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蒙曼為什麼不結婚
對於外界的誤解,蒙曼不結婚的理由很簡單,就是她找古文化詩詞的研究之中,尋找到了一種屬於自己最舒服的狀態,所以對於她來講,結婚與否已經不再重要。
簡單一點來形容,每一個人的有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蒙曼的方式不是她不想結婚,不是她討厭婚姻或者是什麼不婚主義。

記得蒙曼曾說過:我崇尚女權,崇尚婚姻,我追求白頭偕老的愛情,我並不是一個不婚主義者,只是我還沒遇到我認為對的那個人。
對於這樣子一個理智又有真才實學的才女,她不是為了結婚而結婚,而是為了守住自己內心裡真正的愛情觀。
(1)蒙曼四大美女怎麼來的擴展閱讀
1992年9月至1999年7月,蒙曼就讀於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先後獲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
1999年9月至2002年7月,就讀於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師從榮新江教授;2002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
2002年7月至今在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任教。主要研究領域為隋唐五代史及中國古代女性史。現任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為隋唐五代政治軍事史和中國古代婦女史。當選為北京市海淀區人大代表。所授課程:中國古代史、史學理論與方法、專業英語、歷史文選、隋唐五代史(研究生課)、中國古代社會史、中國古代宮廷政治史。
㈡ 蒙曼《蒙曼說唐》
蒙曼說唐系列現有三本《蒙曼說唐:武則天》、《蒙曼說唐:亂世紅顏》、《蒙曼說唐:長恨歌》 《蒙曼說唐:武則天》 這是一個大氣磅礴的王朝,這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一代女皇。她是怎麼樣從唐太宗的才人變成唐高宗的皇後的?她為什麼要突破人倫的底線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女?她怎麼能夠在一個千百年來都由男人統治的世界裡,成為一代女皇?她的大周王朝如日中天,怎麼又會及身而止,不能傳之後世 ?她推翻了李唐王朝建立了武周王朝,為什麼李唐的子孫又始終對她尊奉有加,把她當做自己的皇帝?一千三百年來,她是歷史也是傳奇,她的歷史功過,猶如那塊無字碑一樣,任由後人評說。 蒙曼說唐:亂世紅顏 本書講的是從武則天鐵血統治結束到唐玄宗開元盛世到來這八九年的歷史。毫無疑問,這是綿長的近三百年的唐朝歷史上的一段波谷,但也是盛世華章到來之前的一段充滿陰謀、鮮血與希望的前奏。這是中國歷史上極其不同尋常的一段歷史,這是一段上層統治飄搖動盪的時代,這是一個數名女子在政壇上先後閃亮登場的紅妝時代。 在這八年多的時間里,一共爆發了五次宮廷政變,兩個皇帝(武則天、唐殤帝)被迫退位,一個皇帝(唐中宗)死得不明不白,還有一個皇帝(唐睿宗)被逼無奈當了太上皇,可謂有唐歷史上宮廷最動盪的一段時光。 武則天的成功顛覆了只有男人才能當皇帝的傳統觀念,也刺激了一批宮廷女性的政治野心。那些曾經在她身邊生活過,目睹了她驚人成功的女性都把她當成了自己的楷模,都如飛蛾撲火一般,前仆後繼地追逐著最高權力。在這些宮廷女性中,有四個人最為著名。她們是武則天的兒媳韋皇後,武則天的孫女安樂公主,武則天賞識提拔的才女上官婉兒,還有,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宅。遍觀中國歷史,從來沒有哪個時期有如此多的女性同時投身激烈的政治角逐,所以,這是一個空前絕後的紅妝時代。 《蒙曼說唐:長恨歌》 主要講述玄宗開元、天寶時期的政治局勢、玄宗的個人生活和情感變遷。從事業風流、情趣風流、愛情風流為您全面闡述唐玄宗的一生,對唐玄宗與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楊玉環的愛情做了細致入微的客觀解讀。
㈢ 好事記者刁難才女蒙曼,如何看待剩女問題她是怎麼回答的
認識蒙曼老師,是從她講的《武則天》開始,當時被她講的內容深深吸引,聽了一遍又一遍。
蒙曼老師總能用通俗的語言講出人人都聽得懂的歷史,並不故作驚人之語奪人眼球,適當的幽默和評價也恰如其分。
因而,被實實的圈粉。

希望那些「好事者」能「躬身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過好自己的日子,給社會多增添一份和諧。也祝願蒙曼老師能夠快樂的生活,早日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㈣ Day81:讀《唐玄宗》——不完美才是完整的人
這兩天在想看一本什麼書的時候,無意中刷到了蒙曼老師的《唐玄宗》。發現自己似乎很久沒有看這類型的書了。其實之前是很喜歡看人物傳記,什麼帝王傳、宰相傳、名人傳……那個時候沒別的原因,就是因為單純的喜歡歷史,後來慢慢的看一些其他的,一方面是工作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成長的意願,希望能夠更多元一點。
但是那會兒很多也是把歷史當作故事來讀,單純覺得有趣,會覺得當皇帝好爽,後宮佳麗三千人;當宰相好威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三品官好low,當官怎麼著也得是一品、二品……現在想來真是覺得很可愛。
關於唐玄宗,我想但凡讀過點書的中國人,都會有所耳聞。即使不知道他的歷史功績,但是至少也知道他,和中國古代四大美女楊玉環的愛情故事,知道白居易長恨歌的主角,「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知道他在戲劇界的影響……而我最初知道唐玄宗,大概是初中時候在《百家講壇》,講述的人剛好也是蒙曼老師,一個留著短發,穿著旗袍,聲音很有特色的,當時我就聽進去了,後開越聽越覺得有意思,也越來越喜歡唐玄宗,現在看到了書不免勾起回憶,再看一遍。
與當初單純的看故事不一樣的是會關注內容的設置,包括語言風格是否活潑,邏輯條理是否能夠讓人覺得清晰,以及內容的設置,是否主次分明。看下來是那種大學裡面好老師的課程設計,是我期待的樣子。
我回顧了一下之前聽完唐玄宗時候的印象,大概是這兩個詞:厲害、有才。厲害是因為他歷經千辛萬苦,奪得皇位;前期勵精圖治,將國家推向繁榮;有才是看到他多彩豐富的生活,可以自己作曲、編舞,被封為梨園鼻祖。
這一次看完之後,這兩點我依舊不否認,也更加愛他。愛他的有為、有才、有情,也愛他的不完美。
有為是他開創了中國封建歷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開元盛世。另外兩個分別是漢武盛世和康乾盛世。在這三個盛世里,開元盛世之最為輝煌和璀璨的一個。雖然唐初經歷了唐太宗和武則天兩代皇帝的努力,國家開始逐步走向繁榮,但是武則天的上位殺伐之路和稱帝之事對於整個封建王朝的顛覆所帶來的影響並不比她所締造的繁榮小,尤其是對帝位的交接和政局的穩定這兩件事情上。
而對於唐玄宗來說,帝位的獲取並不順利。先簡單介紹一下唐玄宗,又稱唐明皇,原名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武則天是他的奶奶,唐中宗李顯是他的三伯。從這個履歷來看,其實當皇帝基本沒有他什麼事,根本輪不到他,還多虧了武則天。當然並不是因為武則天有多麼的青睞唐玄宗,是因為武則天當皇帝的鐵血殺伐,有資格的人都殺的差不多了,留下的這些里唐玄宗是最果斷、且最能把握時機的那一個。
武則天為唐高宗李治生下四個兒子,分別是李弘、李賢、李顯、李旦。李弘、李賢先後被立為太子,可是都被自己的母親害死,李顯、李旦先後做了皇帝,都被自己的母親廢掉。晚年武則天猶豫再三,還是決定將帝位傳於李唐家族,而非武氏子弟,因為大兒子和二兒子早已經死了,所以帝位是傳到了李顯。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沒多久李顯就死了。
當時政壇上真正有影響的是兩大勢力——一支是以李顯的爭氣韋皇後為首的後黨,核心成員包括安樂公主和上官婉兒;另一支則是以李隆基的父親,相王李旦為首的李唐宗室,核心成員還有太平公主。這兩大集團勢均力敵,誰也不能把對方壓倒。但是畢竟李顯有兒子,即位是理所當然,韋皇後似乎勢力更大一點,李旦被監視起來了,這個時候展現出來了李隆基的能力和魄力,他知道自己不能坐以待斃,如果是韋皇後上位,這也是一個意欲效仿武則天當皇帝的人,那李唐江山就真的沒了,所以他聯合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發動政變,最後成功扳倒韋皇後。但是因為自己的父親尚在,所以只能暫時先將帝位讓於自己的父親,而自己當了太子。
但是這個事情並非一帆風順,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當初一起發動政變的姑姑,同樣也是一個想效仿自己母親武則天當皇帝的人,所以在李隆基當太子這段時間里,不斷挑撥父子關系,但李旦念著自己兒子的好,同時也明白,大唐的江山不能再次陷入風雨飄搖中,所以索性傳位於李隆基,自己當太上皇,但是三品以上的官員任免權依然把持在自己的手裡。這就意味著真正的權利其實並沒有完全交到唐玄宗手裡,危機依然存在。而太平公主仍舊不死心,依舊在哥哥耳邊吹風,李旦又覺得傳位於兒子虧欠了自己的妹妹,所以妹妹要什麼官給什麼官,整個朝廷到處都是太平公主的勢力,而李旦從九五之尊退下來,又多少免不了有點懷念,畢竟人可以一直在寒冷中待著,但是如果感受過溫暖再回去寒冷中,就會很容易受不了,那這種心思就很容易被人利用,最終把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的矛盾,轉變為太子和皇帝之間的矛盾。不得已他只能再次發生政變,從父親手裡完全奪回政權,讓父親做一個清閑的太上皇。
至此,唐玄宗正式開啟屬於自己的帝王之路,一個開元盛世逐漸向我們走來。前期的唐玄宗勵精圖治,選賢用能,先後用了姚崇、宋璟、張說等一批批有操守、有格局、有能力的宰相。那個時候,對於這些人心中充滿崇拜,覺得他們是好人,而李林甫和後來的楊國忠,這兩個就是壞人。當然從他們的為政和為人的心胸格局上,現在依然是這樣覺得的,但是不同的是,不再認為他們是完全的好人或者是完全的壞人,好人也有為了自己的私利去做不光彩的事情,而壞人也可能因為私心或者偶爾的惻隱之心,做一些於人有利的的好事。
有才。中國古代從秦到清,幾百個皇帝,其中當然不乏有為之士。但是,就像毛主席在《沁園春·雪》里講的那樣:「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大多數有為的皇帝都只具備政治才華。當然,皇帝之中也不乏才子,像南唐後主李煜,所填之詞就獨步千古,號稱「粗服亂頭,不掩國色」。還有宋徽宗趙佶,瘦金體的創始人,宮廷畫家的知己,號稱書畫雙絕。可是,他們治國的本領又都太差了。誰能像唐玄宗那樣又能治國,又多才多藝呢?
他不僅能創造開元盛世,還能寫詩,能作曲,能彈琵琶,能打羯鼓,騎馬打獵、揮桿打球也不在話下。他設立梨園,親自「教太常樂工子弟三百人為絲竹之戲」,最終成為戲曲界尊奉的梨園鼻祖。過去藝人們演出之前,都要給「老郎神」上香,所謂的老郎神其實就是唐玄宗。帝王活著的時候作威作福,大家司空見慣,但是,能夠在千載之下還享受民間自發祭祀的,除了唐玄宗,恐怕再沒有別人了!
但是,不要以為唐玄宗只有藝術才華,在思想領域,唐玄宗也不乏創造。他曾親自為《孝經》《老子》《金剛經》作注。《孝經》是儒家經典,《老子》是道家經典,《金剛經》是佛教經典,儒、釋、道三家也正是當時中國最主流的思想體系。而唐玄宗為其作注的原因也是體現三教並重,三教合流的思想。
有這樣風雅的皇帝,有這樣風雅的社會風氣,唐代人才輩出也就不足為奇了!
有情。說到有情,大家腦海里第一時間想到的一定是白居易《長恨歌》里所描述的愛情故事,這當然是我們要探討的,但是除了愛情之外,他的有情還體現在其他方面:愛兄弟。因為皇權的獨尊性,所以皇家少真情,即使是兄弟之間,也常常發生你死我活的斗爭。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手刃兄弟不是最好的證明嗎?可是,類似的事情在唐玄宗身上從來沒有發生過。唐玄宗兄弟一共五個,他排行老三,經歷了少年時期的同甘共苦後,唐玄宗對兄弟一直表現得眷眷深情。特別是大哥李憲(李成器),雖然位居嫡長子之尊,但是,在李隆基當皇帝這個問題上謙退恬淡,全力相助,更讓玄宗感激。李憲病逝時,唐玄宗親自寫了祭文,放在大哥靈前。在這篇祭文中,把大哥封為皇帝,雖然奇特,卻並不能真正讓人感動。但是,一個皇帝,能夠記得自己還是大哥的弟弟,卻真正顯示出了人性的光輝!
講到唐玄宗的情,更有光輝的還不是愛兄弟,而是愛百姓。我們講過潼關失守,唐玄宗從長安出逃四川,經過儲存錢帛的左藏庫時,楊國忠說:「無為賊守。」想要把它燒毀。唐玄宗愀然不樂,說:「賊來不得,必更斂於百姓;不如與之,無重困吾赤子。」經過便橋之後,楊國忠為了截住追兵,就讓人放火燒橋。唐玄宗回頭看見火光,明白怎麼回事後,馬上讓高力士帶人把火撲滅了。他說:「士庶各避賊求生,奈何絕其路?」唐玄宗固然對「安史之亂」的爆發要負責任,但是,一個皇帝,在後有追兵、前途未卜的逃難路上還能想到百姓的利益,也算難能可貴了。有人說衡量一個人是不是君子的標准,不是看平時的雲淡風輕,而是看他在經歷挫折、痛苦、磨難的時候,是不是依然能夠保持一如既往的淡定和對於身邊的人的關心。
最後,我們再來說和楊貴妃的愛情。或許大家都知道,楊貴妃最初其實並不是唐玄宗的妃子,而是他自己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在他們結婚五年之後,唐玄宗因為看上了自己的兒媳,借口讓楊貴妃去道觀出家,一年之後順利收到自己的後宮,這件事情不管是放在當時還是當下,從倫理的角度講其實都不能為人所接受,但是正因為即使如此不被接受,而他作為皇帝也一定可以有其他的很多選擇,但是他這樣做了,只選擇了這一個,我想一定是真的喜歡。
而這種喜歡,也體現在他們之後的幸福生活里。白居易的長恨歌這一段描寫的特別唯美:「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
如果單純只有這些,其實並不能證明唐玄宗對楊貴妃有多寵愛,和他的愛有多獨特,任何一個沉溺於美色的皇帝恩愛時都可以輕易做到這些。而不同的是怎麼對待吵架。我想在一個男權的社會里,尤其是這種處於士大夫以上層級,受過嚴格的禮制訓練的人來說,夫妻吵架這件事情基本上不存在的,或者說吵架就是丈夫教訓妻子,哪裡有妻子申辯的機會,但是最為一代帝王唐玄宗,在那個時代里說一不二,掌握天下人生死的人來說,會因為吵架茶飯不思,會給妻子台階是極其難得的。最有意思的是他們發生過兩次大的矛盾,明顯的體現就是楊貴妃被送回娘家,這在古代那可是了不得的大事。第一次送回去 ,玄宗茶飯不思,很快就後悔了,但是又要面子,身邊的太監高力士看出來,當然得為皇帝排憂解難,所以找了台階給玄宗,玄宗主動去慰問,當晚就接回來了,回來楊貴妃認個錯,兩個人反而更加恩愛。第二次回傢具體原因今天不得而知,但是對比第一次玄宗的態度,似乎這次楊貴妃做的真的讓玄宗不高興了,但是最後也還是接回來了,只是時間相對久一點。這在我們今天,大家覺得不是很正常嘛,但是在古代,作為一個帝王,能做到這樣實則不易。
後來安史之亂爆發,馬嵬坡下,貴妃殞命,玄宗無奈南逃。後來以太上皇的身份,再次回到皇宮的時候,物是人非,看著眼前的一切,不免悲從中來。天長地久,有盡時,此恨綿綿,卻無絕期。
最後再來看他的不完美。首先我們要承認:人有不完美是一件極其正常的事情,但凡是個人就不會是完美的,皇帝也不例外。前半生勵精圖治,在政治斗爭中輾轉求生,終於開創了一個偉大的時代,可是於自己而言,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自己的價值感找到了著落,可是自己歸屬在哪裡?自己的才情、自己的愛情要怎樣去實現?於是,五十多歲的唐玄宗開始了一場瘋狂的愛情之旅,開啟了自己的叛逆人生。
到後來,李林甫做宰相,把持朝政19年,再之後任命楊國忠,其實他們的種種不恰當行為,玄宗並非不知,只是他已經沒有精力、也不願再去管,他只要保證這個王朝能夠繼續這樣維持下去就可以,包括後來的安祿山謀反,玄宗的決策也出現很大的問題,與年輕時那個銳意進取的他完全不一樣。於時代而言、與百姓而言,他作為一個國家的帝王,是不負責任的。可是回歸到一個人,他不做了,或者做錯了,是正常。這並非是唐玄宗的悲哀,是時代的悲哀,是制度的悲哀,宰相可以輪換,官員可以調整,但是只有皇帝,到死了才能下班。唐玄宗是屬於在位時間久的皇帝,而相較於那些其他偉大的帝王,他的政治遲暮之年是比較晚的了。
當然歷史就是留給人去評述的,我無意支持誰,也不反對誰,更不是為誰站在不負責任的角度說什麼平反的話,我只是在表達一個普通的後世之人,再次重溫那段歷史時的感慨,偉大的是帝王,可是不完美才是完整的人。
㈤ 從於丹到蒙曼,國學大師淪為文化小丑,沽名釣譽註定不會長久,你同意嗎
很多人喜歡國學,於丹老師和蒙曼老師,都是宣傳國學的,他們在一些文化類節目中出彩,讓大家記住了她們,但是,她們在一些場合中有不一樣的見解,讓大家覺得她們名不符實。最終,她們離開了我們的視線!
一、從紅極一時到形象崩塌

懂文化,學知識,是為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是為了讓自己的精神境界更高。而不是為了沽名釣譽,也不是為了當文化小丑,大家覺得呢?
㈥ 蒙曼學識淵博,於丹也很有學問,《中國詩詞大會》為何選了蒙曼
提起當代比較有名的女學者,人們第一印象就是蒙曼和於丹。蒙曼是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這個身份是相當耀人的,而於丹也是實力不俗,人家是北京師范大學的教授,與「國學大師」啟功還有一定的淵源。蒙曼學識淵博,於丹也很有學問,《中國詩詞大會》為何選了蒙曼?這個設問沒有什麼惡意攻擊的嫌疑,歸根到底還是在說於丹與蒙曼的差別。如此一來,就能明白於丹為何沒有登上《中國詩詞大會》的殿堂。小編就這個問題,從多個方面為大家進行分析。

通過小編這么一分析,大家覺得蒙曼學識淵博,於丹也很有學問,《中國詩詞大會》為何選了蒙曼?其實,一方面是因為術業有專攻,於丹在其他方面擅長未必擅長詩詞解析;另一方面,在小編看來可能考慮到了地方高校的地域性分布合理安排。當然了,隨著《中國詩詞大會》的不斷深入與發展,假以時日萬眾矚目的於丹教授也會登上《中國詩詞大會》的舞台,為我們賞析古詩詞。
㈦ 北大才女24歲讀博,32歲上《百家講壇》主持,今仍單身,你知道是誰嗎
2007年11月19日,《百家講壇》迎來了歷史上最年輕的一位講師——32歲的蒙曼。
只有32歲的她,已經成為了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的副教授,可以說是青年才俊。她在《百家講壇》上的初次亮相,就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容優雅,落落大方,侃侃而談的樣子,一下子吸引了眾人的目光。

用是否有過婚姻來評判一個女子早就已經過時了,社會不再需要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女性;社會需要的是能撐起半邊天的獨立女性,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在身體上。蒙曼作為新時代女性的代表,為我們做出了表率:堅持自己的熱愛,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麵包會有的,愛情也會有的。
㈧ 武則天對中國的歷史有哪些影響
我的觀點是,會有變化!而且會很大!
首先,開元盛世就不副存在了!中國歷史將少一個盛世時代!
第2,安史之亂就不會發生!這個事件我認為影響是很深遠的!它的發生,影響到了中國今後的歷史進程和經濟格局!因為從安史之亂之後,中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往南遷移!在此之前,中國的經濟重心總是在北方,在中原地區。可是因為安史之亂,當時的北方亂火連綿,生產力遭到破壞,社會不穩定,這時候,南方相對於北方,社會相對穩定,社會生產也沒有遭到像北方那樣的破壞,所以北方大批逃難的人也就都到了南方,這其中就有很多知識分子和能工巧匠!他們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典籍!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並逐步把經濟重心移到了南方,直至今天!退一萬步講,我說當時即使沒爆發安史之亂而是以後再爆發其他某次變亂,雖然可能也能讓經濟重心往南遷移,但是至少在時間上,肯定又要向後推移!就這一點,也是對中國的歷史有影響和變化的!
第3,唐朝在今天大多數人的眼裡可能就不是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封建王朝了。唐朝在世界歷史中的地位和對於世界的影響就不會像今天那樣大了!因為他會將唐朝帶向衰敗和昏暗!武承嗣,包括武三思沒有多大的行政能力,他們最大的本事就是阿諛奉承於武則天。更別說讓他當皇帝了,他如果當了皇帝,會是個什麼樣?我想大概是第2個隋煬帝!
第4,可能中國就變成3大美女了,或者四大美女中就沒有她楊玉環了,因為有了武承嗣,就不可能有他李隆基,也就不可能有她楊貴妃!四大美女的空缺可能是陳圓圓來填補了!呵呵,這當然是後話!
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讓武承嗣做皇帝,唐朝將不唐,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很大的,對於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史都是不利的!
㈨ 蒙曼邊上《中國詩詞大會》邊賣書,這是生財有道嗎
蒙曼向來是溫文爾雅,頗有魏晉風骨。不過,蒙曼在上《中國詩詞大會》的時候,一邊參加節目,一邊向粉絲賣書。這個小細節,被網友發現。小編之所以在「蒙曼生財有道」之後加一個問號,本來就是一個存疑的命題。網友的發現,抑或是心血來潮,抑或是興風作浪,不管怎麼說小編都有責任和義務以正視聽。那麼,蒙曼是不是果真如網友所說「生財有道」?小編就為大家分析分析。

所以說,網友所言「蒙曼邊上《中國詩詞大會》邊賣書,生財有道?」的說法,原則上是站不住腳的。至於,網友指出「下一個於丹」的論調,也是屬於杞人憂天的書法。蒙曼依舊是我們敬愛的文化學者,她依舊是我們所喜愛的老師。蒙曼還不至於為了迎合市場,而失去了文人的風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