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大全 » 抖音十大美女二胡獨奏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抖音十大美女二胡獨奏

發布時間: 2022-04-15 10:47:03

『壹』 二胡有哪些歡快節奏感強的曲子

歡快節奏感強的二胡曲子有很多,如:《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賓士在千里草原》、《賽馬》、《二胡隨想曲3號~炫動》、《駿馬賓士保邊疆》等,這里推薦一首二胡獨奏曲《戰馬奔騰》。

《戰馬奔騰》是二胡演奏家陳耀星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創作的一首二胡獨奏曲,也是他強力打造的軍營狂想曲。在這首樂曲中,陳耀星先生立意清新,富有獨創,繪形傳神地把戰馬奔騰的形象如浮雕一般凸現出來。陳耀星運用了自己獨特的高難演奏技巧,成功地表現了守衛在邊疆的騎兵戰士的軍營生活,生動的描寫了守衛在邊疆草原的騎兵戰士為了保衛社會主義祖國,苦練殺敵本領的情景,表現了他們英勇頑強、一往無前的戰斗精神。樂曲開創了用二胡表現軍事題材的先例。

樂曲的引子是一段進行曲,一開始就把邊防戰士騎著戰馬賓士的威武形象表現出來。它的主題是富有蒙古民歌音調特色的旋律,第一主題的音調激奮昂揚、節奏鏗鏘,塑造了邊防戰士跨馬橫槍的英武形象。隨著二胡奏出鏗鏘有力的軍歌主題,一股硝煙滾滾、狂風瀟瀟、將士揮戈、萬馬奔騰的氣息撲面而來。抒情如歌的第二主題抒發了邊防戰士熱愛祖國、熱愛和平的深厚感情。樂曲的中段,作者創造性地運用了一些特殊的技巧,如「大擊弓」、「雙弦快速抖弓」、快速的連頓入弓等,把聽眾帶入戰馬嘶鳴、風馳電掣、沖鋒陷陣、頑強格鬥的激烈情景之中,刻畫出戰馬嘶鳴、緊張激烈的賓士場面。接近尾聲,又模擬出沖鋒號的聲音,最後在戰馬嘶鳴聲中突然放慢速度,強有力地結束全曲,讓人彷彿感到刀光劍影隱去,將士們鞭敲金鐙響,齊唱凱歌還的情景。

該曲創造了許多二胡演奏新技法,開創了用二胡表現軍事題材的先例,一上演就引起強烈的轟動。音樂沒有國界。《戰馬奔騰》不僅在國內享有較高的聲譽,而且在國外也大受歡迎。多年來,陳耀星父子多次隨團出國演出,足跡遍及世界各大洲,把《戰馬奔騰》帶到了悉尼歌劇院,帶進了維也納金色大廳,每次演出現場效果都非常好。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聽完《戰馬奔騰》後,到後台拉著陳軍的手激動地說:「小夥子,這個曲子太好了,拉出了我們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的精神。謝謝你!

以下是二胡獨奏曲《戰馬奔騰》曲譜:

『貳』 二胡十大名曲

1、二泉映月
二胡獨奏曲。
《二泉映月》是我國民族器樂曲中不可多得的傳世之作。曲中二泉,即江蘇無錫惠山泉,世稱「天下第二泉」。作者華彥鈞(阿炳)以「二泉映月」為樂曲命名,不僅將人引入夜闌人靜、家清月冷的意境,聽畢全曲,更猶如見人——一個剛直頑強的盲藝人在向人們傾吐他坎坷的人生。作者運用二胡五個把位的演奏,配合多種弓法的力度變化,流露出壓抑悲愴的情調,繼短小的引子後,旋律呈微型流動,恰似作者端坐在泉邊沉思往事。第二樂句只有兩個小節,在全曲中出現六次,它從高八度音上開始,圍繞宮音上下迴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靜,開始昂揚起來,流露出作者無限感慨之情。進入第三句時,旋律在高音區上流動,旋律柔中帶剛,情緒更為激動。主題從開始時的平靜深沉而轉為激動昂揚,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內心的生活感受和頑強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各種技法的經常運用,使音樂略帶幾分悲惻的情緒。這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感情流露。全曲將主題變奏五次,隨著音樂的陳述、引申和展開,所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揮發。此曲纏綿情深,如泣如訴,具有深厚的民族風格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大江南北廣泛流傳,深受喜愛。

2、良 宵
二胡獨奏曲。
原名《除夜小唱》,民族音樂家劉天華創作於1928年。《良宵》是作者除夕與學生、友人歡聚時的即興之作。在除夕之夜歡樂情緒感染下,作者興致頗高,邊拉邊記譜,頃刻而成。此曲音樂形象單一、抒情、清新、明快,給人以怡然自得之感。樂曲充分發揮二胡各把位演奏的性能特點。全曲分三段,第一段主要在上把上演奏,旋律流暢、渾厚如歌;第二段主要在中把演奏,旋律明亮,激情有力;第三段主要在下把演奏,旋律昂揚、華彩多姿。全曲短小精悍,一氣呵成。作者通過輕盈柔和、灑脫自如的旋律,生動描繪了他與友人歡敘守歲、共度良宵的愉悅心情。六十餘年來,此曲仍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曲中表現出的歡樂和激情,達到樂器性能的極致發揮,是二胡曲中的精品。

3、聽 松
二胡獨奏曲。
華彥鈞(阿炳)曲。相傳宋朝時候,金兀術被岳飛打敗、狼狽逃竄至無錫惠泉山下,躺在聽松石上,心驚肉跳地傾聽宋朝兵馬喊聲震天的聲音。此曲便是描寫這個故事,所以又名《聽宋》。這一說法雖屬牽強附會,但樂曲氣魄豪邁,感情奔放,也可作此解。作者通過松濤借物詠懷,在贊揚民族英雄岳飛軍威的同時,傾注了他剛直不阿的性格和堅定自信的意志。曲調剛勁有力、跌宕起伏;結構前後對稱、主體突出。氣魄宏大的引子,猶如呼嘯的松濤震盪山谷,使人感受到一種堅毅不拔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樂曲的旋律進行酣暢,一氣呵成。前半部以微弱的顫音和斷奏引出強有力的號角音調,後半部採取不規整的自由變化重復。全曲速度和力度倏忽多變,具有戲劇性效果。在演奏上大都採用一字一弓,就是在極快速度的十六音符時也字字清楚有力,這是樂曲氣勢豪放的因素之一。此曲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情感強烈而氣勢磅礴,是一首難得的佳作。

4、空山鳥語
二胡獨奏曲。劉天華歷經十年做成此曲。標題采唐代王維詩句「空山不見人」之意。作者以富於民族性的旋律,在民間傳統演奏手法的基礎上,運用專業創作技巧、構成一首結構完整、富有詩意的樂曲,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樂曲描寫了深山幽谷中群鳥歡鳴,生氣盎然的景象。樂曲以擬聲手法模仿百鳥啁啾聲,在音樂中深深滲透了作曲者的情感。結構上共五段,另加引子和尾聲。引子猶如山林召喚,空谷回聲,意境深遠、靜穆,引人神往。接著,非常活躍的旋律進行,作為「人」的形象出現,在全曲貫串始終,時而單獨出現,時而與鳥鳴結合,宛若自然景色給予「人」的清新愉悅心情與自由自在的鳥語交織融會。樂曲中使用了輪指(左手無名指、中指、食指依次快速按同一音)、大幅度滑音演奏手法和旋律上大三和弦的分解,表現了作者在創作上的革新精神,使二胡這一古老的樂器面目一新。

5、寒春風曲
二胡獨奏曲。
華彥鈞(阿炳)作曲。樂曲的一部分曲調、演奏手法與《二泉映月》相近,但曲調較多地在明亮音區進行,更為活潑流暢,舒展寬廣,使聽者感覺到明媚的春天正在走近。阿炳(1893-1950),是我國著名的民間音樂家,江蘇無錫人。曾一度淪為街頭流浪藝人,飽受苦難,雙目失明。阿炳作品很多,是我國音樂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琵琶曲《昭君出塞》、《龍船》;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風曲》、《聽松》等。其作品滲透著傳統音樂的精髓,情真意切,感動人心,充滿藝術的生命力。
6、 月 夜
二胡獨奏曲。
劉天華作曲。1918年夏天,劉天華在月下納涼,不禁觸景生情,信手操起二胡望月抒懷,樂思如流。寫成了此曲的初稿,六年後定稿。樂曲旋律舒展柔美,委婉質朴,在以級進為主的旋律進行中,不時出現六度、七度和八度的大跳音階,跌宕生姿、不拘一格。全曲分三段,主要採用展衍的旋法,如春蠶吐絲,連綿不斷;每斷尾句是固定終止型,具有一唱三嘆的特點,好似作曲家由衷的贊嘆聲。全曲有月白風清的意境,但更多的則是感情的抒發、志趣的流露,不禁使人想起唐代詩人劉方平的《月夜》詩:「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7、流波曲
二胡獨奏曲。
民間藝人孫文明的代表作。作者是浙江紹興人,幼年雙目失明,因喪父生活貧困,只得背井離鄉,以算卦糊口。後專攻胡琴演奏,靠賣藝為生。樂曲是他流落他鄉困苦生活的自我寫照。解放後,隨著生活改善、心情開朗,先後創作了《彈六》、《流波曲》、《四方曲》,《人靜安心》等八首二胡曲。並在演奏技法上進行探索和創造,如《彈六》一曲為模仿彈弦樂器,不用千斤;在《人靜安心》一曲中嘗試採用四胡八度定弦,以奏出八度和音;創造類似洞簫音色的技巧用於《夜靜簫聲》等。

8、病中吟
二胡獨奏曲。
《病中吟》又名《安適》或《胡適》,是劉天華的處女作,1915年初稿,1918年定稿。曲名即「人生向何處去」之意。1915年,作者遭到失業、喪父,貧困打擊,積郁成疾,病中想拉二胡以遣愁緒,又被親友視為不務正業。他感到處境艱難,前途渺茫。在此種心境下,孕育了《病中吟》旋律初稿,把當時鬱郁不得志的心情,人生安適的感嘆,逆境中的掙扎和走投無路的痛苦,都傾注在樂曲中。但這並不是一首絕望的悲歌,而是有所期待的,感人至深的內心獨白。樂曲第一段表現了苦悶彷徨,「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緒,旋律如泣如訴、纏綿委婉。第二段節奏果斷有力,旋律較為急速,表現了一種要從苦悶的重壓下解脫出來的願望,以及誓與周圍黑暗勢力作斗爭的抱負。第三段和尾聲表達了奮斗的意志不斷加強和在逆境中掙扎前進的感嘆和苦衷。當音樂的發展到達頂點時,旋律忽然中斷、情緒急轉直下,十二度的下行滑音、造成了一種回腸欲斷的悲慟效果,全曲在宛如痛苦呻吟一般的顫音中結束。作者在標題中提出的人生「安適」的問題,通過音樂的時而幽咽微吟,時而激憤高歌,時而深情傾訴,時而呻吟嘆息,表現得淋漓盡致。

9、三寶佛
二胡獨奏曲。
樂曲中的《三汲浪》曾被揚琴家嚴老烈改編為廣東音樂《旱天雷》,表現了人們在久旱逢甘霖時歡欣的情緒。樂曲的其他部分婉轉悠揚,節奏流暢,二胡及配器的演奏都作了細致處理,使音樂更為動聽。

10、光明行
二胡獨奏曲。
劉天華作於1931年春。這是一首振奮人心的進行曲,旋律明快堅定,節奏富有彈性,表現了舊時社會知識分子不斷追求進步和光明的心情。在樂曲中,用主和弦的分解進行構成號角式音調,在樂曲中占著主導的地位。全曲共分四段,另有引子和尾聲。在我國民族音樂傳統可用的循環變奏的基礎上,採用西洋的復三部曲式的特點,結構嚴整。在引子中,可以聽到堅定整齊的步伐行進聲,然後出現小鼓式的敲擊節奏和昂揚的音調。第二段進行曲風格的旋律,舒展流暢,優美如歌。第三段以富有彈性的音型加以重復、移調,不斷呈現,猶如人們踏著矯健步伐,昂首闊步地前進。尾聲中,當情緒發展到高潮時,又運用了緊縮重復的手法,使音樂更加熱烈;最後又出現了模擬軍號聲的主三和弦分解進行的旋律,這一切都使全麴生氣勃勃,充滿勇往直前的進取精神和對光明前途的樂觀自信。

『叄』 二胡都有哪些技巧

二胡弓法:長弓.分弓.連弓.快弓.顫弓.頓弓.斷弓.
斷弓
也稱之為「保持音」,它的符號是「-」,寫在音符的上方。 斷弓,顧名思義也是使音符斷開的一種運弓技巧,是頓弓的姐妹弓法,常與頓弓合起來使用。 斷弓與頓弓的相同之處是:不論是分弓還是連弓,音與音之間都要斷開。 它們的不同之處是: 1、斷弓的發音比頓弓略長。 2、斷弓要求發音時力度保持一致,不要帶有彈性。而頓弓則要求發音短促,富有彈性。 3、在演奏法上,斷弓要求右手手指始終保持對弓子的力量,不可松開。它的停頓是靠弓子停止運動來實現的,其中沒有弓毛對弦壓力緊松的變化。因此發音是頭尾平行的線段狀。而頓弓的發音則是富有彈性的點狀。 斷弓和頓弓一樣,也有分斷弓(即一弓演奏一個斷弓音)和連斷弓(即一弓演奏多個斷弓音)之分。演奏連斷弓時,要注意弓毛始終貼住琴弦,在連弓狀態下靠弓子均勻的停頓來完成音符之間的間隔.

頓弓
是二胡常用的弓法之一,它的符號是「▼」,寫在音符的上方(它與跳弓「▽」是兩種不同的弓法技巧)。頓弓的「頓」是停頓的意思,它是使音符之間有所停頓的一種弓法。頓弓是依靠手指敏捷的動作,使弓毛在弦上一緊一松地交替進行,同時配合弓子的拉推運動,以發出短促的、富有彈性的聲音來。它的實際發音只佔音符的一半時值,另一半時值休止。 演奏外弦頓弓時,右手如同擰螺絲刀的動作,輕微敏捷地向左(擰松螺絲的方向)轉一下,這樣拇指就會對弓桿施加一個力,同時中指也要向外頂一下弓桿,使弓毛貼住外弦,配合弓子短促的拉推運動,以發出聲音。當聲音發出的瞬間,弓子要立即停止運動,右手復原放鬆,使弓毛浮在弦上(不離開弦),聲音而止,由此完成一個外弦的頓弓動作。演奏內弦頓弓時,以右手中指和無名指向內有彈性地「勾」一下弓毛,使它貼住內弦,同時配合弓子短處的推拉運動,以發出聲音。在聲音發出的瞬間,弓子立即停住,中指和無名指放鬆,使弓毛浮在弦上,聲音而止,由此完成一個內弦的頓弓動作。在頓弓換弦時,弓子要始終保持平直運行,完全依靠手指敏捷的動作來改變弓毛的貼弦方向,而不應該用弓子前後晃動,或上下點弓頭的方法來幫助換弦。 在演奏頓弓時要注意: 1、手腕要放正,不可偏於內屈或偏於外伸。 2、右臂要保持自然鬆弛,不可緊張僵硬。 3、弓子只可左右運動,不能有類似擊打的上下動作,以避免打琴筒發出雜音。
頓弓包括「分頓弓」和「連頓弓」兩種。
分頓弓,就是一弓演奏一個頓音,一般都用中弓部位來演奏。
連頓弓,就是一弓演奏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頓音,多則可奏二三十個頓音。 中速的連頓弓在演奏方法上與分頓弓大同小異,所不同的只是在完成一個頓音動作後,連頓弓要以相同的弓向來演奏第二個、第三個、乃至更多的頓音。快速的連頓弓也稱「飛弓」,在演奏方法上與中速的連頓弓有所不同,它是依靠右臂在非常緊張的狀態下來奏出頓音的。將快速連頓弓的動作分解一下,也可以理解為近似顫弓加拉弓(用推弓的情況很少)的結合。在演奏快速連頓弓時,全右臂都要處於較為緊張的狀態,一面顫弓一面往外拉(或往裡推)來奏出連續的快速頓弓。其關鍵在於顫弓要勻,拉弓(或推弓)要穩,兩者在速度比例上要恰當,左手的按指動作還要與之默契地配合。
頓弓是二胡常用的弓法之一,它的符號是「▼」,寫在音符的上方(它與跳弓「▽」是兩種不同的弓法技巧)。頓弓的「頓」是停頓的意思,它是使音符之間有所停頓的一種弓法。頓弓是依靠手指敏捷的動作,使弓毛在弦上一緊一松地交替進行,同時配合弓子的拉推運動,以發出短促的、富有彈性的聲音來。它的實際發音只佔音符的一半時值,另一半時值休止。 演奏外弦頓弓時,右手如同擰螺絲刀的動作,輕微敏捷地向左(擰松螺絲的方向)轉一下,這樣拇指就會對弓桿施加一個力,同時中指也要向外頂一下弓桿,使弓毛貼住外弦,配合弓子短促的拉推運動,以發出聲音。當聲音發出的瞬間,弓子要立即停止運動,右手復原放鬆,使弓毛浮在弦上(不離開弦),聲音而止,由此完成一個外弦的頓弓動作。演奏內弦頓弓時,以右手中指和無名指向內有彈性地「勾」一下弓毛,使它貼住內弦,同時配合弓子短處的推拉運動,以發出聲音。在聲音發出的瞬間,弓子立即停住,中指和無名指放鬆,使弓毛浮在弦上,聲音而止,由此完成一個內弦的頓弓動作。在頓弓換弦時,弓子要始終保持平直運行,完全依靠手指敏捷的動作來改變弓毛的貼弦方向,而不應該用弓子前後晃動,或上下點弓頭的方法來幫助換弦。 在演奏頓弓時要注意: 1、手腕要放正,不可偏於內屈或偏於外伸。 2、右臂要保持自然鬆弛,不可緊張僵硬。 3、弓子只可左右運動,不能有類似擊打的上下動作,以避免打琴筒發出雜音。 頓弓包括「分頓弓」和「連頓弓」兩種。分頓弓,就是一弓演奏一個頓音,一般都用中弓部位來演奏;連頓弓,就是一弓演奏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頓音,多則可奏二三十個頓音。 中速的連頓弓在演奏方法上與分頓弓大同小異,所不同的只是在完成一個頓音動作後,連頓弓要以相同的弓向來演奏第二個、第三個、乃至更多的頓音。快速的連頓弓也稱「飛弓」,在演奏方法上與中速的連頓弓有所不同,它是依靠右臂在非常緊張的狀態下來奏出頓音的。將快速連頓弓的動作分解一下,也可以理解為近似顫弓加拉弓(用推弓的情況很少)的結合。在演奏快速連頓弓時,全右臂都要處於較為緊張的狀態,一面顫弓一面往外拉(或往裡推)來奏出連續的快速頓弓。其關鍵在於顫弓要勻,拉弓(或推弓)要穩,兩者在速度比例上要恰當,左手的按指動作還要與之默契地配合。 在演奏連頓弓時,有兩點需要特別的注意:1、合理分配弓段,使每個頓音都能擁有一份長度相等的有效弓段,要避免前面的頓音用弓過多,而後面的頓音弓子不夠用。 2、如果一弓內頓音較多,一定要在前一弓將弓子推(或拉)到弓根(或弓尖)部位,以爭取獲得盡可能多的有效弓段。 二胡學習者在頓弓方面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三個點: 1、演奏頓弓時弓子向上翹起,給頓弓增加了「喀嚓、喀嚓」的雜音。 2、發音後右手沒有放鬆,致使弓毛壓迫琴弦,制止了餘音,這樣演奏的頓弓缺乏彈性。 3、發音過長,使頓弓與保持音相混淆。

顫弓
也稱為抖弓或碎弓,是二胡常用的弓法之一,它的符號為「///」,寫在音符的右下方。顫弓是利用弓子快速地反復推拉運動,從而發出類似琵琶輪指一樣碎密的聲音,其實際效果為三十二分音符的同音重復。這種弓法演奏漸強、漸弱或自由延長等都較為方便。弱奏時多用於描寫遼闊、寧靜、遙遠的意境。強奏時多用於表現激動的情緒和渲染熱烈的氣氛。 顫弓在演奏方法上與快弓很相似,它也是將動作的「軸」放在小臂的中部,使肘和腕成為平衡的兩端。以大臂微微的緊張顫動,帶動肘部振動,通過「軸」的作用,腕部及手指自然地也就帶動弓子快速地左右平行運動了。顫弓與快弓的區別在: 1、顫弓的換弓頻率遠比快弓要快;2、快弓在音符的個數上是可控的,而顫弓在音符的個數上是不可控的,一拍顫動八下或十下都可以; 3、顫弓常根據力度的強弱變換用弓部位,而快弓的用弓部位一般都放在弓子的中部; 4、快弓要求發音清晰,每個音要呈點狀,因此貼弦要實;顫弓則要求震顫細密,使發音由點組成線狀,因而貼弦度與快弓相比要小一些。

演奏好顫弓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大臂要微微地緊張,以支撐住小臂。但一定要注意控制好大臂適當的緊張度,過於緊張會使發音僵硬,且不能持久;過於松垮又會使顫弓不易控制,發音模糊。小臂以下部位要相對放鬆,做到上緊(指大臂)下松(指小臂、腕部及手指)。顫弓在弱奏時用弓部位可靠近弓尖,貼弦不要太緊,震顫的幅度要小,一般在一二公分左右,但頻率一定要快。在強奏時用弓可靠近中弓部位,貼弦要實,震顫幅度要大,一般可在五公分以上,頻率不一定太快。顫弓不論強弱,都要注意震顫均勻和避免拉推弓發音不統一的不良傾向。 二胡學習者在顫弓方面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三點: 第一,手臂的緊張度控制或分布不恰當; 第二,頻率過慢或震顫不均勻,使顫弓的效果變成了「一盤散沙」; 第三,弓子運行不夠平直,呈斜線運動或呈圓圈狀運動。

快弓,
是指以每分鍾120拍以上的速度,用分弓演奏十六分音符的一種弓法。快弓是二胡演奏必須掌握的一種高難技法,也是目前學習二胡的朋友感覺到最難把握的。為什麼說快弓比較難掌握呢?這是因為它需要演奏者兩手的密切配合,而且必須做到音位準確,時值均勻、發音清晰、富有顆粒性,而且在快速的樂段中,常常包含有快速換弦、快速換把等高難技巧,這就更增加了快弓的難度。因此,快弓技法的掌握情況常作為衡量一名二胡演奏者掌握技術程度的高低。 在以往的二胡教科書里,有人一直認為快弓是分弓的加快縮小,就是分弓的動作,分弓動作動作再加快縮小,就是快弓的演奏動作。但隨著現代二胡技法的飛速發展,對這個觀點已經有了不同的認識。「長弓的動作加快縮小,就是分弓的動作」是正確的,但快弓的演奏動作,就不是簡單的分弓動作的再加快縮小了。我們仔細地分析一下長弓與快弓的動作樞紐(即運動的「軸」),就可以清楚的知道二者之間的差別了。長弓:在拉弓時,隨著以腕部為先動點向右拉出,右臂逐漸向外伸展,直至弓尖;在推弓時,以大臂內收為先動點向左推進,小臂和手腕隨之而回歸,直至弓根。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演奏長弓時,上至大臂部位,下至腕、指部位,都是向同一個方向運動的,即拉弓時都向右伸展,推弓時都向左回歸,它們運動的「軸心」在肩部。 分弓:因其速度並不太快,其動作的「軸」仍可放在肩部。 快弓:在拉弓時,手指帶動弓子向右運動,而肘部卻要向左擺動;推弓時,手指帶動弓子向左運動,肘部卻要向右擺動。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演奏快弓時,手和肘是同時向對方的相反方向均勻地擺動的,它們運動的「軸心」應放在小臂的中間。這些就是長弓、分弓和快弓在運動「軸心」方面的差異。 快弓的貼弦度比起長弓和分弓來要大得多,而且這個貼弦度是需要始終保持的。就是說,在換弓時弓毛也要緊貼著琴弦的,每一弓都要有「嘎」的一聲音頭。這樣的奏法如果放慢來演奏,聲音會很噪,不好聽,但加快演奏,其發音就會顯得清晰、飽滿。如果在換弓時貼弦度不能保持,使每個音都失去了音頭,奏成棗核形,那麼快弓的發音就會是「呼嚕呼嚕」地含混不清了。 那麼,我們演奏快弓時,左右手都各自需要達到什麼要求能? 在演奏快弓時,右手是主動因素。節奏的快慢、句首的音頭、強弱的變化等等,都由右手來掌握和控制。因此演奏時必須做到: 第一,十六分音符的時值非常准確、均勻;
第二,每個音的音頭要清晰、果斷;
第三.強弱變化或快速換弦等都不能影響速度的穩定。
在快弓演奏過程中,左手是處於被動因素的,對它的要求就是要使按指的「點」准確地和右手每個音的音頭對在一起,不論音符多麼復雜,或是換把、跳把多麼困難,都不允許使動作滯後,而與弓子的音頭錯開。但實際上,快弓的「難」主要就難在左手上,因為兩只手相比,左手的動作要復雜的多,按指、換把、跳把等動作,都是由左手來完成的,而且都必須在音與音之間極為微小的間隙中完成,同時還要保證其音準,這確實是具有相當大的難度,需要演奏者通過大量嚴格的訓練才能達到運用自如的程度。因此,練習快弓需要循序漸進,不要急於求成,可以先從慢拉開始,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以後,再按照樂曲中所規定的演奏速度來演奏快弓。
(另外我感覺拉快弓手的動作形式很重要,左右手要套准.拉弓有點像生煤爐搖扇子的動作.)

連弓
用一弓演奏兩個或兩個以上音符的弓法,我們就稱之為連弓,在二胡的樂譜上,是用連線來表示的。
連弓通常用在抒情、優美而富有歌唱性的旋律中,要求發音圓潤、連貫。連弓的組合是千變萬化的,少則兩個音一弓,多則二三十個音一弓,而且連弓中每一個音的時值也往往不同,加上強弱的變化等等,就使連弓的演奏變得非常復雜了。 演奏好連弓有如下四條原則:
1、要掌握好弓段的合理分配,演奏幾個音的連弓,就要將有效弓段平均分成幾份來使用,只許略有「盈餘」,不許梢有「超支」,以避免弓子不夠用。如果是時值不同音符的連弓,就要以最小的時值為單位來分配。2、一弓內音符多、用弓較長的連弓在運弓上與長弓一樣,也受著弓子杠桿作用的制約,因此,在演奏這種連弓時,也要考慮到這個因素。如在弓根部位起弓,弓子的壓力和速度就要稍減,前半弓分配給每個音的有效弓段就要盡量地節省,以留有更多的弓子來滿足拉到弓尖部位時加速、加壓的需要。如在弓尖部位起弓,則壓力和速度就要適當增加,以求得音質的平衡。一弓內音符少、用弓較短的連弓,運弓上與分弓有相似之處,但在換弓時應遵循第四條原則。連弓的音質與音量變化和長弓、分弓一樣,也是「壓速比例」不同調配的結果。
3、運弓要柔軟與均勻,右手動作應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不能受左手換指動作的牽制,尤其是不能用弓子在分配單位上打拍子,但如果是樂曲的需要,增另當別論。
4、一般來說,連弓奏法在換弓時,要盡量地減少痕跡,使歌唱性的樂句尤如以一弓奏出,這樣才能發揮出連弓應有的效果。連弓顧名思義是一種連貫的弓法,但音樂是變化無窮的,有時候會遇到要求連弓奏出顆粒性的情況。那麼,如何奏出連弓的顆粒性呢?這種極富動感的連弓大體上有兩種奏法:
一種是運弓相當連貫,利用左手手指有彈性的擊弦來奏出顆粒性。
另一種是用連續的波弓奏法來使音符帶有顆粒性。當然,這種顆粒性並不十分顯著,而更多地帶有保持音的成分。 在實際的演奏中,連弓大多不是等長的,而且常常是與分弓等其它弓法混合使用的,這就要求演奏者在不同的弓區、不同長度的弓段中獲得均衡的音質。要做到這一點,仍需要用調整貼弦度的方法來解決,其方法與演奏分弓時相同。

分弓通常是指在中速的情況下,每弓只演奏一個四分音符或一個八分音符的弓法,用中弓部位來演奏。一般來說,樂譜中凡沒有連弓記號者,都表示用分弓來演奏。但快速的分弓我們稱之為快弓,在運弓動作上與中速的分弓是不同的。
下面我們來談談分弓在演奏動作上的特點。
分弓在運弓動作上是長弓速度的加快與幅度的縮小,仍然要求拉弓時以手腕為先動點向右拉出,推弓時以大臂為先動點向左推進。由於用弓幅度較小,因此手腕動作也要相應地減小。因為一音一弓的演奏帶來了頻繁的換弓,所以換弓的技法在分弓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說分弓的性格,主要體現在換弓方面。反過來說,換弓的軟硬度,也就決定了分弓的軟硬度。而這種軟硬度與長弓一樣,也是通過手腕動作的剛柔程度來實現的。如果是較為連貫的換弓,手腕動作就要適當地柔和,使手臂的力量通過手腕餓緩沖作用到達手指。如果是強勁的換弓,就要求每一弓都帶有音頭,那麼手腕的動作就要適當地加大,使手臂的力量在手腕處積聚,通過腕部的突然甩動,來帶動弓子爆發性地加速,以奏出剛健的音頭。還有一種帶有保持音狀態的分弓,這種分弓介於柔和與剛健之間,既不帶音頭,又要求每個音十分清晰。此時手指就要始終保持對弓子的作用力,手腕的動作應盡量減少,而依靠手臂的動作直接帶動弓子的左右運動來完成,這樣才能演奏出這種分弓應有的效果。
二胡學習者在分弓方面容易出現以下四個問題:
1、拉推弓聲音不平衡;
2、拉推弓動作上下掂動;
3、演奏分弓時手腕或肘部動作過大;
4、兩手配合不佳。分弓的時值是不同的,
那麼,對於不同時值的分弓怎樣保持音質上的統一?我們知道,分弓的組合可以是千變萬化的,拉推弓的時值往往也是不同的。如:切分音、長短弓組合等等。音的時值不同,所用弓子的長度也必然不同,但發音卻要求是一致的,這就需要用調整貼弦度來做到了。一般來說,音符的時值長,用弓也必然較長,弓速往往較慢,要保持一定的音量,貼弦度就要稍大;而時值較短的音符,有時為了將弓子拉(推)到預定部位,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走完較長的弓段,弓速就很快,為了使發音和其它音符相統一,貼弦度就要適當地減小。前面已經講過長弓貼弦度的增減要依靠小臂細微的旋轉動作來完成的,這一點在分弓的演奏中也是完全一致的。

長弓,是指在慢速的情況下,用全弓來演奏的一種弓法技巧,它是二胡運弓的基礎。由於此種弓法要求從弓尖到弓尾保持一種穩定的音色和音質,所以需要長久的、耐心的練習,才能達到專業演奏的要求。
要拉好長弓,我們就要掌握長弓的一些基本要領和動作。
長工的基本動作是:
拉弓時,右手腕要稍稍向外突起成「外伸狀態」,以腕部為先動點向右拉出。要注意,大臂不要過早地向外伸展,以致肘部過分抬高,造成「大臂架起」的不良傾向。大臂應在弓子運行至靠近中弓的部位時才逐漸地向外展開。另外,在拉弓時,右臂不可向右後方運動,使弓子拉成一個圓弧狀。每個人的手臂長短有一定的差異,不必強求都要拉到弓尖部位,所以,當拉到右臂伸直時,就可以看作弓已拉滿。在右臂伸直後,手還要帶動弓子向右拉出幾厘米,使腕部逐漸轉換到「中間狀態」。
推弓時,要以大臂往回收作為先動點,帶動小臂向左推進。此時,手腕應成「內屈狀態」。當大臂收完後,小臂繼續向左推。小臂收完後手還要將弓子推進幾厘米,使手腕再次轉換成「中間狀態」,以便開始下一個拉弓的動作。在演奏中,這些動作需要自然、融合、協調地來完成。
二胡的長弓具有以下兩個最基本的要求:一是「平」,二是「直」。
什麼叫「平」呢?我們所說的「平」,就是弓毛要與弦始終成90度角。從二胡的構造來看,千斤與琴桿的寬度要比琴碼與琴桿的寬度略小,也就是說,當琴桿處於正直狀態時,琴弦是有一定斜度的。因此,要求弓毛與琴弦成90度角,弓根部分就要微微地抬高一些。但這只是「微微地」抬高一點兒,而有很多的演奏者是將弓根部分過多地抬高了,以致弓毛與弦的角度小於90度,這是不正確的。
什麼是「直」呢?所謂「直」,就是要求弓毛在運行過程中始終靠近(注意!不是靠緊)琴桿。要使弓子沿著一條正直的軌道運行,這條軌道正是弓桿的延長。在過去的藝人圈中,就有「會拉的一條線,不會拉的一大片」的說法,說的是早期的二胡都把松香直接燙在琴筒上,弓子的運行會在松香上留下痕跡。如果弓子走得直,將所燙上的松香拉出一道凹槽,留下的痕跡就是一條線;如果弓子走的不直,那麼留下的痕跡就是一大片了。
初學二胡的人,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握長弓要領,就會很容易地出現以下9個方面的問題:
1、弓子運行不平直;
2、運弓時手腕動作不正確;
3、換弓時腕部有上下動作;
4、運弓的始動點不正確;
5、在換弓中手腕轉換的瞬間,左手手指突然松開,造成換弓痕跡過大;
6、運弓中壓速比例不恰當,致使音質不理想;
7、有的演奏者習慣於多用弓子左(中弓至弓尖)三分之二的弓段,而對右(弓根)三分之一的弓子卻很少用到,甚至根本不用;
8、演奏時,弓毛不能呈扁狀貼弦,而是呈圓狀,以致碰到兩根弦而發出不必要的雜音;
9、運弓過程中拇指位置游移。
因此,我們在練習長弓時,必須達到以下要求: 好的長弓演奏應該是動作正確、運弓平直、力量傳導通暢、壓速比例恰當,在發音上要做到圓、松、凈、通、勻。長弓訓練不單是練習長音而已,它還是氣息控制、發音意念,以及音色質感的訓練途徑。初練時要用意識來控制,熟練後慢慢變成下意識的動作,最後達到「意到即氣到,氣到即音到」的程度。

lz,打不下了,指法方面在下一張。。。。

『肆』 二胡獨奏

聽了您的錄音,感覺您可能已有幾年的練習經歷,有一定的甚礎。二胡演奏的基本要求是音準、節奏和音色要好,其它樂器應該也是如此。您的音準不錯;節奏不太穩,至少拍子要准;音色似也有提高的餘地。這幾個基本要求可以說是拉好二胡的必要條件,不能初步達到,別人聽起來會不舒服。
二胡演奏的較高要求是藝術表現力,讓人聽了感動。拉二胡和說話、唱歌、唱戲一樣,講究吐字行腔,語氣聲調變化,每個字都很清楚但沒有語氣聲調的變化,就會和小學生朗讀課文一樣,缺少感染力。建議您到中國二胡藝術網看看天津音樂學院呂鴻燕、西安音樂學院牛苗苗等的一對一教學視頻,領略一下二胡到底應該怎麼拉。
至於技術方面,得體的裝飾音會使效果錦上添花,但過多、隨意加裝飾音,聽起來會感覺油滑,另外拉二胡揉弦會增加感染力,易多練習,您好像是在用手指扣揉,聽起來好像抖抖嗦嗦,拉歌曲時很少用。
作為業余演奏,您拉得不錯,有一定的功底。祝您在拉琴中得到精神享受,技藝不斷提高。

『伍』 贊美二胡的句子有哪些

1、每一次回到故鄉身旁,發現故鄉又老了一些,從村莊的意像中分明讀得出幾分滄桑。走在高高的田埂上,沒有拾稻穗的孩子們,沒有了大樹旁的陣陣笑聲,榕樹下也沒有了祖父拉二胡的聲聲悠揚。

2、又是汴梁的秋天,積累了整整一個春夏的枝葉悄然凋零,幾片落葉的背後,是二胡嘶啞的弦歌。 秋天是操琴的天氣。很久以前,教莫大胡琴的師傅說:「春宜繪墨,秋宜操琴。」莫大那個時候還年輕,不理解,師傅也不多解釋。後來經歷的風霜多了,莫大才覺得領悟了。原來春水春樹這種一時繁華的東西最該入畫,否則就流逝了,一時好景色,過去就追不回來。而秋愁如此,最是消磨意氣,惟有以胡琴的兩根枯弦唱出來才略可慰藉。

3、蟬鳴不像蛙叫那樣短促、跳躍,像聲聲鼓點,而是漫長、高亢、執著,嘶呀嘶,好像二胡。因此夏季田園交響樂隊中,如果說青蛙是鼓手,那麼蟬便是弦樂 師了。試想:炎夏烈日當空,樹枝紋絲不動,連鵝鴨都聚集在樹陰下的時候,如果說沒有這位弦樂師的高亢奏鳴,該會使人感到多麼的寂寞啊!

4、黃昏收起纏滿憂傷的長線,睜著黑色的瞳仁注視著大地。那裡依舊歌舞昇平,但仍有一群人,在燈火闌珊中孤單的注視著另一群人遠去的方向。空中隱約飄來長笛和二胡的聲音,嘶啞,悠揚。

5、古箏叮咚,一聲聲,宛如晨鍾暮鼓敲響了人間幾度迷夢,喚起幾多最真的記憶,是前塵里,吹起蒹葭的長風,掠過我稍有迷茫的心田,把一份難覓的清幽變成一粒種子,植入我的心田,我自當虔誠拜謁,讓它繁茂成參天大樹。二胡悠揚,一陣陣,宛如一把千年的拂塵,飄散著仙風清骨,拂去我心頭的污垢,那些悲喜,就生成一顆流星,閃過一道痕跡,落向茫茫宇宙。回首天涯舊夢遠,只聽凝煙一點淡泣塵。夜色如水,樂聲如水,淋濕了我微薄的衣袖,是樂撩人,亦或是人惹樂?

6、二胡幽怨,在我聽來,總是有著沁入骨子的寒冷,總是血淚般控訴什麼。與這首樂里,二胡的韻律柔成煙,飛揚舒緩,飄逸如一條玉帶,深情縈繞著古箏鋪成的山,想像著,雲煙彌漫中,山峰若隱若現,時而露一隅,時而全部隱匿,而那煙,就輕輕的圍繞,如夢如幻,如詩如畫。是那條名譽天下的白堤,由一座山延伸而出,煙就隨了堤岸一路征塵飄來,不舍不棄,相偎相依,就有了西湖春曉的傾國傾城。二胡陣陣,纏綿低徊,如泣如訴,是一縷縷煙,碧水生成的煙,環繞籠罩著古箏流成的水,不願散去,不肯飄開,依著水,呢喃著君生我未生的蒼涼。一點點的凝聚,一絲絲的纏繞,終於築成那座斷橋。斷橋該是布滿殘雪?不,煙的柔情溶化了雪,流進白娘子水漫金山的法術中,見證千年等一回的誓言。二胡音律如煙,繞著山,環著水,山水相依,青煙曼舞,紫霧蒙蒙,此是人間仙境,暢游期間,飲一壺老酒,掛一把青劍在腰間,乘一葉扁舟,隨水漂流,碧水之上,蒼穹之下,風滿衣袖,意滿胸膛,何等愜意,如若真遂意,夫復又何求?

7、古琴,低沉深奧;二胡,催人淚下;蕭,凄凄涼涼。而古箏,是柔和的,是優美的;有時,又是雄偉的,是有力的。

8、冷雨,聽起來像那戚戚的黑白段子,讓人愁,讓人憂,讓人傷神。可是,如果你細心聆聽,那雨聲是鋼琴的滴滴答答,是二胡的輕輕自白。

9、或許二胡只適合悲歌凄楚,嗩吶只懂得極盡歡笑。若硬要交換,便成了淚水漣漣中強勻出的一錢笑顏,嬉皮笑臉後掩藏著的陣陣心酸。

10、夜,托出一絲微涼,風,輕嗅著窗前的茉莉,淡雅的馨香,匯成一絲溫柔,醉了繁星無眠的夜晚。恰此時,我聆聽到了一曲《一點凝煙》。古典輕柔的樂曲緩緩而來,像是一位失散已久的故友,跋涉千山萬水尋我千百回,嫣然回首時,遇我在茉莉飄香的時刻。欣喜之中,我把心之鎖棄於楊柳堆煙處,敞開心門迎接一首天籟之音。二胡與古箏的完美結合,一個清脆悅耳,讓人想起大珠小珠落玉盤,一個悠揚憂郁,讓人忍不住哀怨點點。闔上眼眸,任思緒飄成庄生的蝴蝶,烙上滄海月明的美麗,在藍田日暖的廣闊中,飛,飛去一點凝煙的境界。

11、自己走過多少條斑駁不堪的小巷,徘徊了一次又一次的滄桑古樹下,行走在思念的邊緣,靜靜的聽著秋風里遣散了不知多遠的二胡聲,慢慢的,我閉上了雙眼,邁著顛簸的步子,去尋找,尋找著勾起我思念的歌謠。

12、音樂緊隨著節拍,開始舞蹈。時而高昂,是而低沉。大提琴在那兒唱歌,咣咣,小提琴在那兒伴舞,刷刷,鋼琴的黑白鍵在那一刻似乎也活躍起來了,纖細的手指撞擊著柔和的琴鍵,一高一矮,奏出一排悅耳的旋律。二胡則調動琴弦,一撥,當,顯然那其中蘊涵著哀痛之音,但卻也與其他樂器配合得天衣無縫

13、古人有風調雨順一說,那意味著豐收與和美,預示著人們的幸福生活。 是啊,雨是多情的使者,帶著上天對人世的恩澤。它們很淘氣,時而溫柔地親吻大地,時而用力地釋放自己,但無疑它們給人間帶來清潤;它是流動的活力,孕育著生命! 站立雨中,深吸空氣,清新濕潤,感覺如聽久了搖滾之後再來一曲二胡獨奏。

14、蒙古包、軲轤車、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註定了是馬頭琴的搖籃,紅高粱、信天游、大風起兮塵飛揚的黃土高坡天生就是嗩吶的世界,而楊柳岸、烏篷船、小橋流水繞人家的江南則永遠便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場。

15、清風醉,煮雨軒,寒月朦朧散似煙。 朱琴琵琶二胡弦,生生世世是何年。 昨日酒,今昔戀,梵音裊裊望天邊。 單人只筆空杯前,朝朝暮暮嘆人間。 蒼天笑,佳人臉,望穿秋水猶可憐。 夕陽斷劍雪山巔,飄飄灑灑舞連翩。 冬已去,春未暖,落花凄凄葬枯顏。 孤影獨身一千年,永永遠遠化桑田。

『陸』 誰有陳耀星和陳軍講解二胡戰馬奔騰的視頻分享下,謝謝啦


前三個為陳耀星老師講解,最後一個是陳軍老師講解戰馬奔騰。

《戰馬奔騰》是二胡演奏家陳耀星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創作的一首二胡獨奏曲,也是他強力打造的軍營狂想曲。樂曲描寫守衛在祖國邊疆草原的騎兵戰士為了保衛社會主義祖國,苦練殺敵本領的情景,表現了他們英勇頑強、一往無前的戰斗精神。

在這首樂曲中,陳耀星先生立意清新,富有獨創,繪形傳神地把戰馬奔騰的形象如浮雕一般凸現出來。陳耀星運用了自己獨特的高難演奏技巧,成功地表現了守衛在邊疆的騎兵戰士的軍營生活,樂曲開創了用二胡表現軍事題材的先例。

《戰馬奔騰》是陳耀星在1976年創作的。當時,全軍第四屆文藝匯演即將舉行,各文藝團體都摩拳擦掌,認真准備。作為第二炮兵文工團的二胡獨奏演員,陳耀星受領創作任務後立即奔赴內蒙采風。期間,騎兵部隊訓練時那勇往直前的氣勢和敢打必勝的精神,極大地震撼了他:創作一首二胡曲把邊防戰士挎槍躍馬的英姿表現出來的激情,在他胸中如大潮奔涌,難以平息。回北京後,陳耀星把自己關在小屋子裡,一天一夜沒有合眼,一氣呵成創作出《戰馬奔騰》樂譜。但在練習中卻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他原本想把琵琶表現馬蹄聲的技巧移植到二胡上來,但由於兩種樂器相差太遠,效果很不理想,練習也一度中斷。一些好心的同事、朋友知情後,紛紛勸他:「憑你的實力,隨便拉個什麼都能得獎,何必自找苦吃呢?」但陳耀星的決心沒有動搖,他多年練琴養成了一個習慣,要麼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一次練習時,不小心弓跳起來,碰到琴弦上,「嗒」的一聲,雖很短暫,但陳耀星卻敏感地捕捉到了——這不就是馬蹄聲嗎?名曲《戰馬奔騰》由此誕生。

樂曲的引子是一段進行曲,一開始就把邊防戰士騎著戰馬賓士的威武形象表現出來。它的主題是富有蒙古民


歌音調特色的旋律,第一主題的音調激奮昂揚、節奏鏗鏘,塑造了邊防戰士跨馬橫槍的英武形象;抒情如歌的第二主題抒發了邊防戰士熱愛祖國、熱愛和平的深厚感情。樂曲的中段,作者創造性地運用了一些特殊的技巧,用大擊弓摹仿馬蹄飛奔聲,用由弱到強的逐漸向上模進,造成一種風馳電掣的速度感,刻畫出戰馬嘶鳴、緊張激烈的賓士場面。樂曲在戰馬嘶鳴聲中突然放慢速度,強有力地結束了全曲。

戰馬奔騰會演會演中,陳耀星激情滿懷的演奏給觀眾和評委帶來強烈的震撼和沖擊。隨著二胡奏出鏗鏘有力的軍歌主題,一股硝煙滾滾、狂風瀟瀟、將士揮戈、萬馬奔騰的氣息撲面而來。中段,他運用自己的《戰馬奔騰》獨創的演奏技巧,如「大擊弓」、「雙弦快速抖弓」、快速的連頓入弓等,把聽眾帶入戰馬嘶鳴、風馳電掣、沖鋒陷陣、頑強格鬥的激烈情景之中。接近尾聲,又模擬出沖鋒號的聲音,最後在戰馬嘶鳴聲中突然放慢速度,強有力地結束全曲,讓人彷彿感到刀光劍影隱去,將士們鞭敲金鐙響,齊唱凱歌還的情景。該曲創造了許多二胡演奏新技法,開創了用二胡表現軍事題材的先例,一上演就引起強烈的轟動。音樂沒有國界。《戰馬奔騰》不僅在國內享有較高的聲譽,而且在國外也大受歡迎。多年來,陳耀星父子多次隨團出國演出,足跡遍及世界各大洲,把《戰馬奔騰》帶到了悉尼歌劇院,帶進了維也納金色大廳,每次演出現場效果都非常好。而最激動的,還是當地的華人。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聽完《戰馬奔騰》後,到後台拉著陳軍的手激動地說:「小夥子,這個曲子太好了,拉出了我們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的精神。謝謝你!」

陳耀星,男,二胡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協二胡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理事、解放軍藝術學院暨中央民族大學藝術系客座教授,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41年5月生,江蘇常熟人。自幼隨父陳舜農習二胡、琵琶、笛、簫等樂器。1958年入南京藝術學院音樂系學習。1961年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音樂系,從師於馬友德、甘濤、瞿安華、程午嘉等。1963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78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廣東省公安總隊政治部文工團、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團二胡演奏員。1979年,創作二胡獨奏曲《戰馬奔騰》,參加全軍第四屆文藝會演分別獲優秀創作獎、表演獎,廣為流傳。[4]

其子陳軍也是中國著名二胡演奏家,這一對陳氏父子享譽樂壇,並稱為中國的「二胡雙雄」。

『柒』 誰有完整的二泉映月二胡曲

http://mp3..com/m?f=ms&rn=&tn=mp3&ct=134217728&word=%B6%FE%C8%AA%D3%B3%D4%C2&lm=0
裡面有很多

『捌』 二泉映月課作答案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綠線中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聯系課文內容,理解文中描寫月夜景色和由琴聲聯想《二泉映月》樂曲豐富內涵的語句的意思,並能選用部分詞譜寫一段話,描繪自己所觀察到的月夜景色。
3.感受阿炳創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學習他敢同命抗爭、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4.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4、5白
[教學重點、難點]
體會阿炳創作《二泉映月》的艱辛和這首名曲的豐富內涵。
[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導入新課
(出示坐落在「天下第二泉」旁阿炳塑像的圖片)你知道他是誰嗎?
通過課前查找資料,你了解到哪些有關他的情況?向同學們介紹介紹。
(阿炳,民間音樂家,原名華彥鈞,江蘇無錫東亭人。從小跟父親華清和當道士,學音樂。4歲時母親死了,21歲得了眼病,35歲雙目失明。在無錫以沿街賣唱和演奏各種樂器為生,還經常演唱當日新聞。抗日戰爭時期,演唱過《漢奸的下場》等歌曲;抗戰勝利後,演唱揭露、抨擊國民黨黑暗統治的歌曲。
阿炳創作了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琵琶曲《大泊沙》、《昭君出塞》等名曲。其中最著名的是二胡獨奏曲《二泉月》,大約創作於20世紀40年代。
這篇課文生動記敘了盲人阿炳創作《二泉映月》的艱辛歷課題就是樂曲的曲名:(板書課題)
二、初讀指導
1.自由讀課文,要求:
(1)畫出生字,注意讀准字音,讀順課文。
(2)畫出生字詞及不理解的詞語,藉助字典並聯繫上下文解意思。
2.檢查自學情況。
(1)讀生字詞,相機正音。
患病攙扶積淀坎坷
哭泣泯滅抒發委婉
(2)指名讀,指點學生讀准前、後鼻音,多音字。
(3)指名試讀課文,了解詞語掌握情況和各自然段餓大概內容。
飽經風霜:形容經歷過很多艱難困苦。
靜影沉璧:靜靜的月影如沉在水中的玉璧。(看圖並聯活經驗理解)
縈繞:縈回。文中指泉聲時時在耳邊回響。
坎坷:坑坑窪窪,比喻人生道路曲折、充滿艱辛。(聯系生活遭遇理解)
激憤:激動而憤怒。
二、初讀指導
1.自由讀課文,要求:
(1)畫出生字,注意讀准字音,讀順課文。
(2)畫出生字詞及不理解的詞語,藉助字典並聯繫上下文理解意思。
2.檢查自學情況。
(1)讀生字詞,相機正音。
患病攙扶積淀坎坷
哭泣泯滅抒發委婉
一泓清泉靜影沉璧
(2)指名讀,指點學生讀准前、後鼻音,多音字。
(3)指名試讀課文,了解詞語掌握情況和各自然段的大致內容:
蔥蘢:形容植物青翠旺盛的樣子。
搖曳:搖盪。
飽經風霜:形容經歷過很多艱難困苦。
靜影沉璧:靜靜的月影如沉在水中的玉璧。(看圖並聯系生活經驗理解)
縈繞:縈回。文中指泉聲時時在耳邊回響。
坎坷:坑坑窪窪,比喻人生道路曲折、充滿艱辛。(聯系阿炳生活遭遇理解)
激憤:激動而憤怒。
倔強:性格剛強。
富饒:物產豐富。
3.通讀課文,思考分段。
交流。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二泉的自然環境和小阿炳跟著師父到二泉商月的情景
第二段(第3、4自然段):不幸的經歷沒有泯滅阿炳對音樂、生活的熱愛,他又來到二泉,心潮激盪,似乎聽到人世間的不平之聲。
第三段(第5、6自然段):阿炳在二泉邊用二胡傾吐自己的情懷,創作出不朽名曲《二泉映月》。
4.質疑問難。
三、指導書寫
左窄右寬「饒」右—卜不要多「點」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創設情境。
中秋之夜,瞎子阿炳又—『次來到了美麗的二泉。皎潔的月光照耀著清冽的泉水,淙淙流淌的泉聲撥動了飽受窮困和疾病折磨的阿炳的心弦。看,他用顫抖的手操起了琴弓;聽,如泣如訴的琴聲在池畔回響起來了。
2.聽二胡曲《二泉映月》。
3.你從音樂里聽出了什麼?用一句話簡單說說感受。(提示:彷彿聽到什麼或看到什麼、感到什麼)
音樂委婉抒情,夜深人靜,泉清月冷,阿炳彷彿正坐在泉邊沉思往事;
琴聲很凄涼,好像看到了阿炳流落街頭、賣藝度日的身影;似乎聽到』了阿炳在憤怒質問:人間為什麼有這么多的不平?
彷彿感受到了阿炳的剛直頑強和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4.阿炳用心演奏音樂,你們用心領悟音樂,所以感受都很准確。課文哪一自然段集中體現了這首名曲所體現的內容和意境?
找出來,認真朗讀體會。
二、指導精讀第5自然段
1.自由讀,找出表現阿炳演奏二胡時的動作的語句,用「——」畫出;找出描寫琴聲變化的語句,用「——」畫出;找出琴聲表達的豐富內涵的語句,用「( )」標出。小組討淪。
2.交流表現寫阿炳演奏二胡動作的語句。
(1)聯繫上下文說說對「傾吐」的理解。
(「傾吐」即「傾訴」,從「禁不住」、「不停地滑動」、可看出阿炳抒發情懷的急切和全身心投入創作的狀態)
(2)阿炳要「傾吐」什麼?通過什麼「傾吐」?
3.交流描寫琴聲變化和琴聲所表達的豐富內涵的語句。
(1)出示:
起初,琴聲委婉連綿,有如山泉從幽谷中蜿蜒而來,緩緩流淌。這似乎是阿炳在贊嘆……在懷念……在思索……
①聽音樂起始部分,想像相關畫面,感受樂曲的「委婉連綿」,體會琴聲表現的內涵。
②交流:作者是如何把「委婉連綿」的音樂形象地表現出來的,又是如何把阿炳通過琴聲要傾吐的情懷具體表現出來的?
(比喻句,「似乎是」領起的排比句)(板書:委婉連綿贊嘆懷念思索)
③指導用徐緩、抒情的浯調朗讀,加深體會。自由讀,女生讀。
(2)出示:
隨著旋律的升騰跌宕,步步高昂,樂曲進入了高潮,可擋的力量,表達出……抒發了……
①說說自己對這兩句話的理解。
(板書:升騰跌宕表達出抒發了)
②欣賞音樂高潮部分,進一步體會阿炳通過琴聲表達的感情。
③指導朗讀,語速加快,音調加高,讀出「勢不可擋」的氣勢。自由讀,男生讀。
(3)出示:
樂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響,舒緩而又起伏,恬靜而又激盪。阿炳用這動人心弦的琴聲告訴人們,他愛……他愛……他愛……他愛……
①圈出表現這首樂曲特點的詞語。朗讀理解作者通過這看似矛盾的兩對詞語所表現的樂曲的豐富內涵。
(舒緩而又起伏,恬靜而又激盪)
②樂曲表現了阿炳的悲、苦、恨、怒,更表現了他對音樂和生活的愛。
引讀:他愛——他愛——他愛——他愛一—
提問:「他愛」的內容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4.聽配樂朗讀,想像當時的情景。
三、指導精讀其餘部分
1.過渡:阿炳為什麼能在短時間內創作出這樣內涵豐富、動人心弦的樂曲?讀讀其他部分。
2.第1自然段。
(1)播放「秀美的惠山」錄像片斷.
(2)交流:家鄉美好風光對阿炳的熏陶
(3)指導讀出美感。
3.第2自然段。
(1)交流:師父對阿炳的啟迪和教海。
(2)指導用啟發、語重心長的語氣讀好師父的話,注意強調「傾聽」、「年紀還小」、「許多」、「飽經風霜」等詞語。
4.第3自然段。
(1)從「雙目失明」、「賣藝度日」等詞語可看出他飽受窮困和疾病折磨。
(2)磨難並沒能泯滅他對音樂、生活的熱愛。所以「但是」、「泯滅不了」、「熱愛」、「嚮往」、「多麼希望」等應重讀,表現出阿炳同命運抗爭的精神。
(3)練習朗讀,指名讀:
5.第4自然段。
讀讀,想想,畫畫,議議:
中秋之夜,月光依舊,泉水依舊,可聽泉的阿炳已經歷了無數坎坷,不再是十多年前那個不諳世事的少年了,兩個「想到了」,兩個「漸漸地」和「聽到了」後面並列的短語及語意未盡的省略號,准確、充分地表現了他此日扯眩rj的萬千感慨。他觸景生情,「禁不住拿起二胡」,要把「積淀已久的情懷」「傾吐」出來。
6.第6自然段。
過渡:琴弦即心弦,琴聲即心聲。正是長期積淀在胸的種種情懷,化作創作的靈感,才孕育出這不朽的樂曲。
齊讀。
四、配樂朗讀全文
第三課時
課時目標: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四、五兩段,繼續感受阿炳創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學習他敢同命抗爭、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2、指導學生完成課外作業。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背誦。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默寫生字詞。
患病 攙扶 積淀 坎坷
哭泣 泯滅 抒發 委婉
2、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指導。
二、指導學生背誦四、五自然段。
1、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①、 二泉的景色如何,看到了這景色阿業炳有什麼感受呢?
②、 開始曲子是……有如……。隨著旋律……又……
③、 他這曲子告訴人們……
2、聽錄音,邊聽邊想,邊感知。
3、讓學生分小組自由進行背誦練習。
4、指名背,集體評議。
三、作業指導
1、寫一段話,描繪月夜的優美景色。注意選用以下的詞語。
月光似水靜影沉壁賞月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照耀
2、指導
注意寫的話要有一定的整體感覺,用詞要優美流暢。

附板書設計:
月光似水 靜影沉壁
二泉映月
委婉邊綿 升騰跌宕
教後感

『玖』 阿炳的二胡獨奏,二泉映月的歌詞

歌名:二泉映月

歌手:阿炳

作詞:佚名

作曲:阿炳

聽琴聲悠悠,是何人在黃昏後

身背著琵琶沿街走,背著琵琶沿街走

陣陣秋風,吹動著他的青衫袖

淡淡的月光,石板路上人影瘦

步履遙遙出巷口,宛轉又上小橋頭

四野寂靜,燈火微茫映畫樓

操琴的人,試問知音何處有

一聲低吟一回首,只見月照蘆狄洲

只見月照蘆狄洲,琴音繞叢林

琴心在顫抖,聲聲猶如松風吼

又似泉水匆匆流,又似泉水匆匆流

憔悴琴魂作漫遊,平生事啊難回首

歲月消逝人煙留,年少青絲

轉瞬已然變白頭,苦伶仃

舉目無親友,風雨泥濘怎忍受

榮辱沉浮無怨尤,榮辱沉浮無怨尤

惟有這琴弦解離愁,晨昏常相伴

苦樂總相守,酒醒人散余韻悠

酒醒人散余韻悠,莫說壯志難躊

胸中歌千首,都為家鄉山水留

天地悠悠,唯情最長久

共祝願,五洲四海烽煙收

家家笙歌奏,年年歲歲樂無憂

年年歲歲樂無憂,縱然人似黃鶴

一抔凈土惠山丘噢,此情綿綿不休

天涯芳草知音有



(9)抖音十大美女二胡獨奏擴展閱讀:

《二泉映月》,二胡名曲,是中國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的代表作。

歌曲背景

1959年,在新中國成立十周年時,阿炳《二泉映月》的唱片作為我國贈送外賓的禮物之一,由國內傳到了國外後來美、意法、日等國的一些大型樂團都紛紛改編成配樂協奏曲,在世界各地公演。於是,《二泉映月》成了飲譽全球的世界名曲。

『拾』 半邊天節目主持人張越曾經采訪過一位很會拉二胡的人是誰

陳軍
二胡演奏家(1968-)
1968年生於江蘇常熟,中國著名二胡演奏家、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及中國音協二胡學會理事。四歲起隨父親著名二胡一代宗師陳耀星學習二胡,後在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中國社會音樂學院民樂系及軍藝藝術系攻讀胡琴演奏和創作理論。1982年獲全國少年器樂比賽三等獎,1983年獲北京青年二胡比賽二等獎,1989年獲全國首屆民族器樂「山城杯」電視大獎賽二胡組第一名。陳軍曾多次出訪美國、日本、俄羅斯、德國、法國、匈牙利、波蘭、新加坡和香港等十多個國家及地區演出,受到國際音樂界人士高度評價,譽其演奏極具大師風范,並且是當代中國最傑出的二胡演奏家。1997年夏,他與法國里爾(Lille)國家管弦樂團在香港的合作演出,更是技驚四座,不但懾服觀眾,法國樂人更贊譽他的超技演出,可媲美小提琴大師帕格尼尼,因而贏得「演奏胡琴的帕格尼尼」之美譽。
陳軍以獨奏家身份在國內及海外作經常性演出,中國中央電視台亦多次全國轉播他的實況演奏。他的演奏功力扎實、音質純正、音色優美、技術嫻熟全面,對樂曲的演繹有獨到的理解。除演奏外,他並經常創作嶄新的二胡演奏作品,創作和演奏均具有濃烈的時代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