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蘇東坡與法印和尚
你好,蘇軾的和尚好友不是法印而是佛印,他們之間很多故事流傳。
(一) 蘇軾是個大才子,佛印是個高僧,兩人經常一起參禪、打坐。佛印老實,老被蘇軾欺負。蘇軾有時候佔了便宜很高興,回家就喜歡跟他那個才女妹妹蘇小妹說。
一天, 兩人又在一起打坐。蘇軾問:你看看我像什麼啊?佛印說:我看你像尊佛。蘇軾聽後大笑,對佛印說: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兒像什麼?就活像一攤牛糞。這一次,佛印又吃了啞巴虧。
蘇軾回家就在蘇小妹面前炫耀這件事。
蘇小妹冷笑一下對哥哥說,就你這個悟性還參禪呢,你知道參禪的人最講究的是什麼?是見心見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說看你像尊佛,那說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說佛印像牛糞,想想你心裡有什麼吧!
(二) 蘇東坡和黃庭堅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們打面餅吃。二人商量好,這次打餅,不告訴寺中的佛印和尚。過了一會兒,餅熟了,兩人算過數目,先把餅獻到觀音菩薩座前,殷勤下拜,禱告一番。不料佛印預先已藏在神帳中,趁二人下跪禱告時,伸手偷了兩塊餅。蘇軾拜完之後,起身一看,少了兩塊餅,便又跪下禱告說:「觀音菩薩如此神通,吃了兩塊餅,為何不出來見面?」
佛印在帳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與你們合夥做幾塊吃吃,豈敢空來打擾?」
(三) 蘇東坡在杭州,喜歡與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聖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兩人飲酒吟詩之餘,還常常開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蘇東坡宴會請客,他總是不請自來。有一天晚上,蘇東坡邀請黃庭堅去游西湖,船上備了許多酒菜。遊船離岸,蘇東坡笑著對黃庭堅說: 「佛印每次聚會都要趕到,今晚我們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詩,玩個痛快,他無論如何也來不了啦。」誰知佛印和尚老早打聽到蘇東坡要與黃庭堅游湖,就預先在他倆沒有上船的時候,躲在船艙板底下藏了起來。
明月當空,涼風送爽,荷香滿湖,遊船慢慢地來到西湖三塔,蘇東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須,高興地對黃庭堅說:「今天沒有佛印,我們倒也清靜,先來個行酒令,前兩句要用即景,後兩句要用『哉』字結尾。」黃庭堅說:「好吧!」蘇東坡先說:「浮雲撥開,明月出來,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黃庭堅望著滿湖荷花,接著說道:「蓮萍撥開,游魚出來,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
這時候,佛印在船艙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聽黃庭堅說罷,就把船艙板推開,爬了出來,說道:「船板撥開,佛印出來,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蘇東坡和黃庭堅,看見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個人來,嚇了一大跳,仔細一 看,原來是佛印,又聽他說出這樣的四句詩,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來。
蘇東坡拉著佛印就坐,說道:「你藏得好,對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於是,三人賞月游湖,談笑風生。
2. 別人說我背後有法印是什麼意思
別人說你背後有法印的意思是說你背後有臟東西,但是別人說這句話,其實是在逗你的
3. 蘇軾和法印鬥法時,蘇東坡說法印像一坨屎,法印說蘇東坡像一尊佛,蘇小妹知道了怎麼說的么
蘇小妹說:「心存牛屎,看人都如牛屎;心存如來,看人都是如來。」
意思就是人家禪師心中是佛,看你就是佛,你心中是牛糞,看人家也成了牛糞。這個禪就是心,從自我的心理上建設來的。
蘇東坡與法印禪師素為友,常在一起談論佛法,但蘇東坡常輸與法印禪師,心中頗不服氣。一日,二人又在一起談論物相,蘇東坡忽然說:「我用慧眼看大師象一堆狗屎」,法印微然一笑:「我用慧眼看學士好像一尊佛」。
蘇東坡大喜,回到家裡,與蘇小妹說道「今天我終於贏了法印禪師了」。蘇小妹聽了事情經過後,笑道:「哥哥,你今天輸慘了。」蘇東坡驚問其故,蘇小妹說:「佛法上講,物相心生。法印禪師心靜如佛,所以看你好象一尊佛。而你卻看到了一堆狗屎。」
(3)法印又藏了個小美女擴展閱讀:
蘇東坡與法印鬥法的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修行不是逞口舌之能,更不是在語言上針鋒相對。修行品質的好壞,決定在心地工夫上,減少比較分別的染習,離卻凡夫心,入如來行。
佛陀臨涅槃之際,曾留下一偈:「我今境況大好,他人罵時無惱,無言不說是非,涅槃生死同道。一切妄想分別,將知世人不了。寄言凡夫末代,除卻心中毒草。」
4. 四聖諦與四法印有什麼區別
「四聖諦」也稱「四諦」,四諦即苦集滅道四諦,諦謂真實不虛,如來親證。佛成道後,至鹿野苑為五賢者始說此法,是為佛轉法.輪之初,故稱初法.輪,如《法華經·譬喻品》:「佛昔於波羅柰,初轉四諦法.輪。」初轉法.輪三說四諦,第一說: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此是教示四諦四相。第二說:苦當知,集當斷,滅當證,道當修。此是教勸修行四諦。第三說:苦者我已知,集者我已斷,滅者我已證,道者我已修。此是佛舉自己證得四諦,合為「三轉十二行相」之義。但此四諦,唯聖者所知,非凡夫能知,如《涅盤經》卷十四:昔我與汝愚無智慧,不能如實見四真諦,是故流轉,久處生死,沒大苦海,「若能見四諦,則得斷生死」。由於聖者所證,故稱四聖諦,或四真諦。
苦諦:苦即三界輪回生死逼惱之義,凡是有為有漏之法莫不皆含苦性,故佛經中說有無量眾苦,但就身心順逆緣境,總有三苦、八苦。三苦,從其逆緣逼惱,正受苦時,從苦生苦,名苦苦;從其順緣,安樂離壞時而生苦惱,名壞苦;生老病死剎那變異而生苦惱,即名行苦。八苦即: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和五盛陰苦。外有寒熱飢渴等逼惱之身苦,內有煩惱之心苦,所有諸苦皆歸苦諦所攝。
集諦:集謂積聚二十五有苦果之因,一切眾生,無始以來,由貪瞋痴等煩惱,造積善惡業因,能招感三界生死等苦果。
滅諦:又名盡諦,滅謂滅二十五有,寂滅涅盤,盡三界結業煩惱,永無生死患累。
道諦:道謂修戒定慧通向涅盤之道,總有七科:一、四念處,二、四正斷或四正勤,三、四神足或四如意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覺支或七菩提分,七、八聖道或八正道。此為三十七菩提助道品法。
四諦有兩重因果,苦為果,集是因,由苦集二諦成為世間生死因果;滅是果,道是因,滅道二諦為出世因果。即由造積有漏業因而感有漏苦果,由修有漏道因而證滅諦涅盤。如《涅盤經》卷十二:「有漏果者則名苦,有漏因者則名為集,無漏果者名為滅,無漏因者則名為道。」此即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之義。
┌苦 諦(迷的果,即苦果)┐
四 │集 諦(迷的因,即苦因)┘—————世間的因果
聖—┤
諦 │滅 諦(悟的果,即樂果)┐
└道 諦(悟的因,即樂因)┘—————出世間的因果
四諦是佛教的基本教義,是佛教大小乘各宗共修、必修之法。佛說四諦是要眾生了知四諦的真理,斷煩惱證涅盤,若專修四諦以求涅盤者,一般稱其為小乘聲聞人。
四法印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受是苦和涅盤寂靜。
學佛的人要以此四法印檢驗一切論說。 若契合此四法印的,便應印可,擇其善者修行;若不契合此四法印的,便應駁斥摒棄,視作導致桎梏、妨礙解脫的邪見。
(一) 諸行無常
什麼是諸行無常呢? 善男子,在相對的世間里,一切不同類別的行為與現象,無論關乎有情或無情生命的、心理的或物理的,或者是兩者兼具的,都是毫無例外地恆久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永無一刻能有絕對的靜止。
所有的物質從極小的微塵以至極大的星體, 都是在永無休止的運動、變化與生滅之中,以此顯現一切能或不能為眾生覺察到的物理現象。 所有有情眾生的心智活動, 從極簡單以至極復雜的,也同是念念生滅,前念死,後念生,方生便死,方死又生,以此顯現一切能或不能為眾升生覺察到的心理現象。 善男子,宇宙一切物理與心理的行為現象都是遷流不居,不得永久。這就是諸行無常。
(二) 諸法無我
什麼是諸法無我呢?
善男子,不論是造成世間物理現象的色法或是造成精神現象的心法本身,都沒有一個常住不變、能作永恆主宰的『我』。
一切物質的色法,都是恆久處於不斷運動、變化與生滅之中; 滅了的就不再存在,方生的又迅即毀壞。 色法如是生滅不息不定,又怎樣能夠在它裡面找到一個永恆不變、能作主宰的『我』呢?
一切屬於精神的心法, 無論是喜、怒、哀、樂、憂、悲、苦、惱或任何其他心理狀態,都是剎那生、剎那滅的;滅的就不再存在,方生起的又迅速即湮滅。 心法如是生滅不息不定,又那裡能夠在其中找到一個不變、能作主宰的『我』呢。
善男子,在物質和精神里,決不能找到一個永恆不變、能作主宰的「我」,這就是諸法無我。
(三) 諸受是苦
什麼是諸受是苦呢? 善男子,眾生在相對的世界裡, 不斷因無常的現象、無我不實的各種心法和色法,起各種痛苦的、快樂的或非苦非樂的感受。
痛苦的感受,自然不能稱作樂; 快樂的感受,卻要賴外緣而生,又不得永久,失去了便悵然不悅,徒令惘然追憶。 因此一切快樂背後,皆隱藏著痛苦,並非真正澈底的快樂。至於非苦非樂的感受,當然不能稱為樂了。
善男子,看破世間一切感受的真面目, 在最高的要求底下,眾生在世間的一切感受,都稱不上是真正的快樂,卻只不過是不同程度的痛苦而已。
在這定義下, 苦便包括了眾生自認是苦的感受、一切澈底的不快樂感受和所有非苦非樂的感受了。
善男子,在這定義下,一切世間的感受皆是苦受。這就是諸受是苦。
(四) 涅盤寂靜
什麼是涅盤寂靜呢? 善男子,眾生若依佛法修行,鍛煉心智,便能進入一個解脫的狀態。 在這境界里,他可以見到唯一常見不變的法,感受唯一實在能作主宰的『我』,嘗到真正澈底的快樂。
在這解脫的境界里,世間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受是苦的原理已被超越了。 這境界是常、是我、是樂,與世間有別,名為出世間。
這出世間就是涅盤。
善男子,涅盤、出世間的境界並不離開世間而獨有,並不是一個特定的地方,卻是你我差別的超越、 你我的合一、從無常中看到常、從無我中看到我、從生滅的虛幻苦惱中看到永恆真實的快樂。
眾生於色身尚存、世間生命尚未終結的時候, 就已經能夠經歷和安住於此涅盤之中。尚有色身而住於涅盤的就是有餘涅盤,棄色身而住於涅盤的就是無余涅盤。
善男子,世間的無常、無我和痛苦能全部寂滅於涅盤境界之中。這就是涅盤寂靜了。
(按:在四法印中,若除去諸受是苦,則為三法印。)
5. 三法印是指什麼,佛教網
三法印是佛陀為後世佛子們留下來印證是否是真正佛法的依據。
有了三法印就會以此為標准來去偽存真,又因為佛法浩瀚無邊,佛住世的時候不能全部說盡,佛所說出來的法就猶如一朵浪花,沒有講的法就猶如大海,如果有的法佛住世的時候並沒有,但是符合三法印的也等同於佛金口所宣一樣。佛陀教導大家依據三法印如果說違背三法印的話就算是佛說的也不能算是佛法,符合三法印的就算不是佛說也是純正的佛法。這也就是依法不依人。
三法印包括: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還有依照四法印的,就是在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基礎上又加上有漏皆苦。只要符合這三條(或四條)就是純正的佛法,否則就不是。
6. 請教懂的藏傳隨身小法印的老師,法印旁還帶了塊黑呼呼的東西是什麼,做什麼用的隨身佩戴可以嗎有什麼
這叫「擦擦」,可以佩戴可以供奉
7. 佛教中的法印是什麼意思
佛教術語。佛教徒用以鑒別佛法真偽的標准。又譯法本、本末、憂檀那等。法指佛法,印喻能印證真偽的佛法之印。凡符合法印的為佛法,不符合的為非佛法。關於法印有三法印、四法印、五法印、一法印之分。①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此說形成較早,多見於小乘經、律、論和大乘經、論。②四法印。在三法印上加一切諸行苦。見於《增一阿含經》。③五法印。在四法印上加一切法空。見於《維摩經》。④一法印。即一實相印。相即真如、法性。上述幾種說法並無實質上的差異。 大乘的教義,就是以佛說的《大集經》與《般若經》為依據,一法印就是諸法實相的道理,因為大乘教義是以實相真心為根本。實相真心,就是真如心,實相無有一切虛妄之相。真心就是真實之心,而不是虛妄之心。實相具有三種道理。 第一實相無相 它的本體,真實不虛,沒有種種千差萬別,虛妄生滅的幻想,就是不生不滅,不動不搖的平等一相,就是真諦的道理。 第二實相無不相 實相的本體,雖然是空無所有,無一法可得,但是他能夠隨緣顯現千差萬別,一切諸相,沒有一相而不是實相,這就是頭頭是道,法法皆真。具足四聖六凡,迷悟因果,萬事萬物一切諸相,就是俗諦的道理。 第三是實相無相無不相 這個實相真心,是不變隨緣。正當隨緣顯現一切諸相的時候。可是他的本體,空無所有,無一相可得。正當空無所有的時候,卻是真空不空,又能具足妙有。正當隨緣現出一切諸相的時候,但是妙有非有,本體乃是真空。這就是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這種真空妙有的道理就像一面鏡子照東西一樣,鏡子本體是空無所有,又能隨緣顯現青黃赤白種種顏色,鏡子雖顯種種顏色,而鏡子本來卻是空無所有。但是鏡中所顯現之色,若說他是有一定顏色,又是妙有非有,若說他是沒有一定的顏色,又是真空不空。所以說實相真心,正是真俗二諦融通,空有二相無礙。所以《華嚴經》說:『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我們能夠悟明實相真心,無相無不相的不可思議的道理,回過頭來看現在世間的眾生世界萬事萬物,一件件一樁樁都離不開這個實相真心。所以蘇東坡說得好:『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這就是實相無相無不相的道理。
8. 張國立力捧的配角,三德子和法印現在怎麼樣了
金瓦金鑾殿,皇上看不見。一朝出了武門口,一個名字兩只手。今晚金鑾殿,皇上不坐殿。一朝出了京門口,百姓的事兒牽著走,牽著走......
相信許多人和我一樣,看著這段歌詞腦子不自覺就配上了bgm。當年《康熙微服私訪記》家喻戶曉,張國立和兩個搭檔也劇中最經典的組合。轉眼間已經過去23年了,那劇中張國立的兩個配角現狀如何?
身為局外人,你認為他們誰過得更好些呢?
9. 佛教三法印,是什麼
三法印既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以及涅槃寂靜。可協助我們判斷佛教所講的道理是否符合佛法,法印是印證真理(佛法)的一種方法。
因緣造作之法稱為諸行。"造作"之義是我們用心驅使身、口、意去做種種行為,稱為造作。"行"的意思是造作和遷流變化;"諸行"是指一切造作遷流變化的法。諸行的范圍包括時間、空間和世間的遷流變化。我們生活在這世間,看見種種物質和東西;時間一剎那、一剎那不停的流逝著,遷流變化;空間也在變化,但我們感覺不到。諸如此類的因緣造作的法,皆稱為行。
世間的一切事物沒有一樣是永恆的。你們當中或許會有人說地球是永恆的。但根據現代科學家研究的結果,地球終歸會毀滅,而且根據佛法說,我們生活的大地(地球)總有一天會毀滅,既是世間有成、住、壞、空的四種變化。"成"就是形成;"住"就是它停留、保持一個時期;"壞"就是慢慢毀壞;"空"就是它會消失掉。世間一切物質的變化都這樣有成、住、壞、空。我們看一個空杯子,其實裡面有原子,原子裡面又有很多電子,那些原子和電子一直不停的在震動,不就是無常嗎?但是凡夫不知道,之看到它的外表而已,就認為它是常的。事實上,世間任何東西,小至原子、核子,沒有一樣永遠保持著它的相貌,它們都在無常變化。甚至你們用杯子來裝熱水或冷水,溫度產生變化,它會膨脹或收縮,它也在發生變化,因為我們看不到,就認為它沒有變化,所以稱為住。一期生滅里的"住"使得我們產生誤解,以為它是常的。所以我們要了解到一期生滅中,還有剎那生滅,我們凡夫很難感覺到這個剎那生滅,因此我們會認為有些東西是常的。有科學研究的人就會知道物質的剎那生滅就是無常一切物質都在剎那間變化這就是無常。
諸法無我
所謂"法"就是東西有一定的相貌,保持一個時候,讓我們感受到它的存在,稱為法。"諸法無我"告訴我們在世間的一切事物中,找不到一個"我"的存在,所以佛說"無我"。"諸法無我"是說這個世間根本就是沒有"我",我們內心執著,根深蒂固的覺得有一個是"我",但我們可以分析下我是不存在的,比如說這是我的蘋果,可以反問自己我是指誰?是自己這個身體嗎?肯定不是,因為你會說這是我的身體,身體也是我的,乃至思想意識都是我的,那背後這個擁有者「我」到底是誰?有嗎?佛陀告訴我們"我"是沒有的,是妄心我執生出來的假相。這個「我」就是煩惱和作業的根源,是空性的,並沒有實在的一個對象或者物質稱為我。
涅槃寂靜
涅槃是梵文(Nirvana)的音譯,翻譯成為中文稱為圓寂。"圓"既是圓滿;"寂"既是寂靜。我們通常會看到某某出家人圓寂了,此意既是表示某某出家人涅槃了,這是錯誤的,是一般人誤用的,是一般人誤用了這個詞語。"圓寂"的意義是滅生死、滅煩惱而達到解脫無為的境界,既是不生不滅。"滅生死"是眾生不用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輪回,了生脫死了,稱為滅生死;"滅煩惱"是凡夫有種種煩惱,如果覺悟,把全部的煩惱都放下,既稱為滅煩惱,涅槃又稱為解脫,就是解脫生死與煩惱。進入常樂我凈的境界,不再隨業輪回。
10. 有一個叫做什麼什麼阿諾特的畫像,在盧浮宮,是一個小女孩抱著一隻貓 求名字
法國印象畫派畫家皮耶爾·奧古斯特·雷諾阿的《朱莉·馬奈與貓》又名《少女與貓》、《朱莉·馬奈》(Julie Manet with cat),1887年,布面油畫,65x54cm,法國奧賽博物館藏朱莉·馬奈是印象派畫家馬奈的外甥女,雷諾阿為其畫過很多副肖像,《朱莉·馬奈與貓》是其八歲時候畫的。特別注意:本畫不是藏於盧浮宮的,而是與盧浮宮和杜伊勒里花園隔河相望的奧賽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