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楊樹林吹嗩吶吹哭的美女評委是誰,好美
這個美美女評委好像是一個比較出名的京劇演員,具體叫什麼可能需要你搜索一下。
Ⅱ 怎樣誇獎別人孫子吹嗩吶好
誇嗩吶吹得好,可以從以下部分形容:
悠揚的嗩吶聲 高亢、嘹亮、嗚嗚咽咽,歡快的嗩吶聲嗩吶發音高亢、嘹亮,抑揚頓挫、鑼鼓喧天、鏗鏘有力、裂石流雲、喉清韻雅。
嗩吶,中國雙簧木管樂器。早在公元3世紀,嗩吶隨絲綢之路的開辟,從東歐、西亞一帶傳入我國,是世界雙簧管樂器家族中的一員,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使嗩吶擁有其獨特的氣質與音色,已是我國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管樂器。嗩吶的音色雄壯,管身多由花梨木、檀木製成,呈圓錐形,頂端裝有蘆葦製成的雙簧片通過銅質或銀質的芯子與木管身連接,下端套著一個銅制的碗,加鍵嗩吶還有半音鍵和高音鍵,拓展了音域增加了樂器表現力。在台灣民間稱為鼓吹;在南方是「八音」樂器中的一種,在河南,山東稱作喇叭,傳統嗩吶有百鳥朝鳳、豫西二八板等經典曲目。
Ⅲ 求一部八九十年代電影的名字,一女孩嗩吶吹的特好,她爸媽就讓她吹嗩吶賺錢,好象是一部農村題材的
農村兒童電影 招財童子
Ⅳ 陝北誰吹的嗩吶最好聽
沒有誰的最好聽高原、空曠無邊的高原,劃一聲鷹的尖利,寧靜便在耀眼的、燦燦爛爛的陽光下泛出一絲鮮活的漣漪。 這時候,從那鋪著一地金光的地方隱約傳來了幽幽的嗩吶聲,披紅掛綠的馬隊出現了,鮮艷似一粒紅棗的新娘子出現了。迎親的隊伍在遼闊的高原上游弋向另一個山峁,喜喜樂樂的嗩吶聲彌漫在廣袤的藍天下…… 在陝北這塊古老厚實的土地上,女人們總是在嗩吶聲中從娘家走向婆家,從姑娘走向媳婦,艱難地創造著自己。直到她們兒孫滿堂,壽終正寢,嗩吶聲又會把她們送向這深沉的土地。 冬日,當你走進這片土地最深邃的地方,或許就會在那溝溝坎坎、梁梁峁峁上看到一支送殯的隊伍。對於一個在土地上滾打一生,最後回歸黃土的陝北人來說,這時候興許是一生中最輝煌的釋放。大小嗩吶、大小鑼鼓、笙梆鐃鈸組成的兩班吹鼓手,浩浩盪盪攜起一片滾涌如潮般的大悲大慟,漫過天地漫過人心。此時,披著滿面污垢羊皮大襖,扎著汗津津、油津津白羊肚手巾的吹鼓手們,面對紛紛揚揚的紙錢,使勁地吹,拚命地吹,直吹得流出了鼻涕,淌出了眼淚,暴漲了血管里那一股股殷紅的血液。嗩吶里有泣聲有顫聲有哀聲有嘆聲,鑼鼓中有重擊有輕擊有揣打有打邊;鼓點在嗩吶聲里跳躍,嗩吶聲在鼓點中交織,匯成一曲滿天滿地的悲壯,撕肝裂肺的慟哭。情到此處,日月動容。當人們走進墳地,紅色的棺材入了土,代表著一個生命的土堆隆起,嗩吶手們才感到累極了,他們會重重地倒在黃土地上木然許久,然後抓把黃土擦嗩吶碗子,扔掉已吹破的蘆哨。於是,在這廣闊的黃土地上,又埋進了一曲曾經嘹亮過的聲音。 高原靜謐地吮吸著陽光…… 嗩吶,伴隨著陝北人生生死死的陝北嗩吶,每一次空懸於頭頂的那尖利的聲音里總蘊含著一次大喜,抑或一次大悲。紅事上,嗩吶歡樂著《得勝回營》、《大擺隊》;白事上,嗩吶啜泣著《西風涼》、《光棍哭妻》。陝北人擺不脫陝北嗩吶,就像擺不脫滿身黃土一樣。 紅綢綢被褥毛驢驢馱,陝北臘月喜事多。春節前後,嗩吶手們是閑不住的。他們多半會被辦兒娶女嫁喜事的人家請去紅火熱鬧,也會隨意走進哪家鄉親的院子里拜年祝福。這時,主家就特別高興,熱情地把炕桌擺到院中,拿出燒酒香煙、花生瓜子、紅棗核桃,熱一鍋酸滋滋、香噴噴的米酒招待嗩吶手。等吃好喝好,來看熱鬧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們圍成一圈,吹鼓手們為了答謝主家的盛情,首先就來兩段充滿喜慶恭賀色彩的整牌子合奏《得勝回營》和《正月里來是新春》。頃刻間,整個院子便飛滿了熱熱烈烈的嗩吶聲鑼鼓聲鞭炮聲笑語聲。看吧,嗩吶手們腮幫子鼓圓了,鑼鼓手們手腕兒晃活了。兩桿嗩吶一高一低,高的叫「張字兒」,低的叫「拉筒筒」,他們閉著眼睛,點著頭,踏著腳,全憑一股神韻。一氣痛快淋漓的表演,滿院嘖贊。趁著興兒,嗩吶手們就又耍出各種路數,賣開各自的看家本領。你拆下碗子吹,我大小嗩吶一口吹;你扭著秧歌步給主家吹「壓福」,我端著燒酒盅給大夥吹「送喜」;你學幾聲雞叫,我來幾聲牛哞;你把一曲《張生戲鶯鶯》吹得恩恩愛愛,我把一曲《走西口》吹得纏纏綿綿。姑娘們的心被吹亂了,吹得那一雙雙毛蘇蘇的大眼睛愣往後生們的臉上飛,雙目相撞,迸出絢麗的火花。聽罷老曲換新調,一首《黃土高坡》給每一顆年輕的心,都留下了悠悠思緒,久懸不散…… 陝北人愛吹嗩吶,也愛聽嗩吶。陝北人吹嗩吶吹得勁足氣壯,痛快淋漓;讓人聽得回腸盪氣、心肺跌宕。在陝北嗩吶揚起的每一個音符中都放射著陝北漢子那坦盪無私、寬廣渾厚的性格。陝北嗩吶是雄性的,它那尖利的、百折不回的聲音是雄性的,如黃河纖夫鋼硬的脊骨扛起的黃河濤聲,永遠都震撼著這塊廣闊的黃土地!
Ⅳ 見過美女吹嗩吶,但是這樣吹的還是第一次見
哪樣吹,還不都是要用嘴吹
Ⅵ 形容嗩吶聲音的詞
抑揚頓挫、鑼鼓喧天、鏗鏘有力、裂石流雲、喉清韻雅。具體解釋如下:
一、抑揚頓挫
釋義:指語氣或聲音高低起伏伴隨停頓,十分和諧。多用於形容悅耳的聲音。
出處:西晉·陸機《遂志賦·序》:「崔蔡沖虛溫敏,雅人之屬也。衍抑揚頓挫,怨之徒也。豈亦窮達異事,而聲為情變乎。」
譯文:崔蔡沖虛溫厚聰敏,是高雅的人之類的。那麼語氣或聲音高低起伏伴隨停頓的,就是心懷怨恨的人了?難道不是因為窮困通達不同的情況,而導致聲音隨情況而改變的嗎?
用法:聯合式,作定語、狀語、補語;含褒義。
二、鑼鼓喧天
釋義:原指作戰時敲鑼擊鼓指揮進退,後多形容喜慶、歡樂的景象。表示聲音巨大,場面熱鬧。
出處:元·關漢卿《單鞭奪槊》第四折:早來到北邙前面,猛聽得鑼鼓喧天。
譯文:早上來到北邙前面,突然聽到作戰時敲鑼擊鼓的聲音。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三、鏗鏘有力
解釋:形容聲音響亮而有勁。鏗鏹:有節奏而響亮的聲音。
出處:郭小川《痛悼敬愛的周總理》詩:「我們的總理,回答得最為鏗鏘有力;不用語言,而用電閃雷鳴般的一生的經歷。」
四、裂石流雲
解釋:裂開山石,震動雲霄。形容聲音高昂響亮。
出處:《金瓶梅詞話》第四三回:「唱出一句來,端的有落塵遶梁之聲、裂石流雲之響。」
譯文:「唱出一句來,端的有落塵遶梁的聲音、裂石流說的聲音。」
五、喉清韻雅
拼音:hóuqīngyùnyǎ
解釋:歌喉清脆響亮,韻味優美幽致。形容歌唱水平很高。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五回:「便命取了一支紫竹簫來,命佩鳳吹簫,文花唱曲,喉清韻雅,甚令人心動神移。」
譯文:「便命人取了一支紫竹簫來,命令他佩帶鳳吹簫,文花唱曲,喉韻雅清,很令人心動神移。」
Ⅶ 你們見過什麼嗩吶吹得特別好的人
任同祥著名嗩吶演奏家。他演奏(自己創編)的《百鳥朝鳳》、《一枝花》、《抬花轎》、《慶豐收》、《婚禮曲》、《駐雲飛》等等許多嗩吶名曲,更令聽眾贊嘆不已,回味無窮,難以忘懷。
Ⅷ 趙小飛的嗩吶為什麼這么火為啥他吹的聲音和別人的不一樣呢
為什麼音樂七個音階的3與4之間是半音?為什麼不設計成等比遞增的呢? 稍懂點音樂的人包括我,都會有這樣的好奇心。網路搜索到的世界和中國音樂史,不會有直接答案,只能通過自已自行分析、聯系和總結。我雖不是搞音樂的,也談談我的粗淺體會。 其實世界上有多種音階的版本,但最常用的 1234567稱為「自然七聲音階」,所以,要提的問題是:自然七聲音階1234567中,為什麼安排3與4是半音,而不是遞增的全音音階,即為何不是 1,2,3,#4,#5,#6,這沒有7了 ,因為一個八度僅有6個全音。這個問題問的非常自然、非常有趣! 這不能從簡單七個數字、和一連串頻率數所能得到答案的,要從音樂的發展史去分析才可能得到答案。自然七聲音階的音符是在長期的音樂實踐中產生的,是十二音符中使用頻次最高的,最後才名稱數字化,並不是簡單的遞增。從中國古老的五音階12356與西方的自然七聲音階1234567音高重合的這一現象分析,3與4是半音並不是偶然的。自然七聲音階實質是被分成了兩組全音:前一組123,後一組是4567,兩組之間隔了半個音,為何要這樣做呢。 中國早在春秋之前就有了管樂器,而古希臘和西方有弦樂器,人們很早就發現:純四度(1-4,2-5,3-6)、純五度(1-5,2-6,3-7) 以及純八度等非常和諧悅耳,動聽的音樂離不開這種和諧音程。據此相關,中國春秋時很早就發現了「三分損益律」:純四度的音高比為3:4而純五為2:3,由此計算出五音階「宮商角徵羽」的相對音高,相當於現代的123-56,中國古樂民樂以這五聲音階為主,難見4和7。隨後古希臘也發現類似的「五度相生律」,並將純五度作為音律要素。這兩律與後來中國明朝所發現的「十二平均律」僅有千分之幾的誤差,人耳分辨不出這點差異,但誤差多次計算積累變大仍產生了困惑。希臘為校正偏差,又有了「純律」。這些音律圍繞的核心都是「純四度」、「純五度」,用現在的術語,音程數分別是「2.5」和「3.5」,這就說明了音階前後音程須含有「半音」。「純五度」是 1-5、2-6和3-7,從音樂歷史來說,這實際很早就已定好了123-567這種含半音程的兩組式音階架構了。七聲音階之所以選4而非#4,主要原因是1-4為音階中第一個純四度。因此,無論在中國、希臘還是西方,「純四度」、「純五度」等含半音程的優先存在和大量使用,奠定了自然音階的基礎,使3與5之間出現了一個「半音」4成為必然,而7與下八度1也是半音只是必然的結果。 顯然,如果自然音階是等比遞增的六音階123456,就無法最大方便地直接表達所有「純四度」和「純五度」等和諧音程,樂曲中必須大量使用升降半音而使自然音階的實用性大打折扣。(葉宏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