夭夭稱細娘,珍珠落鬢面塗黃。」 古時還時興過由額黃發展而成的佛妝,張芸叟《使遼錄》中所說:『胡婦以黃物塗面如金,謂之佛妝。』但這種潮流並未大范圍的在漢地流行。

與花黃相近的額飾還有花鈿,關於花鈿的起源,有一個亦真亦假的美麗傳說:南朝《宋書》中寫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曾在正月初七日卧於含章殿檐下,殿前梅樹上一朵梅花,恰巧落在公主額上,額中被染成五齣花瓣狀。宮中女子見公主額上的梅花印非常美麗,於是紛紛剪梅花貼於額頭,這種梅花妝很快就流傳到民間,成為當時女性爭相效仿的時尚。五代前蜀詩人牛嶠《紅薔薇》「若綴壽陽公主額,六宮爭肯學梅妝」,即是在說這個典故。至宋朝時,還在流行梅花妝,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簾隙,佳人半露梅妝額,綠雲低映花如刻。」

古代還有一種在面頰貼花鈿的化妝術,稱為面靨或笑靨。相傳三國時期,吳太子孫和酒後在月下舞水晶如意,失手打傷了寵姬鄧夫人的臉頰,太醫用白獺髓調和琥珀給鄧夫人治傷,傷愈之後臉上留下斑斑紅點,孫和反而覺得鄧夫人這樣更為嬌媚,很快宮廷、民間就興起了丹脂點頰,而且流傳到後世。梁簡文帝詩:「分妝開淺靨,繞臉傅斜紅。」即在形容這種妝飾,詩中的斜紅是一種和面靨配套的面飾。面靨在唐朝時依然風行,高承《事物紀原》中記載:「遠世婦人喜作粉靨,如月形,如錢樣,又或以朱若燕脂點者,唐人亦尚之。」從南薰殿舊藏的幾位宋代皇後像中可知面貼花鈿在宋代猶有餘風。

從傳世的文字與形象資料得知,花鈿的樣式是多種多樣的,最簡單的僅是一個紅點丹,復雜的有各種小動物及花朵的圖案。製作花鈿的材料有金箔片、珍珠、魚腮骨、魚鱗、茶油花餅、黑光紙、螺鈿殼及雲母等,五代後蜀孟昶妃張太華《葬後見形》寫「尋思往日椒房寵,淚濕衣襟損翠細」,詩中的翠鈿是用翠鳥的羽毛製成的。宋代陶谷所著《潸異錄》中說:「後唐宮人或網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塗翅,作小折枝花子。」 這是用蜻蜓翅膀做花鈿了。

花鈿是用一種牛魚鰾製成的呵膠貼於額上的,卸妝時用熱水敷軟即可揭下,由此可知,白居易《長恨歌》「花鈿委地無人收」一句中隱含著讓人不忍多想的凄慘。與之相比,李清照思念丈夫而寫的《蝶戀花》中「酒意待情誰與共,沮融殘粉花鈿重」之句僅僅是一場溫暖的憂傷。

2. 中國古代妝容演變信息圖表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由於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人們從遠古時期開始就已經對天文現象進行觀察,經過世代連續不斷的努力,積累了越來越多的天文學知識,並逐漸形成了內容豐富且具有獨特風格的天文學體系。中國古代天文學在許多領域曾長期在世界上處於領先的地位,在世界天文學史和中華民族文化史上,都寫下了光輝的篇章。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最主要組成部分是歷法,換一句話說,歷法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核心。中國古代歷法不單純是關於歷日制度的安排,它還包括對太陽、月亮和土、木、火、金、水五大行星的運動及位置的計算;恆星位置的測算;每日午中日影長度和晝夜時間長短的推算;日月交食的預報等等廣泛的課題。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古代歷法的編算相當於近現代編算天文年歷的工作。為此,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展開了一系列的觀測與研究活動:譬如對歷法諸課題的共同起算點——歷元的選定,對一個又一個天文學概念的闡述,對種種天文常數的測算、各種天文數表的編制,對具體推算方法、天體測量方法和數學方法的抉擇和改進等等。這些就構成了中國古代歷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

3. 中國古代化妝發展史的起源是怎樣的呢

上古時代(黃帝——公元前221年)一般推斷,中國婦女的化妝習俗在夏,商,周三代時期就已經興起,而我國古代婦女化妝的主要原料是鉛粉。而商周時期化妝似乎還局限於宮廷婦女,主要為了供君主欣賞享受的需要而妝扮,直到東周春秋戰國時期,化妝才在平民婦女中逐漸流行。殷商時期,因配合化妝而發明了銅鏡,更加促使化妝習俗的盛行。 [綿陽匯美國際化妝攝影藝術學校]
v秦漢時代(公元前221年——公園220年)兩漢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高度發展和審美意識的提高,化妝習俗得到新的發展,無論貴族還是平民階層的婦女都會注重自身的容顏裝飾。漢桓帝時,大將軍梁冀的妻子孫壽便是以擅長打扮聞名,她的儀容裝飾新奇嫵媚,使得當時婦女爭相模仿,那時的妝型,已經出現了不同的樣式,而化妝品也豐富了許多。
v魏晉南北朝(220年——581年)這個時期由於北方少數民族的勢力逐漸擴張到中原,中原人民又往南遷徙,形成各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融匯,使我國婦女的化妝技術在此時期漸趨成熟,呈現多元化的傾向,整體而言,婦女的面部妝扮在色彩運用上比以前大膽,妝扮的形態變化也很大,而且女性普遍以瘦弱為美,普遍愛好體態羸弱,脂粉之類化妝品的製作到魏晉時期已經成熟,產品質量很高,這個時期還有一名叫段巧笑的宮女,時常「錦衣系屢,作紫粉拂面」,當時這種裝法尚屬少見,但是可以看出古代紫色為華貴象徵的審美意識。
隋唐五代(581——960年)隋唐五代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個時期,大約從公元6世紀末葉到10世紀中葉,共三百多年的時間,其中唐朝更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一個時代,隋朝婦女的裝扮比較樸素,不想魏晉南北朝有較多樣的變化式樣,更不如唐朝多姿多彩。唐朝國勢強盛,經濟繁榮,社會風氣開放,婦女盛行追求時髦,女子時興濃妝艷抹。著意修飾。唐朝的女性社會地位提高,是中國歷史上女權最高的一個朝代,也出現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
宋朝(960——1279年)宋朝建立以後,經濟有所發展,美學思想發展到這時也有了和以前不一樣的變化,宋朝的婦女妝扮屬於清新,雅緻,自然的類型,不過擦白抹紅還是臉部妝扮的基本要素,因此,紅妝仍是宋代婦女在化妝方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遼金元朝(907——1368年):遼在1125年被金所滅,金在1234年被蒙古所滅,蒙古又在1276年滅南宋,統一了中國,建立元帝國,元朝一共延續了89年,而契丹,女真,蒙古都是游牧民族,在入主中原前妝扮都非常樸素,知道逐漸漢化後,才變得比較講究和華麗。 [綿陽匯美國際化妝攝影藝術學校]
明朝(1368——1644年)明朝初期,國勢強盛,經濟繁榮,自宋元以來開始崇尚以婦女小腳為美的劣習,婦女受到種種壓抑及摧殘,裝飾儀容上面不可能有特殊的表現。
清朝(1616——1911年):明清以來,對女性的禮教約束很嚴,在妝飾方面就不可能有突出的表現,明清時期婦女一般崇尚秀美清麗的形象,以面龐秀美,彎曲細眉,細眼,薄小嘴唇為美。
清末民初,中國逐步接受西方文明,但整個社會仍然非常保守,婦女不可再外面拋頭露面,大體女性化妝非常簡單,眉形流行彎曲的柳葉眉,並以朱紅的小嘴為流行。

4. 中國美容化妝的歷史發展

關於化妝品的歷史,尚未發現准確的記載。從考古工作發現的陪葬品、壁畫、雕刻以及生活遺跡中推測,遠在公元前2000多年,人類就懂得化妝美容了。人類使用化妝品,是從使用香料開始的。逐漸與葯物合為一體,美容與治病相結合。相傳國外使用化妝品,源於古埃及。公元前5世紀就懂得用加了芳香物的油脂,塗布全身去朝聖,以示虔誠,或用以塗布於屍體以防腐。香料的來源,均為把天然芳香植物搗碎或浸泡等簡單加工。經過幾千年的進化,於公元10世紀開始懂得用蒸餾技術加工芳香物。到15世紀歐洲進入文藝復興時期,文化空前繁榮,人類的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都有很大提高。化妝品也開始從醫葯系統中分離出來,形成單獨行業。到19世紀,由於有機化學的發展,有機合成空前發達。隨著油脂的加工,香料的提取與合成,染料、瀕料與表面活性劑的合成,為化妝品工業的大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原料。20世紀中葉(二戰以後)是國際化妝品大發展時期,工商企業不斷涌現,其中競爭力較強的約500家公司。這些公司的實力,也在隨時變化。

我國是文明古國,有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也是最早懂得和使用化妝品的民族之一。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商朝末期,已經有了美容品「燕支」,即今日的「胞脂」。當時是以燕地產的紅蘭花葉,搗成汁、凝做脂,用以飾面。使用化妝品,最初是以宮庭內部為主,逐漸擴展到民間。形式是從自產自用,逐步發展到集中生產的小作坊。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化妝品作坊是楊州謝馥春與抗州孔鳳春,都已有百餘年的歷史,也都是由采煉芳香物供應宮庭發展起來的,現在已經改建成現代化化妝品廠了。

我國現代化化妝品廠,始建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早是在香港建廠的廣生行。於1905年生產「雙妹牌」花露水、雪花膏,比1895年問世的「旁氏」雪花膏只晚10年。但由於政治局勢一直不穩定,到1949年解放前夕,全國只有少數大城市有化妝品生產,旦數量少、檔次低、質量次。解放後,化妝品工業在輕工業部領導下,已形成獨立的工業體系。由於思想上把化妝與資產階級生活方式聯到一起,致使化妝品工業又徘徊了30年。到70年代宋80年代初,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物質生活與文化生活普遍提高,對香美的認識,也在改變。打扮得整潔、美麗,並不是資產階級的專利,化妝品的消費也與日俱增。近10年來,通過吸取國外先進經驗,進行枝木改造,我國化妝品工業已初具規模。目前己擁有大小生產企業二千多個,品種花色齊全,質量已有很大提高。1991年產價已達45億元人民幣,比1990年增長了28%,利稅約14億元人民幣,出口創匯1.5億美元。發展速度是相當快的。

5. 化妝的發展歷史

早在原始時期,人類就開始用一些特別的東西來裝飾自己,使自己變得更加美麗。考古學家曾在原始人類的遺址上發現用小石子、貝殼或獸牙等物製作而成的美麗的串珠,用於裝飾;在洞穴壁畫上發現了美容化妝的痕跡。

據說畫眉之風起於戰國,在還沒有特定的畫眉材料之前,婦女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古代婦女畫眉所用的材料,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

到了宋代,畫眉墨的使用更加廣泛,婦女們已經很少再使用石黛。關於畫眉墨的製作方法,宋人筆記中也有敘述,例如《事林廣記》中說:「真麻油一盞,多著燈心搓緊,將油盞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煙凝上,隨得掃下。

元代之後,宮廷女子的畫眉之黛,全部選用京西門頭溝區齋堂特產的眉石,至明清也如此。到了20世紀20年代初,隨著西洋文化的東漸,中國婦女的化妝品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畫眉材料,尤其是桿狀的眉筆和經過化學調制的黑色油脂。

(5)中國美女妝容發展史擴展閱讀:

化妝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女性美容技術。古代人們在面部和身上塗上各種顏色和油彩,表示神的化身,以此祛魔逐邪,並顯示自己的地位和存在。

後來這種裝扮漸漸變為具有裝飾的意味,一方面在演劇時需要改變面貌和裝束,以表現劇中人物;另一方面是由於實用而興起。如古代埃及人在眼睛周圍塗上墨色,以使眼睛能避免直射日光的傷害;在身體上塗上香油,以保護皮膚免受日光和昆蟲的侵擾等等。

如今,化妝則成為滿足人們追求自身美的一種手段,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化妝品並運用人工技巧來增加天然美,不限男女。

6. 中國古代各個朝代的妝容特點

1、秦的女子偏好橘色系的妝容,眉妝的流行甚至延續到漢和唐,是經典而且被扶桑所學習的一點眉。重點是眉心濃,眉頭和眉尾淡。

2、唐的民風開放,因此唐女子妝容多有變化。先是有引導後世「一白遮三丑」的經典白面出現,一點眉也延續出遠山黛,青黛,柳葉黛等多種其他妝容。

3、宋民風極為保守,唐代女子的開放風氣受極大打壓。因此宋代女子妝容極為素潔。妝容以清新高雅為主,強調自然膚色及提升氣質為主題。眼妝延秦丹鳳,但更為自然,淡淡斜飛入鬢的眼型在許多宋代仕女圖中都可查證。

4、元朝女子蒙古族宮廷多以暗紅色著妝,仍十分簡潔。元民間女子盛行素顏風潮,與前兩朝的艷麗與高雅反差極大。整體妝容隨意。

5、明代女子著妝以明亮為主,艷麗色彩盛行,甚至延續到清代的各種眉妝。

6、清代女子妝容宮廷民間反差大。官宦及宮廷女子著色沿襲秦,以橘色為主,艷麗的色彩張力是清上層的著妝風尚。柳葉眉,水眉,平眉,斜飛眉占據主位。眼妝反腔調素凈。臉頰著色偏暗,唇色艷紅居多,強調艷麗雍容。

7. 中國化妝發展史從遠古時代起源經歷了那些朝代

化妝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女性美容技術。古代人們在面部和身上塗上各種顏色和油彩,表示神的化身,以此祛魔逐邪,並顯示自己的地位和存在。後來這種裝扮漸漸變為具有裝飾的意味,一方面在演劇時需要改變面貌和裝束,以表現劇中人物;另一方面是由於實用而興起。

如古代埃及人在眼睛周圍塗上墨色,以使眼睛能避免直射日光的傷害;在身體上塗上香油,以保護皮膚免受日光和昆蟲的侵擾等等。如今,化妝則成為滿足人們追求自身美的一種手段,其主要目的是利用化妝品並運用人工技巧來增加天然美,不限男女。

「脂粉黛澤之化妝,中國古代,早已實行。迨及唐朝,人文璨然,宮嬪眾多,使六宮粉黛,競美爭妍。所以化樁一項,更趨濃艷。日本平安朝女子之化妝,起源亦由於唐,今分為髻、額黃、眉黛、朱粉、口脂等等。」

愛美是人類的天性,早在原始時期,人類就開始用一些特別的東西來裝飾自己,使自己變得更加美麗。考古學家曾在原始人類的遺址上發現用小石子、貝殼或獸牙等物製作而成的美麗的串珠,用於裝飾;在洞穴壁畫上發現了美容化妝的痕跡。了解一些過去的東西,也許會對你的生活有好處!

據說畫眉之風起於戰國,在還沒有特定的畫眉材料之前,婦女用柳枝燒焦後塗在眉毛上。古代婦女畫眉所用的材料,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的畫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種黑色礦物,也稱「石黛」。

描畫前必須先將石黛放在石硯上磨碾,使之成為粉末,然後加水調和。磨石黛的石硯在漢墓里多有發現,說明這種化妝品在漢代就已經在使用了。除了石黛,還有銅黛、青雀頭黛和螺子黛。銅黛是一種銅銹狀的化學物質。青雀頭黛是一種深灰色的畫眉材料,在南北朝時由西域傳入。

螺子黛則是隋唐時代婦女的畫眉材料,出產於波斯國,它是一種經過加工製造,已經成為各種規定形狀的黛塊。使用時只用蘸水即可,無需研磨,因為它的模樣及製作過程和書畫用的墨錠相似,所以也被稱為「石墨」,或稱「畫眉墨」。

到了宋代,畫眉墨的使用更加廣泛,婦女們已經很少再使用石黛。關於畫眉墨的製作方法,宋人筆記中也有敘述,例如《事林廣記》中說:「真麻油一盞,多著燈心搓緊,將油盞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煙凝上,隨得掃下。預於三日前,用腦麝別浸少油,傾入煙內和調勻,其墨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燈花,用尤佳。」

這種煙薰的畫眉材料,到了宋末元初,則被美其名曰「畫眉集香圓」。元代之後,宮廷女子的畫眉之黛,全部選用京西門頭溝區齋堂特產的眉石,至明清也如此。到了20世紀20年代初,隨著西洋文化的東漸,中國婦女的化妝品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畫眉材料,尤其是桿狀的眉筆和經過化學調制的黑色油脂。

(7)中國美女妝容發展史擴展閱讀:

古代妝粉的發展:

關於米粉的製作方法,在《齊民要術》里有比較詳細的記載,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個圓形的粉缽盛以脂米汁,使其沉澱,從而製成一種潔白粉膩的"粉英",然後放在日中曝曬,曬干後的粉末即可用來妝面。由於這種製作方法簡單,所以在民間廣泛流傳,直到唐宋時期,人們製作米粉,仍然採用這種方法。

還有一種香粉,是用粟米製作,類同上,只是最後再加上各種香料,便成香粉,由於粟米本身含有一定的粘性,所以用它敷面,不容易脫落。和米粉相比,鉛粉的製作過程復雜得多,從早期的文獻資料看,所謂鉛粉,實際上包含了鉛、錫、鋁、鋅等各種化學元素,最初用於婦女妝面 的鉛粉還沒有經過脫水處理,所以多呈糊狀。

自漢代以後,鉛粉多被吸干水份製成粉末或固體形狀。由於它質地細膩,色澤潤白,並且易於保存, 所以深受婦女喜愛,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

除了單純的米粉、鉛粉以外,古代婦女的妝粉還有不少名堂,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宮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摻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唐代宮中以細粟米製成"迎蝶粉"。在宋代,則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蠟脂、殼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調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

在明代則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煉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製成玉簪之狀的"玉簪粉"。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細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還有以產地出名的,如浙江的"杭州粉"(也稱官粉);荊州的"范陽粉";河北的"定粉";桂林的"桂粉"等等,粉的顏色也由原來的白色增加為多種顏色,並摻入了各種名貴香料,使其具有更迷人的魅力。

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大批妝粉實物相繼出土,有的盛在精緻的缽內,有的安裝在絲綢的包里,最有特色的是從福建福州出土的南宋妝粉,被製成特定形狀的粉塊,有圓形、方形、四邊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等,上面還壓印著凸凹的梅花、蘭花以及荷花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