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潮汕英歌舞表演時間
主要集中在每年的正月和二月潮汕舉行民俗活動的時期。
英歌舞主要是借梁山泊好漢的英雄故事來表演歌舞的,所以一般最多不超過108個人,人數方面就因地而異,表演者主要是當地的居民,所以變數就比較多,很多是因居民的人口或者是當地的經濟環境來決定具體參演人數的多少。
而且是以20到40歲左右的青壯年為主。因為英歌舞表演的時間長,體力消耗大。也出現了許多未婚女子她們組成的英歌舞隊,還有少年兒童啊,老年英歌隊也相繼成立。
表演形式:
英歌舞主要的表演器具是一根不是很長的圓木棒,稱為「英歌槌」。「英歌槌」的長度一般為1.2尺到1.8尺。女子用的一般比男子用的要短,一般是1.2尺。
按舞蹈節奏來劃分的話,英歌舞主要有三大家族,有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快板英歌。慢板英歌節奏比較慢,帶有古典宮廷式的特色,典型的就有海門鎮的湖邊英歌隊,還有棉城的平東、鳳東、鳳上、鳳南、鳳北、大南英歌隊。
中板的話它的鑼鼓敲擊法就簡單一點,體現「力」和「勢」的藝術美,比較瀟灑,典型的就是金浦的排字英歌隊。快板的話就是比其他兩種的節奏更加疾速,更加勇猛,鼓點緊湊,陣勢的開合啊,動作的起伏啊,氣氛比較熱烈。
2. 潮汕英歌舞好看嗎誰有看過看過的第一感覺是什麼感覺
潮汕英歌舞的流派很多,但基本都是有氣勢很豪邁的感覺。
3. 潮汕英歌舞的表演形式
英歌舞主要的表演器具是一根不是很長的圓木棒,稱為「英歌槌」。「英歌槌」的長度一般為1.2尺到1.8尺。女子用的一般比男子用的要短,一般是1.2尺。蘇萍介紹說,「英歌槌」的打法,按槌花運動的差異就有直槌和橫槌兩種。英歌舞的隊形一般是兩列,人數一致,這樣一來就有利於遊行的時候保持隊伍的整齊。同時,這兩列隊伍還能隨時變化成各種對稱或者不對稱的陣形。
英歌舞的分類有很多種方法,一般的是以英歌舞蹈節奏的板式來劃分的,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快板英歌:
按舞蹈節奏來劃分的話,英歌舞主要有三大家族,有慢板英歌,中板英歌,快板英歌。慢板英歌節奏比較慢,帶有古典宮廷式的特色,典型的就有海門鎮的湖邊英歌隊,還有棉城的平東、鳳東、鳳上、鳳南、鳳北、大南英歌隊。中板的話它的鑼鼓敲擊法就簡單一點,體現「力」和「勢」的藝術美,比較瀟灑,典型的就是金浦的排字英歌隊。快板的話就是比其他兩種的節奏更加疾速,更加勇猛,鼓點緊湊,陣勢的開合啊,動作的起伏啊,氣氛比較熱烈。
在這三大類中,快板英歌有著獨特的槌法運用,一般分為南山文派和南山武派兩種。
表演英歌的隊員的裝扮,是按梁山好漢的形象來打扮的。司大鼓的有作宋江打扮的,也有作別的梁山英雄打扮的,領頭的舞槌人一般來說,左隊頭槌是秦明或者是掛黑須的李逵,右隊是楊志或者是掛紅須的關勝,二槌是林沖,三槌是魯智深、武松。
由於快板英歌節奏快,訓練強度大,目前在潮汕地區,南山武派發展面臨著一些實質性的難度,武派的英雄風貌、勇武氣概難現往日風光。當前,快板英歌武派發展較好的是潮陽銅盂草尾村英歌隊。草尾英歌隊主要發展優勢在於,突破英歌發展人才匱乏、資金不足的困境,該隊以神社為發展依託,每年借農歷二月十八及二月九兩恭迎天後聖母和聖母娘娘(即海峽兩岸沿海居民共敬的媽祖林默娘)到村巡遊之名,組織青壯年訓練英歌節目,固定公演一到兩次,既團結鄉里,又使青年鍛煉身體,提高素質。
草尾英歌以勇猛出名,突出動作快、氣勢猛,在潮汕英歌中別樹一幟。這主要得益於草尾英歌作為潮汕特色文藝活動,在草尾村普及度高,幾乎所有草尾男子自小習英歌舞,人人會英歌舞。且組織方式靈活,號召力強,資金主要通過神社活動募捐及當地鄉賢踴躍支助。因此,發展勢頭良好,興盛不衰,成為潮汕英歌隊中富有生機和活力的一支文藝隊伍,也成為了潮汕英歌舞快板文化的活的資料。 以前,在潮汕地區,尤其是在潮陽的農村,到了農事活動的時候,為了祭祀神靈,祈求神靈保佑,就會有英歌舞的表演;春節期間的游神啊,秋收後的慶功或者祭祀民俗活動,英歌舞也是保留的節目。英歌舞從以前祈求神靈保佑的儀式變成了慶祝喜事的活動。蘇萍說:
到了今天,隨著社會不斷地發展,英歌舞出現的場合也越來越多了。春節啊,勞動節啊,國慶節啊,元旦啊這些節日,迎接外賓啊,或者是學校的剪綵啊,大家都可以欣賞到英歌舞的表演。由之前祈求神靈保佑的那種儀式變成了現今慶祝喜事的活動。
潮陽英歌舞屬漢族民間舞蹈。源溯明代中葉,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原先舞者108人,表現梁山泊好漢化妝打大名府的故事。
英歌舞分前後棚,前棚36人,每人手執長約1尺4寸,直徑4厘米的彩色木棒,配合鑼鼓點、海螺號和吆喝聲,兩棒相擊翻轉,邊走邊舞。後棚72人,扮成各式雜耍藝人,敲打鑼鼓伴唱,有的還加上扮塗戲,或加進武術表演。其隊列變化有長蛇挺進、雙龍出海、四虎並驅、粉蝶採花、孔雀開屏等共18套式;棒法有左敲、右敲、上敲、下敲、胯下敲、背後敲等;臉譜有文面、武面之分;節奏有快板、中板、慢板之別。潮陽英歌舞熔戲劇、舞蹈、武術於一爐,表演獨具魅力,它以剛勁、雄渾、粗獷、奔放的舞姿,構成了磅礴、威武、強壯、豪邁的氣勢,給人以力與美的震撼!
潮陽英歌舞這朵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時代氣息的漢族舞蹈藝術之花有鮮明的地方色彩,濃郁的生活氣息,醇厚的泥土風味,揚名海內外。 普寧英歌約有四百年的歷史。它起源於人民群眾勞動之餘喜習武 (學拳頭),藉以消除疲勞、健身壯體,後又在習武的基礎上,根據宋朝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故事創編了唱英歌,後代代相傳,發展為南方漢民族優秀民間傳統舞蹈。(清乾隆年間旱塘人成技創編英歌舞,傳教於民。清咸豐年間鐵山許亞梅、大長隴陳娘康借唱英雄為名練習武藝,以備義師再起,也是普寧英歌較早的著名傳人)。
普寧英歌的風格有三:一是其基本動作是持棒與肩平,扣棒在胸前,平臂,馬步,前進多用側踏步。這以流沙周圍的南山、新壇村為代表。 二是扣棒在胸上,高提臂、高提腿、單跳步、丁字馬、有生魄、有聲勢、運棒靈活。此類以下架山的塗坑、咸寮及占隴的下村等為代表。三是以燎原的泥溝英歌、大壩的白坑村為代表,其基本動作是扣棒在下,從下而上,又提臂,單踢腿、動作矯健、輕靈、富有舞蹈感。 此外,還有獨樹一格的旱塘英歌,這個隊的基本動作分為舞和打兩大類,它的特點是打四門,屬打的動作,其動作緩慢,每個舞步一定要按照拳術的步法來做,一定要有馬步勢。
英歌在普寧已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漢族民間舞蹈藝術。普寧市轄人口200萬,鄉鎮管區422個,基本村
村有英歌隊,實力較強、水平較高的有160支。最為突出的是:流沙的南山、燎原鎮的泥溝英歌、下架山鎮的塗坑、咸寮、占隴鎮的旱塘、南徑鎮的隴華、梅林鎮的中央村,雲落鎮的雲落等。僅泥溝村,就可同時組織六班英歌隊。近幾年來,各地還出現了不少女子英歌隊、少年英歌隊,更添無限情趣。每逢佳節、喜慶日子,村村少不了英歌這一活動項目,英歌鑼鼓響遍城鎮村寨,英歌所到之處,村民聞聲而至,扶老攜幼,圍得水泄不通,整齊的踏步聲、扣棒聲、鑼鼓聲、喝叫聲,聲聲催人急, 觀者的歡呼喝彩聲,把熱烈場面推向高潮。
普寧英歌的佼佼者,首推泥溝、南山、咸寮、塗坑等村。他們的表演最精彩,各有一定的藝術造詣。咸寮村老藝人羅炳池(已故)、陳炳坤於1951年代表粵東行署到武漢參加中南民間藝術表演。翌年,他倆又與該村的陳振粉、陳娘和到廣州表演。1953年又以四人為基礎再從塗坑、南山兩面個英歌隊中選出四名精英,即塗坑的陳永利(已故)、陳清泉、南山的陳才斗(已故)、陳瑞鵬等一行8人,組成英歌隊代表廣東省赴京參加全國首屆民間藝術匯演。
南山英歌於1958年又在行家指導下,編成《大破大名府》,(即現今由8人所表演的這一套)英歌舞,交替運用集體舞、四人舞、雙人舞等形式,並用潮州方言歌伴唱,融故事性、藝術性、思想性於一體,國而獲汕頭專區1958年群眾業余文藝匯演優秀節目一等獎;並被挑選參加1959年中南文藝匯演,獲很高評價。
普寧英歌突出的精神價值、社會價值、藝術價值得到有關專家的重視,獲得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寧英歌的美譽,普寧也被評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4、潮陽棉城、平東的三、四槌,又稱「醉槌」。這類打法僅有一或二組動作,速度緩慢,是英歌中另一種節奏的代表。在整個動作中,動作之間銜接過程短,靜止造型時間長(但有棍花旋動),動態有弓步單拋槌,金雞獨立削槌,全蹲轉,跪擊等。勁力短促,內蓄動靜對比鮮明,舞者自身具有一定的動作內勁控制力。這類隊伍在潮汕英歌中分布有限。
4. 英歌裡面的人物各是誰
司大鼓的有作宋江打扮的,也有作別的梁山英雄打扮的,領頭的舞槌人一般來說,左隊頭槌是秦明或者是掛黑須的李逵,右隊是楊志或者是掛紅須的關勝,二槌是林沖,三槌是魯智深、武松。
英歌舞的舞蹈融匯了戲劇、舞蹈、武術等成分;這種舞蹈陽剛而恢宏;現在成了人們表達喜慶的一種方式。
特點:
英歌舞分前後棚,前棚36人,每人手執長約1尺4寸,直徑4厘米的彩色木棒,配合鑼鼓點、海螺號和吆喝聲,兩棒相擊翻轉,邊走邊舞。後棚72人,扮成各式雜耍藝人,敲打鑼鼓伴唱,有的還加上扮塗戲,或加進武術表演。
其隊列變化有長蛇挺進、雙龍出海、四虎並驅、粉蝶採花、孔雀開屏等共18套式;棒法有左敲、右敲、上敲、下敲、胯下敲、背後敲等;臉譜有文面、武面之分;節奏有快板、中板、慢板之別。
潮陽英歌舞熔戲劇、舞蹈、武術於一爐,表演獨具魅力,它以剛勁、雄渾、粗獷、奔放的舞姿,構成了磅礴、威武、強壯、豪邁的氣勢,給人以力與美的震撼。
5. 潮汕英歌舞中拿一條龍的是代表那個好漢
表演英歌的隊員的裝扮,是按梁山好漢的形象來打扮的。司大鼓的有作宋江打扮的,也有作別的梁山英雄打扮的,領頭的舞槌人一般來說,左隊頭槌是秦明或者是掛黑須的李逵,右隊是楊志或者是掛紅須的關勝,二槌是林沖,三槌是魯智深、武松。
6. 潮汕英歌舞中拿一條蛇的是代表梁山好漢的是誰
時遷。
時遷是《水滸傳》中的人物,綽號鼓上蚤,高唐州人氏,出身盜賊,在與楊雄、石秀投奔梁山途中,因偷雞被祝家莊活捉,引出梁山三打祝家莊。
他曾到東京盜取雁翎金圈甲,賺取徐寧上樑山,並在梁山攻破大名府、曾頭市的戰役中立下大功。梁山大聚義時,排第一百零七位,上應「地賊星」,擔任走報機密步軍頭領。征方臘後病死於杭州,追封義節郎。
(6)潮汕英歌舞女子隊四大美女擴展閱讀:
歌舞起源於明末清初,普寧離天地會的起源地福建很近,有天地會成員到了普寧,秘密組織反清復明。為了不被清朝當權者發現,就採用這種戲劇形式加以掩飾,所以英歌舞實際上是在軍事演習。軍事學家在英歌舞中發現了許多軍事戰術的痕跡,從動作里也發現了許多武術套路。
後來,大清亡了,反清復明也就失去了意義,英歌舞演變成一種文化習俗,幾年前已經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了。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方的水土,孕育出不同的文化。潮汕地區在兩千年前屬於南蠻,即使到了唐朝,也還是蠻荒地區,當年官員貶職,都是貶到南方,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就曾被貶到潮州。
因為地理原因,潮汕人的民風是比較彪悍的,喜歡好勇鬥狠,不過同時也形成了善於開拓進取的精神,在近代,潮商闖出了赫赫威名。
潮汕人有個特點,就是非常團結。因為潮汕地區注重文化傳承,很多文化傳統從古代傳承至今,形成了一股文化向心力,把潮汕人團結在一起。
在看英歌舞的時候,也是一個拓展社交圈的機會,因為大家都有共同話題。離開家鄉的潮汕人,聊起家鄉文化,很快就能熟絡起來,再泡上一壺功夫茶,邊喝茶邊聊天,不知不覺間就成了好朋友。
7. 潮汕英歌舞的由來
「英歌舞」由來的三種說法:
英歌舞的由來有三種說法,一種是「及時雨說」,一種是秧歌說,一種是儺舞說。
「及時雨說」就是在明末清初紹興名士張岱的《陶庵夢憶》這本書中「及時雨」一節就有這樣的說法。這一節里描寫的是求雨的場面。張岱認為,可能是因為水滸英雄的大哥宋江綽號就叫「及時雨」。
秧歌說就是說英歌舞是從山東魯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魯西的「柳林秧歌」脫胎來的。因為英歌與「秧歌」在潮州話里的發音是比較相似的。還有一種說法是現在的英歌是從古代的儺舞進化而來的。儺舞是一種反映宗教意識和藝術特徵的形式。
(7)潮汕英歌舞女子隊四大美女擴展閱讀
英歌舞是潮汕地區廣泛流行、也是群眾基礎最為深厚的一種廣場舞蹈,極具陽剛之美,表現風格質朴、剛健,從節奏的張力中帶給人們的審美滿足,一直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可以說是潮汕民間舞之王。每逢重大節慶,如沒有英歌舞的參與來營造氣氛,那是不可想像的!
在全國乃至世界的范圍內,真的找不到另一種舞蹈語言象英歌舞這樣充滿豪邁、粗曠、激奮的言說。這是每一個觀者共同的感受。你看,節慶之日,鄉村曠野上,里三層、外三層黑壓壓的人群都在翹首等待。突然,一群狂飆一樣的舞者呼嘯而至。
幾十位彩繪各種臉譜、身著威武服飾的彪漢,一路樂舞,在急促、雄渾的鼓點節奏中,舞動雙槌,上下翻飛,忽而騰龍、忽而伏虎、騰挪閃躍、氣勢縱橫,還不時發出激越、豪雄的怒吼,匯合著雙槌清脆的擊打聲,響徹雲霄,剛勁、奔放、雄渾的舞姿,磅礴粗獷,氣勢矯健。
讓觀者熱血沸騰,聳然動容。這時,人們已不單單是在欣賞舞蹈。空氣中彌漫一種昂揚的氣氛,觀眾不自覺地受到感染,會情不自禁地跟著號嘯起來!
很多北方來的朋友感到不解,文章錦綉的南國潮汕,怎麼會誕生這么一種奪人魂魄、剛烈雄獷的舞蹈!這真是歷史的因緣際會。
從源流來看,英歌舞起源於百越部落原始的儺舞,意在驅鬼辟邪。其後,幾次大規模的北人南遷,把中原地區英雄傳奇的原型(比如水滸人物108將)融匯入南越固有的民俗中,千年流傳,沉積成一種風情獨具的藝術形式,即今天既有悠悠古風、又有時代精神的英歌舞。
舞蹈隊伍分為前棚和後棚,前棚為眾多舞者,雙手持短棍,由一「耍蛇人」領舞;後棚為打擊樂隊,配合舞蹈演奏鏗鏘、激越的樂曲。一般有36人、72人和108人三種組合,陣勢、舞姿和打擊方式則多種多樣,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特色、風格。
目前潮汕至少有二十個以上的「英歌舞之鄉」,正是證明了它強大的生命力。
作為我國民間藝術百花園的一株奇葩、一種稀有的舞種,英歌舞舞的是潮汕人不屈不撓的精神氣質,舞的是潮汕人勇往直前的時代風范,它與潮人的血脈貫通、神明維系。躬逢盛世,英歌舞將躍上一個新的台階,舞出一個空前的高潮!
8. 潮汕英歌舞表演的是什麼內容
英歌舞的由來有三種說法,一種是「及時雨說」,一種是秧歌說,一種是儺舞說。「及時雨說」就是在明末清初紹興名士張岱的《陶庵夢憶》這本書中「及時雨」一節就有這樣的說法。這一節里描寫的是求雨的場面。張岱認為,可能是因為水滸英雄的大哥宋江綽號就叫「及時雨」。秧歌說就是說英歌舞是從山東魯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魯西的「柳林秧歌」脫胎來的。因為英歌與「秧歌」在潮州話里的發音是比較相似的。還有一種說法是現在的英歌是從古代的儺舞進化而來的。儺舞是一種反映宗教意識和藝術特徵的形式。
英歌舞的舞蹈內容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梁山伯好漢化妝賣藝攻打大名府,營救盧俊義,還有一個是梁山伯英雄化妝劫法場救宋江。
9. 潮汕的英歌舞是怎麼由來的
一說來自山東魯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魯西的「柳林秧歌」,一說來自河南花鼓的「霸王鞭」,一說來自福建莆田的花鼓舞,不一而足。
南方民間舞蹈向以輕靈清秀為特色,然而,在粵東濱海一隅,卻繁衍著這樣一種只有雄渾、蒼勁、凝聚了黃土地厚重感的陝北腰鼓才能與之相媲美的英歌舞。
藝術特色:
民間藝術都具有不同的地域性,如提起「英歌」,人們便自然會想到廣東潮汕地區的「英歌」。而真到了潮汕地區,又要數被譽為「英歌舞之鄉」的普寧「英歌」最為有名。普寧的「英歌」,較其它各地更為突出地將舞蹈、南拳套路以及戲曲演技融為一爐。
只見表演者配合著忽緊忽緩的鑼鼓點和眾人如雷貫耳的吆喝,雙手揮動彩色木棒,並不停地交錯翻轉敲擊,一步一呼地邊走邊舞,呈現著以「長蛇挺進」或「雙龍出海」等18種套式的隊列變化,猶如以傳統國術連接而成的團體操。整個表演過程氣氛歡騰熱烈、令人目不暇接。
廣東「英歌」表演除與北方「秧歌」具有一定淵源外,還同樣被當地民眾賦予了能為民驅邪除穢的功能。當地人認為,新春伊始舉行「英歌」表演,定會驅除邪惡、迎春接福、如意吉祥、六畜興旺、生意興隆。
為使表演者具有特殊神力,在每年首次表演前,要在本村祠堂內拜祖祭神。並在為祖先神靈表演後,將一隻雄雞拋出祠堂門外,隨即鳴炮,朝著雄雞飛落的方向整隊出發,開始進行走街串巷的歌舞表演。
10. 潮汕英歌舞時遷為什麼是在前面領舞
據說,領舞者時遷,手中舞蛇用以指揮,其實這蛇就是古儺禮中祭祀者所持的茅葦長鞭,用途是鳴鞭驅鬼。舞蛇開路,功用正與鳴鞭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