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大全 » 西方歷史上的十大美女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西方歷史上的十大美女

發布時間: 2023-01-31 20:25:34

⑴ 西方歷史上改變世界的十大女性 讓世界為之轟動的女性

如今,已經有很多運動、組織和個人聲稱要為女性化和平等而斗爭,然而,也有一些勇敢和堅強的女性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做出了改變。現在,我們將要介紹的是10位改變世界的最鼓舞人心的女性。

10.弗羅倫斯·南丁格爾(1820–1910)

她的職業是護士,她對職業的奉獻以及對她的對愛國的奉獻給護理專業帶來了全新的意義。她在克里米亞戰爭期間挽救了很多士兵的生命,並對其他護士的前景做出了巨大的改變。對她來說,護理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份奉獻。

9.瑪麗·居里(1867-1934)

瑪麗·居里是一位著名科學家和發明家,她是世界十大著名發明家之一,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她在研製第一台x光機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們都知道這是最有用的醫療器械之一。

8.特蕾莎修女(1910-1997)

簡而言之,特蕾莎修女可以說是無私的化身,她一生都在幫助窮人和最不幸的人。1979年,她還因為畢生的慈善事業獲得了諾貝爾獎。

7.克拉爾·巴頓(1821-1912)

克拉爾·巴頓在很小的時候就成為了一名教師,她還在新澤西州建立了一所公立學校。她在內戰期間與國際紅十字會合作,創立了美國紅十字會,像這篇文章里的其他鼓舞人心的女性一樣,她也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他人。

6.瑪麗蓮·夢露(1926-1962)

瑪麗蓮·夢露是一位女演員,她是一個聰明的女人,打破了好萊塢「無腦金發美女」的刻板印象,她是世界上笑容最好看的十大名人之一,也是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民權倡導者。

5.海倫·凱勒(1880-1968)

海倫·凱勒是一位女作者,她已經證明了殘疾不能阻止一個人擁有正確的態度和觀點。凱勒是第一位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的盲人和聾人,她也是殘疾人的終身倡導者。

4.阿梅莉亞·埃爾哈特(1897-1939)

阿梅莉亞·埃爾哈特是一位飛行員,也是第一位飛越大西洋的女飛行員。她的勇敢精神鼓舞了很多女性,她們敢於做曾經被認為是「男性工作」的事情。

3.埃米琳·潘克赫斯特(1858-1928)

埃米琳·潘克赫斯特是一位積極分子,她以對女性權利的激烈斗爭而聞名,她是「婦女社會與政治聯盟」的創始人。

2.凱瑟琳·赫本(1907-2003)

凱瑟琳·赫本是一位女演員,曾獲得過四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你可以想像她對她的粉絲來說是多麼的有影響力。她對堅強性格的刻畫,甚至她的個人選擇,給「穿褲子的女人」賦予了全新的意義。

1.克利奧帕特拉七世

克利奧帕特拉七世是一名女法老,也是十大權勢女性之一,她以她的美麗而聞名,她用它來保護她的帝國免受羅馬侵略者的侵略。有些人可能不贊成她的方法,但事實是她做了她必須做的事來保護她的國家。

⑵ 世界歷史傳奇女性

聖女貞德(1412年1月6日-1431年5月30日),被稱為「奧爾良的少女」,是法國的民族英雄、軍事家,天主教會的聖女。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時她帶領法國軍隊對抗英軍的入侵,支持法查理七世加冕,為法國勝利做出貢獻。最終被俘,被宗教裁判所以異端和女巫罪判處她火刑。
伊莎貝拉一世
今天大多數人們只知道伊莎貝拉一世是資助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的女皇,實際上她是個精力充沛、才幹非凡的君主。她做出過一套完整的關鍵性決策,這些決策在好幾個世紀中都對西班牙和拉丁美洲有著深刻的影響,至今對更多的人仍有著間接的影響。
她的丈夫是亞拉岡的裴迪南,他機智敏銳,才幹與她不相上下。她的大多數決策都是通過與他商議後才做出的,而且是通過與他的密切合作才得到貫徹執行。因此在本書中把他們倆編入同一篇章似乎不無道理。但是本章的標題是伊莎貝拉的名字而不是兩者的名字,因為他們的大多數重要決策通常是根據她的建議而做出的。
伊莎貝拉於1451年出生於卡斯提爾王國(現在是西班牙的一部分)的牧歌鎮。她小時候受過嚴格的宗教訓練,是一個非常虔誠的天主教教徒。她的同父異母長兄亨利四世從1454年到1474年死去時一直就任卡斯提爾國王。那時候還沒有西班牙王國,而西班牙現在的領土主要分為幾個王國:卡斯提爾、亞拉岡、萊昂、格拉那達、那瓦爾等。卡斯提爾的面積最大,亞拉同位於今日西班牙東北部,格拉那達位於南部,那瓦爾在北方。
十五世紀六十年代末期,伊莎貝拉是繼承卡斯提爾王位的候選人,又是歐洲最富有的女子,因此許多王子都向她求愛。她的同父異母兄長亨利四世希望她嫁給葡萄牙國王。但是1469年年滿十八歲的伊莎貝拉逃出家門,不顧亨利國王的反對,與亞拉岡王位的繼承人裴迪南結了婚。伊莎貝拉這一違命舉動激怒了亨利,他於是便指定他的女兒胡安娜為他的繼承人。但是1474年當亨利死去時,伊莎貝拉宣布登坐卡斯提爾王位,這遭到胡安娜支持者的反對,於是爆發了一場內戰。1479年2月,伊莎貝拉的武裝力量取得了勝利。同年亞拉岡國王約翰二世死去,裴迪南成為亞拉岡國王稱斐迪南二世。從此裴迪南和伊莎貝拉共同統治卡斯提利亞和阿拉貢的大片江山。
從表面上來看,亞拉岡和卡斯提爾兩個王國仍是各自獨立,兩國的大多行政機構也仍然各自保持獨立。但是實際上裴迪南二世和伊莎貝拉一世所有的決策都是倆人共同制定的,夫妻倆皆盡全力,默契配合,共當(西班牙)君主。在他倆共同統治的二十五年中,其基本政策是要創建一個統一的西班牙王國,這個王國由一個強大的君主政體統治。他倆的首要目標之一是征服格拉那達——伊伯利亞半島上仍受伊斯蘭教統治的唯一地區。征服戰於1481年開始,到1492年2月結束,裴迪南和伊莎貝拉取得了徹底勝利。征服了格拉那達等國,西班牙占據的領土就幾乎和它今日的領土一樣多。納瓦爾小王國在伊莎貝拉死後,於1521年被裴迪南吞並。
裴迪南和伊莎貝拉在其統治初期創建了西班牙宗教法庭。該法庭融法官、陪審團、起訴律師和警方調查人的權力為一體,以其刑罰手段凶暴殘忍和審理程序粗糙不平而臭名遠揚。嫌疑犯很少有機會或者根本沒有機會反駁對自己的控告。他們無法知道控告自己的全部證據,甚至連原告人的名字也無法知道。嫌疑犯若否認對自己的指控常常要遭到酷刑拷打,直到承認為止。根據一項保守的估計,至少有兩千人被燒死在火柱刑上,受到刑罰比這輕的人數要比這個數目多許多倍。
西班牙宗教法庭的頭目是一個極端狂熱的僧侶托馬斯·湯戈馬達,他是伊莎貝拉的私人仟悔神父。宗教法庭雖然得到了教皇的認可,但是實際上是在西班牙國王的控制之下,宗教法庭一是用來建立宗教統一,二是用來鎮壓國王的政敵。在英國,封建領主總是保持足夠的勢力以限制國王的權力。西班牙的封建主也曾經有權有勢;但是西班牙國王現在可以利用宗教法庭為武器來鎮壓公然反抗的封建主,由此來建立一個中央集權的專制君主國,也可以利用它來進一步控制西班牙牧師。
但是宗教法庭的主要對象是在宗教上有離經叛道行徑的嫌疑分子,特別是一些猶太教徒和伊斯蘭教徒,他們名義上已經改信天主教,但在暗地裡卻在繼續奉行自己先前的宗教。
起初宗教法庭並沒有把矛頭指向那些把自己的信仰公開出來的猶太教徒,但是1492年在狂熱的湯戈馬達的極力主張下,裴迪南和伊莎貝拉簽署了一項布告,命令所有西班牙的猶太教徒如果不改信基督教,就在四個月內離開西班牙,並且不允許攜帶財產出境。這道驅逐令對大約二十萬猶太教徒是一個大災難,許多人未來得及找到一個安全的避難之所便橫遭殺身之禍。西班牙國中很大一部分最勤勞、最精明的商人和手藝人流離失所,因此西班牙在經濟上遭受了一次嚴重的打擊。
當拉格納達投降時,雙方簽訂的和平協議規定居住在西班牙的伊斯蘭教徒可以繼續奉行自己的宗教。但是在事實上,西班牙政府不久便踐踏了這項協議。因此摩爾人奮起反抗,但卻遭致失敗。1502年所有住在西班牙的伊斯蘭教徒都被迫做出選擇,不是改信基督教就是流亡國外,同樣的選擇在十年前就擺在了猶太教徒面前。
伊莎貝拉雖然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但是卻從來不允許讓她的正統觀念干擾她的西班牙民族主義。為了確保西班牙天主教在西班牙君主制而不是教皇的控制之下,她和裴迪南努力斗爭,取得了成功。這就是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在西班牙未取得任何進展的理由之一。
當然,在伊莎貝拉統治期間最著名的事件是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這個事件也發生在極不平凡的1492年。哥倫布探險是由卡斯提爾王國資助的,但是有關伊莎貝拉不得不典當她的珠寶來資助這次探險的說法是不真實的。
伊莎貝拉於1504年去世。她一生有四個女兒和一個兒子。兒子胡安於1479年早夭。她的四個女兒中最著名的是胡安娜(瘋女胡安娜)。裴迪南和伊莎貝拉把胡安娜許配給菲利普一世(美男子),他是奧地利哈布斯堡皇帝之子,也是勃艮地王國的王位繼承人。這兩位不尋常的王朝聯姻,使得伊莎貝拉的外孫查爾斯五世皇帝繼承了歐洲歷史上最大帝國之一的帝位,他還被當選為神聖羅馬皇帝,是當時財富最多、勢力最大的歐洲帝王。他在名義上或實際上統治過的領土包括現今的(西班牙、德國、荷蘭、比利時、奧地利、瑞士、大部分義大利、部分法國、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和南斯拉夫),此外還有西半球的一個很大地區。查爾斯五世和菲利普二世都是狂熱的天主教徒,他們在長年的統治期間,靠掠奪大陸的財富來資助反對北歐新教國家的戰爭。因此由裴迪南和伊莎貝拉一年安排的王朝聯姻幾乎在她倆死後一百年當中都對歐洲的歷史產生著影響。
現在我們來概括一下裴迪南和伊莎貝拉的成就和影響。他倆經過共同努力,成功地創建了一個統一的西班牙王國,其當時的邊界和西班牙在過去五個世紀中所保持的邊界基本上相同;他們在西班牙創建了一個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政體;驅逐摩爾人和猶太人對被驅逐者及西班牙本身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倆持有的宗教偏見和創立的宗教法庭對西班牙整個未來的歷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對上述最後一點應該加以討論。人們可能會十分簡單地認為宗教法庭給西班牙穿上了一件文化緊身夾克。在1492年以後的幾個世紀里,大多數西歐國家出現了文化和科學技術高度繁榮昌盛的局面,但是西班牙卻並非如此。在一發表離經叛道思想就會遭到宗教法庭逮捕之險的社會里,缺乏開拓和創造精神是不足為奇的;在其它歐洲國家中允許發表某些不同的言論。在西班牙,宗教只允許一種完全正統的天主教存在。1700年和西歐其它國家相比,西班牙在思想文化方面是一潭死水,毫無生氣。雖然自從裴迪南和伊莎貝拉初建西班牙宗教法庭至今幾乎已有五個世紀了,雖然自從它被徹底消滅之日起至今也已有一百四十多年了,但是西班牙還沒有從它的影響下真正恢復過來。
進而言之,伊莎貝拉資助哥倫布探險,又使南美和中美大部分地區成了西班牙的殖民地。這意味著在西半球的一個廣大地區建立起來了西班牙的文化及其機構——包括宗教法庭。因此,如同西班牙在思想文化方面和多數西歐國家相比是落後的一樣,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地在思想文化方面也比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落後,這不足為奇。
給伊莎貝拉在本冊中排名次,要考慮一個因素,那就是假如沒有她是否也會大體上出現同樣的事件。從實際情況來看,由於從伊斯蘭教徒手中收復伊伯利亞半島的長達七百年的斗爭,西班牙已經有了很強的十字軍精神。但是當這場斗爭在1492年勝利結束時,西班牙要朝著哪個方面發展有了一個選擇的機會。是裴迪南和伊莎貝拉——特別是伊莎貝拉——把西班牙引向了毫無妥協的宗教正統的方向。沒有她的影響,西班牙象是完全有可能一直都是一個通常有多宗教信仰的社會。
也許人們自然會把伊莎貝拉一世和更著名的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相比較。至少伊麗莎白的才幹可以和伊莎貝拉相媲美;而且由於她的政策比較有仁愛和寬容精神,她似乎是一個更加令人羨慕的君主。但是她比伊莎貝拉缺乏開拓精神,她的事跡中沒有哪一個的影響有伊莎貝拉創建宗教法庭那樣深刻。雖然伊莎貝拉有些政策令人深惡痛絕,但是歷史上沒有幾個帝王的影響能象她那樣深遠
伊麗莎白一世
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於格林尼治,即今日倫敦的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於薩里),於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蘭王國和愛爾蘭女王,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她終身未嫁,因此被稱為「童貞女王」。她即位時英格蘭處於內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亂狀態,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而且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 富有的國家之一。英格蘭文化也在此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峰,涌現出了諸如莎士比亞、弗朗西斯·培根這樣的著名人物。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亦在此期間開始確立。她的統治期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伊麗莎白時期」,亦稱為「黃金時代」。
葉卡捷琳娜
葉卡捷琳娜一世·阿列克謝耶芙娜(1684年—1727年,1725年—1727年在位),是俄羅斯帝國女皇,立陶宛農民塞繆爾·斯卡烏龍斯基之女。
葉卡捷琳娜一世皈依東正教前的名字是瑪爾塔。北方戰爭中,在馬里恩波爾附近成為俄軍的俘虜,不久為彼得一世所寵。丈夫死後,得到近衛軍的支持,於1725年加冕成為俄羅斯帝國女皇。但是不太參與國政,實權被緬希科夫掌握。按彼得大帝遺囑建立俄羅斯科學院(1726年),創立最高樞密院。臨死前數日,在傳位給彼得二世的遺詔上簽名。
Екатерина II 葉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年),俄國女皇(1762—1796年在位)
葉卡捷琳娜原名索非亞,出身於一個德國小公爵家庭,自小曾隨其母游歷過歐洲許多城市,並到過不少德國諸侯的宮廷,但她命運的轉折發生在1744年,這一年俄國女皇葉麗薩維塔為她的繼承人彼得(即後來的彼得三世)挑選妻子,葉卡捷琳娜作為候選人被邀請到俄國宮廷之中。
當葉卡捷琳娜與其母的馬車賓士在東歐平原的驛道上時,可能對未來充滿了期望,當從小熟悉宮廷傾軋的她,對未來將要面對的復雜的宮廷生活顯然也有足夠的心理准備。到莫斯科之後,葉卡捷琳娜很快就被定為皇儲的配偶,但接下來的18年對她來說並不輕松。葉麗薩維塔女皇對她時冷時熱,使她更加痛苦的是她的丈夫彼得是個身體羸弱,意志薄弱而又怪戾的人,寵愛自己的情婦,經常羞辱葉卡捷琳娜。在這期間,葉卡捷琳娜自稱「無時沒有書本,無時沒有痛苦,但永遠沒有快樂」,在書本中積累知識,同時偷偷組織了一個小團體,以她的情夫格里哥利??奧爾洛夫五兄弟為首的近衛軍青年軍官,成為支持她的鐵腕力量。1762年,女皇葉麗薩維塔去世,正在懷孕的葉卡捷琳娜不敢輕舉妄動,眼睜睜地看著她的丈夫兼死敵彼得登上了皇位,成為沙皇彼得三世。彼得三世上台之後一系列令人目瞪口呆的行動,終於將自己逼上了絕路。他下令在「七年戰爭」中形勢大好,勝利在望的俄羅斯軍隊停止戰斗,退出所佔的普魯士土地,與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簽訂和約,只因他是腓特烈二世的崇拜者,還准備「親自率領一部分軍隊,聽從腓特烈二世的指揮」。在國內,他要俄羅斯人改信路德教,宣布信東正教的人為異教徒,沒收東正教會的財產。結果,自然是人心思變。在奧爾洛夫兄弟和哥薩克首領拉祖莫夫斯基的幫助下,葉卡捷琳娜發動政變,成功奪取皇位,囚禁了彼得三世,幾天後,彼得三世神秘死亡。經過18年的忍辱負重,葉卡捷琳娜終於等來了這一天,成為世界上幅員最大帝國的主人。
相傳彼得三世死在葉卡捷琳娜寵臣阿列克賽·奧爾洛夫的手上,彼得三世死的當晚,他神色慌張,頭發凌亂,衣服也被撕破了,也許是他親手處置了彼得三世。話說回來,其實葉卡捷琳娜完全可以將殺死彼得的兇手繩之以法,從而洗刷掉自己的嫌疑,還能留下一個好名聲,但是,她沒有這樣做,沒有為了自己的名聲而將為她奪取帝位立下汗馬功勞的阿列克賽·奧爾洛夫等人犧牲在政治舞台上。這似乎也體現了葉卡捷琳娜性格的另一面,那就是擁有男人般的胸襟和豪情,她根本不屑這種行為。既然這些人為她賣命,她就有義務去保護他們、提拔他們,和他們同享勝利的果實。也許這就是一介異鄉女子能登上沙皇寶座的原因吧!葉卡捷琳娜二世最大的成就在俄國的對外侵略擴張上,這也是她對歷史的主要影響。包括三次瓜分波蘭,兩次對土耳其的戰爭和一次對瑞典的戰爭。
在波蘭問題上,葉卡捷琳娜採用循序漸進的策略,首先在1763年操縱波蘭選王會議,將她的情夫波尼亞托夫斯基扶上波蘭王位。1772年,俄國與普魯士、奧地利第一次瓜分波蘭,得到了白俄羅斯和拉脫維亞的一部分。波蘭愛國人士進行了滅亡前的反抗,1791年,愛國黨通過了《五三憲法》,宣布廢除自由選王制和自由否決權,結果遭到俄普兩國的聯合打壓。葉卡捷琳娜的軍隊攻佔華沙,宣布《五三憲法》無效,並與普魯士一起簽訂了第二次瓜分波蘭的協議,得到西烏克蘭、白俄羅斯和立陶宛的一部分。在葉卡捷琳娜軍隊的刺刀下,1793年波蘭的最後一次議會以「沉默表示同意」的形式通過了這個被宰割的協約。葉卡捷琳娜本來可能想為她的情夫保留一個傀儡王國,但1794年波蘭救亡起義風起雲涌,在聯合普奧兩國鎮壓了波蘭起義後,為免夜長夢多,決定第三次瓜分波蘭,使這個國家徹底從地圖上消失。三次瓜分波蘭,貪婪的北極熊共分得46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彼得大帝在位時期沒能完成打通黑海出海口的願望,土耳其始終是沙俄的頭號死對頭。但葉卡捷琳娜時代對土耳其的戰爭進行得出人意料的順利。1768年,在俄國挑逗下,土耳其對俄宣戰,本來被認為是一場勢均力敵的較量,卻呈現出俄國一邊倒的優勢,在多瑙河、克里木、高加索和愛琴海四條戰線大獲全勝,在1774年的和約中,土耳其除了割地賠款之外,還承認克里木汗國獨立,並承認俄商船可以自由出入黑海的出海口。
土俄都在備戰。1787年兩國戰爭再次爆發。這一次,俄在蘇沃洛夫率領,伊茲梅爾一戰中殲敵2萬多。土耳其再次簽約,割讓南布格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間的土地,克里木地區被迫割讓給沙俄。曾經不可一世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淪為任人宰割的西亞病夫的過程中,葉卡捷琳娜是最大的催化劑。
在第二次俄土戰爭中還有個小插曲,瑞典「演員國王」古斯塔夫想乘機偷襲俄國的波羅的海艦隊,結果大敗而歸。瑞典、波蘭和土耳其一直是俄國在歐洲擴張的三個主要對象,在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取得全勝。
望著大大擴張了的俄國版圖,葉卡捷琳娜豪情萬丈地說:「假如我能夠活到二百歲,全歐洲都將匍匐在我的腳下!」
葉卡捷琳娜早年曾讀過許多西歐啟蒙思想家的作品,在流行「開明專制」的時代,她也使自己成為這一時髦的追逐者,即位之後與伏爾泰有過密切的書信聯系,還曾資助過「網路全書派」的代表人物狄德羅。她興辦各類學校,提倡文學創作,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採取鼓勵的政策,取消對貿易的限制等,但在沙皇這個專制主義寶座上坐熱之後,她的思想逐漸改變了。
1773年由假扮沙皇彼得三世的普加喬夫領導的農民起義,雖然持續了一年多就被鎮壓了下去,而且未佔領過戰略意義重要的大城市,但還是使她感受到巨大威脅。她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如改「省,州,縣」三級制為「省,縣」二級制,並給予貴族更多更大的權力,1787年頒布的《俄國貴族、自由和特權詔書》是集中體現,她也因此被稱為「貴族女皇」。對此,雖然短期內有利於鞏固統治,但從長期來看加劇了貴族農奴主和農奴兩個階級的矛盾對立,農奴所受的剝削和壓迫進一步加深。農奴制一直是俄國社會的一大痼疾,葉卡捷琳娜二世加劇了它並將這個棘手的難題推給她的後代去解決。
另一方面,由於給予了貴族更多的自由,使其中的先進分子能夠充分接觸西歐的自由主義思想,為俄國的現代化打開了一道門縫。俄國推翻沙皇專制和農奴制的第一聲吶喊就是從進步貴族中發出的。
葉卡捷琳娜據說很風流,她的情夫之中著名的有格里哥利??奧爾洛夫、波將金、波尼亞托夫斯基,不過她自己不承認自己荒淫無恥。
總而言之,葉卡捷琳娜二世對歷史的影響主要還是體現在使版圖的變化。她使波蘭滅亡和土耳其迅速衰落的同時,使俄國強大,統治力量進一步逼近歐洲心臟地帶。
武則天
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漢族。中國正統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唐高宗時代,民間起義,曾出現一個女皇帝陳碩真),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67歲繼位),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唐高宗時為皇後(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時為皇太後(683—690),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705),改「唐」為「周」,定都洛陽,並號其為「神都」。史稱「武周」,705年退位。
武氏真名稱「曌」,起於她稱帝前夕。是她的堂外甥,鳳閣侍郎宗秦客所獻的12個新字中的第一個字。這個新造的「曌」字,盡管意思與「照」字相同,但結構特殊,能使人聯想到日月當空,光芒萬丈這一磅礴景象,這也可能是武則天獨鍾情於它,並選做自己名字的主要原因。則天二字是後世對她的稱謂。即因武則天當年是在則天門上宣布改唐為周的,更因「則天」二字有「效法於天帝法則」的含義。到唐開元九年(公元721年),在編撰《則天實錄》一書時,特用「則天」二字,來稱呼這位既是皇後,又當過皇帝的非凡女性。這是武則天這個特殊名字最早的出現。而武則天這一名稱,則是在近代對她的評價逐漸升高以後才隨之流行的。
武氏為唐開國功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武則天這位祖籍山西文水,生於四川利州(今廣元市)。本名不詳,14歲入後宮為才人(正五品),唐太宗賜名媚,人稱「武媚娘」。高宗時上尊號為「天後」。高宗崩,中宗即位,武氏為皇太後,臨朝稱制後改名曌。稱帝後上尊號「聖神皇帝」,退位後改尊為「則天順聖皇後」。武氏另有廢除的尊號「聖母神皇、聖神皇帝、金輪聖神皇帝、越古金輪聖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天冊金輪聖神皇帝、則天大聖皇帝、則天大聖皇後」等。後世通常稱武氏為「武則天」或「武後」。
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Helen Keller 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19世紀美國盲聾啞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
1880年6月27日出生於亞拉巴馬州北部一個小城鎮——特斯開母比亞。她在19個月的時候被猩紅熱奪去了她的視力和聽力。不久,她又喪失了語言表達能力。然而就在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裡,她並沒有放棄,而是自強不息,並在她的導師安妮·莎莉文的努力下,海倫用頑強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她熱愛生活並從中得到知識,學會了讀書和說話,並開始和其他人溝通。而且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美國拉德克利夫學院,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人,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國和世界各地,為盲人學校募集資金,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業。她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贊揚,並得到許多國家政府的嘉獎。
海倫認為視力和聽力喪失的悲劇往往發生在那些因貧困而無法給予孩子及時治療的家庭。為了消除社會不平等引發的罪惡現象,海倫加入了美國國家社會黨(Socialist Party of America)和國際產業工人協會IWW(Instrial Workers of the World),成為一名激進的社會主義者。曾著有《我是怎樣成為一名社會主義者的》[1]和《我為什麼要加入 IWW》[2]兩篇文章解釋自己的行為動機。但西方歷史教科書往往褒揚海倫·凱勒早年與疾病抗爭的故事,而其成年後作為一名社會主義者的事實被故意忽略了。在《老師告訴我的那些謊言-美國歷史教科書犯下的錯誤》[3]一書中曾提到這一點。
海倫·凱勒的主要作品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4]、《我的生活》、《我的老師》等。海倫·凱勒一生一共寫了14部著作。《我的生活》是她的處女作。作品一發表;立即在美國引起了轟動,被稱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傑作」,出版的版本超過百餘種,在世界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本書由海倫·凱勒的《我的生活》《走出黑暗》《老師》三本書以及發表在美國《大西洋月刊》上的著名散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編譯而成,完整系統地介紹了海倫·凱勒豐富、生動、真實而偉大的一生,許多文字還是第一次與中國讀者見面。《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為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8課,也是試用本六年級下冊第九課。20世紀,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倫·凱勒,一個生活在黑暗中卻又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女性,一個度過了生命的88個春秋,卻熬過了87年無光、無聲、無語的孤絕歲月的弱女子。
然而,正是這么一個幽閉在盲聾啞世界裡的人,竟然畢業於哈佛大學德克利夫學院;並用生命的全部力量處處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機構,為殘疾人造福,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
創造這一奇跡,全靠一顆不屈不撓的心。海倫接受了生命的挑戰,用愛心去擁抱世界,以驚人的毅力面對困境,終於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面,最後又把慈愛的雙手伸向全世界。海倫·凱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國20世紀著名的盲聾女作家和演講者,她憑借堅強的意志考入哈佛大學的拉德克里夫學院,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大學教育的盲聾人,曾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的「人類十大偶像」之一,被授予「總統自由獎章」。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海倫·凱勒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的視角,告誡身體健全的人們應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賜予的一切。此外,本書中收錄的《我的人生故事》是海倫·凱勒的半自傳性作品,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傑作」。
海倫·凱勒自幼因病成為盲聾啞人,但她自強不息,克服巨大困難讀完大學。一生寫了十幾部作品,同時致力於救助傷殘兒童,保護婦女權益和爭取種族平等的社會活動。1964年獲得總統自由勛章。

海倫·凱勒的散文代表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她以一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的視角,告誡身體健全的人們應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賜予的一切。此外,本書中收錄的《我的人生故事》是海倫·凱勒的本自傳性作品,被譽為「世界文學史上無與倫比的傑作」。
1968年,海倫89歲去世,她把所有終生致力服務殘障人士的事跡,傳遍全世界。她寫了很多書,她的故事還拍成了電影。莎利文老師把最珍貴的愛給了她,她又把愛散播給所有不幸的人,帶給他們希望。死後,因為她堅強的意志和卓越的貢獻感動了全世界.並且各地人民都開展了紀念她的活動。
海倫.凱勒,自幼因病成為盲聾啞人,但她自強不息,克服巨大的困難讀完大學。一生寫了十幾部作品,同時致力於救助傷殘兒童、保護婦女權益和爭取種族平等的社會活動。1964年獲總統自由勛章。她的事跡曾兩次被拍成電影。

居里夫人
原名:瑪麗·斯可羅多夫斯卡(波蘭文:Mabya Sklodowska)
瑪麗·居里(Marie Curie),(1867.11.7—1934.7.4),出生於波蘭,是法國波蘭的物理學家、化學家。世界著名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pō)兩種天然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第二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用了好幾年在研究鐳的過程中,作為傑出科學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學家所沒有的社會影響。尤其因為是成功女性的先驅,她的典範激勵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兒童時代就聽到她的故事,但得到的多是一個簡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對居里夫人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傳記《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響。這本書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處理了。美國傳記女作家蘇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時間,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員和朋友的沒有公開的日記和傳記資料。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書:《瑪麗·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A Life),為她艱苦、辛酸和奮斗的生命歷程描繪了一幅更詳細和深入的圖像。 她的長女伊倫娜,核物理學家,與丈夫約里奧因發現人工放射性物質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次女艾利,音樂家、傳記作家,其丈夫曾以聯合國兒童基金組織總幹事的身份接受瑞典國王於1965年授予該組織的諾貝爾和平獎。

⑶ 歐洲歷史上最美公主排名

10

英國公主

比阿特麗斯公主,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孫女,偷偷告訴你們,她還沒有出嫁哦。

(左一Princess Maria-Olympia、右一Princess Talita von Furstenberg)

01

迪拜公主

沒錯,第一名就是:迪拜的薩拉瑪公主,是不是被她的美驚艷哭了!

薩拉瑪公主今年17周歲,但是她的美貌早就是人們談論的對象,還從來沒有哪個王室的公主能有如此美貌,恐怕也只有白馬王子才配得起她了。

⑷ 男人的夢想世界上最美最迷人的十大美女

男人的夢想世界上最美最迷人的十大美女

男人的夢想世界上最美最迷人的十大美女,男人都喜歡看美女的,男人覺得美麗的女人一般都是臉蛋和身材都是非常的吸引人的,我和大家一起來看看男人的夢想世界上最美最迷人的十大美女。

男人的夢想世界上最美最迷人的十大美女1

世界上最美最迷人的十大美女分別是全球最性感女人索菲婭·維加拉、全球最性感女性第二的凱特·阿普頓、性感內衣女模艾米麗·拉塔可夫斯基、流行女歌手水果姐凱蒂·佩里、英國男性雜志封面模特凱莉·布魯克、百大胸部最美女星蘇菲·霍華德、全球最性感女星第五喬治亞·薩爾帕、最性感肥皂劇女星米歇爾·科甘、美國甜心傑西卡·辛普森、黑寡婦斯嘉麗·約翰遜。

男人的夢想世界上最美最迷人的十大美女

1、 索菲婭·維加拉

在2012年的時候,索菲婭·維加拉就被男性網站Askmen評選為全球99位最性感女人的第一名,而且在《人物》雜志的評選中也獲得了「全球最美女性」的亞軍,有著男人們都喜歡的優美曲線。

2、 凱特·阿普頓

凱特·阿普頓是九零後的一位模特,她不僅身材婀娜,而且面容精緻,連續在2012年的全球百大性感女星中獲得名次,並且在99位全球最性感女人的排名中僅次於第一的索菲婭·維加拉。

3、 艾米麗·拉塔可夫斯基

艾米麗·拉塔可夫斯基22歲就成為了世界著名的內衣女模,同時她在全球男人最嚮往的女神排行中位列第三,可以說憑借著魔鬼的身材征服了不少人。

4、 凱蒂·佩里

凱蒂·佩里就是著名的水果姐,雖然她是美國著名的流行女歌手,但除了有著優秀的詞曲創作能力,她的性感魅力也是無人能擋的,曾為美國著名雜志《Vogue》拍攝過封面,雖然是鄉村風格,但一襲紅裙卻還是透露出無法隱藏的野性美。

5、 凱莉·布魯克

凱莉·布魯克被稱為天使和魔鬼的結合體,憑借著自己完美的身材被評為英國50年來難得一遇的最性感女星,可以說她不僅讓男人著迷,就連女人也想要擁有她優美得臀部線條。

6、 蘇菲·霍華德

蘇菲·霍華德原本是足球寶貝,當時以性感婀娜得身材和美艷的面容贏得了不少男人的追求,曾在05年更是被英國雜志《Loaded》評價為擁有全球最美胸部的女人。

7、 魯吉亞·薩爾帕

來自愛爾蘭的魯吉亞在2歲的時候就開始了模特生涯,當時她就是憑借著美麗的面容被星探意外發現,之後便開始在英國大火,一度位列全球最性感女星第五名。

8、 米歇爾·科甘

米歇爾·科甘相比其他的性感女星來說,可以說是既有實力也有美貌的女人,她不僅多次獲得英國肥皂劇的頂級榮譽,而且連續三屆全球最性感女星的評選都有她的身影。

9、 傑西卡·辛普森

傑西卡·辛普森曾被評為全球最火辣女星,可以說她幾乎是一個將性感女星和流行歌手這兩個身份結合的最好的範例,因此一度憑借著美貌被人們稱為天使情人。

10、 斯嘉麗·約翰遜

斯嘉麗·約翰遜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她就是復聯中的性感黑寡婦,出演了多部享譽全球的經典電影,位列2018好萊塢最美女星首位,可以說她的魅力是多樣的,比如《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中就盡顯她的清純少女的一面。

男人的夢想世界上最美最迷人的十大美女2

1、世界十大美女之一:安吉麗娜·朱莉

安吉麗娜·朱莉也是好萊塢十大最美女星之一,她也是最美麗的女性,她很有趣,誠實,聰明,漂亮,有天賦,除了表演,她還接受了作為聯合國親善大使的職責。

2、世界十大美女之一:查理茲·塞隆

查理茲·塞隆在「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中排第二名,南非出生的查理茲被評為2016年最具影響力的`100人,她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之一。

3、世界十大美女之一:瑪德胡瑞·迪克西特

印度最美麗的女演員之一:瑪德胡瑞·迪克西特在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中排名第三,她是印度獲獎最多的的女演員,此外,她也是世界上最好的舞者之一。

4、世界十大美女之一:佩內洛普·克魯茲

西班牙女演員和模特佩內洛普·克魯茲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之一,她是我最喜歡的女演員之一,佩內洛普·克魯茲是史上首位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西班牙女演員,同時也是好萊塢星光大道上的明星,《Esquire》雜志曾稱她為世界上最性感的女人。

5、世界十大美女之一:米蘭達·可兒

維多利亞的秘密天使之一,世界十大超模之一,米蘭達·可兒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模特,此外,米蘭達·可兒一直是福布斯全球收入最高的模特之一。

6、世界十大美女之一:朱莉安·浩夫

最美麗的美國舞蹈家,歌手,演員,朱莉安·浩夫是美、國、廣、播、公司《與星共舞的兩屆職業冠軍,也是《舞蹈秀》的六次冠軍。她在世界上最美的女人中排名第六。

7、世界十大美女之一:碧昂絲·吉賽爾·諾斯

碧昂斯是歷史上最暢銷的音樂藝術家之一,她獲得了22項格萊美獎,她是該獎項歷史上提名最多的女性,此外,她是MTV音樂錄影帶大獎上獲獎最多的藝人,有24次獲獎。

8、世界十大美女之一:艾西瓦婭·雷

艾西瓦婭·雷是一位印度女演員,模特和1994年世界小姐選美大賽的獲勝者,艾西瓦婭·雷在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中排名第八,除了成功的演藝事業之外,她還成為了印度最受歡迎、最具影響力的名人之一,她經常被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

9、世界十大美女之一:伊娃·門德斯

伊娃·門德被評選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99位女性,此外,《Maxim》雜志還將門德斯列為世界上最炙手可熱的人物之一,《人物》雜志稱她為世界上最美麗的人之一。

10、世界十大美女之一:范冰冰

范冰冰是中國最美女明星之一,電視製作人和流行歌手,自2006年以來,她每年都榮登福布斯中國名人榜榜首,而且,她是世界上收入最高的女演員之一,此外,由於在紅地毯、電影首映式和時裝秀上頻繁出現,粉絲們稱其為全球時尚偶像。

⑸ 古代世界十大美女都有哪些

楊貴妃 王昭君 貂嬋 西施 大喬 小喬 褒姒
趙飛燕
陳圓圓
花蕊夫人

⑹ 二十世紀世界十大傑出女性都有誰

1、瑪麗·居里(1867年—至1934年)

世界著名科學家,一八六七年出生於波蘭的華沙,她和丈夫、法國科學家皮埃爾·居里在共同的工作中發現了元素的放射性,並成功提取金屬態的鐳。居里夫人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為人類科學事業做出巨大貢獻。

2、特里莎修女(1910年—1997年)

世界著名慈善工作者,出生於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斯科普里的一個阿族家庭。她將一生獻給解除貧困、促進和平和為正義而斗爭的事業,曾先後獲得印度尼赫魯獎金、美國約瑟夫·肯尼迪基金會獎金,並於1979年獲諾貝爾和平獎。1992年獲世界教科文組織和平教育獎。

3、葉蓮娜·孔達科娃(1957年—)

俄羅斯宇航員,1994年10月4日,她和兩名男宇航員一起乘聯盟—TM20宇宙飛船到達和平號空間站,在太空飛行169天後於1995年3月22日返回地面,創女性連續太空滯留時間紀錄。1995年4月12日,葉利欽總統授予她「俄聯邦英雄」榮譽稱號。

4、宋慶齡(1893年-1981年)

偉大的愛國主義、民主主義、國際主義和共產主義戰士,舉世聞名的二十世紀的偉大女性。她青年時代追隨孫中山,獻身革命,為婦女兒童的衛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業。

為祖國統一以及保衛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的進步事業鞠躬盡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受到中國人民、海外華人華僑的景仰和愛戴,也贏得國際友人的贊譽和熱愛,並享有崇高的威望。

5、英格麗·褒曼(1915年—1982年)

好萊塢影星,英格麗·褒曼曾在電影《卡薩布蘭卡》、《戰地鍾聲》、《煤氣燈下》等影片中擔任主角,三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一生共拍片47部,其中不少成為經典作品而名垂電影史冊,被譽為「有聲片時代最偉大的女演員」。

6、英迪拉·甘地(1917年至1984年)

印度政治家、首位女總理,她出身名門望族,曾四次出任印度總理。一九八四年被錫克人暗殺。在世界現代史上,英迪拉·甘地是擔任總理職務最長的女性,先後長達十四年之久。

7、奧黛麗·赫本(1929年—1993年),

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英國女演員。奧黛麗·赫本投身慈善事業,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的代表人物,為第三世界婦女與孩童爭取權益。1992年被授予美國「總統自由勛章」,1993年獲奧斯卡人道主義獎。

8、黛安娜王妃(1961年-1997年)

1961年7月1日出生於英國諾福克,1981年7月29日與威爾士親王查爾斯結婚。1987年6月,黛安娜將她所拍賣的79件服裝所得350萬英鎊,全部捐給慈善事業。她的品行深深地感動了普通人,尤其是苦難之中的人們。2019年6月1日,為紀念黛安娜王妃,巴黎市政府計劃將以黛安娜命名廣場。

9、克萊拉·蔡特金(1857年—1933年)
國際婦女運動的先驅,蔡特金是著名的德國社會主義者和共產黨領袖,她是一九○七年國際社會主義婦女大會發起人之一,一九一五年在伯爾尼組織第一次國際婦女會議反對世界大戰。她曾被選入第三國際主席團。

10、可可·夏內爾(1883年—1971年)

法國著名服裝設計師,夏內爾統治巴黎的高級時裝達60年之久,她用針織面料表現一個「窮女郎」形象的創新,引起了上層社會婦女們的興趣,促使她們擺脫當時流行的緊身樣式。

⑺ 西方古代有哪些類似英國伊莎貝拉王後的女強人

1.伊麗莎白一世
伊麗莎白一世(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出生於格林尼治,1603年3月24日逝世於薩里,於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蘭和愛爾蘭女王,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後一位君主。她也是名義上的法國女王。她終身未嫁,因此被稱為「童貞女王」。也被稱為「榮光女王」(Gloriana)、「英明女王」(Good Queen Bess)。
她即位時英格蘭處於內部因宗教分裂的混亂狀態,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而且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 富有的國家之一。英格蘭文化也在此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峰,涌現出了諸如許多著名的人物,包括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克利斯托弗·馬洛和班祖明·約翰遜;桂冠詩人愛德蒙·史賓沙將《仙後》獻給她;法蘭西斯·德瑞克爵士在其任內成為第一個環航地球的英國人;弗蘭西斯·培根爵士發表了他對哲學與政治的觀點;華達·羅利爵士和韓弗理·吉伯特爵士在北美建立了英國殖民地。她的統治期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伊麗莎白時期」,亦稱為「黃金時代」。

2.瑪莉亞.特雷西亞
瑪利亞.特雷西亞(Maria Theresa 1717~1780)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六世的長女。1740年,卡爾六世逝世,並無遺下男性後嗣,於是他開創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先例,將其女兒確定為哈布斯堡(Hapsburg)王朝繼承人,根據卡爾六世於1713年所頒布的《1713國事遺詔》,其長女瑪麗婭.特蕾西婭有權承襲其奧地利大公之位,而瑪麗婭.特蕾西婭的夫婿則可承襲其神聖羅馬帝國帝位。1740年年僅23歲的瑪麗亞.特蕾西亞成了哈布斯堡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女皇,同時也當上了匈牙利的女王和奧地利大公,當時她加冕後曾遭受除匈牙利和奧地利以外歐洲許多國家的反對。而德意志三大諸侯國 - 普魯士,巴伐利亞和薩克森更極力協瑪麗婭.特蕾西婭的表姐夫登上神聖羅馬帝國皇位。1740年12月16日三大諸侯國正式向奧地利宣戰,以兩次西里西亞戰爭為骨幹並且長達8年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正式爆發。瑪麗亞.特蕾西亞這位「國母」,以堅韌不拔的勇氣和通情達理的政策,挽救了這一危機四伏的帝國。她雖然在西里西亞戰爭中未能擊敗夙敵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但是也從未違背過她的格言:「寧要中庸的和平,不要輝煌的戰爭!」。特蕾西婭陛下一生生育眾多,時常挺著隆起的腹部,指揮自己的將軍們對抗敵人。當然,這也為她造就囊括歐洲的哈布斯堡聯姻體系創造了條件。這位養育了十六個子女的女君主從未因此中輟她的治國大業。1745年她的丈夫佛蘭茲取得神聖羅馬帝國皇位。但她仍大權獨攬,縱橫捭闔,博得歐洲外交家的名聲,在國內,她推行了一系列促進商貿、改良機構、普及教育的政策,同時大力宣揚文化藝術,開創了奧地利的文藝黃金時期。瑪麗亞.特蕾西亞於1780年歿於維也納霍夫堡宮。她的四十年執政,開創了開明統治的帝國盛世,為奧地利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3.葉卡捷琳娜二世
葉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謝耶芙娜大帝,原名索菲婭•奧古絲妲•弗蕾德麗卡(德語:Sophie Augusta Fredericka),1729年4月21日出生於普魯士斯德丁(今波蘭什切青),1796年11月6日逝世於普希金,是俄羅斯帝國女皇,在位時間1762年至1796年。

葉卡捷琳娜二世執政期間,大刀闊斧,力行革新,掌控與操縱這個以男性為主的世界達三十多年之久。因治國有方、功績顯赫,其才幹與名氣聞名海內外,成為俄國人心目中僅次於彼得大帝的一代英主。

葉卡捷琳娜二世在對內政策方面,力圖加強貴族官僚的國家機器,擴大貴族特權,維護和發展農奴制度。60年代,自詡「開明君主」,實行開明專制,同伏爾泰、D.狄德羅等西歐啟蒙思想家保持通信聯系。1767年,她召開了新法典編纂委員會,並為這個委員會寫了《聖諭》,標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鎮壓普加喬夫起義後,轉向公開的反動統治。1775年,頒布「全俄帝國各省管理體制敕令」,加強了貴族在各地的權力。在被征服的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強制的俄羅斯化政策。1785年頒布《御賜貴族特權詔書》和《御賜城市特權詔書》,使貴族成為社會上的特權階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民的經濟政治地位。在位期間,她將農奴制度強加給烏克蘭人;賜給貴族以大批土地和農奴;先後頒布地主有權放逐農民,農民必須服從地主的詔書,使農奴制度發展到頂點。

在對外政策方面,為實現其奪取世界霸權的計劃,對土耳其發動了兩次戰爭(1768~1779、1787~1791),打通了黑海口,侵佔克里木半島在內的黑海北岸廣大地區。1788~1790年同瑞典進行了戰爭。夥同普魯士、奧地利,於1772、1793和1795年3次瓜分波蘭。侵佔了立陶宛、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的大部分土地,置喬治亞為保護國,俄國版圖由此擴大了67萬平方千米。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後,力圖組織反法聯盟,積極參與歐洲君主國鎮壓法國革命,在俄國歷史上開創了干涉歐洲革命的先例,使俄國成為歐洲憲兵。葉卡捷琳娜二世最大的成就在俄國的領土擴張上,這也是她對歷史的主要影響。

4.維多利亞女王
維多利亞女王是肯特公爵愛德華之女。1837年登基,時年十八歲。即位初年,她積極參與朝政,和首相墨爾本子爵拉姆(1779—1848)配合默契,傾向於輝格黨人,與托利黨人格格不入。1846年以後,女王和丈夫阿爾伯特親王(Prince Albert)堅決反對外交大臣帕麥斯頓的對外政策,逼使帕麥斯頓辭職。在位後期,轉向保守黨並同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結為至交,積極支持他的殖民侵略政策。 維多利亞1876年成為印度女皇。1881年,首相迪斯累里去世後,開始信任索爾茲伯里和張伯倫。1887年及1897年,英國舉行隆重大典,慶祝女王登基50周年和60周年,並借帝國各屬地代表聚集倫敦之機,舉行帝國殖民地會議,利用女王聲譽,鞏固大英帝國的統治和內部團結。在維多利亞統治期間,英國從一個普通的歐洲國家成為一個強大的帝國。

⑻ 國外女性歷史人物有哪些

1、佔西女王(Rani of Jhansi),又譯詹西女王、章西女王。名拉克希米芭伊,印度民族女英雄。1853年章西王公去世後,因無子嗣,以養子監護人身分登基。不久公國被英國兼並。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爆發後,於5月在章西發動起義響應,驅趕英國侵略者。她的堅定和勇敢,使其成為印度民族大起義中最受愛戴的領導人。1858年6月章西淪陷後撤至印度北部的瓜廖爾繼續戰斗,6月18日在城郊的保衛戰中,遭遇英軍羅斯將軍的第8輕騎兵團,孤軍奮戰,身被數刀,被抬出戰場後,傷重不治。犧牲時年僅23歲,被稱為印度的聖女貞德。
2、聖女貞德,是法國的軍事家,天主教聖人,法國人民心中的自由女神。被法國人視為民族英雄,也是歷史上唯一能在17歲時就指揮國家大軍並取得勝利的少女。
在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中她帶領法國軍隊對抗英軍的入侵,支持法查理七世加冕,為法國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後為勃艮第公國所俘,不久被英格蘭人以重金購去,被英格蘭當局控制下的宗教裁判所誣陷為異端和女巫,並判處以火刑。年僅十九歲。
3、伊麗莎白一世(英文:Elizabeth I,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名叫伊麗莎白·都鐸,是都鐸王朝最後一位君主,英格蘭與愛爾蘭的女王(1558年11月17日-1603年3月24日在位),也是名義上的法國女王。她是英王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的女兒。
1558年11月,伊麗莎白的同父異母姐姐瑪麗一世去世,伊麗莎白繼承王位。1559年1月15日,伊麗莎白正式加冕成為英格蘭的女王。
伊麗莎白即位之初成功的保持了英格蘭的統一。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後,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之一。英格蘭文化也在此期間達到了一個頂峰,涌現出了諸如莎士比亞、弗朗西斯·培根這樣的著名人物。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也在此期間開始確立。
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在英國歷史上在位時被稱為「黃金時代」。
伊麗莎白一世於1603年3月24日在里士滿王宮去世,她終身未嫁,因此被稱為「童貞女王」。也被稱為「榮光女王」、「英明女王」。
4、維多利亞女王,(1819.5.24—1901.1.22) 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君主,在位時間長達64年。她也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君主。她在位的64年期間(1837-1901年)是英國最強盛的所謂「日不落帝國」時期。她統治時期,英國歷史上稱為「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加大侵略擴張力度,在世界范圍內建立和佔領了無數殖民地。她在位的60餘年正值英國自由資本主義由方興未艾到鼎盛、進而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時期,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君主立憲製得到充分發展,使維多利亞女王成了英國和平與繁榮的象徵。
5、葉卡捷琳娜二世,俄羅斯帝國女皇,也是俄羅斯歷史上唯一一位被稱為大帝的女沙皇,1762年至1796年在位。是德國安哈爾特-采爾布斯特公爵的女兒。1744年被挑選為皇位繼承人彼得三世的未婚妻。1745年與彼得結婚並皈依東正教,改名葉卡捷琳娜。1762年率領禁衛軍發動政變而即位。
1767年召集新法典起草委員會會議,宣布女皇的訓令,主張開明專制、嚴厲的法治主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她雖然想改善農奴制度,但是因貴族的反對而沒有成功。此外她還修改地方行政制度、司法制度。貴族勢力得到加強,農民和農奴的生存狀況更加惡化。1773年至1775年發生普加喬夫起義。
對外政策方面,三次瓜分波蘭,對土耳其作戰取得黑海沿岸地區,並吞並了克里米亞汗國。寵臣和情人波將金去世後,她的以南進重建拜占廷帝國為目標的南進政策受挫。
這個時期的俄羅斯成為名副其實的歐洲最強大的國家。葉卡捷琳娜被尊稱為「大帝」,即俄羅斯帝國歷史上兩位大帝之一。
6、撒切爾夫人,英國保守黨政治家,首相(1979~1991)。1925年10月13日生於英格蘭肯特郡的格蘭瑟姆。畢業於牛津大學索默維爾女子學院,先後獲牛津大學理學士、文科碩士學位,並任該校保守黨協會主席。1954年獲稅務律師資格。1959年當選為保守黨下院議員。1961~1964年任麥克米倫政府年金和國民保險部議會秘書。1965~1969年先後任保守黨住房與土地事務發言人,運輸事務發言人,教育事務發言人,燃料與動力事務發言人等。1970年保守黨上台,在希思內閣中任教育和科學大臣。1975年當選為保守黨領袖,1979年出任英國首相。1983年6月,1987年6月兩次連任。她既是英國歷史上第一位女首相,也是英國20世紀內任職時間最長的政府首腦。在職期間,撒切爾夫人對內推行以抑制通貨膨脹為首要目的的貨幣主義政策,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對外鞏固和發展英美特殊關系,重視西歐防務體系的加強,她的各項政策被稱為撒切爾主義。1990年11月,因堅持反對歐洲一體化與閣員們產生分歧,失去內閣支持。1991年4月正式去職,由梅傑接任。後以男爵身分進入議會上院。
撒切爾夫人堅持反共、反社會主義的立場,主張對前蘇聯採取強硬態度,自稱她是最早發現戈爾巴喬夫是一個「西方可以同他打交道的人」。她重視和中國發展關系,曾於1977、1982、1984和1991年訪華。1984年12 月在北京與中國政府簽署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中英兩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
7、弗洛倫斯·南丁格爾,(1820年5月12日—1910年8月13日),出生在義大利的一個優裕家庭,因在克里米亞進行護理而聞名。她是世界上第一個真正的女護士,開創了護理事業。「5.12"國際護士節設立在南丁格爾的生日這一天,就是為了紀念這位近代護理事業的創始人。

⑼ 美國最美女人是誰

首先來說明,沒有最漂亮,只有更漂亮,漂亮的美女多的是,舉幾個經典美女說說。凱瑟琳·赫本,1998年被美國電影學會評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一名。她的演藝生涯在紐約的百老匯開始,代表作《小婦人》,《清晨的榮譽》。瑪麗蓮·夢露,美國20世紀著名女影星,是影迷心中的性感女神。被美國電影學會評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6名。他的經典作品有,《熱情似火》,《亂點鴛鴦譜》,《七年之癢》等。

奧黛麗·赫本,1998年被評為「美國百年最偉大的女演員」第三名。是好萊塢的傳奇人物,代表作《羅馬假日》《蒂凡尼的早餐》等。晚年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為第三世界婦女與兒童爭取權益。去世後被兒童基金會塑銅像來紀念奧黛麗精神。

安吉麗娜·朱莉,美國演員,製片人。代表作《堅強的心》,《換子疑雲》等,是聯合國難民署高級專員特使,有才有貌。斯嘉麗·約翰遜,美國女演員、歌手,美艷絕倫,曲線誘惑,眼神清澈,可謂是男人的殺手。經歷過裸照門,代表作《黑寡婦》,《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2016年《福布斯》全球十大最高收入女星第三名 。

快來欣賞美國美女吧,都是有才有貌,性感尤物。

⑽ 國外歷史上有名的美人都有哪些

埃及艷後-克麗奧佩特拉生平

克麗奧佩特拉七世[1](Cleopatra VII,公元前69—前30),埃及托勒密王朝最後一位女王。她才貌出眾,聰穎機智,擅長手腕,心懷叵測,一生富有戲劇性。特別是捲入羅馬共和末期的政治漩渦,同愷撒、安東尼關系密切,並伴以種種傳聞逸事,使她成為文學和藝術作品中的著名人物。克麗奧佩特拉是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後托勒密王朝冊封的君主之一。她的父親托勒密十二世奧萊特,指定他的長子托勒密十三世和她共同執政(依照當時的法律,克麗奧佩特拉必須嫁給自己的弟弟,即托勒密十三世),統治埃及。公元前51年,克麗奧佩特拉登上王位。克麗奧佩特拉在古埃及無疑是一位焦點人物,在後人的記述里,這位埃及絕世佳人憑借其傾國傾城的姿色,不但暫時保全了一個王朝,而且使強大的羅馬帝國的君王紛紛拜倒在其石榴裙下,心甘情願地為其效勞賣命。但丁、莎士比亞等都將這位傳奇女人描述為「曠世的性感妖婦」;而蕭伯納也稱她為「一個任性而不專情的女性」。克麗奧佩特拉七世是埃及國王托勒密十二世和克麗奧佩特拉五世(即克麗奧佩特拉七世的姐姐)的女兒,生於公元前69年,從小在驕奢淫靡的宮廷中長大。公元前51年其父去世,留下遺囑指定克麗奧佩特拉七世和她的異母兄弟托勒密十三世(公元前63~前47年)為繼承人,共同執政。但他們兩人因派系斗爭和爭奪權力而失和。克列奧帕特拉七世於公元前48年被逐出亞歷山大里亞後,在埃及與敘利亞邊界一帶聚集軍隊,准備攻入埃及。
此時,適逢愷撒追擊龐培來到埃及,對埃及的王位之爭進行調停。克麗奧佩特拉七世得此消息,乘船於夜間潛入亞歷山大里亞,以毛毯裹身,由人抬到愷撒房門前。克麗奧佩特拉七世突然出現於愷撒面前,克麗奧佩特拉七世的勇氣和美貌深深打動了愷撒。她很快就成了他的情婦。而托勒密十三世卻在對愷撒的亞歷山大里亞戰爭中遭到了失敗,溺死於尼羅河。克麗奧佩特拉七世依恃愷撒,鞏固了自己的地位,成了埃及實際的統治者。而在名義上則按照埃及的傳統,與另一異母兄弟托勒密十四世(約公元前59~前44年)結婚,共同統治埃及。為了取悅於愷撒,克麗奧佩特拉七世百般逢迎,盛宴款持,陪伴他乘坐遊船溯尼羅河而上,觀賞風光。不久,愷撒因戰事去小亞細亞,後轉回羅馬。其時,克麗奧佩特拉七世為愷撒生下一子,取名托勒密·愷撒或愷撒里昂。
公元前45年,克麗奧佩特拉七世和托勒密十四世一起應邀前往羅馬,備受殊榮,住在第伯樹對岸的愷撒私人宅邸。愷撒實踐誓言,在羅馬建造了一座祭祀其尤利烏斯族系祖先的維納斯的神廟,還把克麗奧佩特拉七世的黃金塑像豎立在女神之旁。眼看她就要成為羅馬世界的第一夫人,不料愷撒於公元前44年3月15日被刺身亡。克麗奧佩特拉七世的美夢頃刻化為泡影,黯然離開了羅馬。
克麗奧佩特拉七世返回埃及後,毒死托勒密十四世,立她和愷撒所生之子為托勒密十五世,共同統治埃及。其子被宣布為阿蒙神之子。
愷撒死後,安東尼稱雄於羅馬。他在腓力比戰役中最後擊敗共和派領袖布魯圖斯和喀西約的軍隊後,按照與屋大維的協議巡視東方行省,籌措資金。公元前41年他到達西利西亞的塔爾蘇斯,遺使埃及,召見克麗奧佩特拉七世。克麗奧佩特拉七世對羅馬政局和頭面人物頗為了解,認為這又是一個絕好的機會,於是巧作安排加以利用。據說,克麗奧佩特拉七世乘坐一艘紫帆銀槳的鍍金大船,從埃及出發,先到西利西亞,再經後德諾斯河抵達塔爾索斯。這艘船上掛著用名貴的推羅染料染成的紫帆,船尾樓用金片包鑲,在航行中與碧波輝映,閃發光彩。女王打扮成愛神阿佛洛狄忒的模樣,安卧在串著金線,薄如蟬翼的紗帳之內。美麗的童子宛如朱必特一般侍立兩旁,各執香扇輕輕搖動。裝扮成海中仙子的女僕,手持銀槳,在鼓樂聲中有節奏地劃動。居民們見此情景,疑是愛神阿佛洛狄忒乘著金龍來此與酒神(安東尼)尋歡作樂。人們奔走相告,觀者如潮。安東尼被邀至船上赴宴,看到克麗奧佩特拉七世迷人的風姿,優雅的談吐,神魂顛倒,不知所措。他非但把責問克麗奧佩特拉七世在共和派反對「三頭」戰爭中的暖昧態度的問題拋到九霄雲外,而且當即一一答允她所提出的要求,甚至答允她殺害埃及王位的繼承人和競爭者、當時避難於以弗所的異母妹妹雅西斯。不出數日,這個武夫完全成了她的俘虜,跟隨地一起到埃及去了。他們在埃及一起度過了公元前41~前40年的冬天。
公元前40年夏,安東尼回到義大利。此時,安東尼和屋大維之間的矛盾有所緩和,他娶了屋大維的姐姐奧克塔維婭為妻,以羅馬傳統的聯姻方式鞏固政治上的聯盟。到公元前37年安東尼和屋大維的矛盾加深,安東尼回到東方,准備遠征帕提亞。他以征途艱辛,不宜安置於軍營為理由,把奧克塔維婭遣送回羅馬。而當安東尼到達安條克,即邀請克麗奧佩特拉七世會面,並且,違反羅馬的傳統習慣同克麗奧佩特拉七世結婚。
安東尼和克麗奧佩特拉七世的結合,並非全由情慾所驅使,而是具有政治目的。安東尼企圖穩定羅馬的東方行備,准備遠征帕提亞,以及同屋大維進行斗爭,亟需得到埃及在財政上的支援。而克麗奧佩特拉七世正當埃及托勒密王國發生深刻的社會危機之時,她施展種種手腕,包括運用迷惑安東尼的方式,以圖在羅馬的強權之下,維護和發展托勒密王國,加強和擴大自己的統治權力。為了滿足克麗奧佩特拉七世的野心,安東尼把埃及、科埃雷-敘利亞和塞浦斯路,贈給克麗奧佩特拉七世。克麗奧佩特拉七世支持安東尼遠征帕提亞,結果未能獲勝。公元前34年,安東尼出征亞美尼亞得勝後,不是在羅馬而是在埃及的亞歷山大里亞,按照埃及的禮儀來舉行凱旋式,兩人同登黃金做成的王座,克麗奧佩特拉稱為「諸王之女王」,其子托勒密十五世稱為「諸王之王」。安東尼在東方的所作所為,特別是他與克麗奧佩特拉七世的關系,始而受到羅馬人的非議,繼之激起了他們的惱怒。他們斥責安東尼將羅馬的征服地贈與克麗奧佩特拉七世及其子女,准備遷都亞歷山大里亞另建新王朝。在羅馬,人們對克麗奧佩特拉七世恨之入骨,認為她是除了漢尼拔以外構成對羅馬最大威脅的女王。這就使安東尼威信掃地,喪失了國內的有力支持。這一點被屋大維利用,也是造成安東尼在與屋大維斗爭中失敗的原因之一。
公元前32年安東尼和屋大維的矛盾趨於尖銳,完全決裂了。安東尼應克麗奧佩特拉七世之求,正式修書遺棄其妻奧克塔維婭。屋大維也發誓為其姐所受的侮辱報仇。他不顧冒犯羅馬的傳統習俗從維斯塔貞女手中取得安東尼放置於神廟中的遺囑,公布於眾。安東尼的遺囑記述了他對克麗奧佩特拉七世及其子女的領土分配,還指令克麗奧佩特拉七世將其遺體安葬在亞歷山大里亞。遺囑一公布,輿論嘩然,群情激憤。據此,元老院和公民大會「特裡布斯大會」以侵佔羅馬人民財產為由,對克麗奧佩特拉七世宣戰,並剝奪了安東尼的執政官職務以及其他一切權力。
公元前31年,安東尼和屋大維大軍會戰於阿克提烏姆海角[亞克興海戰]。正值戰斗方酣,安東尼艦隊受挫之時,克麗奧佩特拉七世乘坐之船突然撤離戰場,駛回埃及,原因至今眾說紛紜。安東尼隨即追趕而去,拋下戰斗部隊任其遭受殲滅。公元前30年,屋大維進攻埃及,包圍亞歷山大里亞。安東尼看到大勢已去,伏劍自刎。克麗奧佩特拉七世知道自己的死期將近,早就研究各種自殺的方法。她躲進了墓堡,但為屋大維所智擒。當屋大維去看望自己的俘虜時,她還施展手腕,千方百計哄騙和迷惑屋大維,然而未能奏效。屋大維生擒克麗奧佩特拉七世的目的,是要把她帶回羅馬,在舉行凱旋式時示眾。克麗奧佩特拉七世得知後,陷於絕望,萬念俱灰,忠誠的侍女們把一條叫做「阿普斯」 的毒蛇裝在無花果的籃子里送到她面前,她抓起小蛇放到自己的豐乳上,結束了神奇、浪漫的一生。據傳說,盡管她被嚴加看管,她還是設法得到一個農民送來的一籃無花果,內藏有一種名叫「阿斯普」的小毒蛇,她讓毒蛇咬傷手臂昏迷而死。屋大維滿足了她臨死之前的要求,把她和安東尼埋葬在一起。克麗奧佩特拉七世和愷撒所生的兒子愷撒里昂以及她和安東尼所生的長子亞歷山大,均被屋大維下令處死。
隨著克麗奧佩特拉七世之死,長達300年的埃及托勒密王朝也告結束,埃及並入羅馬,成為元首的私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