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大全 » 大美女西施的技巧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大美女西施的技巧

發布時間: 2023-02-03 14:58:16

⑴ 古代美人西施的資料

西施,名夷光,春秋時期越國人,今浙江蕭山臨浦薴蘿村。同范蠡同卒於陶(定陶)。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稱西子。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於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吳滅後西施就失去了音信,關於她的結局有很多種,最有可能的是是被越王裝進袋子里拋入水中溺死。又聞「據說范蠡一是喜歡西施的美貌,二是怕勾踐像夫差除掉伍子胥一樣殺掉自己,就在吳國滅亡後掛印而去,帶著西施泛舟五湖,做生意去了。」 施夷光世居越國薴蘿。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薴羅山下臨浣紗溪,江中有浣紗石,傳說西施常在此浣紗,西施灘因而得名。西施天生麗質,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亦為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顰」的典故。越王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蘇省吳縣西南)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今浙江省紹興南),受吳軍圍攻,被迫向吳國求和,勾踐入吳為質。釋歸後,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與范蠡設計策,「得臨浦薴蘿山賣薪女西施、鄭旦」,准備送於吳王,越王寵愛的一宮女認為:「真正的美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西施只具備了第一個條件,還缺乏其他兩個條件。於是,花了三年時間,教以歌舞、步履、禮儀等。 郭羨妮飾演的西施
西施發憤苦練,在悠揚的樂曲中,翩躚起舞,婀娜迷人,進而訓練禮節,一位浣紗女成為修養有素的宮女,一舉手,一投足,均顯出體態美,待人接物,十分得體。然後,又給她製作華麗適體的宮裝,方進獻吳王。吳王夫差大喜,在姑蘇建造春宵宮,築大池,池中設青龍舟,日與西施為水戲,又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歡宴的館娃閣、靈館等,西施擅長跳「響屐舞」,夫差又專門為她築「響屐廊」,用數以百計的大缸,上鋪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鈴,放置起來,鈴聲和大缸的回響聲,「錚錚嗒嗒」交織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終於走向亡國喪身的道路。

⑵ 對於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施,你了解多少呢

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施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想必大家都希望能夠親眼目睹西施的真容,但她畢竟是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人物,史籍對她的記載也很少,所以只能通過現代技術加上一些想像力,來還原出西施的相貌。其實大多數人只知道西施是美女,卻不知她做過何事,這點還是比較可惜的。西施之所以會被後人記住,主要還是因為她的事跡,那下面就一起來了解看看吧。

3、西施結局之謎

西施是越王勾踐戰敗之後,被迫向吳國求和,利用吳王好色的弱點,送給吳王的禮物,西施進入吳國之後,一直生活在姑蘇城中,被吳王寵幸,對於她來講,可能是一生最好的時光。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最終攻破吳國,有一種說法是西施被越王勾踐處死。按照歷史上勾踐的性格,只可「共患難」,不可「同富貴」,而西施作為政治工具,已經完成了她的使命,沒有了利用價值,所以,被處死也是符合邏輯的,「狡兔死走狗烹」嗎。

還有一種說法是,西施與越國大夫范蠡一同歸隱江湖,這在東漢袁康的《越絕書》中有記載:「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范蠡離開越國之後,數次創業經商,成為一方巨富,相比前面的結局,我們更願意相信西施是跟范蠡幸福地度過了後半生。

⑶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中西施的經歷是怎麼樣的

請看《偷走西施》,一個很不錯的愛情故事。
西施與范蠡的傳說個人認為純屬無稽之談,要一個年方二八的女孩看上一五十多的老頭,真的是不可能的。這種說法或者是當時某些無聊的知識分子自視甚高的YY行為。
西施死於沉江這種說法也是最為可信的,至於隱居說最不可信。

⑷ 告訴我美女西施的一些故事,謝謝

西施,一作先施,又稱西子,姓施名夷光,春秋末期越國人。世居諸暨薴蘿山(亦名羅山)下薴蘿村(今諸暨市城南浣紗村)。薴蘿有東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父賣柴,母浣紗,西施亦常浣紗於溪,故又稱浣紗女。西施天生麗質,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亦為鄰女所仿,致有「東施效顰」的典故。越王勾踐三年(前494),越敗於吳,勾踐入吳為質。釋歸後,幻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得諸暨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先送越都會稽上城山調教,飾以羅娑,教以容步,學習歌舞和宮廷禮儀,進獻吳國。吳王夫差大喜,築姑蘇台,建館娃宮,置西施、鄭旦於椒房,夫差朝擁夕陪,沉溺其中不能自拔,而寵嬖西施尤甚,吳亡後,相傳西施隨范蠡駕扁舟,泛五湖,不知所終。
在兩施由越入吳的路線上,南自諸暨,北迄蘇州,所在均有西施遺跡。諸暨薴蘿山麓、浣紗江畔尚存浣紗石、浣紗亭、西施灘、西施坊等古跡

⑸ 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為什麼稱她是我國古代第一位女間諜

在我國的歷史上有很多有記載的美女,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在歷史上留下名聲的四大美女,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可以說是最早的一個美女。 「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中的「沉魚 」,講的是西施浣紗的經典傳說。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其中西施居首。

兩年之後,越王勾踐率兵攻打吳國。此時的夫差正帶著吳國主力在攻打晉國,沒想到越王勾踐會對其釜底抽薪,於是急忙回國援救。但此時的吳國都城已經被攻破,太子也被殺害,夫差無力回天,只能求和。勾踐此次征伐消耗了不少兵力、財力,一時間無法徹底滅吳,便佯裝答應夫差和解。

⑹ 唐朝美女西施的資料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漢族,今浙江薴蘿村人(薴蘿村位於現蕭山臨浦薴蘿村,原薴蘿鄉西施里;一說在諸暨城南)。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稱西子。 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 沉魚 傳說西施在古越國浣紗溪邊浣紗,水中的魚兒看到她的驚艷容貌,都感到自愧不如沉入江底。 落雁 傳說「昭君出塞」時,行於大漠途中,悲懷於自身命運和遠離家鄉,在馬上百無聊賴,彈《出塞曲》。而天邊飛過的大雁,聽到曲調的幽怨和感傷,肝腸寸斷,紛紛的掉落在地。因而「沉魚落雁」中的「落雁」由此得名。 閉月 傳說貂蟬在花園中拜月時,有雲彩遮住月光,被王允看到。此後王允就對人說貂禪比月亮還漂亮,稱為「閉月」。 羞花 傳說楊玉環在花園中賞花時悲嘆自己的命運,用手撫花,也許是含羞草,也許是別的原因,花瓣收縮,花葉垂下。被宮女看見,就說楊貴妃與花兒比美,花兒都羞得低下了頭。 「沉魚落雁」是個成語,通常認為出自《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糜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原意是說動物不能感受人的美貌。也有人認為唐代宋之問歌詠西施的《浣紗篇》:「鳥驚入松蘿,魚畏沈荷花。」是這個成語的出處,故認為沉魚代表西施。 四大美女還有一說是褒姒,西施,妲己,楊玉環。並成為:「笑褒姒 病西施 狠妲己 醉楊妃」。 其實西施的美貌我們誰也沒見過,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和楊貴妃,其實據考證,她們都有缺陷。 西施的缺陷就是腳比較大。西施是大腳,發明了遮腳裙。貂蟬是一眼大一眼小,應該是比較明顯,雖然每個人都有大小眼,但如果不明顯也看不出來,但貂蟬的估計是挺明顯的。王昭君是溜肩,故發明了墊肩。楊貴妃倒還好,表面上都挺正常,很符合唐朝審美觀,那就是胖,身高只有1米64,但是我想大家都不知道的是,楊貴妃有狐臭,所以她特別的喜歡沐浴。 關於四大美人的缺陷還有另一個版本。傳說西施耳朵生得較小,便請匠人製作了耳環,戴上後拉長了耳輪,彌補了缺陷。王昭君兩腳生得較大,便請裁縫裁製很長的裙子,長裙拖地,裊娜多姿,把腳大的缺點遮掩了。貂蟬身上有股難聞的異味,便命丫環從後花園中采來鮮花,加工製成香料拭擦全身,頓時芳香襲人,更加迷人了。楊貴妃走起路來步履沉重,鞋聲咯咯,使人生厭,便在身上佩戴銅鈴、玉器,姍姍行走時,金玉相撞,叮叮當當,別有風韻,刺耳的步履聲消失在悅耳動聽的金玉聲中了。

⑺ 為什麼說西施是中國第一大美人

世入多以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形容女子的美麗,事實上這兩句話說的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人,「沉魚」就是指的西施。

西施是寧蘿山下著耶溪畔的一個浣紗女子,盡得山水秀靈之氣,出落得水蔥兒似的惹人憐愛,就這個人兒,由於國家多難,竟然肩負起蠱惑敵國君王的政治任務,成為歷史上最有名的美人計的主角,然而她的一顆心卻始終縈繞在自己心上人范蠡的身上,忍受著巨大的精神痛苦。

春秋後期,諸侯爭霸的重點轉移到了長江流域下游和浙江流域。這里的吳國和越國積不相容,互相攻伐,無窮的是非恩怨,演不完慷慨悲歌,柔情俠骨。

越國是夏禹的後代,吳國是周王室當年所建的衛星小國。吳王闔閭當政期間,得到來歸的楚國大臣伍子胥和著名軍事家孫武的輔佐,國勢日益強盛,曾經大敗楚軍而攻入郢都,伍子胥鞭屍楚王。但吳軍卻功敗垂成,其原因除了泣血秦庭,請得救兵之外,越國的乘機進攻吳國也是重要原因,對此吳王闔閭認為是奇恥大辱。

周敬王二十四年,勾踐繼位為越王,吳王闔閭認為有機可乘,為報新仇舊恨,大舉進攻越國。當時越王新立,布署未定,按照實力和當時的形勢分析,吳勝越敗是顯而易見的事情,誰料戰爭的結果竟是吳軍一敗塗地。

戰爭中,勾踐挑選一批勇士,脫去上衣,手執利刃,列成三行,緩步向吳軍陣前推進,助以響徹雲霄的喊聲:「冒犯上國興師討伐,願以一死為越王贖罪!」吳軍還沒有反應過來,他們已來到吳軍陣前,一個接一個地刎頸而死。吳軍人人目瞪口呆,對於眼前血肉模糊的悲壯場面,驚赫、震憾,不知所措。剎時,越軍陣地金鼓齊鳴,越兵排山倒海沖殺過來,吳軍招架不住,一路敗退下去,吳王闔閭的右腳,也被越軍大將靈姑浮的長矛刺中,回國後不久就因傷重而死。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攜李之戰」,會戰的地點就在今天浙江嘉興一帶。

吳玉闔閭臨死前曾經囑托他的兒子夫差,一定要踏平越國,為父親報仇。夫差繼位後便積極地在太湖訓練水軍,並在姑蘇靈岩山下建立「射棚」,以嫻熟戰技,又在自己的寢宮門前,設立專人,隨時厲聲向自己提醒;「夫差!你忘記越人殺死你父王的仇恨嗎?」每次夫差都敬謹庄肅的回答;「不敢忘記!」

上一代的戰爭仇恨,很快地又以訴諸戰爭的方式來解決,越王勾踐為了先發制人,不等吳軍准備就緒,便首先點燃戰火。這次是吳軍反過來變成「哀兵」的姿態,抱定必死的決心,大敗來犯的越兵,越國主力損失殆盡,最後收拾殘餘五幹人退保會稽,也被吳軍團團圍住。

勾踐喟然長嘆:「吾將終於此乎?」大夫文種馬上加以勸解:「過去,商湯囚於夏台,文王系於羑里,晉公子重耳奔狄,齊公子小白奔莒,最終都成就了霸業,由這些事情看來,現在的困境又何嘗不是福呢?」於是勾踐採納了文種的建議,挑選美女八名,並攜帶金銀珠寶,通過吳國太宰伯否,達成和議。

當時吳國有主戰和主和兩派,相國伍子胥力倡乘勝追擊,一舉搗滅越國。大宰伯否則認為與其玉石俱焚,不如以條約來取得越國的利益。爭論的結果,終於採取了伯否的建議,簽訂了條件苛刻的條約,從而也使得越國獲得了一線生機。

按照和約的規定,勾踐在處理完一切批善後事宜後,便得入臣吳國。日期一天天迫近,勾踐憂形於色,大夫范蠡勸道:「臣聞沒有經過孤獨生活的人,志向不遠大,沒有經過大悲大痛的人,考慮問題總不周全。古代聖賢,都曾遇困厄之境,怎麼會獨獨只有您呢?」勾踐嘆道:「主要是為了去越入吳的人事安排,一下子還難作妥當的決定!」這時大夫文種上前說道;「四境之內,百姓之事;范蠡不如我;與君周旋,臨機應變,我不如范基。」范合立即附和:「文種自處已審,主公以國事委託給他,可使耕戰足備;至於輔危主,忍垢辱,臣不敢辭。」

一切准備妥當,勾踐便與夫人及范蠡啟程人吳,群臣在固陵江畔擺酒錢別,君臣相對凄然淚下,黯然揮手而別,很有些「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氣氛。

既入吳國,勾踐等人肉袒俯伏謁見夫差,夫差盛氣凌人地說:「寡人假如念先王的仇,你今天斷無生理!」勾踐趕緊叩首回答:「惟大王憐之!」

勾踐夫婦穿著僕人的衣服,守過闔閭的墓,還當過馬夫與門衛,夫差每次乘車外出,勾踐總是牽著馬步行在車前,范蠡也始終朝夕相隨,寸步不離。

一天,夫差召勾踐入見,勾踐跪伏在前,范蠡肅立在後。夫差對范蠡說:「今勾踐無道,你能棄越歸吳。必當重用。」范蠡答道:「臣聞亡國之臣,不敢語政。臣在越不能輔佐越王為善,致得罪大王,幸不加誅,已經感到很滿足了,怎麼還敢奢望富貴呢?」第二天,吳王夫差在高台上眺望,看到勾踐和夫人端坐在馬廄旁,范蠡垂手立在身後,雖然蓬首垢面操持賤役,而不失君臣夫婦之禮,心中十分感動,也大起憐惜之念。

雖然夫差大起憐惜之念,然而仍不曾有恢復勾與踐自由的跡象。機會是人找的,識時務者為俊傑。夫差病倒了,而且病得很重,感染寒疾三個月未愈。這時勾踐前來求見,毛遂自薦道:「臣在東海,曾習醫理,觀人糞便,可知病情。」說完取過失差的糞便就嘗。喜道:「大王的病已大為減輕,七天後就會好轉!」到期果然痊癒。吳王夫差大為不忍,於是擺下酒宴招待勾踐,不斷稱贊勾踐是仁者。伍子胥在旁看了大不以為然,警告夫差;「勾踐下嘗大王之糞,他日一定上食大王之心,大王如果不覺察警惕。一定會被他打敗的。」夫差那裡聽得進去,認為勾踐已經沒有敵意,不久就將勾踐親自送出城,赦他回國。

勾踐回國以後,以文種治理國政,以范蠡整頓軍旅,為了牢記戰敗的恥辱,將國都遷到會稽,築城立廓,作為復興堡壘。一面獎勵農桑,厚植經濟基礎;一面整軍經武,加強雪恥復仇力量。

沒有一時一刻忘卻在吳國所受的恥辱,為了報仇雪恨,勾踐苦身勞役,夜以繼日,如果想睡了就用一種小草扎自己的眼睛,如果覺得腳冷就把水潑在上面。冬常抱冰,夏還握火,平日食不加肉,衣不重采。除了自己親自耕作外,夫人也自織。勾踐常常在半夜偷偷哭泣,哭完後就仰天長嘯,著名的「卧薪嘗膽」的故事就出在他的身上。此外,勾踐還禮遇賢人,獎勵生育。生聚教訓,如火如荼的復國行動在全國各地蓬蓬勃勃地進行。

越國的雪恥計劃在七年後已經卓有成效,但是表面上仍然低聲下氣地討好吳國,除了春秋兩季照例進貢以外,大批的建材源源不斷地從越地運往姑蘇,脅助吳國建造華麗的宮殿,並呈獻美女珠寶,俾使吳王夫差在聲色犬馬中自溺其志。

西施便是在一批又一批美人中,毅然肩負起雪恥復國的人責重任,在另一個戰場上表現得最為出色的佼佼者。

范蠡鑒於歷次送往吳國的美女效果不佳,於是微服巡行各地,決心要尋覓一兩個絕色的美女,再通過有計劃的訓練和「包裝」,以期一鳴驚人,用溫柔的繩索,達到絆系吳王並趁機離間吳國君臣的目的,為越國的滅吳,創造一個有利的形勢。

這天,范蠢來到寧蘿山下,聽說若耶溪畔有兩位浣紗美女;一個叫西施,一個叫鄭旦,兩人猶如姐妹,據說有人想偷偷地看她們一眼,還得花上一文錢,才能越過村中老太太的「封鎖線」。

終於范蠡也在若耶溪畔看到了西施和鄭旦,果然令人目眩神迷,雖然生在窮鄉僻壤,但卻目如秋水,顧盼生姿,范蠡不但在越國從未見過如此艷麗的女子,就算在吳國宮中所看到的鶯鶯燕燕,也沒有一個可以與她們兩人妣美。不自禁想道:「如果再加以琢磨,必然成為稀世的珍寶,一定可以贏得吳王夫差的歡心,說不定越國的前途就寄託在她們兩人身上!」

范蠡表明了身份,說明了來意,西施與鄭旦跪拜在地,想不到自己一個鄉野弱女子,對國家前途竟是如此重要,於是慨然應允,願意為國家奉獻出她們的一切。

於是一項有計劃的訓練,在范蠡的策劃與主持下迅速地展開,地點雖就在會稽附近,卻十分秘密,除了西施與鄭旦外,還有從全國各地挑選出來的美女十多人,訓練的內容首重忠君愛國的思想教育,次及一般知識的傳授,尤其著重在歌舞、儀態、禮節和蠱惑人心技巧上的磨煉,就連探聽情報的知識和技術也成了必修的課程,務必在短期的密集訓練中,快速變化她們的氣質,培養出思想忠貞、氣質高貴的一批特種工作人員。從現代意義講,西施可算是一名赫赫有名的女間諜。

西施與鄭旦在眾多名師的調教下,很快便展露了過人的才情,三年下來已是能歌善舞、雍容華貴,一舉手一投足都能表現出嫵媚動人的風韻,經過越王勾踐的測試,認為成效圓滿,於是范蠡擇期動身,帶著西施、鄭旦等一干美麗的「貢品」前往吳國。

在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歲月中,范蠡和西施已雙雙墜入愛河,難舍難分,而且西施已懷孕數月,如何把一個大腹便便的美人兒獻給吳王呢?

一路上卻走走停停,到嘉興地方,范蠡以西施水土不服為由,盤桓達半年之久。在這里西施為范蠡生下了一個胖乎乎的兒子,可憐這個初抵人世的小生命,在父母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又很快地在人間消失了。

范蠡與西施由於國難而聚首,又要為了國難而分開,貴為一國大夫,竟不能保住自己心愛的人,更無情地舍棄了他們的愛情結晶,心碎了,淚也流幹了,還是得面對現實中的一切,何日能重續舊好,只有無盡的期待。

人是奇怪的動物,常常受客觀環境的約束,作出一些違背自己意願的事來,像是硬把自己心愛的往別人懷里送,而且是敵人的懷里送,還得裝出心甘情願的樣子,那份兒蹩扭,窩囊,凄苦與無奈的心情,幾乎使范蠡快要崩潰了。

必須壓住自己怒濤洶涌的情緒,無論如何不能露出絲毫的不悅之情。當范蠡帶著西施等一千美女在姑蘇台上朝見夫差時,太宰伯否笑嘻嘻地樂觀其成,而相國伍子胥卻以妹喜、褒姒、妲己的故事加以勸阻,夫差說道:「我又不是桀,紂和周幽王,相國不必多慮。」於是把越國進獻的美女照單全收下來。

西施原本就如出水芙蓉般的美麗,經過一段時間的愛情滋潤,更如牡丹盛開似的鮮妍媚人;鄭旦仍然保持著杏花初放時的清秀模樣,給人一種優雅絕倫的感受。夫差正在趾高氣揚的時候,便特別喜歡如山花爛漫般的西施。

范蠡這次前來,與過去的狼狽情景有天壤之別,他以國賓的身份,受到隆重的款待,離開吳國前夕,夫差還特地設宴錢行,西施與鄭旦眨眼就以女主人的身份在范蠡席前酬酢,西施那脈脈含情的眼睛,使得范蠡幾乎無法自持,但國仇家恨,總使他收拾起兒女私情。

吳王對西施的美艷眷戀不已。而西施曾生育過的往事,在巧妙的掩飾下,夫差居然毫無覺察。夫差大興本土,在靈岩山上建了一座富麗堂皇的館娃宮,並挖空心思構築響履廊,在上面走動,發出錚琮的響聲。又修一人工湖,沿湖遍植奇花異卉,湖上布置錦帆以供游樂。後人曾有詩描寫當時的情景:

吳王在日百花開,畫船載樂舟邊來;

吳王去後百花落,歌吹無詞洲寂寞。

花開花落年年春,前後看花應幾人;

但見枝枝映流水,不知片片隨行塵。

年年風雨荒台畔,日暮黃鸝聲欲斷;

借問後來看花人,錦帆何處空憑吊。

清代的吳梅村更在《圓圓曲》中寫道:

妻子豈應關大計,英雄無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紅裝照汗青。

……

君不見,館娃初起鴛鴦宿,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徑塵上鳥自啼,履廊人去苔空綠。

擼羽移宮萬里愁,珠歌翠舞,

古梁州,為君別唱吳宮曲,漢水東南日夜流。

西施的一顰一笑,一捧心一皺眉,都緊緊地扣住吳王的心弦;鄭旦的若即若離、矜持秀雅,也使得吳王神魂顛倒而窮追不舍。這兩人一搭一擋。輕易地便掌握了吳王夫差的整個「人」和「心」,並把他有計劃地推向歷代亡國之君的老路。

越王勾踐迫不及待要報仇雪恨,大夫逢同卻建議不可輕舉妄動,應先「結齊、親楚、附晉」,並鼓勵吳國對外用兵,等到吳國精疲力盡就可克吳致勝。當西施把吳國准備攻打齊國的消息傳到越國時,勾踐就火上添油式的更派三千兵助戰,並派文種秘密朝吳,把越國鎮國之室——屈廬之矛,步光之劍以及二十套祖傳的鎧甲,一齊獻給吳王,一心一意鼓勵吳國作軍事冒險,以便坐收漁人之利。

然而吳國討伐齊國,竟大獲全勝,吳國相國伍於胥更念念不忘滅掉越國這個心腹大患。越國君臣一致認為,一定要在短期內消滅這個對吳國忠心耿耿的老傢伙,掃除反攻雪恥的絆腳石。

這個艱巨的任務也由西施來完成,她運用各種機會,柔其聲氣,媚其姿態,一遍又一遍地在吳王耳邊數說伍子胥的不是,謊話說了一千遍便能使人信以為真,吳王的信心終於動搖,開始懷疑伍子胥的忠貞,在一次關於越國問題的討論中,爭執又起,吳王夫差竟命令伍子胥自殺,悲憤的伍子胥用雙手先挖下自己的雙眼,命手下掛在城門,說他死後也要看到越兵入城。於是,盛怒的夫差殘忍地下令將他切成碎塊,用皮囊裝上,拋入海中。至今洶涌澎湃的錢塘潮就是伍子胥那不散的千古忠魂所化。那千層、萬層的波浪,排山倒海,訴說他的悲憤,他的千古冤情。

伍子胥死後,伯否當政,註定了吳國敗亡的命運。

然而北宋名家王安石卻另有一說:

謀臣本自系安危,賤妾何能作禍胎?

但願君王誅伯否,不愁宮里有西施!

確實,吳國的滅亡,伯否難辭其咎,只是本文限於篇幅,不能備述。

周敬王三十八年秋間,吳王夫差耀武揚威的大會諸侯於黃池,精銳盡出,都城空虛,勾踐乘機攻入吳國都城,將吳國太子在姑蘇台活活燒死。夫差前後不能兼顧。四年後,吳國大旱,士民飢疲,勾踐再度進攻吳國,吳軍固守孤城,連還手的機會都沒有了。

周元王二年,越軍以水師第三次進攻吳國,圍困吳都達兩年之久,恰逢江南春雨,大雨如注,吳都城牆坍塌,越軍乘隙長驅直入,夫差突圍來到姑蘇山,乞降不成,用三層羅帕裹面,拔劍自刎,以示羞見先王和伍子胥於地下,吳越長久的爭端,終以吳王夫差的死而結束,勾踐在經過二十二年的辛酸歲月,才徹底地雪了當年會稽戰敗的恥辱。

吳國既平,勾踐揮軍北上。在徐州大會諸侯,周元王派人賜胙,封勾踐為霸主。越人橫行長江流域,不再記得弱女子鄭旦與西施的功勞。

宋代鄭獬說:

千重越甲夜圍城,戰罷君王醉不知;

若論破吳功第一,黃金且合酬西施。

關於西施的下落,有一種傳說,吳王自刎而死時;吳人把一腔怒火都發泄在西施身上,用錦緞將她層層裹住,沉在揚子江心。據《東坡異物志》載:「揚子江有美人魚,又稱西施魚,一日數易其色,肉細味美,婦人食之,可增媚態,據雲系西施沉江後幻化而成。」

但歷史的本來面目應該如此;在吳國滅亡的當天,范蠡做了兩件事,一件是勸他的好朋友:一同共患難的文種趁早離開勾踐,他說勾踐這個人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安樂,如果不走的話,必然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可借文種沒有聽他的勸告,果然被勾踐所殺。

第二件事就是,在姑蘇台下花蔭深處找到了萎頓不堪的舊日情人西施,倉皇逃到太湖,雙雙駕一葉扁舟,消失在煙波浩渺之中。范蠡為了心愛的人兒,不惜拋卻榮華富貴,隱姓埋名,邀游五湖,過著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的逍遙生活,專致唱隨之樂,不再縈心於人世間的恩怨是非。

很久以後,在山東出現了一位巨富,叫陶朱公,萬貫家財,他的妻子也美艷如花,夫婦感情真摯,這位陶朱公就是范蠡,他的妻子就是西施。時間能沖淡一切,隨著歲月的流逝,也沒人再去追根究底了。

歷史上對越王勾踐的忍辱負重,卧薪嘗膽總贊譽備至,而對西施的偉大犧牲則語焉不詳,毀譽不定。甚至總把她作為反面材料來提供教訓。

唐代羅隱說得好: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為誰。

還有人說美麗的西湖是西施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