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大全 » 大美女道長悲寺為何被封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大美女道長悲寺為何被封

發布時間: 2022-05-07 11:30:30

1. 道教四大名觀的南陽玄妙觀

玄妙觀位於南陽故城外西北角,奉全真道清凈派,是四大叢林之一,行叢林清規,屬常廟。道觀內不收門徒,往來黃冠羽士,皆在此掛單。 ?
玄妙觀建廟久遠。明天啟七年( 1627 年)重修廟宇碑記:「上古所建、歷漢、唐、宋,其代遠矣。」清嘉慶十八年( 1813 年)所樹源流碑載:「稽厥觀始,創建東漢。叢林開始,肇自我朝。」玄妙觀原為老君堂,堂內有「泥牛古 古責 」。相傳,太上老君駕牛而來,到此天明,所騎之牛遂化作泥牛 . 《泥牛古 古責 碑》記載:「漢光武(帝)夜戰失騎,老君堂泥牛救駕處」,觀內土丘隆起處,即其遺跡。
元至元中(原文未詳明前至元或後至年號,按元太祖接見全真派道士邱處機事,當為前至元期間,即公元 1264 ~ 1294 年),以老君堂址重建③。取老子《道德經》「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之語,名之玄妙觀,以寓深奧之意。「玄之又玄」,唐朝道士成玄英解釋,即「重玄之道」。所謂「重玄之道」,「玄者,深遠之義,亦是不滯之名。……即不滯有,亦不滯無,二俱不滯,故謂之玄」。對於客觀世界的正確認識,既不執著「有」,又不執著於「無」,進而對於不執著於「有」或「無」這種看法,也不應執著不放。這就是「重玄之道」,亦即「玄之又玄」的精義④。「觀」者,道教廟院之稱謂,源於「尹喜結草為樓,精思至道,後人以至可觀望,故曰觀。道宮自此始」⑤。
明洪武三年( 1370 年),南陽衛首任指揮郭雲以元之舊城基,用磚石建成周長六里二十七步的城牆,深二丈二尺、闊倍之的壕溝(即故城城牆、護牆河)。洪武四年( 1371 年),道士李雲庵即城西北玄妙觀舊址重建,故有李雲庵創建玄妙觀之說⑥。洪武十五年( 1382 年),設道紀司於玄妙觀,由道人充任道紀司都記一職。正統二年( 1437 年,另有一說是正統四年),唐藩重修,予以擴建,玄妙觀至此已頗具規模,成為十大叢林之一。當時,玄妙觀為北京白雲觀屬廟,觀內主持人選由北京白雲觀指派。以後,嘉靖、萬曆、天啟等年間屢有修葺。 ?
明末清初,南陽為中原主戰場之一,人民迭遭屠毒,南陽城「內外屍骸布地,男女老幼仰伏坐倚之狀,填家塞巷無置足處」,「城郭丘墟,人民百不存一。」清初,首任南陽總兵張應祥「 氵蒞 政之日,城無完郛,……骷髏馬蹄間。」覓玄妙觀道士四人,「積稔之力,……聚骨如山,大將軍卜地觀之前,開萬人壙。……收眾骨而瘞之」⑦。此亦是南陽「萬人坑」之來歷。康熙年間,避清聖祖(康熙皇帝)玄燁諱,改玄妙觀為元妙觀。順治、乾隆、咸豐等年間屢有增葺。玄妙觀鼎盛時期,佔地一百五十餘畝,廟宇房舍三百餘間,道眾二百餘人,香火地七十七頃之多。「黃冠行住動數百人,京師西南道觀之最。」觀內蒼松翠柏,森翳蔽日,「觀為羽流叢林,園亭之盛,甲於一郡」⑧。
玄妙觀坐北面南,觀內建築沿中軸線分布,兩側為配殿,其他建築位於配殿之外側,園林則分別位於觀的西北、東北兩隅⑨。
(一) 正殿
無央殿亦稱無量殿,寓意「法海無邊」。約位於現建設路南人民公園北牆。殿祀無量佛,該佛是佛門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能接引信徒往生「西方凈土」,故稱接引佛。道教稱之為無量壽佛,玄妙觀以其接引眾生而祀,但因其是佛而非道,故將其祀之觀外。 ?
無量殿建築不用木料,不置門扉窗欞,不用樑柱檁椽,整體建築用磚石砌建而成,所以又稱無梁殿。殿用磚石砌拱券門洞三個,丹朱塗壁,青瓦蓋頂,挑角裹檐,脊用獸飾,色調淡雅,建築形式古樸雅緻。
「 惠浹中州 」 碑樓清朝光緒皇帝「戊戌變法」失敗,各項新法均被廢棄,唯「廢科舉、辦學堂」一項,迫於時事,不能廢除,各地遂興辦學堂之風。玄妙觀在南陽城北門大街(今之工農路)有房宅一處,光緒卅年( 1904 年)經過修繕,創建兩等小學,名為「無宗學堂。」考取學生一百名(高等四十名、初等六十名),按照清廷學部規定課程教學,受到南陽縉紳們的贊賞,河南巡撫和學部奏報朝廷。因辦學之功,朝廷賜「全真廣學」、「惠浹中州」匾額兩幅。「全真廣學」匾額於藏經閣落成後,懸掛於藏經閣。「惠浹中州」匾四字是用漢白玉雕刻而成,有慈禧太後御印。光緒三十二年( 1906 年)於無量殿至山門間建一牌樓,將「惠浹中州」匾額鑲嵌其上,牌樓背面嵌有南陽知府之撰述,牌樓構造是四柱三間,柱高達 4 米 ,塗朱紅色,支撐著三間高懸的危樓,柱基置有高約 1 米 柱石,柱石雕龍銜石鼓圖案,石端各有園雕小獅,俯、仰、卧、側,姿態各不相同,其造形栩栩如生。匾額四周均鑲嵌木雕花板,是以透、浮、園雕諸手法雕刻的鳥獸、花草和歷史人物故事。雕工細致,雕板色彩華麗,非常奪目。 ?
牌樓位於現建設路中央。民國二十九年( 1940 年),被日寇飛機炸毀。
山門為玄妙觀之正門。上嵌有「玄妙觀」三個金色大字觀額,為明藩唐成王所題 , 門內塑神荼,郁壘二神將守護山門,故又稱二神殿。文化大革命以後,山門曾一度修葺一新,幾年前被宛城區政府建辦公樓拆除。山門後邊左右兩側是鍾樓、鼓樓,二樓早已不存。
四神殿祀值年、月、日、辰四時值日功曹。其職能是人間把要上達天庭的表文焚燒後,由值日功曹將表呈遞天庭。殿已不存。
三清殿玄妙觀之正殿。屋頂為單頂歇山式,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柱子縱三橫四排列,祀三清諸神,三清原指人天兩界之間神仙所居之處,即三清境:玉清、上清、太清。亦名三天: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三清是道教最高神祗,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此三神居住地方就是三清境。道教宮觀中大多設有三清殿,元始天尊常以手持混元珠之像居大殿神像中位,其神誕日是 正月初一 ,民間亦有在冬至日供奉元始天尊的。靈寶天尊常以手持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側位。其神誕日為夏至日,民間常在夏至日以靈寶天尊為主神加以供奉。道德天尊神像一般是白須白發老翁,手持羽扇,居元始天尊之右側位,其神誕日為 農歷二月十五日 。道教以太上老君為教祖,是日大多舉辦祝誕聚會或祝福壽誕道場。道教把「道」人格化,以天(元始天尊)、地(靈寶天尊)、道(道德天尊)為三清,故有「一氣化三清」之說。三清殿現存世。改建為宛城區委小禮堂。
玉皇殿玉皇殿分為中、左、右三殿。中殿祀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中國人心目中至高無上的天上皇帝,稱「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通稱「玉皇大帝」,「玉皇上帝」,簡稱「玉皇」、「玉帝」,是中國民間信仰的天庭的最高神,是中國封建皇權在仙真世界的反映。 ?
左殿為 關聖殿 ,殿祀關羽,即「武曲星。」據《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祀典》漢壽亭侯廟(老關帝廟)條:「廟祀漢前將軍關壯繆侯羽,漢壽荊州屬縣,亭侯爵也。侯嘗從漢昭烈帝到新野,北敗夏後 忄享 於葉南。侯北伐襄樊,南陽將侯(音)起兵於宛以應侯,許(昌)下震驚。故宛屬多見侯廟。」據粗略統計,南陽城區及郊野關帝廟(含武廟)不下十餘處。因侯音迎關羽不成。古宛城慘遭曹仁屠城。
右殿為 文昌殿 ,祀梓潼帝君。 相傳帝 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死,後人立廟紀念,唐宋時屢封為英顯王。元延祐三年( 1316 年)封為「輔文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道家謂玉帝命梓潼帝君掌文昌府及人間功名、祿位事,因此梓潼帝君又稱為 文昌帝 君,即「文曲星」。
玉皇殿今尚存 。
斗姥閣閣分兩層,上祀斗姥,下祀祖師,又稱 祖師殿 。
斗姥為北斗七星之母,北斗為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斗、牛、圭、至、危、室、壁。斗姥是古代道教徒星宿信仰中幻化而來的一位女神。在雲南巍寶山頂斗姥閣里,斗姥像三眼四頭六臂,六臂分別執有日、月、寶鈴、金印、弓、戟等,顯示其神通不凡。頭姥旁立有金童玉女。道教將其塑造成澤被三界,澤潤眾生的大神,鼓吹人們只要虔誠奉侍斗姥,生活中的一切都會盡善盡美。民間俗傳 農歷九月初八 (一說初五)為斗姥的聖誕,在此前會在斗姥神殿舉行相關的道教活動和民俗活動,祭斗姥以應其誕辰,冀其保佑。斗姥閣於清雍正八年( 1730 年)落成,閣內供奉之斗姥塑像是清內宮頒賜,用檀香木雕成,雕功細膩,栩栩如生。閣內懸掛之「慈雲法雨」匾額亦清廷所賜。
祖師殿祀真武大帝,大帝為武當山之教主。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文帝、北極玄天上帝、真如大帝,盪魔天尊等,在道教諸神中,僅次於「三清」和「玉帝」,是道教尊奉的大神之一。玄武大帝起源與古代星宿崇拜有關,古時把恆星分為二十八群,稱二十八宿,以其出沒的中天時刻定四時,戰國時漸被分為四組,分別以四靈命名: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辭楚補注》卷五曰:「玄武踏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玄武剛開始及以後一段時間被道家吸收時,跟青龍,白虎,朱雀一樣,僅是護法神之一。宋代玄武身份大升,竟成了一位大神,徹底脫離了動物形象,由龜蛇變成了人形。太平興國六年( 981 年)封翊聖將軍。大中祥符七年( 1014 年),加號「翊聖保德真君。」大中祥符年間,為避聖祖(趙玄朗)諱,改「玄武」為「真武」。天禧二年( 1018 年)詔加真武為「真武靈 應真 君」。元大德七年( 1303 年)十二月,加封真武為「元聖仁威元天上帝。」明代是護國大神。真武的畫像及塑像皆為「被發黑衣,仗劍踏龜蛇,從者執黑旗」。玄武大帝並無利器,後打聽到呂洞賓有口七星寶劍,能降妖伏魔,專程商借,並言明用畢自當面還。呂洞賓不肯出借,後因人情包圍,看在前輩份上(玄武早呂 217 年),答允借劍,並告之:「此劍天下無雙,我留劍鞘,您如劍用畢,只往空中一擲,劍自己歸本鞘,勿勞尊駕親自送歸了,」玄武借到劍後,發現果妙用無比,便有心爽約,欲長期留用,又無法開口,乾脆整天握劍不放,故其塑像手中握劍。時間一長,呂洞賓見劍不歸,往要之,玄武以天下妖魅甚多未收盡為由,要繼續借用,呂洞賓知其耍花招,又不好向前輩翻臉,只得答應,但仍然背著空劍鞘,指望有朝一日玄武疏忽,一旦釋劍,劍即自歸,但玄武刻意留神,劍不離手,這一借就借了一千多年。
玄武是北斗七星總稱,七宿之中有斗宿。道家認為「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人從投胎之日起,就從南斗過渡到北斗,人之生命壽夭皆由北斗主事。因此,凡是祈求延生長壽,都要祈求真武大帝。另外,真武大帝屬水,當能治水降火,解除水火之患,故明代宮內多建真武廟,就為祈免水火之災。
農歷三月初三 ,為真武大帝神誕之日,各地真武廟都要奉祀祭典,其中以武當山最盛。
斗姥閣為園形攢頂式建築,極盡工巧,其建築雄偉壯觀,高達數丈,超出城垣,十幾里開外即可望見。民國十九(1930 年)臘月初一早上,大霧彌漫,觀內駐軍不戒於火,失火引發閣內存放的軍火彈葯,頓時火光沖天,硝煙彌漫,爆炸之聲震動全城,頃刻間斗姥閣化為無有。
(二)左配殿
1 、 配殿左側配殿早已全部拆除,現為機關院內西側通道。原殿宇有: 土地城隍殿 殿內祀土地,城隍。古代民間稱里社之神曰:「土地」。原始宗教中,土地崇拜是自然崇拜的一個重要組成。為了酬謝土地負載、生養萬物的功勞,封土為社而祀之,當時稱「社神」。統一王朝出現後,帝王祭社稷,出現了以大地為對象的崇拜,這種地神叫「後土」,而諸侯國,采邑、鄉村裡社祭祀的小神稱「社」或「社公」,以後叫「土地」。
在土地神逐漸人格化的過程中,各地土地先後有了各自的姓氏、名諱。東晉以後,民間多將生前作善事或廉政的官吏奉為當地土地。土地地位不高,僅轄一村一里或一鄰的范圍,但此神為民守土,樂善好施,受到人們的敬奉。因其是由鬼魂充任,又屬冥司地方官吏,所以當人死後,其家人必須先到土地那兒報案。所以,土地雖是小神,但與當地人禍福生計息息相關,人們還是教之畏之的。
過去,土地廟一般都供一男一女兩個神像,男的為白發老叟,稱土地爺,女的為老嫗,稱為土地奶。
大年初一,人們先拜土地爺,祈求豐收。傳說 二月初二 是土地誕辰,屆時,「官府謁祭,吏胥奉香火者,各牲樂以獻。村農亦家戶壺漿,以祝神嫠」。當天爆竹之熱烈、隆重,甚至超過春節,可見百姓對土地爺的崇拜相當虔誠。
城隍又稱城隍爺,城隍老爺,是古代城邑的守護神。古代將護城河稱為隍,管理護城河的神叫「水庸」,後城隍神由水庸演變而成,逐漸成為城邑的守護神,職權范圍相當於太守(府城隍)、縣主(縣城隍)。上古時代的城隍,常與社稷共存亡。以後城隍祭祀受時俗影響,其神職漸漸加重,諸如祈雨,求晴,招福、攘災、後又兼管地方的冥籍,賞善罰惡,為冥府之地方冥官。
後唐李從珂清泰元年( 934 年)封城隍為王,明洪武二年( 1316 年)。朱元璋重新制定城隍的封號爵級,並為城隍組織了一套官僚機構,城隍廟都奉有凶神惡煞的判官,手執刑具的鬼卒(衙役)。每處城隍廟都是森嚴恐怖,如官府衙門一樣。朱元璋之所以大封城隍,就是利用民間信仰以鞏固他的統治,他曾說:「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
城隍廟的建造吸引了廣大下層百姓祭拜神靈;另一方面,眾多的民間信仰者推波助瀾,使得拜神的聲勢和規模越來越大,明代以後,逐漸出現了集城隍信仰,商品交易,民間藝術表演於一體的城隍廟會。
清康熙《南陽府志》記載「舊加侯爵,洪武三年復頒儀注,凡新官到位,必先齋戒謁神,歲無常祭,惟春秋二仲月上戊日合祭於風雲雷雨山川壇;清明、中元、孟冬朔日,主祭於郡歷壇,水旱祈禱亦特設祭。每朔望,知府率僚屬辦香案。 明清祀城隍甚虔誠,城中人家初喪,即來廟肅祭,名為報廟。或以事至廟明誓,輒有應驗」。民間歲祭以(農歷) 三月十八日 。
七真殿祀七位真人,即全真道創始人王重陽的七大弟子,馬鈺(丹陽)、譚處端、劉處玄、邱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
五老殿祀全真道南宗五祖:張伯端、石泰、薛道光、陳 木甫 、白玉。此五人是宋時道士,後被尊為五祖。
張祖殿 祀道教鼻祖之一的「五斗米道」創始人張陵。
2 、後殿
大齋堂道眾就餐處,因觀內黃冠行住動輒數百人,此處為之餐廳。齋堂現存。 大廚房 玄妙觀常住道士百人以上,叢林規矩:粒米同餐,故有大廚房。廚房大鍋大灶,僅鍋台約一間房大小,鍋內可盛水數十擔,灶門開向另一間房屋,中間被山牆阻擋,燒火看不見鍋台,故名「隔山灶」,飯食大眾。
清末道長姚祥瑞主持玄妙觀時,借口招待文武官員、四方賓客,另設小廚房,珍餚羅列,品種繁多,其素酒席尤為出名,傳有玄妙觀素菜食譜。今南陽市一級廚師尹德明,早年造廚於觀中。
道院 道人休息之地
功德殿殿內豎歷任地方長官功德碑。
(三)右配殿
1 、 配殿
靈官殿祀靈官,相傳靈官姓王名普,為護法之神,司天上人間糾察之職。殿已不存。
太公殿 又稱二葛殿,祀葛玄,因葛玄(三國時人)被道徒稱為「太極大仙公」,故名太公殿。其從孫(侄孫)葛洪從祀。殿已不存。
五帝殿 祀全真道北宗五祖,亦稱五祖殿,有王玄甫、鍾離權、呂岩,劉操,王重陽。殿宇尚存。
魏祖殿 祀魏伯陽。魏伯陽東漢時會稽上虞人,撰述有《周易參同契》,是道家煉丹術的早期著作之一。殿宇尚存。
2 、後殿
十方堂負責管理暫住僧道之所。已拆除。
武侯祠祀武鄉侯諸葛亮。房宇尚存。
藏經閣同治七年( 1868 年)九月建,內藏清廷賜《大藏道經》,閣內懸有清廷所賜「全真廣學」匾額。
據清同治時南陽知府傅壽彤所撰《藏經閣記》碑文,咸豐十一年( 1861 年)二月,捻軍自唐入鄧,由鄧旋渡淯水,圍南陽城四十餘日,玄妙觀主持張宗 王睿 率觀內道人數百人,協助清軍護城西北隅,使捻軍終於未攻下南陽,後襄陽馳援,捻軍西撤。此後,為長久計,張宗 王睿 倡儀修築外城,並積極參與築砦,同治二年( 1863 年)砦成,砦呈梅萼狀,又稱梅花寨。同治六年( 1867 年)五月,前任南陽知府傅壽彤呈河南巡撫轉奏朝廷,請頒南陽元妙觀《道經》全部,以彰道人張宗 王睿 守城之功,朝庭准其奏章。張宗 王睿 十一月進京,奉經南旋 . 清廷不欲道教流傳,已二百餘年未印道經,至此特賜南陽玄妙觀。同治七年( 1868 年)九月,命工匠於觀內建藏經閣,以藏《大藏道經》。
道經包括《正統道藏》、《萬曆續道藏》全部。《正統道藏》為唯一現存官修道教經書的總稱,明永樂四年( 1406 年),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主編,邵以正校定付刊。刊行於明正統十年( 1445 年),故名《正統道藏》。全書共 5,305 卷,按照三洞四輔十二類分裝 480 函,函以「千字文」編號,從「天」字到「英」字。萬曆三十五年( 1607 年),由第五十代天師張國祥輯成續藏,稱《萬曆續道藏》,計 180 卷,分裝 32 函。編號自「杜」字到「纓」字。兩部合共 5,485 卷, 512 函。該書內容十分龐雜,除道教經書外,還涉及諸子、醫學,化學、生物、體育、保健,以及天文、地理等。《大藏道經》明代刻版藏於北京大光明殿,八國聯軍攻陷北京,燒殺搶掠,刻版亦被焚毀,故經書成為絕版。
民國初年,西北軍石友三的陸軍第五軍和楊虎城新編第十四師駐守南陽,以及鄂豫陝綏靖公署督辦劉鎮華,司令部和總部都設在玄妙觀,玄妙觀常為駐軍之所,《大藏道經》也遭厄運,有的經書被當兵的用刺刀戳的破爛不堪,有的被用馬刀剁成兩截。
民國三十二年( 1943 年),國民黨高參謝質如以李宗仁名義,運走玄妙觀《朱子綱目》一部。
民國三十四年( 1945 年)春,侵華日軍開辟豫西南、鄂西北戰場,時南陽縣政府派人將南陽縣民眾教育館的圖書和文物,玄妙觀的《大藏道經》運出南陽隱藏。其中《大藏道經》運往鎮平杏花山菩提寺,抗戰結束才又分別運回,《大藏道經》重回玄妙觀。
南陽解放初期,國民黨匪特策劃暴亂,解放軍第五十八軍奉命進駐南陽剿匪,軍部駐玄妙觀,因掃盲寫字,紙張缺乏,有的戰士把《大藏道經》拆開,將書頁翻折訂成寫字練習本,孔慶德軍長發現後,嚴厲批評制止,還教育幹部、戰士要保護文物典籍。玄妙觀於 1950 年將《大藏道經》交南陽市圖書館保存,存放經書的 12 個書櫃,又寬又高,因房屋緊張,暫放府文廟大殿(改為南陽市人民委員會小禮堂),直到 1971 年南陽市圖書館搬入小關帝廟(改為工人俱樂部),經書隨之轉移。存放文廟大殿期間,因人多亂雜,部分書櫃被人撬開,損失了一些書籍。據說,還有人在小禮堂開會期間去廁所時,隨手從經書中撕下幾頁當作手紙。《大藏道經》,全書失去雲、陽、慎、典四函,另 昆 、祖、龍、歸等 80 函不全,共失 273 卷,現藏有 508 函,共 5,212 卷。 1989 年 12 月,南陽市圖書館新館落成,《大藏道經》移入新館珍藏。
1974 年經國家文物局鑒定,經書為國家珍品。全國現有三套,其他兩套分別藏於北京圖書館和上海圖書館。玄妙觀因有《大藏道經》而地位顯赫,名重一時,不僅總攬了半個河南的道教大權,同時也成為了政治、軍事重心。
呂祖殿 祀唐末道士呂洞賓。呂洞賓號純陽子,京川人。其理論以慈悲度世為成道路徑,改煉丹術為內功,改劍術為斬斷貪嗔、愛欲和煩惱,對北宋道教教程的發展,有一定影響。呂洞賓被後人列為八仙之一。據說呂洞賓曾於雪夜 足夫 坐於堂外,信宿露處,後人因就堂中建閣以祀,故又有呂祖閣之稱。
(四)園林
1 、西北園
位於功德殿後,又名藕花榭,原就有一些基礎設施,清光緒二十年( 1894 年)經方丈姚祥瑞重加修建。前有五桂堂,後園鑿地為池,池有五畝之廣,復以周廊,環以曲欄,池中植藕養魚。園中聚石為山,上有浣香亭,亭東池為藕花榭。西有環翠精舍,南有濠上石樑,其下有月台,橫於水中。後有茅草覆頂小亭,名曰:得月亭,亭有對聯一副,上聯:四面青山開眼界,下聯:一池明月澄心源。園中景色宜人,每逢荷花盛開,達官顯宦多來此消暑,如清河南巡撫於茆杯,罷職居宛,常來園中游,曾作《元妙觀西北園記》,以志其盛。其後,清末南陽總兵謝寶勝(謝老道),民初南陽鎮守使吳慶桐,督辦劉鎮華等,多樂游其中。
五桂堂在園南,堂前舊有桂花樹五株,每當金風送爽、丹桂飄香之時,這里便是賞玩桂花的地方。五株桂花樹現存一株,堂已不存。
2 、宛南公園
民國二十二年( 1933 年)綏靖公署督辦劉鎮華創建,位於觀之東北隅,入門為一木牌樓,上書「宛南公園」四字。迎門聚石為山,層巒疊嶂,山後鑿池,上置木橋。橋北茅屋五間,名為「話桑麻軒」。軒前有花壇兩座,左右置石獸「天祿」、「辟邪」,石獸是從城北漢汝南太守宗資墓前移來(現存放漢畫館)。軒後林木蒼郁,中設石桌座椅,以供遊人休憩。園西為少懷小學。其北為動物園,泥牛古 古責 碑移於動物園牆下。再向北為兒童樂園,置有鞦韆、滑梯、橇板等設施。其後為斗姥閣遺址,閣基高約 一米 。園東另有一院落 , 該院落大門砌成箭樓,向公園一面上書「河南地圖」,院內一面上書「潼關」,意為西去潼關之道。建園者獨出心裁,在院內地上作河南地圖。砌瓦片作城池,壘卵石為山脈,以壕溝作滔滔黃河,溝自西向東。園內鋪設鐵路,平漢、隴海鐵路十字交匯於園中。其他如橋函、河流、公路標示分明,每一地均用木牌標簽,種植有該地土特產,並加註說明,形象直觀。置身園中,便可通覽河南全境,使人樂游其中。
二戰時期,西北園與宛南公園均被日機炸毀。
玄妙觀內舊有水井一口,名「甘露井」,井水甘甜爽口,惜已不存。觀內匾、聯已都不存,碑碣現存有《藏經閣記》、《泥牛古 古責 碑》,存放市博物館。
(五)節日與習俗
玄妙觀奉祀主要節日(農歷)有:
玉皇聖誕 正月初九日
三元節:上元節~ 正月十五日
中元節~七月十五日
下元節~十月十五日
三清節:冬至~元始天尊
夏至~靈寶天尊
二月十五日~道德天尊
五臘節:天臘~ 正月初一日
地臘~ 五月初五日
道德臘~ 七月初七日
民歲臘~ 十月初一日
王侯臘~ 臘月初八日
邱祖(處機)誕日: 正月十九日
清明節:清明
呂祖(洞賓)誕日: 四月十四日
九皇會: 九月初九日
接玉皇聖駕日: 臘月十五 日子時
王重陽始祖聖誕: 臘月二十二日
玄妙觀每年盛會兩次,一、 正月十六日 ,屆時城鄉各處所扮裝古事,獅子、竹馬、龍燈、旱船、高蹺等來觀表演祭祀。二、二月十五日太上老君誕辰日,道士作道場,誦道德真經,以作壽慶。
每到 臘月初八日 ,玄妙觀即施捨「臘八粥」,當日用觀內大廚房之隔山灶,以大米、小米、黃豆芽、蘿卜等煮滿一大鍋用於施捨,凡來者一人一碗。
逢災荒年景,玄妙觀開粥場賑濟災民,南陽人稱之吃「舍飯」。
南陽玄妙觀作為明清之季道教四大觀之一,規模龐大,建築壯觀,曾盛極一時,可惜的是,民國以來,由於戰爭,玄妙觀遭受了慘重的破壞。解放後,一直被政府機關佔用,道人遣散,塑像被毀,殿堂房舍大部份被拆除,三百餘間房舍剩約六分之一,僅存的房舍除改作他用,剩餘的亦是岌岌可危,亟待搶修。

2. 你知道哪些古風歌曲背後的故事

有一段時間,我迷上了《眉間雪》,劍網三的劇情歌,劇情大意如下:她收了一個小正太做徒弟,小正太十分依靠她,常常扯著她的衣角,她總是買上糖葫蘆笑著看著徒弟吃完。敬師堂前,他們種下桃花樹,小徒弟敬上香茶,他們約好,攜手江湖,師徒相伴。煙花三月,揚州鬧市,他們策馬同行,相依相互,那是最美好的記憶。只是常常,師傅會在河邊靜靜呆著,無論春夏秋冬,寒暑風雨,彷彿在等誰,又彷彿在回憶誰。後來,徒弟長大了,漸漸厭倦了師傅的嘮叨,想像個大人一樣,甚至打掉了師傅給他的糖葫蘆。徒弟和師傅說,要去闖盪江湖,要名揚天下,師傅低頭替他的劍穗編著流蘇,依舊是注意平安的嘮叨。冬天了,師傅給他縫了冬衣,他嫌太丑配不上要去名言天下的自己。師傅去河邊更頻繁了,有次徒弟問她:「喂,你一直在這,都沒去過別處,是不是在等著誰?」師傅看著流水痴痴的說:「我誰也沒等。誰也不會來。」徒弟又問:「你一個人這么久,就沒想過去別的地方看看?」師傅沉默了,半響看著他,說了一句徒弟當時不太理解的話:「我怕我一轉身,連你也不見了。」可我一直都在啊,徒弟想著。徒弟成長為英俊的青年,鮮衣怒馬,意氣風發,可以出師了。純陽宮師徒切磋,作為最後的出師禮,師傅輸了,感慨徒弟還是長大了。徒弟很得意,終於可以自己出去闖盪江湖。師傅仍然不忘嘮叨和叮囑,徒弟讓師傅安心,該准備好的都准備好了。之後,兩人很少再見面,師傅常常能在酒肆閑談時聽起徒弟的事跡,只是沒有人知道她曾是他的師傅。敬師堂外,當年桃樹已然葉落做塵土,師傅還不忘埋下些陳酒,盼望徒弟會回來,他們還能一起把酒言歡,他會說他闖盪江湖的故事,她依然會不忘嘮叨家常。時常,師傅會帶酒去河邊,像以前一樣靜靜呆著,任細雪落滿眉目,只是沒人抬袖去拂。再後來,已經名揚天下的徒弟也經歷了悲歡離合,親友一個個離去,漸漸只剩下他一個人,他也收了一個小蘿莉徒弟,師徒的日常卻勾起了回憶,他又想起了師傅,想起了常去的河邊。師傅已經不在,河邊獨留他一人獃獃看著流水,聆聽雪花飄落的聲音。徒弟喜歡上了這里,常常來,彷彿在等誰,又彷彿在回憶誰。小蘿莉徒弟問他:「師傅你在等誰?」他說:「我誰也沒等。誰也不會來。」小蘿莉徒弟問他:「你一個人,就沒想過去別的地方看看?」心中一驚,他終於明白了當年師傅話中之意,我怕我一轉身,連你也不見了。一片片雪花飄落,小蘿莉徒弟指著:看,下雪了。記憶又回到從前,師傅舉著傘:看,下雪了。所謂的江湖路,不過是她撐著傘 ,走向年幼的他,道一句:初心莫負。

3. 最尊貴的女人,李世民的皇後是誰

皇後
長孫皇後,河南洛陽人。祖先為北魏宗室長。父長孫晟。仁壽 貞觀帝後
元年生,大業九年嫁李世民。唐代隋後被冊為秦王妃。武德末年儲位之爭期間,與房玄齡「同心影助」李世民,並在玄武門之變當天親自激勵將士。李世民即位後,立為皇後。長孫氏是一個比較有趣的賢後,自稱不涉朝政,但時常以古事設喻勸諫皇帝,更留下「朝服勸諫」的美名;不允許自己的同母兄無忌為宰執,卻因不願留下「恃寵」惡名而請求李世民赦免其參與謀反的異母兄安業;性情不好奢靡,卻有以丹羽金葉製作的「歧頭履」傳世;史載「造次必循禮」,卻有活潑浪漫的《春遊曲》流傳;出生於崇尚佛教的家庭,卻斥責佛道為異端,在重病時駁回皇帝為其大赦延壽的決定;對於自己掌管的宮人嬪妃非常仁慈,卻敢於在其著作《女則》中毫不留情地指摘東漢明德皇後的過失。貞觀十年去世,時年36歲。同年十一月葬於昭陵,謚號文德。李世民曾在苑中作層觀以望昭陵,魏徵婉諫,方作罷。這是一個十分令人玩味的歷史人物,具備一切成為禍國妖姬特質以及條件的女子卻選擇了一條往往令今人曲解為壓抑刻板的道路。也許結合今人所理解的相悖的兩端,我們才能看清一位充滿野心的、一生榮寵不衰的、優雅與妖嬈並存的、驕傲自負得可愛的賢後的真面目。
妃嬪
韋妃(貴妃) 韋珪,字澤,生紀王李慎、臨川公主 楊妃 (貴妃)生趙王李福,貴妃為其死後唐高宗李治追封 徐賢妃 徐惠,帝崩,哀慕成疾,不肯進葯,曰:「帝遇我厚,得先狗馬侍園寢,吾志也。」永徽元年卒,年二十四,贈賢妃,陪葬昭陵石室。 鄭賢妃 燕德妃 生越王李貞、江殤王李囂 楊妃 隋煬帝女,生吳王恪,蜀王愔 陰德妃 生齊王李佑 韋昭容 楊婕妤 楊恭道第三女 蕭美人 蕭鑠第二女 崔才人 崔宏道長女 蕭才人 蕭鏗第二女 武才人 武則天 王氏 生蔣王李惲 楊氏 生曹王李明

太子李承乾( 母長孫皇後,太宗皇子中最為彪悍聰穎者,深得寵愛,因嫉妒同母弟李泰受寵而懷疑太宗改立,於貞觀十七年謀反被廢。按律謀反是死罪,因太宗不舍賜死,最後按通事舍人來濟的處理方法,使李承乾活了下來,來濟也因此得到看重) 楚王李寬(母後宮,過繼叔父楚哀王李智雲。早逝。貞觀初追封,無後,國除。 吳王李恪(母隋煬帝女楊妃) 魏王李泰(母長孫皇後,皇子中最為博學者,最受寵愛者,受寵事件舉不勝舉,也因此而萌生野心,爭奪皇位被貶後,太宗依然十分掛念他,後進封為濮王。永徽三年(652年)死於鄖鄉縣,時年33歲) 齊王李佑(母陰妃,後廢為庶人) 蜀王李愔(母隋煬帝女楊妃) 蔣王李惲(母王氏) 越王李貞(母燕妃) 高宗李治(原為晉王,母長孫皇後,皇後去世後,與妹妹晉陽公主一起被太宗帶在身邊親自撫養長大,深得父親寵愛,太宗出去遊玩經常帶在身邊,立為太子後,應該出居東宮,因太宗不舍硬把他留在宮中,十天半月才回東宮一趟,被褚遂良、劉洎諫不可過於私愛) 紀王李慎(母韋妃) 江殤王李囂(母燕妃,早薨) 代王李簡(母不詳,早薨) 趙王李福(母楊妃,後過繼李建成為嗣) 曹王李明(母楊氏,後過繼李元吉為嗣)

襄城公主 帝曾敕諸公主為師式 汝南公主 李宇 南平公主 遂安公主 長樂公主 李麗質(母長孫皇後,太宗特所鍾愛的女兒,出嫁時因給的嫁妝倍於長公主被魏徵諫。下嫁長孫沖) 豫章公主(長孫皇後養女) 巴陵公主 下嫁柴紹與平陽公主之子柴令武,永徽四年與房遺愛謀反,被唐高宗賜死。顯慶中追贈為北景公主 普安公主 東陽公主 臨川公主 李孟姜(母韋貴妃) 清河公主 李敬 蘭陵公主 李淑 晉安公主 安康公主(下嫁獨孤謀) 新興公主 城陽公主(母長孫皇後,公主出嫁前,唐太宗專門為她卜卦,下嫁杜荷,又嫁薛瓘) 高陽公主(下嫁房遺愛,主帝所愛,頗驕恣,後因謀反賜死,神龍年間追封合浦公主) 金山公主 晉陽公主 李明達(母長孫皇後,皇後去世後,與哥哥李治一起被太宗親自撫養,為太宗最寶貝的女兒,多受眾臣喜愛,有其母風。十二歲去世,太宗悲痛欲絕,一個多月不能正常飲食。) 常山公主 新城公主(母長孫皇後,初許配與魏徵長子魏叔玉,後因魏徵生前薦人失當,太宗因而悔婚。初嫁長孫詮,太宗特升其公爹為岐州刺史。後嫁韋正矩)
編輯本段主要詩作
【賜房玄齡】 太液仙舟迥,西園引上才。未曉征車度,雞鳴關早開。 【賜蕭瑀】
疾風知勁草,板盪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遼城望月】 玄菟月初明,澄輝照遼碣。映雲光暫隱,隔樹花如綴。 魄滿桂枝圓,輪虧鏡彩缺。臨城卻影散,帶暈重圍結。 駐蹕俯丸都,佇觀妖氛滅。 【飲馬長城窟行】 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瀚海百重波,陰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層巒引高節。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 寒沙連騎跡,朔吹斷邊聲。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 絕漠干戈戢,車徒振原隰。都尉反龍堆,將軍旋馬邑。 揚麾氛霧靜,紀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靈台凱歌入。 【經破薛舉戰地】 昔年懷壯氣,提戈初仗節。心隨朗日高,志與秋霜潔。 移鋒驚電起,轉戰長河決。營碎落星沉,陣卷橫雲裂。 一揮氛沴靜,再舉鯨鯢滅。於茲俯舊原,屬目駐華軒。 沉沙無故跡,減灶有殘痕。浪霞穿水凈,峰霧抱蓮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長想眺前蹤,撫躬聊自適。 【還陝述懷】 慨然撫長劍,濟世豈邀名。星旂紛電舉,日羽肅天行。 遍野屯萬騎,臨原駐五營。登山麾武節,背水縱神兵。 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 【出獵】 楚王雲夢澤,漢帝長楊宮。豈若因農暇,閱武出轘嵩。 三驅陳銳卒,七萃列材雄。寒野霜氛白,平原燒火紅。 雕戈夏服箭,羽騎綠沉弓。怖獸潛幽壑,驚禽散翠空。 長煙晦落景,灌木振嚴風。所為除民瘼,非是悅林叢。 【元日】 高軒曖春色,邃閣媚朝光。彤庭飛彩旆,翠幌曜明璫。 恭己臨四極,垂衣馭八荒。霜戟列丹陛,絲竹韻長廊。 穆矣熏風茂,康哉帝道昌。繼文遵後軌,循古鑒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艷昔年妝。巨川思欲濟,終以寄舟航。 【喜雪】 碧昏朝合霧,丹卷暝韜霞。結葉繁雲色,凝瓊遍雪華。 光樓皎若粉,映幕集疑沙。泛柳飛飛絮,妝梅片片花。 照璧台圓月,飄珠箔穿露。瑤潔短長階,玉叢高下樹。 映桐珪累白,縈峰蓮抱素。斷續氣將沉,徘徊歲雲暮。 懷珍愧隱德,表瑞佇豐年。蕊間飛禁苑,鶴處舞伊川。 儻詠幽蘭曲,同歡黃竹篇。 【入潼關】李世民 崤函稱地險,襟帶壯兩京。 霜峰直臨道,冰河曲繞城。 古木參差影,寒猿斷續聲。 冠蓋往來合,風塵朝夕驚。 高談先馬度,偽曉預雞鳴。 棄繻懷遠志,封泥負壯情。 別有真人氣,安知名不名。 【於北平作】李世民 翠野駐戎軒,盧龍轉征旆。遙山麗如綺,長流縈似帶。 海氣百重樓,岩松千丈蓋。茲焉可游賞,何必襄城外。 【春日玄武門宴群臣】李世民 韶光開令序,淑氣動芳年。駐輦華林側,高宴柏梁前。 紫庭文佩滿,丹墀袞紱連。九夷簉瑤席,五狄列瓊筵。 娛賓歌湛露,廣樂奏鈞天。清尊浮綠醑,雅曲韻朱弦。 粵余君萬國,還慚撫八埏。庶幾保貞固,虛己厲求賢。
編輯本段軼事
武功
史書記載,李世民年輕時力大無比,隨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張兩米長的巨闕天弓,可見其武功一流。 李世民有次與敵對戰前,僅率領一名騎兵一起充當偵查工作。途經一處草原高地,因為太累與士兵一起睡著,被敵人發現,本來意欲圍殺李世民。此時突然有一條蛇追老鼠,奔到騎兵臉上,驚醒騎兵,才發現身邊都是敵人,於是李世民與騎兵上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開弓,百發百中,終於逃出追擊。 太宗繼位前曾任天策上將,設天策府。太宗繼位後在苑囿內狩獵,有一群野豬奔了出來。太宗四箭射殺了四隻,但還是有一頭雄壯的公野豬沖到近前。吏部尚書唐儉慌忙下馬,與之搏鬥。太宗拔劍砍死野豬,笑著對唐儉說,「天策長史,不見上將擊賊耶?何懼之甚!」原來唐儉曾任天策府長史。唐儉當即回答道:「漢祖以馬上得之,不以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豈復逞雄心於一獸!」。太宗覺得唐儉說得有理,於是停止了狩獵。
尚書令
由於唐太宗在即位前曾當過尚書令,故當他做皇帝後,大臣多不敢任其職,於是這個職務就不再授人,尚書省的長官就只設左、右僕射,後用其他官員以「同中書門下三品」的頭銜參預朝政,執行宰相職務。至高宗時,又用低級官員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參預朝政,執行宰相職務。左、右僕射成了聽令執行的官員,不能參加大政,唐中宗復位後,僕射就非宰相職務。中書令、侍中在安史之亂後也不常設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了宰相最普遍的名稱。
改名
據兩唐書的太宗本紀,李世民曾經於四歲時與父親李淵郊遊時,見一識相術之士,其相士先贊李淵為貴人,又贊世民,說其「凡二十歲,必能濟世安民」。李淵後遍尋相士不獲,並將其改名為李世民(亦即李世民本名可能並非李世民)。
書法
李世民酷愛書法,其書法以隸書見長,並且酷愛書法名品《蘭亭序》( 李世民書法《溫泉銘》拓本
即《蘭亭集序》,王羲之書法珍品,王羲之的字十分多變,就一「之」字就有十數種變化之多),相傳當年某大臣見太宗似有郁結難紓,問之原因,知道其欲得《蘭亭序》,於是便與辯才和尚(王羲之當年墨寶輾轉傳至其七世孫智永,智永出家為僧,又將墨寶傳予其弟子辯才和尚)鬥智最後終於為李世民獲得。
救駕
據新舊唐書太宗本紀,李世民十六歲時參軍,跟隨隋將雲定興,一次隋煬帝楊廣被圍,雲定興軍負責救駕,李世民獻計,故布疑陣,嚇退敵軍,救回天子。 相關典故 李世民畏魏徵 魏徵狀貌不逾中人,而有膽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顏苦諫;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為霽威。嘗謁告上冢,還,言語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嚴裝⑥已畢,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實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輟耳。」上嘗得佳鷂,自臂⑧之,望見征來,匿懷中;征奏事固久不已,鷂竟似懷中。
編輯本段文學影視形象
文學作品 《說唐》 《隋唐演義》 影視作品 《少林寺》(1982年)王光權飾李世民 《決戰玄武門》(1984年)苗僑偉飾李世民 《武則天》(1984年)江漢飾唐太宗 《一代女皇武則天》(1986年)梁修身飾唐太宗 《西遊記》(1986年)張志明飾唐太宗 《大運河》(1987年)劉青雲飾李世民 《大唐名相》(1990年)佟瑞敏飾唐太宗 《新隋唐演義》(《唐太宗李世民》)(1993年)林俊賢飾唐太宗 《武則天》(1995年)鮑國安飾唐太宗 《隋唐群英會》(1996年)張兆輝飾李世民 《游龍驚鳳》(1997年)焦恩俊飾李世民 《西遊記》(1998年TVB)潘志文飾唐太宗 《鏡花緣傳奇》(1998年)濮存昕飾李世民 《布袋和尚》(1999年)張兆輝飾唐太宗 《新少林寺》(2000年)樊少皇飾李世民 《亂世桃花》(2000年)翁家明飾李世民 《文成公主》(2000年)洪宇宙飾唐太宗 《大唐情史》(2001年)唐國強飾唐太宗 《隋唐英雄傳》(2002年)卡通版 《隋唐英雄傳》(2003年)鄭國霖飾唐太宗 《移山倒海樊梨花》(2003年)陳寶國飾唐太宗 《烽火奇遇結良緣》(2003年)廖啟智飾唐太宗 《大唐雙龍傳》(2004年)阮德鏘飾唐太宗 《傻小李元霸》(2004年)於洋飾唐太宗 《秦王李世民傳奇》(2004年)何潤東飾秦王李世民 《無字碑歌》(2004年)劉威飾唐太宗 《至尊紅顏》(2005年)寇振海飾唐太宗 《淵蓋蘇文》(2006年)(韓國電視劇)徐仁錫、李柱賢飾李世民 《大祚榮》(2006年)(韓國電視劇)宋勇泰飾唐太宗 《薛仁貴傳奇》(2006年)王衛國飾唐太宗 《風塵三俠之紅拂女》(2006年)李俊鋒飾唐太宗 《開創盛世》(2006年)沈曉海飾唐太宗 《貞觀長歌》(2007年)唐國強飾唐太宗 《貞觀之治》(2007年)馬躍飾唐太宗 《少林寺傳奇》(2008年)林志穎飾唐太宗 《浙版西遊記》朱泳騰 飾 李世民 《公主嫁到》郭峰 飾 李世民 《軒轅劍之天之痕》馬天宇 飾 李世民 《唐宮美人天下》黃海冰 飾 李世民 《大唐雙龍傳之長生訣》吳慶哲 飾 李世民 影視圖冊
《開創盛世》里的李世民(16張)
李世民影視劇照(19張)
編輯本段游戲人物
QQ游戲《英雄殺》中角色之一 李世民
李世民-唐太宗 陣營:君 血量:4血 技能說明: 控局:被動技 當你的手牌數不大於滿血的血量時,是可以不用棄牌的(其他角色默認情況下手牌數不大於當前血量):當你的手牌數小於滿血的血量時,是不能被【探囊取物】或【釜底抽薪】;當你的手牌數大於你的滿血的血量時,你不能被【畫地為牢】。
更多相冊貼吧相冊

貞觀之治 (195)

凌煙閣24功臣畫像 (24)

步輦圖 (11)

龍鳳之姿 (10)

天日之表 (6)

惡搞PS (6)

五星紅旗 (3)

貞觀之治 (195)

凌煙閣24功臣畫像 (24)

步輦圖 (11)

龍鳳之姿 (10)

天日之表 (6)

惡搞PS (6)

五星紅旗 (3)

貞觀之治 (195)

凌煙閣24功臣畫像 (24)

步輦圖 (11)

龍鳳之姿 (10)

天日之表 (6)

惡搞PS (6)

五星紅旗 (3)

4. 道家對於「殺人」「救人」的看法是怎樣的像佛家的「戒殺生」「救人一命勝造七級佛屠」等等。

的確,道家不等於道教

道教講究清靜無為,絕對沒有完全不理世事,不關心社會治亂,不問民眾災禍的傾向。相反道教素來提倡濟世度人,積極地為解決人民的災難、為社會的安全幸福貢獻力量。

立功於社會和功成身退:道門對社會的治亂,素來關切,老子提出的社會理想,《太平經》提出的太平理念,都包含著清除社會弊病的內容。必要的時候,道教中人也將這種清除 社會弊病的吶喊付諸行動。太平道和早期的正一盟威道教,都曾這樣做過。魏晉之後,時勢變遷,道教很少以自身的組織直接參與社會政治,但仍然以自己的影響和行動,積極地 為社會服務。邱處機的往大雪山見成吉思汗就是個鮮明的例子。邱處機本來在山東修道和教訓徒弟,時成吉思汗西征,駐軍於大雪山(今阿富汗境內),派使節來召。其地離山東 不知幾萬里,更值戰亂,路途凶險可知。但邱處機本著「欲罷干戈致太平」的宏願,不顧自己年近八十的高齡,毅然前往。從1120年起行,歷盡艱險,直到1122年3月才到達大汗行營得到召見。他在進言大汗時,每以「除殘去暴」為心。據《元史.釋老志》說:太祖(成吉思汗)正西征,天天從事攻擊戰斗,處機每每說「凡想統一天下的,必定在於不嗜好 殺人」。問及治理天下的方針,則回答以「敬天愛民為本」。(太祖時方西征,日事攻戰,處機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不嗜殺人。及問為治之方,則對以敬天愛民為本。)得到成吉 思汗的贊賞。及回程時,邱處機又利用大汗所賜的聖旨、虎頭令牌,頗做了些有益於民生的事。當時,元兵踐蹂中原,河南河北尤嚴重,民眾被俘虜捕捉,沒辦法逃脫性命,邱處 機回到燕地(今北京市)後,派其徒弟持諜招求被俘淪為奴隸的民眾,多至二三萬人。不過與許多汲汲於用世,謀取榮華或名聲者不同,道教徒遵守老子「功成身退」的教導,待 做完好事,常立即退隱,而不居功,不恃以為傲。

維護民族文化:中國是幾千年的文明古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長期以來處於先進地位。中華民族歷史上曾經有過多次異族入侵的情形。這些異族或最終被我驅逐,或者受我中華 文化之熏陶,成為我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一員。當著外族入侵之時,我民族文化一時岌岌可危,道門高士往往以保留與復興我先進文化為己任。北魏時寇謙之向北魏太武帝進獻大道 ,許其為太平真君,目的之一,便是以中華先進文化教化後進。兩宋之際,北方為女真族政權所統治,王重陽創立全真教,蕭抱珍創太一教,「遠法漢儀,近追前代」,劉德仁創 真大道教,都具有保留民族文化的良苦用心,所以當時的中原遺民,頗有信向,並從中覓找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我台灣期間,大力推行所謂「皇民化」,企圖 泯滅我同胞的民族精神,強制毀滅道教神像。但一旦光復,道教廟宇很快恢復,表現出對自己民族文化的熱愛、珍惜和保衛。近代,華人足跡遍布於全球,華人社區中常有道教或 道教神祀。道教已成了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救人性命為上功:《度人經》說:仙道貴生,無量度人。道教是貴生的宗教,在其濟世度人的宗旨中,救人性命具有突出的地位。葛洪也說過,道門以救人活命為上功。孫思邈在 《備急千金要方序》中說,人命最貴,重於千金,一方葯濟人病痛,功德過於千金。(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所以他將編纂的葯書稱為「千金要方」 。正由於這樣,道門中人,往往精研醫道,擅長葯物學(本草學),經常義務為人治病,或只受極低廉的酬金。現代社會,不少道觀尚保留著設立診所、醫院,或者道長研究醫技為人治病的優良傳統。

指點迷津,去除不良觀念:濟世度人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發揮道教的教化功能,推行大道之理於社會,使道教文化為一般民眾所享用。歷代有識之士也都肯定,道教的宗旨在使人「澡雪精神,擺去俗累」。道教尊為孚佑帝君的呂洞賓,便以既解救人們現實困難為心,同時也常常警示世人,幫助人們擺脫各種俗見的束縛。香港地區流傳的《呂祖無極寶懺》 借呂洞賓祖師之口,批評頑愚、自以為聰明、無知、愚忠、凶邪、貪淫等等錯誤思想和言行,勸導人們滌除身垢,共獲福因。清代全真龍門派高道王常月在開壇說法時,列二十義 項,濟度眾生為其中之一。同時他又提出,度人先須度己。要想度人,自己必須消除迷悟,了徹大道。這就是說,要想度人,先要自身嚴格要求,用自己的偉大的人格力量去影響 民眾,引導民眾。

此外,道教還通過舉辦各種宗教活動,提供各種宗教服務,例如舉辦各種齋醮,溝通人神,和順陰陽,以為民祈福消災。

5. 道教化解冤親債主辦法

冤債早晚是要還的直到清帳。不要讓冤債找你,這個被動的機緣很糟糕,而是要主動找到債主冤魂去償還。債主必然在世上留下自己的未了事兒,包括他的後裔以及他的債務,你補了他的後裔和債務,就化解了從前的惡緣,也減輕了他在三界之內的負擔。並非搞形式以言語安排冤親債主,反而加重罪債。

6. 金庸筆下師傅最多的4個人中,第一名的存在為何是悲劇

1、斗酒神僧

一生為儒為道為僧,精研佛釋道三家義理,以斗酒勝過王重陽而參悟《九陰真經》,結合佛道心得自創《九陽真經》。金庸筆下唯一一位集九陰九陽武功秘籍於一身的絕世高手,他的武功陰陽調和、剛柔並濟,堪稱完美。他的真實身份神秘莫測,有人說他是活了幾百年的虛竹,後世覺遠、張三豐、張無忌無不受其影響。九陰九陽不管哪一部曠世絕學,只要一出,便能震撼整個武林!

10、玄慈

《天龍八部》玄字輩高僧中武功最精湛的人之一,江湖人稱「伏虎羅漢」。與從未出手的玄澄、玄苦大師比絲毫不遜。他修練的武功大金剛掌是少林派最難練成的武功絕學之一。天龍中最被低估的高手,與游坦之的陰寒內力戰平。他是少林的方丈,虛竹的父親,四大惡人之一葉二娘的戀人,當年的「帶頭大哥」。只因當年聽信慕容博假傳音訊於雁門關伏擊蕭遠山一家而牽扯出無數江湖恩怨國恨家仇。正所謂「有情皆孽,無人不冤」,最後他以死化解了當年的恩怨,終不失為一位有德高僧!

7. 林平之自宮練劍,娶到了岳靈珊,為何卻深恨令狐沖呢


破廟之前,令狐沖以獨孤九劍破劍式將十餘位江湖高手眼睛全部戳瞎,眾兄弟紛紛稱贊令狐沖。

福州向陽老宅,林平之、岳靈珊明明尋到了袈裟,得到了真正的《辟邪劍譜》,卻被兩個神秘人將袈裟奪走,又是依靠令狐沖才將袈裟取回。

其他門派棄徒無不受人唾棄,可令狐沖則不然。被逐出華山派後,令狐沖得聖姑任盈盈垂青,無數江湖好漢主動趕來獻禮,後來更推為盟主,率眾攻打少林寺,又以精妙劍術擊敗華山掌門岳不群。

恆山派定閑師太身殞,令狐沖又受遺命出任恆山掌門,數千江湖豪俠主動來投,一時間恆山派之聲威遠超其他四派。

可以說,任林平之如何追趕,如何努力,令狐沖永遠都像一座大山,壓在他的身上,讓他無法企及,無力翻越。

尤其是岳靈珊對令狐沖的態度讓林平之極為不滿。

岳靈珊深愛林平之,對令狐沖則並無男女之情。她對令狐沖更多的像是小妹妹對兄長的依戀,令狐沖對她總是千依百順,讓她感覺到無窮快樂。

岳靈珊對林平之,卻是一味付出並不計較什麼回報。林平之眼瞎成為廢人後,岳靈珊也沒有絲毫嫌棄之意,就連林平之將她殺死,她的遺言也是拜託令狐沖好好照顧林平之。

不過,岳靈珊與令狐沖之間,畢竟有過那麼一段過去,尤其是令狐沖對岳靈珊的愛慕眾所皆知。

嵩山五嶽劍派大比時,因為岳不群的引誘,令狐沖錯以為有望回歸華山。在與岳靈珊斗劍時,令狐沖心神盪漾,不覺使出了自創的沖靈劍法,二人你來我往,渾然忘了周圍還有數千江湖好漢。

與其說兩人是在斗劍,不如說兩人是在劍舞。眼見二人眉目傳情,林平之妒火中燒。或許就是在此時,林平之決意要殺死令狐沖。

一個人會否產生妒意, 不僅在於心上人對他人有無出格舉動,更在於本身的自信心。若林平之實力夠強,地位夠高,高到可以蔑視令狐沖的地步,那他絕不至於因為妻子的一點過去而產生妒意。

偏偏令狐沖時時比他強,處處勝過他,永遠都勝他一籌——這就讓林平之無法忍受了。

再者,林平之之所以能劍術大成,全因為揮劍自宮。無論林平之在人前如何豪橫,內心深處依然滿滿都是自卑。他是付出了極重代價,方才勉強提升實力,贏得尊重。相比於他,令狐沖獲得的一切榮耀,都太過容易,太過簡單。

因此種種,就算是令狐沖曾對林家有些恩情,令狐沖也漸漸成為林平之最為厭惡之人,林平之必殺之而後快。

8. 東方不敗是男的還是女的

東方不敗是男的,他後來為了練武而自宮,性情大變,變得像女人,但他的性別始終是男。
東方不敗, 金庸武俠小說《笑傲江湖》中的人物,為日月神教教主,陰險毒辣,因武功天下第一被人熟知。
他在任我行掌教期間任副教主,後趁任我行練吸星大法走火入魔之際發動叛亂,囚禁任我行,並用計謀掌控神教,成就霸業。他在位期間習《葵花寶典》,不惜揮刀自宮成就一身絕世武功,自此陰陽顛倒,變得不男不女,性格大變,寵幸男寵楊蓮亭,之後長期待在黑木崖,放任他弄權,自己不理教務,玩弄胭脂過女性生活,嘆非女兒身。
後來他被令狐沖和任我行等人圍攻,用一根綉花針對戰令狐沖、任我行、向問天、上官雲四大高手,本來不落下風,因搶救被任盈盈折磨的楊蓮亭,猝不及防被殺。

9. 求化解冤親債主的方法!急! 有個朋友特別精進,後來念經招來了東西,人很難受,無法形容的難受,

這種情況不是念經招來的,是自己不正信,不持戒律,盲目迷信,被暗示,幻聽幻視造成的。

  1. 冤親債主這種說法不是佛教的說法,不能那麼講

    因為這個冤親債主的說法使很多人產生幻覺,這個不應該說。另外,這個招請的方法,也是大仙兒的說法,這是不正確的。因當下「冤親債主」及「附體」一說過於泛濫,令眾生執迷,師觀機逗教,為破幻境,故此處嚴格界定此非佛教說法。

  2. 有的人就以「冤親債主」這個名詞,破壞了佛法「空相」的一種教義

    這種東西特別是被這些大仙所利用,用冤親債主附體的說法,而使有的人產生幻聽幻覺了。我們都是用《心經》、《金剛經》來「諸法空相」地對治,大仙他不是,他告訴你這兒有個冤親債主。你過去殺過蛇,或是你過去、你上一輩供過什麼仙堂,你親屬來找你了……用這些恐懼和恐嚇,和子虛烏有的一些東西來迷惑一些眾生,使眾生不但不能解脫,反而病情更加重,產生了一種迷信的行為。所以這個冤親債主的說法,對目前來說確實有問題了,所以這個不提倡。

  3. 作為三皈依的佛弟子,如果去拜仙堂,甚至道教的地方,包括土地啦,城隍啦等等,去拜,三皈依戒體就破了。

    三皈就白皈依了,你已經失去戒體了。失去戒體,也就是說你不能成為佛的真正弟子了。雖然掛個名,但實際上你已經失去它的根本利益,這個很可怕的!這個多寶講寺的智敏上師他講,說能海上師曾經講過,只要你稍稍一恭敬,你的三皈依戒體就破了,很可怕的!所以說我們很多的學佛人,走到那些地方,由於不謹慎,被一些人誤導了,就會失去戒體的。

  4. 冤親債主是迷信

    沒有附體,只不過是錯誤的解釋,或產生了錯誤的暗示。比如說供仙堂產生了暗示,或聽別人錯誤的解釋產生了暗示,產生一種精神不能自主的這種現象。因為心理能影響生理活動,生理也同樣影響心理活動。不知道人的這個意念力會導致生理的一些變化,或一種現象的變化。

    比如說,這個牆很白,觀想那個牆上有觀世音菩薩,觀久了觀世音菩薩就能下來。究竟觀世音菩薩在牆里還是在空中,還是眼睛裡生出來的?都不是,三者虛妄,這三者都是虛妄的。這是由於觀察久了,想像久了,眼睛疲勞所產生的一種幻象。

    這個佛在《楞嚴經》里講得很明白:就像一盞燈,我們瞅久了一盞蠟燭燈,這個蠟燭燈就會產生一種光圈。這種光圈究竟是蠟產生的光圈?要是蠟產生的光圈,平時瞅的時候沒有光圈;如果是空中產生的光圈,不點蠟也應該有光圈;如果是眼睛產生的光圈,那沒有蠟不瞅的時候,它自然也應該有光圈,

    所以說這三者都是虛妄。因為人不斷地想像和瞅,最後造成眼肌疲勞所產生的一種幻象。這個附體和它是一個道理,就是人們的暗示,由於沒有正信所產生的。

  5. 冤親債主,搞得很多人產生了幻聽幻視,耳邊有人說話,眼睛看到東西,這都是幻聽幻視的結果。

    有的甚至住了精神病院,發狂,這是很多的。所以說諸法空相的道理才是佛的真正的道理,如果不懂得諸法空相的道理,盲目地用佛講的因果去為自己服務,這樣我們就走到錯誤的道路里去了。

10. 失明的女道長可以給神像開光嗎

佛像不需要開光,人不能給佛像開光的,跟失明與否沒有關系,道長是道教的,佛像是佛教的,不是一個宗教。宣化上人曾經開示:佛像開不開光這不是問題,就看你心中有沒有執著。心中要沒有執著,佛像隨時都是開光的;要心裡有執著,佛像開了光也等於是沒開光。

  1. 開光靈,不開光更靈

    因為開光以為只是這一尊佛像靈,對其他佛像就會失去了恭敬心,或是有了分別心——認為那個佛像沒開光,有分別心就會失去對佛的恭敬心。所以我就覺得不開光更靈。

  2. 開光是通過高僧進行的一種儀式,而叫人增加信心

    也不必去搞這些。有時候搞一些大型法會,主要是讓大家增加信心,對佛有個真正的信仰,這就行了。

  3. 佛像不一定需要開光,不開光也靈

    不開光有時候更靈,如果見到一個土塊你也當做佛看,那更靈了,是不是?有的地方開光是為了錢財,有的地方開光是叫人生起一些信心。但是有時候有它的弊病存在。我們寺院(海城大悲寺)不搞開光,木頭雕刻一個佛像,紙畫一個佛像,我們就當做(真)佛去供養。

  4. 佛法是這樣的,是通過對佛有了信心,從而對所有眾生都有信心,對萬事萬物都有信心,都當成佛看,這就是佛的教育。佛並不是說要你皈依我,你就是對的,而是皈依萬事萬物它(本具)的佛性,這是佛的本意。

  5. 怎麼請佛像能如法

    請佛像,比如說,我在地上撿了一個樹葉,看這個樹葉就是佛。這樣你回去供,因為心裡有佛,它就如法了,沒有任何儀式,也不要開光。

  6. 有時候開光靈不靈

    開光也靈,因為大德加持以後靈。如果不開光靈不靈?不開光更靈。因為你不開光,那看所有的佛像都不會去分別,都是佛,是不是?所以說都靈,就這么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