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大清雍正年制季蘭秞官窯小筆筒值多少錢
大清雍正年制季蘭秞官窯小筆筒值多少錢
1、清康熙 仿宣德青花松竹梅笠式碗
直徑22.3cm
2015年12月8日 北京保利十周年秋季拍賣會 宮廷藝術與重要瓷器、玉器、工藝品(Lot 7420)
大清康熙年制」款
成交價:2,415,000 人民幣
2、清康熙朝 御窯青花團鳳紋杯
口徑9.1cm
2015年11月19日 北京東正 2015年秋季藝術品拍賣會 明清宮廷御瓷(Lot 5005)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
來源:原為上海私人收藏
成交價:1,380,000人民幣
3、清康熙 青花「春夜宴桃李園」詩文筆筒
高15.5cm;口徑19cm
2015年07月05日 西泠印社 2015春季拍賣會 中國歷代瓷器專場(Lot 3170)
款識:「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
來源:英國倫敦GOOD WILL TOWN 私人藏家提供。佳士得紐約拍賣2008-9-17第453號
成交價:1,265,000人民幣
4、清雍正 青花穿花龍紋長頸膽瓶 《大清雍正年制》款
高38.6cm
2015年4月7日 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雍廷聚瑞──雍正御制珍品(Lot 108)
成交價:75,800,000 港幣
5、清雍正 青花花鳥圖雙耳抱月瓶
高22.3cm
2015年6月3日 香港佳士得2015年春季拍賣會中國宮廷御制藝術精品 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Lot 3126)
來源:香港蘇富比,1997年11月5日,拍品1371號展覽:《樂山堂藏瓷》,台北,2005年,圖版29號
成交價:17,440,000 港幣
6、清雍正 青花喜上眉梢花鳥圖玉壺春瓶 《大清雍正年制》款
30 cm
2015年4月7日 香港蘇富比春季拍賣會—雍廷聚瑞──雍正御制珍品(Lot 119)
成交價:13,280,000 港幣
7、清雍正 青花花果瓜藤紋大盤
高9.5cm;直徑45.5cm
2015年4月6日 保利香港2015年春季拍賣會--九重芳華—宮廷御制珍玩專場(Lot 3366)
款
成交價:8,260,000 港幣
8、清雍正 青花龍鳳呈祥罐
高23.3cm
2015年12月8日 北京保利十周年秋季拍賣會 宮廷藝術與重要瓷器、玉器、工藝品(Lot 7421)
「大清雍正年制」款
備註:亞洲重要私人收藏。
成交價:4,025,000 人民幣
B. 真正康熙哥釉代龍鳳小筆筒價格
見圖評說實事求是,一般來說,過渡期(明代崇禎至清代康熙時期時期)的青花瓷器筆筒是最為精美典型的器物,其紋飾細膩,常常採用分水法進行明暗的圖形勾勒,刀馬人物、自然風景等讓人心動不已。作為康熙時期的仿哥釉瓷器,極為少見,一般來說都是光素無紋的,如果出現青花或者是鐵骨泥等堆塑紋飾,一般來說屬於清代中晚期作品,尤其是底款書寫「康熙年制」,那麼年份就比較晚一些了,祝您心想事成,開心每一天每一生!
C. 我有一個祖傳的大清康熙年制青花龍鳳紋筆筒,不知道值錢嗎
如果是真的話,那肯定很值錢。
D. 大清康熙筆筒官窯價格
真品172萬左右,
E. 康熙墨彩瓷器值得了多少錢,市場價格,成交價格
墨彩創始於康熙時期,此後一直到民國時都在製作。下面就是這個時期的墨彩瓷器的價格。謝謝
雍正 瓷胎琺琅赫墨彩山水碗 成交價:5040萬 拍賣時間:2011-12-15
雍正 仿木紋釉墨彩山水筆筒 成交價:2084萬 拍賣時間:2005-10-23
乾隆 墨彩加琺琅彩搖鈴尊 成交價:783萬 拍賣時間:2013-05-29
清 黃釉墨彩描金萊福瓶 成交價:748萬 拍賣時間:2009-08-22
清雍正 木釉墨彩山水人物筆筒 成交價:694.4萬 拍賣時間:2009-05-10
清乾隆 唐英墨彩雲龍紋筆筒 成交價:582.4萬 拍賣時間:2010-12-16
清乾隆 唐英制礬紅墨彩筆筒 成交價:542萬 拍賣時間:2011-04-08
1940年作 汪野亭墨彩大筆筒 成交價:483萬 拍賣時間:2012-12-07
F. 大清康熙年制青花筆筒市場價值多少謝謝
您的問題,大清康熙年制青花筆筒,是典型的現代的仿古工藝品;國內藝術品市場上比較常見,市場上一般喊價在100元左右;市場上常見不法商人,拿著這樣的,冒充老的瓷器珍品,高價銷售,千萬要注意;順祝蛇年吉祥!
G. 這個筆筒是清朝同治年間的請問現在在價值多少
您的問題,這個筆筒是清朝同治年間的,真品完整地市場上一般喊價在2萬元左右;不過今年的行情持續低迷,最好是不要出手;有一定市場潛力的,一定要好好保存!
H. 我家有個大清康熙龍鳳花紋樣的筆筒,能看看值多少錢嗎有回收的嗎
東西不上手不太好說開不開門。從圖片上看,東西是開片青花龍紋筆筒。底款對。如果是大開門的東西10萬左右。至於回收的就不清楚了。
I. 大清康熙年制豇豆紅釉筆筒多少錢
豇豆紅是與郎窯紅齊名的高溫銅紅釉,清雍正、乾隆間佚名者所著《南窯筆記》稱「吹紅」,即「豇豆紅」。舊說豇豆紅是清康熙朝新創的品種之一,後來在景德鎮明御窯廠舊址發現了宣德紅釉器,故認為豇豆紅釉是明代宣德窯的發明。不知你的是什麼年代的。提供幾個拍賣紀錄供你參考:清康熙 豇豆紅釉菊瓣瓶 80-120萬 446萬 2012-11-28
清康熙 御窯豇豆紅釉太白 200-220萬 402萬 2012-10-31
清康熙 豇豆紅釉柳葉瓶 320-420萬 391萬 2014-06-04
清康熙 豇豆紅釉印盒 30-50萬 363萬 2013-05-29
。
J. 請介紹一些古代關於筆筒的知識
筆筒是中國古代除筆、墨、紙、硯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大約出現在明朝中晚期。筆筒因使用方便,很快就風靡天下,至今仍盛而不衰。
老筆筒材質多樣,有瓷、木、竹、漆、玉、牙、紫砂等。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以前的瓷筆筒,因存量很小,一直是藏家追尋的目標,但晚清和民國時期出產的瓷筆筒存世量還很大。從年代上講,康熙筆筒屬藏家難得之物,市場上大量帶康熙款和畫風的瓷筆筒其實大多為晚清同治、光緒年間仿造,鑒定兩者區別,需要從釉色、造型、畫意筆法仔細研究。
瓷筆筒除了要看胎、釉的質量外,主要看瓷畫的水平和青花的發色。瓷畫水平不同,價格會有天壤之別。在瓷筆筒中,以人物圖案為主的青花筆筒價格比山水圖案的高。比如在2002年北京拍賣會上出自名家之手的人物圖案筆筒,起拍價基本上在2萬元至3萬元以上,精品甚至能拍出20萬元以上的高價,木筆筒的主要材質有黃花梨、紫檀、雞翅木、癭木、櫸木等。鑒別木筆筒除了要懂材質外,還應熟悉雕工刀法。現在社會上流行著一種錯誤觀念,認為但凡木質器具,只要是硬木,就是好東西,其實不然,對於木筆筒還應從工藝水平、年代早晚等方面綜合評估,用料的高檔與否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象牙筆筒和玉質筆筒較為少見,其價值也很高,鑒定方法與一般鑒定玉器、牙雕的方法相似,也可按其時代風格,表麵包漿,雕工技藝依次鑒定。
市場上一般木筆筒的成交價大約在200元至500元左右,一些清代的竹、漆筆筒的價格大約在4000元至1萬元不等。老筆筒中還有成交價過百萬元的。中國嘉德2004年春拍上,明末清初青花《嬰戲圖》大筆筒以121萬元成交。北京翰海2004年拍賣會上,清康熙青花《竹林七賢》筆筒成交價高達110萬元。它們的高價成交,說明了以木質、竹質、玉質等雕刻為主的筆筒中,除了筆筒本身的質地,最重要的就是雕工。
-------------------------------------
筆筒是文房用具之一。為筒狀盛筆的器皿,多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對簡單,沒有大的變化。筆筒產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螟蛉有子》:「取桑蟲負之於木空中,或書簡筆筒中,七日而化」。其所說筆筒是否為今日筆筒,不得而知。從目前傳世品來看多為明代中晚期之物,墓葬出土之物,亦不見有宋元筆筒。明屠隆《文具雅編》:「湘竹為之,以紫檀烏木棱口鑲座為雅,余不入品」。明文震亨《長物志》:「筆筒,湘竹,栟櫚者佳」。故有筆筒為晚明之物一說,但查宋無名氏《致虛雜俎》:「羲之有巧石筆架,名『扈』;獻之有斑竹筆筒,名『裘鍾』皆世無其匹」。似乎筆筒的年代應起碼推至宋代。由於此系文化史范疇,故這里不加以論述。
明清筆筒傳世品極多,雖形制變化不大,但材質卻頗為豐富。有竹、瓷、木、銅、象牙、玉、水晶、端石、漆等。從裝飾方法上看,有刻、鏤、雕、繪等,以瓷筆筒為例,有青花、五彩、粉彩、三彩、顏色釉等。筆筒為文房用具中器型變化最小,裝飾方法最為豐富的品種之一。
明代以前傳世的竹刻器物甚少,一則是缺少知名的刻工,二則有些器物上沒有刻工姓名,加之竹製品本身不易保存,難以見到出土之物,故具體年代極難定奪。明代中葉之後,竹刻名家輩出,竹刻器物由實用型開始向實用和欣賞二者兼備的類型轉變,竹筆筒也在此時應運而生,並逐漸成為收藏者的心愛之物。明代竹刻名家有朱松鄰、朱小松、朱三松祖孫三代,以浮雕和圓雕的深刻法創竹刻嘉定派;有〓仲謙,以不事精雕細琢,只就其天然形態稍加斫磨的金陵派。清代竹刻名家有張希黃,創留青竹刻技法,為竹刻浙派的代表;吳之璠,刻工圓潤,尤善浮雕;還有封錫祿、鄧浮嘉、周芷岩、尚勛、潘老桐等人。就傳世的明清筆筒看,有光素器物,不加雕飾以本身的紋理和色澤取勝,朴實無華,素雅大方,但相對來講,工藝韻味稍差,為藏者所不重。有精心鏤雕器物,如竹雕松鶴筆筒,為明代朱松鄰所刻。筒式,筒身雕有老松一截,老乾橫披,癭節密布。老樹旁另有小松,盤旋曲折,松針纖細,枝葉繁茂。刀法洗練剔透,層次分明,重重疊疊,起伏而多變,為明代竹刻之精品。深刻法亦為明代筆筒刻法之一,其典型特徵是紋飾全部陷入地之中,有時下剔幾達七八層,運刀如筆,玲瓏剔透。如竹雕白菜筆筒,為明代竹刻名家朱三松刻制。筒式,色澤棕紅,筒壁刻有白菜兩棵,葉片或挺或伏,葉脈清晰,一隻螳螂伏在菜葉上。其刀法為陷地深刻,菜心陷地最深,線條婉轉流暢,頗見功力。明代竹筆筒還有浮雕一種,利用深淺不同的刀法,表現出紋飾的層次感,雕工精細,有古樸典雅之美。竹雕園林人物筆筒為明代典型的浮雕器物,筒式,下有矮足,色澤棕紅。筒身用深淺不同浮雕手法,刻畫出庭園、花樹、山石及人物。刀法粗獷勁挺,人物表情傳神。明代竹筆筒中有留青一派,所謂的留青,也稱貼簧、文竹、竹簧,經煮、曬、壓,膠合或鑲嵌在木胎及竹胎器上,然後磨光,再在上面雕刻紋飾,由於簧色潔凈無瑕,有如象牙。竹雕仕女筆筒,為明代器物,紋飾採用了平刻淺雕、留青等多種技法,畫面簡潔明快,雖然從雕琢的工藝上似乎不及鏤雕、高浮雕精湛,但古樸之中別有韻味。
清代竹刻藝術高度發展,竹刻名家層出不窮,而竹筆筒更是文房中不可或缺之物,這也是清代竹筆筒傳世品甚多的基本原因。清代竹刻筆筒繼承了明代的優良傳統,如清初的吳之璠在繼承嘉定三朱的同時,而以淺浮雕突出主題,特別是留空為背景之法深得北魏浮雕之神韻。竹雕御馬圖筆筒,為吳之璠所作,外壁以淺浮雕刻出馬的身軀,四蹄具有深淺不一的立體感,而陽刻的人物眉眼清晰,動感強烈。特別是馬的眼睛嵌入半透明的深褐色犀角,突出了康熙時期畫龍點睛的雕刻特徵。清代竹筆筒中的透雕工藝極為精湛,畫面層次感極強,雖盈握之器,景緻深遠。如竹雕竹林七賢筆筒,為清初顧珏所作,器身人物眾多,神態各異,茂林修竹,小橋流水,刀法精純,尤其是鏤空雕出的竹枝遠近有別,更顯竹林的幽深,為清代竹刻筆筒中的精品。清代竹刻留青筆筒以大量留白之法表現畫面的淡遠清秀,在清竹刻筆筒中別具一格。竹雕山水人物筆筒,為張希黃所作,畫面疏密相間,構圖極為精巧,刀法細膩,線條流暢。天水之間的大量留白,有明清山水畫的意境。木製筆筒在明清之際亦較為常見,有紫檀木、沉香木、雞翅木、黃楊木、紅木等。技法與竹雕大同小異,一般來講,明代木筆筒作工樸素渾厚,刀法遒勁流暢,而清代木筆筒作工精緻潔潤,刀法細膩,意境深幽。明代木雕名家有孫雪居,其作品甚為罕見。清代有吳之璠、黃炳勛、朱清父、周芷岩等人。明代木筆筒以紫檀、沉香木較為常見,紋飾以花卉居多。紫檀筆筒很少採用較為繁復的鏤雕工藝,而是利用本身的色澤、紋理或棕眼加以表現,故顯得大方穩重,古樸典雅。紫檀雕花卉筆筒,筒外壁雕有折枝梅花及秋葵,器口沿為花瓣形,整體採用淺浮雕的方法,紋飾簡練,刀法圓熟古樸,明代的風格特徵十分明顯。清代木雕筆筒與明代風格截然不同,雕法更加全面,有去地高浮雕,淺刻及浮雕、鏤雕、陰刻綜合技法。刀法纖巧細膩。黃楊木筆筒,為吳之璠所作,筒口呈扁圓形,上下口以紅木鑲成,與筒身的鵝黃色形成反差。筒身採用去地浮雕之法,畫面上人物突出,山石古松高遠,四周留有空白。構圖虛實分明,紋飾深峻生動,刀法極為精湛,為清代木雕筆筒中的佳作。所謂的淺刻即對紋飾僅以刻劃來表現,雖然沒有立體感,但在細膩的刀法下紋飾仍有層次感,與透雕有異曲同工之妙。紅木刻梅花筆筒,為周芷岩所作,筒身淺刻梅花及題詩句,細膩的刀法使器物上的詩情畫意盡收眼中,簡潔之中見典雅,平淡之中見奇趣,為明代淺刻筆筒的代表性作品。清代集浮雕、鏤雕、陰刻於一身的木筆筒較為常見,此類器物集中表現了清代木雕技藝的成熟與高超。如沉香木雕人物筆筒,將竹雕工藝用於木雕,使畫面遠深近淺,主次分明。清代木雕除上述方法外,還有巧妙利用材質本身的形狀,稍加雕琢而成的筆筒,作品少有雕琢,突出天然的韻味。如黃楊木雕梅花筆筒,利用黃楊木樹根的形狀,稍加雕琢,器身雖僅刻一老梅,幾朵梅花,但虯勁之姿極為生動,有古樸高雅之美感。清代的木雕工藝還常用各種名貴玉石、象牙、螺鈿等多種原料嵌在筆筒上,具有華貴異常的裝飾效果。如紫檀百寶鑲嵌花卉筆筒,就是百寶鑲嵌工藝的佳作。象牙筆筒明代極為罕見,清代傳世品也不多。從風格上看,明代多以刀代筆,構圖清新,畫面簡潔。清代則以鏤雕為主,紋飾立體感較強。牙雕山水人物筆筒,為明代器物,筒身為淺刻山水人物圖,刀法流暢,人物傳神,頗有中國古代白描畫的韻味。牙雕龍紋筆筒,為清代器物,筒身鏤雕透空錢紋錦地,上浮雕龍紋,雕工細膩精湛,動靜結合,精妙美觀。明清筆筒除上述材質外,還有玉、雕漆、紫砂、銅等。由於傳世品極少,收藏者寡,故不一一介紹。明清筆筒的大宗產品當推瓷器,由於其燒造相對簡單,產量高,傳世品多,故為廣大收藏者所喜愛。瓷製筆筒始於明代嘉靖、萬曆年間,但傳世品中極難一見,在具體的收藏過程中對此時期的筆筒要慎之又慎,以免上當受騙。由於瓷器的鑒定和斷代較為復雜,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識,遠非幾句話就能說清,所以,對明清瓷筆筒只能略加論述。天啟、崇禎時的瓷筆筒生產量較大,以青花為主,紋飾有植物、動物、人物等。其基本形制為直口,平底,腰微束。如青花人物故事筆筒,直口,平底無釉。筒壁繪有青花人物,直花呈色淡雅,繪工精細。器口器足處有暗刻紋飾為崇禎瓷筆筒的典型特徵。清順治瓷筆筒傳世品略少,但器型品種較多,有直口直壁式,束腰侈口式等。一般來講,前者瘦高,後者粗壯。以青花為主。青花花鳥紋筆筒,為順治時器物,體型較大,束腰侈口,筒壁有暗刻及青花紋飾。康熙時瓷筆筒的生產達到鼎盛時期,品種極為豐富,有青花、五彩、鬥彩、釉里三彩及各種顏色釉。紋飾內容廣泛,有人物、動物、山水、花鳥、博古等。器型有束腰侈口形、直口直壁形、竹節形、方形等。其典型特徵是胎釉結合緊密,胎質細膩。無款者居多,少量有堂名款,器壁上亦見有干支款。雍正、乾隆時期是清代瓷筆筒生產的第二階段,傳世品較清初要少,但製作精巧,特別是出現了一些新穎的器型,如六方形、扁方形、雙聯形等。裝飾味道較清初濃郁。如粉彩雙聯方勝型山水筆筒,為乾隆時筆筒的典型。這一時期瓷筆筒的品種有青花、青花釉里紅、粉彩、各種顏色釉地粉彩及單色釉。雍正瓷筆筒的特徵是清新典雅,乾隆則富貴華麗,官窯器物多有紀年款,民窯則為干支款或堂名款。嘉慶、道光時是清代瓷筆筒生產的第三階段,仍以粉彩為主要品種,器型以細高為主。紋飾以人物等居多,較為側重觀賞性。此時的另一特點是雕瓷筆筒開始出現,多模仿竹雕器物,以黃釉雕瓷筆筒最為出色。如黃釉雕瓷筆筒,以剔地手法刻出松、石,口沿及底繪成竹節斷面痕跡。官窯多有紀年款識,民窯有堂名款或刻工名號。雕瓷的著名工匠有陳國治、王炳榮、湯源和等人。晚清瓷筆筒仍較盛行,但質量下降,最典型的特徵是胎釉結合不緊密,釉面泛灰,青花浮於器表。多有六字青花款和六字紅彩圖章款。素胎剔地筆筒,為光緒時難得一見的精品。
筆筒的收藏最好能按不同材質有選擇的進行。如竹木筆筒當以清代為重點,因明代器物傳世品甚少,價格之昂貴是可想而知的,即便是一般工匠的作品,動輒也在萬元之上,而清代傳世品較多,可供選擇的餘地較大。瓷質筆筒當以清早中期為重點,特別要注意的是清末及民國時曾燒造過許多仿康熙、雍正、乾隆時的青花、五彩、粉彩器物,這就需要收藏者在鑒定這些器物時,要掌握各個時期的時代特徵,使自己的收藏躍上一個更高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