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琵琶的十大名曲介紹
琵琶,是彈撥樂器首座, 撥弦類弦鳴樂器。木製或竹等製成,音箱呈半梨形,上裝四弦,原先是用絲線,現多用鋼絲、鋼繩、尼龍製成。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琵琶的十大名曲,歡迎閱讀。
1《塞上曲》
《塞上曲》是一首傳統琵琶大套文曲,樂曲通過描寫王昭君對故國的思念,表達了哀怨悲切之情。此曲細膩地描寫了王昭君對故國家園的思念,抒發了一種哀怨凄楚的情感,曲調婉轉細膩,纏綿惆悵。在彈奏上充分發揮左手推、拉、吟、揉及擻音、帶起等技法,在虛音、實音的不同音色、音量的交錯配合中,運用彈、挑、泛等單音與拉、推、輪指等連指的巧妙穿插,使旋律更顯委婉柔美,表現出「聲聲掩抑聲聲思」的情緒,表達了古代婦女受壓抑的內心痛苦,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2《夕陽簫鼓》
《夕陽簫鼓》又名《潯陽夜月》、《潯陽琵琶》或《潯陽曲》,《夕陽簫鼓》是一首抒情寫意的文曲,旋律雅緻優美。左手多用推、拉、揉、吟等演奏技法。樂曲以鼓聲、簫聲起始,主題富於江南水鄉情調,其後各段運用擴展、緊縮、移易音區和換頭合尾等變奏手法和水波聲、槳櫓聲等擬聲樂匯以豐富樂思。此曲以柔婉的旋律,安寧的情調,描繪出人間的良辰美景:暮鼓送走夕陽,簫聲迎來圓月的傍晚;人們泛著輕舟,盪漾於春江之上;兩岸青山疊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盪月,槳櫓添聲……
3《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堪稱曲中經典。樂曲內容的壯麗輝煌,風格的雄偉奇特,在古典音樂中是罕見的。垓下決戰是我國歷史上一次有名的戰役。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運用音樂手段表現了這場古代戰爭的激烈戰況,向世人展現了一幅生動感人的古戰場畫面。《十面埋伏》是我國傳統器樂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優秀代表作。在傳統琵琶曲中,文曲一般旋律抒情優美,節奏輕緩,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於描繪優美的自然景色或表達內心細膩的情感,而武曲則結構精緻綿密,旋律層次分明,情緒激烈雄壯,節奏復雜多變,多用右手力度較大的演奏技巧,擅長於表現強烈的氣氛和情緒,因而,琵琶曲《十面埋伏》氣勢雄偉激昂,風格旖旎壯美,藝術形象生動鮮明,是古典音樂的瑰寶。
4《霸王卸甲》
《霸王卸甲》是一首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武曲。這首曲子取材與《十面埋伏》一樣,也是描述垓下之戰,同樣是採用章回式結構,但立意不同。《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劉邦,所以樂曲高昂,氣勢磅礴;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項羽,所以樂曲沉悶悲壯。傳說虞姬在項羽聽到楚歌聲而自為詩後和曰:「漢失已落地,四面楚聲中,大王意氣盡,賤妄何聊生!」蘇軾也曾做詩:「帳下佳人拭淚痕,門前壯士氣如雲,蒼皇不負君王意,只有虞姬與鄭君。「京戲《霸王別姬》名聞中外,琵琶曲《霸王卸甲》會帶給你更深刻的感受。
5《大浪淘沙》
《大浪淘沙》是華彥鈞創作的一首琵琶獨奏曲,樂曲表現了作者對不平人世的無限感慨及對命運的態度。此曲經楊蔭瀏、曹安和二位先生錄音並記譜才得以保存下來。據阿炳生前所言,這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彈奏而成。但據楊蔭瀏查證,道家中並無此曲。樂曲第一段旋律與廣東音樂《三潭印月》曲首的旋律相近似,很有可能此曲是華彥鈞根據他所熟悉的音調創作的。
6《昭君出塞》
琵琶獨奏曲《昭君出塞》由華彥鈞傳譜。樂曲通過刻畫昭君出塞時的情緒變化,表達了作者對這一歷史事件的無限感慨。我國音樂歷史上有不少描寫昭君出塞的樂曲,尤其是凡提到琵琶,大多和昭君出塞的故事聯系在一起。在《一素子琵琶譜》中新調6首之一,為《昭君出塞》,註明通《石上流泉》,而《月映西湖》,注又名《出塞》;華秋蘋《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真傳》的浙江陳牧夫派琵琶曲目中有《昭君怨》,後來李芳園在《南北派十三套大麴琵琶新譜》中,出現了描寫昭君出塞故事的套曲《塞上曲》。但是,華彥鈞傳譜的這一曲,均與此不同。據華彥鈞自己說,此曲是由他父親華雪梅傳授的。但是,我們從該曲的旋律音調,可以發現有類似廣東音樂「乙反線」的特徵,似乎有作者所處年代廣為流傳的廣東音樂曲《昭君怨》的因素。此曲有作者自己琵琶曲上的一些特點,例如,與《大浪淘沙》相似的樂曲結構、旋律節奏音型和演奏手法等。在表現的情感上,仍表現出作者的豁達氣度,而絕無那種閨怨
7《陽春白雪》
《陽春白雪》,亦名《陽春古曲》,簡稱《陽春》,是一首廣泛流傳的優秀琵琶古曲。質朴而豐富的音樂語言,表現了人們積極進取,樂觀向上,對大自然充滿無限感情的精神氣質。全曲呈現出一種明亮的色調,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而具有推動力的節奏,描繪了萬物生機,春意盎然的景象。聽來使人感覺耳目一新,成為一首雅俗共賞的優秀傳統樂曲。
8《草原小姐妹》
琵琶協奏曲,吳祖強、王燕樵、劉德海創作於1973年,1977年中央樂團首演。由劉德海琵琶獨奏,管弦樂隊協奏,開創了琵琶協奏曲之先河。樂曲描寫了蒙古族少女龍梅、玉榮為保護集體羊群與暴風雪搏鬥的事跡,表現了新中國少年兒童熱愛集體,不畏風暴的高尚風格和勇敢的精神。
9《海青拿天鵝》
據說《海青拿天鵝》是現今所知,流傳年代最早的一首琵琶曲。《海青拿鶴》於元代出現,是一首專為琵琶創作的獨奏曲。海青拿鶴:又名《海青拿天鵝》,元代時出現的專為琵琶創作的獨奏曲。北京智化寺有清康熙三十三年的抄本《放海青》、《拿鵝》兩曲。1814年榮齋編《弦索備考》亦有《海青》一曲,均為合奏譜。現存琵琶獨奏樂譜最早見於華秋萍的《琵琶譜》。此曲題材取自於北方游牧民族狩獵生活,海青又名海東青,是北方狩獵民族飼養的一種專門捕獵動物的猛禽,當時的契丹王室常攜海青外出圍獵,故此曲可能是在契丹民族或女真族的傳統音樂的基礎上加工編創而成。
10《彝族舞曲》
『貳』 中國琵琶十大名曲有那些
一、《高山流水》
此曲最初刊見於我國現存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秘譜》。該書在解題中寫道:「《高山流水》本只一段,至唐分為二同曲,不分段落。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
二、《廣陵散》
又名《廣陵止息》。現存琴譜最早見於《神奇秘譜》。據該書編者稱:此譜傳自隋宮,歷唐至宋,輾轉流傳於後。《廣陵散》的題材源於古代的《聶政刺韓王曲》。該作品講的是一個造劍工匠被韓王無辜殺害,他的兒子聶政為了報仇,以泥瓦匠身份混入韓宮,謀刺失敗後,他逃入深山刻苦學琴,十年成絕技再度混入宮中,利用彈琴的機會刺死了韓王,實現了多年的願望,自己也為此而壯烈犧牲。「廣陵」的意思是流傳在廣陵(今江蘇揚州)地區的琴曲,「散」即操、引、曲的意思。
三、《平沙落雁》
明代稱本曲為《雁落平沙》。樂譜最早刊於《古音正宗》琴譜集。《平沙落雁》的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在空際盤旋顧盼的睛景。《天聞閣琴譜》中寫道:」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平沙落雁》雖然出現較晚,卻是近三百年來流傳最廣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種琴譜刊載此曲。它之所以流傳甚廣,除了曲調流暢、動聽之外,還因為它的表現手法新穎、別致,容易為聽眾理解。
四、《梅花三弄》
此曲系借物詠懷,借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贊頌節操高尚的人。樂曲前半闋奏出了清幽、舒暢的泛音曲調,表現了梅花高潔、安詳的靜態;急促的後半闋,描寫了梅花不屈的動態。前後兩段在音色、曲調和節奏上然不同,有著鮮明的對比。同曲中泛音曲調在不同的徽位上重復了三次,所以稱為」三弄」。《梅花三弄》現存譜最初刊見於《神奇秘譜》(1425年版)。
五、《十面埋伏》
這是一首歷史題材的大型琵琶曲。關於樂曲的創作年代迄今無一定論。資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寫過的著名長詩《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聽過有關表現激烈戰斗場景的琵琶音樂。本曲現存樂譜最早見於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行》。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垓下決戰的情景。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湯琵琶傳」中,曾記載了琵琶演奏家湯應曾演奏《楚漢》一曲時的情景:「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鼓聲、劍弩聲、人馬聲……使聞者始而奮,繼而恐,涕泣無從也。其感人如此。」《十面埋伏》流傳甚廣,是傳統琵琶曲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六、《夕陽蕭鼓》
這是一首抒情寫意的文曲,旋律優美流暢,在演奏中運用了各種琵琶技法。在曲式上,用擴展、收縮、局部增減和高低音區的變換等手法展開全曲。此曲流傳甚廣,是琵琶古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樂譜最早於1875年的抄本。1925年前後,上海大同樂社根據此曲改編成絲竹樂曲《春江花月夜》,它猶如一幅長卷畫面,把豐姿多彩的情景聯合在一起,通過動與靜、遠與近、情與景的結合,使整個樂曲富有層次,高潮突出,音樂所表達的詩情畫意引人入勝。
七、《漁樵問答》
此曲在歷代傳譜中,有30多種版本,有的還附有歌詞。現存譜初見於明代。樂曲通過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出對追逐名利者的鄙棄。樂曲採用漁者和樵者對話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調表示問句,下降的曲調表示答句。旋律飄逸瀟灑,表現出漁樵悠然自得的神態。正如《琴學初津》中所述:「《漁樵問答》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歌之矣乃,隱隱現於指下。迨至問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八、《胡笳十八拍》
本曲為根據同名古詩譜寫的樂曲,歌詞最早刊於南宋朱熹的《楚詞後語》。有《大胡笳》和《小胡笳》兩種傳譜。「胡笳」原來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吹奏樂器,它音量宏大,用於軍樂以壯聲威。《胡笳十八拍》所反映的主題是著名的「文姬歸漢」的故事:漢末戰亂中,蔡琰(即蔡文姬)在匈奴流落達十二年之久。她雖身嫁左賢王為妻,然而十分思念故鄉。當曹操派人接她回內地時,她又捨不得離開兩個孩子,還鄉的喜悅被骨肉離別之痛所淹沒,心情非常矛盾。詩人李欣曾作詩如下:「蔡女者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向邊草,漢使斷腸嘆歸客。」詩人戎昱在《聽杜山人彈胡笳》中,也正是抓住了這一矛盾最尖銳的場面:「南看漢月雙眼明,卻顧胡兒寸心死。」本曲成功地表達了這種復雜的心情,無疑是非常感人的。
九、《漢宮秋月》
此曲有兩種較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為箏曲;另一為二胡曲,由劉天華先生所傳。本曲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箏曲演奏運用了吟、滑、按等諸多技巧,風格純朴古雅,是一首有代表性的山東箏曲;二胡曲則速度緩慢,用弓細膩多變,旋律經常出現短促的休止和頓音,音樂時斷時續,加之各種復雜技法的運用,表現了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具有很深的藝術感染力。
十、《陽春白雪》
相傳這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師曠或齊國的劉涓子所作。「陽春白雪」的故事,《宋玉答楚王問》上寫道:當歌手唱《下里巴人》時,國中和者數萬人。後又改唱《陽春白雪》,因為曲高和寡,只有幾個人跟著唱和。現存琴譜中的《陽春白雪》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神奇秘譜》在解題中說:「《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淡盪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它經過歷代名人的刪改,音樂結構更集中、更嚴謹、更富有層次,音樂形象也更加鮮明,成為一首雅俗共賞的優秀傳統樂曲
『叄』 繞梁音|vol.4 劉德海:琵琶曲《十面埋伏》
PS:騰訊沒有劉大師晚年的《十面埋伏》,那個那更些勁道,如果大家想看的話,可自行在網上搜索。
夜深人靜時,打開音樂播放器,聽劉德海老爺子的《十面埋伏》琵琶曲,搭配《垓下之戰》更有感覺。ang ang ang ……三聲鏗鏘有力的掃輪開場之後,接下來的掃輪,一輪比一輪急促,大戰一觸即發的緊張感隨即鋪陳開來。電流穿過耳膜,閉上眼睛,腦海里出現的是一千多年前那場驚心動魂的楚漢之爭。
《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劉邦,所以曲子是慷慨激昂胸有成竹的,這是一種群體力量的較量。劉邦聽從張良、陳平建議,單方面撕毀與項羽簽定的鴻溝和議,向楚軍主動發起戰爭。由韓信率領的三十萬漢家軍,再加上彭越等人的其它盟軍,把項羽合圍於垓下,十萬楚軍被殺了有八萬之多。四面楚歌下,項王以為營地被漢軍盡數佔有,倉皇下帶領八百精銳騎兵突圍出去,後被漢軍一路追殺至烏江邊,最後只餘二十八騎,逼得項王引頸自刎。
因琵琶在音色上的穿透力極強,尤其在武曲氣勢的表現上,也比其它樂器更有優勢,所以表現戰爭激烈的場面一般都用琵琶。狀元有文武之分,琵琶也有文武,武曲重在敘事,文曲重在抒情。自古以來,琵琶演奏者男性為多,女性也有,如王昭君等,不過較男性演奏者來說還是要少一些。我們在一些古裝電視劇里經常看到美女抱著琵琶出場,這其實是一種誤導,只不過是因為琵琶適合彈文曲,而且文曲也更多一些,而且女性演奏要比男性演奏更容易讓觀眾接受些。
《十面埋伏》是十大琵琶名曲之首,也是所有琵琶曲中最難彈的,別稱《淮陰平楚》。全曲章回體結構,共分三個部分,十三個小段。第一部分是決戰前的准備:列營、吹打、點將、排陣、走隊;第二部分兩軍對擂:埋伏、雞鳴山小戰、九里山大戰、項王敗陣、烏江自刎;第三部分得勝歸來:眾串凱、諸將爭功和得勝回營。
現在普遍聽到的《十面埋伏》都是經過劉德海改良後的版本,如果想聽老版的話,可以在網上找下林石城版本的。林石城大師的《十面埋伏》用的是四相十三品的古琵琶,這裡面更注重左手的技法,左手用的揉弦和並弦多些,絞弦用以模擬兵器撞擊的聲音,並弦則是模擬千軍萬馬的嘶鳴聲,右手用的搖指、滾指多些。而劉德海大師更注重右手的技法,掃輪、掃拂、滾指、搖指、彈、挑等,左手揉弦多一些,用的是六相二十四品的琵琶,在音域上來說,更豐富一些。
劉老和林老兩個版本雖都是《十面埋伏》,但完全是兩個不同的版本,最大的區別在曲風和演奏技法上。不過,劉老爺子的《十面埋伏》也分年齡段,我個人更喜歡劉老爺子晚年演奏的版本,在氣勢上更加磅礴激昂,年輕時候彈奏的《十面埋伏》在氣勢上要相對弱一些。
看過劉老晚年演奏的版本,一頭華發,一人一椅一琵琶,神情專注,看著琵琶像看著情人般溫柔。但彈奏的曲子卻比年輕時更加剛烈,指尖盡是殺伐之氣。ang ang ang ……前三聲掃輪中間的留白最精妙,渲染的是一種草木皆兵的緊張氛圍,直接奠定了整首《十面埋伏》的基調,我最喜歡的也是這個部分。我聽過很多其它版本的開場,但是氣勢沒有出來。其它版本的《十面埋伏》不是手速慢了,就是有雜音,再么就是把一個大武曲硬生生彈成了文曲。
從前只聞佛山無影腳,今朝得見劉老無影手。彈到戰爭最激烈的時候,劉老已與琵琶融為一體,只看見劉老的手的影子在閃,根本看不清指法。一曲完畢,眼含熱淚,起身鞠躬,台下掌聲經久不息。這么快的輪指、滾指、搖指、掃輪、掃拂手速下,每一個音都很純凈圓潤,一絲不苟,沒有一點雜音,這除了需要一定的天分和苦練之外,技巧也很重要。尤其是輪指的時候,很多人最容易在這個地方出現雜音。
輪指是五根手指一起輪,其中大拇指的力量是最大的,無名指和尾指的力量較弱,所以要控制好每個手指的力量,過弦要快准狠。琵琶乃民樂之王,所有民族樂器中最難練的,《十面埋伏》這首曲子,沒有個七年八載,是彈不出來的,光練手速就得個三年五載。彈琵琶講究的是左右手的平衡與協調,右手難的是輪指的手速,左手難的是揉弦、絞弦與並弦,有並兩弦、三弦、四弦的,其中並四弦是最難的一種,左手要有足夠的力道,女性一般能並到兩根到三根弦,男性在力道方面比較有優勢。
著名琵琶演奏家吳蠻女士也是劉老的得意門生,她彈奏的《十面埋伏》相對劉老來說,還是欠缺了些力道,有點偏陰柔。劉老師承林石城大師,林大師更厲害,出生中醫世家,畢業於中國醫學院,後棄醫從樂,任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可以說是新中國民樂的奠基人,而且是琵琶界的第一國手,在棄醫從樂前已是遠近聞名的中醫大夫。林大師又師承沈浩初,比較有意思的是沈大師也是棄醫從樂,這師祖三人都是浦東派系的傑出代表,且都是桃李滿天下。
林大師的演奏也極富特色。見多了其它的搖頭晃腦表情動作誇張的民樂演奏者之後,林大師的演奏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舒適感。太多的民樂演奏者過於外在的形體表達了,面部表情誇張,肢體動作誇張,而忽略了音樂內在的情感傳達,只能稱為外向表演型演奏者,而林大師一看就是宗師極別的,一人一椅一琵琶,坐姿儀態都很美,很多人演奏時是要看琵琶上的弦和相,以及品,林大師是直接盲彈,坐在那兒氣定神閑的演奏著最為激烈的武曲《十面埋伏》。心有海嘯,面卻平靜無波,將內在飽滿的情感通過樂曲表達出來,這才是手藝人應有的姿態。
『肆』 用琵琶彈奏出的曲子
我是學琵琶的,今年剛好考完滿級
就挑幾首我個人比較喜歡的吧(絕對不是在網上搜的)
以下按難度排序(數字越大等級越高):
一級的:鳳陽花鼓,蘇武牧羊
二級的:紫竹調(名字不錯^_^),春天
三級的:金蛇狂舞(這首很經典),旱天雷
四級的:忘了- -
五級的:倒垂簾,三六,大浪淘沙,出水蓮,歡樂的日子,陽春白雪
六級的:故鄉的太陽,飛花點翠,
七級的:寒鴉戲水,梅花三弄,送我一支玫瑰花,劃船曲,高山流水,天山之春,歌舞引,瀏陽河
八級的:趕花會,彝族舞曲(這是我最喜歡聽的一首,強推*^_^*),渭水情,新翻羽調綠腰,土耳其進曲(這首是外國曲子改編的,很難學- -,但感覺不錯)八月桂花遍地開,春江花月夜(雖然其他樂器也有這首曲子,但是用琵琶也別有一番風味呀~)
九級的:登登登等~~~重頭戲來了~這首詩琵琶特有的曲子,別的樂器想彈也談也彈不來的~!——十面埋伏!(強強強推~),霸王卸甲虛籟(每次彈這首心裡都會有寧靜的感覺。。。),春雨
十級的:狼牙山五壯士,草原小姐妹(這首是我考級時彈的,很有紀念意義滴!),天鵝(這首也不錯,可以讓人平靜下來),老童(這首詩湊數的,可以忽視,但是其他的都很不錯~~!!)
寫完了,琵琶的曲子其實遠遠不止這么多,我寫的這些曲子都是發自內心的為它們著迷過的。寫多了就沒有意思了,琵琶的魅力是貴精不貴多的。
寫了這么多,也是費了我很多時間和精力的,知道還有喜歡琵琶文化的人真的很感動^_^
SO,如果樓主你還不採納的話就太不厚道了!*^_^*
『伍』 中國琵琶十大名曲
1《十面埋伏》不用說了= =
2《霸王卸甲》這兩個武曲是肯定的
3《彝族舞曲》彈琵琶的沒有不會彈這個的
4《天鵝》劉德海作的 很有名
5《春江花月夜》民樂合奏的多
6《金蛇狂舞》比較初級的曲子但是也很有名
7《大浪淘沙》阿炳的琵琶曲
8《陽春白雪》很多版本 算是琵琶的代表了
9《草原小姐妹》這個也不用說了 非常熟悉的旋律一聽就知道的
10《月兒高》在文曲裡面最著名最有代表的曲子
其實十大名曲這樣的有太多了 琵琶曲子非常多。這是我學了10年專業總結能比較代表的就是這10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