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冬至南方吃湯圓,北方吃餃子,代表什麼寓意。
冬至,俗稱"冬節",在古代是很隆重的節日。在二十四節氣中,冬至也最受重視。
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春天已經不遠了。這時外出的人都要回家過冬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閩台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是全家人團聚的節日,因為這一天要祭拜祖先,如果外出不回家,就是不認祖宗的人。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長了一歲。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櫃床燈的後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後才能烤食。如果這時家裡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後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還有些家庭在傍晚,用應時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這一天"曬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過,在這天的陽光下曝曬後收藏起來,留給日後有病的人煮粥吃。
Ⅱ 為什麼北方人的餃子和南方人吃的餃子不一樣
南北方餃子的不同,是因南北方人個性迥異、水土不同之故。
吃餃子的區別上,北方餃子水煮居多,蒸餃其次,煎餃再次。南方餃子,煎餃居多,像武漢要麼煎餃,要麼有單獨的鍋貼,是餃子的變種。福建多蒸餃,大概與福建人喜歡煲、蒸,講究原味有關。
是的,北方將餃子作為一種儀式性的食物,是春節時候必吃的,是無數北方人去國懷鄉的鄉愁寄託。為什麼作為一個遊子,我的眼睛總是含有淚水,因為我對餃子、我對這片國土愛得深沉!
Ⅲ 北方餃子 那麼南方是什麼
很多傳統的節日北方都要包餃子,但對於南方人來說,包餃子並不是那麼的頻繁,一般他們會吃甜的湯圓或者是包一點餛飩。所以說北方的餃子。南方的湯圓。
Ⅳ 南方和北方吃餃子蘸料是不是不一樣
不太一樣 北方蘸料醋 蒜泥
南方的話剁椒加醋
Ⅳ 南方餃子與北方餃子有何不同
南北方餃子主要是包法不同。外形不同
北方餃子皮是一個個擀出來的。外形象個耳朵。
南方餃子是先擀一張大麵皮,再切成方形小麵皮,包成類似元寶一樣的形狀。
再就是不同地區根據口味不同,配餡也有所不同。
Ⅵ 論南方和北方餃子的區別,真的是好吃不過餃子
作為一個喜歡吃餃子的中部人,既喜歡哈爾濱等東北水餃,也喜歡四川抄手,還喜歡煎餃、餛飩、雲吞,同時既喜歡帶湯的也喜歡乾的,既喜歡個頭大的,也喜歡個頭小的。
對於南北方餃子的區別,個人直觀經驗是北方的都是乾的,蘸醬吃,種類的花樣在餃子陷;南方的餃子在做法上的花樣就很多,多是帶湯吃。至於提到餃子皮、餃子陷、餃子形狀,各地的特色是有不同的,但也不能完全依據其一劃分。
說到餃子好吃的共同點都在:餃子皮薄;餃子餡料調味合適,食材是食者喜歡的。
Ⅶ 為什麼在新年南方要吃湯圓,北方要吃餃子呢
孩子。。。 你這都不知道呀? 有好好上地理課沒? 哥哥我告訴你哈! 雖然我也知道。。 但還是網上說的比較全 我發給你看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台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徵團圓發財。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面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於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大臣東方朔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動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作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 ,,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武帝准湊,「元宵姑娘」終於見到家人。此後,便形成了元宵節。 關於元宵節習俗的形成,說法頗多,但一般變為在漢代就初具雛形。史載漢武帝的時候,漢室要祭祀一位叫"太一"的神明。據稱泰一是當時相當顯赫的一位神明,地位在五帝之上,並有恩於漢帝,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較隆盛。相傳另一位漢室皇帝漢文帝也和元宵節有關。 元宵又叫湯圓,歷史上還有許多別稱 「面繭、粉果、元寶、湯餅、圓不落角」等等,直至明永樂年間才被正式定名為「元宵」.元宵分有餡,無餡兩種。無餡的個小,味甜,以白糖、桂圓、桂花、藕丁、蜜餞為佐料,又稱「珍珠湯圓」,有餡的個大,狀如核桃。北方元宵多為甜餡,有白糖、豆沙、芝麻、山楂等類,南方的則甜、咸、葷、素皆有,尤以寧波湯圓,貴陽吳家湯圓著稱。 .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這首清朝的《上元竹枝詞》就反映了北京老早以前就有元宵節吃湯圓的習慣,並且當時已有以出售湯圓著稱的字型大小。 正月十五元宵節將至。元宵是燈節。在中國,唐朝遺留下來燈節觀燈的習慣一直在民間流傳著。另外,元宵節吃湯圓的風俗也一直保留到現在,因為在上元節的晚上——元宵吃湯圓,人們也就習慣地把湯圓叫做「元宵」。 元宵佳節,北京的飲食、糕點鋪,甚至連馬路兩邊都設攤兜售湯圓,家家戶戶在正月十五這天都吃碗熱氣騰騰的湯圓,人們是多麼留戀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風俗呀! 湯圓又叫湯團、粉果,因為熟了浮在水上,古代又叫它浮圓子。人們在元宵節吃湯圓,實際上是思念親人、渴望團圓的意思。宋代周必大寫《元宵煮浮圓子詩》是我國最早描繪湯圓的詩: 「今夕知何夕?團圓事事同。 湯官尋舊味,灶婢詫新功。 星燦烏雲裹,珠浮濁水中。 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周必大是南宋孝宗時大臣,平時整肅軍政,勵精圖治。這首短詩里已經流露出他舉碗盼望全國人民團聚的思念,連灶下生火的丫頭都為大家煮食湯圓時浸沉在思念故鄉那種深沉的情緒里感到詫異呢!吃湯圓,憶親人,這個習慣就一直傳到現在。
Ⅷ 冬至北方吃餃子南方吃什麼
冬至大如年。北方無疑是吃餃子,而南方呢,當然也離不開吃,那就是吃湯圓。
湯圓是以濕糯米粉揉團後,再塞入內餡,有點像包餃子,但湯圓是包成圓球。這里要說的是,湯圓不是元宵,元宵是備好餡料和在糯米粉中「滾」出來的。
南方有些地方吃圓子。圓子和湯圓也不一樣。圓子用大米粉搓成一個指節大小,加料(比如豬筒骨、墨魚干,芋子等)煮成粥狀。
包湯圓
希望採納。
Ⅸ 南方人和北方人吃餃子的區別
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
南方沒有什麼統一的習俗,各吃各的,不同的省,習俗不一樣,同一省不同的縣,過年吃的東西可能也不一樣。這與南方的方言一樣,南方很多地方,不同的縣說話都互相聽不懂,或者聽起來費力,因此過年吃的東西不同也不奇怪了。
而北方不論哪個省,過年基本上都要吃餃子,因此吃餃子,也就容易被人當成中國人過年的象徵。因為13億人里,吃餃子的人數遠遠多於吃扣肉、粽粑、殺雞、吃湯圓的。
吃餃子的來歷,有無數的文章探索,比如「交子」等等諧音,古人的事,這里就不重復了。僅說現代人,吃餃子的意義沒有什麼可探討的,文化就是文化,文化就是不問為什麼,大家糊里糊塗自然而然這樣做,非這樣做不可。
現在吃餃子的,不僅是北方百姓,軍隊也是要吃餃子的,不論哪個地方的部隊,過年的時候總要全體官兵一起包餃子。
這就是吃餃子的意義:重在包,大家一起包,這是一種氣氛。吃餃子主要是一種象徵,而不在於美食。
要講烹調,中國有三大菜系,魯粵川,還有的加上淮揚菜,變成四大菜系,比較正規的是七大菜系,還有分成十幾種的,不論怎麼個分法,魯菜都是第一大菜系,北方人的烹飪水平是很高的,魯菜是皇家菜,也是現在的國菜,國宴以魯菜為主。以為北方人不會做菜於是包餃子,那是錯誤。
拿山東來講,年三十晚上一定要吃餃子,這是過年的象徵,而且要包出足夠的餃子,初一要吃一天。因為初一要四處拜年,基本上一天不能休息,餃子起了快餐的作用。
從初二開始,是女兒女婿回娘家的日子,每個山東人要在這一天去看姥姥、舅舅,山東人的習俗,女婿是貴客,因此家家是來貴客的日子,從初二開始,煎溜烹炸做大菜招待親人,就不吃餃子了。
歸納起來,北方人不是不會做菜,而是最會做菜,僅僅是什麼時候做的問題。餃子起的是象徵作用、快餐作用。
這與南方不太相同,南方人不怎麼串門拜年,大年初一人們不是一家家走遍,於是就有時間在家裡做菜。北方人初一沒有時間,太忙。
在北方農村,餃子是婦女們包,到時候妯娌們坐一起共同包,這是一年到頭團聚的時光,如果沒有包餃子這樣的活兒,婦女們就坐不到一起,因此這個習俗是非常重要的,凝聚了一家人。在城裡,男人也得包,全家人老老小小坐在一起包餃子,這種天倫幸福是一年難得的,因此也就特別被人看重。
這也是為什麼軍隊規定過年非要包餃子的原因,官兵一起包餃子,重在團結,團結才有戰鬥力。
因此,吃餃子本身並不是美食,包餃子、全家人坐在一起,象徵意義更大。
除了年節以外,招待客人,包餃子也是非常大的面子。如果到北方人家裡做客,主人包餃子招待,應該明白這是對客人最大的尊重最大的歡迎。不管餡兒是什麼,花了多少錢,心意要領會。這是主人花了許多時間做成的,付出的時間就說明了一切。
好比到南方有的地方,主人殺一隻雞招待客人,殺雞請客是對客人最大的尊重,喜歡不喜歡吃雞肉不要緊,要領會主人的盛情。
另外,親人要出遠門,山東人也會包餃子送行,這有講,餃和腳同音,臨行吃餃子,走路腳有勁,這也是親人的一片心意。
Ⅹ 為什麼冬至南方是吃湯圓,北方是吃餃子呢
習俗不同。在南方一些地區,則比較盛行吃冬至團(冬至丸),取其團圓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菜、果、蘿卜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也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實際上,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葯材以及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嬌耳湯」的葯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要吃餃子也因為餃子有「消寒」之意,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