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大全 » 大美女在娘家就會唱黃梅戲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大美女在娘家就會唱黃梅戲

發布時間: 2022-06-25 18:50:35

Ⅰ 關於黃梅戲

黃梅戲起源有了新說——起源於安慶地區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省安慶地區的懷腔

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省安慶市,一代黃梅戲大師嚴鳳英就是安徽省安慶人,黃梅戲與湖北省黃梅縣並無關聯,並且黃梅戲一直用安徽省安慶市地方方言歌唱,起源於安慶地方黃梅時節採茶歌曲,大部分黃梅戲演員都是安徽人,而湖北省方言與安徽方言差異很大,湖北省只是借黃梅縣地名虛構起源歷史以爭奪黃梅戲文化遺產,黃梅戲在湖北並沒有太大知名度。江蘇蘇州有個太湖,而安徽也有個太湖,全國各地地名相同的很多,而黃梅戲不是以地名為名,而是以節氣為名。
黃梅戲是深受群眾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從孕育、成形、發展、壯大,至今已走過兩百年的時光。但是,對於這一重要的地方戲曲劇種的起源,一直眾說紛紜。最近安徽省專家通過田野考察和資料研究,提出了新說法,認為黃梅戲起源於安慶地區。此說推翻了流傳較廣的黃梅戲起源於湖北黃梅縣的傳統說法。
2015年11月,在安徽省市兩級宣傳部門的支持下,安慶市黃梅戲劇院以《黃梅戲的起源與發展》作為學術課題,聘請多位多年從事黃梅戲藝術研究的專家學者,對黃梅戲起源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調查研究。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通過7個月的田野調查,對民歌、時調、鼓書、燈戲、佛道音樂、青陽腔、高腔、彈腔等音樂進行調查和取樣錄制,調查地域涉及安徽、湖北、江西、江蘇、陝西五個省區,采訪對象達413人,收集民歌3000餘首,錄制音像達900多分鍾。
參與此項調查的安徽黃梅戲研究者王秋貴說,黃梅戲的語言以安慶方言為基礎,聲腔以安慶民歌為基調,黃梅戲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黃梅戲誕生之前就已經在安慶地區流行。此次田野調查的一個重要發現是,遠在千里之外的陝西省南部商洛地區,居住著許多清朝康、雍、乾時期從安慶各縣遷過去的移民。他們早就失去了與家鄉的聯系,直到近年各家族才陸續尋宗認祖。盡管遠隔千里,但他們至今還操持著安慶方言,還傳唱著200多年前從老家帶過去的民歌,其中不少民歌已經成為黃梅戲的聲腔。比如商南《十二時會姐歌》無論是音樂還是唱詞與安慶的《探姐》如出一轍。此外,商南的《偷情歌》與安慶的《玉美郎》,商南的《姐的心思娘難猜》與安慶的《手拉槐樹望郎來》等也存在明顯的對應關系。王秋貴說,這說明黃梅戲的聲腔不是外來的,而是起源於安慶本地。
據課題組成員介紹,通過調查,他們發現黃梅戲的音樂95%來自安慶地區已經流傳的民歌、花鼓戲、道情、彈詞、高腔和徽調,而安慶地區當時又是民間戲曲的中心,這也佐證了黃梅戲起源於安慶地區。
此外,課題組通過對安慶方言與黃梅戲音樂的關系進行考察也發現,安慶方言與湖北黃梅方言的平仄關系存在明顯差異,這種差異也直接反映到唱腔之中。課題組在報告中認為,安慶方言的特色之一,就是語音平緩,很少出現高低陡峭的跳度音律,因此決定了黃梅戲唱腔的波紋形狀流暢,黃梅戲被觀眾稱道的特色:易懂、易學、易唱,和安慶方言存在因果關系。
此前戲曲學術界一般都認為黃梅戲是清末湖北黃梅縣水災難民在流浪過程中帶入安慶地區的,災民傳唱的湖北採茶調與安慶民間小調和其他戲曲形式融合形成了黃梅戲。但安徽戲曲研究者在查閱目前可見的所有關於黃梅戲的文史資料和田野調查中,都沒有發現有關湖北採茶調在安慶傳播的過程和事件。在調查報告中,安徽學者認為,湖北黃梅縣發大水的時候,地處下游、地勢更為低窪的安慶地區也是汪洋一片,難民想經過皖河流域各縣進入安慶城內是不可能的,因此假定災民沿途傳播採茶音樂的路線圖不能成立。
也有專家指出,當前能夠證明黃梅戲起源的文獻證據還很缺乏,此次調研中能找到的最早的記載黃梅戲的資料是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報》上的一則報道,證明在1879年之前,在安慶北門集賢關一帶每年都有「黃梅調小戲」上演。戲曲史專家廖奔說,缺乏文獻記載是地方戲曲普遍面臨的共性問題,因此建議下一步要擴大文獻的搜尋范圍。
安慶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愛軍表示,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一張文化名片,弄清楚黃梅戲的起源對於更好地研究地方戲曲的誕生、發展的規律,更好地傳承和發揚這一民族藝術瑰寶都具有重要意義。
---人民日報《黃梅戲起源有了新說——起源於安慶地區》

Ⅱ 如何振興黃梅戲請你為「把黃梅戲迎回娘家」獻上一計

1.宣傳黃梅戲的歷史價值,使更多的人了解它。2鼓勵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學習這一藝術。3.經常舉辦黃梅戲的比賽。 4.等到我們湖北人家家戶戶都喜愛黃梅戲時,黃梅戲就迎回了娘家。

Ⅲ 戲曲界的五朵金花都是誰

五大戲劇之一黃梅戲,當年紅極一時的五朵金花,現在她們都在哪兒

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涌現了很多表演藝術家,早期有嚴鳳英、王少舫、黃新德等老一輩大師,後有馬蘭、吳瓊、韓再芬、張輝等後起之秀。其中黃梅戲五朵金花尤其引入注目,曾名噪一時,她們分別是馬蘭、吳瓊、吳亞玲、楊俊、袁玫,她們是改革開放以後成長起來的新一代佼佼者。她們都是安徽藝術學院同屆畢業生,一起分配到安徽黃梅戲劇院,以後各奔東西,在各自的舞台上綻放光彩,她們都取得哪些成就,她們現在的境況如何?

五大戲劇之一的黃梅戲

名氣最大的余秋雨夫人馬蘭

馬蘭,62年生,安徽太湖縣人。說到黃梅戲,人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馬蘭。馬蘭的名氣最大,不僅人長得漂亮,而且有眾多的榮譽傍身。第一個上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主演了黃梅戲電影《龍女》,主演了電視劇《嚴鳳英》,出演了《西遊記》唐僧母親。1983——1998年被選為全國人大代表,1987年獲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1988年獲中國電視金鷹獎、飛天獎最佳女演員,2007年獲亞洲最傑出藝人終身成就獎。現為國家一級演員,上海戲劇學院教授。

馬蘭還有一個引入注目的身份是:著名文化學者、作家余秋雨先生的夫人,兩人於1992年結婚,相差16歲,沒生孩子,兩人的結合是典型的「才子佳人」式的婚配。

余秋雨和馬蘭

跨界歌壇又回歸舞台的吳瓊

吳瓊被譽為「五朵金花」中唱功最好的,唱腔有幾分嚴鳳英的韻味,但沒有其他四朵金花長得漂亮。吳瓊是安徽蕪湖人,62年生,在80年代初成名,獲得過眾多獎項。吳瓊多才多藝,1990年曾參加全國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獲得過業余組通俗唱法第二名,91年到中國音樂學院進修,師從著名聲樂教育家金鐵霖老師。92年離開黃梅戲舞台轉戰歌壇,進入中國廣播藝術團,改唱流行歌曲。那些年經常看到她在一些大型晚會上演唱流行歌曲,在央視舞台上也經常看到她的身影,還連續5次登上央視春節聯歡晚會。2003年,吳瓊重回安徽黃梅戲舞台,家鄉觀眾不僅沒有忘記她,反而更追捧她。2008年在合肥和北京舉辦黃梅戲個人演唱會,2012年獲得中國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現為國家一級演員。

吳瓊在40歲的時候,遇到了比自己小15歲的演員阮巡,這是吳瓊的第一次戀愛,婚後因流產再也沒生孩子,但夫妻一直非常恩愛。

吳瓊飾演江姐

轉戰黃梅戲故鄉湖北的楊俊

1989年楊俊到湖北演出,恰逢湖北省准備成立湖北黃梅戲劇院,因黃梅戲發源於湖北的黃梅縣,所以湖北想把黃梅戲請回娘家發揚光大。1989年湖北省委、省政府聯合發文,成立湖北黃梅戲劇院,落址黃岡市。湖北有關領導聽說楊俊在湖北演出,就和她接洽,力邀其加盟湖北,沒想到楊俊欣然同意。因安徽黃梅戲劇院人才濟濟,資源有限,難以施展自己的才華,到了湖北就可以挑大樑,有大好的發展前景,所以楊俊就毅然地來到湖北,和她一起來的還有優秀青年小生張輝。

楊俊來湖北後,湖北的黃梅戲得到了很多的發展,他們創作演出了《孟姜女》、《和氏璧》、《雙下山》、《貂蟬》、《妹娃要過河》等一批劇目,在全國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楊俊曾任湖北黃梅戲劇院院長,現任湖北省戲曲劇院院長,是國家一級演員,國家戲劇最高獎「梅花獎」獲得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黃梅戲傳承人,2018年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

楊俊

堅守安徽黃梅戲舞台的吳亞玲

吳亞玲,1962年生。1980年,吳亞玲和同班的9位同學一起被當時的省黃梅戲劇團選中。1981年,馬蘭、吳瓊、楊俊、吳亞玲、袁枚這5個女孩赴香港演出,引起轟動,並獲「五朵金花」稱號。當時吳亞玲一人身兼《天仙配》中的五姐、《女駙馬》中的公主二角。

在多年的藝術道路上,吳亞玲在舞台上成功扮演了眾多角色:《天仙配》中的五姐和七仙女、《女駙馬》中的公主、《龍女》中的珍姑、《無事生非》中的李碧翠、《紅絲錯》中的章榴花、《紅樓夢》中的林黛玉、《鞦韆架》中的公主、《長恨歌》里的梅妃、《挑女婿》中的張麗英、《牆頭馬上》中的李千金、《雷雨》中的繁漪。

吳亞玲為黃梅戲付出了自己心血,也收獲了眾多榮譽。她是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文華獎」獲得者,安徽省政協常委,國家級黃梅戲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

吳亞玲不僅事業有成,而且家庭圓滿,丈夫是安徽黃梅戲劇院院長,女兒大學畢業,在北京也有自己的事業。

吳亞玲飾演林黛玉

早年成為影視演員的袁玫

「五朵金花」還有一位,早已離開了黃梅戲舞台,轉行做了影視演員和製片人,她就是央視87版《紅樓夢》的襲人扮演者袁玫。袁玫演過紅樓夢之後,1988年南下廣東做職業電視劇演員,主演過《公關小姐》《趙氏孤兒》等影視作品。2004年起任電視連續劇《故鄉的雲》劇組執行製片人,從此走上了製片人的道路。現為廣東省電視台製片人,廣東省政協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表演藝術學會會員。

袁玫之所以也稱為五朵金花,是因為1981年和吳瓊、馬蘭、吳亞玲、楊俊一道赴香港演出而獲得這一名號的,但她幾乎沒有留下什麼黃梅戲的代表作。

袁玫飾演襲人

三十多年過去,青春俏麗的五朵金花現在都已步入中年,雖然紅顏不再,但她們都各自在自己的舞台上成就斐然,成為那一代人不滅的記憶

Ⅳ 黃梅戲和別的戲有什麼不同

黃梅戲的特點:

1、黃梅戲的唱腔屬板式變化體,有花腔、彩腔、主調三大腔系。

花腔以演小戲為主,曲調健康朴實,優美歡快,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歌小調色彩;彩腔曲調歡暢,曾在花腔小戲中廣泛使用;主調是黃梅戲傳統正本大戲常用的唱腔,有平詞、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詞是正本戲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調嚴肅莊重,優美大方。

2、服飾

黃梅戲的服裝是漢民族傳統服飾的延續,不過是唐宋明時期的為多。 較之京劇戲服,少了濃墨重彩、華麗妖冶,多了清雅秀麗、自然雋永,自成一段風流。

3、妝容

黃梅戲妝容重眉眼。不同與京劇中濃墨描摹的眼廓、華麗的假面,黃梅戲戲裝講究暈染、講究神韻,類似於古代仕女的淡妝,真實質朴,小生眉眼上揚,眉峰微聚,風神俊秀,清俊佳絕;花旦眉目含情,顧盼之間,自然一段瀲灧風流。

不同於其他劇類力求色彩艷麗旖旎,黃梅戲更像一汪氤氳山嵐,繚繞纏綿、繾綣萬千,於清秀淡雅中慢慢滲透出萬紫千紅。


(4)大美女在娘家就會唱黃梅戲擴展閱讀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史料記載,早於唐代時期,黃梅採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清,黃梅縣戲風更盛。

黃梅戲前身即採茶調、采子、黃梅調等,後稱黃梅戲。起源於黃梅縣多雲山區、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採茶調,形成於清道光年間,流播於長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蘇等省周邊的廣袤區域。邢綉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輩藝術家為黃梅戲的形成、發展和流播作出過傑出的貢獻 。

黃梅縣地處長江北岸,舊時大部分地勢低於江岸,有「江行屋上,民處泊中」之說,自然災害頻繁,水災更為突出。

頻繁的災害,迫使黃梅人紛紛學唱黃梅戲,以適應災年逃水荒、打連廂、唱道情行乞他鄉求生存的需要。這就大大促進了黃梅戲由山區向江湖平原地區的發展,向鄂贛皖毗鄰地區的輻射 。

約從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後為黃梅戲發展的早期。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採茶戲」,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被稱為「懷腔」或「懷調」。

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黃梅戲從起源到發展經歷了獨角戲、三小戲、三打七唱、管弦樂伴奏4個歷史階段。前3個階段均在湖北黃梅完成,為黃梅戲大劇種的最後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決條件。

Ⅳ 關於黃梅戲的資料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採茶戲等,起源於湖北黃梅,發展壯大於安徽安慶。

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 、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香港、台灣等地亦有黃梅戲的專業或業余的演出團體,受到廣泛的歡迎 。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朴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一曲《天仙配》讓黃梅戲流行於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較高的聲譽。

2006年5月20日,黃梅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大美女在娘家就會唱黃梅戲擴展閱讀:

黃梅戲的服裝是漢民族傳統服飾的延續,不過是唐宋明時期的為多。 較之京劇戲服,少了濃墨重彩、華麗妖冶,多了清雅秀麗、自然雋永,自成一段風流。

黃梅戲妝容重眉眼。不同與京劇中濃墨描摹的眼廓、華麗的假面,黃梅戲戲裝講究暈染、講究神韻,類似於古代仕女的淡妝,真實質朴,小生眉眼上揚,眉峰微聚,風神俊秀,清俊佳絕;

花旦眉目含情,顧盼之間,自然一段瀲灧風流。不同於其他劇類力求色彩艷麗旖旎,黃梅戲更像一汪氤氳山嵐,繚繞纏綿、繾綣萬千,於清秀淡雅中慢慢滲透出萬紫千紅。

Ⅵ 女附馬歌詞

歌曲:女駙馬(誰料皇榜中狀元)

歌手:馬蘭 專輯:女駙馬

為救李郎離家園;

誰料皇榜中狀元;

中狀元著紅袍;

帽插宮花好啊好新鮮;

我也曾赴過瓊林宴;

我也曾打馬御街前;

人人誇我潘安貌;

原來紗帽罩嬋娟;

我考狀元不為把名顯;

我考狀元不為作高官;

為了多情李公子;

夫妻恩愛花好月兒圓;

喜洋洋;

就等告假回故鄉;

見了李公子;

我送他一個狀元郎。

(6)大美女在娘家就會唱黃梅戲擴展閱讀:

《女附馬》與黃梅戲

「黃梅戲」是相對「年輕」的一種劇種,該劇種源自於湖北省黃梅縣,黃梅縣地處安徽省安慶、江西省九江地區接壤的地方。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前,為黃梅縣地方性的「採茶戲」。後來演變成「黃梅調」。用自製的胡琴伴奏。隨後又逐步演變成為「黃梅戲」。在此基礎上,被安徽安慶市移植過去了。

著名「黃梅戲」演員嚴風英幼年時代,在砍柴的路上,經常哼唱「黃梅調」。被當地戲班子發現而錄用,經過正規培訓後,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青年演員了。

戲班子組建安慶市「黃梅戲」劇團後,於上世紀六十年初期、嚴風英和她的團隊,帶著排練好的「黃梅戲」《天仙配》、《女附馬》、《牛郎織女》等劇本,到北京參加會演。

演出很成功,而一舉成名。受到了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朱德、劉少奇等黨和國家的老一輩領導人的接見。

由此「黃梅戲」就唱響了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特別是在長江流域和東南亞一些國家的人們,非常喜愛「黃梅戲」。得到了廣大觀眾的共識,幾乎是家喻戶曉,可是沒有多少人知道女附馬裡面的馮素珍是哪裡人。

「黃梅戲」在安徽的經濟、社會建設中已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產生了強大的經濟產業鏈,給安徽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後,湖北省曾提出,把「黃梅戲」請回「娘家」的口號。也舉辦過一些聲勢浩大的系列活動。在黃梅縣城修建了一座超規格的大型《黃梅戲》劇院(場)。由於安徽省《黃梅戲》勢力和聲譽超強。此項活動擱淺未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