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仿玉石的做法
仿玉石,主要由下述原料按重量份額製成:
主料樹脂100份;
填料(玉石粉、輕氧化鋁)80份;
固化劑2-4份;促進劑0.5-3份;
阻燃劑1-3份;藕連劑1-3份;
消泡劑1-2.5份;防紫外線色漿1-2份。
具體製作方法:
首先在小反應釜中調制膠衣樹脂並將攪拌均勻的膠衣樹脂用毛刷刷在塗有脫模劑的模具中,再在大反應釜中調制熱固樹脂,待膠衣樹脂固化後將模具封好留出倒熱固樹脂的倒料口和出氣孔,並將熱固樹脂倒入模具中;再經過加溫、保溫、熟化、脫模,然後再進行拋光,製得成品。
該產品完全可以替代木製、石制以及金屬制的樓梯柱與扶手,具有很好的推廣前景.
㈡ 玉石的四大玉石
時代的變遷和洗禮並沒有沖淡玉文化的發展趨勢,時至今日,中國以四大玉石顯著,在玉論壇的記錄,這四大玉石分別是新疆和田玉、河南獨山玉、遼寧的岫岩玉和湖北的綠松石。
第一、和田玉:和田玉的礦物組成以透閃石、陽起石為主,呈白色、青綠色、黑色、黃色等不同色澤。玉質為半透明,拋光後呈蠟狀光澤。和田玉的經濟價值評定依據是顏色與質地之純凈度。其主要品種有: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黃玉、糖玉、墨玉。琢藝軒以和田玉做原材料,用海派雕藝加以雕琢,就雕成了不可多得的傳世佳品。
第二、獨玉:獨玉的礦區地處南陽市北郊的「獨山」,又稱「南陽玉」。獨玉為斜長石類玉石,質地細膩純凈,具有油脂或玻璃光澤,拋光性能好,透明及三種以上的色調組成多色玉,顏色艷。主要品種有:白玉、綠玉、綠白玉、紫玉、黃玉、芙蓉紅玉、墨玉及雜色玉等。
第三、岫玉:因主要產地在遼寧岫岩縣而得名。外觀呈青綠、黃綠、淡白色,半透明,拋光後呈蠟狀光澤。新石器時期紅山文化所用的玉材產於岫岩縣境內的細玉溝,俗稱老玉,為透閃石軟玉。商代婦好墓出土的玉器多數玉材與岫岩瓦溝礦產的岫玉相似。
第四、綠松石:綠松石是古老的玉石之一,早在古埃及已被人所知,把它視為神秘之物。古有「荊州石」或「襄陽甸子」之稱。呈深淺不同的藍、綠等顏色,蠟狀光澤。湖北產優質綠松石,中外著名,其玉器工藝品深受人民喜愛,暢銷世界各國。
玉論壇上介紹的知識多不勝數,如果你想更好的了解玉石就要到這里來看看了。
㈢ 仿玉石材料配方
製作仿玉石需要准備什麼材料,配方是什麼?
製作仿玉石需要准備什麼材料,配方是什麼,主料是樹脂,填料(玉石粉、輕氧化鋁),固化劑,阻燃劑和消泡劑了。如果想製作的話,首先在小反應釜中調制膠衣樹脂並將攪拌均勻的膠衣樹脂用毛刷刷在塗有脫模劑的模具中,再在大反應釜中調制熱固樹脂,待膠衣樹脂固化後將模具封好留出倒熱固樹脂的倒料口和出氣孔,並將熱固樹脂倒入模具中;再經過加溫、保溫、熟化、脫模,然後再進行拋光,製得成品。用這個產品完全可以替代木製、石制以及金屬制的樓梯柱與扶手,前景是非常好的了。
一般來說,玉石是非常漂亮的,製作玉石一般都是樹脂了,成了之後是非常的美麗,有一種別樣的美感,照射之後透光度非常高,看起來晶瑩剔透了。
㈣ 請問各位大俠,做舊的仿古玉上的黃色污垢怎麼徹底去除
樓主您好,現在的假沁做的都很好,有的都已經深入玉石內部,要是想去掉外皮的還可以,具體如何做要看作偽用的什麼手段了。在下曾買過一件作舊的玉佩,上面的假沁是黃色的,是用酸做舊,因此可以用開水煮一下,然後用鹼水擦拭,就可以去掉了,別的做舊的方法也很多,還是那句話: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吧!但首先煮一下恐怕是必要的。您可以試一下,希望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你家做飯總要用鹼面吧!就那個東西,原理是先熱脹冷縮,使其內部膨脹,然後酸鹼中和。 鹼面就是你家蒸饅頭用的食用鹼。
㈤ 如何鑒別古玉、仿古玉和贗品玉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白居易《放言》
古代玉器(簡稱古玉)藝術品市場目前的狀況:一方面是由於它稀少和珍貴,造成了不僅價高而且一器難求,進而又造成了仿冒古玉泛濫成災,使得人們「談古色變」;另一方面,由於目前鑒別古玉還沒有可靠的現代儀器,而眼學(感官經驗)鑒定方法又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不象用科學儀器鑒測出來的結果那樣有直觀的數據、圖譜和反應現象,即便是古玉鑒賞「名家」作出的鑒定結論,也會引起莫衷一是的爭論,傳媒又將此作為笑柄屢屢報導,加之有些對古玉僅知道一點皮毛便以行家或專家自居的人踴躍圍觀,以比專家還專家的口吻跟著進行瞽論聒噪,推波助瀾,進一步加重了人們對眼學的偏見,這樣勢必使人們對古玉處於既愛又怕的無限糾結之中。
傳統鑒別古玉靠的就是眼學(感官經驗)。眼學是長期理論學習和實踐經驗積累出來的能力,具有能夠應對千變萬化的作假手段,鑒定工作不受場地和環境的限制,實用性強且簡便的優點。試想誰會對身邊的親人經常認錯?而對於陌生人,即便有過幾次不經意地擦肩而過,久後再次相逢,未必馬上就能認得出來。這就是感官經驗積累得多寡不同造成的。所以用眼學鑒定得出的結論正確與否,只與感官經驗積累的多少有關,而與採用的方法無關。許多人正在探討如何與一些現代檢測儀器結合起來進行互相驗證,這應該是破除「不夠直觀、難以令人信服」比較好的方法。但是,即便是專門鑒定古玉的科學儀器出現了,如果不具備古玉器學基礎和眼學鑒別古玉的實踐經驗,以及識別儀器顯示偏差等經驗也是不行的;這就像聽珍器和醫生相比,醫生起到的作用更關鍵。
如果要使古玉鑒定的結論具有排他性,最好要具有三個以上的證據把結論限制在唯一的或極小范圍內;尤其是要努力抓住那些難以復制的幾個關鍵證據,就會使結論象「兩點定線、三點定面」的數學定律一樣確切無疑。目前,不論是儀器鑒定或是「眼學」鑒定都會出現錯誤的原因,就是所用下結論的依據不夠充足和確切,難以把它限制在排它性的范圍內。如古代器物放射性衰減和光譜改變等性質,常常是現代科學鑒定儀器確定其經歷時代的依據。我們說古玉的年代是指玉材變成玉器以後的年代,而有些儀器檢測到的是它的成礦年代。且不說它的精確性有多大,如果樣品有意或無意地經過放射源或其他因素干擾就會輕易地改變鑒定結果。
仿古玉,尤其是高仿的仿古玉,就是按照「鑒定家們」所常用的幾項鑒定依據進行仿製的,甚至是比照古玉製作後又進行作舊處理的,如果「專家」沒有能力找到更多方面的破綻,就會做出錯誤的結論。對於各種特徵都比較明顯(俗稱「開門」)的古玉,鑒賞力強者自然比較容易得出正確結論;關鍵是那些時代特徵不十分明顯的古代玉器,其判斷的難度很大,需要綜合多方面的因素進行分析類比,才能推斷出一個較模糊的結論。因此眼學鑒定古玉和其他工作一樣,稍有不慎便會出現錯誤(包括「偽判真」和「真判偽」),即便是採用「會診」式鑒定的「一票否決制」,只能是出現「偽判真」的錯誤機率少些,未必能達到絕無差錯。因此,即便是經驗豐富的鑒賞者偶爾出現鑒定錯誤也在情理之中,只要不是惡意的或出現極不應該的低級錯誤,就應該給予諒解。
古玉的形狀和紋飾與碾磨出來時的總體形態,即便是高古玉器也變化不大,但色澤有的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了。尤其是高古玉,呈現出來的是由玉材本身固有的顏色或質地打磨出來的色澤,與古玉經受外界復雜環境的風化作用及浸染作用產生的包漿、沁色的綜合色澤外觀。這種外觀特徵,使得原來的使用者即便蘇醒過來也未必再認得出來了,對我們來說卻是分辨高古玉的最明顯特徵。
古玉中變化不大的部分,遺存有古代的許多時代信息。一是紋飾和器型受當時所用工具加工性能和鑒玉工藝技巧局限制約產生的痕跡;長期使用中產生的磨損、損壞及火燒痕跡;所處環境中的水土及其他物質對其產生的浸染使玉質出現變化痕跡;歲月形成的陳舊痕跡;以及是否有人為作舊痕跡等。二是受當時審美時尚局限產生的器型、紋飾樣式。三是古玉玉材所處礦層的玉質特徵,及其成器後所處的環境狀況和經歷使用時間的長短而對包漿、沁色產生的因素。這些有形和無形的痕跡,便是我們今天識別古代玉器,給它斷代的依據。雖然有許多痕跡都可以用現代的工藝技術復制出來,但很難每一項都能在同一件玉器上同時呈現出來。那些不可復制的痕跡,是我們下結論的最好依據,一定要把它確認准確。
要准確地了解古玉,必須盡可能多地系統地了解古代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生產力等方面的發展進程,掌握住每個歷史時期玉器的內在文化內涵、造型神韻,外在的玉器造型,常用的玉材特徵,工具和工藝產生的痕跡特徵,玉質老舊的面貌,善於從出土標准玉器中總結出各種玉器的造型、工藝在各個時期的時代特徵,多上手研究古代玉器,才能獲得對古玉的理解悟性,別無捷徑可走。
再說仿古玉。確切地講,按照傳統紋飾和造型樣式製作出來的玉器形狀,不論它與以前器物是否完全一致都不能稱作仿品,而是器型品種的延續和發展。如老三代至現代的素玉璧,你能說它是紅山文化或良渚文化素玉璧的仿品嗎?如果對於已經消失了的玉器品種進行模擬製作的話,根據製作目的可分兩種類型:一是為了再現歷史上某一玉器品種的面貌。不但要在造型、紋飾、各部尺寸、次生的顏色、包漿等外觀面貌上要達到基本相似,甚至在慣用玉材品種、玉質檔次、製作工藝水平上還要達到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水平,這才是純粹意義上的「仿品」,嚴格地說應稱其為「復製品」,這種仿品多見於清代宮廷。
另一種雖然也是極力模擬古玉器的各種外觀面貌,但採用的玉材品質及工藝製作水平都很低,其仿冒古代玉器的目的是牟取暴利,這一類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贗品。所以說仿品與贗品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古代贗品玉器雖然經歷百年以上歲月的修煉能達到真品古玉的正果,但其價值仍不能與同時期的古玉器相比。玉器的造型和紋飾風格具有時代性,所以古玉常見的造型、紋飾是給真品玉器斷代的依據之一,但不是判斷真偽的證據。這就象正常的人群從發飾、衣飾、行走姿態等方面就可以判斷出他的性別,由於非正常人群的存在,這絕對不能作為判斷人性別的依據。因此除了低級仿品能從玉器造型、沁色、紋飾樣式判斷出真偽外,一般具備了某一時期玉器造型、沁色、紋飾樣式規律的玉器,未必就是這一時期的玉器。我國歷史上的琢玉工具進步雖然緩慢,但總是在由笨拙向精細方向不斷地改進,加上工藝技法的相應改進,留下的雕琢痕跡總會有所不同。所以高仿的難度不在紋飾的俏與不俏,而在於與雕琢紋飾對應的工藝技法。除了大型流水線作業,就不會出現完全相同雕琢痕跡的作品,古代更不可能。因此就可明白,市場上重復出現的「寶物」一般是假的,基本沒有例外。玉器都是雕琢碾磨而成的,必有雕琢痕跡。所以認真研究玉器的加工痕跡,准確掌握玉材質地的時代特徵及沁色、包漿的真偽,是進行鑒賞古玉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