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神話中的四大美人
中國四大民間傳說故事,是指在中國民間以口頭、文稿等形式流傳最為寬廣、影響最大的四個神話傳說。它們和其他民間傳說故事構成了中國民間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廣大民眾的生活有著深刻的影響。這四個傳說全部是愛情故事,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們對真摯感情的認可。四大民間傳說為:《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
中國神話中的四大美人:織女、祝英台、孟姜女、白素貞
❷ 古代四大美女的故事(詳細)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中國古代四大美人傳統上指西施、王昭君、貂蟬、楊貴妃
西施, 春秋時期
王昭君, 西漢
貂蟬, 三國 (可能並非真人,三國演義中人物)
楊貴妃,唐朝
四大美女的故事
成語「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分別來自四位美女的典故。花,自古都是古代人們心中美麗的代名詞,比花美,比月美,可見其美貌非凡;魚游水中,雁翔天上,為美人所打動,可見其美貌過人。古人本來用這四個修辭來形容四大美女,後來更廣泛的用於形容人的美貌。
沉魚
傳說西施在古越國浦陽江邊浣紗,水中的魚兒看到她的容貌,都驚艷得沉入江底。
落雁
傳說「昭君出塞」時,王昭君行於大漠途中,悲懷於自身命運和遠離家鄉,因而在馬上百無聊賴,彈《出塞曲》。而天邊飛過的大雁,聽到曲調的幽怨和感傷,肝腸寸斷,紛紛的掉落在地。因而「沉魚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名。
閉月
傳說貂蟬在花園中拜月時,有雲彩遮住月光,被王允看到。此後王允就對人說貂禪比月亮還漂亮,稱為「閉月」。
羞花
傳說楊貴妃在花園中賞花時悲嘆自己的命運,用手撫花,也許是含羞草,也許是別的原因,花瓣收縮,花葉垂下。被宮女看見,就說楊貴妃與花兒比美,花兒都羞得低下了頭。
注釋
「沉魚落雁」是個成語,通常認為出自《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糜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原意是說動物不能感受人的美貌。也有人認為唐代宋之問歌詠西施的《浣紗篇》:「鳥驚入松蘿,魚畏沈荷花。」是這個成語的出處,故認為沉魚代表西施。
詳細解說:
1.西施
生平
春秋末期的浙江一帶人氏,本名施夷光,又稱西子。
浙江薴蘿山下有兩個村子,分為東西兩村。村中的人大多數姓施,施夷光住在西村,所以大家稱其西施。 西施經常與夥伴們在江邊浣紗。當時的越王勾踐為了去吳王夫差報復,便想獻上美女鄭旦等人迷惑夫差,其中就有西施。
許多百姓為了一睹西施的美貌,都涌到郊外的驛館去迎候,以致路上塞滿了人群。當時有一傳聞,說負責招聘西施的越國大夫范蠡傳令下去:要看美人的人,必須先交一文錢。於是在驛館中設了一個錢櫃收錢,那錢櫃竟然頃刻而滿。驛館停留了三日,所得金錢無數,全部運回了越國以資助國家財政。
越王勾踐命樂師教西施歌舞儀態,過了三年,讓范蠡帶著西施進獻給吳王。范大夫見到吳王,跪拜著說: 「東海賊臣勾踐,感大王之恩德,遍搜境內,得善歌舞者,以供灑掃之役。」 可是伍子胥進言: 「臣聞: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美女者,亡國之物也,王不可受。」
吳王不聽其勸諫,馬上把西施收了下來,並在姑蘇台建造春宵宮,在靈岩山上建造館娃宮,還修築大水池,以供西施嬉戲遊玩。夫差對西施寵愛至極,出入都是效仿王妃的派頭和排場,夫差自從有了西施以後,就不再理會朝政,使勾踐有足夠的時間修養生息,消滅吳國。
西施的結局有兩種說法:
一說是吳滅了以後,勾踐夫人見到西施貌美,怕勾踐看上她,且吳人認為會西施是使得國破家亡的妖孽,於是就將她放進皮袋之中沉於江底。後來在江中發現了一些蛤蜊,人家說那是西施的舌頭,故此使得蛤蜊也有西施舌之稱。
另一種說法是,西施與范蠡相戀,當吳國滅亡之後,范蠡不要越王的封賞,趁著夜色攜西施悄然離去。從此避世太湖,逍遙餘生。
至今,在浙江紹興市諸暨市(舊稱暨陽縣),仍然有西施殿,越國古都城門等遺跡。
西湖亦稱為西子湖。因北宋詩人蘇東坡曾作七言絕句詠西湖:
水光瀲艷晴偏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相關成語
沉魚落雁
一種流行的錯誤認為所謂「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沉魚指的就是西施。傳說她在古越國浦陽江邊浣紗,水中的魚兒看到她的容貌,都驚艷得沉入江底。
事實上,「沉魚落雁」是個成語,通常認為出自《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糜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原意是說動物不能感受人的美貌。
也有人認為唐代宋之問歌詠西施的《浣紗篇》:「鳥驚入松蘿,魚畏沈荷花。」是這個成語的出處,故認為沉魚代表西施。
東施效顰
亦作東家效顰、醜女效顰。
西施因患心病而捧心皺眉,同里醜女東施看見覺得十分美麗,於是摹仿西施捧心皺眉,然卻更見其丑,結果同里的人紛紛走避或閉門不出。典出《莊子˙天運》後世比喻不衡量本身的條件,而盲目胡亂的模仿他人,以致收到反效果。
《紅樓夢˙第三十回》:寶玉心中想道:難道這也是個痴丫頭,又像顰兒來葬花不成?因又自嘆道:若真也葬花,可謂東施效顰,不但不為新奇,且更可厭了!
2.王昭君
名嬙,漢元帝時期宮女,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
生平
王昭君之墓「青冢」王昭君於漢元帝時期被選入宮為宮女。雖然其相貌出眾,但因品格高尚,不似他人用各種手段以謀求皇帝的寵愛,於是「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竟寧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於來朝請求和親,昭君自願請求嫁於匈奴,被漢帝封為永安公主。後呼韓邪單於封其「寧胡閼氏」。王昭君與呼韓邪單於育有一子,名伊屠智牙師,後為右日逐王。呼韓邪死後,王昭君再嫁復株累若鞮單於,育有二女,長女為須卜居次,次女為當於居次。王昭君死後,葬於「青冢」(現內蒙古呼和浩特城南)。
相關文學作品
「昭君出塞」,為漢與匈奴之間結束戰爭,對加強彼此的友好關系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王昭君的題材成為古往今來許多文學作品的素材:
唐朝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唐朝白居易《王昭君二首》
宋朝郭茂倩所編的《樂府詩集》卷五十九《昭君怨》
馬致遠的雜劇《漢宮秋》
曹禺的劇本《王昭君》
翦伯贊的長詩《游昭君墓》
相關記載
《後漢書》關於昭君的記載
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生二子。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令從胡俗,遂復為後單於閼氏焉。
「沉魚落雁」的典故
傳說「昭君出塞」時,王昭君行於大漠途中,悲懷於自身命運和遠離家鄉,因而在馬上百無聊賴,彈《出塞曲》。而天邊飛過的大雁,聽到曲調的幽怨和感傷,肝腸寸斷,紛紛的掉落在地。因而「沉魚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名。
3.貂蟬
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之一,正史中沒有發現關於貂蟬的記載,只是說呂布和董卓的侍婢私通而已。
《三國志.呂布傳》提及「卓常使布守中閣,布與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侍婢並未明示貂蟬之名。在《三國演義》中是司徒王允的義女,長得美貌動人,方十五年華,知悉王允對於董卓的亂政深感無助,於是便獻出自己來對付亂臣賊子。貂蟬後來挑動董卓的義子呂布刺殺了董卓,自此之後貂蟬便在《三國演義》中銷聲匿跡了。
有些稗官野史中稱貂蟬乃關羽之妾,民間的大戲劇本對於貂蟬以後的故事作出了一點延伸,在關羽月下釋貂蟬中,貂蟬就被關羽釋放最後不知所蹤。而在關羽蒙面斬貂蟬就借姜太公蒙面斬妲己為藍本並道出紅顏禍水,關羽害怕其傾國傾城之貌會為天下帶來大亂。
值得一提的是,貂蟬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另三位是西施、王昭君、楊玉環)中唯一虛構的,這體現出《三國演義》的巨大影響力。學者周士琦發現,唐代開元年間有一本占星學書籍《開元占經》卷三十三中曾提到史書《漢書通志》中的「刁蟬」記載。《漢書通志》記載:「曹操未得志,先誘董卓,進刁蟬以惑其君。」然《漢書通志》一書今已佚。學者孟繁仁先生考證:貂蟬,姓任,小字紅昌,出生在並州郡九原縣木耳村,15歲被選入宮中,掌管朝臣戴的貂蟬(漢代侍從官員的帽飾)冠,從此更名為貂蟬。漢末宮廷風雲驟起,貂蟬出宮被司徒王允收為義女。又考證:貂蟬故里在忻州市東南三公里的木芝村,位於從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 演義中貂蟬白門樓後不知所蹤,作者交代不明,成為《三國演義》中一大疑案。作者文筆嚴謹,不太可能出如此重要的人物結局未曾交代。據本人參考史料研究,之所以沒有交代結局是因為有難言之隱,而似乎作者有意在隱瞞。而後以赤兔馬的身份代寫了貂嬋最後的結局。
4.楊玉環
名玉環,又名「太真」。是唐玄宗之寵妃,身材豐滿。
生平
楊玉環出生於滿州永樂(今山西永濟),祖籍弘農華陰,父親是蜀州的司戶楊玄琰。她十六歲時(開元二十三年)嫁給玄宗之子壽王李瑁(武惠妃子)。後來,宦官高力士有一次把楊玉環帶入溫泉宮,碰見了玄宗,玄宗對她一見鍾情。但因屬岳媳關系,故玄宗先安排她出家為道姑,改名太真,在太真宮修行。直到五年之後的天寶年(公元745年),才讓她還俗,並冊封為貴妃。此時楊玉環27歲,而唐玄宗已61歲了。白居易形容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楊貴妃備受寵幸,其家族因此繁盛,很多人都獲授官制或賞賜:其大姐封為韓國(古代韓國)夫人,三姐封為虢國夫人,八姐封為秦國夫人。其堂兄楊國忠好賭,但也封官入朝、把持朝政。唐玄宗此後愈加沉溺於酒色,政治上更加腐敗。楊氏家族的飛揚跋扈、胡作非為,使朝野均對他們充滿了巨大的怨恨。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重臣安祿山以反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兵鋒直指長安。次年,唐玄宗帶著楊貴妃與楊國忠逃往蜀中,途經馬嵬驛(今陝西興平西)時,將士一致要求處死楊貴妃和楊國忠。唐玄宗言國忠當誅,然貴妃無罪,本欲赦免楊玉環,無奈六軍皆認為貴妃乃禍國紅顏,安史之亂乃因貴妃而起,不誅之難慰軍心難振士氣,因此唐玄宗為了國家社稷,不得已賜死楊貴妃。這就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之典故,最終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自縊在佛堂的梨樹下,時年38歲,而楊國忠則死於亂兵刀刃之下。
玄宗在安史之亂平定後回宮,曾派人去尋找楊貴妃的屍體,但未尋得。另有傳說她當時曾被解救,後來到了日本度過餘生,在日本山口縣也流傳這樣的說法。
影響
楊貴妃的故事是古往今來許多文學作品的素材:
詩歌:
李白七言樂府〈清平調〉
鄭畋七言絕句〈馬嵬坡〉
白居易長詩〈長恨歌〉
戲劇:
元朝 白樸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明朝 《磨塵鑒》
明朝 吳世美 《驚鴻記》
明朝 屠隆隆 《彩毫記》
清朝 洪升 《長生殿》
《貴妃醉酒》
《太真外傳》
陳鴻 《馬嵬坡》
《唐明皇與楊貴妃》
小說
《楊太真外傳》
《長恨歌傳》
❸ 古代四大美女的故事
傳說,春秋時期,越國有一美女,名喚西施,她的眼睛比這溪水還要清澈她的皮膚比天上的白雲還要柔軟,她的嘴唇比花瓣還要嬌嫩。她站在水邊,倒影映在清澈的江水裡,江邊的鮮花羞慚的都枯萎了,魚兒不敢在江里流,生怕弄亂了她美麗的倒影,她白雪一般的手伸到江水裡,柔和得好像要溶在水裡一樣。她平時的一舉一動,都是那麼美麗。因此,常有一些姑娘模仿她的穿著打扮,也常有一些人有意無意的模仿他的行為舉止。
西施有一個鄰居叫東施,東施的容貌長得很醜,她見西施長得美,別人時常效仿西施的衣著、舉止。她就常常暗地裡觀察,看看西施到底與別人有什麼不同之處。
這一天,她看到西施,用手捂住胸口,皺著眉頭的樣子非常美。於是,她就跟著模仿這個樣子,東施本來就長得很醜,又皺起了眉頭,本來身體就含胸弓背,卻又捂住了胸,就更加醜陋不堪了,同時呢,有錢人看了,就趕緊閉門不見,拉起妻子和兒女就趕緊躲起來,那個醜女只看到了西施皺眉時的美,但是卻不知道為什麼西施很美。
❹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分別指的是誰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分別指的是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
四大美女享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的美譽,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是由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沉魚",講的是西施浣紗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談的是楊玉環貴妃醉酒觀花時的故事。
(4)中國古代傳說有四大美女擴展閱讀
西施,本名施夷光 ,越國美女,春秋末期出生於越國薴蘿村(今浙江省諸暨市薴蘿村) ,自幼隨母浣紗江邊,故又稱「浣紗女」。
王昭君(約公元前52-公元前19年),名嬙,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人,與貂蟬、西施、楊玉環並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貂蟬,山西忻州人。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分憂。
楊玉環,蒲州永樂人(今山西永濟),唐玄宗李隆基的貴妃。楊氏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唐代宮廷音樂家、歌舞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
❺ 在古代中國傳說中,閉月是四大美女的誰
在古代中國傳說中有四大美女,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分別是西施,王昭君,貂蟬和楊玉環。而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有精彩的故事,組合成的歷史典故,而其中的閉月就是貂蟬拜月的故事,貂蟬是著名的美女。根據史實記載,貂蟬是東漢末年的歌女國色天香,有著非常高的顏值和美貌,所以說被很多人所羨慕,而且貂蟬美貌被很多君王所喜歡。
閉月之所以是形容貂蟬,其實源於一個歷史典故,就是貂蟬當時在後花園拜月,突然有一片雲將明月遮住了,這時候正好被王允所看見,王允為了宣揚自己的女兒長得漂亮,見到別人就說我的女兒比月亮還要漂亮。因此久而久之,在眾人的眼裡面,貂蟬就是比月亮還漂亮的美人兒。
❻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的故事有哪些
西施本是浙江一個小山村的浣紗女,沉魚落雁,當時越國成為吳國下屬國,越王勾踐為復國將西施獻給吳王夫差,使其沉迷美色誤了朝政,最後夫差亡國喪身
王昭君本是西漢皇廷的一個秀女,天生麗質,後匈奴呼韓邪單於向漢元帝求和親,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和親,使得西漢與匈奴交好半個多世紀(落雁一詞源於她)
貂蟬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王允眼見董卓要竊取東漢王朝便設下連環計,先是將貂蟬暗中許給呂布,再明獻董卓,使二人反目相互猜忌,最後呂布殺死董卓(董卓是呂布的義父)
楊玉環開始本是壽王李瑁的妻子,之後被唐玄宗看上並帶回宮中,「君王從此不早朝」,後來安祿山反叛,隨皇帝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軍中都說安祿山造反楊貴妃是其妹不應該留著,37歲的楊貴妃被縊死,香消玉散,父親楊國忠也死了
❼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分別是誰
中國的四大美女在古代的排法為:西施居首,王昭君次之,貂蟬再次,楊玉環為末,不過這只是古代的排法。其中西施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是誰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為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享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人"不僅在我國婦孺皆知,在世界上也享有一定的美譽。千百年來,人們以"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分別形容西施、王昭君、貂蟬與楊貴妃四位女子的絕代芳姿,這種形容既生動又含蓄,給人們留有充分想像的餘地。
僅僅這八個字,卻包含著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四個小故事,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四大美人有著傾國傾城之貌,在歷史的大事件中她們曲折動人、救國救民的傳奇故事,被古代民間廣為傳頌。
沉魚。傳說西施在古越國浦陽江邊浣紗,水中的魚兒看到她的容貌,都驚艷得沉入江底。
落雁。傳說「昭君出塞」時,王昭君行於大漠途中,悲懷於自身命運和遠離家鄉,因而在馬上百無聊賴,彈《出塞曲》。而天邊飛過的大雁,聽到曲調的幽怨和感傷,肝腸寸斷,紛紛的掉落在地。因而「沉魚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名。
閉月。傳說貂蟬在花園中拜月時,有雲彩遮住月光,被王允看到。此後王允就對人說貂禪比月亮還漂亮,稱為「閉月」。
羞花。傳說楊玉環在花園中賞花時悲嘆自己的命運,用手撫花,也許是含羞草,也許是別的原因,花瓣收縮,花葉垂下。被宮女看見,就說楊貴妃與花兒比美,花兒都羞得低下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