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大全 » 孟婆婆變成大美女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孟婆婆變成大美女

發布時間: 2022-05-05 12:34:11

1. 孟婆的簡歷是什麼

做湯的,我估計她生前應該是個大美女,或許不叫孟婆叫孟姑娘。

2. 三途川、夜魂、中卻、深落川、孟婆等出處與關系

據說,當一個人的生命走到了終點,靈魂便會從身體中抽離而出。一切熟悉的情景皆不見,回過頭,眼前茫茫一片。他們說,那叫「黃泉海」。鬼域的起點永遠只見日落入海夕照晚,所以,黃泉永遠只是黃泉。
據說,在三途川渡頭等到船,一路要經過夜魂、中卻、深落川。沿岸排列著江南水鄉式的小宅,微弱的光線蜷縮在無人倚靠的窗檯上,落寞凄清的傍晚。
據說,深落川的盡頭有座望極台,台上是那塊古舊滄桑的三生石。這個名詞,在心中呼之欲出——是很久很久以前,在巷口聽滿臉歲月痕跡的老婆婆講過的故事:「傳說,亡者可以在三生石上看見自己的三生三世。若是心誠在上面刻下愛人的名字,那你們便可以再相愛三生三世……」
據說,鬼域忘川之上有座奈何橋,橋對岸盛開鮮麗似血的曼珠沙華。自古以來常有生靈追隨亡者盼其還陽之說,而這忘川東奈何橋頭,便是所有生靈止步之處。奈何此橋,對於所有的生靈死靈來說,永遠只有從橋東走向橋西這一選擇。奈何橋上邁一步,世間留戀減一分,一路行盡,便只空空地留下了感覺。所以,忘川那邊總有怨懟的哀魂唱著:「過了奈何橋,塵緣皆失情銷散……」永開不敗的只有那曼珠沙華,觸手可及,卻只能望而止步,所以又叫「彼岸花」。

3. 男子識破婆婆真身下一秒變大美女請問這是什麼電視劇是神話片。

搜神傳吧,應該是這個。

4. 孟婆是美女嗎

傳說里一般將孟婆塑造成一個老婆婆的形象,但也有一些典籍里把孟婆描寫成一個絕世美女。
?
孟婆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在傳說里她經常站在奈何橋邊,為所有去投胎的鬼魂提供孟婆湯。

《歷代詞話》里記載:「俗謂風曰孟婆」,蔣捷詞中寫:「春雨如絲,綉出花枝紅裊。怎禁他孟婆合早。」這里的孟婆掌管著風,在江南一帶,如果七八月里有大風,人們就會認為是孟婆發怒。曾有人問:「江南有孟婆的傳說,這到底是個什麼神?」被問的人回答:「山海經雲:'帝之二女,游於江中,出入必以風雨自隨,以帝女故曰孟婆。』」

按照這種說法,作為「帝女」的孟婆一定是個美麗的女神,而不是一個老婆婆。

在古籍《靖江寶卷》里也有記載,一個人誤入地府,走到奈何橋時看到這樣一首題詩:「陰司有座孟婆庄,絕色女子賣茶湯。來人吃得湯和水,三十五天不清爽。」這也是說孟婆是個絕世美人。

5. 孟婆到底是誰,孟婆的身世如何,那碗孟婆湯用什麼做成

孟婆最早出現在山海經中,是一個掌管大自然中風力的一個神仙,後來嫁給了舜。

而孟婆本身,民間流傳了關於她的很多說法,有的說她是一直存在於陰曹地府的老婆婆,還有說她是孟姜女的化身,由於丈夫奉命蓋長城死掉了,她過於悲傷最終將長城哭倒。但是孟姜女和丈夫感情深厚,死後依然對這段感情念念不忘,閻王顧及她的身世可憐,於是將她命為渡河口的守護人,負責抹去每一個靈魂的生前過往,同時也希望她能通過這份工作,逐漸抹平自己的執著。

6. 「奈何橋」邊孟婆湯典故

"相傳"有一條路叫黃泉路.有一條河叫忘川.河上有一座橋叫奈何橋.走過奈何橋有一個土台叫望鄉台.望鄉台邊有個老婦人在賣孟婆湯.忘川邊有一塊石頭叫三生石.孟婆湯讓你忘了一切.三生石記載著你的前世今生.我們走過奈何橋.在望鄉台上看最後一眼人間.喝杯忘川水煮."今生有緣無份"又何必強求?

"孟婆湯"是一個中國的古老傳說,這在瀾子家一本古書上記載著。在那個傳說中人是生生世世輪回反復的。這一世的終結不過是下一世的起點。生生世世循環的人無法擁有往世的記憶,只因為每個人在轉世投胎之前都會在奈何橋上喝下忘記前程往事的孟婆湯。所以,走在奈何橋上時,是一個人最後擁有今世記憶的時候。這一刻,很多人還執著於前世未了的意願,卻又深深明白這些意願終將無法實現,就會發出一聲長長的嘆息。這也是這座連接各世輪回的橋命名為奈何橋的原因。

===============================================
據說,孟婆生於西漢時代,自小研讀儒家書籍,長大後,開始念誦佛經。

她還在世時,從不回憶過去,也絕不想未來,只是一心一意地勸人不要殺生,要吃素。一直到她八十一歲,依然是處女之身。她只知道自己姓孟,於是人稱她為「孟婆老奶」。

後來,孟婆老奶入山修行,直到後漢。因為當時世人有知前世因者,往往泄露天機,因此,上天特命孟婆老奶為幽冥之神,並為她造築醧忘台。

在《閻王經》中說,鬼魂在各殿受過刑罰後,依序解送至下一殿,最後轉押至第十殿,交付給轉輪王。

第十殿掌管鬼魂投生,凡被送到這里來准備投生的鬼魂,都會先被押到由孟婆神所掌管的醧忘台下灌飲迷湯,讓鬼魂們忘卻前生。

相傳孟婆湯的做法,先取在十殿判定要發往各地做人的鬼魂,再加入采自俗世的葯材,調合成如酒一般的湯,分成甘、苦、辛、酸、咸五種口味。

凡是預備投生的鬼魂都得飲下孟婆的迷魂湯,如有刁鑽狡猾、不肯喝的鬼魂,它的腳底下立刻就會出現鉤刀絆住雙腳,並有尖銳銅管刺穿喉嚨,強迫性的灌下,沒有任何鬼魂可以倖免。

孟婆在陰間開有一家孟婆店,而她所住的地方就叫孟婆庄。在清人沈起風的《諧鋒》卷八中有一關於孟婆庄的故事:

葛生不喝迷魂湯得返生

從前有一歌妓叫蘭蕊,她有一個如花似玉的妹妹玉蕊。玉蕊和葛生相戀至深,但因為葛生很窮,娶不起玉蕊,後來蘭蕊因病而死,葛生則因無力與玉蕊相守一生而殉情。

葛生死後,來到陰曹地府,閻羅王看他死得無辜,就判他投生為人。葛生聞令後,便准備再去投生。

葛生一個人獃獃地走著,忽然來到一個攀滿蘿藤的棚子底下。只見好幾百個男男女女,爭先恐後的搶那付瓢杓,急急忙忙的向爐頭舀水來喝。

葛生因為走累了,覺得口乾,便也想上前去飲用那瓢里的水。這時,有一女子從棚子後面走出來,葛生仔細一看,竟然是蘭蕊。

蘭蕊問他為何來此,葛生便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她。蘭蕊知道後,便輕輕地對葛生附耳說道:

「你難道不知道這里是孟婆庄嗎?還好今天孟婆去給寇夫人祝壽,命我暫時掌管瓢杓。要是你和那些人一樣,也喝了這瓢里的迷魂湯,你就返生無路了。」

葛生一聽,不禁感到慶幸。後來,在蘭蕊的指點下,葛生尋得舊路,重返人世。

孟婆莊上喝茶美女相伴

另外,在清人王有光《吳下諺解》的「孟婆湯」中,也有一段關於鬼魂被灌迷魂湯的描寫:

人死之後,首先經過的是孟婆庄。眾役卒押送鬼魂從孟婆庄的牆外走過,至閻王殿去接受審問。判定後,則將生前旦L錄入轉回冊中。凡是被判轉世投胎的鬼魂,就再從孟婆庄走回去。

孟婆庄的門口有一個老婆婆站在那兒招呼來者,步上階梯,進入裡面。

庄內全是雕梁畫棟、朱欄石砌;屋內,觸目皆是精緻華麗的糧],有珠玉做成的簾子,廳中還瞻F一面玉雕的大桌子。

待來者入屋後,老婆婆便叫出三個女孩子來,這三個女孩子分別是孟姜、孟庸與孟戈。三人都穿著紅色的裙子和垂著綠袖的上衣,個個如花似玉、貌賽天仙,而且輕聲細語地呼喚郎君,還以手拂凈席子請來者坐下。

來者坐下後,丫鬟便送上茶水。三個美女環伺在側,皆以纖纖玉指親奉送茶,玉環叮叮脆響,陣陣奇香襲人,在如此情境中,實在很難拒絕不喝。

才一接過茶杯,便覺目眩神馳,輕輟一口,只覺清涼無比,其能解渴,不禁一飲而盡。喝到底忽見有一匙左右的濁泥在杯底沉著,待抬眼一看,發現原本貌美迷人的美女和老婆婆都成為僵立的骷禳C

走出門外一看,原先的雕梁畫棟盡成朽木,如置身荒郊野外,並忘卻生前一切事物。

就在驚慌失措、痛苦不已的當頭,忽然大哭墮地,成了一個甚麼都不知道的小嬰孩
===============================================
孟婆湯的傳說
孟姑煮湯,聽百蟲鳴和狗尾巴草沙沙作響......時如金沙飄,鬢染銀絲,湯如舊,人如舊,孟姑變孟婆
過奈何橋,孟婆悠悠端碗湯。來者面容百態,有木然、有平靜、猙獰、恐懼甚至嘴角噙笑......湯端一飲而盡,半推半就,顫顫微微......終究沒人逃的脫,終究要喝的一點不少,一點不多。孟婆悠悠端碗湯,孟婆也悠悠收湯碗~
前生再怎麼深戀,走在這奈何橋上也是步履穩穩不亂絲毫。心靜如鏡,心沉如石。橋這邊寂寂無聲,因為心死,失了往生的記憶,橋那邊哀哀嗆天,因為心動,忘不掉的牽牽纏纏
「來生,再續前緣「「負你一顆心,來生還你千行淚」......孟婆偶爾聽到飄至耳邊的來生言,用眼晴笑笑。低頭看一鍋湯, 是一鍋普通的湯,只因加了一味叫遺忘的調料,也抵過了心底的海誓山盟
記憶小舟擱淺,滄海一粟,大風大浪就是明日黃花
偶爾覺得今生從未做過卻似曾相識的事物,在腦海如野草星綠,卻永遠不會記得始終,如草種永遠長不成參天大樹。
沒有什麼磐石不移,世間最殘酷的是等待。如西涼所言非要記不得梅艷桃紅時,天地褪色再幡然醒悟會不會太遲?飲盡孟婆湯的剎那,有幾個沒有和著淚水吞咽?是悔是恨?
這一生,牽他(她)手,好好過活。此葉發此樹,葉落樹枯時也已不知化為誰的護花泥了~今生,我們愛了,就牢牢的、牢牢的靠近,不要在茫茫人海中丟了彼此
===============================================
據說孟婆湯是陰間一位姓孟的老婆婆製作的,喝下孟婆湯會將前世的所以事情遺忘。

據說孟婆製作孟婆湯的原料很簡單就是:

一碗奈何橋下的河水

兩棵忘憂草

三朵白玫瑰

可是別人做的湯水卻不可以將事情遺忘,而只有那個干癟的老婆婆做出來的才有效。

很多人都覺得很奇怪,同樣的材料卻做不出一樣的湯水。

他們都不知道孟婆湯之所以有效,那是因為湯中有孟婆的淚水!

資料來自http://bbs.sun0769.com/dispbbs.asp?boardid=41&id=99572

名山寥陽殿前,有並列的三座石拱橋。三座橋均建於平地,大小、形制完全相同。每橋寬僅四尺許,兩側護以雕花石欄,橋面略呈弧形,用青石鋪砌,兩端各有兩級踏道。橋下跨一方形池,池底及橋壁均為條石嵌砌。據資料記載:該橋建於明代洪武年間,為明朝蜀獻王朱椿建在寥陽殿前的觀瞻物,距今已500餘年,後被佛教徒改為「奈河橋」,橋下石池稱「血河池」。

「奈河」,是佛教所說的地獄中的河名。《宣室志》第四卷對此有所記載:「行十餘里,至一水,廣不數尺,流而西南。觀問習,習曰:『此俗所謂奈河,其源出地府』。觀即視,其水皆血,而腥穢不可近。」因河上有橋,故名「奈河橋」。橋險窄光滑,有日游神、夜遊神日夜把守。橋下血河裡蟲蛇滿布,波濤翻滾,腥風撲面。惡人鬼魂墮入河中,就好似《西遊記》第十回中的描寫:「銅蛇鐵狗任爭餐,永墮奈河無出路」。不由讓人想到陰間奈河的恐怖。

民間謠傳:人死後亡魂都要過奈河橋,善者有神佛護佑順利過橋,惡者被打入血河池受罪。《豐都宗教習俗調查》一書對此有過詳細的描寫:「......橋分三層(或三座),善人的鬼魂可以安全通過上層的橋,善惡兼半者過中間的橋,惡人的鬼魂過下層的橋,多被鬼攔往橋下的污濁的波濤中,被銅蛇鐵狗狂咬。每年香會時,香客爭以紙錢或銅板擲入池內,並以炒米撒入池中,以為可以施給餓鬼。許多老年香客,喜歡從上走過,以為走過此橋,死後可以免去過奈河橋之苦。」由此可見,建國前一些善男信女到橋前燒香化紙,施捨錢物的虔誠,只求死後佛能護佑過奈河橋。廟里僧尼們更是生財有道,為了撈取更多錢財,故意在青石橋面塗上桐油、蛋清,使過橋香客,尤其是老人和小腳女人行步更難,常常摔倒在橋上,人人誠惶誠恐,只好拿錢消災。從而加深了奈河橋的神話色彩。
世上本無鬼神,在科學技術發展的今天,人們更不會被鬼神所迷惑。奈河橋是歷史的見證,是人們良好心願的象徵,旨在教化人們多做好事,行善積德,造福人類。這正是:行善自有神佛佑,作惡難過奈河橋。為人不作虧心事,走過奈河橋不驚。

現在,人們也將奈河橋的中間一座橋用來驗證好人和壞人。年輕單身者須三步跨過橋面,男性先邁左腳,女性先邁右腳。夫妻或戀人手牽手一起九步走過橋面(男左女右,腳步邁法男先左腳女先右腳),必天長地久。年幼者或年長者可三步以上跨過(腳步邁法男先左腳女先右腳),但必須是單數,如5步、7步、9步等等。如平安跨過者為好人,則死後魂靈就不會落入血河池,順利通過奈河橋,免受銅蛇鐵狗狂咬之苦。

左邊橋是金橋,右邊橋是銀橋。下山時,請各位朋友走兩邊的橋,過「金橋」的能陞官,走「銀橋」的會發財.

7. 孟婆的故事.....

孟婆,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在中國的古代傳說里,孟婆是地府中專司掌管將生魂抹去記憶的陰使,關於孟婆的由來,民間出現最多的通常有幾種說法。

一說:

鴻蒙初開,世間分為天地人三界,天界最大掌管一切,人間即所謂的陽世人界,地即為陰曹地府。三界劃定,無論天上地下,神仙陰官,俱都各司其職。孟婆從三界分開時便已在世上,她本為天界的一個散官。後因看到世人恩怨情仇無數,即便死了也不肯放下,就來到了陰曹地府的忘川河邊,在奈何橋的橋頭立起一口大鍋,將世人放不下的思緒煉化成了孟婆湯讓陰魂喝下,便忘記了生前的愛恨情仇,卸下了生前的包袱,走入下一個輪回。

二說:

所謂的孟婆就是孟姜女,昔日孟姜女哭倒長城之後,眼見長城之下屍骸無數,再也找不到丈夫的屍骨。為了能忘記這些痛苦萬分的記憶,就熬制了能使人忘記記憶的孟婆湯。後來上天念她思夫之情感天動地,就免了她的輪回之苦。讓她在奈何橋畔熬制孟婆湯,讓參與輪回的陰魂們忘記前世的一切。

8. 關於孟婆的傳說

在中國的古代傳說里,孟婆是地府中專司掌管將生魂抹去記憶的陰使,關於孟婆的由來,民間出現最多的通常有三種說法:
一說鴻蒙初開,世間分為天地人三界,天界最大掌管一切,人間即所謂的陽世,地即為陰曹地府。三界劃定,無論天上地下,神仙陰官,俱都各司其職。孟婆從三界分開時便已在世上,她本為天界的一個散官。後因看到世人恩怨情仇無數,即便死了也不肯放下,就來到了陰曹地府的忘川河邊,在奈何橋的橋頭立起一口大鍋,將世人放不下的思緒煉化成了孟婆湯讓陰魂喝下,便忘記了生前的愛恨情仇,卸下了生前的包袱,走入下一個輪回。這種說法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的道家典籍里,頗有中國傳統思想中「人死如雲散」,「一死百了」,「莫記已死之人恩怨」之類的意味。
二說所謂的孟婆就是孟姜女,昔日孟姜女哭倒長城之後,眼見長城之下屍骸無數,再也找不到丈夫的屍骨。為了能忘記這些痛苦萬分的記憶,就熬制了能使人忘記記憶的孟婆湯。後來上天念她思夫之情感天動地,就免了她的輪回之苦。讓她在奈何橋畔熬制孟婆湯,讓參與輪回的陰魂們忘記前世的一切。即所謂:「前世已了,今生善惡唯本心所念。」之意。這一說從元朝開始廣為流傳,到明清時期多見於文人筆記之中,亦是至今民間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在關於孟婆的諸多傳說中,倒是這個說法頗具某種現實主義色彩。
三是孟婆生於西漢時代,自小研讀儒家書籍,長大後,開始念誦佛經。她還在世時,從不回憶過去,也絕不想未來,只是一心一意地勸人不要殺生,要吃素。一直到她八十一歲,依然是處女之身。她只知道自己姓孟,於是人稱她為「孟婆老奶」。後來,孟婆老奶入山修行,直到後漢。因為當時世人有知前世因者,往往泄露天機,因此,上天特命孟婆老奶為幽冥之神,並為她造築驅忘台。
在這個傳說里,孟婆其實不是什麼老奶奶一類的人物,是一位絕世美女,孟婆初制孟婆湯的原因是為了忘記自己的過去,孟婆的唯一記憶是給在奈何橋上來來往往的幽魂送上一碗孟婆湯
還有一種說法也是生於鴻蒙初開,為十二祖巫之一的後土,後土娘娘是十二祖巫中唯一的女性,也是唯一一個擁有善良之心,不喜殺戮得人。巫妖大戰之時,雙方死者眾多,後土娘娘不忍心看他們灰飛煙滅,便以身化作六道,轉為輪回。鴻鈞不忍心看其魂飛魄散,便將她的一魂二魄攝來,變作後土娘娘之身,讓其在奈何橋前熬制孟婆湯,給那些投胎之人喝下,忘掉前世今生的記憶。孟婆雖只有後土娘娘一半不到的法力,但是她擁有可以與功德聖人相比的護身功德。她將三分之一的功德給了巫族,讓巫族可以萬年不滅,但是誰知最後一次巫妖大戰巫族便將功德用掉二分之一,而之後的大巫蚩尤又將後土娘娘所給予的大量功德全部消耗,而導致巫族滅亡。
編輯本段
孟婆的傳說

在《閻王經》中說,鬼魂在各殿受過刑罰後,依序解送至下一殿,最後轉押至第十殿,交付給轉輪王。第十殿掌管鬼魂投生,凡被送到這里來准備投生的鬼魂,都會先被押到由孟婆神所掌管的驅忘台下灌飲迷湯,讓鬼魂們忘卻前生。在民間傳說中,傳本道:閻羅殿長回生草,卻靈性而生,化身一女子,因看透人間滄桑,生於一姓孟的人家,沒有取名字,所以街坊叫她孟丫頭,後來孟氏長大,大家叫她孟姑,嫁一秀才,秀才十年寒窗,三年鄉試,三年科考,竟然中了榜眼,棄妻而去,卻不想孟姑天生法眼,已經識得人之三本,就在她丈夫的腋下點了炙了三下,要丈夫離家前答應,三年科考後一定回來,卻不想丈夫三年未歸,三魂六魄本散,另去攀龍附鳳之日,做了野鬼孤魂,被牛鬼收去,抓到閻羅判官那裡被數落,大聲喊冤,閻羅發現生死簿上沒有此人的名字,問不清原由,就榨屍粉末,叫其不得超生,恰恰這牛鬼本是50年陰陽一換,正好輪到了孟姑家的那頭老黃牛,也是機緣巧合,前一年孟姑用法眼給這牛指了明路,竟然成了鬼界18魔之首的牛鬼,所以,牛鬼怕牽扯老主人,到人間抓魂的時候順路告訴了孟姑,孟姑竟然讓牛鬼押自己來找閻羅,閻羅不肯放,說已經碾成碎末,孟姑將真相和盤脫出,原是她下的咒在這秀才身上,閻羅看她有著等法術,查了她三世前生,才知道本是女媧造人的回生草,卻被遺漏天機,這神草可治人回魄收魂,不長於天下,不長於地上,已經絕跡,卻在地府的奈何橋留了最後一株,並且成精,看透太多輪回轉生,哀氣震天,愛痛不斷,仇恨相加,終於洗了草命做了人形,只為蒼生少點痛苦,閻羅問孟姑,如何處置自己的丈夫,孟姑拔下一根青絲,泡湯給秀才喝下,然後推他出了奈何橋,說從此他再也不記得以前的事情,閻王知道她私放了寡情的丈夫,大為惱火,扣了她三十年的陽壽,叫她在奈何橋前,永世不得超生,每天拔自己的頭發入湯,凡投胎的鬼,必須喝下,忘記前世的恩恩怨怨,自此,盤古開天地後,人清命淡,不見前世,在來生,仇人可以成為朋友,夫妻不再反目,父子可以成為兄弟,姐妹可以成為夫妻,你不認識我,我不認識你,落得無傷無痛,短了三十年陽壽的孟姑,也變成了孟婆,一碗孟婆湯,斷了多少人鬼未了情。
編輯本段
孟婆湯的傳說

「相傳」有一條路叫黃泉路.有一條河叫忘川.河上有一座橋叫奈何橋.走過奈何橋有一個土台叫望鄉台.望鄉台邊有個老婦人在賣孟婆湯.忘川邊有一塊石頭叫三生石.孟婆湯讓你忘了一切.三生石記載著你的前世今生.我們走過奈何橋.在望鄉台上看最後一眼人間.喝碗忘川水煮孟婆湯."今生有緣無份"又何必強求?
「孟婆湯」是一個中國的古老傳說,這在瀾子家一本古書上記載著。在那個傳說中人是生生世世輪回反復的。這一世的終結不過是下一世的起點。生生世世循環的人無法擁有往世的記憶,只因為每個人在轉世投胎之前都會在奈何橋上喝下忘記前程往事的孟婆湯。所以,走在奈何橋上時,是一個人最後擁有今世記憶的時候。這一刻,很多人還執著於前世未了的意願,卻又深深明白這些意願終將無法實現,就會發出一聲長長的嘆息。這也是這座連接各世輪回的橋命名為奈何橋的原因。
相傳孟婆湯的做法,先取在十殿判定要發往各地做人的鬼魂,再加入采自俗世的葯材,調合成如酒一般的湯,分成甘、苦、辛、酸、咸五種口味。
凡是預備投生的鬼魂都得飲下孟婆的迷魂湯,如有刁鑽狡猾、不肯喝的鬼魂,它的腳底下立刻就會出現鉤刀絆住雙腳,並有尖銳銅管刺穿喉嚨,強迫性的灌下,沒有任何鬼魂可以倖免。
編輯本段
玫瑰與孟婆

這是個發生在距今三千五百四十四年前的古老東方國度中國的一個故事,佛祖的眾多徒弟中有著這樣的一對男女……
男的性格熱情;正如名字一樣:愛人!女的性格溫柔,也如名字一般:情人!
一天,他們一起研究佛理的時候;在一個小山中發現了兩朵含苞待放的鮮花,因為從來沒見過這樣的花也不知道它叫什麼名字;他們都很好奇。男的想去摘來看看,一不小心被鮮花的刺刺到了,鮮紅的血既刻流了出來;女的見了很心痛的拿起他的手,不經意的流下一滴眼淚,卻和男的手上的那一滴血同時掉下,分別掉在那兩朵鮮花中……
他們都是佛教徒;他們不可能在一起所以他們微笑和分開了;男的走向天上;女的走下地底!再回來他和她都有了更好的名字。。。男的把名字變為:月老,他希望女的不要記得他,他的工作卻是讓一對對人們記得彼此;用他手中的那一條小小的紅線;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那一條條小小的紅線其實是他的的一滴滴鮮紅的血。。。。女的把名字變為:孟婆,她希望男的忘記她,而她的工作比較幸運是熬湯,就是俗稱的「孟婆湯「用她的一碗碗我的「孟婆湯」讓一對對的的人忘記彼此,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那一碗碗「孟婆湯「其實是她的一滴滴的眼淚……
當愛人和情人在一起時,造就了愛情。愛情一定要有鮮花,所以那兩朵花都是,雖然他們離開後開出來花的花一朵是紅色一朵是白色,紅顏代表熱情的愛人,白色代表溫柔的情人;但它們有一個一樣的名字——玫瑰花。
編輯本段
來歷

孟婆娘家姓孟,孟婆一生沒有嫁人,故而沒有夫家姓。孟婆的名字已經被所有人的都忘記了,包括她自己。那年代的名兒,男的大都是剛、勇、強、富什麼的,女的就順了花季,杏、蓮、梅、桃、春,這樣想來,孟婆也就不計較她曾經的名字是什麼了。
孟婆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煲得一手好湯,遠近聞名,喝過她的湯的人都紛紛贊不絕口,說這湯敢稱天下第一湯。名聲傳遠了,連皇帝也要喝孟婆煲得湯了,喝了一次後不過癮,竟生了要將孟婆留在宮中只為他一人煲湯的念頭。孟婆雖沒有念過書,但也懂得「伴君如伴虎」「自由可貴」的道理,所以委婉推卻不成後,說出寧死不從的話來。皇帝一生氣,孟婆歸了西。據說,孟婆遇害的那天,六月天里雪紛紛揚揚,下到半夜沒停。
且說孟婆到了陰間後,閻王念孟婆一生勤懇、樂於助人,再加之為屈死,又想到陰間每每來了魂魄還陽後大都還記得上輩子的事兒,這樣凡間便亂了套,一會兒出個奇人,一會兒來個怪道。故派孟婆在奈何橋畔開個店,招牌就用「孟婆湯」,過了橋的人必先喝一碗孟婆的湯方可繼續前行。閻王退下所有隨從,對孟婆說:此湯是一定要喝的,如若有人沒喝,必會造成人間大亂。這罪,可不是一般的輕了。孟婆念著閻王錯愛,謹遵王訊。閻王又給了孟婆一小包葯粉,感概一聲,說道:凡人都有幾世幾輩的輪回,上輩子的恩怨喜悲不能帶到下輩子,你把這忘憂粉放到湯里,喝過的人就會忘記從前的一切。孟婆唯唯而諾,退下。
奈何橋畔生意很好,每日絡繹不絕。從橋這邊過去的,都是陰差到陽界去抓人或辦事。從橋那邊過來的,都是陽壽已盡,來陰間報道的。在陽間生活過的人都知道孟婆的湯煲得很好也都知道孟婆屈死的事情,雖訝異著孟婆將店搬到了奈何橋畔,卻也沒有多問,過得橋來坐下歇腳時喝上一碗,然後前行。
孟婆也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每日里煲湯。原料還是最先那一鍋里的,往後湯少了添水便是。偶爾人少時,孟婆也會感嘆一番,忘記過去究竟是好還是壞,孟婆也不知道,只是這湯孟婆從沒自己喝過一口。
幾千年的光陰水流一般過去,孟婆還是每日里煲湯,閑下里想想幾千年前的事兒。畢竟上了年紀,孟婆記性有些差了,雖然謹記閻王的叮囑,但難免會有疏忽。沒有喝孟婆湯的人再投到陽間,便傳開人死到陰間必先喝孟婆湯,忘記前世一切的消息。這以後,再有人從奈何橋上來,雖大部分人都自願喝湯,卻也有個別寧死不喝的了。
孟婆清楚的記得那是陽間的中秋節,孟婆坐在奈何橋上看月亮。銀盤兒似的月亮飽滿明亮,映得橋下的水都格外的清粼。孟婆正手執陰間發的月餅,素餡兒,一口一口細細品味著時,隱約著從橋那頭走來一個女子。年輕女子二八年華,生的杏眼粉腮,甚是美麗。此刻,那女子搖搖晃晃地走上橋,眼中含著淚水,路過孟婆也沒搭理,陰差押她坐在孟婆的店中。孟婆輕嘆一口氣,盛了一碗湯放在姑娘面前。姑娘杏目瞪圓,兩行清淚撲愣愣滑下面龐。「孟婆婆,我實在不能喝這個湯啊。」姑娘開口。孟婆沒有言語。「婆婆。」姑娘咚地跪下:「我與李郎情意真切,立下生死誓約。今日她娘嫌我家貧困,栽贓於我,我唯一死表明清白,臨死前李郎趕到,我答應他投胎後再去與他續緣。婆婆,我真的不能忘記從前啊。」
說完,淚如雨下。孟婆眼角也濕潤了,她一生沒有婚配,羨慕那些有情有義的小兒女家。此刻,孟婆真是為難呀。不喝,閻王會怪罪於她,再說陰差在旁,她孟婆也沒法變通。喝吧,這小兒女已是陰陽兩隔,若能投生重逢自是最好不過了。想至此,孟婆心裡這個悔呀,早知當初不熬這個湯,讓自己也跟著痛苦。陰差一把拎起哭倒在地的女子,二話沒說,一人撬開她的嘴,另一個提碗灌下。孟婆還沒來及阻止,一碗孟婆湯生生地灌進女子的口中。再看姑娘,此時兩眼發直,淚痕還在臉上,口中喃喃地喚著李郎。
這件事讓孟婆揪心了好一陣子,情緒也低落許多。這一日,陰差又帶來一個壯漢,身上臉上全是血。孟婆暗自吃驚,盛湯放在他面前。壯漢大手一揮,說道:他奶奶的,這湯俺不喝。瓷碗打碎在地,湯水也灑光。陰差上前按住壯漢,斥道:你喝也得喝,不喝也得喝!壯漢起身掙扎,與陰差打成一團,桌椅全成了他們打鬥的工具,砸碎的砸碎,摔壞的摔壞。孟婆站在一邊,沒有害怕,沒有慌張,經過這幾千年,孟婆早就處驚不變了。壯漢總是受過傷的,很快處於下風,被陰差擒住。奶奶的,老子不喝,老子要記住血海深仇,老子還要報仇!壯漢大聲呼喝,掙扎片刻,癱軟下來。靜靜的,孟婆收拾著打翻的器具。隱約地聽到極壓抑的哭聲,細細傳來。再看壯漢,淚流滿面,自古說男兒有淚不輕彈,流血不流淚。這壯漢哭的如此傷心,比女人的哭更驚人心魄。孟婆一把拉起壯漢,輕輕說:冤冤相報何時了。罷了,罷了……壯漢慟聲說:你有所不知,那狗官為占我妻,乘我不在家時殺我爹娘,毀我娘子,我娘子自殺後,狗官還要將我置於死地,可憐我那剛三個月的孩兒啊,還沒出生就與她娘同歸。孟婆聞言大驚,繼而悲怒萬分,這可惡的狗官下得陰間必是要遭剮刑的。壯漢還是將孟婆湯喝了,喝之前他跪下沖著前方磕了三個響頭,喃喃道:爹娘,娘子,對不起……
…………
孟婆一日比一日不能忍受這份差事了。她一閉眼就看到冤屈的眼神,看到無奈的眸子,聽到悲戚的哭聲,聽到哀哀的求懇。孟婆想,原來以為人間最是愁苦多,到了陰間應該清靜應該無嗔了。想不到,死後依然魂魄憂怨,這人間的惡人造了多少孽呀。孟婆又開始怪自己,逼著相知相許的有情人下輩子各分東西,逼著身負血債的人無法清洗,逼著沒盡忠孝的孩子重生後仍未盡孝,逼著惡人從惡後仍不思悔改。
閻王觀察著孟婆的變化,一日他將孟婆招了去。孟婆跪倒在地,肯求閻王不要再讓她做這個孟婆湯。閻王沒吭聲,閉目沉思。半晌緩緩說道:孟婆,你在陰間已有幾千年,你應該知道我們對待魂魄是不應該帶有人間感情的。人間的一切都隨他們來到陰間而不復存在了,喝下孟婆湯,他們就等於再世為人,空白一片。這沒有什麼不好呀。孟婆低聲說道:閻王說的道理,我孟婆雖未讀過書但也明白。只是,確有不該忘前世的例外。我一生沒有婚配,不曉得人世間的愛情,卻也懂得恩情。倘若全都忘記,是否有些殘忍呢。閻王搖頭,再搖頭。沉聲說:孟婆,這是陰間的規定。沒法變通,只能如此。孟婆沉默片刻,彷彿做了一個決定,她抬頭望向閻王,說道:那好,我也和他們一樣,喝孟婆湯。閻王大驚失色,質問孟婆:你知道,你喝了孟婆湯會有什麼下場嗎?孟婆搖頭。會變成一個什麼記憶什麼思想都沒有的人,也不能再投胎轉世。閻王拍拍座椅的扶手,吁出一口氣,又說:現在你知道了吧。孟婆眼中漸漸浮上淚水,幾千年堆積的淚水,順著孟婆的臉緩緩滑下:像現在這樣觀人痛苦,莫如我就做個痴呆。我,決定了。說罷,轉身離去。
這天晚上,異常的安靜,沒有人來喝孟婆湯。孟婆打開窗,迎一地月光灑在店內,銀白色混著河邊垂柳的陰影,讓店裡的氣氛安謐和詳。孟婆就著月光在河邊洗發,映著河水將纏了幾千年的銀絲一根根梳理整齊,盤向腦後,再插上一支釵。換上干凈的外衣,當胸圍了一塊暗色的圍裙。這是她做姑娘時的打扮。一切妥當,孟婆舀了一碗孟婆湯。湯色純凈,香氣四溢。孟婆凝神看了片刻,微笑著自語:這是我孟婆煲了幾千年的湯呀。說罷,一仰脖,湯被喝光。確是好湯,香而不膩,濃而不稠,聞之提神,飲之餘味。
從此後,孟婆忘記了所有的事情,也不再知道任何事情。她只是每日里在奈何橋畔煲湯,休息時凝目望著橋下的流水。陰差悄悄議論孟婆是不是真喝了自己的煲的湯,怎麼好像不是痴呆的樣子呢?是與不是,誰又知道,誰又分的清。
這樣,光陰隨著奈何橋下的流水靜靜的、無聲的,帶著孟婆的目光向前遊走。一晃,又是幾千年。

葛生不喝迷魂湯得返生
從前有一歌妓叫蘭蕊,她有一個如花似玉的妹妹玉蕊。玉蕊和葛生相戀至深,但因為葛生很窮,娶不起玉蕊,後來蘭蕊因病而死,葛生則因無力與玉蕊相守一生而殉情。
葛生死後,來到陰曹地府,閻羅王看他死得無辜,就判他投生為人。葛生聞令後,便准備再去投生。
葛生一個人獃獃地走著,忽然來到一個攀滿蘿藤的棚子底下。只見好幾百個男男女女,爭先恐後的搶那付瓢杓,急急忙忙的向爐頭舀水來喝。
葛生因為走累了,覺得口乾,便也想上前去飲用那瓢里的水。這時,有一女子從棚子後面走出來,葛生仔細一看,竟然是蘭蕊。
蘭蕊問他為何來此,葛生便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她。蘭蕊知道後,便輕輕地對葛生附耳說道:
「你難道不知道這里是孟婆庄嗎?還好今天孟婆去給寇夫人祝壽,命我暫時掌管瓢杓。要是你和那些人一樣,也喝了這瓢里的迷魂湯,你就返生無路了。」
葛生一聽,不禁感到慶幸。後來,在蘭蕊的指點下,葛生尋得舊路,重返人世。
孟婆莊上喝茶美女相伴
另外,在清人王有光《吳下諺解》的「孟婆湯」中,也有一段關於鬼魂被灌迷魂湯的描寫:
人死之後,首先經過的是孟婆庄。眾役卒押送鬼魂從孟婆庄的牆外走過,至閻王殿去接受審問。判定後,則將生前旦錄入轉回冊中。凡是被判轉世投胎的鬼魂,就再從孟婆庄走回去。
孟婆庄的門口有一個老婆婆站在那兒招呼來者,步上階梯,進入裡面。
庄內全是雕梁畫棟、朱欄石砌;屋內,觸目皆是精緻華麗,有珠玉做成的簾子,廳中還有一面玉雕的大桌子。
待來者入屋後,老婆婆便叫出三個女孩子來,這三個女孩子分別是孟姜、孟庸與孟戈。三人都穿著紅色的裙子和垂著綠袖的上衣,個個如花似玉、貌賽天仙,而且輕聲細語地呼喚郎君,還以手拂凈席子請來者坐下。
來者坐下後,丫鬟便送上茶水。三個美女環伺在側,皆以纖纖玉指親奉送茶,玉環叮叮脆響,陣陣奇香襲人,在如此情境中,實在很難拒絕不喝。
才一接過茶杯,便覺目眩神馳,輕輟一口,只覺清涼無比,其能解渴,不禁一飲而盡。喝到底忽見有一匙左右的濁泥在杯底沉著,待抬眼一看,發現原本貌美迷人的美女和老婆婆都成為僵立的骷髏頭。
走出門外一看,原先的雕梁畫棟盡成朽木,如置身荒郊野外,並忘卻生前一切事物。
就在驚慌失措、痛苦不已的當頭,忽然大哭墮地,成了一個甚麼都不知道的小嬰孩。

9. 一些關於轉世投胎的迷信資料

我也認為不會「轉世投胎」的:資料有說:
轉世
轉世指一個人在死亡後,其性格特點或靈魂在另一個身體里重生。轉世是印度教、錫克教、耆那教、一些非洲宗教與及很多不同的宗教和哲學的主要信條。大部分的現代非基督徒也相信轉世說。

信仰的起源
這種信仰早於原始文化中出現。一些學者認為,這種信仰源於三個普遍的信念:(1) 人類是有靈魂的,而靈魂與呼吸之間有一種不明確的關系,可與肉體分離。在睡眠時,分離是短暫的;在死亡後,靈魂則與肉體永遠分開。(2) 動植物也有靈魂,而且強大地影響人類的力量與情緒。(3) 靈魂可從一個有機體轉移到另一個有機體上。在很多印度教(尚存的最古老宗教)學院中,仍有人擁護這個信念。

另外,也有人認為轉世不只是一種信仰,而是一個歷史中的實際發生的現象,在原始社會及先進社會中都不斷地被發現。

圖騰信仰亦包含靈魂在人類肉體間轉移的暗示。

東方宗教與傳統中的轉世慨念
印度教
佛教
耆那教

西方宗教與傳統中的轉世慨念
經典希臘哲學
一些古希臘哲學家相信轉世論;可參考柏拉圖所著的《斐多》(也譯《費多》)和《理想國》。畢達哥拉斯相信是第一位深入發展這個概念的哲學家。

猶太教與卡巴拉秘宗
諾底斯主義
基督教派
現代有關轉世的觀念
轉世的證據

其他轉世理論
有人認為,即使相信轉世說,不等於削弱基督教中天堂、地獄和最後審判存在的可能性。一定數量的小孩子,不但聲稱有自己的前生的記憶,也表示記得一些生命與生命之間的情形。(可參看伊恩·史蒂芬森博士(Dr. Ian Stevenson)、卡洛·鮑曼(Carol Bowman)和伊莉莎白·荷利茲(Elisabeth Hallett)的著作。)一些個案中,小孩聲稱在生命前後到了類似天堂的地方,有時他們有一定的權利選擇是否重生、何時重生,甚至可以選擇自己將來的父母。

當中一些小孩聲稱,重生並不一定因為人有罪業,而是一個靈性提升的機會。額外的生命使靈魂有更多的機會成就天主的託付,並能使性格特點有更大的改進。東方的轉世觀則更為多元化,而有關的慨念可在一些印度教及佛教的旁支中找到。

能量是不能創造和不滅的,而人腦以電能脈沖運作。那麼,人腦中的電能從哪裡來?死後它又將往哪裡去?這或可作為轉世在科學上的引證。
投胎
投胎,這是一個佛教用語。《法華經》雲:「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凈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佛教認為,靈性是不滅的,故有前世,今世和來世。一切眾生因無明故,在六道四生中輪回。我們的軀體不過就像我們居住的房屋一樣,生死不過是一個舍此取彼的過程。佛經中有許多關於前世今生的故事,但「投胎」這個詞恐怕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後才有的。內地民間有「投胎轉世」的說法,藏傳佛教中還有「投胎奪舍」的說法。總的意思是說一切生靈死後或死後經過一段時間後,這些靈魂會找到一個新的載體(人或其他生靈),組成一個新的生命,就像我們脫掉一件舊衣裳穿上新衣上一樣。
黃泉路
【黃泉路簡介】

黃泉路在中國的神話和宗教典籍中是指人死後到陰曹地府報到時走的路。

【人死後的說法】

在中國,傳說人死後,會有陰間的捕快黑白無常來捉拿人的魂魄,把他們帶到陰曹地府去接受陰間大法官閻羅王的審判,以決定他們是升天做神仙;或再次投胎做人;還是打入十八層地獄去受苦。人的魂魄到陰間報到要走很長一段路,過很多的關;黃泉路一是對這些關和路程的總稱;另一種是專指這一路程中的一段叫黃泉路的路。

有人認為,人的陽壽到了就會死,這是正常的死亡,正常死亡的人首先要過鬼門關,過了這一關人的魂魄就變成了鬼,接下來就是黃泉路,是接引之路。在黃泉路上還有很多孤魂野鬼,他們是那些陽壽未盡而非正常死亡的,他們即不能上天,也不能投胎,更不能到陰間,只能再黃泉路上游盪,等待壽陽到了後才能到陰間報到,聽侯閻羅王的發落。在黃泉路上有火紅的彼岸花。彼岸花是一般認為是生長在三途河邊的接引之花。在那兒大批大批的開著這花,遠遠看上去就像是血所鋪成的地毯, 又因其紅的似火而被喻為」火照之路」 也是這長長黃泉路上唯一的風景與色彩. 人就踏著這花的指引通向幽冥之獄。花香傳說有魔力,能喚起死者生前的記憶。 接下來還要過忘川河,奈何橋,跨過三生石,喝迷魂湯等等。

因此中國人有時稱人死了叫赴黃泉。

【「黃泉」一詞的來歷】

黃泉原指地下的泉水,後來被引作陰曹地府的代稱,黃泉路也成了通往陰曹地府的必經之路。走完黃泉路後,就意味著即將受到閻羅王的最後審判以及十八層地獄的最後考驗了。黃泉一詞的出處是《東周列國》故事「鄭庄公掘地見母」:鄭庄公的父親是鄭武公,娶姜氏為妻,生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寤生,二兒子叫段。因為段長得一表人才,姜氏便偏愛他,希望鄭武公立段為太子,可是為能如願,姜氏一直壞恨在心。等武公去世後,寤生繼承王位,號鄭庄公。姜氏多次向庄公提出無理要求,庄公礙於母親情面,都滿足了她。但是姜氏毫不知足,居然煽動次子段篡位。但後來被庄公識破,段自刎而死,庄公大怒之下把母親從京城趕到穎地,還發誓說:不到黃泉不相見。可是他事後非常後悔,畢竟姜氏是他的生母。

當時穎地的官員叫穎考叔,為人正直無私,一向有孝順愛友的美譽。他見庄公把母親安置這里,便對人說:母親雖然不象母親,但兒子卻不能不象兒子。於是抓了幾只小鳥來見庄公。庄公問:這是什麼鳥?穎考叔說:這種鳥叫號鳥,最不孝道,母親把它養大,但他長大後反過來卻啄食母親,所以抓來准備吃掉它。庄公聽後啞然無語。
時值膳房送來一隻蒸羊,庄公割下一條羊腿給考叔,考叔卻將羊肉撕下放於袖中。庄公不解。考叔說:我家母親因家中貧困,從不曾吃過如此美味,我要拿回家給母親食用。庄公不覺凄然。考叔知道已經說動了庄公,卻因為有「不到黃泉不相見」的誓言所阻,於是獻計,挖掘地下,直到泉水湧出時,建一地下室,然後把母親接來居住。最後終於使庄公母子團聚。

孟婆
【簡介】

孟婆常駐在地獄的奈何橋邊。她的職責,是確保所有前往投胎的鬼魂,都不會記得自己的前世和地獄里的一切。

孟婆在各池塘、溪流採集葯草,熬製成一種五味的孟婆湯,服用者會立即完全地失去記憶。要過橋離開地獄,就必須喝下一碗,洗去所有的記憶後,才可以前往來生。

據說,孟婆生於西漢時代,自小研讀儒家書籍,長大後,開始念誦佛經。她還在世時,從不回憶過去,也絕不想未來,只是一心一意地勸人不要殺生,要吃素。一直到她八十一歲,依然是處女之身。她只知道自己姓孟,於是人稱她為「孟婆老奶」。後來,孟婆老奶入山修行,直到後漢。因為當時世人有知前世因者,往往泄露天機,因此,上天特命孟婆老奶為幽冥之神,並為她造築驅忘台。

在《閻王經》中說,鬼魂在各殿受過刑罰後,依序解送至下一殿,最後轉押至第十殿,交付給轉輪王。第十殿掌管鬼魂投生,凡被送到這里來准備投生的鬼魂,都會先被押到由孟婆神所掌管的驅忘台下灌飲迷湯,讓鬼魂們忘卻前生。

【孟婆的傳說】

「相傳」有一條路叫黃泉路.有一條河叫忘川.河上有一座橋叫奈何橋.走過奈何橋有一個土台叫望鄉台.望鄉台邊有個老婦人在賣孟婆湯.忘川邊有一塊石頭叫三生石.孟婆湯讓你忘了一切.三生石記載著你的前世今生.我們走過奈何橋.在望鄉台上看最後一眼人間.喝杯忘川水煮."今生有緣無份"又何必強求?

「孟婆湯」是一個中國的古老傳說,這在瀾子家一本古書上記載著。在那個傳說中人是生生世世輪回反復的。這一世的終結不過是下一世的起點。生生世世循環的人無法擁有往世的記憶,只因為每個人在轉世投胎之前都會在奈何橋上喝下忘記前程往事的孟婆湯。所以,走在奈何橋上時,是一個人最後擁有今世記憶的時候。這一刻,很多人還執著於前世未了的意願,卻又深深明白這些意願終將無法實現,就會發出一聲長長的嘆息。這也是這座連接各世輪回的橋命名為奈何橋的原因。

相傳孟婆湯的做法,先取在十殿判定要發往各地做人的鬼魂,再加入采自俗世的葯材,調合成如酒一般的湯,分成甘、苦、辛、酸、咸五種口味。

凡是預備投生的鬼魂都得飲下孟婆的迷魂湯,如有刁鑽狡猾、不肯喝的鬼魂,它的腳底下立刻就會出現鉤刀絆住雙腳,並有尖銳銅管刺穿喉嚨,強迫性的灌下,沒有任何鬼魂可以倖免。

孟婆的來歷

孟婆娘家姓孟,孟婆一生沒有嫁人,故而沒有夫家姓。孟婆的名字已經被所有人的都忘記了,包括她自己。那年代的名兒,男的大都是剛、勇、強、富什麼的,女的就順了花季,杏、蓮、梅、桃、春,這樣想來,孟婆也就不計較她曾經的名字是什麼了。

孟婆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煲得一手好湯,遠近聞名,喝過她的湯的人都紛紛贊不絕口,說這湯敢稱天下第一湯。名聲傳遠了,連皇帝也要喝孟婆煲得湯了,喝了一次後不過癮,竟生了要將孟婆留在宮中只為他一人煲湯的念頭。孟婆雖沒有念過書,但也懂得「伴君如伴虎」「自由可貴」的道理,所以委婉推卻不成後,說出寧死不從的話來。皇帝一生氣,孟婆歸了西。據說,孟婆遇害的那天,六月天里雪紛紛揚揚,下到半夜沒停。

且說孟婆到了陰間後,閻王念孟婆一生勤懇、樂於助人,再加之為屈死,又想到陰間每每來了魂魄還陽後大都還記得上輩子的事兒,這樣凡間便亂了套,一會兒出個奇人,一會兒來個怪道。故派孟婆在奈何橋畔開個店,招牌就用「孟婆湯」,過了橋的人必先喝一碗孟婆的湯方可繼續前行。閻王退下所有隨從,對孟婆說:此湯是一定要喝的,如若有人沒喝,必會造成人間大亂。這罪,可不是一般的輕了。孟婆念著閻王錯愛,謹遵王訊。閻王又給了孟婆一小包葯粉,感概一聲,說道:凡人都有幾世幾輩的輪回,上輩子的恩怨喜悲不能帶到下輩子,你把這忘憂粉放到湯里,喝過的人就會忘記從前的一切。孟婆唯唯而諾,退下。

奈何橋畔生意很好,每日絡繹不絕。從橋這邊過去的,都是陰差到陽界去抓人或辦事。從橋那邊過來的,都是陽壽已盡,來陰間報道的。在陽間生活過的人都知道孟婆的湯煲得很好也都知道孟婆屈死的事情,雖訝異著孟婆將店搬到了奈何橋畔,卻也沒有多問,過得橋來坐下歇腳時喝上一碗,然後前行。

孟婆也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每日里煲湯。原料還是最先那一鍋里的,往後湯少了添水便是。偶爾人少時,孟婆也會感嘆一番,忘記過去究竟是好還是壞,孟婆也不知道,只是這湯孟婆從沒自己喝過一口。

幾千年的光陰水流一般過去,孟婆還是每日里煲湯,閑下里想想幾千年前的事兒。畢竟上了年紀,孟婆記性有些差了,雖然謹記閻王的叮囑,但難免會有疏忽。沒有喝孟婆湯的人再投到陽間,便傳開人死到陰間必先喝孟婆湯,忘記前世一切的消息。這以後,再有人從奈何橋上來,雖大部分人都自願喝湯,卻也有個別寧死不喝的了。

孟婆清楚的記得那是陽間的中秋節,孟婆坐在奈何橋上看月亮。銀盤兒似的月亮飽滿明亮,映得橋下的水都格外的清粼。孟婆正手執陰間發的月餅,素餡兒,一口一口細細品味著時,隱約著從橋那頭走來一個女子。年輕女子二八年華,生的杏眼粉腮,甚是美麗。此刻,那女子搖搖晃晃地走上橋,眼中含著淚水,路過孟婆也沒搭理,陰差押她坐在孟婆的店中。孟婆輕嘆一口氣,盛了一碗湯放在姑娘面前。姑娘杏目瞪圓,兩行清淚撲愣愣滑下面龐。「孟婆婆,我實在不能喝這個湯啊。」姑娘開口。孟婆沒有言語。「婆婆。」姑娘咚地跪下:「我與李郎情意真切,立下生死誓約。今日她娘嫌我家貧困,栽贓於我,我唯一死表明清白,臨死前李郎趕到,我答應他投胎後再去與他續緣。婆婆,我真的不能忘記從前啊。」
說完,淚如雨下。孟婆眼角也濕潤了,她一生沒有婚配,羨慕那些有情有義的小兒女家。此刻,孟婆真是為難呀。不喝,閻王會怪罪於她,再說陰差在旁,她孟婆也沒法變通。喝吧,這小兒女已是陰陽兩隔,若能投生重逢自是最好不過了。想至此,孟婆心裡這個悔呀,早知當初不熬這個湯,讓自己也跟著痛苦。陰差一把拎起哭倒在地的女子,二話沒說,一人撬開她的嘴,另一個提碗灌下。孟婆還沒來及阻止,一碗孟婆湯生生地灌進女子的口中。再看姑娘,此時兩眼發直,淚痕還在臉上,口中喃喃地喚著李郎。

這件事讓孟婆揪心了好一陣子,情緒也低落許多。這一日,陰差又帶來一個壯漢,身上臉上全是血。孟婆暗自吃驚,盛湯放在他面前。壯漢大手一揮,說道:他奶奶的,這湯俺不喝。瓷碗打碎在地,湯水也灑光。陰差上前按住壯漢,斥道:你喝也得喝,不喝也得喝!壯漢起身掙扎,與陰差打成一團,桌椅全成了他們打鬥的工具,砸碎的砸碎,摔壞的摔壞。孟婆站在一邊,沒有害怕,沒有慌張,經過這幾千年,孟婆早就處驚不變了。壯漢總是受過傷的,很快處於下風,被陰差擒住。奶奶的,老子不喝,老子要記住血海深仇,老子還要報仇!壯漢大聲呼喝,掙扎片刻,癱軟下來。靜靜的,孟婆收拾著打翻的器具。隱約地聽到極壓抑的哭聲,細細傳來。再看壯漢,淚流滿面,自古說男兒有淚不輕彈,流血不流淚。這壯漢哭的如此傷心,比女人的哭更驚人心魄。孟婆一把拉起壯漢,輕輕說:冤冤相報何時了。罷了,罷了……壯漢慟聲說:你有所不知,那狗官為占我妻,乘我不在家時殺我爹娘,毀我娘子,我娘子自殺後,狗官還要將我置於死地,可憐我那剛三個月的孩兒啊,還沒出生就與她娘同歸。孟婆聞言大驚,繼而悲怒萬分,這可惡的狗官下得陰間必是要遭剮刑的。壯漢還是將孟婆湯喝了,喝之前他跪下沖著前方磕了三個響頭,喃喃道:爹娘,娘子,對不起……

…………

孟婆一日比一日不能忍受這份差事了。她一閉眼就看到冤屈的眼神,看到無奈的眸子,聽到悲戚的哭聲,聽到哀哀的求懇。孟婆想,原來以為人間最是愁苦多,到了陰間應該清靜應該無嗔了。想不到,死後依然魂魄憂怨,這人間的惡人造了多少孽呀。孟婆又開始怪自己,逼著相知相許的有情人下輩子各分東西,逼著身負血債的人無法清洗,逼著沒盡忠孝的孩子重生後仍未盡孝,逼著惡人從惡後仍不思悔改。

閻王觀察著孟婆的變化,一日他將孟婆招了去。孟婆跪倒在地,肯求閻王不要再讓她做這個孟婆湯。閻王沒吭聲,閉目沉思。半晌緩緩說道:孟婆,你在陰間已有幾千年,你應該知道我們對待魂魄是不應該帶有人間感情的。人間的一切都隨他們來到陰間而不復存在了,喝下孟婆湯,他們就等於再世為人,空白一片。這沒有什麼不好呀。孟婆低聲說道:閻王說的道理,我孟婆雖未讀過書但也明白。只是,確有不該忘前世的例外。我一生沒有婚配,不曉得人世間的愛情,卻也懂得恩情。倘若全都忘記,是否有些殘忍呢。閻王搖頭,再搖頭。沉聲說:孟婆,這是陰間的規定。沒法變通,只能如此。孟婆沉默片刻,彷彿做了一個決定,她抬頭望向閻王,說道:那好,我也和他們一樣,喝孟婆湯。閻王大驚失色,質問孟婆:你知道,你喝了孟婆湯會有什麼下場嗎?孟婆搖頭。會變成一個什麼記憶什麼思想都沒有的人,也不能再投胎轉世。閻王拍拍座椅的扶手,吁出一口氣,又說:現在你知道了吧。孟婆眼中漸漸浮上淚水,幾千年堆積的淚水,順著孟婆的臉緩緩滑下:像現在這樣觀人痛苦,莫如我就做個痴呆。我,決定了。說罷,轉身離去。

這天晚上,異常的安靜,沒有人來喝孟婆湯。孟婆打開窗,迎一地月光灑在店內,銀白色混著河邊垂柳的陰影,讓店裡的氣氛安謐和詳。孟婆就著月光在河邊洗發,映著河水將纏了幾千年的銀絲一根根梳理整齊,盤向腦後,再插上一支釵。換上干凈的外衣,當胸圍了一塊暗色的圍裙。這是她做姑娘時的打扮。一切妥當,孟婆舀了一碗孟婆湯。湯色純凈,香氣四溢。孟婆凝神看了片刻,微笑著自語:這是我孟婆煲了幾千年的湯呀。說罷,一仰脖,湯被喝光。確是好湯,香而不膩,濃而不稠,聞之提神,飲之餘味。

從此後,孟婆忘記了所有的事情,也不再知道任何事情。她只是每日里在奈何橋畔煲湯,休息時凝目望著橋下的流水。陰差悄悄議論孟婆是不是真喝了自己的煲的湯,怎麼好像不是痴呆的樣子呢?是與不是,誰又知道,誰又分的清。

這樣,光陰隨著奈何橋下的流水靜靜的、無聲的,帶著孟婆的目光向前遊走。一晃,又是幾千年。

孟婆在陰間開有一家孟婆店,而她所住的地方就叫孟婆庄。在清人沈起風的《諧鋒》卷八中有一關於孟婆庄的故事:

葛生不喝迷魂湯得返生

從前有一歌妓叫蘭蕊,她有一個如花似玉的妹妹玉蕊。玉蕊和葛生相戀至深,但因為葛生很窮,娶不起玉蕊,後來蘭蕊因病而死,葛生則因無力與玉蕊相守一生而殉情。

葛生死後,來到陰曹地府,閻羅王看他死得無辜,就判他投生為人。葛生聞令後,便准備再去投生。

葛生一個人獃獃地走著,忽然來到一個攀滿蘿藤的棚子底下。只見好幾百個男男女女,爭先恐後的搶那付瓢杓,急急忙忙的向爐頭舀水來喝。

葛生因為走累了,覺得口乾,便也想上前去飲用那瓢里的水。這時,有一女子從棚子後面走出來,葛生仔細一看,竟然是蘭蕊。

蘭蕊問他為何來此,葛生便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她。蘭蕊知道後,便輕輕地對葛生附耳說道:

「你難道不知道這里是孟婆庄嗎?還好今天孟婆去給寇夫人祝壽,命我暫時掌管瓢杓。要是你和那些人一樣,也喝了這瓢里的迷魂湯,你就返生無路了。」

葛生一聽,不禁感到慶幸。後來,在蘭蕊的指點下,葛生尋得舊路,重返人世。

孟婆莊上喝茶美女相伴

另外,在清人王有光《吳下諺解》的「孟婆湯」中,也有一段關於鬼魂被灌迷魂湯的描寫:

人死之後,首先經過的是孟婆庄。眾役卒押送鬼魂從孟婆庄的牆外走過,至閻王殿去接受審問。判定後,則將生前旦L錄入轉回冊中。凡是被判轉世投胎的鬼魂,就再從孟婆庄走回去。

孟婆庄的門口有一個老婆婆站在那兒招呼來者,步上階梯,進入裡面。

庄內全是雕梁畫棟、朱欄石砌;屋內,觸目皆是精緻華麗的糧],有珠玉做成的簾子,廳中還瞻F一面玉雕的大桌子。

待來者入屋後,老婆婆便叫出三個女孩子來,這三個女孩子分別是孟姜、孟庸與孟戈。三人都穿著紅色的裙子和垂著綠袖的上衣,個個如花似玉、貌賽天仙,而且輕聲細語地呼喚郎君,還以手拂凈席子請來者坐下。

來者坐下後,丫鬟便送上茶水。三個美女環伺在側,皆以纖纖玉指親奉送茶,玉環叮叮脆響,陣陣奇香襲人,在如此情境中,實在很難拒絕不喝。

才一接過茶杯,便覺目眩神馳,輕輟一口,只覺清涼無比,其能解渴,不禁一飲而盡。喝到底忽見有一匙左右的濁泥在杯底沉著,待抬眼一看,發現原本貌美迷人的美女和老婆婆都成為僵立的骷禳C

走出門外一看,原先的雕梁畫棟盡成朽木,如置身荒郊野外,並忘卻生前一切事物。

就在驚慌失措、痛苦不已的當頭,忽然大哭墮地,成了一個甚麼都不知道的小嬰孩。

10. 孟婆是什麼人,從那來的

孟婆娘家姓孟,孟婆一生沒有嫁人,故而沒有夫家姓。孟婆的名字已經被所有人的都忘記了,包括她自己。那年代的名兒,男的大都是剛、勇、強、富什麼的,女的就順了花季,杏、蓮、梅、桃、春,這樣想來,孟婆也就不計較她曾經的名字是什麼了。 孟婆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煲得一手好湯,遠近聞名,喝過她的湯的人都紛紛贊不絕口,說這湯敢稱天下第一湯。名聲傳遠了,連皇帝也要喝孟婆煲得湯了,喝了一次後不過癮,竟生了要將孟婆留在宮中只為他一人煲湯的念頭。孟婆雖沒有念過書,但也懂得「伴君如伴虎」「自由可貴」的道理,所以委婉推卻不成後,說出寧死不從的話來。皇帝一生氣,孟婆歸了西。據說,孟婆遇害的那天,六月天里雪紛紛揚揚,下到半夜沒停。 且說孟婆到了陰間後,閻王念孟婆一生勤懇、樂於助人,再加之為屈死,又想到陰間每每來了魂魄還陽後大都還記得上輩子的事兒,這樣凡間便亂了套,一會兒出個奇人,一會兒來個怪道。故派孟婆在奈何橋畔開個店,招牌就用「孟婆湯」,過了橋的人必先喝一碗孟婆的湯方可繼續前行。閻王退下所有隨從,對孟婆說:此湯是一定要喝的,如若有人沒喝,必會造成人間大亂。這罪,可不是一般的輕了。孟婆念著閻王錯愛,謹遵王訊。閻王又給了孟婆一小包葯粉,感概一聲,說道:凡人都有幾世幾輩的輪回,上輩子的恩怨喜悲不能帶到下輩子,你把這忘憂粉放到湯里,喝過的人就會忘記從前的一切。孟婆唯唯而諾,退下。 奈何橋畔生意很好,每日絡繹不絕。從橋這邊過去的,都是陰差到陽界去抓人或辦事。從橋那邊過來的,都是陽壽已盡,來陰間報道的。在陽間生活過的人都知道孟婆的湯煲得很好也都知道孟婆屈死的事情,雖訝異著孟婆將店搬到了奈何橋畔,卻也沒有多問,過得橋來坐下歇腳時喝上一碗,然後前行。 孟婆也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每日里煲湯。原料還是最先那一鍋里的,往後湯少了添水便是。偶爾人少時,孟婆也會感嘆一番,忘記過去究竟是好還是壞,孟婆也不知道,只是這湯孟婆從沒自己喝過一口。 幾千年的光陰水流一般過去,孟婆還是每日里煲湯,閑下里想想幾千年前的事兒。畢竟上了年紀,孟婆記性有些差了,雖然謹記閻王的叮囑,但難免會有疏忽。沒有喝孟婆湯的人再投到陽間,便傳開人死到陰間必先喝孟婆湯,忘記前世一切的消息。這以後,再有人從奈何橋上來,雖大部分人都自願喝湯,卻也有個別寧死不喝的了。 孟婆清楚的記得那是陽間的中秋節,孟婆坐在奈何橋上看月亮。銀盤兒似的月亮飽滿明亮,映得橋下的水都格外的清粼。孟婆正手執陰間發的月餅,素餡兒,一口一口細細品味著時,隱約著從橋那頭走來一個女子。年輕女子二八年華,生的杏眼粉腮,甚是美麗。此刻,那女子搖搖晃晃地走上橋,眼中含著淚水,路過孟婆也沒搭理,陰差押她坐在孟婆的店中。孟婆輕嘆一口氣,盛了一碗湯放在姑娘面前。姑娘杏目瞪圓,兩行清淚撲愣愣滑下面龐。「孟婆婆,我實在不能喝這個湯啊。」姑娘開口。孟婆沒有言語。「婆婆。」姑娘咚地跪下:「我與李郎情意真切,立下生死誓約。今日她娘嫌我家貧困,栽贓於我,我唯一死表明清白,臨死前李郎趕到,我答應他投胎後再去與他續緣。婆婆,我真的不能忘記從前啊。」 說完,淚如雨下。孟婆眼角也濕潤了,她一生沒有婚配,羨慕那些有情有義的小兒女家。此刻,孟婆真是為難呀。不喝,閻王會怪罪於她,再說陰差在旁,她孟婆也沒法變通。喝吧,這小兒女已是陰陽兩隔,若能投生重逢自是最好不過了。想至此,孟婆心裡這個悔呀,早知當初不熬這個湯,讓自己也跟著痛苦。陰差一把拎起哭倒在地的女子,二話沒說,一人撬開她的嘴,另一個提碗灌下。孟婆還沒來及阻止,一碗孟婆湯生生地灌進女子的口中。再看姑娘,此時兩眼發直,淚痕還在臉上,口中喃喃地喚著李郎。 這件事讓孟婆揪心了好一陣子,情緒也低落許多。這一日,陰差又帶來一個壯漢,身上臉上全是血。孟婆暗自吃驚,盛湯放在他面前。壯漢大手一揮,說道:他奶奶的,這湯俺不喝。瓷碗打碎在地,湯水也灑光。陰差上前按住壯漢,斥道:你喝也得喝,不喝也得喝!壯漢起身掙扎,與陰差打成一團,桌椅全成了他們打鬥的工具,砸碎的砸碎,摔壞的摔壞。孟婆站在一邊,沒有害怕,沒有慌張,經過這幾千年,孟婆早就處驚不變了。壯漢總是受過傷的,很快處於下風,被陰差擒住。奶奶的,老子不喝,老子要記住血海深仇,老子還要報仇!壯漢大聲呼喝,掙扎片刻,癱軟下來。靜靜的,孟婆收拾著打翻的器具。隱約地聽到極壓抑的哭聲,細細傳來。再看壯漢,淚流滿面,自古說男兒有淚不輕彈,流血不流淚。這壯漢哭的如此傷心,比女人的哭更驚人心魄。孟婆一把拉起壯漢,輕輕說:冤冤相報何時了。罷了,罷了……壯漢慟聲說:你有所不知,那狗官為占我妻,乘我不在家時殺我爹娘,毀我娘子,我娘子自殺後,狗官還要將我置於死地,可憐我那剛三個月的孩兒啊,還沒出生就與她娘同歸。孟婆聞言大驚,繼而悲怒萬分,這可惡的狗官下得陰間必是要遭剮刑的。壯漢還是將孟婆湯喝了,喝之前他跪下沖著前方磕了三個響頭,喃喃道:爹娘,娘子,對不起…… 這個是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