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鴻章是什麼時期的人
1、李鴻章是清朝末期人。
2、人物簡介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忠。
3、個人影響
李鴻章作為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曾經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後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2. 李鴻章有幾個女兒
李鴻章一生當中有兩個女兒,而這兩個女兒並不是李鴻章的原配夫人生的,而是他的妾室趙小蓮生的。
李鴻章的家庭子嗣並不多,只有一個兒子和兩個女兒。由於其第一個兒子早亡,長時間沒有兒子的他只能過繼了自己哥哥的孩子,但是他對於女兒的關愛更多一些。
李鴻章有兩個女兒,都是趙小蓮生的,分別是李經(又名菊耦)和李經溥兩個女兒。李鴻章的這兩個女兒都是他的掌上明珠,他沒有古代傳統的重男輕女的思想,對於兩個女兒的喜愛超乎尋常。
但是兩個女兒的命運都不是很好,一個嫁給了大自己二十幾歲的人做了填房,最後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守寡,另一個嫁給了小自己六歲的人,一輩子都被嫌棄老,所以說兩個人的結局也不好。而其中的李菊耦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她的孫女可是鼎鼎大名的,她就是張愛玲。婚後十五年,張佩綸56歲時鬱郁而終。李小姐則活到1929年的民國時期,她養花讀書,將小孫女張愛玲培養成著名的作家,則已是後話了。
3. 李鴻章有多少資產,是不是個清官
是的,李鴻章給後人留下了巨額財富!
今天的李鴻章故居佔地面積3500平方米,由李府和淮系展館組成。但這只是真正李鴻章故居的十分之一不到,最鼎盛時期李家占據了淮河中路的半條街,所以有「李府半條街」之稱!
20世紀50年代,李鴻章家族故居臨街的部分分別被改建成淮河百貨公司和其他商店。後面的房屋先是被皖北人民銀行和安徽省人民銀行使用,後劃歸合肥市工商銀行,被當作了宿舍。於是,李鴻章故居才縮減到今天這樣,但仍然規模宏大!
1870年代,剛剛明治維新的日本就派數千軍隊登上台灣島進行測繪和修建堡壘。清廷不敢與日本開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由於管理不善和腐敗,兵工廠生產的武器質量低下,對付農民軍還行,碰上近代訓練出的日本軍隊跟燒火棍差不多,所以只好息事寧人,承認日本對琉球的吞並,並出巨資請走台灣島上的日本軍隊!
可見李鴻章還真只是一個裱糊匠而已。不過,這個裱糊匠撈錢的能耐還一流的。
4. 李鴻章是怎麼樣的一個人物
李鴻章,建立了中國第一支以忠誠和能力著稱的西方海軍北洋海軍,高瞻遠矚手段老辣,是國際外交中佼佼者 。
作為淮軍、北洋海軍的創始人和司令員,洋務運動的領導者和晚清的重要大臣,李鴻章建立了中國第一支以忠誠和能力著稱的西方海軍北洋海軍。曾任關東宮第三師,文華殿學者,北洋商部大臣,直隸總督,一級蘇義波。他還贈送了太傅和晉侯。中國近代淮軍的創始人和領袖。他與英國大亨羅斯柴爾德家族有私人聯系。李鴻章被維多利亞女王授予皇家維多利亞勛章。他代表清政府簽署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和中法簡明條約。
正如李鴻章所說,最難寫的就是自己的名字。他是個紙板工,一生都在糊紙房子。外國人對他評價很高,因為他們還能看到房子。家裡有個管家,管家可以互相交流。這不像房子的主人在發瘋時向世界宣戰。至於我們自己的人,我們看到的都是糊紙,空氣從四面八方漏出,在寒冷和飢餓中生活,我們只是把球燒了。
5. 李鴻章當政時是清朝哪幾個皇帝在位
李鴻章當政時是清朝咸豐、同治、光緒這3個皇帝在位。
1、咸豐:清文宗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詝(1831—1861年),清朝入關後第七位皇帝,道光皇帝第四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即位,以次年為咸豐元年,時年20歲。在位11年。
2、同治:清穆宗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1856—1874年),清朝入關後第八位皇帝。5歲即帝位,終身成為其生母慈禧皇太後垂簾聽政的傀儡。
3、光緒:清德宗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1871—1908年),清朝入關後第九位皇帝。醇親王奕譞之子,因其沖齡踐祚,導致慈禧太後第二次垂簾聽政。在其親政期間,甲午之戰中他力主反擊,大力支持維新變法,但因變法失敗而遭幽禁,直至去世。
6. 李鴻章生命中的三位夫人,分別最後都有什麼樣的下場
為了感謝李鴻章的大恩,吳棠將莫氏作為禮物送給了李鴻章。後來莫氏為李鴻章生下了李經邁。趙小蓮死後,她又被扶正,誥封一品夫人,也算是人生完滿,修成正果了。
7. 李鴻章時期的皇帝是誰
李鴻章時期的皇帝是光緒。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忠。
作為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曾經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後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8. 李鴻章被人稱為李中堂,清朝時期「中堂」是一個什麼樣的職務
說起李鴻章,我覺得大家應該不陌生了,我們在歷史書上學到過,他就是代表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人,他曾代表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在歷史課本上,他被描述成一個對國家不利的人。
他是晚清的重臣,還曾經參與過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因為他擔任過中堂這個官職,所以世人又稱他為李中堂,說到這里,可能很多人有疑問,中堂這個詞我們並不常見,那麼李鴻章所擔任的中堂在當時是什麼官職呢?
但是不管內閣大學士權力高低與否,都是一個管理體系的需要才出現的,這個職位出現就說明它是有用處的,雖然最後內閣大學士的權力被削弱甚至被替代,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大學士的職位在清代確實是非常高的。
正因為如此,在清朝大多數時期,位極人臣權勢顯赫的人物基本上都掛職大學士,和珅也就被稱為“和中堂”,李鴻章被稱為“李中堂”。
9. 李鴻章的功過是非
李鴻章的是非功過是:
作為晚清重臣,李鴻章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領袖之一,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
他與曾國藩等人主導洋務運動是其進步的表現。他也有外交上維護中國的事跡,如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獨自前往談判,最終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戰爭處於不利情況時曾主動用最小代價來達成和解等,都是他衛國有利的一面。
但後人也多詬病李鴻章曾作出的錯誤決策。如過於避戰和重視海防而願意犧牲整個新疆放棄疆防;1885年在完勝日本的情況下簽訂的《中日天津會議專條》。
給予了日本可以派兵進入朝鮮的權利;與日本的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指揮失誤導致軍艦在威海衛被全殲;中法戰爭勝利後反而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等。
雖然這些不利條約和做法受制於各種客觀條件,但他依然要為這些事件的誤國行為承擔很重的責任。另外在早期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他殺人過多。
這也牽涉到湘軍和淮軍的整體評價。洋務運動和他的一系列措施並沒有改變中國繼續淪落,也讓他的功勞並不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