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大美女分別拿的什麼樂器
楊貴妃拿酒杯(貴妃醉酒)
貂蟬拿香(貂蟬拜月)
西施拿紗(西施浣紗)
昭君拿琵琶(昭君出塞)
!!!!!!!!
2. 學琵琶好還是古箏好
一、概念不同
琵琶,是彈撥樂器首座, 撥弦類弦鳴樂器。演奏時豎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彈奏,是可獨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樂器。琵琶,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琵琶」二字中的「珏」意為「二玉相碰,發出悅耳碰擊聲」,表示這是一種以彈碰琴弦的方式發聲的樂器。其名「琵」、「琶」是根據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的。也就是說琵和琶原是兩種彈奏手法的名稱,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後挑。
古箏又名漢箏、秦箏、瑤箏、鸞箏,是中國漢民族傳統樂器中的箏樂器,屬於彈撥樂器。它是中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現在也出現了小古箏、攜帶型古箏、迷你古箏、半箏、新箏、十二平均律轉調箏。
二、音色特點不同
琵琶的音色特點:清脆、亮麗;音相對較高,演奏技巧上輪指手法用的較多,通常在樂曲中音符感覺比較密集。
古箏的音色特點:幽雅、含蓄;相對更顯得深沉含蓄,而且低音厚實,高音清脆悅耳,表現樂曲節奏較慢,密集型音符表現如山泉流水般流暢和湖水的波紋。
三、假指甲的戴法不同
琵琶是正戴就是綁在原來指甲的那個位置(功效就是延長指甲)。
古箏是戴在指肚上[功效是為了方便撥弦而不劃傷手以及刮奏(就是那種行雲流水的聲音)]。
四、結構組成不同
琵琶結構組成:由頭部、頸部和腹部三部分構成: 頭部:包括琴頭、弦槽和弦軸; 頸部:包括山口、相、琴枕和琴頸; 腹部:包括品、面板、復手、琴背和琴弦(4根)。
古箏結構組成:由面板、雁柱(一些地段也稱之為琴碼)、琴弦、前岳山、弦釘、調音盒、琴足、後岳山、側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組成。
箏的形制為長方形木質音箱,弦架「箏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動,一弦一音,按五聲音階排列,最早以25弦箏為最多(分瑟為箏),唐宋時有弦十三根,後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
目前最常用的規格為二十一弦;通常古箏的型號前用S163-21,S代表S形岳山,是王巽之與繆金林共同發明,163代表古箏長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箏弦數21根。

五、使用材質不同
琵琶使用材質:頭部、頸部多由紅木或牛角、象牙、玉石等原料制 作;腹部面板多為桐木或柏木製成,品多為竹製或牛角制,琴弦為鋼絲弦或尼龍弦。
古箏使用材質:琴身共鳴箱一般為桐木製,支架為木製。琴弦的質地以前多為絲制,現在多為金屬制;前梁、後梁和音柱多為竹製。
六、樂器特色不同
琵琶樂器特色:最重要的中國民族樂器之一,屬於弦樂器族內的彈撥樂器類。琵琶自唐朝時期基本定型以來,還不斷經歷一些小的改動,其音色、音量和音域也隨之變動。琵琶的音色清澈、明亮,中國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著名詩句「大珠小珠落玉盤」,形象而生動地說明了琵琶的音質特點。
其演奏技巧相當復雜,不同的演奏技巧可以模仿許多聲音效果(如潺潺流水乃至戰場上的人喊馬嘶等等),十分逼真。
通常為獨奏樂器。在中國民族樂隊中,琵琶也是極為重要的旋律樂器和伴奏樂器。另外,在以蘇州評彈為代表的許多中國地方曲藝中,琵琶也是主要的伴唱樂器。
古箏樂器特色:是中國傳統的民族樂器之一,分布甚廣。屬於弦樂器族內的彈撥弦鳴樂器類,歷史久遠,歷經演變,發音清脆悅耳,如山泉般流暢。由於按五聲音階定弦,故極具中國民族特色。
無論用於獨奏、重奏、合奏或伴奏(伴唱),都是 特色型樂器。也常常用於中國民族樂隊充任聲部。此外,箏還廣泛應用於中國的許多種地方曲藝形式, 如山東琴書、潮州弦詩等等。
3. 古箏美女彈氣質,怒時寫竹,喜時繪蘭
一直認為, 彈古箏特別有助於塑造東方女性的氣質。在世人眼裡,東方女性代表著溫柔、端莊、含蓄、優雅,她的智慧是內斂的而非外向的,她的美麗是淡雅恬靜的而非濃烈奪目的。
這些氣質在彈古箏時得到了最好的體現。彈奏古箏的女性會不自覺地張開雙臂,兩肩下沉,翹起蘭花指,擺出莊重典雅大氣的姿態。也可以說,每個女性看到別人彈箏時,都忍不住會把她想像成自己。
有句話叫柔日讀史,剛日讀經。,怒而寫竹,喜而繪蘭。意思是說讀史書,能養浩然正氣。意志懈怠時應當讀點史書以明志.而在驕躁狂暴的時候,應當讀經以養性, 讀經書,能塑靜儉德性。同樣的道理.當在我們思緒紊亂的時候,一曲高山流水的古箏曲調,恰似流水不爭,順勢而為.一曲丹花開紅艷艷,馬上能讓人精神抖擻,朝氣煥發。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物質財富不斷增長的時代,更可能陷入精神的空虛和靈魂的漂泊,只有用美來陶冶情趣,用傳統文化來鑄造性情,用人文品格來指導人生,才能彰顯生命的價值,呵護成長的旅程,規范發展的軌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