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林徽因的孫子和孫女都改了姓氏,其中有什麼隱情
林徽因,民國才女,不僅是一位大美女,而且還是一位才女,引得徐志摩等人為之傾倒。她最後選擇了梁啟超之子梁思成,兩人也算是廝守終生。婚後,他們育有一兒一女,女兒名叫梁再冰,兒子名為梁從誡。
不過,令人奇怪的是,梁從誡的兒女,也就是林徽因的孫子、孫女都改了“姓”,不再姓“梁”。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背後有什麼隱情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一探究竟。
因此,我們只能猜測了。結合方帆為人低調的行事作風,我們不難猜測方帆之所以改姓很有可能是不想總是籠罩在梁啟超或者梁思成的光環之下,而是想要隱姓埋名,做一個平凡的人。
『貳』 孫子把七旬奶奶拍成林志玲是什麼情況
近日,網友@王王景 在微博上發了一組奶奶模仿林志玲pose的照片。
@hlosr在河之舟:年輕時絕對大美女兒!
@一回家就變乖啊:好暖啊!奶奶好漂亮。
@小小酥蔓:想我奶奶了,只是很可惜,她沒等到我結婚,沒見到我的寶寶。
@宋宋宋亞南:歲月雖然帶走了奶奶年輕的容顏,卻沉澱下了屬於奶奶獨特的美,願奶奶健康長壽!紅磚美術館,我來了!
『叄』 孫子為練兵殺死皇妃的典故具體是怎麼的
孫子給吳王演練兵法,他把一百八十名宮女分為左右兩隊,指定吳王最為寵愛的兩位美姬為左右隊長,讓他們帶領宮女進行操練,同時指派自己的駕車人和陪乘擔任軍吏,負責執行軍法。
分派完畢,孫子站在指揮台上,認真宣講操練要領。他問道:「你們都知道自己的前心、後背和左右手吧?向前,就是目視前方;向左,視左手;向右,視右手;向後,視後背。一切行動,都以鼓聲為准。你們都聽明白了嗎?」宮女們回答:「聽明白了。」
安排就緒,孫子便擊鼓發令,然而盡管孫子三令五申,宮女們口中應答,內心卻感到新奇、好玩,她們不聽號令,捧腹大笑,隊形大亂。孫子便召集軍吏,根據兵法,斬兩位隊長。
吳王見孫子要殺掉自己的愛姬,馬上派人傳命說:「寡人已經知道將軍能用兵了。沒有這兩個美人侍候,寡人吃飯也沒有味道,請閽軍赦免她們。」孫子毫不留情地說:「臣既然受命為將,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孫子執意殺掉了兩位隊長,任命兩隊的排頭充當隊長,繼續練兵。
當孫子再次擊鼓發令時,眾宮女前後左右,進退迴旋,跪爬滾起,全都合乎規矩,陣形十分齊整。孫子傳人請闔閭檢閱,闔閭因為失去愛姬,心中不快,便托辭不來。
孫子便親見闔閭,他說:「令行禁止,賞罰分明,這是兵家的常法,為將治軍的通則。對士卒一定要威嚴,只有這樣,他們才會聽從號令,打仗才能克敵制勝。」聽了孫子的一番解釋,吳王闔閭怒氣消散,便拜孫子為將軍。
(3)孫子成了大美女擴展閱讀
孫子,又叫孫武,字長卿,春秋末期軍事家,尊稱兵聖或孫子(孫武子),又稱「兵家至聖」,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孫子的曾祖、祖父均為齊國名將,他自幼喜研兵法,頗有心得。公元前532年,齊國發生內亂(史稱「四姓之亂」),孫子便離開齊國,到了南方的吳國,在吳國的都城姑蘇(今江蘇省蘇州市)過起了隱居生活,潛心研究兵法。
在吳國,孫子結識了伍子胥。據《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載,在諸侯爭霸中,南方新興的吳國國君闔閭,為圖霸業,欲攻打楚國,但是,一時難以選出合適的將領。伍子胥常與吳王論兵,他先後七次向吳王推薦孫武,吳王便讓伍子胥拜請孫子出山。孫子晉見吳王,呈上所著兵書十三篇,吳王看後,贊不絕口。
吳宮操練之後,吳王任命孫子為將軍。從此,孫子與伍子胥共同輔佐吳王,安邦治國,發展軍力。
公元前506年冬,吳國以孫子、伍子胥為將,出兵伐楚。孫子採取「迂迴奔襲、出奇制勝」的戰法,溯淮河西上,從淮河平原越過大別山,長驅深入楚境千里,直奔漢水,在柏舉(今湖北漢川北)重創楚軍。接著五戰五勝,一舉攻陷楚國國都郢。
「柏舉之戰」後,楚國元氣大傷,而吳國的聲威則大振,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吳國不僅成為南方的強國,而且北方的齊、晉等大國也畏懼吳國。
孫子一生的著作,主要是兵法十三篇,號為《孫子兵法》,共計五千餘字。除此之外,孫子還有一些論兵法的著作。不過由於它們游離於十三篇之外,所以後來大多失傳了。
《孫子兵法》闡述了戰爭中制勝敵人的規律,軍隊應該怎樣組織和建設,作戰時必須遵循的戰略原則,臨陣擊敵的戰術技巧,一些特殊的戰斗方法,以及軍隊的後勤工作等,《孫子兵法》短短的13篇5000字,體現了孫子完整的軍事思想體系。
孫子的一些軍事觀點和治軍思想,為後世的軍事家傳誦和應用,它是中國軍事史上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他編寫流傳至今的《孫子兵法》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統的兵書,北宋神宗時,被列為《武經七書》之首,被譽為兵學聖典。
全書共分計、作戰、謀攻、形、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十三篇。《孫子兵法》揭示了戰爭的規律,論述了戰爭論、治軍論、制勝論等多方面的法則,具有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為古今中外軍事家、政治家所重視。
《孫子兵法》已有英、日、德、法、俄、捷、朝等文譯本,國際上認為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書」,現在不僅於軍事領域,而且在經濟、體育等方面,都受到了關注和應用。
『肆』 「孫武斬宮嬪」是怎樣一個故事
春秋時期,孫武帶著自己的兵書《孫子兵法》前去拜見吳王。吳王把兵書看完了,想測試一下孫武領兵的本事,故意把180個宮女交給孫武去訓練。
孫武把180人分成兩隊,分別選了兩位最美麗的妃嬪做隊長。孫武命令宮女們都脫掉女裝,穿上男式軍服,手握長戟。開始訓練了,孫武說:「各位宮女,從現在開始,你們就是一名戰士。待會我發令,你們必須遵照去做。
口令「前」,就是向前方看;左,就是向左手方向看;右,是向右手方向看;後,則向後背看。你們聽明白沒?」孫武訓示道。「聽明白了。」宮女嘻嘻哈哈地回答。孫武擊鼓傳令:「向前看!」
眾宮女聽到「咚咚咚」的鼓聲,樂得哈哈大笑,全沒在意孫武的口令。孫武神色嚴肅地重復了一次命令,宮女們依然大笑不止。「兩位隊長帶頭違抗軍令,當以斬首論處。」吳王的兩個美麗的妃子見怒氣沖天的孫武一臉殺氣,嚇得戰戰兢兢。
吳王聞訊趕來,急令刀下留人,向孫武求情道:「請孫先生饒過她們吧,下次再違抗軍令,寡人決不為她們求情。」「國有國法,軍有軍規。倘不從嚴執法,何以訓練出一支軍紀嚴明的軍隊。」孫武道。
吳王說不過孫武,只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愛妃被殺。眾宮女見兩隊長被殺,個個精神倍爭,兩支隊伍風氣一變。此後無論多難的動作,這些柔弱的女子們都能做到規范到位。
(4)孫子成了大美女擴展閱讀
孫武成就
公元前532年的齊國內亂後,孫武毅然到了南方的吳國,潛心鑽研兵法,著成兵法十三篇。公元前512年,經吳國謀臣伍子胥多次推薦,孫武帶上他的兵法十三篇晉見吳王。
在回答吳王的提問時,孫武議論驚世駭俗,見解獨特深邃,引起了一心圖霸的吳王深刻共鳴,連聲稱贊孫武的見解。
公元前506,吳楚大戰開始,孫武指揮吳國軍隊以三萬之師,千里遠襲,深入大國,五戰五捷,直搗楚都,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跡,為吳國立下了卓著戰功。
參考資料
網路-孫武
『伍』 孫子是著名軍事家,關於孫子練兵殺死皇妃的典故具體是怎樣的
典故:
孫子選出宮中美女,共計一百八十人。孫子把她們分為兩隊,派王的寵姬二人擔任兩隊的隊長,讓她們全部持戟。命令她們說:「你們知道你們的心口、左手、右手和背的方向嗎?」
婦女們說:「知道。」孫子說:「前方是按心口所向,左方是按左手所向,右方是按右手所向,後方是按背所向。」婦女們說:「是。」規定宣布清楚,便陳設斧鉞,當場重復了多遍。然後用鼓聲指揮她們向右,婦女們大笑。孫子說:「規定不明,申說不夠,這是將領的過錯。」
又重復了多遍,用鼓聲指揮她們向左,婦女們又大笑。孫子說:「規定不明,申說不夠,是將領的過錯;已經講清而仍不按規定來動作,就是隊長的過錯了。」說著就要將左右兩隊的隊長斬首。吳王從台上觀看,見愛姬將要被斬,大驚失色。
急忙派使者下令說:「寡人已知道將軍善於用兵了。但寡人如若沒有這兩個愛姬,吃飯也不香甜,請不要斬首。」孫子說:「臣下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中,國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於是將隊長二人斬首示眾。
古文原文:
孫子得百八十人。孫子分為二隊,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為隊長,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婦人曰:「知之。」
孫子曰:「前,則視心;左,視左手;右,視右手;後,即視背。」婦人曰:「諾。」約束既布,乃設鈇鉞,即三令五申之。於是鼓之右,婦人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復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復大笑。
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斬左右隊長。吳王從台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
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願勿斬也。」孫子曰:「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遂斬隊長二人以徇。
出處:出自西漢司馬遷《孫子吳起列傳》。
(5)孫子成了大美女擴展閱讀:
人物簡介:
孫武(約公元前545年—約公元前470年),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北部)人 。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或孫子(孫武子),又稱「兵家至聖」,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孫武大約活動於公元前六世紀末至前五世紀初,由齊至吳,經吳國重臣伍員(伍子胥)舉薦,向吳王闔閭進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為將。他曾率領吳國軍隊大敗楚國軍隊,佔領楚國都城郢城,幾近覆亡楚國。
其著有巨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為後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譽為「兵學聖典」,置於《武經七書》之首。
他撰著的《孫子兵法》在中國乃至世界軍事史、軍事學術史和哲學思想史上都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並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哲學等領域被廣泛運用。被譯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該書成為國際間最著名的兵學典範之書。
孫武強調戰爭的勝負不取決於鬼神,而是與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外交努力、軍事實力、自然條件諸因素有聯系,預測戰爭勝負主要就是分析以上這些條件如何。
孫武不僅相信世界是客觀存在的,而且認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運動變化著,強調在戰爭中應積極創造條件,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促成對立面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