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七律.長征》的故事
1935 年9 月18 日,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陝甘支隊)離開臘子口,向哈達鋪前進,途中要翻越終年積雪、綿延30 里、有著陡峭山道的岷山。當日,毛澤東拄著拐杖和大家一起攀登。他鼓勵大家說:努力爬,別停下,停下會凍傷的,堅持就是勝利!下午3 時,紅軍勝利登上山頂。毛澤東仰望西天,心潮澎湃。這是中央紅軍長征途中翻越的最後一座雪山。
翻越岷山後的第三天,9 月20 日上午,毛澤東、周恩來率部抵達甘南小鎮哈達鋪。群眾熱烈歡迎紅軍,紛紛把紅軍拉進家裡。毛澤東說:
「萬里長征,千迴百折,順利少於困難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鬱的。過了岷山,豁然開朗,轉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毛澤東連續寫下了《七律·長征》。
(1)七律長征中的四大美女擴展閱讀:
《七律·長征》誕生地
甘肅省委黨校教授秦生經過實地走訪和查閱大量資料後提出,《七律·長征》是1935年9月17日至19日構思於大拉梁(岷山),創作於岷縣旋窩村,以後又作了修改。我們采訪時正值最熱的8月,岷山並未見雪。而秦生為了還原當時的創作場景,曾於9月中旬去過旋窩村,確實看到了岷山千里雪。
1937年盧溝橋事變前夕,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根據他在陝北蘇區的采訪手記完成了新聞報道集《紅星照耀中國》的寫作,當年10月,由英國倫敦維克多·戈蘭茨公司出版。書中第五篇《七律·長征》的結尾處,作者這樣寫道:「我用毛澤東主席——一個善於領導征戰又善於寫詩的叛逆者——寫的一首關於這次6000英里長征的舊體詩作為結尾。」接著,他抄錄了毛澤東的《七律·長征》詩。
1938年,美國蘭登書屋出版了《紅星照耀中國》的美國版。這樣,毛澤東的這首《七律·長征》就隨著這本書在西方的暢銷而走向世界了。
❷ 《七律·長征》一詩提到了長征中的哪些事件
《七律·長征》一詩提到了長征中的事件有:翻越五嶺、翻越烏蒙山、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岷山。
出自:《七律·長征》是一首七言律詩,選自《毛澤東詩詞集》,原文:
七律·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譯文: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
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一顆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
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2)七律長征中的四大美女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反動派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一路上,紅軍戰士擊潰了敵軍無數次圍追堵截,他們跋山涉水,翻過連綿起伏的五嶺,突破了烏江天險,四渡赤水,越過烏蒙山。
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最後翻過岷山,歷經十一個省,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總行程二萬余里。
事件介紹:
1、巧渡金沙江
1935年5月3日,軍委幹部團的同志們接受了搶奪皎平渡的任務。他們二話不說,翻山越嶺180里,當天夜晚就來到了金沙江邊。在渡口,他們幸運地找到了兩條船。
原來這兩條船是送探子來南岸探查情況的,探子不知跑到哪裡去了,然後,他們乘坐這兩條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敵人的哨兵以為探子回來了,不以為意。他們來了個突然襲擊,
一舉消滅了一連正規軍和一個保安隊,控制了皎平渡兩岸渡口。後來,他們又找到了五條船,動員了36名艄公。與此同時,紅一軍團趕到了龍街渡口。
紅三軍團趕到了洪門渡口,但這兩個渡口都沒有船隻,加上江寬水急無法架橋。軍委命令他們迅速轉到皎平渡過江。
從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時間里,紅軍主力就靠這7隻小船從容地過了江。擔任後衛的9軍團在南渡烏江以後奉軍委命令一直繞圈子,忽南忽北,牽制了敵人部分兵力。
1935年5月6日,他們到了雲南東川與巧家縣之間,並於1935年5月9日在渡過了金沙江。兩天以後,敵人的追兵才趕到南岸。可紅軍早已毀船封江,無影無蹤地走了,體現出了將士們的機智與勇敢。
2、強渡大渡河
強渡大渡河(Force da river)是指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在四川省越西縣(今屬四川省石棉縣)安順場渡過大渡河的戰斗,也是長征途中的一次著名戰斗。
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首任司令員孫繼先中將,在長征中曾是紅一軍團紅一師紅一團一營營長,他親自挑選並帶領十七勇士強渡大渡河,從而在被敵人視為插翅難飛的天險防線上。
打開一個缺口,為中央紅軍北上開辟了一條通道。紅軍強渡大渡河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3、飛奪瀘定橋
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一場戰役,發生於1935年5月29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東岸北上。
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一晝夜奔襲竟達240里,終於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
第2連連長和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踩著鐵鏈奪下橋頭,並與東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橋。
❸ 七律·長征白話文翻譯
翻譯為: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一顆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七律·長征》為毛澤東1935年10月所作,全詩為: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3)七律長征中的四大美女擴展閱讀
文學賞析: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首聯開門見山贊美了紅軍不怕困難,勇敢頑強的革命精神,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詩的藝術基調。它對紅軍蔑視困難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強調,表現了紅軍在刀劍叢中從容不迫,應付自如,無往不勝的鐵軍風貌。
頷聯、頸聯四句分別從山和水兩方面寫紅軍對困難的戰勝,它是承上文「千山」和「萬水」而來。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一聯是寫山,卻將其戲稱為「泥丸」這也是寫紅軍萬里遠征,勇敢無畏的革命精神,也是毛主席常用的豪氣擬物的手法。通過兩組極大於極小的對立關系,詩人充分地表現了紅軍的頑強豪邁、不怕艱難險阻的英雄氣概。
「金沙浪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一聯是寫水,也是寫紅軍對水的征服。紅軍渡過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長征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如果說巧渡金沙江是紅軍戰略戰術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戰斗,那麼強渡大渡河則是紅軍表現最勇敢、最頑強的一次戰斗。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是對首聯的回應。開端言「不怕」,結尾壓「更喜」,強化了主題,升華了詩旨。「盡開顏」寫三軍的歡笑,這是最後勝利即將到來的歡笑,以此作結,遂使全詩的樂觀主義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兀現。
這首詩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戰斗歷程,熱情洋溢地贊揚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❹ 《七律長征》里感人的故事有哪些
1.長征途中,有位女戰士叫小董,才13歲。爬雪山是每人發一個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沒帶辣椒。小董剛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發抖。隊員一直喊:「同志們千萬別坐下,坐下就起不來啦。到了山腰,小董實在又冷又累,但還是堅持著,終於到了山頂,小董看隊員們都滾了下去,一滾就是幾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滾,100多丈。終於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戰地女傑:賀子珍的身體里嵌入17塊彈片
在悲壯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活躍著一群特殊身影,她們中有中央領導同志的夫人、有女幹部,也有普通女兵。飢餓、疾病、血戰、死亡,沒有什麼能阻擋住她們前進的腳步,這一群可親可敬的巾幗英雄在彌漫的硝煙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說,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區的大街小巷,苦苦尋找當年參加過長征的女紅軍。那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耗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他們依舊樂此不疲,因為每一個采訪對象都給他們帶來巨大的驚喜,一種久違的精神在召喚著他們、激勵著他們、感動著他們。
盡管,當年風華正茂、叱吒風雲的紅軍女戰士大多已經告別人世,而女紅軍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麗故事依然那樣盪氣回腸、動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個晚上,女紅軍們剛拖著疲倦的身體趕到貴州盤縣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一群敵機嗡嗡地叫著突然從山後飛過來,其中一架快速俯沖下來,一陣激烈的機槍子彈迎頭掃射,三枚炸彈投向休息營地。戰士們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溝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勢把一些人遮蔽起來,但要命的是一些紅軍傷員躺在擔架上根本動不了。
賀子珍本來是隱蔽在路邊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顧個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擔架,這時,一枚炸彈投了下來,在她身邊頓時騰起一股煙塵……
敵機飛走了,槍聲、爆炸聲停止了,硝煙和塵土漸漸消散開去。賀子珍的身體里嵌滿了彈片,鮮血把軍衣浸染得殷紅。
一場緊張的搶救開始了。警衛員騎馬去總衛生部請來李芝醫生,為賀子珍救治。李芝先為賀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針,然後做了全身檢查,發現在她的頭部、上身、四肢共有17塊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彈片,在沒有實施任何麻醉的情況下,手術開始了。賀子珍疼得渾身大汗淋漓,眼裡噙滿淚花,卻堅持一聲不吭。身體淺層的彈片終於被一塊塊取出,而深入體內的彈片卻難以取出,成為戰爭留給她的一份永久紀念。
3.一袋干糧
長征時期,發生了一個又一個動人、感人的故事,我較為了解的一個故事叫《一袋干糧》。它講述了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糧掉入河中沖走了。她為了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堅持沒告訴他們。為了裝成沒事發生一樣,她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體就不行了,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分了一點干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故事雖小,內涵不小。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小故事卻能夠反映紅軍戰士們的優秀品質——不怕苦、堅強、無私、熱心……小蘭,她只是一個13歲的小女孩,卻有男孩一樣堅強的意志;卻知道體諒他人。在她沒有糧食之際,她大可伸出雙手向戰友們要一些,她沒有這么做,她選擇沉默,不告訴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腦海里想的只有戰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難;而對傷勢嚴重的傷員們,她大可丟下他們,讓他們自生自滅,可她沒這么做,她細心照料一個傷員,沒有怨言,沒有後悔。一個小蘭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偉大的紅軍整支隊伍的品質了。
❺ 《七律 長征》中寫了紅軍的哪幾件事
1、騰越五嶺(越五嶺)
2、疾跨烏蒙(跨烏蒙:突破烏江天險)
3、巧渡金沙江(渡金沙)
4、飛奪瀘定橋(搶大渡)
5、喜踏岷山雪(翻岷山:爬雪山)
原詩:
七律 長征
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
❻ 七律 長征
七律·長征》(一九三五年十月):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地名
《長征》是首傳誦之作,我們在學校課本里便念過它。它把五十六字來概述長征這五千年歷史里僅有的壯舉。雖說長征實際是逃亡,可是,我們不必眼皮子太淺,看事物的時候,時時把勢利、功利遮在眼前,像近視眼摘不掉眼鏡似的。我們也無妨放縱一下自己,拿審美的眼光——那等於一副望遠鏡,因為審美總包含著距離——來照一照本來傖俗無光華的世事。所以這雖是一場逃亡,我們只要不是瞎子,也看得到它逃得那樣悲壯卓絕,富於精神之美。我聽說有位外國學者來中國講學,先在黑板上畫兩條曲線,一條大家落目即辨,那是咱們中國的國境線;另一條大家便傻眼兒了。那位學者講,這便是長征的路線;他以為長征這件事里,最能顯出中國的氣格。我只慶幸自己不在當場,我也鬧不清長征的路線,怕會愧死。在二十世紀中國人的耳朵里,國人講話不過放屁,沒人聽的;洋人放屁超過講話,大家趕著去聞。我雖然講不出那位學者尊姓大名,可是提到他是洋人,大家總該對我的話洗耳恭聽了。毛自己便極能把審美之眼來看待實際之物,他一邊逃,一邊還忍不住拿詩境來攝照事境;那樣艱苦的情形下,他竟覺得岷山在笑——我們當然不能做聾子,也該聽到毛自己躲在岷山後邊的竊笑。二十世紀的下半葉,毛講話尤其一言九鼎,我們做了許多年「毛主席的好學生,」更無妨再做一次,學點兒他的審美上的派頭。
這首詩題材重大。不過,題材的重大,不能保證藝術的偉大,雖說它有可能輔佐出偉大的藝術。重大題材只是偉大藝術的「助產士」,而非「生產者」——那位做產婦的母親。偉大的藝術需要母親艱辛的孕育、痛苦的分娩,這是助產士不曾付出的;作為母親的光榮、欣慰,助產士也就無權分享。在這地方,我們更不能勢利眼,因為產科醫生的權位,便奉承嬰兒漂亮;不用講,同樣不必因為母親的名位而諂諛嬰兒。
這詩有個打眼的毛病,中間兩聯把四個地名齊頭並列,軍訓時集合整隊似的;耳朵靈光的人當聽得見那四個地名報數時喊的「一、二、三、四」——這種擺法便太呆木了。駱賓王愛用數目字作對,給譏諷為「算博士」;毛也可當「地理教師」,因為他寫得來像「方輿圖」。古人對詩里用地名有許多討論,譬如地名可不可以虛用,因為好些詩用起地名來跟實際的地理完全違背,不能拿方輿圖來查對的;似乎明清人學唐詩的時候,有一派專愛把易於入詩的漂亮地名嵌得滿版,作為詩訣,不過我沒有詳細考察,不知道他們是否用「我注六經」的態度在詩里注山經水經。前人講究地名中的一條,便是要求把地名用得使人不覺堆垛。毛四句四地,加上「岷山」,一首詩里逛了五處山川。李白《峨眉山月歌》四句便用了五個地名,可是參差錯落,叫人注意不到他在念旅遊冊子,所以古來很受贊賞。這首詩小孩子都會背,我們仍然引出來,跟毛做個對照:「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聰明地把幾個地名嵌鑲在某些關系中;「峨眉山」上的月,影子會落入江中,所以「平羌」勾連上了;他乘舟從「清溪」出發,去的地點是「三峽」,兩者又親近得不勉強;「三峽」峰高天窄,月亮看不見,他不免思念,便在這思念里順流跑向「渝州。」他順路而下,有事理、情理的關系網路其中,每個地名露面都有必然性,不像「半路殺出的」的程咬金那樣顯得突兀。地名並非路遇的、陌生不相熟的路人,而你呼我應、左牽右引,好像一夥兒朋友出門小游似的。這便破除了刻板。畫家畫多個人時,也讓他們互相交談、互相協作,處在某個情景中;這畫才靈動自然,不像閱兵式的機械排列;這個道理跟詩歌寫作是相通的。把毛跟李白相照,我們便不免覺得毛的寫法堆垛得太齊整了。
毛寫《長征》時,完全沒有留意古人這方面的經驗,他只向倉庫里堆碼箱子,而不曾試圖向客廳裡布置傢具。他那四個地名像是按行軍順序講下來的,可是文字里沒有指明這個關系,也沒有像李白那樣,把這個關系來處理、影響地名。李白詩里地名間的關系有好幾種,較為復雜。我們找得到與毛幾乎如出一轍的地名關系,出在杜甫那裡。杜甫名作《聞官軍官收得河南河北》結句說:「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同樣的四個地名,同樣的順路程次序,而且更密集,只擠在兩句中。看來,杜甫給自己提的要求特別苛刻,他不但要松動本來會有的僵硬,而且偏要用最僵硬的排列來創造流動、迅捷的效果,好恰合他勝利的暢快、回鄉的迫切心情。他的辦法簡單之極,便是拿「從、穿、下、向」幾個字眼指出順承關系。他故意選用同帶「峽、陽」字的地名,把刻板的那一面愈發加強些;只要有能力使刻板的東西流動起來,那麼,愈刻板便愈把流動襯托得突出,刻板的能量掉個頭全加到流動上面來了。好比打仗,只要能贏,對手愈強大,你的斬獲便愈豐厚,對手所有的糧草、槍械,全給你虜掠過來。
毛詩四個地名完全平行,句與句、地與地之間不相聞問,也造成一個後果:詩意不曾推進、轉換,只在原地兜圈子,好像走夜路的碰見了鬼打牆。類似的印象,讀毛的其它作品時,都不同程度地遇得到,它使人覺得毛的寫作過於平面化,缺少縱深感。單講《長征》,那樣地兜圈子,愈會加重刻板的能量。而且,他把四個地名偏擠在中間兩聯里,尤其要算失察。律詩那兩聯非得對仗,這種格律形式本來便僵硬,毛沒有想辦法避免格律的弱點,反而雪上加霜。毛那兩聯的句意都密得碰鼻子擠眼睛,不用虛字調劑,不但雪上加霜,霜雪更凝固為冰,越影響變化生動之感。黃庭堅寫律詩的時候,常常一聯疏一聯密、一聯虛一聯實、或者一聯寫景一聯抒懷發議論,使詩更為流利不死滯。他認識到律詩那兩聯對仗會帶來先天胎里病,因而力圖後天補救。毛看不起宋人,也許便看不到宋人的苦心、好處。
毛把中間兩聯寫得那樣濃得化不開、密得拆不散、板得挖不動,相襯之下,首尾兩聯便越覺疏薄。首聯兩句詞意密度很小,因為下句只重復了上句。末聯也稀疏,閱讀時,我們先受了中間兩聯那樣密重的壓力,到末聯時壓力猛的卸掉,我們心裡上會閃個趔趄,越覺末聯輕飄了。當然,也許有人會這樣講,咱們在末聯忽的飄起來,正中毛的下懷,他所求的恰是這個效果,好拍合他行軍完成的輕松之感。人各有見,我不爭辯,只指出一點,這個看法見木不見林,無以開脫中間兩聯笨拙的板滯。統起來看,中間兩聯使得通篇不很均衡。古來傳統里做七律的常法,總是傾力於中間兩聯,因此易於把首尾兩聯寫得弱些。我記得現代一個人——他是畫家或是書家,也能做舊詩的,可惜名字忘掉了——他自述舊詩的寫作經驗,講他做律詩時先把中間兩聯做好,再補上首尾兩聯;這個例子表明作者輕視首尾兩聯,從它看得到寫作傳統帶來的過於極端的影響,同時也揭露出這個傳統可能蘊含的短處;事物總是在極端情形下才顯出它真正的底蘊。而這個傳統的形成有律詩格律上天然的根由,它中間兩聯太難做了,逼得大家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放在中間兩聯上;它中間兩聯一旦做得好,效果便太突出了,勾引得大家只想在那裡賣勁兒。這個傳統也會影響閱讀心理,使有經驗的讀者在閱讀時,對首尾兩聯稍弱的情況不敏感,大半視為正常。所以,在這個寫作、閱讀的傳統下,如果毛不排頭用地名,中間不顯得那樣地壓迫首尾,均衡問題也便無妨忽略;只可惜毛那兩聯太過度了,你想閉眼不見,它都還要來打眼、打開你的眼的。講文章的常語有所謂「鳳頭、豬腹、豹尾,」毛詩的中間確像吃飽撐鼓的豬腹;至於頭,也許不必借書病所謂「蚓頭鼠尾」來指為「蚓頭」,可是,我們終覺它的尾有點兒像「虎頭蛇尾」里那條蛇尾。
❼ 七律長征資料和故事
《七律·長征》是一首七言律詩,選自《毛澤東詩詞集》,這首詩寫於1935年10月,當時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越過岷山,長征即將結束。回顧長征一年來所戰勝的無數艱難險阻,他滿懷喜悅的戰斗豪情。
一、原文
《七律·長征》
現代: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二、譯文
紅軍不怕萬里長征路上的一切艱難困苦,把千山萬水都看得極為平常。綿延不斷的五嶺,在紅軍看來只不過是微波細浪在起伏,而氣勢雄偉的烏蒙山,在紅軍眼裡也不過是一顆泥丸。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
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里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過去以後個個笑逐顏開。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轉戰兩年,到達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行動。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
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七律·長征》寫於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7)七律長征中的四大美女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政府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長征。
這首七律是作於紅軍戰士越過岷山後,長征即將勝利結束前不久的途中。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受了無數次考驗後,如今,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
全文充滿了成千上萬的困難和障礙,充滿了中國共產黨的熱情。它是中國革命的英雄史詩,也是中國詩歌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無論是革命史還是詩歌史,都是一個里程碑。
毛主席的其他長征題材作品還有:《憶秦娥·婁山關》、《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嬌·昆侖》、《清平樂·六盤山》等,都是以此來表達心情,著重在於側寫。
詩人在最後發出自肺腑的贏得長征勝利後的喜悅之情,二萬五千里轉戰的目的地已經到達,三軍大會師近在眼前,全軍上下都在喜笑顏開。
按毛主席1958年12月21日的批註:「三軍:紅軍一方面軍、二方面軍、四方面軍。不是海陸空三軍,也不是晉國所說的上軍、中軍、下軍的三軍。」
「更喜」有婉轉回腸之意,喜上加喜之概;「三軍」,這個詞語本來就是自然帶有古漢語之美,加上按前面毛主席自己的說法是指當時的紅一、二、四方面軍,這古意盎然的「三軍」又憑添了當代漢語之美,豈不是難能可貴,羚羊掛角獲了一個雙美!
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濃縮了它的景觀,其中包括了多少驚險,多少曲折,多少悲壯,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❽ 《七律長征》全詩展現了5幅征難圖有什麼
《七律 長征》這首詩重點講了紅軍長途中遇到的( 艱難險阻 ),全詩展現了五幅「征難圖」,分別是(翻越五嶺)圖,(穿越烏蒙山)圖,(巧渡金沙江)圖,(強渡大渡河)圖,(翻越積雪岷山))圖。
全詩展開了兩條思維線,構造了兩個時空域,一個是客觀的、現實的:「遠征難」,有「萬水千山」之多之險;一個是主觀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閑」。這樣就構成了強烈的對比反襯,熔鑄了全詩浩大的物理空間和壯闊的心理空間,奠定了全詩雄渾博大的基調。
這首詩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戰斗歷程,熱情洋溢地贊揚了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8)七律長征中的四大美女擴展閱讀:
《七律 長征》的創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為粉碎國民政府的圍剿,保存自己的實力,也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從江西瑞金出發,開始了舉世聞名的長征。
這首七律是作於紅軍戰士越過岷山後,長征即將勝利結束前不久的途中。作為紅軍的領導人,毛澤東在經受了無數次考驗後,如今,曙光在前,勝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滿懷豪情地寫下了這首壯麗的詩篇。《七律·長征》寫於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中國共產黨為了到抗日最前線,挽救中華民族,解放全國人民。1934年10月,中央蘇區紅軍從福建西部的長汀、寧化和江西南部的瑞金、雩(yú)都等地出發,向陝北進行重要的戰略轉移,就這樣默默開始了震驚全世界的空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❾ 七律長征中的故事簡短
1、半床棉被
紅軍長徵到湖南汝城縣沙洲村時候,3名紅軍女戰士借宿農民徐解秀家,因為家裡窮,當時床上只鋪了稻草和破棉絮,晚上,三名女紅軍就和徐解秀蓋一條行軍被,睡一張床。
徐解秀的丈夫就睡在門口的草垛上。白天,紅軍戰士們和徐解秀一起幹活,講進步道理,還幫她帶孩子,徐解秀幫紅軍戰士煮飯。
紅軍要開拔了,看到徐解秀家連一床像樣的被子都沒有,一名女紅軍用剪刀將這床被子剪開,將半床被子留給了徐解秀。
2、12個銅板「買」一個梨
講述了1935年4月時,中央紅軍進入了雲南境內。那裡的風景十分美麗,連綿起伏的山巒,漫山遍野的綠樹······可是紅軍戰士們卻被酷熱的天氣折磨的苦不堪言。
戰士們好不容易找到了水,可哪裡的水卻是鹹的!沒有水解渴,戰士們只好忍著乾渴繼續前進。
戰士們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村莊,可那兒的村民因為聽信了敵人的宣傳,全都躲了起來。
戰士們沒辦法,只好住了下來。在女戰士打水時,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在廚房的毛草中,竟有一筐梨!要知道對於行路一天的戰士們來說,梨可是最好的東西!
可是紅軍紀律嚴明:不能拿群眾的一針一線。戰士們只好舔了舔嘴唇。這時,一位發著高燒的女戰士發出了痛苦的呻吟,這是大家靈機一動,決定買一個梨給她。最後用12個銅板「買」了一個梨。
3、強渡大渡河
強渡開始,岸上輕重武器同時開火,掩護突擊隊渡河,炮手趙章成兩發追擊炮彈命中對岸碉堡。突擊隊冒著川軍的密集槍彈和炮火,在激流中前進。
快接近對岸時,川軍向渡口反沖擊,楊得志命令再打兩炮,正中川軍。突擊隊迅速登岸,並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奮勇沖殺,擊退川軍的反撲,控制了渡口。
後續部隊及時渡河增援,一舉擊潰川軍1個營,鞏固了渡河點。隨後,紅1軍團第1師和幹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民黨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
4、一袋干糧
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糧掉入河中沖走了。
她為了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堅持沒告訴他們。為了裝成沒事發生一樣,她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體就不行了。
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分了一點干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
5、飛奪瀘定橋
1935年5月29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紅四團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
一晝夜奔襲竟達120公里,終於在5月29日凌晨6時許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第2連連長和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牆密布的鐵索踩著鐵鏈奪下橋頭,並與左岸部隊合圍佔領了瀘定橋。
❿ 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金沙江,是長江的上游,穿行於川、藏、滇三省區之間,因江中沙土呈黃色而得名。1935年3月下旬,紅軍四渡赤水、南渡烏江後,毛澤東審時度勢,決定取道雲南北上四川。為了將滇軍調離雲南,中央紅軍主力前鋒逼近貴陽。
此時,蔣介石正在貴陽城內督戰,但身邊只有1個正規團,見紅軍來勢兇猛,不免緊張起來,慌忙令滇軍主力緊急增援,致使雲南境內一時兵力空虛。這正是中央紅軍所要的效果,出現了毛澤東預料的「只要能調出滇軍,就是勝利」的戰機。紅軍緊緊抓住這一有利戰機,立刻長驅西進由黔西入滇,先頭部隊很快抵達離昆明15公里處。
紅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壓境昆明,嚇壞了「雲南王」龍雲。這個只顧自己地盤的軍閥既防紅軍,也怕蔣介石「假途滅虢」,於是一面調集各地守軍和民團馳援昆明,一面託人向紅軍表示滇軍志在保境不會遠追,切望不要進攻昆明。中央紅軍發現滇西北無守兵,在昆明附近虛晃一槍後,立刻按預定戰略方針急速向金沙江挺進,准備渡江北上川西,與紅四方面軍會合。
4月27日,紅軍進入尋甸縣境內。29日,紅軍在魯口哨、大湯姑地區發布了《關於我軍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蘇區的指示》,按照毛澤東的提議,紅軍兵分三路,以每日不少於50公里的速度,飛奔最近的龍街、皎平和洪門等3個渡口,務必搶在追兵到來之前拿下渡口,繳獲船隻,以保證全軍渡江。
中央軍委縱隊組織的渡江先遣隊在參謀長劉伯承、幹部團團長陳賡、保衛局局長李克農的帶領下,於4月29日從柯渡出發,30日午夜趕到位於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皎西鄉的皎平渡,並在船工張朝壽的幫助下,獲得兩條木船,找到部分船工,迅速渡過金沙江,包圍了「厘金局」的保安隊,出其不意地消滅了北岸守敵,順利地奪取了渡口,實現了奪取金沙江渡口慶祝「五一」的計劃。
接著,紅軍又在北岸奪得3條木船,5月3日中午,在上游魯車渡奪來兩條木船。此時共有7條木船,大船一次可渡30人,小船一次只能渡11人,並找到了36位船工。
與此同時,紅一軍團紅4團直奔金沙江畔,將3個連化裝成國民黨的「中央軍」,受到祿勸、武定、元謀3縣縣長和軍警官紳的熱烈歡迎,一天內一槍不發智取3座縣城,並控制了龍街渡口。因那裡江寬水急,無法搶渡,紅4團轉而奔向皎平渡過江,僅留下少量部隊繼續架設浮橋,造成要在龍街渡口過江的假象,吸引了敵軍追兵主力。
當時紅三軍團也搶佔了洪門渡口,卻因船隻少,水流急,無法架橋,除留下一個團渡江外,主力也轉向皎平渡過江。5月2日,軍委縱隊在團街召開總部幹部大會,博古作渡江動員報告,大會成立了以劉伯承為總指揮、陳雲為政委的渡江總指揮部,並頒布了《渡江守則》。
金沙江寬140多米,江水擊石,白浪頓起,加之船體破舊,給行船渡江帶來了不少困難,每次都要將船內積水倒入江中,才能復渡。船工們由張朝壽帶領,每條船6人,3人一班,1個小時換一班,歇人不歇船,劈波斬浪,日夜渡送。這7條木船,承載著紅軍將士的性命,甚至承載著中國革命的前途。
為了保證迅速和安全渡江,各部隊未到江邊前,就被告知了渡江紀律。根據船隻能渡多少人,即命令多少人到渡口沙灘上等候,預先指定上哪一條船。每條船都標有號碼,規定了所載人數及擔數,並標明座位次序,不得同時幾人上船,不能有爭先恐後的現象發生。
每條船都有1名船上司令員,即使是軍團長、師長,也必須聽命於他。小船因不能承載騾馬,便將其都趕到江里,由人坐在船尾牽著過江。
5月4日拂曉,江上吹著習習涼風,毛澤東由韋國清等人陪同,來到金沙江邊,乘船渡江。上船後,透過黎明的微亮曙色,毛澤東看見金沙江水急浪高,奔騰在峰巒挺拔的黛色山體的懷抱里。船工搖櫓駕船的技術非常好,很快就平穩地渡到了北岸。
毛澤東在下船前,緊緊握住老船工的手說:「謝謝您,老人家,是你們船工幫了我們紅軍的大忙啊!」毛澤東下船後,與在岸邊等待的周恩來、劉伯承等人一一握手,並說:「蔣介石妄想將紅軍圍困在金沙江邊聚而殲之的計劃徹底破產了。
金沙江自古就是天險,但是它在我們紅軍面前,不是天險是通途。金沙江怎麼能擋住我們紅軍中的劉伯承這條龍呢!龍遇大江如虎添翼,自由自在,任意馳騁。我們是龍騰大江渡金沙,艱難險阻踩腳下,我們紅軍就是千萬條騰飛的巨龍,任何艱難險阻都阻擋不住我們紅軍前進的步伐!」
在中央紅軍巧渡金沙江的過程中,殿後的紅五軍團和側翼掩護的紅九軍團,同樣有著光榮而偉大的功績。長征路上,紅五軍團竭盡全力阻擊蜂擁而至的追兵,掩護主力,自己時刻面臨與主力失去聯系,甚至全軍覆沒的危險,卻奉命在石板河阻擊追兵,掩護皎平渡的主力部隊渡江。
在險山惡林中,全軍團頑強阻擊3個晝夜,把追上來的國民黨中央軍牢牢擋在僅有的一條道路上。大部隊渡過江後,紅五軍團交替掩護擺脫敵人,也安全渡過了金沙江。完成擺渡任務後,他們鑿沉了7條木船,向尾隨而來的敵人關上了追擊的大門,使敵軍只能看著紅軍丟棄的一雙雙破草鞋而「望江興嘆」。
(10)七律長征中的四大美女擴展閱讀:
有關巧渡金沙江的課文:
七律·長征
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