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十大名畫指的是什麼
我國古代文明留下了許多瑰寶,而書畫則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今天我就來列舉一下中國古代的十大名畫,第1個是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顧愷之是根據三國時期曹植所著的《洛神賦》所作,這幅畫完美的體現了曹植所描寫的那個水神的神態姿容。顧愷之筆下的洛神雍容大方,卻又透露出一絲小兒女的姿態,隱隱約約又展露出無限的嬌羞,是一副不可多得的作品。這幅畫總共分為三個部分,是顧愷之的巔峰之作。
第7個是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我想《清明上河圖》就不用我多說了,這幅畫非常詳細的描寫了當時北宋時的生活場景,是一幅傳世之作。第8個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第9個明代仇英的《漢宮春曉圖》第10個清代郎士寧的《百駿圖》,這個《百駿圖》作者郎世寧是義大利人,首先郎士寧就有一定的西方繪畫技術,在融合我國的繪畫技巧。最終中西結合創造了這幅《百駿圖》,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佳作。
㈡ 《千里江山圖》為什麼能成為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千里江山圖描繪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時至今日,人們不還是在追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局面嗎,其實除了千里江山圖之外還有一副萬里江山圖,現在在開封也能看到,但已不是原版的了,原版殘缺嚴重。
㈢ 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的作品賞析
主題: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人類理想的人居環境,是天人混沌一體的共存關系,它已存在於中國人內心深處和傳承積淀文化深處,並用山水畫的表現形式呈現出,也決定了人們選擇人居環境的導向。
古人也早已給出「天人合一」的答案,「道法自然」的人與自然和諧關系,追求優美、賞心悅目的自然和人為環境的思想始終包含在山水畫的思想中。
1、山水畫卷,體現大眾生理上的庇護:人為了生存需要取食、繁衍後代,所以,靠安全的棲息地以及防禦庇護的手段獲取生存有利的資源。長此以往,人的生存發展對人居環境的選擇做出優劣評價,並創造出適宜人居住的良好環境。選擇可庇護、捍衛的領地,安全、穩定的生產條件是建造聚居環境考慮的原則。
2、山水畫卷,體現心理上的可游可居:中國傳統宇宙觀、自然觀、山水觀、環境觀、審美觀與中國山水畫不謀而合、相輔相成、互為體系,將自然生態環境、人為環境以及景觀的視覺環境等做了統一考慮。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
在山水組合間充分展現了「道游於藝,藝合乎於道」「居——游」在構圖中的畫中視線、「線性的畫面結構」;「高遠」、「平遠」、「深遠」的空間;「以大觀小」的山水法則;以亭台、樓閣、茅屋和人意象化的符號(如塔、廟等)。
(3)千里江山圖中的十大美女擴展閱讀
構圖
《千里江山圖》畫卷構圖周密,色彩絢麗,用筆精細,成功地採用了散點透視法,將主題分成六段,各段均以綿延的山體為主要表現對象,自然而連貫。
或以長橋相連,或以流水貫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巧妙地連成一體,靈活地體現了「景隨步移」的藝術效果,將不同視點的印象統一起來,巧妙地組織了空間。
《千里江山圖》在構圖上,取平遠之勢。此外,高遠、深遠、平遠多種構圖方式的穿插使用更使畫面跌宕起伏,富有強烈的韻律感,引人入勝。
畫面氣象恢宏壯觀,江山千里,蒼蒼莽莽,浩浩無涯,可謂名實相符。畫中千山萬壑,星羅棋布,大小高平,爭雄競秀,重重疊疊,俱浸於大江之中。山間高崖萬丈瀑布直下,曲徑通幽,房舍屋宇點綴其間,綠柳紅花,長松修竹,景色秀麗。
山水間野渡漁村、水榭樓台,水磨長橋各依地勢,與山川湖泊相輝映。或見亂岡如積,島嶼相疊;或見汀渚綿延,群峰聳立;又或大江曠遠,水天相接,長橋如帶,巒岫岡勢;
或低坡遠處,淡嶺遙設;或秀岩崚嶒,映帶不絕。其山間嶺上,有竹籬茅舍,庄園寺觀,道路相通,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其間人物如蟻,不可勝數。論山河壯觀雄偉之表現,前無古人。
㈣ 千里江山圖上國寶檔案,這幅圖畫運用了什麼技巧
《千里江山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由北宋畫家王希孟在18歲時用半年時間畫成。不同於黑白色調的水墨畫,該畫因用石青石綠色的礦物質顏料繪成而得名,絢麗的青綠色調交織描繪著千里江山的錦綉恢弘。因為這幅畫能夠展出太難得了,故宮百年來僅僅展出4次。錯過,有可能就是一生。
彼時十幾歲的毛孩子王希孟也參加了選拔,然而不幸落選,但宋徽宗慧眼識珠,覺得他極具天賦,於是「破格」將其招致麾下,親自指點王希孟作畫。為廣攬天下文藝青年,宋徽宗還成立宮廷畫院,用「藝考」的形式廣招繪畫人才,他親自出題:「踏花歸去馬蹄香」 「深山藏古寺」。一時難倒眾人。
㈤ 《千里江山圖》畫的是什麼
由國家文物局等權威機構組織著名專家學者和藝術大師,經過認真挑選、仔細研究、取捨難奪,最後挑選出了10幅稀世佳作,作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其中《千里江山圖》作為其一,自然就有它的獨特所在,那麼畫的是什麼竟能被譽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接下來,就由小新簡單介紹介紹。

㈥ 《千里江山圖》是想像出來還是真實存在作者怎麼樣了
《千里江山圖》由北宋畫家王希孟所作,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其長約12米,縱長近半米,由一副整絹畫成。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至於作者王希孟,也存在很多謎團。首先關於其是否姓“王”仍無定論,因為原作上落筆只有“希孟”二字。史料關於他的記載也寥寥數筆,只知道他十多歲入宮學畫,被宋徽宗賞識。後在趙佶的教導下,技藝日漸精湛。最後用了半年的時間完成了《千里江山圖》,年僅十八。
但在畫完這千古名作後不久,希孟就杳無音信。有人推測他可能英年早逝,只為世人留下了這幅囊括他一生心血的畫作。
㈦ 千里江山圖故事中出現的三個人物是
千里江山圖》卷並非廬山的寫生圖,它以廬山、鄱陽湖為主景,囊括了畫家足跡所到達過其它地域的景緻,這就給我們細究他所見過的「世面」提供了契機。按地域劃分《千里江山圖》卷中的景物,最南端的景緻是閩東南沿海的福建仙游的雙瀑和四疊瀑等,再向西北則是到贛北廬山、鄱陽湖一帶,取景廬山外廓和鄱陽湖濕地及湖船、民居等,在吳郡,取景蘇州長橋,在北上的沿途,將所見的漕船、客船收入畫中。
有關畫學的材料十分缺罕,相關信息可以在北宋太學那裡得到補充,如報考太學,必須有品官推薦,畫學招收生徒也會如此,完成太學的各種考試大概需要三年,那麼畫學的學制不會超過太學。三年後的1107年,第一批生徒結業,王希孟大概在13歲入了畫學,依照入學規矩,王希孟得到了某個官人的相助,提早進入了畫學。畫學里的生徒享受朝廷給予的膳食住宿和文具、畫具,但「士流」(士家)和「雜流」(藝匠)的子弟分開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