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大全 » 昭君四大美女墓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昭君四大美女墓

發布時間: 2022-03-15 04:03:21

⑴ 中國四大美女葬在何處

西施:沉塘,與范蠡泛舟

昭君:葬於昭君墓 昭君墓位於呼和浩特市城南9公里的大黑河畔
貂蟬:第一種版本是昆劇《斬貂》細述呂布在白門樓被曹操斬首,其妻貂蟬被張飛轉送給了關羽,但關羽拒絕收納這位污點美女,怕其水性楊花,朝三暮四,難免為他人所玷污,只有一死才能保全其名節,於是乘夜傳喚貂蟬入帳,拔劍痛斬美人於燈下。貂蟬 劉亦菲版
第二種版本是另一出雜劇《關公月下斬貂蟬》,是說曹操欲以美色迷惑關羽,使其為自己效力,遣貂蟬前去引誘。貂蟬使出渾身解數,上下挑逗,關羽心如磐石,為了自己不受魅惑,殺死了貂蟬。
基於儒家文人的悉心改造,明代以來,貂蟬和關羽的形象,日益貼近士紳階層的倫理標准。
第三種版本出自明劇《關公與貂蟬》,劇中的貂蟬向關羽痛說內心冤屈,詳述其施展美人計為漢室除害的經歷,贏得關羽的愛慕,但關羽決計為復興漢室獻身,貂蟬只好懷著滿腔柔情自刎,以死來驗證自身的政治貞操。
第四種版本陳述貂蟬在憐香惜玉的關羽庇護下逃走,削發為尼,曹操派人追捕,為使桃園三兄弟不再重蹈自相殘殺的覆轍,貂蟬毅然觸劍身亡,一縷幽怨的香魂,追隨國家大義而去。
楊玉環:在馬嵬驛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縊死在佛堂的梨樹

⑵ 昭君墓的人物事跡

很多朋友都或多或少地知道王昭君的故事,都知道這位奇女子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歷史上把這四大美女分別比喻成落雁,傳說昭君出塞路途中,遇到遠歸的大雁,大雁看到如此美貌的女子,驚呆了,忘記了飛翔,於是,從空中掉了下來。
王昭君,名嬙,西漢南郡秭歸肯人氏,就是現在湖北省秭歸縣。西漢元帝時,昭君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所謂「良家子」,指的不是醫、巫、商賈、百工出身。「掖庭」就是後宮,昭君入掖庭後級別是「待詔」,「待」是等待的待字,「詔」是言字旁加一個召見的召,由字面上理解,她的地位是比較低的。
史書記載,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王昭君既然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卻沒有得到皇帝的寵幸。
關於這一點還有一段傳說: 相傳漢宮畫師毛延壽給後宮美女畫像,元帝通過畫像選召宮女,對一般宮女來說,她們入後宮後最大的心願就是得到皇上的恩典,在後宮爭得「三千寵愛集於一身」的優勢,因此她們紛紛用財物賄賂毛延壽,請他們把自己畫漂亮些。毛畫師受人吹捧慣了,而昭君對這種不正之風深有不滿,沒有賄賂毛延壽。於是,畫師便在昭君畫像的眼角底下點了一顆「傷夫落淚痣」,大家可別小看這顆痣,在2000多年前的封建觀念中,人們認為有這種痣的女人是丈夫的剋星,作為封建君主,當然不可能寵幸這樣的女子了。這樣,昭君便沒有機會受寵了。但是,當漢元帝看到昭君本人,發現她並沒有那顆「傷夫落淚痣」時,追悔莫及,可惜一切已成定局,無法挽回,只好作罷。 公元前33年,昭君為了漢匈兩族的團結友好,請求出行,充當漢族的「和親使者」,出嫁到塞北,戶負起進行交給她的為鞏固和加強漢匈兩族團結友好的重大政治使命,為民族友好作出了傑出貢獻。在歷史上出塞和親的女子比比皆是,而且大多是位高身貴的宗教室公主,但是,她們的事跡,絕大多數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大家都知道昭君的丈夫是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單於就是「王」的意思。
昭君從一個漢宮宮女變成匈奴的閼氏的原因是:匈奴是游牧在蒙古高原最早的少數民族,它是古葷粥(xūn yù)即嚴狁(xiǎn yǚn)的後裔,秦漢初之際,匈奴首領冒頓單於統一各部,統一大漠南北廣大地區。
漢初,不斷騷擾漢朝北部邊界一帶。由於當時西漢政權初建,國力微弱,再加上「異姓諸王」努力的存在,中央集權還沒有鞏固,不足以和匈奴對抗。公元前200年,高祖劉邦,發兵30多萬抗擊匈奴,不想被匈奴40萬精兵圍困在平城白登陸山,就是今天山西省大同市郊外,長達7天7夜,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白登山之圍」。面對困境,劉邦採納謀士陳平的計策,向單於的瘀氏,就是妻子,賄賂珠寶,才得以逃脫。
白登山之圍後,劉邦派劉敬前往匈奴去結和親之紙,在此後的六七十年間,和親成為漢朝對待匈奴的一種政策。
漢武帝時期,國力充實到足以抗拒匈奴的時候,便開始採取積極的戰爭方針對抗匈奴,公元前133年和前121年兩次決定性的出擊,使匈奴大敗而歸。
張騫出使西域後,西域各國紛紛歸附西漢,共同攻擊匈奴。而在匈奴貴族集團內部為爭奪「單於」這個最高的統治權力,出現了分裂與內訌,最終分裂為南北匈奴兩去,就是「郅支單於」和「呼韓邪單於」。呼韓邪單於和政敵爭壓最高統治權,兩次被近出走。面對這樣的局面和困境,呼韓邪單於想到了如果依靠漢朝中央政府的幫助,也許能給自己打出一條政治出路,平定郅支,統一匈奴,扭轉局面,但是,等到漢朝消滅了郅支單於之後,呼韓邪單於下場就像郅支單於一樣局勢促使他進一步倒向漢朝。
從公元前49年開始,呼韓邪單於先後三次入漢朝,求見元帝,表示「願婿漢室以自親」,得到元帝恩准。元帝將後宮待詔王昭君許配給呼韓邪單於為妻,封號「寧胡瘀氏」,於是就有了千古美談「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這一歷史事件在漢匈關繫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它結束了漢匈兩族159多年的敵對狀態,把深受戰爭煎熬折磨的兩族人民從戰爭的火坑裡挽救出來,使兩族轉入和平友好的關系。政治方面,匈奴接受漢朝中央政權的領導,打破了舊的歷史格局,促成了塞北與中原的統一。而在經濟文化方面,漢匈「關市」暢通,促進交流,匈奴人從漢人那裡學會了計算和登記的方法,還學會了建築和打井;漢族文化也同樣受到了匈奴文化的影響,比如漢朝政府和民間養馬業的空前發達,就和匈奴馬匹的大量輸入,養馬技術的傳授分不開。 對於兩族的人民,和平就是一切,昭君出塞,單於附漢為他們帶來了和平與富足。
《漢書》記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呔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這段話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百姓安居樂業,生產發展的幸福圖景。 所以,用歷史唯特主義的觀點看待這一歷史事件,就是它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趨勢,反映了人民和平安定的願望,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緩和並穩定了民族關系,在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中, 這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 昭君出塞和親,是當時漢匈雙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漢元帝為紀念這次和親,改元為竟寧,意為和平安寧。呼韓邪單於把昭君封為寧胡閼氏,即胡漢友好皇後。匈奴呼韓邪單於歸漢和昭君出塞,也反映了當時各族勞動人民的共同願望和要求。在呼和浩特市附近的漢城和包頭市附近的西漢晚期墓葬中出土的「單於和親」、「千秋萬歲」、「長樂未央」、「單於天降」等瓦當和「單於和親」4字磚,以及「單於和親」、「千秋萬歲」、「安樂未央」12字磚說明長城沿線各族人民對和親和昭君出塞的熱情頌揚。昭君出塞和親,播下了漢匈和平睦鄰的種子,這顆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對以後漢族與北方各兄弟民族的團結友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不幸的是,王昭君與呼韓邪單於結婚僅兩年,呼韓邪單於就去世了。她和呼韓邪單於生了一個兒子,名叫伊屠智牙師。呼韓邪單於死後,昭君又依據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習俗,改嫁呼韓邪單於第一閼氏所生的長子復株累單於雕陶莫皋。昭君與雕陶莫皋生有兩女,長女名叫須卜居次,即須卜公主,小女名叫當於居次,即當於公主。
昭君和呼韓邪單於結婚時,年齡大約20歲左右,估計在新莽年間(公元前9年~23年)去世。據敦煌發現的唐代《王昭君變文》記載,昭君去逝後,埋葬儀式按匈奴習俗進行,非常隆重。棺槨穹窿,更別方圓。醞五百瓮酒,殺十萬口羊,退犢燖馳,飲食盈川,人倫若海。一百里鋪氍?毛毯,踏實而行。五百里鋪金銀胡瓶,下腳無處。單於親降,部落皆來,傾國成儀,乃葬昭軍(君)。漢孝哀皇帝(公元前6年~1年)也差使楊少征前往單於處弔唁。隆重的葬儀,反映了匈奴對昭君的懷念和對漢匈和親的肯定態度。 昭君出塞後60年,是漢匈和睦相處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區在內的整個漠南和平發展的60年,出現了牛馬布野人民熾盛的繁榮景象。飽經戰亂之苦後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漢匈各族人民,深深地愛戴著王昭君。民間傳說,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韓邪單於。她出塞時,和呼韓邪單於走到黑河邊上,只見朔風怒吼,飛沙走石,人馬不能前進。昭君款款地彈起了她所帶的琵琶,頓時狂風停止呼號,天上彩霞橫空,祥雲繚繞,地下冰雪消融,萬物復甦。一會兒,遍地長滿了鮮嫩的青草,開遍了絢麗的野花。遠處的陰山變綠了,近處的黑水澄清了。還飛來了無數的百靈、布穀、喜鵲,在她(他)們頭頂上盤旋和歌唱。單於和匈奴人民高興極了,於是就在黑水邊定居下來。後來,王昭君和單於走遍了陰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裡,哪裡就水草豐美,人畜兩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劃,地上就會出現一條玉帶般的河流和片片綠茵茵的嫩草。昭君還從一個漂亮的錦囊里取出五穀種子,撒在地下,於是就長出了五穀雜糧。昭君去世時,遠近的農牧民紛紛趕來送葬,他們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地壘起了昭君墓。傳說昭君墓一日三變,「晨如鋒,午如鍾,酉如樅」。就是說,昭君墓早晨猶如一座山峰,中午猶如一座鼎鍾,黃昏時猶如一棵雞樅(傘菌科圓錐形菌綱植物)。

⑶ 古代四大美女的墓是什麼樣子

昭君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楊貴妃死於馬嵬坡,今陝西興平縣有楊貴妃墓,佔地3000平方米;貂蟬、西施下落不明,墓地不詳

⑷ 古代的四大美女現在的墓分別在哪裡

楊貴妃廣西玉林容縣真武閣貴妃園
西施在安徽渦陽縣西陽集
貂蟬在成都
王昭君在「青家」內蒙古呼和浩特
其他地方也有但是忘了

⑸ 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她的墓為何沒人去盜

想必大家都知道王昭君,也知道昭君出塞的故事,王昭君是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其他幾位分別是貂蟬、楊玉環、西施。人們分別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來形容她們,王昭君大家對她的美譽是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時候,她的美麗讓天上正在飛行的大雁都忘記了揮舞翅膀掉了下來。

就是這樣一個無私奉獻的人,就算盜墓賊見了她的墓想必也會繞著走,畢竟王昭君活著的時候,給漢朝人民帶來了和平,自己卻過著凄慘的生活,總不能讓她死了也得不到安寧吧。王昭君的傑出貢獻讓她的墓不會被盜,還有一個原因是所謂的王昭君的墓究竟是真是假也沒有人知道,所以盜墓賊也就不去盜了。

⑹ 昭君墓的介紹

呼和浩特八景之一—昭君墓

昭君墓位於呼和浩特市城南9公里的大黑河畔。是西漢王昭君(王嬙)的陵墓。亦稱「青冢」。蒙語稱「特木爾烏爾虎」,意為「鐵壘」。

昭君墓墓身為人工夯築的封土堆,高達33米。遠望陵墓呈青黛色,傳說每年深秋時節,塞外草衰,唯有昭君墓上草色青青,因此,歷代相傳稱為「青冢」。「青冢擁黛」是呼和浩特八大景之一。

昭君墓墓前為王昭君與呼韓邪單於策馬並騎的青銅塑像,還有董必武的題詠詩碑,詩雲「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抒胸臆懣,舞文弄墨總徒勞。」後院陳列著清代以來有關昭君墓的碑刻。

昭君墓佔地1.3公頃。墓前有平台及階梯相連,與中原地區漢代帝王陵墓的形制頗近。第二層平台及墓頂各建有一亭。佇立墓頂,極目遠眺,陰山逶迤崢嶸,平疇阡陌縱橫,墓草青青,古木參天。

昭君墓周圍景色宜人,加上晨曦或晚霞的映照,墓地的景色似乎時時都有變化。民間傳說昭君墓一日三變,「晨如峰,午如鍾,西如從」,更增添了昭君墓這一塞外孤墳的神秘色彩。

王昭君名嬙,西漢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漢元帝時入宮為宮女。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於入朝求和親,王昭君自願充當和親使者,嫁給匈奴呼韓邪單於。昭君出塞後的60年間,漢與匈奴兩個民族一直和平相處,匈奴境內的經濟文化得到發展。王昭君受到各族人民的愛戴。

⑺ 四大美女的墓誰最華貴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

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西施,今浙江紹興諸暨人,姓施名夷光
四大美女
別名西子,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容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西施的死因至今還是一個謎,因此她的的墓地也無從得知。
有傳以下幾種:《史記》三家注的說法有華容縣說,定陶縣說和(山東肥城)陶山說三種
在今天的安徽省的從蒙城到渦陽的公路邊的西陽集鎮。有一個碩大的土丘,土丘四面環水。當地人稱它叫范蠡孤堆,又叫它峨嵋山。這是一座已歷二千四百餘年的古墓葬,這個墓葬在1981年出版的《中國名勝詞典》中,確認它是范蠡冢, 范蠡墳又稱峨嵋山,因為是與西施合葬的緣故。

王昭君是漢元帝時以「良家子」的身份入選掖庭的。當時,呼韓邪來朝,漢元帝敕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
昭君墓,又稱「青冢」,蒙古語稱 「特木爾烏爾虎" ,意為「鐵壘」,是史籍記載和民間傳說中漢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座落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大黑河南岸,始建於公元前的西漢時期,是由漢代人工積土,夯築而成。墓體狀如覆斗,高達33米,底面積約13000平方米,距今已有2000餘年的悠久歷史,是中國最大的漢墓之一,旅遊帶動了周圍地區的經濟發展,現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貂蟬,是我國民間傳說中人物,為東漢末年司徒王允家的義女,為拯救漢朝,由王允授意施行連環計,使董卓、呂布兩人反目成仇,最終借呂布之手除掉了惡賊董卓。之後貂蟬成為呂布的妾,董卓部將李傕擊敗呂布後,她隨呂布來到徐州。下邳一役後,呂布被曹操所殺,貂蟬跟隨呂布家眷前往許昌,從此不知所蹤。

楊玉環(公元719年-公元756年):號太真。 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為唐代宮廷音樂家、舞蹈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被後世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她出生於宦門世家,父親楊玄琰曾擔任過蜀州司戶。她先為唐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後,又被公爹唐玄宗冊封為貴妃。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發動叛亂,隨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楊玉環於六月十四日,在馬嵬驛死於亂軍之中,香消玉殞。

楊貴妃墓其實只是楊貴妃的衣冠冢,位於陝西咸陽市興平市馬崽鎮西500米處,距西安60公里。墓呈半球形,冢高3米 ,整座墓冢都用青磚包砌,墓後有一座高約6米的楊貴妃大理石塑像。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貴妃墓為一半坡上的小陵園,大門頂額橫書「楊氏貴妃之墓」園內正面一座三間的仿古式獻殿,過獻殿即是墓冢,高3米,封土四周砌以青磚。傳說婦女用貴妃墓上的土搽臉,可去掉臉上的黑斑,使面部肌肉細膩白嫩。因此,其墓土被稱為「貴妃粉」,遠近婦女爭相以土搽臉,連外地遊人也要帶包墓土回去,於是墓堆越來越小,守墓人不斷給墓堆添土,但不久又被人取光。為了保護墳墓,只好用青磚將其包砌。這樣,人們就再也無法從墓上取土了。墓前有一碑樓,上刻:「唐玄宗貴妃楊氏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