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大全 » 新中國四大美女圖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新中國四大美女圖

發布時間: 2022-10-07 06:40:42

A. 四大美女

1、阮玲玉。她是上海二、三十年代家喻戶曉的電影明星,與胡蝶並稱為上海的電影皇後,出演過《小玩意》、《神女》、《新女性》等29部早期優秀國產影片。然而,她的早逝留給人們巨大的悲傷,當時她喪禮的轟動達到萬人空巷的地步。直到今日,她燦爛而又悲劇的一生仍成為各種影視作品的題材。

2、周璇。她的美,在現代的時尚男女中似乎有一些爭議,但是她的名氣,她的歌聲,連同她那傳唱不衰、至今已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流行歌曲,使她成為電影界、音樂界數一數二的明星。「金嗓子」的美名不脛而走,流傳至今,《馬路天使》、《漁家女》、《三笑》、《紅樓夢》、《西廂記》、《花外流鶯》、《長相思》、《憶江南》、《清宮秘史》等著名的經典影片,都是由她主演。1950年周璇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從香港拍完《彩虹曲》、《花街》之後,又回到了上海,參加了大光明公司反映醫務工作者在上海為抗美援朝所做有意義工作的影片《和平鴿》的拍攝。

3、胡蝶。三十年代初,她主演了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她把一個忍受丈夫虐待與壓榨而毫無反抗、心地善良又有幾分愚昧的女性刻畫得相當成功。在第一部左翼電影《狂流》中,她塑造的秀娟不但富有反抗精神,而且內心世界十分豐富,受到好評。她主演的《姐妹花》是她表演藝術的高峰。在影片中,她一人飾演有著不同生活道路的雙胞胎姐妹大寶、二寶,把兩個身份懸殊、性格各異的女性刻畫得非常成功。這部影片三十年代在國內打破國產影片有史以來上座率的最高紀錄,後來到東南亞、日本、西歐諸國演出,也大獲好評。胡蝶飾演過娘姨、慈母、女教師、女演員、娼妓、舞女、闊小姐、勞動婦女、工廠女工等多種角色,她的氣質富麗華貴、雅緻脫俗,表演上溫良敦厚、嬌美風雅,一度被觀眾評為「電影皇後」,胡蝶橫跨默片和有聲片兩個時代,成為三、四十年代我國最優秀的演員之一。

4、夏夢,這樣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立刻可以使人們聯想起莎士比亞戲劇《仲夏夜之夢》,這樣一個高雅且富有浪漫色彩的名字,是一個名叫「楊濠」的女孩從影之時所起的藝名。夏夢對於大陸觀眾來講,可是大名鼎鼎,數一數二的「大腕」級人物。且不說她塑造一系列「美麗少婦」的銀幕角色,是那樣的深入人心,單就那氣質高雅、儀態端莊、擁有成熟女性風韻的「美麗少婦」形象的外貌,就足足可以讓人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了。人們從夏夢的美貌中,才真正知道了什麼是一個標準的女人,而從她細膩婉約的演技上,更懂得了什麼叫做「才貌雙全」。所以,《絕代佳人》、《佳人有約》、《金枝玉葉》、《董小宛》、《搶新郎》、《王老虎搶親》、《三看御妹劉金定》、《新寡》、《孽海花》、《故園春夢》、《綠天鵝夜總會》、《白領麗人》……都是夏夢電影的精品。

夏夢從影十七年來,共主演了四十二部影片,塑造了一系列純真善良、美貌動人的年輕婦女形象,她扮演典雅端莊的大家閨秀、幽榮華貴的宮廷少女、淪落風塵的多情女郎、活潑可愛的居家姑娘、屢遭不幸的哀怨少婦,都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尤其是塑造一系列古今少婦的形象,更使觀眾沉湎其中。更可貴是,夏夢始終認為外在的美是重要的,但內在的美則更重要。一個人的風度、氣質,是外在美和內在美的集中體現。美麗的心靈,光明的心底,也會使一個人的外貌更加光彩照人。

B. 四大美女王昭君有怎樣的故事

王昭君,名嬙,南郡人也。漢元帝時以"良家子"入選掖庭。時,呼韓邪來 朝,帝敕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 年,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傳)。

王昭君於公元前52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景帝孫休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漢王嬙即此邑之人,故雲昭君之縣。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元帝下詔,命其擇吉日進京。其父王穰雲:"小女年紀尚幼,難以應命",無奈聖命難違。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淚別父母鄉親,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漢水、過秦嶺,歷時三月之久,於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王昭君進宮後,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些破綻。昭君便被貶入冷宮3年,無緣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漢元帝盡召後宮妃嬪,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呼韓邪臨辭大會,昭君豐容靚飾,元帝大驚,不知後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便賞給她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並親自送出長安十餘里。王昭君在隊隊車氈細馬的簇擁下,肩負著漢匈和親之重任,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歷時一年多,於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並被封為"寧胡閼氏"。

昭君出塞後,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於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師,後為匈奴右日逐王。時,王昭君以大局為重,忍受極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復株累單於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於居次。公元前20年,復株累單於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後,33歲的絕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

王昭君的歷史功績,不僅僅是她遠行北漠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後,她與她的子女後孫以及姻親們對胡漢兩族人民和睦親善與團結所作出的非比貢獻。據統計,古往今來,反映王昭君的詩歌有700餘首,與之有關的小說、民間故事有近40種,寫過昭君事跡的著名的作者有500多人,古代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蔡邕、王安石、耶律楚材等,近現代的有郭沫若、曹禺、田漢、翦伯贊、費孝通、老舍等。

... 一千九百多年來,生長在巴山楚水地區的一個山中女子—王昭君,競引起歷代文人的心靈共鳴,把中國文壇攪得風雷激盪,這正是南方巴楚文化與北方華夏文化交匯的光環,投射在昭君這個創作本體上反映出的奪目光彩,也是南北文化合創的寵兒。

... 新中國創建者之一的國家副主席董必武,為王昭君題寫了一首七絕,此詩對歷史的昭君作了總結性的評價,也對昭君的思想、見識、行動作了拔亂反正的贊頌。詩為:「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從此,王昭君一抹滿臉的淚水和愁雲,以一個愉悅的民族的和睦使者的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表達了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的願望。

C. 歷史上哪個女人最漂亮

王昭君(wánɡ zhāo jūn) 公元前52年-公元前19年 與西施、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盡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王昭君,姓王名嬙,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匈奴呼韓邪單於閼氏。她是漢元帝時以「良家子」入選掖庭的。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傳》) 王昭君於公元前52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漢王嬙即此邑之人,故雲昭君之縣。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元帝下詔,命其擇吉日進京。其父王穰雲:「小女年紀尚幼,難以應命」,無奈聖命難違。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淚別父母鄉親,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歷時三月之久,於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傳說王昭君進宮後,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上喪夫落淚痣。昭君便被貶入冷宮3年,無緣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漢元帝盡召後宮妃嬪,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呼韓邪臨辭大會,昭君豐容靚飾,元帝大驚,不知後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便賞給她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並親自送出長安十餘里。王昭君在隊隊車氈細馬的簇擁下,肩負著漢匈和親之重任,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歷時一年多,於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並被封為「寧胡閼氏」,意為匈奴有了漢女作「閼氏」(王妻),安寧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後,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於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師,後為匈奴右日逐王。時,王昭君以大局為重,忍受極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復株累單於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於居次(「居次」意為公主)。公元前20年,復株累單於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後,33歲的絕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 到了晉朝,為避晉太祖司馬昭的諱,改稱明君,史稱「明妃」。 王昭君的歷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後,使漢朝與匈奴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增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合漢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與她的子女後孫以及姻親們對胡漢兩族人民和睦親善與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她得到歷史的好評。元代詩人趙介認為王昭君的功勞,不亞於漢朝名將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為我國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 據統計,古往今來,反映王昭君的詩歌有700餘首,與之有關的小說、民間故事有近40種,寫過昭君事跡的著名的作者有500多人,古代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蔡邕、王安石、耶律楚材等,近現代的有郭沫若、曹禺、田漢、翦伯贊、費孝通、老舍等。 一千九百多年來,生長在巴山楚水地區的一個山中女子——王昭君,竟引起歷代文人的心靈共鳴,把中國文壇攪得風雷激盪。這正是因為南方巴楚文化與北方華夏文化交匯的光環,投射在昭君這個創作本體上,反映出了奪目光彩。 新中國創建者之一的董必武,為王昭君題寫了一首七絕,此詩對歷史的昭君作了總結性的評價,也對昭君的思想、見識、行動作了贊頌。詩為:「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從此,王昭君一抹滿臉的淚水和愁雲,以一個愉悅的民族的和睦使者的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表達了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的願望。 附昭君《怨詞》 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於芭桑。 養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雲,上游曲房。 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沒沉,不得頡頏。 雖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獨伊何,來往變常。 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轉嫁繼子,服毒而死 大閼氏的長子雕陶莫皋繼承了單於的職位,依照匈奴的禮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年輕的單於對王昭君更加憐愛,夫妻生活十分恩愛甜蜜,接連生下兩個女兒,長女叫雲,次女叫當,後來分別嫁給匈奴貴族。 雕陶莫皋與王昭君過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這時是漢成帝鴻嘉元年,王昭君已經三十五歲,正是絢爛的盛年,不必再有婚姻的絆系,好整以暇地參予匈奴的政治活動,對於匈奴與漢廷的友好關系,著實產生了不少溝通與調和的作用! 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與妹妹見面,王昭君的兩個女兒也曾到長安還入宮侍候過太皇太後,這位太皇太後就是漢元帝的皇後,她有個著名的侄子王莽,先謙躬下士博取虛名,後玩了一套所謂堯、舜、禹時代的「禪讓制」,奪取西漢政權,建立「新」。可惜匈奴單於認為「不是劉氏子孫,何以可為中國皇帝?」於是邊疆迭起,禍亂無窮。 眼看自己創造的和平歲月毀於一旦,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絕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內蒙古包頭西南五十里的黃河岸邊,據說入秋以後塞外草色枯黃,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蔥一片,所以叫「青冢」。 關於「青冢」也另有解釋:《筠廓偶筆》:「王昭君墓無草木,遠而望之,冥濛作青色,故雲青冢。」《塞北紀游》上也說:「塞外多白沙,空氣映之,凡山林村阜,無不黛色橫空,若潑濃墨,昭君墓煙垓朦朧,遠見數十里外,故曰青冢。」 歷來提到「青冢」的詩句很多。如白居易的「不見青家上,行人為澆酒。」杜牧的「青冢前頭隴水流,燕支山下暮雲秋。」 王昭君在歷史上又被稱為「明妃」,系西晉時,為避司馬昭的諱,改稱「昭君」為「明君」,後漸漸有「明妃」一說。 對昭君出塞歷來評價頗多,評價各異,如: 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家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李白: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 兩人都對昭君出塞寄予無限的憐惜與感嘆。另外還有: 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 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 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家使人嗟。 王安石也有吟詠王昭君的詩,他另創新意,不落俗套,認為王昭君未必就是一件壞事,如: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 含情慾說無語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植拔春風手,彈著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家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此外歐陽修的「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也與王安石的意思相同,前後輝映,以理度情,從人性角度著墨,使人更能了解王昭君在出塞前後的悲苦之餘,也未嘗沒有另一種迷離心情,也未嘗不是人生價值的另一種實現。「青冢」墓碑上也刻有: 一身歸朔漠,數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論,幾與衛霍同。 這首詩,包括「和親果使邊烽消,鹿閣何人許共論。」總算對王昭君出塞和親,有了公允的論斷。 王昭君的兒子右逐日王一系後來日益強盛,與東漢交惡,被竇憲追擊,一路西竄,越過蔥嶺進入歐洲,佔領哥特人的地盤引起羅馬帝國的崩潰,在歐洲大陸建立了強大的匈奴帝國,也就是後來的匈牙利和塞爾維亞等國。 昭君出塞的故事迄今流傳了兩千年了。戲本《漢宮秋》里,昭君似乎脫離深宮苦海,以公主的名義遠嫁嵇候珊後得到了幸福,但事實是在她第二個丈夫雕陶死後,她請求歸漢未被允許,並被命嫁給前夫的兒子,多年的積怨太深,無法排遣,她服毒而死。昭君也有詩作傳世: 「…… 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道里悠長。 烏呼哀哉。憂心惻傷。」

D. 古代四大美女是誰

四大美女
四大美女是指中國古代的貂蟬,西施,王昭君和楊貴妃。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盡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嬋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後來人們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來形容女子的美麗。

【貂蟬】

貂蟬,山西並州(今忻州)人。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在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京劇有《鳳儀亭》就是敘述這段故事的。

閉月說的是貂禪,貂嬋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嬋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楊貴妃】

(719~756)唐代蒲州永樂人(陜西華陰縣人)。通曉音律,能歌善舞。最初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壽王的王妃,唐玄宗見楊玉環的姿色後,欲納入宮中,著為女道士,號太真。天寶四年(745)入宮,得唐玄宗寵幸,封為貴妃,(時玄宗年六十一,貴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至執鞭,貴妃的織綉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二人均被陞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

後安史之亂,唐玄宗逃離長安,途至馬嵬坡,六軍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六軍又不肯前行,謂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安史治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羞花」,說的是楊貴妃。唐朝開元年間,唐明皇驕奢淫逸,派出人馬,四處搜尋美女。當時壽邸縣的宏農楊元琰,有一美貌女兒叫楊王環,被選進宮來。楊玉環進宮後,思念家鄉。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時,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

【王昭君】

漢宣帝時匈奴貴族爭奪權力,勢漸衰落,五個單於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韓邪單於,被他的哥哥郅支(郅音)單於打敗。呼韓邪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朝見漢宣帝。

呼韓邪是第一個到中原來朝見的單於,漢宣帝親自到長安郊外去迎接他,為他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呼韓邪單於在長安住了一個多月。他要求漢宣帝幫助他回去。漢宣帝答應了,派了兩個將軍帶領一萬名騎兵護送他到了漠南。這時候,匈奴正缺少糧食,漢朝還送去三萬四千斛糧食。

呼韓邪單於十分感激,一心和漢朝和好。西域各國聽到匈奴和漢朝和好了,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漢宣帝死了後,他的兒子劉奭(音shi)即位,就是漢元帝。匈奴的郅支單於侵犯西域各國,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派兵打到康居,殺郅支單於。郅支單於一死,呼韓邪單於的地位穩定了。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和親。元帝許。漢朝和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後宮去傳話:"誰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後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里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有個宮女叫王嬙(音qiang),號昭君,長得美麗,有見識。自願到匈奴去和親。元帝逐擇日讓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使漢宮為之生色。

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原來宮女進宮後,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裡去聽候挑選。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不願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於的閼氏。封「寧胡閼氏」,希望她能為匈奴帶來安寧和平,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於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難能可貴的是,當呼韓邪單於去世後,她又「從胡俗」,再嫁給呼韓邪單於的大閼氏的長子,雖然這和中原的倫理觀念相抵觸,但她從大局出發,珍惜漢與匈奴的友誼。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書沒有記載。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那段故事。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於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的代稱。

「昭君出塞」是漢匈歷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

【西施】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句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句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句踐所滅。傳說吳被滅後,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一直受到後人的懷念。西施與楊貴妃、王昭君、貂嬋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

「沉魚」,講的是西施的故事。春秋戰國時期,吳越相爭,吳國兵強馬壯,很快打敗越國,把越王勾踐和宰相范蠡押作人質。越王為報滅國之仇,暫棲於吳王膝下,裝得十分老實忠誠。一次吳王肚子疼,請來郎中也沒有看出啥病。越王勾踐得知後就當著吳王夫差的面,親口嘗了他的糞便,說:「大王沒什麼病,是著了涼喝點熱酒暖暖就會好的。」吳王照勾踐說的,喝了點熱酒,果然好了。吳王看到勾踐這樣忠心,就將他放回越國。勾踐回國後接受了范蠡獻的復國三計;一是屯兵,加緊練武,二是屯田,發展農業,三是選美女送給吳王,作為內線。當時,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西施被選送到吳國後,吳王一看西施長得如此漂亮,對西施百依百順,終日沉溺於游樂,不理國事,國力耗費殆盡。越王勾踐乘虛而入,出兵攻打吳國,達到了復國報仇的目的,這里邊有西施的很大功勞。

【四大美女的缺點】
中國古代四大古典美女西施、貂禪、王昭君與楊玉環,都不是完人,都有缺點,都是通過取長補短之後才傳芳名於後世的。
西施是大腳,楊玉環有狐臭,王昭君是斜肩膀,貂禪耳朵小。
西施是大腳,所以她的裙子都很長 ,就在腰間佩戴一串搖鈴,走路時不僅沒有腳板聲,反而因為鈴聲,倒更增添了幾分女性的嫵媚。
楊玉環有狐臭,必須一天洗幾個花粉浴才能減少狐臭的影響。
貂禪耳朵太小,所以戴一對大大的耳環,使美貌與耳朵對稱。
王昭君是斜肩膀,所以她喜歡穿斗篷。你們可以看到王昭君的畫像都是披著斗篷。

E. 中國四大美女哪個最美麗

在范蠡眼裡,西施最漂亮;
在漢明帝眼裡,王昭君最美麗;
在呂布眼裡,貂蟬最好看;
在唐明皇眼裡,楊玉環最靚麗;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CE%F7%CA%A9&z=0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CD%F5%D5%D1%BE%FD&z=0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F5%F5%B2%F5&z=0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D1%EE%D3%F1%BB%B7&z=0

F. 四大美女是誰

西施、貂禪、王昭君、楊貴妃
沉魚指西施,落雁指王昭君,閉月指貂蟬,羞花指楊玉環。

G. 民國四大美女民國四大美人分別是誰

民國四大美女指陸小曼、林徽因、周璇、阮玲玉四位奇女子。(1912-1949年)所涌現的各行業美女,包含「校園皇後」陸小曼,有民國才氣與美貌並重的林徽因,有「金嗓子」之稱的周璇,和「電影皇後」阮玲玉。

H. 林徽因:一身詩意千尋瀑 萬古人間四月天

文/臨溪為硯


1.

好朋友去年結婚了,新郎不是那個從高中到大學痴戀她的男生,而是相親認識的一個男人。

說實話,我並不理解她的選擇,為什麼明明深愛過那個男人,卻願意牽起另一個人的手,走過自己的後半生,難道不會遺憾嗎?

男孩兒,是我們共同的朋友,他有多愛的她呢?

他可以省下所有的生活費,給她買一件衣服;每一次吵架,不論誰對誰錯,他永遠第一個低頭;為了她,他甚至放棄了北京的名牌大學,留在本地陪她;有一次她執意要分手,他甚至當著我們面,跪下來求和。

我是從他那裡知道,一個男生可以為愛低到什麼地步,一定很愛很愛一個人,才愛到忘了自己吧!

饒是這樣,他們仍然無法走到最後,朋友給我的解釋是 :「太過極端的人,不適合結婚,愛情要的是痴情,婚姻要的卻是溫情。」

說真的,這句話我一度不能理解,既然相愛就該在一起,談其他不過是為自己開罪。

直到我認識了林徽因與徐志摩,我才明白,原來感情是一回事,婚姻是另一回事。

2.

很多人不太喜歡林徽因,我想主要還是出於女人的嫉妒吧。她既有姣好的面容,又有過人的才情,她一生中有不離不棄的梁思成,也有眾多藍顏知己,就連父母長輩也對她偏愛有加。

這一切又怎麼能讓人不嫉妒呢?

民國四大美女,各有各的標簽:「金嗓子」周璇,「校園皇後」陸小曼,「默片女王」阮玲玉,「不食人間煙火」林徽因。

這無疑是對一個美女最大的褒獎,她好似一株青蓮,不勝涼風的嬌羞。

論才情,她在建築事業上,不僅得到丈夫的高度贊許,也多次參與新中國標志性建築的設計。

她還擅長散文,詩歌,早年留學歐美,見識廣博。就算與聞一多,金岳霖,胡適,沈從文等才子,品茗論天下,她也毫不遜色。

可以說,她活成所有女人夢寐以求的樣子。

自古以來,兼具才情與美貌的女子不在少數,比如陸小曼,張愛玲,李清照。

可是,能將才情與美貌運用到極致,並且一輩子過得像「女神」一樣的,卻只有一個林徽因!

她是暖,是愛,是夢想,是一片真正的「人間四月天」。

3.


1904年6月,林徽因出生於西子湖畔的杭州,父親林長民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擅長詩文、書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總長。

林徽因是家中長女,徽因二字,取自《詩經大雅》中:「大姒好嗣音,則百斯男。」

她原名是「徽音」,因為當時上海出現了一位小有名氣的作家,也叫林徽音。

常常有人將兩人弄混,於是她便改成了「徽因」。

林徽因的生母叫何雪媛,是一個裹腳的傳統女人,並不得寵。

倒是她,聰明伶俐,模樣嬌俏,深得父親寵愛。小時候的林徽因一邊感受著母親的鬱郁寡歡,一邊沐浴著父親的灼灼其華。

林徽因自己曾說,她的童年並不快樂,甚至因為母親的負面情緒常常讓她感到十分自卑。

1916年,林徽因隨父親定居北京,進入了培華女子中學。

1920年,林長民被派往歐洲考察訪問,他特地帶上了女兒一起。

同年9月,林徽因考入了倫敦聖瑪麗學院。

因為父親常常需要往返於歐洲各國開會,她只能獨自留守倫敦,身在異鄉的孤寞,常常讓她倍感凄涼。

她在後來給朋友的信中回憶道:「我獨自一個人在一間頂大的書房裡看雨,一個人吃飯,一面咬著手指頭哭,我總希望著生活有點浪漫的事情發生,或者有個人進來同我說說話,或者同我坐在樓上的爐邊給我講故事,最要緊的還是有一個人要來愛我。」

月下老人在廣寒宮里,洞悉了她的心事。

不久,就將一個翩翩君子,帶到她的面前。

他就是——徐志摩!

4.


徐志摩原本是來倫敦,追隨羅素學哲學的,到了倫敦才知道,羅素已經被劍橋大學開除了。

他無奈,只得選擇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繼續深造。

就這樣,24歲的徐志摩遇見了16歲的林徽因!

徐志摩後來回憶說,初見她,身體不由得一震,也許是照了什麼奇異的月色,他的五臟六腑被月色暈染了個干凈。

那時候的徐志摩剛剛開始寫詩,他說和林徽因談話時,總能激發出無限靈感。

自古才子愛佳人。當時的林徽因,美貌初成,扎了一根長長的麻花辮,一身素色的學生裝,明眸皓齒,其笑嫣嫣。她風趣幽默,十分健談,就像一株海棠開在了徐志摩的心海里。

就連情敵張幼儀也曾盛贊過她:「徐志摩的女朋友,是一位思想復雜,長相漂亮 ,雙腳完全自由的女士。」

少女的心事,是藏不住的春風,她對這位從天而降的才子,也漸漸萌生了好感。

閑暇散步的海德公園,暢所欲言的劍橋康河,見證兩人最初的曖昧時光。

徐志摩的追求熾熱而真摯,就像是一團篝火,穿過倫敦重重的迷霧,照進了她的心裡。

可她還來不及做出決定,就得知了徐志摩在國內已有家室。

並且還有一個三歲大的兒子,她陷入了深深的惶恐與不安中。

林徽因不忍親自回絕徐志摩,只能讓父親林長民代她寫了一封信給他:

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為答,並無絲毫嘲諷之意,想是足下誤解了。

這一封婉轉的拒絕信,並沒有澆熄徐志摩的愛火。他更加執著的要和妻子張幼儀離婚,他以為只要他自由了,他和林徽因之間就不會再有障礙。哪怕妻子已有身孕,他也不管不顧。

張幼儀怯生生地說:「聽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的。」

徐志摩毫不動容地譏她:「還有人坐火車死掉的,你看到人家就不坐火車了嗎?」

「當一個男人不愛這個女子時,她哭鬧是錯,靜默是錯,活著呼吸是錯,死了都是錯。」

從這一點看,女人的狠心多半是刀子嘴豆腐心,男人的狠心則是刀子嘴鑽石心,不見血光,不肯罷休。

他以為他的絕情是愛林徽因鐵證,卻不知道,但凡有點頭腦的女人,見此情形,誰還敢將終身託付於他呢?

況且,林徽因一直認為她母親一生的不幸,就是父親見異思遷所致。她的善良,不允許她將這種痛苦帶給另一個無辜的女人。

於是,林徽因與父親提前結束了在英國的一切,回國了。

5.


一年後,等徐志摩追回國內,林徽因已經接受家裡的安排,與梁啟超的長子梁思成定了親。

如果說徐志摩與林徽因的那一場未完成的愛情,真的就隨時間一筆帶過了,或許稍顯倉促。

1924年4月23日,印度大詩人泰戈爾應蔡元培之邀訪華,由林徽因陪同,徐志摩擔任翻譯。

從以前的照片上看,當時的林徽因留著齊耳短發,身著黑色套裝,一串佛珠佩於胸前,一派知性優雅;徐志摩則帶著金絲眼鏡,穿著中式的上衣,素色長袍,器宇不凡。

兩人一左一右在泰戈爾身邊,儼然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

時間給了兩人再一次親密相處的機會,一切又好像回到了一年前,初遇時的美好時光。

兩人的默契與情愫都被泰戈爾看在眼裡,他甚至有意為他們牽起了紅線,從泰戈爾離華前的一首短詩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天空的蔚藍愛上了大地的碧綠,他們之間的微風輕嘆了一聲「哎」!

天空是指志摩,大地是指徽因,而這一聲嘆息,就說明這段感情又一次無疾而終了。

其實當時林徽因與梁思成只是口頭定親,並沒有下聘禮,如果她反悔,也不是不可能。

可是理性再一次戰勝了感性。

林徽因晚年曾說: 「徐志摩當初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像出來的林徽因,而事實上我並不是那樣的人。」

女人特有的早熟,讓一眼就看穿了詩意背後的真相,詩人總是希望將所有的一切美化,尤其是愛情。

少女的心事是初春的詩,熱戀的你儂我儂也是詩,可以生活從來不是詩。

她要的是現世安穩的平淡生活,而這恰恰是徐志摩給不了她的。

如果明明知道一段愛情不會有理想的結果,那還不如從一開始就揮淚斬情絲,一時痛總好過一世痛。

我實在佩服她在處理感情問題時的理性與遠見,從後來徐志摩與陸小曼的種種來看,她的決定實在是睿智。

6.


兩個月後,梁思成與林徽因一起赴美留學,攻讀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

梁思成全身心的寵愛著身邊的她,每次約會,他都要在女生宿舍樓下等待二三十分鍾,她才出來。

他的弟弟梁思勇曾為他們寫了一副對聯:林小姐千妝萬扮始出來,梁公子一等再等終成配,橫批是:誠心誠意。

在學習上,林徽因思維敏捷,常常有奇思妙想蹦出,她的設計圖紙總是一改再改,最後面目全非。

這時候梁思成就會插進來,以他准確而熟練的繪圖功力將亂七八糟的草圖,變成一張完美的作品。

在生活上,梁思成就像是個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根本不懂得如何照顧自己,林徽因的細心與體貼就派上了用場。

他們就像兩塊拼圖,配合得天衣無縫。

正在此時,林徽因的父親死於流難,林家一度家道中落,連她在美國的學費都無力承擔。是梁啟超主動替她料理父親的後事,並且資助她,完成了學業。

變故讓她看清了身邊的一切,也讓她迅速成長了起來。

第二年,她與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華的一處教堂里完婚。

婚禮當天,林徽因沒有穿白色的婚紗,而是穿了一套自己設計的具有中國傳統風韻的禮服,美艷動人。梁思成則西裝筆挺,帥氣逼人。

新婚當晚,梁思成問:「有一個問題,我今生只問一次,以後也不會再問,為什麼是我?」

林徽因深情地對他說:「答案很長,我可能需要用一生來回答你,你准備好要聽了嗎?」

7.


結婚之後,林徽因不願意做家庭主婦,圍著丈夫孩子團團轉,她依然要做自己。

如果說婚姻真是墳墓,那麼她一定是超凡脫俗的小龍女,憑借一身絕學,活出了自己的風采。

兩人一同受聘於東北大學建築系,她設計的白雲黑水圖,至今仍是東北大學的校徽。

從一個身嬌體弱的女子,陪伴著丈夫,忍受著疾病,戰亂,飢餓。從1930年—1945年,夫婦倆共同走過了中國的15個省,190多個縣,考察測繪了2738處古建築物。

這一刻她不再是梁思成生活中女神,而是精神上的女神,共同的事業,陪他們走過風雨流年。

林徽因對建築是發自內心的熱愛,為了保護北京古牌樓,她甚至指著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的鼻子痛斥:「你現在拆掉,將來一定會後悔的,就算再造一個出來,也只是一個假的。」

她參與設計了國徽,還搶救了瀕臨絕技的景泰藍工藝,設計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底座的浮雕紋飾。而這三件事情,卻是她在摘掉了一個腎,肺病咳血的情況下完成的。

1950年,當國徽掛上天安門廣場的時候。

女兒梁再冰含淚說道:「那紅色也有媽媽的一滴血。」

梁思成是我國有名的建築師,而林徽因作為他的妻子,卻很少以梁太太的身份示人。

在事業上她不比梁思成遜色,她是一個獨立的人,不願做任何人的附屬,哪怕對方是梁思成。

8.


林徽因是很多人心中的女神,不僅是顏值,而是她在山河破碎之際,體現出來的風骨。

1944年日軍攻佔了貴州,直逼重慶。梁從誡問母親,如果日本人打到重慶了,該怎麼辦?

「我們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病重的林徽因,決絕地說。

梁從誡急了,又問「我一個人在重慶上學,那你們就不管我啦?」

「真要到了那一步,恐怕就顧不上你啦。」

國難當頭,她又拿出了視死如歸的心,寧願投江,也絕不做俘虜。

不是巾幗不讓須眉,而是讓無數須眉也為之汗顏。

9.


林徽因一直有一種高姿態,細究起來她甚至沒有幾個同性朋友,和婆婆的關系也不好。

梁思成曾說:「我不否認和林徽因在一起有時很累,因為她的思想太活躍,和她在一起必須和她同樣地反應敏捷才行,不然就跟不上她。」

這句話是他在林徽因去世之後所說。

他再娶了林洙之後又感慨:「原來婚姻可以這樣輕松和美地在一起。」

這番言論一度招致很多林粉的不滿,紛紛指責他薄情寡性。

這對他實在是太不公平,梁思成愛林徽因是不需要用言語來證明的,也不是兩句感慨可以抹殺的。換做任何人來做林徽因的丈夫,都不見得比梁思成做得要好。

抗日戰爭期間,他們一路逃亡,林徽因不幸染上了肺病。一貫養尊處優的他,學會了點火燒菜,燉湯燉粥。就連打針,輸液,煎葯,喂葯他也一概親力親為。

肺病是會傳染的,醫生要求隔離治療。梁思成不同意,他不忍心讓重病的妻子心靈上再受刺激。哪怕最後染上了肺結核,他也沒有一句怨言。

如果這都不是愛,那又是什麼呢?

林徽因愛美,他特地為她做了一面古銅鏡。從雕刻,注模到翻砂每一道工序,他都親自上陣。在鏡子後面,他刻下了這樣一段話: 「徽因自鑒之用,民國十七年元旦,思成自鐫並鑄,喻其晶瑩不珏也。」

27年的婚姻生活,他一直把她當成女神,一直追隨著她的光環,守護著她的體面,他當然累。

可是能名正言順供奉眾人心中的女神,這種成就感,對於男人的征服欲而言,也該是一種滿足吧!

10.


那麼林徽因呢?她到底愛的是誰?

她們考察期間,曾經途徑濟南,徐志摩飛機失事的地方。

她含淚寫下了: 「一樣的明月,一樣的隔山燈火,滿天的星,只有人不見。」

徐志摩死後,她更是將失事飛機的殘骸,掛在了她與梁思成的卧室里。

她做的一切,並不是因為她對徐志摩舊情難忘。而是因為徐志摩的死和她有直接的關系——徐是為了參加她回國之後的第一場講座而撞機身亡。

生死讓一切成為了無法彌補的缺憾,再加上徐志摩與陸小曼的婚姻她也有責任。她後來所為,不是愛,只是愧疚和懷念。

一個人的一生不可能只愛一個人,而對過去的懷念也不代表對現在的不忠。

在愛情里她唯一承認過,也唯一愛過的只有梁思成。

抗戰八年,為了他,她從綾羅裹身的千金小姐變成了粗衣麻布的糟糠之妻。

她在書中寫道:「我是女人,當然立刻變成純凈的糟糠的典型,租到兩間屋子烹調,課子,洗衣,鋪床,每日如在走馬燈中過去。」

「在菜籽油燈的微光下,縫著孩子的布鞋,買便宜的粗食回家煮,過著我們父執輩少年時期的粗簡生活。」

哪怕條件惡劣,哪怕粗茶淡飯,她依舊苦中作樂,不曾有過半點抱怨。

如果這都不是愛,那又是什麼呢?

在顛沛流離中,梁思成的皮尺掉了。這在當時,可是稀有物件。

為此,林徽因在黑市花了23法幣的高價,重新買了一隻送給他。

要知道她當時在雲南大學教書,一個月的收入也才40法幣。

以她那樣驕傲的性格,如果不愛,又怎麼會做出如此煽情的舉動呢?

11.


金岳霖的才情,幽默曾經深深吸引過林徽因,在她剛剛意識到感情的天平開始搖擺之際,她就選擇了對丈夫坦白。

她苦惱的對他說:「我苦惱極了,我同時愛上了兩個人,不知如何才好。」

梁思成聽到以後亦十分痛苦,思考了很久之後,他還是對她說:「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選擇老金,我祝你們永遠幸福。」

林徽因被他的話感動了,沒有離開他,而是說出了那句很出名的話:

「你給了我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我將用我一生來償還!」

金岳霖得知林徽因的決定之後說:「看來思成是真正愛你的,我應該退出。」

明明是一場不體面的精神出軌,到了她手裡,卻使夫妻倆的感情愈發堅定了,還收獲了一位摯友。

從此,三個人毗鄰而居,以文會友,金岳霖為她終身未娶。

不可否認,林徽因的一生牽扯了無數紅粉姻緣,梁家每月舉行的太太客廳,來的文人墨客也都是男賓。她卻能在友情與愛情之間,愛好與生活之間,找到巧妙的平衡。

她在小說《九十九度中》曾說:「我就是九十九度的女子,離沸點永遠差一度,減掉一度感性,增加一度理性。」

一個人可以有很多種情,但只忠於一份愛,可以有很多的陪伴,卻只選一份堅守。

這就是林徽因的高明之處!

12.


很多時候,最熾熱的愛情都是煙花易冷,真正的長久的,是細水長流的脈脈溫情。

晚年的林徽因纏綿病榻,因為肺病,她每天不停地咳嗽,再也沒有當年的神采飛揚。

屋外,一個駝背跛腳的男人正在為她生著爐火。

這便是梁思成,因為患有灰質性脊柱炎,他需要穿著鋼制背心。

在爐火旁,他艱難的一鏟,一鏟地將煤放進爐火里,他鏟得十分吃力,卻不讓人幫忙,因為這個爐子是林徽因的命根子。

一旦溫度有變化,她就會咳嗽不止,只有他最清楚什麼溫度最合適。

1955年2月24日,林徽因彌留之際,梁思成握著她的手,眼淚一直再流,嘴裡不停地說著:「受罪呀,徽,受罪呀,你真是受罪呀!」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林徽因只說出了兩個字:「思成。」

再美好的愛情,也總有生離死別的那一天,一代才女林徽因就這樣離開了人世。

梁思成含淚為妻子設計了墓碑,上面只刻了七個字:「建築大師林徽因。」

金岳霖則寫下了感人至深的一幅輓聯:「一身詩意千尋瀑 ,萬古人間四月天。」

多年後,梁思成再娶了林洙,他終於放下了她,開始了新的生活。

有一天,金岳霖將他與林徽因共同的好友,一起請到了北京飯店,沒有說任何理由,大家都不知道老金葫蘆里賣的什麼葯,飯吃到一半,他忽然哽咽地說:「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就算梁思成都放下了,他仍然沒有放下,不論是天上人間,她依舊是他一輩子的女神,只要他還活著就永遠戀著她,愛著她。

有一個人能這樣對她,林徽因此生足矣!

13.


林徽因當然是愛過徐志摩的,一個浪漫多情的才情,要走進少女的心房,實在太容易了。

可是她很快認識到浪漫背後,是飄入雲端的幻影,根本無法落地生根,她機智的選擇了告別。

或者她也愛過金岳霖,但是老金卻太過理性,在他們的感情剛剛遇到一點阻礙的時候,就選擇了放棄,這也不是值得託付的人,畢竟感情哪有一帆風順的。

但我覺得她最愛的始終是梁思成,這個男人如海的心胸,過人的才學,不僅能供養她的驕傲,也能成就她一生,讓他們之間的愛情不僅僅只有花前月下,還有家國天下。

這也是她,一輩子所期望的結果。

被很多人愛,並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能在芸芸眾生找到一個相伴一生的才是智慧。

她並不比我們聰明多少,而是她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自己有什麼。

婚姻不是女人的枷鎖,女人也不必做男人的陪襯,最好的愛情是勢均力敵。

I. 林徽因:集才華與美貌於一身的完美女神

「你是風,你是暖,你是窗邊燕子的呢喃,你是人間四月天。」最初記住林徽因,是因為她的這首《你是人間四月天》。

暖暖的一首好詩,想必出自真情,她心中含有真切的感情,才會將心緒化作優美的詩篇。

在「民國四大美女」中,林徽因不僅時尚清麗,還是最有才情的一位。蕭乾的夫人文潔若曾絲毫不掩飾對她的欣賞和贊美,稱她配得上「才貌雙全」。

「才情」對於一個女子來說,更重要的是一個「情」字,「情」到了,「才」才能自然流露,不刻意、不做作。

誠如林徽因自己說:

「我的主義是要生活,沒有情感的生活簡直是死。必須體驗豐富的情感,把自己變得豐富、寬大,能包容、能了解、能同情各種人性。能懂得自己,能懂得他人,不苛責自己,不苛責他人……」

從她的文字可以看出,她是一個用情至真,用情至深的人。生活中,她也的確如此,不管對感情,還是事業,都付以赤誠的熱忱,坦盪通透。

最近,有幸讀到90後才女羽川的《林徽因:做一個有才情的女子》,作者用散文的筆法,對她的才與情做了細致地敘述和分析,使我對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 伉儷情深,琴瑟和鳴,奏響人間最美的愛情樂章

世間最難得的,是有人懂你。

林徽因才華橫溢,思維活躍,活潑善交際。梁思成踏實勤勞,沉著篤定,也顯得有點沉悶,少了些浪漫。可是,梁思成卻是最懂她心思的人。

他們共同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期間,每當教授布置了別出心裁的設計任務時,林徽因思維奇巧,總能很快形成構思,將一張張草圖繪成,卻沒有逐個完善的耐心。

而梁思成便發揮他充分的耐力,以精準、細致的繪畫,將林徽因腦海中的構思變成一張張精細的圖紙。

他們二人配合起來,相得益彰。因為他懂她,所以他能准確描繪出存在於她腦海中的建築形象。

1940年,他們一家逃亡到四川宜賓的小鎮李庄,無論多麼艱難困苦,他們都把戰前搜集到的珍貴建築材料完好地保存下來,而他們的私人物品丟的丟,當的當。

在李庄這段日子,貧困、病痛、戰亂、前途未卜……他們卻相扶相持,以堅強的毅力著手撰寫《中國建築史》。

他們在房間點著油燈,用長板當桌子,用最原始的石印當印刷工具。林徽因卧病不起時,就在床上校閱書稿,整理上千張照片,測繪草圖。

梁思成疼愛地稱她為「迷人的病妻」:

「我的薪水只夠我家吃的,但我們為能過這樣的日子而很滿意。我迷人的病妻因為我們仍能不動搖地干我們的工作而感到高興。」

兩年後,他們終於完成了11萬字的《中國建築史》,第一次把中國建築史納入了系統科學研究的領域,向世人展示了一片嶄新的學術天地。

《中國建築史》雖然署名為「梁思成」,但他說:「我擅畫圖,徽因擅為文。我的文章都是林先生潤筆過的。」

梁思成穩重成熟,更是最懂她的人。林徽因與梁思成鶼鰈情深,一直攜手走到最後,足見他們性格互補,內心也是始終相通的。

梁思成曾經說:「林徽因是個很特別的人,她的才華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學、藝術、建築乃至哲學,她都有很深的修養。」

言語中充滿欣賞和贊譽,這是一個丈夫對妻子的最誠摯的評價,也是一個女人能得到的最高褒獎。

就像金岳霖說的那樣,他們是「樑上君子,林下美人」,是一對絕配。

2. 一片飛機殘骸,不僅僅是紀念徐志摩因飛機失事

徐志摩在去看林徽因演講的旅程中,不幸遇難。徐志摩的意外去世,對於林徽因來說打擊巨大。她讓梁思成撿回一塊飛機失事的殘骸,掛在家裡的床頭,每天相伴。世人都說,這是林徽因為了紀念徐志摩。

然而,人們不知道的是,還有另外一個他。

他就是林徽因的三弟林恆。林恆是飛行員,死於空難,這塊飛機殘骸同樣也是為了紀念飛機失事的弟弟。後來,林徽因專門為弟弟寫了一首祭詩《哭三弟恆》,這首詩情真意切,悲痛之情感人至深。

徐志摩的飛機失事,對林徽因打擊很大。她將飛機殘骸掛在床頭紀念徐志摩,也紀念弟弟林恆。

其實,林徽因對這塊飛機殘骸所包含的感情,不僅僅是這兩個人,還寄託著她對曾經結交的一批年輕飛行員的懷念,而這些飛行員全部在執行任務時為國捐軀。

說起,林徽因跟這些飛行員的認識有些戲劇性。

1937年初冬,他們一家趕往昆明逃難時,風雨交加,林徽因病倒在湘黔交界的晃縣,急性肺炎使她高燒達40度。小縣城到處是難民,他們無處容身。

就在他們走投無路時,聽到一陣陣優美的小提琴曲。梁思成想,能奏出這樣樂曲的人,一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說不定能夠為一家人提供一個暫時休息的地方。

於是,他們循著樂曲,敲開了一扇客棧的門。原來是一群去昆明練習飛行的飛行學員,年輕人熱情接待了他們,立刻給林徽因騰出一間房間。

後來,林徽因一家在昆明安居下來。他們與這群年輕人也一直保持著友誼。

一年後,這片年輕人從空軍正式畢業。

由於他們沒有親屬在昆明,林徽因和梁思成便被邀請以他們的「名譽家長」的身份出席畢業典禮。

他們一畢業,就要飛向藍天參加戰爭。出征前,按照慣例,他們要留下親人的地址,以備身後之用。而所有飛行員,都留下了梁家的地址。

戰爭打響後,他們很快在慘烈的空戰中一個一個為國家捐軀。

從那時起,梁思成和林徽因一次又一次收到他們的陣亡通知書和各種各樣的遺物。本就病重的林徽因,幾乎是恐懼地顫抖著接下這些遺物,哭得撕心裂肺。

一個又一個年輕的飛行員為國捐軀,身為飛行員的弟弟林恆也在參加空戰時陣亡,後來,徐志摩也因飛機失事遇難。

這么多的親人朋友遇難,林徽因再也抑制不住心頭的悲痛,執意將飛機殘骸掛在床頭,紀念他們。

3. 支撐她不畏不懼堅定信念的,是一顆滾燙的赤子心

林徽因曾擲地有聲地說:

「我跟隨父親走遍了歐洲,在旅途中我第一次產生了學習建築的夢想。現代西方的古典建築啟發了我,使我充滿了要帶一些回國的慾望。我們需要一種能使建築物數百年不朽的良好建築理論。」

林徽因這樣說,並用一生踐行諾言。

她在決定學習建築時,對這個學科幾乎一無所知,國內也沒有任何專家、前輩的事跡可供參考。

支撐她不畏不懼堅定信念的,只有一顆滾燙的赤子心,這也是她克服重重困難的重要源泉。

在林徽因的一生中,建築事業是她永恆不變的人生主題。她的事業軌跡也是新中國建築行業的誕生與發展史、中國古建築的發掘與保護史。

她選擇了建築,並傾其一生奉獻給她所愛的事業。

她的兒子梁從戒談起母親的真實形象時,這樣說:

「對於古建築,她和父親一樣,一開始就是當做一種近乎神聖的事業來獻身。」

因為熱愛,所以喜歡,因為執著,所以璀璨。

至今,我們還能從老照片中看到,林徽因穿著旗袍,站在佛光寺高高的房樑上,自信而滿足地微笑著。她的嘴角絲毫不見苦難的印記,反而讓人覺得她很輕松愉悅。

在別人眼中灰塵滿布的古建築,破舊不堪,而在林徽因眼中卻是最美的景緻,是最珍貴的。

她是個真性情的女子,歲月的苦難磨出了她一顆鑽石般的心,璀璨而透明。

她的心傲驕如蓮,不畏艱難,一身正氣。

正像她在《蓮燈》寫的那樣: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蓮花,正中擎出一支點亮的蠟,熒熒雖則單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驕傲的捧出輝煌;不怕它只是我個人的蓮燈……」

林徽因又是一位富有藝術氣息的女子,因為她有一雙會發現美的眼睛,所以無論走到哪裡,都能將自己的生活變成一幅圖畫,活出一首詩,人在畫中,心在詩里,日子怎能不美?

她的人生有許多面,不管哪一面,都留下了耀眼的光輝。她最終活成了人們眼中最美的女神。

J.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是誰啊

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 中國的四大美女究竟誰排第一,本來已有定論,不過那是古代的排法。西施居首,王昭君次之,貂蟬再次,楊玉環為末。其中西施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盡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王昭君
王昭君,姓王名嬙,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匈奴呼韓邪單於閼氏。她是漢元帝時以「良家子」入選掖庭的。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傳》)
王昭君於公元前52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漢王嬙即此邑之人,故雲昭君之縣。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元帝下詔,命其擇吉日進京。其父王穰雲:「小女年紀尚幼,難以應命」,無奈聖命難違。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淚別父母鄉親,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歷時三月之久,於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傳說王昭君進宮後,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上喪夫落淚痣。昭君便被貶入冷宮3年,無緣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漢元帝盡召後宮妃嬪,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呼韓邪臨辭大會,昭君豐容靚飾,元帝大驚,不知後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便賞給她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並親自送出長安十餘里。王昭君在隊隊車氈細馬的簇擁下,肩負著漢匈和親之重任,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歷時一年多,於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並被封為「寧胡閼氏」,意為匈奴有了漢女作「閼氏」(王妻),安寧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後,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於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師,後為匈奴右日逐王。時,王昭君以大局為重,忍受極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復株累單於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於居次(「居次」意為公主)。公元前20年,復株累單於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後,33歲的絕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

避諱改名
到了晉朝,為避晉太祖司馬昭的諱,改稱明君,史稱「明妃」。
王昭君的歷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後,使漢朝與匈奴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增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合漢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與她的子女後孫以及姻親們對胡漢兩族人民和睦親善與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她得到歷史的好評。元代詩人趙介認為王昭君的功勞,不亞於漢朝名將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為我國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

《怨詞》
附昭君《怨詞》
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於芭桑。
養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雲,上游曲房。
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沒沉,不得頡頏。
雖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獨伊何,來往變常。
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轉嫁繼子,服毒而死
大閼氏的長子雕陶莫皋繼承了單於的職位,依照匈奴的禮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年輕的單於對王昭君更加憐愛,夫妻生活十分恩愛甜蜜,接連生下兩個女兒,長女叫雲,次女叫當,後來分別嫁給匈奴貴族。
雕陶莫皋與王昭君過了十一年的夫妻生活而去世,這時是漢成帝鴻嘉元年,王昭君已經三十二歲,正是絢爛的盛年,不必再有婚姻的絆系,好整以暇地參予匈奴的政治活動,對於匈奴與漢廷的友好關系,著實產生了不少溝通與調和的作用!
王昭君的兄弟被朝廷封為侯爵,多次奉命出使匈奴,與妹妹見面,王昭君的兩個女兒也曾到長安還入宮侍候過太皇太後,這位太皇太後就是漢元帝的皇後,她有個著名的侄子王莽,先謙躬下士博取虛名,後玩了一套所謂堯、舜、禹時代的「禪讓制」,奪取西漢政權,建立「新」。可惜匈奴單於認為「不是劉氏子孫,何以可為中國皇帝?」於是邊疆迭起,禍亂無窮。
眼看自己創造的和平歲月毀於一旦,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絕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在今內蒙古包頭西南五十里的黃河岸邊,據說入秋以後塞外草色枯黃,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蔥一片,所以叫「青冢」。
關於「青冢」也另有解釋:《筠廓偶筆》:「王昭君墓無草木,遠而望之,冥濛作青色,故雲青冢。」《塞北紀游》上也說:「塞外多白沙,空氣映之,凡山林村阜,無不黛色橫空,若潑濃墨,昭君墓煙垓朦朧,遠見數十里外,故曰青冢。」
歷來提到「青冢」的詩句很多。如白居易的「不見青家上,行人為澆酒。」杜牧的「青冢前頭隴水流,燕支山下暮雲秋。」
王昭君在歷史上又被稱為「明妃」,系西晉時,為避司馬昭的諱,改稱「昭君」為「明君」,後漸漸有「明妃」一說。

評價
對昭君出塞歷來評價頗多,評價各異,如:
據統計,古往今來,反映王昭君的詩歌有700餘首,與之有關的小說、民間故事有近40種,寫過昭君事跡的著名的作者有500多人,古代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蔡邕、王安石、耶律楚材等,近現代的有郭沫若、曹禺、田漢、翦伯贊、費孝通、老舍等。
一千九百多年來,生長在巴山楚水地區的一個山中女子——王昭君,竟引起歷代文人的心靈共鳴,把中國文壇攪得風雷激盪。這正是因為南方巴楚文化與北方華夏文化交匯的光環,投射在昭君這個創作本體上,反映出了奪目光彩。
新中國創建者之一的董必武,為王昭君題寫了一首七絕,此詩對歷史的昭君作了總結性的評價,也對昭君的思想、見識、行動作了贊頌。詩為:「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從此,王昭君一抹滿臉的淚水和愁雲,以一個愉悅的民族的和睦使者的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表達了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的願望。
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李白:
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
兩人都對昭君出塞寄予無限的憐惜與感嘆。另外還有:
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
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
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
王安石也有吟詠王昭君的詩,他另創新意,不落俗套,認為王昭君未必就是一件壞事,如:
明妃曲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億.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
含情慾說無語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植拔春風手,彈著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家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前後輝映,以理度情,從人性角度著墨,使人更能了解王昭君在出塞前後的悲苦之餘,也未嘗沒有另一種迷離心情,也未嘗不是人生價值的另一種實現。「青冢」墓碑上也刻有:
一身歸朔漠,數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論,幾與衛霍同。
這首詩,包括「和親果使邊烽消,鹿閣何人許共論。」總算對王昭君出塞和親,有了公允的論斷。
王昭君的兒子右逐日王一系後來日益強盛,與東漢交惡,被竇憲追擊,一路西竄,越過蔥嶺進入歐洲,佔領哥特人的地盤引起羅馬帝國的崩潰,在歐洲大陸建立了強大的匈奴帝國,也就是後來的匈牙利和塞爾維亞等國。
昭君出塞的故事迄今流傳了兩千年了。戲本《漢宮秋》里,昭君似乎脫離深宮苦海,以公主的名義遠嫁嵇候珊後得到了幸福,但事實是在她第二個丈夫雕陶死後,她請求歸漢未被允許,並被命嫁給前夫的兒子,多年的積怨太深,無法排遣,她服毒而死。昭君也有詩作傳世:
「……
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道里悠長。
烏呼哀哉。憂心惻傷。」

王昭君的故事
王昭君的故事
王昭君名嬙,西漢南郡姊歸(今湖北姊歸)人。與西施、楊貴妃、貂嬋同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漢元帝時入宮為宮女。
漢朝與匈奴的關系:漢宣帝時匈奴貴族爭奪權力,勢漸衰落,五個單於分立,互相攻打不休。其中呼韓邪單於,被他的哥哥郅支單於打敗。呼韓邪決心跟漢朝和好,親自朝見漢宣帝。
西域各國聽到匈奴和漢朝和好了,也都爭先恐後地同漢朝打交道。漢宣帝死了後,他的兒子劉奭即位,就是漢元帝。匈奴的郅支單於侵犯西域各國,殺了漢朝派去的使者。漢朝派兵打到康居,殺郅支單於。郅支單於一死,呼韓邪單於的地位穩定了。西元前33年,呼韓邪單於再一次到長安,要求和親。元帝許。
毅然出塞:漢朝和匈奴和親,都得挑個公主或者宗室的女兒。這回,漢元帝決定挑個宮女給他,他吩咐人到後宮去傳話:「誰願意到匈奴去的皇上就把她當公主看待。」後宮的宮女都是從民間選來的,她們一進了皇宮,就像鳥兒被關進籠里一樣,都巴望有一天能把她們放出宮去。但是聽說要離開本國到匈奴去,卻又不樂意。有個宮女叫王嬙,字昭君,長得美麗,有見識。自願到匈奴去和親。元帝則擇日讓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在長安成親。呼韓邪單於和王昭君向漢元帝謝恩的時候,漢元帝看到昭君又美麗又大方,使漢宮為之生色。
悔恨不知畫中人:傳說漢元帝回到內宮,越想越懊惱。他再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模樣雖有點像,但完全沒有昭君本人那樣可愛。原來宮女進宮後,一般都是見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到皇帝那裡去聽候挑選。有個畫工名叫毛延壽,給宮女畫像的時候,宮女們送點禮物給他,他就畫得美一點。王昭君不願意送禮物,所以毛延壽沒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漢元帝一氣之下,把毛延壽殺了。
和番救國: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離開了長安。她騎著馬,冒著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韓邪單於的閼氏。封「寧胡閼氏」,希望她能為匈奴帶來安寧和平,昭君遠離自己的家鄉,長期定居在匈奴。她勸呼韓邪單於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後,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維持了六十多年的和平。難能可貴的是,當呼韓邪單於去世後,她又「從胡俗」(※收繼婚制),再嫁給呼韓邪單於的大閼氏的長子,雖然這和中原的倫理觀念相抵觸,但她從大局出發,珍惜漢與匈奴的友誼。王昭君在匈奴生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書沒有記載。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在我國古典文獻中,最早提到昭君墓的是唐代杜佑所著《通典》。
《菩薩蠻》--昭君怨
(滿雪瑩)
望遠故鄉長相憶,黛眉細腰嬌無力。
柳絲芳草凄,撫琴淚眼迷。
一曲昭君怨,訴己思鄉情。
何時能歸來?仰面風淡輕。

電視劇《王昭君》
片 長:三十集
製片人、監制:蕭鋒
導 演:陳家林
主 演:楊冪 劉德凱 叢 珊 陳思成
聯合攝制:
中央電視台
中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南京電影製片廠
江蘇英邁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故事梗概]
漢匈邊界狼煙囪起、漢匈關系十分緊張的公元前 36 年。
生長於南郡姊歸〈今屬湖北〉的山鄉少女嬙兒〈此時本名嬙兒〉, 正值豆寇年華, 清純美艷中透著野性活潑, 為三人衷心所愛:一是與嬙兒兩小無猜的少年獵手王懷, 一為時任姊歸縣令的張子先, 一為王懷之兄、回鄉省親的朝廷大將軍王盾。
王懷年少混沌, 雖聰敏卻不思進取, 嬙兒雖有意屬, 卻恨其不圖自強, 王懷因此負氣遠赴邊塞從軍, 兩人從此天各一方, 只存心念。
張子先貴為縣令且風流飼饒, 卻因使權弄勢, 更遭嬙兒堅拒。
王盾則因少時從軍離鄉, 對嬙兒只是心屬, 從未點破, 更因得知父母早已為嬙兒與王懷配親, 則一味退縮, 只把呵護當成愛。
時逢皇宮選美, 皇命浩盪, 嬙兒美艷, 自在選中。
王盾、張子先二人為護所愛, 各出其招, 百般設法 ,要幫助嬙兒逃脫大劫。嬙兒則在三個男人各有所「 礙 」的「 愛 」中, 生出奇念: 皇帝這個男人「起碼還有些膽量 , 也不用管他爹他娘他弟弟怎麼想」, 意氣勃發, 毅然挺身而出應招入宮, 掖庭待招。
嬙兒入宮, 改名昭君。不料, 入宮後, 先遭眾宮女妒忌, 再遭毛延壽使壞, 更被皇後算計, 不僅無從得見皇帝, 反被一舉打入冷宮。
公元前 33 年, 漢匈王朝皆被三百年交惡所累, 意欲求和養元, 其單於首領呼韓邪入漢訪元帝, 懇稱「願做漢家婿」, 提請漢帝嫁女和親, 元帝大悅之下, 慨然應諾。
皇後不願親女遠嫁, 請元帝於宮內尋女「賜公主身」代嫁, 聖昭下達, 無人敢應, 昭君於冷宮之中得知, 倔性頓起, 決然應招。
出塞之前, 昭君從都隆奇(前匈奴將軍、漢朝俘虜〉師習匈文匈俗之間, 始得面見元帝, 元帝驚其美貌, 愛其聰慧, 賞其大義, 欲改初衷, 要留在身邊為妃。昭君一抒義理情懷, 「小女在家鄉生活十餘年而終未嫁, 進宮多年難面君, 獨在此時呼韓邪向大漢求親, 小女自請遠嫁之日便己覺得呼韓邪正是月下老人所造, 聽到都隆奇夫子說匈奴, 更覺合小女心意, 這般來,小女不嫁呼韓邪又當嫁誰呢?」終究說服元帝, 遠嫁而去。
此後, 昭君作為呼韓邪寵愛有加的寧胡閼氏, 於匈奴單於庭中, 以申大義的智慧、勇敢和賢淑, 接受匈俗, 傳播漢習, 輔王哺幼, 扶正法邪, 消除眾「閼氏」( 單於妃妾)的敵意, 化解單於兄弟爭權的內亂, 並於紛亂的戰事遭遇和游牧遷徙中, 先後報恩王盾、勸歸王懷、救助張子先, 贏得了這三個深愛她的大漢男子至死不渝的敬重,直至呼韓邪去世,遵從匈奴習俗,移嫁襲位的復株累單於( 呼韓邪之子), 生兒育女, 終生致力於漢匈和親。
昭君年五十而卒於單於庭, 匈奴為她築起了高高的墳冢,冢上芳草茂盛、牛羊不食、霜寒不枯、終年長綠 , 被稱做 「青冢」。時至今日 , 兩千年矣。

貂蟬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再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
貂蟬是這部以男性為人物主體的《三國》之中,出場的少數幾位女子中最為光彩奪目的女性形象。可以這樣說,正是由於貂蟬的出現,才有了王司徒巧施連環計的佳話,才有了呂奉先大鬧鳳儀亭的風波,才有了凶橫無忌權傾一時的董卓宮門前的被戮,才有了兒女情長武功蓋世呂布的門樓上的殞命。貂蟬形象存在的意義就在於,在這個清一色男人爭霸的世界裡,成功地顯示出了一個絕色女子的膽量與智慧,正是這種非凡膽量的展示與高度智慧的運用,加速了漢末軍閥戰亂時代的結束,促成了一代雄才曹操、劉備、孫權等人的崛起,從而使已經風雨飄搖的漢室江山得以繼續延續。
然而,自從呂布白門樓殞命之後,這位膽色俱佳的奇女子便就此不見了蹤跡。是隨失敗的呂布同赴了九泉?還是被勝利的曹操擄回了許昌?這個疑問從群雄爭霸開始一直到歸晉統一也沒有解開,是作者無意間忽略了這樣一個重要的人物,還是出於某種考慮有意識地避開不談?我們無從考證。筆者不甘於就這樣讓一位令人敬慕的奇女子從此無跡可尋,於是參考翻閱了大量社會上流傳的稗官小說、野史評話,終於尋找到了有關貂蟬身世、結局的一點蛛絲馬跡,在此記錄下列,權作對自己好奇心的一種交待。
關於貂蟬的出身,有野史這樣交待:其人本姓霍,無名,山西人,與名將關羽為同鄉。自幼人才出眾,聰敏過人,因而被選入漢宮,任管理宮中頭飾、冠冕的女官,故稱『貂蟬』官。因遭十常侍之亂,避難出宮,為司徒王允收留並認為義女,方才成就了離間董卓、呂布父子的壯舉。關於貂蟬的結局,有評話這樣敘述:呂布死後,貂蟬被曹操帶回許昌,作為侍女留在丞相府中,關羽屯土山約三事暫時降曹之後,曹操為了籠絡關羽之心,特賜美女十人,貂蟬便是其中一位,當關羽聽到貂蟬報出姓名之後,感其膽識,撩髯稱了一聲「好」之後,閉目不言揮手令去,貂蟬聽後,明白關羽全其名節之意,回房後遂自盡而亡。
京劇有《鳳儀亭》就是敘述這段故事的。
貂蟬與西施、楊貴妃、王昭君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傳說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雲中;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餘,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動亂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寧之象。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貂蟬以侍婢出現,以死者家屬退身,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只敘列呂布白門樓殞命,便以一句「妻女運回許都」作結,自此,貂蟬生死成了千古之謎,在1971年時還有人看見了貂蟬墓但也有說是她女兒的墓可見三國演義上的說法也不足取信。
貂蟬,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古籍上雖沒有記載,但文學作品中多有描述,其他方面的記載,貂蟬姓杜,原為呂布部將秦宜祿之妻,他們還有一個兒子名叫秦朗,字元明,三國演義上有出現過,三國志上也有記錄為漢末三國魏國重要人物之一,因為呂布行為不正,愛搶別人的妻子,貂蟬被迫嫁予呂布,其子秦朗也跟隨呂布,呂布覆滅後,秦朗追隨曹操,後深受曹操喜愛,被曹操認干兒子。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對貂蟬作了進一步的描寫和刻劃,影響頗大,民間傳說尤為動人,成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中傑」、「女中英」。小說人物據學者孟繁仁先生考證:貂蟬,任姓,小字紅昌,出生在並州郡九原縣木耳村,15歲被選入宮中,執掌朝臣戴的貂蟬(漢代侍從官員的帽飾)冠,從此更名為貂蟬。漢末宮廷風雲驟起,貂蟬出宮被司徒王允收為義女。不久董卓專權。王允利用董、呂好色,遂使貂蟬施「連環計」,終於促使呂布殺了董卓,立下功勛。之後,貂蟬為呂布之妾。白門樓呂布殞命,曹操重演「連環計」於桃園兄弟,遂賜予關羽。貂蟬為不禍及桃園兄弟,「引頸祈斬,」被關羽保護逃出,當了尼姑。曹操得知後抓捕貂蟬,貂蟬毅然撲劍身亡。 貂蟬故里在忻州市東南三公里的木芝村,位於從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木芝村原盛產木耳,故名木耳村,後因村中槐樹下發現一株千年靈芝,遂改名叫木芝村。村中傳聞,早在貂蟬出生前三年村裡的桃杏就不開花了,至今桃杏樹依然難以成活,是說貂蟬有羞花之貌的緣故。村中原有過街牌樓、前殿、後殿、王允街、貂蟬戲台和貂蟬墓。時過境遷,這些建築都成了廢墟,墓冢在浩劫中又夷為平地。遺址中常有古代磚、石構件、銅幣、陶瓷殘件出土,據說都與貂蟬有關。 現在旅遊景點叫貂蟬陵園,是近年鄉民在墓地原址上復原築砌的。陵園位於村之西南,佔地面積4000餘平方米,四周圍以紅底黃瓦波浪式龍形圍牆,在麥海茫茫中,光艷奪目。門檐上懸「貂蟬陵園」橫匾,兩側有「閉月羞花堪為中國驕傲;忍辱步險實令須眉仰止」金文機聯。陵區北院內建拜月亭和鳳儀亭,後部建青石墓台,台前有貂蟬像碑,在飄帶動態下,貂蟬步履閑雅,婀娜多姿,猶有「閉月羞花」之貌。南院建仿古建築20間,辟為「貂蟬彩塑館」,反映貂蟬「不惜萬金軀,何懼險象生」驚天動地的一生。 鄉民傳說,桃園三兄弟得勢後,便把貂蟬送回故里,老死後就埋在這里。又說貂蟬撲劍自戕,關羽得知後將遺體護送回故鄉安葬。所以後殿有關羽像,殿前有表示貂蟬演戲的戲台,都是報答關羽拒殺和護送之恩。另在定襄縣東南的中霍村是呂布故里,有「霍清泉」、「智擒赤兔馬」、「歪脖子樹」等民間傳說,都與呂布有關。所以民諺有「忻州沒好女,定襄沒好男」,是說因為有貂蟬和呂布之故,從此,忻州再也生不出好看的女人,定襄也生不出帥氣的男人了。
貂蟬生於何方?一說臨洮,一說米脂,一說忻州。
臨洮之說源於《三國志平話》,貂蟬向王允自我介紹:賤妾本姓任,家長是呂布,自臨洮關相失……;米脂故里說則因陝北諺謠曰: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貂蟬是忻州木芝村人顯然更有說服力,在元雜劇《錦雲堂暗定連環計》中,貂蟬對王允說「您孩兒又是這里人,是忻州木耳村人氏,任昂之女,小字紅昌,因漢靈帝刷選宮女,將您孩兒取入宮中,掌貂蟬冠來,因此喚做貂蟬。」忻州民間有雲:忻州無好女,定襄無好男,意即自忻州出了貂蟬,定襄出了呂布後,當地風水都被占盡了。除了這些,至今木芝村的老者說,該村外曾立過「貂蟬故里」的石碑,村中還有墓與廟,還有一條以王允命名的街道等。 白門樓事發後,貂蟬會是怎樣的命運呢?有這樣幾種傳說。一說是曹操得知關羽把貂蟬藏在靜慈庵,就暗中派人緝拿,貂蟬為絕曹的野心,遂撲劍自殺;一說貂蟬出家為尼,其間寫了佚名的《錦雲堂暗定連環計》,壽終庵中;一說曹操採納荀攸之計,為離間桃園三兄弟,而把貂蟬明許關羽,暗應劉備,為絕曹念,關羽殺了貂蟬;還有一說是,關羽把貂蟬送回了木耳村(今木芝村),貂蟬一直未嫁,所以村中便有了貂蟬墓及紀念殿堂,還在後殿供奉了關公。前些時候又添新聞,成都北郊一位曾姓老人曾撿得一塊碑,碑文曰:貂蟬,王允歌姬也,是因董卓猖獗,為國捐軀……隨炎帝入蜀,葬於華陽縣外北上澗橫村黃土坡……按此說,貂蟬極有可能流落於蜀中而了結殘生。
以寫了500餘萬言《中國歷代演義》而著稱於世的蔡東藩先生不僅肯定了貂蟬的存在,而且予以極高的評價:「司徒王允累謀無成,乃遣一無拳無勇之貂蟬,以聲色為戈矛,反能致元兇之死命,粉紅英雄真可畏哉。」並說:「庸詎知為一身計,則道在守貞,為一國計,則道在通變,普天下之忠臣義士,猛將勇夫不能除一董卓,而貂蟬獨能除之,此豈尚得以迂拘之見,蔑視彼姝乎,貂蟬,貂蟬,吾愛之重之!」
細揣摩又生一憾,貂蟬,元好問、公孫杵臼……忻州人文景觀多矣,何以落得紅牆圈寂寞,不見遊人來的地步呢?
千百年倏忽,逝者如斯夫,一身嬌艷的貂蟬留下了一生的謎團,寫就了一段歷史,也帶給後世一個美好的形象,果遇有心人,關於貂蟬的種種遺憾終將不再有。
貂蟬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美人之一,「閉月」就是講她。中外古今,大凡與絕色的美貌佳人攪和在一起的人,往往弄得身敗名裂,但盡管如此,男人仍對美人趨之若鶩 ,就如飲鴆止渴—般,貂蟬的一切就是最好的說明。
說來,貂蟬也是可憐,她也只不過是連環計中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