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大全 » 與屈原同故鄉的四大美女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與屈原同故鄉的四大美女

發布時間: 2022-06-27 15:32:04

Ⅰ 古代四大美女的故事(詳細)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中國古代四大美人傳統上指西施、王昭君、貂蟬、楊貴妃
西施, 春秋時期
王昭君, 西漢
貂蟬, 三國 (可能並非真人,三國演義中人物)
楊貴妃,唐朝
四大美女的故事
成語「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分別來自四位美女的典故。花,自古都是古代人們心中美麗的代名詞,比花美,比月美,可見其美貌非凡;魚游水中,雁翔天上,為美人所打動,可見其美貌過人。古人本來用這四個修辭來形容四大美女,後來更廣泛的用於形容人的美貌。
沉魚
傳說西施在古越國浦陽江邊浣紗,水中的魚兒看到她的容貌,都驚艷得沉入江底。
落雁
傳說「昭君出塞」時,王昭君行於大漠途中,悲懷於自身命運和遠離家鄉,因而在馬上百無聊賴,彈《出塞曲》。而天邊飛過的大雁,聽到曲調的幽怨和感傷,肝腸寸斷,紛紛的掉落在地。因而「沉魚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名。
閉月
傳說貂蟬在花園中拜月時,有雲彩遮住月光,被王允看到。此後王允就對人說貂禪比月亮還漂亮,稱為「閉月」。
羞花
傳說楊貴妃在花園中賞花時悲嘆自己的命運,用手撫花,也許是含羞草,也許是別的原因,花瓣收縮,花葉垂下。被宮女看見,就說楊貴妃與花兒比美,花兒都羞得低下了頭。
注釋
「沉魚落雁」是個成語,通常認為出自《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糜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原意是說動物不能感受人的美貌。也有人認為唐代宋之問歌詠西施的《浣紗篇》:「鳥驚入松蘿,魚畏沈荷花。」是這個成語的出處,故認為沉魚代表西施。

詳細解說:
1.西施
生平
春秋末期的浙江一帶人氏,本名施夷光,又稱西子。
浙江薴蘿山下有兩個村子,分為東西兩村。村中的人大多數姓施,施夷光住在西村,所以大家稱其西施。 西施經常與夥伴們在江邊浣紗。當時的越王勾踐為了去吳王夫差報復,便想獻上美女鄭旦等人迷惑夫差,其中就有西施。
許多百姓為了一睹西施的美貌,都涌到郊外的驛館去迎候,以致路上塞滿了人群。當時有一傳聞,說負責招聘西施的越國大夫范蠡傳令下去:要看美人的人,必須先交一文錢。於是在驛館中設了一個錢櫃收錢,那錢櫃竟然頃刻而滿。驛館停留了三日,所得金錢無數,全部運回了越國以資助國家財政。
越王勾踐命樂師教西施歌舞儀態,過了三年,讓范蠡帶著西施進獻給吳王。范大夫見到吳王,跪拜著說: 「東海賊臣勾踐,感大王之恩德,遍搜境內,得善歌舞者,以供灑掃之役。」 可是伍子胥進言: 「臣聞: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美女者,亡國之物也,王不可受。」
吳王不聽其勸諫,馬上把西施收了下來,並在姑蘇台建造春宵宮,在靈岩山上建造館娃宮,還修築大水池,以供西施嬉戲遊玩。夫差對西施寵愛至極,出入都是效仿王妃的派頭和排場,夫差自從有了西施以後,就不再理會朝政,使勾踐有足夠的時間修養生息,消滅吳國。
西施的結局有兩種說法:
一說是吳滅了以後,勾踐夫人見到西施貌美,怕勾踐看上她,且吳人認為會西施是使得國破家亡的妖孽,於是就將她放進皮袋之中沉於江底。後來在江中發現了一些蛤蜊,人家說那是西施的舌頭,故此使得蛤蜊也有西施舌之稱。
另一種說法是,西施與范蠡相戀,當吳國滅亡之後,范蠡不要越王的封賞,趁著夜色攜西施悄然離去。從此避世太湖,逍遙餘生。
至今,在浙江紹興市諸暨市(舊稱暨陽縣),仍然有西施殿,越國古都城門等遺跡。
西湖亦稱為西子湖。因北宋詩人蘇東坡曾作七言絕句詠西湖:
水光瀲艷晴偏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相關成語
沉魚落雁
一種流行的錯誤認為所謂「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沉魚指的就是西施。傳說她在古越國浦陽江邊浣紗,水中的魚兒看到她的容貌,都驚艷得沉入江底。
事實上,「沉魚落雁」是個成語,通常認為出自《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糜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原意是說動物不能感受人的美貌。
也有人認為唐代宋之問歌詠西施的《浣紗篇》:「鳥驚入松蘿,魚畏沈荷花。」是這個成語的出處,故認為沉魚代表西施。
東施效顰
亦作東家效顰、醜女效顰。
西施因患心病而捧心皺眉,同里醜女東施看見覺得十分美麗,於是摹仿西施捧心皺眉,然卻更見其丑,結果同里的人紛紛走避或閉門不出。典出《莊子˙天運》後世比喻不衡量本身的條件,而盲目胡亂的模仿他人,以致收到反效果。
《紅樓夢˙第三十回》:寶玉心中想道:難道這也是個痴丫頭,又像顰兒來葬花不成?因又自嘆道:若真也葬花,可謂東施效顰,不但不為新奇,且更可厭了!
2.王昭君
名嬙,漢元帝時期宮女,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
生平
王昭君之墓「青冢」王昭君於漢元帝時期被選入宮為宮女。雖然其相貌出眾,但因品格高尚,不似他人用各種手段以謀求皇帝的寵愛,於是「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竟寧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於來朝請求和親,昭君自願請求嫁於匈奴,被漢帝封為永安公主。後呼韓邪單於封其「寧胡閼氏」。王昭君與呼韓邪單於育有一子,名伊屠智牙師,後為右日逐王。呼韓邪死後,王昭君再嫁復株累若鞮單於,育有二女,長女為須卜居次,次女為當於居次。王昭君死後,葬於「青冢」(現內蒙古呼和浩特城南)。
相關文學作品
「昭君出塞」,為漢與匈奴之間結束戰爭,對加強彼此的友好關系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王昭君的題材成為古往今來許多文學作品的素材:
唐朝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唐朝白居易《王昭君二首》
宋朝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卷五十九《昭君怨》
馬致遠的雜劇《漢宮秋》
曹禺的劇本《王昭君》
翦伯贊的長詩《游昭君墓》
相關記載
《後漢書》關於昭君的記載
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生二子。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令從胡俗,遂復為後單於閼氏焉。
「沉魚落雁」的典故
傳說「昭君出塞」時,王昭君行於大漠途中,悲懷於自身命運和遠離家鄉,因而在馬上百無聊賴,彈《出塞曲》。而天邊飛過的大雁,聽到曲調的幽怨和感傷,肝腸寸斷,紛紛的掉落在地。因而「沉魚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名。
3.貂蟬
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之一,正史中沒有發現關於貂蟬的記載,只是說呂布和董卓的侍婢私通而已。
《三國志.呂布傳》提及「卓常使布守中閣,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侍婢並未明示貂蟬之名。在《三國演義》中是司徒王允的義女,長得美貌動人,方十五年華,知悉王允對於董卓的亂政深感無助,於是便獻出自己來對付亂臣賊子。貂蟬後來挑動董卓的義子呂布刺殺了董卓,自此之後貂蟬便在《三國演義》中銷聲匿跡了。
有些稗官野史中稱貂蟬乃關羽之妾,民間的大戲劇本對於貂蟬以後的故事作出了一點延伸,在關羽月下釋貂蟬中,貂蟬就被關羽釋放最後不知所蹤。而在關羽蒙面斬貂蟬就借姜太公蒙面斬妲己為藍本並道出紅顏禍水,關羽害怕其傾國傾城之貌會為天下帶來大亂。
值得一提的是,貂蟬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另三位是西施、王昭君、楊玉環)中唯一虛構的,這體現出《三國演義》的巨大影響力。學者周士琦發現,唐代開元年間有一本占星學書籍《開元占經》卷三十三中曾提到史書《漢書通志》中的「刁蟬」記載。《漢書通志》記載:「曹操未得志,先誘董卓,進刁蟬以惑其君。」然《漢書通志》一書今已佚。學者孟繁仁先生考證:貂蟬,姓任,小字紅昌,出生在並州郡九原縣木耳村,15歲被選入宮中,掌管朝臣戴的貂蟬(漢代侍從官員的帽飾)冠,從此更名為貂蟬。漢末宮廷風雲驟起,貂蟬出宮被司徒王允收為義女。又考證:貂蟬故里在忻州市東南三公里的木芝村,位於從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 演義中貂蟬白門樓後不知所蹤,作者交代不明,成為《三國演義》中一大疑案。作者文筆嚴謹,不太可能出如此重要的人物結局未曾交代。據本人參考史料研究,之所以沒有交代結局是因為有難言之隱,而似乎作者有意在隱瞞。而後以赤兔馬的身份代寫了貂嬋最後的結局。
4.楊玉環
名玉環,又名「太真」。是唐玄宗之寵妃,身材豐滿。
生平
楊玉環出生於滿州永樂(今山西永濟),祖籍弘農華陰,父親是蜀州的司戶楊玄琰。她十六歲時(開元二十三年)嫁給玄宗之子壽王李瑁(武惠妃子)。後來,宦官高力士有一次把楊玉環帶入溫泉宮,碰見了玄宗,玄宗對她一見鍾情。但因屬岳媳關系,故玄宗先安排她出家為道姑,改名太真,在太真宮修行。直到五年之後的天寶年(公元745年),才讓她還俗,並冊封為貴妃。此時楊玉環27歲,而唐玄宗已61歲了。白居易形容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楊貴妃備受寵幸,其家族因此繁盛,很多人都獲授官制或賞賜:其大姐封為韓國(古代韓國)夫人,三姐封為虢國夫人,八姐封為秦國夫人。其堂兄楊國忠好賭,但也封官入朝、把持朝政。唐玄宗此後愈加沉溺於酒色,政治上更加腐敗。楊氏家族的飛揚跋扈、胡作非為,使朝野均對他們充滿了巨大的怨恨。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重臣安祿山以反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兵鋒直指長安。次年,唐玄宗帶著楊貴妃與楊國忠逃往蜀中,途經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西)時,將士一致要求處死楊貴妃和楊國忠。唐玄宗言國忠當誅,然貴妃無罪,本欲赦免楊玉環,無奈六軍皆認為貴妃乃禍國紅顏,安史之亂乃因貴妃而起,不誅之難慰軍心難振士氣,因此唐玄宗為了國家社稷,不得已賜死楊貴妃。這就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之典故,最終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自縊在佛堂的梨樹下,時年38歲,而楊國忠則死於亂兵刀刃之下。
玄宗在安史之亂平定後回宮,曾派人去尋找楊貴妃的屍體,但未尋得。另有傳說她當時曾被解救,後來到了日本度過餘生,在日本山口縣也流傳這樣的說法。
影響
楊貴妃的故事是古往今來許多文學作品的素材:
詩歌:
李白七言樂府〈清平調〉
鄭畋七言絕句〈馬嵬坡〉
白居易長詩〈長恨歌〉
戲劇:
元朝 白樸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明朝 《磨塵鑒》
明朝 吳世美 《驚鴻記》
明朝 屠隆隆 《彩毫記》
清朝 洪升 《長生殿》
《貴妃醉酒》
《太真外傳》
陳鴻 《馬嵬坡》
《唐明皇與楊貴妃》
小說
《楊太真外傳》
《長恨歌傳》

Ⅱ 我古代四大美女和四大醜女分別是誰她們的故鄉位於現在的何處

四大美女: 貂禪 楊貴妃 王昭君 西施(具體不用介紹拉!!!) 四大醜女: 第一位醜女是遠古時代的嫫母。相傳,嫫母長得形同夜叉,醜陋無比,因此被後人看成是中國古代四大醜女之首。但若要論起嫫母的德行,則是中國女性的楷模。屈原在《楚辭·九章·惜往日》中贊美嫫母智慧超群,因而她得到了我們的始祖——軒轅黃帝的賞識,並娶她為妻。嫫母果然不負黃帝的厚愛,她對婦女們實施德化教育。當她看到當時人們冬衣獸皮,夏串樹葉時,就發明了養蠶繅絲,把絲織成綢子後,又染上各種顏色,用來做衣服。這樣就解決了人們赤身裸體,有傷風化的難題。後人為了感謝嫫母的這一重大發明,尊稱她為「先蠶姑娘」。嫫母不僅是位實施德化教育的典範,而且還是黃帝的「賢內助」,協助黃帝打敗了炎帝,殺死了蚩尤。 第二位醜女是戰國時期的鍾離春。據史書記載,她額頭、雙眼均下凹,鼻孔向上翻翹,還長有一個比男人還要大的喉結。鍾離春雖然長了一副讓人吃驚的模樣,但她志向遠大。 當時齊國執政的齊宣王,政治腐敗,國事昏暗。鍾離春為了拯國救民,竟冒著被殺頭的危險,勸諫齊宣王。齊宣王初見到鍾離春時,還誤以為是怪物來臨。可是當鍾離春陳述了齊宣王的種種劣跡,指出若再不懸崖勒馬,將會國破人亡時,大為感動,把鍾離春看成是自己的一面鏡子,娶她為妻並立為王後。 第三位醜女是東漢時期的孟光。據《後漢書·梁鴻傳》記載,孟光長得又黑又胖,模樣粗俗。因為生得丑,30歲出頭了,還沒有嫁出去。可這個孟光卻對父母說:「我只嫁給梁鴻,其他任何男人都不嫁!」 梁鴻是當時的大名士,是位儒雅倜儻的美男子,當地不少達官貴人、名門望族,都想把女兒嫁給他。所以當地人聽了孟光的話後,都譏笑她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但梁鴻卻看中了孟光的品行,斷然娶孟光為妻。 梁鴻雖然很有學問,卻不願為官。因此與孟光結婚後,便隱居在霸陵深山裡,後又遷居吳地(今江蘇省蘇州市)。兩人共同勞動,相敬如賓。梁鴻每天勞動時,孟光總是早早地將飯菜准備好,等梁鴻回家,孟光便雙手托著盤子,舉得與自己的眼眉一樣高,恭恭敬敬地送到梁鴻面前。兩人就這樣患難與共,白頭偕老。後人用「舉案齊眉」這句話來形容夫妻之間的敬愛。 第四位醜女是東晉時期阮德尉的女兒。阮女之丑,從她洞房花燭夜的故事中就可以得知。阮女的新郎是當時的名士許允,許允滿以為憑自己的名氣,娶到的一定是個大美人。可當他揭開頭帕時,竟被嚇得拔腿跑出了洞房。友人勸說許允:不要只看阮女的相貌,還是要以品行與學識為重。於是,許允又硬著頭皮再次來到洞房,但一瞧阮女的那副可怕模樣,又嚇得要往外跑。正在此時,阮女一把拉住許允說:「女人四德,我只是沒有漂亮的容貌。讀書人應有百行,你可佔了幾條?」許允說:「我百行都有。」阮女又說:「據我所知,百行以德第一,而你只喜歡女人漂亮的面孔,怎麼能說條條都佔有呢?」許允無言以對。此後許允慢慢感到阮女的品行決非一般女子所能及,於是兩人相親相愛到終生

Ⅲ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王昭君彈琵琶,本名嬙,字昭君,西漢南郡姊歸人,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人。史書上說,王昭君是「良家子」,什麼是「良家子」呢?就是清白人家的子女,漢時,非醫、巫、商賈、百工之子女,為良家子。由她的出身可以看出,王昭君是普通人家的女兒,屬於勞動人民,這對她的性格影響很大,她具備勞動人民的優秀品格。在王昭君出生200多年之前,在姊歸,出現了一位偉大的人,他就是屈原,他不僅以優美的文章流傳於世,也以自己的高尚品格教導後來的人走向光明。他面對當時黑暗的形勢,沒有同流合污,反而堅守自己的貞操,與惡勢力做斗爭,他心系楚國,有高尚的愛國情操,在國家蒙難之時,投河自盡。屈原理想就是「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王昭君身為屈原的老鄉,對屈原感受更深,她讀屈原的著作,覺得自己正靠近一個偉大的靈魂,她立志學習屈原。屈原的高尚人格,陶冶了昭君的情操,成為她一生的財富。屈原對王昭君的影響是巨大的。王昭君生活在南方地區,根據司馬遷記載,西漢武帝時期,「楚越之地,地廣人希,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地埶饒食,無飢饉之患,以故{此口}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可以看出,南方地區經濟不發達,耕作方式簡單,而且自給自足,貧富差距不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南方地區的風俗與中原有很大差別,中原禮教對南方地區影響非常小,這對王昭君影響很大。有些小說,戲曲總把王昭君寫成十分遵守禮教,其實情況恰恰相反。家庭出身,屈原的影響,地理位置,對王昭君性格的形成有密切的關系,下面我們就具體談談王昭君的性格。第一是敢闖敢拼。要想獲得事業的成功,一個人必須要敢闖敢拼,要敢於做常人所不能做的事,愛拼才會贏,如果安於現狀,只會讓自己埋沒一世。王昭君是一個火辣辣的人,她不甘命運的安排,自願放棄優越的宮中生活,來到匈奴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面對匈奴陌生的環境,她不知道什麼樣的命運在等待她,但她知道,如果不拼,自己的人生價值將不會實現,還不如拼一拼。有這股拼搏精神,她不僅獲得了幸福,而且做出了很大的業績。王昭君敢闖敢拼的性格與她來自三峽有很大關系,余秋雨在《三峽》中說:「也許是這里的激流把這位女子(王昭君)的心扉沖開了,顧盼生風,絕世艷麗,卻放著宮女不做,甘心遠嫁給草原匈奴,終逝他鄉。她的驚人行動,使中國歷史也疏通了一條三峽般的險峻通道。」一些湖北名人,如張居正,張之洞,都有這種敢闖敢拼的精神,正如余秋雨所說:「從三峽出發的人,無論是男是女,都是怪異的。都會捲起一點旋渦,發起一些沖撞。他們都有叛逆性,而且都叛逆得瑰麗而驚人。他們都不以家鄉為終點,就像三峽的水拼著全力流注四方。」第二是崇尚自由。由於王昭君自幼在大自然的懷抱中長大,受封建禮教影響較少,所以她養成了崇尚自由,不喜歡被束縛的性格,她進入宮廷,這個束縛人性的地方,感到非常壓抑,所以一旦匈奴來和親,她為了獲得自由,自願要求出塞。由於王昭君崇尚自由,她非常高傲,在宮廷裡面是個冷美人,不喜歡巴結討好,阿諛奉承,這就決定了她不可能被皇帝寵幸。我想,對於熱愛自由的王昭君來說,也許匈奴非常適合她,她在那裡可以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在廣闊的草原自由地騎馬馳騁。可以說,崇尚自由的精神,貫穿了王昭君的一生。第三是大丈夫氣概。王昭君在後宮,沒有趨炎附勢,沒有阿諛奉承,自己雖然地位低,但從不諂媚,雖然很美,但沒有以自己的美色取悅他人,她也像男子一樣到邊疆建功立業,做出了令許多男兒自愧不如的偉業,這正如孟子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王昭君的行為,體現一種大丈夫氣概,我們可以看得出王昭君胸中的浩然正氣,這遠不是閨中弱女子所能比的。清朝有一個人,叫陸燿,他在《切問齋集·王明君詞序》中說:「夫始之不以色進,有班姬辭輦之賢;繼之不以難委,有馮女當熊之勇;至其去後而赴絕域,偶殊類而輯邊陲,有翁主和戎,木蘭從軍之義。」他贊美王昭君不以美色侍奉皇帝,就像班婕妤,班婕妤是東漢歷史學家,文學家班昭的祖姑,漢成帝的妃子,當漢成帝要班婕妤陪他坐車時,她拒絕了,並勸成帝要以國事為重,王昭君和她一樣,體現自己的骨氣;而王昭君自請出塞,體現了勇氣,正如漢元帝的寵妃馮昭儀,漢元帝有一次游御花園,受到熊的襲擊,其他妃子都躲得遠遠,惟獨馮昭儀用身體擋住了熊;昭君到邊疆,建立了豐功偉績,正如翁主,翁主指的是劉細君,漢武帝時期和親烏孫,也好比花木蘭替父從軍,這是英雄之氣。骨氣,勇氣,英雄之氣,這都是大丈夫氣概,不僅許多女子都自愧不如,也讓許多男兒汗顏,20世紀30年代,民族英雄吉鴻昌將軍曾拜訪昭君墓,寫下了「懦夫愧色」這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而王昭君,是無愧於這四個大字的。第四是聰明機靈,膽識過人。王昭君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當匈奴來和親時,她自願和親,不僅是因為她渴望自由,也是因為她有其他宮女所沒有的政治智慧,她清醒地意識到當時的政治形勢,比其他宮女都站得高,看得遠;在匈奴,她以自己的智慧,接受胡俗,傳播漢民族文化,使兩個民族和好了六十餘年。漢朝匈奴,兩個曾經敵對的民族化干戈為玉帛,而且時間還比較長,足見王昭君太聰明了。「昭君再嫁」,一般人認為是王昭君的痛苦,但換個角度想想,也可以看出王昭君的智慧來。呼韓邪單於死後,新單於雕陶莫皋要求王昭君嫁給他,這是個很難堪的要求,因為這在漢朝是不允許的,是違背倫理的。王昭君怎麼辦呢?她把問題扔給漢朝皇帝去解決,寫了一封信,問皇帝我該嫁呢?還是回家呢?這真是一箭三雕:第一,保全了自己的榮譽,如果皇帝叫我不嫁,人們會贊揚我的名節,如果皇帝叫我嫁,人們會贊揚我的犧牲精神,後世的那些「理學家」也會畢嘴,不說三道四;第二,沒有得罪匈奴,王昭君這樣做,是讓匈奴人知道,她是按照皇帝旨意辦事,嫁與不嫁,完全是皇帝的意思,王昭君即使不嫁,也該怪那個漢朝皇帝,王昭君沒有責任;第三,王昭君這樣做,體現了漢朝對匈奴的管理,又體現了她的愛國,道德上佔了上風。所以,王昭君成功繞過了倫理關,後世很少有人在這件事上罵她。第五是她的人民性。作家陳鴻在《昭君台》中說:「昭君審美的之根,不是她身體的美,也不是她奉獻的美,更不是她才性的美。而是她的平民意識,她的人民性。」王昭君是勞動人民出身,她具備勞動人民的優秀品格,陳鴻說:「仔細查看她的足跡,在昭君身上顯示出人民性,是很自然的事情。王嬙來自香溪河畔那個叫寶坪的窮山村,那種山民和山土的乳汁,養育了她,並且把人民性這顆種子深深埋在了她的心裡。」她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百姓的安寧。她自請出塞,是沒有任何矯揉造作的為民請命,而且實實在在為百姓服務,為匈奴百姓做了許多好事,許多假裝為百姓實則為自己撈好處的人,難道不應該在王昭君面前感到羞愧嗎?中國歷史上有不少和親女子,如劉細君,解憂公主,文成公主,但為什麼名氣沒有王昭君大?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王昭君的人民性,容易與人民群眾產生共鳴。第六是愛國主義精神,這是與屈原一致的地方。王昭君繼承了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她和屈原一樣,懷才不遇,但她雖然地位低,但還是心繫祖國,渴望為國家出力。有這樣的愛國主義精神,她身負國家和人民的重託,和親匈奴,到了匈奴,她「半為匈奴半為漢」,用自己一生的努力換取漢匈六十多年的和平,圓滿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王昭君的努力,減輕了漢朝幾百年的邊患,為中原的和平安寧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盡管王昭君在匈奴有她的苦處,但她看到國家平安,百姓安樂,她會覺得這一生沒有白過。第七是獨立意識。王昭君不甘於住在宮廷,受他人控制,不是任人擺布的木偶,而是掌握自己命運的主人,她抓住了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自請出塞,由於她受封建束縛較少,她具備一種大家閨秀所沒有的獨立意識,特別像五四時期的那些女性,她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自己的姐妹: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在黑暗的封建時代能鼓舞受壓迫的婦女。1923年,郭沫若寫歷史劇《王昭君》,就是借用王昭君之事來宣傳婦女解放的。我們甚至可以說王昭君是婦女解放的先驅。以上七條就是王昭君的性格,而性格決定命運,王昭君出塞和親,與她的性格有很大關系,可以說王昭君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女子,正如陳鴻所說:「那個青冢,那種美麗,那種千古的賽過孟姜女、賽過竇娥、賽過每位拖裙走過歷史門檻的婦人的峽江女兒王昭君,早已化作一座清洌的精神豐碑。|

Ⅳ 古代四大美女的故事

傳說,春秋時期,越國有一美女,名喚西施,她的眼睛比這溪水還要清澈她的皮膚比天上的白雲還要柔軟,她的嘴唇比花瓣還要嬌嫩。她站在水邊,倒影映在清澈的江水裡,江邊的鮮花羞慚的都枯萎了,魚兒不敢在江里流,生怕弄亂了她美麗的倒影,她白雪一般的手伸到江水裡,柔和得好像要溶在水裡一樣。她平時的一舉一動,都是那麼美麗。因此,常有一些姑娘模仿她的穿著打扮,也常有一些人有意無意的模仿他的行為舉止。
西施有一個鄰居叫東施,東施的容貌長得很醜,她見西施長得美,別人時常效仿西施的衣著、舉止。她就常常暗地裡觀察,看看西施到底與別人有什麼不同之處。
這一天,她看到西施,用手捂住胸口,皺著眉頭的樣子非常美。於是,她就跟著模仿這個樣子,東施本來就長得很醜,又皺起了眉頭,本來身體就含胸弓背,卻又捂住了胸,就更加醜陋不堪了,同時呢,有錢人看了,就趕緊閉門不見,拉起妻子和兒女就趕緊躲起來,那個醜女只看到了西施皺眉時的美,但是卻不知道為什麼西施很美。

Ⅳ 中國四大美女的出生地

貂禪的出地是山西忻州縣木耳村。
西施出生地在浙江諸暨薴蘿村
王昭君的出生地是在湖北宜昌
楊貴妃的出生地是廣西容縣十里鄉

Ⅵ 我國古代四大美女都有誰

1、貂蟬拜月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在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 京劇有《鳳儀亭》就是敘述這段故事的。 2、昭君出塞 漢宣帝時匈奴貴族爭奪權力,勢漸衰落,五個單於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韓邪單於,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單於打敗。呼韓邪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朝見漢宣帝。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於,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呼韓邪單於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答應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少糧食,漢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糧食。 呼韓邪單於十分感激,一心和漢朝和好。西域各國聽到匈奴和漢朝和好了,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漢宣帝死了後,他的兒子劉 (音shi)即位,就是漢元帝。匈奴的郅支單於侵犯西域各國,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派兵打到康居,殺郅支單於。郅支單於一死,呼韓邪單於的地位穩定了。西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和親。元帝許。漢朝和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後宮去傳話:"誰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後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里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有個宮女叫王嬙(音qiang),號昭君,長得美麗,有見識。自願到匈奴去和親。元帝逐擇日讓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使漢宮為之生色。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原來宮女進宮後,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裡去聽候挑選。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不願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於的閼氏。封「寧胡閼氏」,希望她能為匈奴帶來安寧和平,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於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難能可貴的是,當呼韓邪單於去世後,她又「從胡俗」,再嫁給呼韓邪單於的大閼氏的長子,雖然這和中原的倫理觀念相抵觸,但她從大局出發,珍惜漢與匈奴的友誼。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書沒有記載。 3、貴妃醉酒 719~756年,唐代蒲州永樂人(陝西華陰縣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初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壽王的王妃,唐玄宗見楊玉環的姿色後,欲納入宮中,著為女道士,號太真。天寶四年(745)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時玄宗年六十一,貴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至執鞭,貴妃的織綉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二人均被陞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 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安史治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4、西施浣紗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後,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一直受到後人的懷念。西施與楊貴妃、王昭君、貂嬋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四大美女與沉魚、落雁、閉月、羞花

Ⅶ 聽說屈原是湖北秭歸人,那秭歸又是哪裡呢還有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是湖北哪裡人誰可以告訴我

秭歸縣位於中國湖北省西部,地處川鄂咽喉長江西陵峽兩岸。
現在的秭歸縣,在殷商朝時期為歸國所在地,西周的時候叫做夔子國,戰國後期又稱為歸鄉。西漢朝時期開始設置秭歸縣(西漢元始二年即公元前205年)。秭歸是屈原的故鄉,縣名也因屈原而來。<水經注記載:「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因而名秭歸。」 「秭」由「姊」演變而來。
王昭君約於公元前52年就出生於西漢的秭歸縣寶坪村(今天的湖北省宜昌興山縣昭君村)。
興山縣是在後來的三國時期,吳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設置的。當時分出秭歸縣北部設立興山縣,王昭君的故鄉正好被劃分到新成立的興山縣。

Ⅷ 古代的四大名人有屈原王昭君還有哪兩個

中國古代的名人太多了,絕不只四個,如果一定要評出頂尖的四人,恐怕也會有很大的爭議。通常大家都會說在某一領域的古代「四大」,比如:四大美女貂蟬、西施、王昭君、楊玉環;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兒、卓文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