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大全 » 楓夜是個大美女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楓夜是個大美女

發布時間: 2023-02-20 22:56:25

① 《楓橋夜泊》這首詩,用一個什麼字可以表達它的詩意

巜楓橋夜泊》這首詩,是唐代安史之亂之後,詩人張繼所作,詩中所含的秋月隱約的、淡淡的微光,烏鴉的斷續 嘶鳴,半夜秋霜的寒冷,江邊山寺旁的楓葉,江中忽明忽暗的點點漁火以及寒山寺傳來的隱隱約約的鍾聲,還有半夜悄無聲息的駛來的孤舟…… 每每讀到這首詩,除了意境絕佳之外,總感到詩人為躲避戰亂來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人生地不熟,幾乎是盲目的來到這個地方,思緒煩亂,孤獨寂寞,憂愁煩惱,讓人覺得無可奈何。用什麼字能表達詩意?我覺得就用"煩"吧,仼何人來到陌生的地方,都有煩惱。 這首張繼的羈旅詩,描述精確細致,隱含著縷縷輕愁,雖然整首詩看不到一個煩、一個愁,卻把憂愁煩惱,深深地烙在人的心裡,讓人無奈、無助、無言,那種莫名的痛, 彷彿疼在我等心上。 這首詩的情境、意境,讓人難忘,用"煩"字表達詩意,比較恰當,這首詩應該是表達"煩惱憂愁"的最佳詩歌。 《楓橋夜泊》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張繼,字懿孫,湖北襄州人,大唐天寶進士,以檢校員外郎為洪州鹽鐵判官。他留下的詩作不多,著有《張祠部詩集》。但此詩膾炙人口,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一個"愁「字了得! 首句寫出三種景象,即月落、烏啼和霜滿天。上弦月升起得早,至半夜已沉落不見,天空灰濛一片。樹上的棲鳥發出幾句啼叫,月落夜深,繁霜滿天,清冷的感覺襲遍詩人全身。第二句寫出夜色中的特徵即江楓和漁火。江楓並不一定是江邊的楓樹,夜色中哪看得清是什麼樹,是和楓橋一起聯想的。江中的漁火看得分明,格外注目,這一明一暗的景象勾起了詩人滿腔的旅愁和鄉愁。不用伴字而用對字,更是愁更愁了。寫出前兩句幽寂清冷氛圍和詩人的孤獨後,後兩句又推進一層,那孤山寺的鍾聲在半夜時傳來,彷彿回盪著 歷史 的迴音,把詩人的愁苦之心推到了頂點。 這首詩給人的感覺是清遠疏朗,是一苜佳作。也許張繼祘不上一流詩人,但此詩卻是一流水平。讀書時候起,就很喜歡這首唐詩,文字簡單,易於理解,但又意境悠遠。工作後,有了更多機會親身去往寒山寺,也就有了更多時間,來體驗這首詩里的現場感覺。 整首詩歌的亮點,當是在最後一句"夜半鍾聲到客船"。我們可以想像下,夜半時分,萬籟俱寂,連秋夜裡偶爾的鳥叫聲,都能被詩人清晰聽見。這時卻從寺院里突然傳出了洪亮無比的鍾聲,無疑讓周遭的整個夜空都受到了震動,自然也就震動到了卧在附近船艙里的詩人張繼。 因為安史之亂造就的國破,因為流離失所到江南而引起的鄉愁,讓這一夜的張繼無眠。而這震撼子夜的鍾聲,突然之間讓不眠的張繼,獲得了抓取永恆的神力,簡短的二十八個字,字字如錘,撞擊了人心內之鍾。由此張繼和寒山寺的鍾聲一起,自由穿越時空,留聲百世。 因此,如果讓我用一個字來概括這首詩的意境,我願意用萬世之"音",來代替個人短暫之"愁"。 生活似旅行,有緣即同行!更多 旅遊 資訊或江南遊線路定製,請關注本號:【筆尖上的旅行】,一個致力於讓文字帶上趣味和態度的 旅遊 創作號! 思字是最為恰當,《楓橋夜泊》這首詩我沒讀過,憑我的想像,詩人一定是駕著小船,當夜幕降臨時,小船行駛到沒有人煙的楓橋下,只能將小船停在楓橋下,遮風敝雨,這個時候的詩人,一定感到很孤獨必定會思念親人,思念家鄉。 我沒讀過這首詩,但我記得一首歌: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讓它停泊楓橋邊,無助的我,已經疏遠了那份 情感 ,許多年才發現又來到你的面前。 沒找到合適的圖片。 這是一首歷代相傳膾炙人口的唐人七言絕句。整體在於表現流離的詩人夜泊楓橋不眠之夜的無限愁思。前兩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景中凝情,靜中聚愁,『』烏啼『』聲聲,更映襯環境的寂寥。『』江楓漁火『』在霜滿天際朦朧中彷彿在深眠,是因為迴避『』愁『』吧?用一個『』對『』字詩人濃濃愁思融於景色之中。古今多有贊譽。後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在沉寂空曠環境中,『』寒山寺『』和『』客船『』寫景喻人,鮮明的對比更顯船中人的孤寂愁濃。『』鍾聲『』源於『』寒山寺『』,是僧人在撞鍾活動,傳到『』客船『』的詩人。是在喚起愁上愁。想:茫茫寂寥空曠的江上江中,一葉孤舟上孤零零沉在愁緒的離人,聲聲『』鍾聲『』是在愁上添愁。整首詩渾然一體。靜中有聲,聲音襯靜。托出詩人的濃濃離愁。後兩句堪稱嘉句。 《思》 抬頭仰望月夜天, 愁思滿懷難入眠, 楓橋下面仃小舟, 風霜露宿真可憐! 《楓橋夜泊》是唐-張繼的一首詩,全詩如下: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鍾聲至客船縱觀全詩,可以用一個「憂」字來表達全詩意境,該詩寫於唐安史之亂後,面對戰禍之後,詩人何去何從不得不憂,也為深夜的寒冷憂,更為姑蘇城外荒郊中的孤單而憂,一個憂既是詩中描述的景象寫照,更是詩人心境的寫照。 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月落鳥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歌聲到客船。"是一首七言絕句。主要是寫作者在行旅中夜宿客船上的情景。行旅的愁思,使作者夜不能寐,展轉反側,而江中的漁火,岸上的鍾聲卻如約似的登門來拜訪,偏偏不管作者的歇息時間。蘇州的美麗夜景也被作者染上了愁思的色彩,但她並無任何怨言,倒是非常感激作者當時就把即景記下而流傳到現在。整體詩里行間就透露出一個字:思! "愁"字是此詩的點晴之筆。作者圍繞一個"愁"字布景抒情。 《楓橋夜泊》是詩人在安史之亂後避難蘇州時寫的一首詩 ,表達感情的話,文中的「愁」字即是詩眼,是全詩感情的綜述,表達的是詩人在國家動亂,客旅他鄉的愁情。若是要以一個字結情,「愁」字即可,也可用「憂」「獨」「思」等

② 描楓葉美女的詩句

1. 關於楓葉與美女的詩句 關於楓葉與美女的詩句 1.關於楓葉的詩句古詩 關於楓葉的詩句古詩: 1、《長相思·一重山》五代:李煜 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 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閑。 白話文釋義:一重又一重,重重疊疊的山啊。山是那麼遠,天是那麼高,煙雲水氣又冷又寒,可我的思念像火焰般的楓葉那樣。菊花開了又落了,日子一天天過去。塞北的大雁在高空振翅南飛,思念的人卻還沒有回來。悠悠明月照在簾子上,隨風飄飄然。 2、《江陵愁望寄子安/江陵愁望有寄》唐代魚玄機 楓葉千枝復萬枝,江橋掩映暮帆遲。 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 白話文釋義:在一個凄清的深秋,楓葉漂浮於江水之上。這時一陣西風吹來,漫山的樹木發出蕭蕭之聲,聞見此景,小女子我傷感了。極目遠眺,見江橋掩映於楓林之中。日已垂暮,咋還不見情郎乘船歸來。不見情郎歸,小女子我焦灼了。我對情郎的思念如西江之水延綿不絕,流水有多長,我的思念就有多久。 楓葉是楓樹的葉子,一般為掌狀五裂型,長約13厘米,寬度略大於成人手掌,裂片具少數突出的齒,基部為心形,葉面粗糙,上面為中綠至暗綠色,下面葉脈上有毛,秋季變為黃色至橙色或紅色。但少量地區為深、暗綠色。 楓葉變紅的程度與時間,乾旱,污染,特別是缺少氮元素等因素有關。楓葉變紅實際上是楓樹對自然界壓力反應的結果。變紅的反應實際上起到遮光劑的作用,它是楓葉留在樹上的時間更長,進而讓樹能吸收更多的營養。研究發現,營養的壓力,特別是氮元素缺少的壓力,使楓葉紅得更早,紅得更透。

③ 贊楓葉美人更美的詩句

1. 關於楓葉美人的詩句
關於楓葉美人的詩句 1. 秋色美人的詩句
山居秋暝》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還有一些詩句 丹楓迎秋、楓林如火、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裊裊:形容微風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波:微波泛動。木葉:枯黃的樹葉。

戰國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蕭瑟:寂寞蕭條的樣子。燎栗:凄涼。

若在遠行:好象人在遠行之中。 戰國楚·宋玉《九辯》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漢·劉徹《秋風辭》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三國魏·曹丕《燕歌行》 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 櫚庭:櫚巷庭院。

晉·陶淵明《酬劉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 迢迢:形容夜長。亭亭:遠貌。

晉·陶淵明《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 芙蓉:荷花。 南朝齊·蕭愨《秋思》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 寒城:寒意已侵城關。

眺:遠望。平楚:平野。

蒼然:草木茂盛的樣子。兩句寫初秋之景。

南朝齊·謝朓《宣城郡內登望》 亭皋木葉下,隴首秋雲飛 亭皋:水邊平地。木葉:樹葉。

隴首:山名,在今陝西、甘肅之間。 南朝梁·柳渾《搗衣詩》 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 草低:衰草枯萎。

木下:樹葉落下。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肅榆中與青海西寧之間。

玉門: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兩句寫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雲《別詩》 樹樹秋聲,山山寒色 秋聲:秋天西風作,草木零落,多肅殺之聲。 北周·庾信《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誌銘》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維:語助詞,無義。

序:時節。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騖:鳥名,野鴨。

齊飛:落霞從天而下,孤騖由下而上,高下齊飛。一色:秋水碧而連天,長空藍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唐·王績《野望》 掛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 唐·宋之問《始安秋日》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聲。 唐·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這兩句寫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紅葉飄零,所余不多。

唐·王維《闕題二首·山中》 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頎《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唐·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熏籠玉枕無顏色,卧聽南宮清漏長。」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劉長卿《游休禪師雙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 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 唐·李白《贈廬司戶》 雨色秋來寒,風嚴清江爽 唐·李白《酬裴侍御對雨感時見贈》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酣:盡情飲酒。 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煙:人家炊煙。

寒橘柚:秋日寒煙使橘袖也帶有寒意。兩句寫人家縷縷炊煙,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顯微黃,呈現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高鳥黃雲暮,寒蟬碧樹秋 唐·杜甫《晚秋長沙蔡五侍御飲筵送殷六參軍歸灃州覲省》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信宿:連宿兩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興八首》 翟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 唐·杜甫《秋興八首》 遠岸秋沙白,連山晚照紅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 白茅;茅草。描寫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風吹卷著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燒著枯萎的桑樹。

唐·岑參《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 秋風萬里動,日暮黃雲高 唐·岑參《鞏北秋興寄崔明允》 返照亂流明,寒空千嶂凈 返照:晚照,夕照。亂流:縱橫錯雜的河水。

嶂:陡立的山峰。 唐·錢起《杪秋南山西峰題准上人蘭若》 萬葉秋聲里,千家落照時 落照:夕陽西下。

唐·錢起《題蘇公林亭》 宿雨朝來歇,空山秋氣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韋金部》 雨徑綠蕪合,霜園紅葉多 綠蕪:綠草。

合:長滿。意謂雨後庭中小徑長滿綠草,霜後花園中落滿紅葉,庭院一片荒涼寂寞景象。

唐·白居易《司馬宅》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唐·劉禹錫《秋詞二首》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知春色嗾人狂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慫恿。

劉禹錫《秋詞二首》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描寫荷葉在秋風中向東傾斜,暗寓傷秋的情緒。 府·杜牧《 齊安郡中偶題二首》 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輕羅小扇:輕薄的絲制團扇。

這兩句描寫紅燭在秋夜中發出寒光,照著畫屏,女郎手持精緻的團扇追撲螢火山。 唐·杜牧《秋夕》 天階夜色涼如水,卧看牽牛織女星 天階:宮中的台階。

唐·杜牧《秋夕》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秋陰不散:雖已是秋天,但連日陰雲漠漠,故不見嚴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出。

聽雨吉:雨打枯荷,單調、凄涼。 唐·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秋山野客醉醒時,百尺老松銜半月 唐·施肩吾《秋夜山居》:「去雁聲遙人語絕,誰家素機織新雪。

秋山野客醉醒時,百尺老。
2. 有哪些關於楓葉的詩詞
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高適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青楓江上秋天遠,白帝城邊古木疏。

聖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長相思 李煜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

鞠花開,鞠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閑。江陵愁望寄子安 魚玄機楓葉千枝復萬枝,江橋掩映暮帆遲。

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於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李攀龍 青楓颯颯雨凄凄,秋色遙看入楚迷。

誰向孤舟憐逐客,白雲相送大江西。蜀國弦 李賀楓香晚花靜,錦水南山影。

驚石墜猿哀,竹雲愁半嶺。涼月生秋浦,玉沙粼粼光。

誰家紅淚客,不忍過瞿塘。送張四 王昌齡楓林已愁暮,楚水復堪悲。

別後冷山月,清猿無斷時。孤舟微月對楓林,分付鳴箏與客心。

嶺色千重萬重雨,斷弦收與淚痕深。莫道秋江離別難,舟船明日是長安。

吳姬緩舞留君醉,隨意青楓白露寒自牧豫章郡,空瞻楓樹林。因聲寄流水,善聽在知音。

少年從事霍嫖姚,來自楓林度柳橋。金管別筵花灼灼,玉溪回首馬蕭蕭。

清風氣調真君輩,知己風流滿聖朝。獨有故人愁欲死,晚檐疏雨動空瓢。

及此北望君,相思淚成行。朝雲落夢渚,瑤草空高堂。

帝子隔洞庭,青楓滿瀟湘。懷君路綿邈,覽古情凄涼。
3. 形容秋天美女的詩句
1、《踏莎美人·清明》

清代:納蘭性德

拾翠歸遲,踏春期近,香箋小迭鄰姬訊。櫻桃花謝已清明, 何事綠鬟斜嚲、寶釵橫。

淺黛雙彎,柔腸幾寸,不堪更惹其他恨。 曉窗窺夢有流鶯,也覺個儂憔悴、可憐生。

譯文:

游春晚歸,郊遊的日子臨近,收到鄰家女子的書信:櫻桃花落,已是清明時節,幹嘛不精心梳妝一番出門呢!一雙淡眉彎彎,一副柔腸幾寸,更不敢招惹青春流逝之恨。鶯兒掠過清晨的窗外,彷彿窺探了我的夢境,婉轉的叫聲彷彿在說:這個人如此憔悴,可憐可憐。

2、《陌上贈美人》

作者:李白

駿馬驕行踏落花,垂鞭直拂五雲車。

美人一笑褰珠箔,遙指紅樓是妾家。

譯文:

我騎著高大健壯的良馬踏步行走在落花上,手中的馬鞭故意掠過華美的車駕。車中美人笑著撩起珠簾,遙遙指向前方紅樓說那是我的家。

3、《口號吳王美人半醉》

唐代:李白

風動荷花水殿香,姑蘇台上宴吳王。

西施醉舞嬌無力,笑倚東窗白玉床。

譯文:

微風吹動著荷花,送來滿殿清香,姑蘇台上可見擺宴的吳王。西施般的美人酒醉起舞嬌軟無力,微笑地倚看東窗下的白玉床。

4、《同鄭相並歌姬小飲戲贈 / 杜丞相悰筵中贈美人》

作者:李群玉

裙拖六幅湘江水,鬢聳巫山一段雲。

風格只應天上有,歌聲豈合世間聞。

胸前瑞雪燈斜照,眼底桃花酒半醺。

不是相如憐賦客,爭教容易見文君。

譯文:

你看那歌姬柔滑的裙裾宛若拖曳著六幅湘江秀水,高聳的發髻如同輕挽著一段巫山煙雲。她那綽約的風姿只應該在天上出現,她那動聽的歌聲又豈會在人間聽聞。她胸前雪肌在華燈斜照下尤顯風韻,她眼中神採在酒意半醺時更覺嫵媚。想當初若不是愛慕相如文賦之才,又怎會那麼容易讓他見識到文君風采。

5、《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作者: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譯文:

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結束,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台階應該都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盡的春江之水滾滾東流。
4. 請問有關楓葉的詩詞
綺羅香 紅葉 年代:【宋】 作者:【張炎】 體裁:【詞】 萬里飛霜,千林落木,寒艷不招春妒。

楓冷吳江,獨客又吟愁句。正船艤、流水孤村,似花繞、斜陽歸路。

甚荒溝、一片凄涼,載情不去載愁去。長安誰問倦旅。

羞見衰顏借酒,飄零如許。謾倚新妝,不入洛陽花譜。

為回風、起舞尊前,盡化作、斷霞千縷。記陰陰、綠遍江南,夜窗聽暗雨。

綺羅香 紅葉 年代:【宋】 作者:【王沂孫】 體裁:【詞】 玉杵餘丹,金刀剩彩,重染吳江孤樹。幾點朱鉛,幾度怨啼秋暮。

驚舊夢、綠鬢輕凋,訴新恨、絳唇微注。最堪憐,同拂新霜,綉蓉一鏡晚妝妒。

千林搖落漸少,何事西風老色,爭妍如許。二月殘花,空誤小車山路。

重認取,流水荒溝,怕猶有、寄情芳語。但凄涼、秋苑斜陽,冷枝留醉舞。

【注釋】: 情感備至,而萬物皆可為文。王沂孫的故國之戀在落葉、紅葉、新月、春水等身上,皆可寄寓。

此詞是為賞紅葉而作,意在為紅葉傳神,卻被寫得如此凄美,實則寄寓詞人一片憐愛哀婉的情緒。 「玉杵余丹,金刀剩彩,重染吳江孤樹」。

玉杵,是仙人搗葯用的 ,丹即方士煉丹的硃砂。六朝、隋、唐至宋,有立春製作剪綵樹的民間習俗 。

「剪綵花前燕始飛 」,「剪綵作新梅」,都是用紅綃剪花,唐崔信明有「楓落吳江冷」句,得句一時,第三句就是用此詩意。楓樹新出紅葉,象是仙人杵下余留的丹砂,是宮廷剪花剩下的紅綃。

作者把楓樹寫得清美而孤單。 「 幾點朱鉛 ,幾度怨啼秋暮」。

楓葉上的紅色,已經經過幾番暮秋涼雨。詞人在這句賦予楓葉可以怨啼的感情,用擬人化的效果,准確而生動地表達了楓葉的變化。

「驚舊夢、綠鬢輕凋,訴新恨、絳唇微注」青色的楓葉,在秋天變紅,恰似舊夢消逝堪驚,綠鬢已容易地凋謝了。紅色楓葉又像微點絳唇 ,在訴說新恨。

「最堪憐,同拂新霜,綉蓉一鏡晚妝妒。」緊承上文。

用「憐」「愛」表達楓葉之變化 。「綉蓉」,如錦綉似的芙蓉,即荷花,「鏡」指水面 。

紅荷對經霜楓葉之紅艷生妒,則楓葉顏色之惹人憐愛可知。王沂孫意在表達出,芙蓉仍是荷花 ,池水卻成妝鏡 。

一「妒」字,把荷花人格化。為什麼不是「芙蓉如面」的美人臨鏡晚妝,嫉妒楓葉之艷色?因為前有「同拂新霜」一句,則知非與楓葉同時之植物秋荷莫屬也。

下片由「愛」生「 憐 」,寫出憐惜紅葉之意味。「千林搖落漸少」秋天到了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宋玉《九辯》),「何事西風老色,爭妍如許」。

只有楓葉獨自鮮紅如初。西風中的深老的顏色,因何還能這樣爭研斗美 ?「二月殘花,空誤小車山路」。

平鋪開來,對紅葉之貌美,極度贊揚。 「重認取、流水荒溝,怕猶有、寄情芳語 」。

用唐人御溝紅葉題詩的典故用來 。借指紅葉雖已落下,但自然有情有義。

唐宣宗宮女有《題紅葉》詩 :「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

這里說更應再仔細辨認一下荒溝流水中的紅葉,希望有唐宮女一樣的寄託情思的芳美詩句在上面。 「但凄涼、秋苑斜陽 ,冷枝留醉舞。」

照應「重染吳江孤樹。」白居易《醉中對紅葉》:「醉貌如霜葉,雖紅不是春。」

比紅為醉酒之貌。姜夔《法曲獻仙音》詞:「 誰念我重見冷楓紅舞 」,楓葉紅了,是天冷之故 。

「但」字承上轉折 ,御溝題詩的紅葉已不見了,只有斜陽臨照和冷楓上的紅葉依舊 。從「 秋苑」到「醉舞」烘托出一種凄涼境界。

以「 凄涼 」二字包領,表現了萬分無可奈何的情緒。 紅葉即是楓葉。

在這首詠紅葉詞中,詞人抒發對秋天楓葉的自我感受。隨心想像,因而寫得是一片憐愛哀惋情緒 。

詞為賞紅葉而寫 ,所以意在為紅葉傳神,紅葉卻被賦予幽美而孤寂凄清的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 作者因寄所託,反映了自己一種心境。

題紅葉 年代:【唐】 作者:【宣宗宮人】 體裁:【五絕】 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 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

注釋 這首詩相傳為唐宣宗時宮人韓氏所寫。關於這首詩,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據《雲溪友議》記述,宣宗時,詩人盧渥到長安應舉,偶然來到御溝旁,看見一片紅葉,上面題有這首詩,就從水中取去,收藏在巾箱內。後來,他娶了一位被遣出宮的姓韓的宮女。

一天,韓氏見到箱中的這片紅葉,嘆息道:「當時偶然題詩葉上,隨水流去,想不到收葳在這里。」這就是有名的「紅葉題詩」的故事。

從詩的內容看,很象宮人口吻。它寫的是一個失去自由、失去幸福的人對自由、對幸福的嚮往。

詩的前兩句「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妙在只責問流水太急,訴說深宮太閑,並不明寫怨情,而怨情自見。一個少女長期被幽閉在深宮之中,有時會有流年侯水、光陰易逝、青春虛度、紅顏暗老之恨,有時也會有深宮無事、歲月難遣、閑愁似海、度日如年之苦。

這兩句詩,以流水之急與深宮之閑形成對比,就不著痕跡、若即若離地托出了這種看似矛盾而又交織為一的雙重苦恨。詩的後兩句「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運筆更委婉含蓄。

它妙在曲折傳意,托物寄情,不從正面寫自己的處境和心情,不直說自己久與人間隔離和渴望回到人間,而用折射手法,從側面下筆,只對一片隨波而去的紅葉致以殷勤的祝告。這里,題詩人對身受幽囚的憤懣。

④ 楓橋夜泊是什麼意思

秋天的夜晚,一艘遠道而來的客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邊。明月已經落下,幾聲烏鴉的啼叫,滿天的寒霜,江邊的楓樹,點點的漁火,這清冷的水鄉秋夜,陪伴著舟中的遊子,讓他感到是多麼凄涼。
此詩只用兩句話,就寫出了詩人張繼所見、所聞、所感,並繪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羈旅圖。但此詩更具神韻的卻是後兩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鍾聲,不但襯托出夜的寧靜,更在重重地撞擊著詩人那顆孤寂的心靈,讓人感到時空的永恆和寂寞,產生出有關人生和歷史的無邊遐想。
這種動靜結合的意境創造,最為典型地傳達了中國詩歌藝術的韻味。 xiexie 你去 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題為「夜泊」,實際上只寫「夜半」時分的景象與感受。 詩的首句,寫了午夜時分三種有密切關連的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時便已沉落下去,整個天宇只剩下一片灰濛蒙的光影。
樹上的棲烏大約是因為月落前後光線明暗的變化,被驚醒後發出幾聲啼鳴。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靜謐的環境中,人對夜涼的感覺變得格外銳敏。 「霜滿天」的描寫,並不符合自然景觀的實際(霜華在地而不在天),卻完全切合詩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氣中正彌漫著滿天霜華。
整個一句,月落寫所見,烏啼寫所聞,霜滿天寫所感,層次分明地體現出一個先後承接的時間過程和感覺過程。 而這一切,又都和諧地統一於水鄉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圍和羈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
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運思的細密。 詩的第二句接著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徵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朧夜色中,江邊的樹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輪廓,之所以徑稱「江楓」,也許是因楓橋這個地名引起的一種推想,或者是選用「江楓」這個意象給讀者以秋色秋意和離情羈思的暗示。
「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傷春心」,「青楓浦上不勝愁」,這些前人的詩句可以說明「江楓」這個詞語中所沉積的感情內容和它給予人的聯想。透過霧氣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點點的幾處「漁火」,由於周圍昏暗迷濛背景的襯托,顯得特別引人注目,動人遐想。
「江楓」與「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一江邊,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組合頗見用心。 寫到這里,才正面點出泊舟楓橋的旅人。「愁眠」,當指懷著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對愁眠」的「對」字包含了「伴」的意蘊,不過不象「伴」字外露。
這里確有孤孑的旅人面對霜夜江楓漁火時縈繞的縷縷輕愁,但同時又隱含著對旅途幽美風物的新鮮感受。我們從那個彷彿很客觀的「對」字當中,似乎可以感覺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間一種無言的交融和契合。 詩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後幅卻特別疏朗,兩句詩只寫了一件事:卧聞山寺夜鍾。
這是因為,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鍾聲。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徵,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
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鍾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這樣,「夜半鍾聲」就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卧聽疏鍾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蘇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楓橋西一里,初建於梁代,唐詩 僧寒山曾住於此,因而得名。 楓橋的詩意美,有了這所古剎,便帶上了歷史文化的色澤,而顯得更加豐富,動人遐想。
因此,這寒山寺的「夜半鍾聲」也就彷彿回盪著歷史的回聲,滲透著宗教的情思,而給人以一種古雅庄嚴之感了。詩人之所以用一句詩來點明鍾聲的出處,看來不為無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鍾聲這一筆,「楓橋夜泊」之神韻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現,這首詩便不再停留在單純的楓橋秋夜景物畫的水平上,而是創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藝術意境。
夜半鍾的風習,雖早在《南史》中即有記載,但把它寫進詩里,成為詩歌意境的點眼,卻是張繼的創造。在張繼同時或以後,雖也有不少詩人描寫過夜半鍾,卻再也沒有達到過張繼的水平,更不用說藉以創造出完整的藝術意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