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四大美女之楊貴妃到底是怎麼死的
楊貴妃,真名楊玉環。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為唐代宮廷音樂家、舞蹈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被後世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先為唐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後,又被公爹唐玄宗冊封為貴妃。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發動叛亂,隨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楊玉環於六月十四日,在馬嵬驛死於亂軍之中,香消玉殞。
楊貴妃形象
她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中的羞花指的就是楊貴妃那一著名的一笑,現如今這楊貴妃已是中國家喻戶曉的一位絕代佳人。她那傳奇的一生曾觸發無數騷客文人的才情,為之吟詩作賦。杜甫有《哀江頭》詩:「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花江草豈終極!」、白居易形容她「溫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李白的《清平調》則說她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然而,這位國色天香的美女究竟歸宿如何呢?史書記載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洛陽淪陷,潼關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狼狽地與眾臣逃跑,其愛妾楊貴妃死於馬嵬驛。可是,文人賦詠與史家記述是相差十萬八千里的,因此楊貴妃的最後歸宿,至今還留下許多疑問。一種觀點認為,楊玉環或許死於佛堂。
《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以「後患仍存」為由,強烈要求賜楊玉環一死,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後只得下令。楊貴妃「遂縊死於佛室」。也有人認為,楊貴妃也可能死於亂軍之中,這可從一些唐詩中的描述看出。杜牧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的「血埋妃子艷」、溫庭筠的「返魂無驗青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很多詩句,都認為楊貴妃被亂軍殺死於馬嵬驛,而不是被強迫上吊而死。一些人稱,楊貴妃之死存在其他的可能,比如有人說她實際上是吞金而死。這種說法只出現在劉禹錫所作的《馬嵬行》一詩。還有一種說法是,楊貴妃沒有死在馬嵬驛,只是被貶為庶人,並被下放於民間。俞平伯先生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以及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他本人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之本意,蘊含著另一種意思。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楊貴妃最後逃亡到日本。1984年出版的《文化譯叢》第五期,張廉譯自日本《中國傳來的故事》一文說,當時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個侍女。禁軍將領陳玄禮為貴妃美色所吸引,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附近揚帆出海,經海上漂泊,輾轉來到日本久谷町久,最終在日本安度晚年。但其生死情況究竟如何,至今仍令人難解。
總結以上總總說法,關於楊貴妃的生死之謎,有以下四種說法:
楊貴妃生死之謎之一:死於馬嵬坡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清君側,反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兵鋒直指長安。次年,唐玄宗帶著楊貴妃與楊國忠逃往蜀中(今四川成都),途經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市西)時,陳玄禮為首的隨駕禁軍軍士,一致要求處死楊國忠跟楊貴妃,隨即嘩變,亂刀殺死了楊國忠。
唐玄宗言國忠亂朝當誅,然貴妃無罪,本欲赦免,無奈禁軍士兵皆認為貴妃乃禍國紅顏,安史之亂乃因貴妃而起,不誅難慰軍心、難振士氣,繼續包圍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勸言,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賜死了楊貴妃。最終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縊死在佛堂的梨樹下,時年三十八歲,這就是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之典故。
楊貴妃生死之謎之二:死於佛堂
有人說,楊玉環可能死於佛堂。《舊唐書楊貴妃傳》記載:禁軍將領陳玄禮等殺了楊國忠父子之後,認為「賊本尚在」,請求再殺楊貴妃以免後患。唐玄宗無奈,與貴妃訣別,「遂縊死於佛室」。《資治通鑒唐紀》記載:唐玄宗是命太監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佛堂縊死的。《唐國史補》記載:高力士把楊貴妃縊死於佛堂的梨樹下。陳鴻的《長恨歌傳》記載:唐玄宗知道楊貴妃難免一死,但不忍見其死,便使人牽之而去,「倉皇輾轉,竟死於尺組之下」。樂史的《楊太真外傳》記載:唐玄宗與楊貴妃訣別時,她「乞容禮佛」。高力士遂縊死貴妃於佛堂前的梨樹之下。陳寅恪先生在《元白詩箋證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樂史謂妃縊死於梨樹之下,恐是受香山(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帶雨』句之影響。果爾,則殊可笑矣。」樂史的說法來自《唐國史補》,而李肇的說法恐怕是受《長恨歌》的影響。
楊貴妃生死之謎之三:死於亂軍
楊貴妃也可能死於亂軍之中。此說主要見於一些唐詩中的描述。杜甫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祿山占據的長安,作《哀江頭》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於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的。李益所作七絕《過馬嵬》和七律《過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蓮花血」和「太真血染馬蹄盡」等詩句,也反映了楊貴妃為亂軍所殺,死於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華清宮三十韻》的「喧呼馬嵬血,零落羽林槍」;張佑《華清宮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艷」;溫庭筠《馬嵬驛》的「返魂無驗表煙滅,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詩句,也都認為楊貴妃血濺馬嵬驛,並非被縊而死。
楊貴妃生死之謎之四:吞金而死
楊貴妃之死也有其它的可能,比如有人說她系吞金而死。這種說法僅見於劉禹錫所用的《馬嵬行》一詩。劉氏之詩曾寫道:「綠野扶風道,黃塵馬嵬行,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乃問里中兒,皆言幸蜀時,軍家誅佞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門屏,貴人牽帝衣,低回轉美目,風日為天暉。貴人飲金屑,攸忽?英暮,平生服杏丹,顏色真如故。」從這首詩來看,楊貴妃是吞金而死的。陳寅恪先生曾對這種說法頗感稀奇,並在《元白詩箋證稿》中作了考證。陳氏懷疑劉詩「貴人飲金屑」之語,是得自「里兒中」,故而才與眾說有異。然而,陳氏並不排除楊貴妃在被縊死之前,也有可能吞過金,所以「里兒中」才傳得此說。
Ⅱ 楊貴妃的結局到底如何呢
2018年電影《妖貓傳》的熱映,將大唐貴妃楊玉環到底是怎麼死的這個千古謎題再次推向人們的視野之中。那麼,楊貴妃當年到底是怎麼死的呢?
這種觀點,也有合理的地方。總之,馬嵬兵變距今已一千多年了,至於這次兵變到底是何人挑動,而楊貴妃又到底是怎麼死的,等等,這些千古懸疑或許將永遠這樣被世人傳說流傳下去。
Ⅲ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她最後是怎麼死的
公元756年,洛陽失陷,潼關失守。盛唐天子唐玄宗倉皇逃離京師長安,其寵妃楊玉環死於馬嵬驛。史書上記載楊貴妃是在馬嵬坡下自縊身亡,當然,這個自縊身亡,也是在兵諫之下唐玄宗下的聖旨下被迫自縊的。
Ⅳ 古代四大美女楊貴妃,到底是怎麼死的
楊玉環作為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少文人墨客不惜揮毫潑墨,只為描繪出這位享有千古盛名的佳人一絲一毫的美。詩仙李白就曾為她作詩「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每每讀之都會令人心生嚮往,讓人忍不住在腦海中勾畫楊貴妃之美。
楊貴妃自縊
但經專家的研究,發現楊貴妃的真正死因並非是自縊,而是被亂軍殺死。而且在一些唐詩中,描寫馬嵬坡一事時,用的便是「血」這樣的修飾詞,例如杜甫《哀江頭》中,「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於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的。
Ⅳ 楊貴妃的結局是什麼
楊玉環這個絕色女子的最後結局到底如何,歷來說法不一。
楊貴妃命喪馬嵬驛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次年六月,安祿山攻破潼關,李隆基這才從溫柔的睡夢中醒過來。在楊國忠的建議下,於唐天寶十五年六月十八日,唐玄宗帶著楊玉環、楊國忠匆忙逃出宮去。等到百官上朝時,竟不知皇帝到哪裡去了!玄宗一行出都門百餘里,來到一個名叫馬嵬驛(今陝西興平縣西)的地方,將士們又餓又累,疲憊不堪,隊伍中出現了騷亂。龍武將軍陳玄禮密啟太子李亨,以謀反罪將楊國忠誅殺,隨即又上奏玄宗說:「楊國忠謀反已經被誅,貴妃不宜帶在身邊,願陛下忍痛割愛,將其正法。」大宦官高力士也趁機進諫,主張盡快把楊玉環殺掉。玄宗知道這件事情是他們合謀策劃,內心極不情願,但看看鼓噪喧嘩的將士,覺得還是保命要緊,於是命高力士將貴妃帶到佛堂,將其勒死。隨即又把貴妃的屍體擺在外面,讓陳玄禮和眾位將士觀看。軍士們見楊貴妃真的被殺死,這才整理隊伍繼續西行。
眾說紛紜
那麼,楊玉環真的被勒死在馬嵬驛了嗎?多少年來,人們提出了不同的觀點,眾說紛紜,一直沒有一定論。不過歷代的正史中均對這種觀點持肯定態度,還舉出了不少證據證明。據說,勒死楊玉環的那條白錦被馬嵬店的老嫗所得,她深知此物的價值,聲稱凡是要借觀的人,須付百錢,居然靠它發了大財。另外,在運送楊玉環屍體時,一隻鞋子失落,也被一個老嫗拾去,此人同樣靠了這只「娘娘鞋」致富。大詩人杜甫在《北征》詩中寫道:「不聞夏殷衰,中自誅褒妲。周漢獲再興,宣光果明哲。桓桓陳將軍,仗鉞奮忠烈。」杜甫不僅說道楊玉環被殺,並且還把誅楊的主要人物陳玄禮大大贊頌了一番。杜甫與楊玉環是同時代人,他的寫作態度向來比較嚴謹,盡管他使用的是藝術化語言,但述說的事情卻是真實的。這位貴妃娘娘命喪馬嵬驛,本來沒有什麼值得懷疑的,可是出人意外的是,對於楊玉環的最後歸宿,卻出現了幾種說法。
古代名畫死裡逃生做道士
有的說楊玉環死裡逃生,當了女道士。唐玄宗從避居蜀地到返回長安,只有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待遷葬楊貴妃時卻是「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既然找不到她的屍體,很可能是死裡逃生,就一定還有找到的希望。玄宗不會不派人到處尋找,結果仍然是「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這說明楊貴妃真的沒死。還有的說,當時被縊殺的不是楊玉環,而是一位名叫蛾眉的宮女。因為陳玄禮無緣近窺「娘娘」的玉容,辮不清楊貴妃的真正面目,很容易被蒙騙過去。楊貴妃出了馬嵬坡後,換裝隱逃南下,具體到了什麼地方,後來終老何處,則又說不清了。想起楊玉環曾經做過女道士的經歷,有人猜測她很可能隱匿於某個女道士院。而唐代的女道士院形同娼家,這位昔日的貴妃娘娘,為了苟求活命,有可能作了妓女,「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恨處正在於此。
流亡日本
有的說楊玉環潛逃到日本,並老死在那裡。1963年,一位日本少女在電視台向日本電視觀眾展示了她的家譜等古代文獻,言之鑿鑿地聲稱自己是楊貴妃的後裔,這引起了一陣小小的轟動。日本有種說法,說死者是替身,由於陳玄禮憐惜楊貴妃貌美,不忍心將其殺害,於是與高力士密謀,以侍女代死。高力士用車運來貴妃屍體,查驗屍體的便是陳玄禮,因而這一以假代真的計謀得以成功,而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飛快南逃,大約在今日上海附近揚帆出海,經過海上的漂泊,最後遠逃至日本山口縣大津郡油谷町久津。與此相呼應的是,日本當地的「二尊院」中還有楊貴妃的墳墓。大津郡的《郡志》上也有這樣的記載:唐玄宗得知楊貴妃東渡扶桑,難舍舊情,派特使送來兩尊佛像,並苦苦勸她回國,再享富貴。楊貴妃拔下一根玉簪答謝了玄宗,後在當地無疾而終,今日的「二尊院」即由此得名。
永遠的謎
除此之外,還有楊貴妃成為神仙升天的說法。道士楊通幽受玄宗之託,在天上地下,冥冥之中,鬼神之內,遍尋太真。經過無數次的波折和磨難,後來在東海之上,蓬萊之頂,南宮西廡,群仙所居的地方,找到了上員女仙太真,即楊貴妃。這位已經成仙的娘娘熱情地接待了楊通幽,並公布了她和玄宗皇帝的出身。畢竟塵世苦短,好夢難長,她和玄宗皇帝緣分轉眼即盡,只好屍解脫羽化歸仙。白居易所寫的《長恨歌》,也是表達了這種思想。
楊玉環已經死去有千餘年的時間,今天要准確說出當時的真相也很困難。
Ⅵ 引起唐朝動亂的楊貴妃,最後是怎麼死的
安史之亂爆發之後,楊貴妃被迫逃出皇宮,最後自縊在馬嵬坡,一代美人香消玉殞。楊貴妃原名楊玉環,天資聰穎,容貌艷麗並且精通歌舞,在出席一次宴會時,被壽王李瑁看中,求娶為王妃,二人成婚五載恩愛異常,但貌美的楊玉環卻被唐玄宗看中,為了能夠霸佔楊玉環,唐玄宗命她出家為尼,改換身份之後接入皇宮封為貴妃。
唐玄宗不得已帶著楊貴妃出逃,在來到馬嵬坡之後天降大雨,全軍在此修整,但此時軍中卻流言四起,大家將安史之亂的罪責安到楊玉環的頭上,認為如果沒有她,便不會有這常戰亂,而且現在這樣危急關頭,唐玄宗仍然將她帶在身邊百般呵護,這樣的君王不值得大家賣命,眼看士兵的情緒越來越激烈,為了防止兵變發生,唐玄宗在大臣的多番游說下忍痛賜死楊玉環。
Ⅶ 楊玉環的身世是怎樣的,最後她是什麼結局
今天,我想談談楊玉環,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許多學者絞盡腦汁,只是為了描繪這位美女每一寸的美麗。楊玉環只有十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去世了,被寄養在叔叔的身邊。而叔叔楊玄璬當時是河南府土曹一職。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楊玉環的才華使她從小溫和,並保留了一定的文化修養。
後來關於楊貴妃如何去世的說法太多。然而,學者研究發現,楊貴妃之死的真正原因不是自殺,而是她被亂軍殺害。朋友們你對歷史上的四大美人之楊貴妃了解了嗎,她的一生也是不容易?
Ⅷ 唐朝楊貴妃是怎樣死的
天寶十五年安祿山起兵造反,沉迷於酒色歌舞之中的唐玄宗倉皇逃離長安,西幸成都。途經馬嵬坡,右龍武軍(禁軍)將軍陳玄禮等六軍將士認為楊家禍國殃民,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貴妃之堂兄)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玄宗為息軍心,乃殺楊國忠。左右羽林軍和左右龍武軍又不肯前行,說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貴妃亦被縊死於路祠。安史之亂與楊貴妃無關,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貴妃死時,年38歲。
⒈ 還有民間傳說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而是流落於民間。俞平伯先生在《論詩詞曲雜著》中對白居易的《長恨歌》和陳鴻的《長恨歌傳》作了考證。他認為白居易的《長恨歌》、陳鴻的《長恨歌傳》之本意,蓋另有所長。如果以「長恨」為篇名,寫至馬嵬已足夠了,何必還要在後面假設臨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職是之由,俞先生認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當時六軍嘩變,貴妃被劫,釵鈿委地,詩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載的賜死之詔旨,當時決不會有。陳鴻的《長恨歌傳》所言「使人牽之而去」,是說楊貴妃被使者牽去藏匿遠地了。白居易《長恨歌》說唐玄宗回鑾後要為楊貴妃改葬,結果是「馬嵬坡下泥中土,不見玉顏空死處」,連屍骨都找不到,這就更證實貴妃未死於馬嵬驛。值得注意的是,陳鴻作《長恨歌傳》時,唯恐後人不明,特為點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紀》在。」而「世所不聞」者,今傳有《長恨歌》,這分明暗示楊貴妃並未死。 ⒉有一種離奇的說法是楊貴妃遠走美洲。台灣學者魏聚賢在《中國人發現美洲》一書聲稱,他考證出楊貴妃並未死於馬嵬驛,而是被人帶往遙遠的美洲。 ⒊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楊貴妃逃亡日本,日本民間和學術界有這樣一種看法:當時,在馬嵬驛被縊死的,乃是一個侍女。禁軍將領陳玄禮惜貴妃貌美,不忍殺之,遂與高力士謀,以侍女代死。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行至現上海附近揚帆出海,飄至日本久谷町久津,並在日本終其天年。在日本也有種種說法。有一種說法是,死者是替身的侍女,軍中主帥陳玄禮與高力士密謀,以侍女代替,高力士用車運來貴妃[1]屍體,查驗屍體的便是陳玄禮,因而使此計成功。而楊貴妃則由陳玄禮的親信護送南逃,大約在今上海附近揚帆出海,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 日本山口縣「楊貴妃之鄉」建有楊貴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電視觀眾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譜,說她就是楊貴妃的後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稱是楊貴妃的後裔。
Ⅸ 四大美女中的楊貴妃,究竟是怎麼死的
楊玉環作為我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少文人墨客不惜揮毫潑墨,只為描繪出這位享有千古盛名的佳人一絲一毫的美。詩仙李白就曾為她作詩“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每每讀之都會令人心生嚮往,讓人忍不住在腦海中勾畫楊貴妃之美。
但經專家的研究,發現楊貴妃的真正死因並非是自縊,而是被亂軍殺死。而且在一些唐詩中,描寫馬嵬坡一事時,用的便是“血”這樣的修飾詞,例如杜甫《哀江頭》中,“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之句,暗示楊貴妃不是被縊死於馬嵬驛,因為縊死是不會見血的。
Ⅹ 楊貴妃受盡唐玄宗寵愛,她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楊貴妃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人之一,有著「羞花」的雅稱,楊貴妃不僅能歌善舞,精通音律,而且她的外貌還傾國傾城,回眸一笑把唐玄宗迷的神魂顛倒,在古代有許多的大詩人都描繪過楊貴妃的外貌,如在白居易的《長恨歌》里寫道「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在李白的《清平調》里則形容楊貴妃「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佛檻露華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