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4歲渡江女英雄馬毛姐,被邀請參加開國大典,毛主席都想見見她
2021年6月29日上午,中共中央批准,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的「七一勛章」頒授儀式,這是我國 歷史 上第一次以中共中央的名義頒發授予的勛章,是黨內最高的榮譽, 用於表彰那些全國優秀黨員,他們道德品行高尚,在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第一位上台頒獎的功勛,已經是耄耋老人,她因為身體原因,已經不能站起來走著路上台領獎,只能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坐著輪椅緩緩上台。 她是解放戰爭時期支援前線的模範代表,是當時聞名全國的渡江英雄,在她十四歲的時候就參加了渡江戰役,在槍林彈雨中,不畏犧牲,在中彈的情況下,依然六次渡過長江運送解放軍登岸。
馬毛姐,父老鄉親都叫她馬三姐,通俗易懂的名字,因為在家排行老三,所以叫她三姐。 1935年,三姐出生於安徽省無為縣馬家壩村,一家人靠著父親打魚過活,家境貧寒,兄弟姐妹一共八人,是典型的的漁民家庭。 父母為了她長大有個著落,就把她抱給到別人家,小時候就當童養媳,婆家對她一點也不友好,非打即罵,可以說是小時候就吃盡了苦頭。
時間回撥到一九四九年,當時國民黨在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中大敗, 被我人民解放軍打的節節敗退,不得已退到了長江以南,當時蔣介石異想天開的認為,可以與中國共產黨以長江為界限,實現隔江而治,對於蔣介石的痴心望想,我們就要用實力說話。 當時國民黨的主力部隊在前面的戰役中,被消耗得差不多了,剩餘的都集結到了長江以南。
一九四九年的春天,中國人民解放軍決定揮師南下,在長江發起渡江戰役,一舉殲滅國民黨殘余部隊,繼而想要解放南京、上海等地,為實現全國解放作最後的沖刺。 此時,由陳毅將軍率領指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按照之前的命令,已經陸續地抵達長江流域,百萬大軍就等著一聲令下。
至二月份開始南下,安徽省無為縣周圍的解放軍就變得川流不息,沿江的各個村莊都有解放軍的身影,幾十萬解放軍一時間待在這個小地方,漁家女兒馬三姐和他的大哥聽到這份消息的時候,很是開心。 她家在的村裡,離江很近,這里的人民世世代代捕魚為生,馬三姐自然懂水性,自幼在船上長大,家裡的大哥是當時的地下黨,一職從事秘密工作,或許是在大哥的影響下, 馬毛姐那時就開始為解放軍收集信息。
當時,無為縣和周圍剛剛得到解放,老百姓們盼望著是全國的解放和安定和諧的生活,百姓們積極參加到解放戰爭的隊伍中。 有的是百姓幫解放軍修橋修路,有的是站崗放哨,還有的是運輸糧食和傷員, 據不完全統計, 當時參加到支援前線的人數約有十萬人,馬毛姐和其他老百姓一樣,加入到戰斗中。 有一天夜裡,三姐和哥哥用船載著幾位喬裝打扮後的解放軍同志,一起去江上打探敵人的消息,他們悄悄地把船滑進了蘆葦盪,與敵人的巡邏兵進行周旋,巧妙的避開了敵人的照射燈,神不知鬼不覺的在敵人眼皮子底下活動。
戰爭准備階段,人民解放軍決定徵用一些村民的漁船,為渡過長江做准備,馬三姐第一個報了名,貢獻出自家的漁船, 並且還報名了參加突擊隊,一起和解放軍進行渡江訓練,當時的馬毛姐年僅十四歲。 一九四八年,國民黨退敗的時候,從長江北岸抓了很多老百姓到長江南岸修築工事,當時馬三姐和哥哥馬勝紅也在那邊 ,後來哥哥帶著三姐偷偷從那邊跑回來,正是有這樣的經歷,馬三姐對於對岸的工事防禦和地形地勢都比較了解。
渡江戰役開始之前,解放軍一直在附近村莊里坐著准備工作,當時貼了公示想要徵用一些漁民的漁船,村民們積極配合, 解放軍一種徵集到了二百多條船,但是大部分士兵是北方人, 不習水,馬三姐就和其他的村民, 一起教解放軍同志游泳、劃船,解放軍則是細心地教他們如何使用槍,如何對傷員進行包紮等知識, 大家都學的挺快,一時間熱情高漲,盼著早日實現解放。
1940年4月20日,到了下午,全體渡江戰士參加了誓師大會, 吃過晚飯後,沒有像往常一些休息,而是准備隨時戰斗,命令可以熟練掌握好船隻的戰士,組成突擊隊, 對南岸實行突擊,其中就包括馬三姐和他哥哥的船隻,他們也加入到了突擊隊。 隨後,解放軍奉命登船, 這時的馬三姐也在忙活著,拉船,搭跳板供解放軍同行, 有人突然注意到這是個小女娃,當時的那位解放軍不同意三姐上船,認為她還是個孩子。
但是三姐也是個很倔強的人,表面上同意不上船,在船出發的那一刻, 悄悄跳上船躲在了船艙里,等到確定已經出發了他才冒出頭來,哥哥發現他時已經晚了。 當船開到中央,流水很快,加上對岸的炮火,泡在在水中激起巨浪,船隻一直在晃, 馬三姐不怕槍林彈雨,搶過船槳幫著劃船,子彈向突擊船掃射,馬三姐沒有退縮,還在一直的向前劃。
雙方交火越來越激烈,其中解放軍突擊隊的兩艘船被炸飛了,馬三姐左肩膀也被一顆子彈打中了,鮮血直流,她依然沒有停下來, 忍著痛繼續劃船,是一旁的哥哥提醒她受傷了,這才進行了一下簡單的包紮, 突擊的船隊冒著紛飛的槍林彈雨,破浪前進,此時船上的戰士們驚訝的發現,掌舵的竟然是一個小女孩。 同時出發的幾條船,終於到達了南岸金家渡附近,他們的小船頂著槍林彈雨,登上岸邊。
當時已經是四月里,江風吹得人依然很寒冷,馬三姐身上穿的還是棉衣,跟著第一批抵達長江南岸的戰士們,一起沖向敵人的陣地, 敵人的隱藏在提前拿蓋好的碉堡里吵著他們瘋狂的射擊,他們被壓制的寸步難行。 因為馬三姐熟悉地形,有的碉堡的具體位置,拿起一個手榴彈就朝著那邊扔去,炸得敵人人仰馬翻,戰士們都朝著那個方向扔,一鼓作氣的拿下敵人一座座碉堡。
馬三姐隨後駕著船返回北岸,繼續運送解放軍戰士,途中還解救了十幾名快要沉船的解放軍戰士,夜裡江面上戰火連天,火光照射著, 馬三姐在第二次運送解放軍過江的時候,沒人能夠阻止她,她又一次跑到船上,擔任起了舵手,此後她連續幾個晝夜,六次渡過長江,將解放軍戰士們送到南岸, 先後有三批解放軍戰士運送到對岸參加戰斗,直到完成任務。後來三姐才知道,她和哥哥夜裡送到的那船解放軍,是渡江戰役中第一批登上長江南岸的戰士,成了渡江戰役突擊隊登陸第一船。
百萬雄師集結在長江北岸的江淮和皖西一帶,這是解放戰爭時期最後一次大的戰役, 此戰,關繫到全國是否能解放的大問題,在蔣介石撤離到長江以南的時候,他做了完美的安排,把所有的橋和路都炸了,大量的船工,也都被他逼到了南岸。 蔣介石想用長江天險,成了與中共中央隔江而治的完美屏障。當時在長江北岸集結了百萬大軍,在國民黨眼裡,沒有船沒有橋,是不可能過得了長江的。
終究是他以為的, 當時我軍還有一個最強大的秘密武器,那就是廣大的人民群眾, 按照當時出兵人數的計劃,需要四到五億的糧食才能保障,當時我軍手上只有不到兩億斤,加上中央和其他地區的支援,還空缺的糧食該怎麼辦呢,只能跟江淮和皖西的老百姓借了。 這大概是我軍 歷史 上第一次向百姓借這么多糧食,在那個飢寒交迫的戰爭年代,群眾省下來的都送到了前線,僅僅幾天,就超額完成了糧食准備的目標。
有了糧食,還得有柴火燒飯,人民群眾還是想得很周全,一捆捆的柴火送到了軍營,有的村民甚至把自己的房子都給拆了,解決了一個問題然後解決下一個,那就是渡江用的船, 江邊的漁民們和船工們,都來出謀劃策。漁民們教解放軍戰士們如何造船,還選出了五百多名有經驗的水手,教大家劃船、游泳。
更為驚訝的是,不到三個月的時間, 在江面就架起了十餘座浮橋,在人民群眾和解放軍的共同努力下,2500艘木帆船也完工了,這一場戰役的成功,真真離不開當地老百姓的支持。 走過千山萬水的路,每一步都有著英雄的足跡,他們用鮮血書寫了新中國的 歷史 。
這場戰役結束後,馬毛姐並沒有去主動地邀功,是後來解放軍一直在尋找當時那個十四歲的小姑娘,在多方尋找下終於找到了,很多解放軍還在疑惑當時有個小姑娘,怎麼評功的時候沒有她。 找到馬毛姐以後,解放軍從部隊送來的獎狀,抬頭寫著渡江英雄馬小姐,感謝她在渡江戰役中的英雄奉獻,也是對她功勞的肯定。後來,還被授予一等功渡江功臣。
當時,馬毛姐獲得一等功和支前模範稱號以後,很多報刊對她都進行了報道,一時間,一個十四歲的小女孩成了傳遍大江南北的小英雄。 一九四九年,開國大典舉辦前,毛主席還特意提到這個小英雄,說一定要邀請她來參加開國大典見證新中國的成了,對於馬毛姐來說,這是她一生值得銘記的榮耀, 但是家中的父母以她年紀尚小,沒有同意這一次的出行,所以馬毛姐很遺憾的錯過了開國大典。
讓馬毛姐沒有想到的是,毛主席一直惦記著她,又過了兩年,在1951年的國慶節前夕,馬毛姐有一次收到一封請柬,邀請她去北京, 這一次她終於沒有錯過,此時,三姐已經16歲了,又有安徽代表團的其他同志陪著,家人們也就很放心了。 國慶節這一天,馬毛姐和其他的代表們一起在天安門觀看了國慶慶典,有趣的是,個子小小的她,只能踮起腳來,才能看清楚。
參加完閱兵,過幾天,毛主席和周總理親自接見了她,並且還讓他坐在毛主席身邊,當時周恩來總理對毛主席說,這就是您邀請來的小英雄,毛主席問大名叫什麼, 馬三姐很是可愛的說道,姓馬,沒有名字,大夥兒都叫我馬三姐。 有些領導人還開玩笑地說,原來這是一位無名的小英雄呀,馬毛姐這個名字,就是當時毛主席給取得名字。
第二天邀請了馬三家到毛主席家中做客,毛主席一個勁地給三姐夾菜,讓她不要客氣,還關心她識不識字, 一起吃飯的還有毛主席的兩個女兒李敏、李訥,她們都和三姐年紀差不多。 毛主席還問三姐想不想在北京讀書,三姐直率地表達了她很想家, 家鄉已經給她解決了上學的問題,毛主席直誇她有主見。
北京的秋天溫差大, 毛主席看到三姐的衣服很單薄,叫工作人員給她做了一身新衣服,還送給她好多學習的用品,在一個筆記本上,毛主席寫下,馬毛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還囑咐她,你小小年紀已經很了不起了,但是不能驕傲,要好好學習,要為建設新中國做更多的貢獻。
之後的幾年裡,馬毛姐一直在老家低調地生活著。既然婉拒了在北京上大學的建議,自己在老家就得好好學習。 憑著那股子機靈勁兒,她就從中學畢業了。此後,她成了合肥的一名普通工人,被服廠、麻紡廠、針織廠等,她都干過。
在日後的工作中,馬毛姐多次被評選為勞動模範,退休以後也沒有閑著,而是在各地做公益,講黨史故事。 2005年,在一次在外出活動中,意外暈倒,送到醫院後,被確診為腦梗塞,她並沒有倒下,而是不斷與病魔作斗爭,直到這一次領獎,精神狀態都還挺好的,過去的很多事情也都還記得。
❷ 天安門外國美女 有圖片嗎

❸ 60周年閱兵式 歌頌祖國 600字初中作文 急~~!
又是個金秋的十月,又是個裝滿收獲的季節。在經歷走過來的數次磨礪後,祖國以其堅強不屈的脊樑高高屹立在世界的東方。走過六十個春秋,在這個不凡的日子裡,祖國母親穿上盛裝,迎來了她60歲的生日。
此時此刻的天安門前已是人山人海,樂聲陣陣。在這喜慶的日子,祖國母親的兒女把您團團圍住,歡慶著,問候著。有解放軍戰士、學生以及各省和各族的人民,他們都舉著著鮮花、紅旗。八萬多名學生持著紅色和黃色的鮮花,組成了四個大字「祖國萬歲」。這四個大字的周圍是由黃色的鮮花圍成的,這紅色和黃色不是象徵五星紅旗嗎?
「咚——咚——咚」隨著60支禮炮打響,祖國成立60周年第13次閱兵儀式正常開始。
排列在長街之上的陸軍學員方隊、水兵方隊、空降兵方隊、第二炮兵方隊、三軍女兵方隊、武警方隊、預備役方隊、女民兵方隊等14個徒步方隊、30個裝備方隊,似挺立的峰巒,如堅固的城垛,巍然屹立。
就在這個時刻,一群身穿橄欖綠軍裝的威武之師走了過來。口號聲如雷貫耳,有如開閘流出的急水,有如滾滾而來的大潮,有如在荒原上奔騰的駿馬。你看,他們的軍資是多麼標准,步伐均勻,剛勁有力,每一個動作都一致。行進的時候,這千萬個人的行動如同一個人,橫直有行,行行筆直,就像刀切一樣,個個面目庄嚴、意氣風發、鬥志昂揚地接受黨和人民的檢閱,向世界鄭重聲明我們的軍隊在維護國家主權和世界和平穩定的決心和實力,給予一切敵視我國和企圖破壞我國建設的敵人警告和震懾,同時也向世界人民展示我軍威武之師、文明之師的形象。這一舉一動,無不牽動和震撼每一位炎黃子孫的心!
海陸空三隊閱兵完,接著就是群眾兵了,他們每個人臉上的笑容都要被溢出來似的。再看看圍觀的群眾無不是笑容滿面。鏡頭前還看到有藍眼睛,黃頭發的外國人,他們也許不太了解我們國家,不太了解閱兵的意義,但他們完全被現場的氣氛給感染了,聽著那激盪人心的安塞腰鼓,也跟著手舞足蹈起來,享受著難得的歡樂時刻。
空中,幾架飛機整齊的飛過,在空中留下七彩的煙霧,美麗的身姿令人贊嘆如今中國的強盛。可要知道,他們在給我們帶來歡樂的背後,經過了多少次的練習,又失敗了多少次?可他們沒有輕言放棄,為了祖國,挺了下來!
想想我們自己,學校制定的各種最基本的規章制度,都讓我們覺得嚴格,老是抱怨。但看看他們,我卻又覺得,我們的行規管理根本不及他們的萬分之一,我們又有何理由抱怨?
看著這盛大的閱兵儀式,我為我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自豪!作為中國的青少年,我一定要克服困難,不斷學習,只願我們的祖國能更加繁榮、昌盛,在10年之後,給世人帶來更大的震撼!
❹ 求一部電影的名字 兩個字 一個共產黨打入廣州的故事 有個女的電影的名字就是這個女的名字
秋喜
導演:
孫周 Sun Zhou
編劇:
王力夫 Lifu Wang
孫周 Sun Zhou
劉琛 Chen Liu
王熠 Yi Wang
主演:
郭曉冬 Xiaodong Guo
孫淳 Chun Sun
江一燕 Yiyan Jiang
劇情簡介
一九四九年十月初的廣州,雖然仍處於國民黨的控制之中,但是,解放大軍正以破竹之勢迅速南下,大兵壓境,破城已指日可待。大勢已去的國民黨挽回敗局已無指望,此時正倉促准備著向更南邊撤離。驚慌、悲觀的國民黨人對黨國的去向和未來的命運一片迷茫。驚弓之鳥般的敏感和失敗的羞惱,導致他們更為瘋狂、肆意的迫害和破壞舉措。人心惶惶的廣州,已陷入無政府狀態的混沌之中。
而正在此時,一股對於新生的期盼和激情卻也在這死寂無序的城中悄然暗涌。
影片講述的,就是發生在這個十月,晴朗卻令人陰霾悚然的廣州城中,一個我黨地下工作者在敵人困獸般的環境之中所做的艱難斗爭。
晏海清與夏惠民從保密局調到了市廣播電台工作,兩人是黃埔校友。夏惠民年長許多,在電台任職台長。晏海清任職電台技術部主任,為人書生氣濃、負有理想,頗為夏惠民所欣賞。盡管夏一直覺得晏與眾不同,甚至有點像共產黨,但是晏海清是否真的是地下工作者,夏惠民卻吃不準。
十月一日這個翻天覆地的日子,從天安門城樓上那高音喇叭傳來的聲音,已使晏海清無比激動。他為之奮斗的理想已經實現了,他也即將在幾天後重見天日,可以無憂無慮的,像個普通人一樣大口地呼吸自由的空氣。
而此時的廣州仍在國民黨的統治之下,勝利還沒有最終到來。晏海清很清楚目前他需要更加的小心,因為無所顧忌的敵人已經到了極端瘋狂和殘酷的地步。尤其是對自己非常熟悉的夏惠民,已經在他身上嗅出了一絲異樣。
上級給晏海清傳來了新的使命,希望他繼續潛伏下去,保護廣州免受敵人的破壞,同時尋機隨國民黨一同撤往台灣,以便策應解放台灣。經過一番思想斗爭,他說服了多年來和他相依為伴的掛名妻子——他的嫂子霜晴,並懷著復雜的心情送走她後孤身留了下來。
送走霜晴後,家裡只剩一個料理他生活的傭人秋喜了。秋喜是一個十八歲的疍家妹,天真純潔,浪漫無邪。為安全起見,晏海清決定讓秋喜回家。
夏雖任職電台台長,卻仍是軍統的一個特務頭子。他是國民黨撤退廣州前城市破壞計劃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晏海清的上級陶先生決定除掉他,在行動執行時,晏海清卻意外地救了夏惠民。為此,夏惠民對晏海清懷有感激,並加緊巡查刺客。
不久晏海清向老陶說明了自己的意圖,他希望藉此獲得夏惠民的信任,以求完成去台灣的任務。
風聲越來越緊,敵人的搜捕和迫害使廣州城籠罩在一片恐怖的氛圍之中。秋喜的父親死在戍衛隊的亂槍之下,被送回家的秋喜又來找晏海清求助。迫於局勢動盪,晏海清無奈地留下了她。
抓緊追查的夏惠民找到了線索,他設下圈套伺機抓捕老陶,並帶上晏海清一同前往。危急之時,晏海清才得知這一情況,置身抓捕現場的他報信無望,眼看陶先生正步步走入圈套,他准備鋌而走險擊斃唯一知情的告密者,借槍聲發出警告。不料就在他掏槍之時,橫出一個同志提前下手,並隨之被亂槍擊斃。趕來的老陶聽見槍聲迅速撤離逃過此劫。
大惑不解的夏惠民,開始下更大力度展開調查。
晏海清的處境更為艱難了。兩個失眠的男人同處於筋疲力盡之中。
盤查之緊,使晏海清無法得到組織的幫助,他知此刻自己深處險境,完成任務幾乎無望。巨大的精神壓力使他幾乎放棄,然而最終他挺了下來。不知情的秋喜默默守候著他,兩人相依為命。
老謀的夏惠民此時又掌握了線索,與此同時,他收到國民黨撤離廣州的命令,並得知所有經手的案子必須放棄。意氣闌珊的他登門夜訪晏海清,傾心交談了一番,一吐胸中郁悶,談起曾經的報負和理想都已破滅,曾經純潔的自己,此刻已是非人非鬼。聊到尾聲,晏海清一語道破夏惠民的症結,失意的夏惠民失聲痛哭。
送走夏惠民之後,晏海清看著正在打掃的秋喜,再次提出讓她離開。他預感危險正在臨近。
離開晏家的夏惠民蹲在街頭抽泣,不久,他便又恢復成往常一樣。
一如往常般,晏海清來到電台上班。辦公室冷冷清清、一片狼藉,國民黨的工兵正在安置炸葯。晏海清不露聲色地看在眼裡。
派出去的手下回到電台,他們的匯報令夏惠民露出得意之色。隨後,准備離去的他來到晏海清面前,悄聲向他透露了破壞計劃,並邀請晏海清晚上去看與他相好的粵劇名伶惠紅蓮的告別演出……
空曠的劇場只有夏惠民一個人坐在台下欣賞著台上的表演。晏海清在他身旁坐下。
戲演到一半,陶先生從二樓被捆著拋了下來,渾身是血。戲被打斷了,惠紅蓮謾罵著離開。
夏惠民展開心理攻勢開始拷問晏海清,一場驚心動魄的心理較量之下,晏海清沒有退縮。得不到結果的夏惠民步步緊逼,殘忍地殺害了老陶。
晏海清回到家中,極度的悲痛和無助感使他幾乎崩潰。看著吞食了大煙町的主人無助地躺在地上痛苦的神情,秋喜湊上前緊緊摟住了他……
第二天一早,晏海清將破壞電台的時間綁在一隻信鴿腿上,將其放出。他喚來秋喜,將一封信交給她,讓她離開這里,隨地址去投奔霜晴。
交待過後,他義無反顧地踏上前往電台的路。
電台里,夏惠民若無其事地將晏海清喚進辦公室,他拿著撤退前最後一批政治犯的名單問晏海清該不該處決,晏海清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夏惠民就此說出昨晚行為的理由,他取出去台灣的船票,示意帶晏海清同去台灣。
夏惠民帶著晏海清來到靶場,讓他學會開槍。晏海清拿起一支手槍,向一塊位於幕布前的靶子射擊。夏惠民笑著離去,臨走前他有意味的回頭向晏海清表白他也純潔過。晏海清突然意識到什麼,他跑向靶子扯下幕布,柱子上被捆著的人已身中數槍——那人是秋喜!晏海清目瞪口呆。
秋喜的屍體平躺在一塊門板上,被擺放在晏家的天井裡。天下著細雨,蹲在一角的晏海清上前解開秋喜的衣扣,彈孔歷歷在目。晏海清無法抑制自己的悲痛,抓起秋喜的一隻胳膊,用力咬下去,不停地喃喃自語喚她醒來。兩人交錯的手臂上,留著兩排深深的牙印……
秋喜離開的那天閃現在我們面前:晏海清讓秋喜去投奔霜晴,秋喜提出讓他抱抱自己,晏海清無動於衷,秋喜抓過晏海清的手放在自己臉上,片刻,她用力在他的胳膊上咬了一口。她問他疼嗎?他點頭應疼,她笑了,說那就好,你會記住了。
第二天清晨,夏惠民收拾停當之後來到情人的床前,惠紅蓮還在熟睡,他木然地審視著這個不願隨他離去的女人,片刻,他從衣兜里拿出船票,將她那張取出放在椅上,隨即提著行李離去,到門口他又停下,沉默片刻後掏出手槍走回房間……
街上的騎樓下掛滿了染布房晾曬的紅布,晏海清一臉肅然,向碼頭方向走去,身後一個熟悉的聲音叫住了他,他回頭,夏惠民站在遠處。
只有一件事情困擾著夏惠民,那就是眼前這個人到底是不是共產黨,也只有一件事能驗證他是不是共產黨,那就是電台爆炸是否被泄露。他希望得到答案。
兩個人靜靜站著,鍾聲響起,爆炸的時間到了,可是爆炸聲卻沒有傳來。
紅布隨風飄舞翻飛,遮蓋了兩人的視線。
惱羞成怒的夏惠民拔出槍。
晏海清也拔出了槍。
兩人相向怒射。
紅布落下,夏惠民中槍倒地,晏海清來到他身邊,從他衣兜里掏出船票和通行證,正要往衣兜里放,鮮血從掀起的外套里湧出。
晏海清踉蹌著緩緩向遠處走去……
醒獅舞動,鑼鼓喧天。一片紅旗的海洋。
解放軍的隊伍整齊地走過廣州街頭,馬路上簇擁著歡騰的人群。
一面巨大的五星紅旗從愛群大廈的樓頂垂下來。
此時,遠處傳來晏海清的聲音:
你叫什麼名字?
我叫秋喜。
哦,是個好名字!
[編輯本段]
幕後花絮
正邪鬥智翻版《潛伏》
郭曉冬在《秋喜》中扮演潛伏在國民黨內部的中共地下工作者晏海清,他的上級則是由孫淳扮演的國民黨特務頭子夏惠民。兩人同為黃埔軍校的高材生,卻因政治信仰不同成為明爭暗鬥的對手,整部電影正是圍繞1949年10月1日共和國成立到10月14日廣州解放的這14天當中,兩個男人的「鬥智」展開。導演孫周介紹,《秋喜》的核心故事與電視劇《潛伏》頗為相似,只不過電影中塑造的反面角色夏惠民更為陰險狡詐,,如果把晏海清看作是余則成,那麼夏惠民則是吳站長、李涯、陸橋山和馬奎四個人的混合體。
❺ 關於長征過雪山的感人故事
長征小故事
1.長征途中,有位女戰士叫小董,才13歲。爬雪山是每人發一個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沒帶辣椒。小董剛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發抖。隊員一直喊:「同志們千萬別坐下,坐下就起不來啦。到了山腰,小董實在又冷又累,但還是堅持著,終於到了山頂,小董看隊員們都滾了下去,一滾就是幾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滾,100多丈。終於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戰地女傑:賀子珍的身體里嵌入17塊彈片
在悲壯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活躍著一群特殊身影,她們中有中央領導同志的夫人、有女幹部,也有普通女兵。飢餓、疾病、血戰、死亡,沒有什麼能阻擋住她們前進的腳步,這一群可親可敬的巾幗英雄在彌漫的硝煙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說,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區的大街小巷,苦苦尋找當年參加過長征的女紅軍。那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耗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他們依舊樂此不疲,因為每一個采訪對象都給他們帶來巨大的驚喜,一種久違的精神在召喚著他們、激勵著他們、感動著他們。
盡管,當年風華正茂、叱吒風雲的紅軍女戰士大多已經告別人世,而女紅軍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麗故事依然那樣盪氣回腸、動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個晚上,女紅軍們剛拖著疲倦的身體趕到貴州盤縣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一群敵機嗡嗡地叫著突然從山後飛過來,其中一架快速俯沖下來,一陣激烈的機槍子彈迎頭掃射,三枚炸彈投向休息營地。戰士們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溝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勢把一些人遮蔽起來,但要命的是一些紅軍傷員躺在擔架上根本動不了。
賀子珍本來是隱蔽在路邊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顧個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擔架,這時,一枚炸彈投了下來,在她身邊頓時騰起一股煙塵……
敵機飛走了,槍聲、爆炸聲停止了,硝煙和塵土漸漸消散開去。賀子珍的身體里嵌滿了彈片,鮮血把軍衣浸染得殷紅。
一場緊張的搶救開始了。警衛員騎馬去總衛生部請來李芝醫生,為賀子珍救治。李芝先為賀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針,然後做了全身檢查,發現在她的頭部、上身、四肢共有17塊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彈片,在沒有實施任何麻醉的情況下,手術開始了。賀子珍疼得渾身大汗淋漓,眼裡噙滿淚花,卻堅持一聲不吭。身體淺層的彈片終於被一塊塊取出,而深入體內的彈片卻難以取出,成為戰爭留給她的一份永久紀念。
3.一袋干糧
長征時期,發生了一個又一個動人、感人的故事,我較為了解的一個故事叫《一袋干糧》。它講述了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糧掉入河中沖走了。她為了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堅持沒告訴他們。為了裝成沒事發生一樣,她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體就不行了,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分了一點干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故事雖小,內涵不小。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小故事卻能夠反映紅軍戰士們的優秀品質——不怕苦、堅強、無私、熱心……小蘭,她只是一個13歲的小女孩,卻有男孩一樣堅強的意志;卻知道體諒他人。在她沒有糧食之際,她大可伸出雙手向戰友們要一些,她沒有這么做,她選擇沉默,不告訴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腦海里想的只有戰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難;而對傷勢嚴重的傷員們,她大可丟下他們,讓他們自生自滅,可她沒這么做,她細心照料一個傷員,沒有怨言,沒有後悔。一個小蘭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偉大的紅軍整支隊伍的品質了。
推薦於 2017-11-27
TA的回答是否幫助到你了?
能夠幫助到你是知道答主們最快樂的事啦!
有幫助,為TA點贊
無幫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6個回答
【攜程APP】玉龍雪山門票價格 查看_預訂_立即下載
攜程APP查看 玉龍雪山門票價格,APP預訂有優惠,詳盡在線攻略,省心省力立即下載!
m.ctrip.com廣告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紅軍過雪山的感人故事?要簡短深刻
長征時期,發生了一個又一個動人、感人的故事,我較為了解的一個故事叫《一袋干糧》。它講述了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糧掉入河中沖走了。她為了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堅持沒告訴他們。為了裝成沒事發生一樣,她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體就不行了,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分了一點干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故事雖小,內涵不小。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小故事卻能夠反映紅軍戰士們的優秀品質——不怕苦、堅強、無私、熱心……小蘭,她只是一個13歲的小女孩,卻有男孩一樣堅強的意志;卻知道體諒他人。在她沒有糧食之際,她大可伸出雙手向戰友們要一些,她沒有這么做,她選擇沉默,不告訴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腦海里想的只有戰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難;而對傷勢嚴重的傷員們,她大可丟下他們,讓他們自生自滅,可她沒這么做,她細心照料一個傷員,沒有怨言,沒有後悔。一個小蘭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偉大的紅軍整支隊伍的品質了。 第一個: 一九四五年秋天,紅軍進入了草地。由於三個小同志得了腸胃病的關系,所以指導員就讓炊事班長照顧他們。 三個病號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營地,班長就到處挖草根,和著青稞面給他們做飯。不到半個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飢餓威脅著他們。雖然班長到處找野草、挖樹根,可光吃這些怎麼能吃飽呢?班長眼看著他們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攏眼。 有一天,班長在河邊洗衣服,忽然看見了一條魚躍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縫衣針,彎成了個鉤,讓三個同志吃上了新鮮的魚,喝上了魚湯。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們吃魚的時候,班長從來不吃東西。後來,這位小同志發現班長在吃他們吃剩下的食物,眼淚就禁不住流了下來。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長卻餓暈過去了,三個小同志急忙去釣魚,做湯,可班長還是為了他們而犧牲了。 第二個: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陽偏西了。由於長時間在荒無人煙的草地上行軍,常常忍飢挨餓,陳賡同志感到十分疲憊。這一陣他掉隊了,牽著那匹同樣疲憊的瘦馬,一步一步朝前走著。忽然,看見前邊有個小紅軍,跟他一樣,也掉隊了。 那個小傢伙不過十一二歲。黃黃的小臉,一雙大眼睛,兩片薄嘴唇,鼻子有點兒翹,兩只腳穿著破草鞋,凍得又青又紅。陳賡同志走到他跟前,說:「小鬼,你上馬騎一會兒吧。」 小鬼擺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盯著陳賡同志長著絡腮鬍子的瘦臉,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話說: 「老同志,我的體力比你強多了,你快騎上走吧。」 陳賡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說:「騎一段路再說!」 小鬼倔強地說:「你要我同你的馬比賽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說著把腰一挺,做出個准備跑的姿勢。 「那,我們就一塊兒走吧。」 「不。你先走,我還要等我的同伴呢。」 陳賡同志無可奈何,從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遞給小鬼,說:「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糧袋一拉,輕輕地拍了拍,說:「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還多呢。」 陳賡同志終於被這個小鬼說服了,只好爬上馬背,朝前走去。他騎在馬上,心情老平靜不下來,從剛才遇見的小鬼,想起一連串的孩子。從上海、廣州直到香港的碼頭上,跟他打過交道的那些窮孩子,一個個浮現在他眼前。 「不對,我受騙了!」陳賡同志突然喊了一聲,立刻調轉馬頭,狠踢了幾下馬肚子,向來的路奔跑起來。等他找到那個小鬼,小鬼已經倒在草地上了。 陳賡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馬背,他的手觸到了小鬼的干糧袋,袋子硬邦邦的,裝的什麼東西呢?他掏出來一看,原來是一塊燒得發黑的牛膝骨,上面還有幾個牙印。 陳賡同志全明白了。就在這個時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陳賡同志一把摟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個嘴巴:「陳賡啊,你怎麼對得起這個小兄弟啊!」 第三個: 紅軍長征途中,前有堵截,後有追兵,而且還要經常與空中偵察、轟炸的敵機進行斗爭。盡管當時紅軍的防空武器極其簡陋,但仍發揚以劣勝優、敢打敢拼的精神,積極地進行防空行動,並在長征途中擊落6架敵機。 第四個: 紅軍長征路上,發生了一個又一個感人的故事,我讀過一個故事叫《一袋干糧》。它講述了一個13歲的小紅軍小蘭在隨部隊一起前進的時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糧,卻在過一座橋時為照顧一位傷員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糧掉入河中被水沖走了。為了讓大家有足夠的干糧吃,她堅持沒告訴戰友們,裝成沒事發生一樣,拔了許多野菜塞入挎包,讓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體不行了,在護士長發現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糧」的事後,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於是大家每人自願地分一點干糧給她,讓她體會到了家的溫暖……故事雖小,內涵不小。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小故事卻讓我們看到紅軍戰士們的優秀品質——不怕苦、堅強、無私、熱心……小蘭,她只是一個13歲的小女孩,卻有大人一樣堅強的意志,卻知道體諒他人。在她沒有糧食之際,她大可伸出雙手向戰友們要一些,可她並沒有這么做,而是選擇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腦海里想的只有戰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難;而對傷勢嚴重的傷員們,她大可丟下他們,輕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沒這么做,她細心照料每一個傷員,沒有怨言,沒有後悔。一個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偉大的紅軍隊伍的優良品質了。 長征故事 1.長征途中,有位女戰士叫小董,才13歲。爬雪山是每人發一個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沒帶辣椒。小董剛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發抖。隊員一直喊:「同志們千萬別坐下,坐下就起不來啦。到了山腰,小董實在又冷又累,但還是堅持著,終於到了山頂,小董看隊員們都滾了下去,一滾就是幾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滾,100多丈。終於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戰地女傑:賀子珍的身體里嵌入17塊彈片 在悲壯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活躍著一群特殊身影,她們中有中央領導同志的夫人、有女幹部,也有普通女兵。飢餓、疾病、血戰、死亡,沒有什麼能阻擋住她們前進的腳步,這一群可親可敬的巾幗英雄在彌漫的硝煙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說,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區的大街小巷,苦苦尋找當年參加過長征的女紅軍。那是一項十分艱苦的工作,耗費了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然而他們依舊樂此不疲,因為每一個采訪對象都給他們帶來巨大的驚喜,一種久違的精神在召喚著他們、激勵著他們、感動著他們。 盡管,當年風華正茂、叱吒風雲的紅軍女戰士大多已經告別人世,而女紅軍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麗故事依然那樣盪氣回腸、動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個晚上,女紅軍們剛拖著疲倦的身體趕到貴州盤縣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況出現了:一群敵機嗡嗡地叫著突然從山後飛過來,其中一架快速俯沖下來,一陣激烈的機槍子彈迎頭掃射,三枚炸彈投向休息營地。戰士們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溝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勢把一些人遮蔽起來,但要命的是一些紅軍傷員躺在擔架上根本動不了。 賀子珍本來是隱蔽在路邊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顧個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擔架,這時,一枚炸彈投了下來,在她身邊頓時騰起一股煙塵…… 敵機飛走了,槍聲、爆炸聲停止了,硝煙和塵土漸漸消散開去。賀子珍的身體里嵌滿了彈片,鮮血把軍衣浸染得殷紅。 一場緊張的搶救開始了。警衛員騎馬去總衛生部請來李芝醫生,為賀子珍救治。李芝先為賀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針,然後做了全身檢查,發現在她的頭部、上身、四肢共有17塊大小不一、深淺不同的彈片,在沒有實施任何麻醉的情況下,手術開始了。賀子珍疼得渾身大汗淋漓,眼裡噙滿淚花,卻堅持一聲不吭。身體淺層的彈片終於被一塊塊取出,而深入體內的彈片卻難以取出,成為戰爭留給她的一份永久紀念。 介紹一個張思德吃毒草救人的故事 部隊進入草地後,由於環境、氣候非常惡劣,使得草地行軍十分艱難。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紅軍就因此長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隊、犧牲的同志越來越多,朱總司令令人將自己的坐騎也殺了,分給通信班、警衛班的同志做口糧,還向身邊的同志發出了「嘗百草」的號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尋找出一些無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過飢餓的難關。然而,要嘗出一種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險的。張思德在「嘗百草」 活動中,總是搶在他人之前。 據張顯揚回憶:「有一回,部隊在一片水草豐盛的沼澤旁宿營。一個小戰士來到水塘旁,突然高興地叫起來:『野蘿卜!野蘿卜!』張思德過來一瞧,果然,離水塘不遠的地方長著一叢叢野草,葉子綠,形狀跟蘿卜葉子差不多。那個小戰士興沖沖地跑過來,拔起一棵就往嘴裡送。張思德忙趕上去。一把奪過來,先放到自己的嘴裡,細細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澀。不一會兒,張思德感到有些頭暈腦脹,全身無力,緊接著,他肚子一陣絞痛,大口嘔吐起來。他急忙對小戰士說:『這草有毒,快,快告訴……』沒等把話說完,張思德就摔倒了,一時失去了知覺。半個多小時以後,張思德慢慢醒來,模模糊糊地看見小戰士端著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說:『不要管我,快去告訴其他同志。』」張思德就是這樣把生的希望讓給同志們,把犧牲的危險留給自己。很快,這件事被朱總司令知道了,他表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