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大全 » 明朝的三大美女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明朝的三大美女

發布時間: 2022-05-11 00:57:36

❶ 明朝前後美女有誰

明末秦淮八艷(顧橫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馬湘蘭、柳如是、陳圓圓)

❷ 歷史上有名的美女有哪些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 。四大美女享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的美譽。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是由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沉魚」,講的是西施浣紗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談的是楊玉環貴妃醉酒觀花時的故事。

❸ 中國歷朝歷代的美女

三皇五帝的美女應該是女媧
夏朝的妹喜,夏朝是因為她滅亡的
商朝的妲己,商朝是因為她滅亡的
周朝分為東周和西周,東周的美女是褒姒,周幽王為了博她一笑烽煙戲諸侯,東周滅亡了。西周分為春秋和戰國時期,西周的美女是西施,西施就不用說了吧,她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只首,還有一個美女是鄭旦,她是和西施一起送給吳王夫差的。
後來秦始皇滅掉戰國時期所有的國家,他成為中國歷史第一個皇帝,建立秦朝,秦朝的美女是秦始皇的媽媽趙姬,還有虞姬(就是西楚霸王項羽的老婆)
漢朝的美女就多了,漢高祖劉邦的戚夫人,漢文帝的竇皇後,漢景帝的王皇後(她是漢武帝的媽媽,她本來就嫁過人的,後來有人給她算命說她以後大富大貴,就把她嫁給漢景帝,如果她不漂亮,漢景帝怎麼會看上這個結過婚的女人了?)
漢武帝的衛皇後(衛子夫),李夫人(傾國傾城這個成語說的就是她)。漢文帝的姐姐平陽公主。王昭君(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漢成帝的皇後趙飛燕和妃子趙合德。
三國時期的貂蟬(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孫尚香,甄宓 ,大喬,小喬
南北朝的張麗華
隋朝的隋煬帝的蕭皇後(四個君王都娶過她)
唐朝的長孫皇後,武則天,太平公主,高陽公主,楊貴妃(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五代十國的周娥皇,花見羞
宋朝的李師師
遼朝的蕭燕燕
明朝的陳圓圓,李香君,柳如是,顧橫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馬湘蘭
你不要清朝,那我就不說了 請採納謝謝

❹ 歷史美女有哪些 有名的

1、花皇武則天:千古一帝.
2、花王慈禧太後:晚清五十年,盡在此女手中,幾令國將覆國.
3、花仙陳圓圓:秦淮八艷之一,蕙心紈質、淡秀天然,令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遂引清軍入關.
4、花神楊玉環:四大美人之羞花,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以其天生麗質,釀成安史之亂,使大唐由盛轉衰.
5、花魁李清照:兩宋第一女詞人,千古第一才女.
6、花姿西施:四大美人之沉魚,華夏第一女間諜.
7、花妃貂禪:四大美人之閉月,又一著名的女間諜.
8、花惡呂雉:漢高祖後,殘暴的國母.
9、花君賽金花:清末名妓,狀元洪鈞之妻,曾被德皇後譽為「東方第一美人」.八國聯軍入侵時,使北京免於屠城之劫.
10、花妖妲己:商紂王妃,千年狐媚.
11、花魂王昭君:四大美人之落雁.嫁於匈奴呼韓邪單於,以絕世之容貌,換中原之安寧.
12、花合文成公主:唐太宗之女,吐蕃贊普松贊干布之妻,漢藏聯姻,千古佳話.
13、花後孝庄皇後:輔佐三代清帝,賢良卓識、才華出眾、功垂青史的傑出女政治家.
14、花魔褒姒:為博一笑,烽火戲諸侯,西周由此而亡.
15、花精妹喜:夏帝姒履癸妃,顛覆了華夏第一個歷史王朝的女人.
16、花媛李師師:北宋第一名妓.
17、花嬪趙飛燕:漢成帝後,「楚腰纖細掌中輕」.
18、花靈蔡文姬:三國時第一才女,著有《胡笳十八拍》.
19、花絕柳如是:秦淮八艷之一,美艷絕代,才氣過人.
20、花狂馮太後:北魏文成帝後,著名的女政治改革家.
21、花帝蕭燕燕:遼景宗之妻,聖宗之母,促進民族和解的著名女政治家、軍事家.
22、花婆黃道婆:元代棉紡織革新家.
23、花禍客氏:明熹宗的乳母,魏忠賢的爪牙.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24、花賢班昭:東漢才女,班彪女,班固妹,增修《漢書》.
25、花幽薛濤:八歲即出口成章,為唐朝第一才女,晚年創薛濤箋.
26、花慧謝道韞:東晉女詩人,謝安侄女,出口成章.
27、花儀長孫皇後:唐太宗後,賢淑皇後的典型.
28、花烈秋瑾:清末巾幗英雄,同盟會、光復會成員,革命烈士.
29、花媚夏姬:鄭穆公之女,媚艷萬千的妖嬈女人.
30、花形趙姬:秦始皇嬴政母,以呂易嬴.

❺ 明朝末年 除了 大小玉兒 秦淮八艷 海蘭珠 哲哲 還有哪些 美女

沈宜修 葉小鶯 邢慈靜 鄧太妙 商景蘭 商景徽 王端淑 紀映淮 方孟式 方維儀。
上面是10個才女,你也可以認定為美女。其中沈宜修和葉小鶯是母女,有考證葉小鶯是林黛玉原型;
商景蘭和商景徽姐妹,方孟式和方維儀也是姐妹,她們的父兄子侄和丈夫也鼎鼎有名。

❻ 明朝已經有了四大美女了嗎

現在很多小說都是明朝出現的,傳說什麼的在之前就有了,而且四大美女都是很出名的,不是瞎編的,所以明朝至少也已定型。

❼ 明朝歷史上的美妃

皇帝的妃子

萬貴妃就不介紹了

鄭貴妃

鄭氏(?~1630),明神宗朱翊鈞貴妃。大興(今北京大興)人。她是一個嗜權如命的女強人,野心勃勃,為達到總攬大權的目的不擇手段,詭計多端。她攪得朝廷內外不得安寧,腐敗墮落,人心渙散;她攪得萬曆江山危在旦夕,致使萬曆一朝宮廷斗爭波瀾起伏,成為明末社會不安定的重要因素。她可謂是活躍於萬曆一朝的風流人物。

爭立太子 費盡心機

鄭氏的父親叫鄭承憲,官至都督同知。初入宮時,鄭氏位在淑嬪。她容貌艷麗出眾,並且機智聰敏,愛讀書、有謀略,更善於逢迎。因此,鄭氏不久即得到神宗的寵愛,並在萬曆十一年(1583)超晉加封為貴妃,地位甚至躍居已生有皇長子的王恭妃之上。由於鄭貴妃對神宗十分關心,鼓勵他親政,被神宗視為相見恨晚的知音。於是,無論於情於理,神宗對鄭貴妃的寵愛和倚重便都是無以復加了。

萬曆初年,李太後為神宗娶的原配妻子是京師名門之女王氏。王皇後為人端謹知禮,伺奉太後用心周到,對神宗百依百順。但是神宗並不喜愛她,加上她也沒有給神宗生下一子,所以她對神宗尋花問柳之事並不介意,只求相安無事。

萬曆九年(1581年)的一天,神宗到太後處請安,發現服侍太後的宮女中有一個面容清秀的女孩,當時就臨幸了這位姓王的宮女。不久,這位王氏宮女生下一子,即皇長子朱常洛(後來的光宗)。遵照李太後的旨意,神宗無奈只封了王氏宮女一個恭妃的名號。按禮,母以子為貴,已生有皇長子的王恭妃,地位僅可略次於皇後,除皇後之外,沒有一個有資格可以位居其上的;而鄭貴妃一入宮即受神宗寵幸,冊封為貴妃,位於皇後之下、諸嬪妃之上,顯然是於禮有違的。這是早已習慣封建正統禮法的朝廷百官們所不能接受的,於是為此鬧得舉國上下議論紛紛,奏章更是像雪片一樣往京城宮中鋪天蓋地襲來,搞得神宗十分氣惱,坐立不安,不知如何是好。此時鄭貴妃卻從旁說了句:何不把這些奏章一概留中,看看這些鄉巴佬還能怎樣?神宗一聽轉憂為喜,便採納了鄭貴妃的建議。就這樣,時間一長,果然奏章上的越來越少,漸漸地居然平息了下去,很少有人再提起這樁事了。

可是一波稍平,一波又起。轉眼間鄭貴妃已有身孕,萬曆十四年(1586)生下一子,這就是三皇子朱常洵。母以子貴,隨之鄭貴妃又晉升為皇貴妃--皇貴妃是僅次於皇後的封號,在名分上高出皇長子母親恭妃兩級。這樣鄭貴妃在宮中地位更加穩固,其野心和私慾也就逐漸膨脹起來。在封建宮廷中,一個女子的最高願望無非是爭得皇帝的寵幸,當上皇後,從而光宗耀祖,顯達門庭。鄭貴妃明白,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首先要把自己的兒子推上太子之位,然後母以子貴,自己再做皇後;而此時最大的障礙就是皇長子朱常洛。

當時,那些堅持封建正統「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朝中官員們,早已把皇長子朱常洛看作是未來的皇帝。鄭貴妃一心想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時常鼓動神宗立其子為太子;神宗也一向偏愛鄭貴妃和朱常洵,不喜歡朱常洛,又有立朱常洵為太子之意。但是因立其子不合禮儀,勢必要遭到眾人的反對,所以,神宗只好對立太子之事一拖再拖,以待時機,事見《明史·神宗本紀》:「儲位久不定,廷臣交章固請,皆不聽。」這也正符合鄭貴妃的心計。然而,鄭貴妃與神宗這種計謀瞞不過朝中大臣們。這一年,給事中姜應麟上書皇帝,提出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以避免朝廷中的流言飛語。神宗看過姜應麟的奏章後,頓時大怒,在鄭貴妃的唆使下立舉聖旨,降諭道:「立儲自有長幼之分,姜應麟懷疑君主,顯擺耿直,應該降級到邊遠地區任雜職。」御旨一下,姜應麟即被貶往大同境內,但旨中有「立儲自有長幼」一語,這句話實際上等於肯定了皇長子的地位。神宗起初沒有察覺有此一失,待諸大臣要求皇上實現諾言,按照「立儲自有長幼」原則趕快立儲時,方才感到竟然如此地失策。但因此時聖旨既下,已無法挽回,經過與鄭貴妃的又一番密謀,決定還是使用慣常伎倆,拖拖看。於是神宗出面對群臣推說,皇長子方才6歲,年紀尚幼,這時候談立儲,實非所宜。神宗原以為,這么一說就能矇混過去了,可反駁的奏章反而因此有增無減。這是因為神宗本人就是在6歲的時候被立為皇太子的,人們自然要以此為由來辯駁。此時,人多口眾,神宗如何能抵擋得了。拖了兩三年實在熬不過去了,最後神宗只好自己定出期限,讓首輔傳諭諸大臣,說立儲一事應到萬曆二十年(1592)議行,要諸臣安心等待,不要再為此驚擾聖上。「如果大家能遵守,我後年即行冊立太子;若再有人生事的話,就等皇長子長到15歲的時候再行大禮。」

此時皇長子已經11歲了,本來也等不了幾年;但因此前神宗本人屢次失信於人,所以這次自定限期,仍有廷臣放心不下,惟恐他會忘記或者是裝聾作啞。因此,就在限期「後年」臨近的時候,工部主事張有德忍耐不住,便變了個法子進行試探,上疏請求把冊立太子的儀注先行訂出。沒有此疏還罷,此疏一出,神宗果然抓住了把柄,怒道:「我早已有話在先,如若瀆擾,便要延期。現在又來瀆擾,只有延期,以向天下昭示大信。如再瀆擾,還要再延。」

此時立太子之事雖然又延了期,但鄭貴妃眼看形勢對自己不利,於是左思右想,又想出一個「待嫡」之說,要神宗加以宣諭。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神宗在給朝臣的詔書中說他「想待嫡子」。因為抬出了嫡子,則其他所有的皇子便都成了平頭弟兄,都不是嫡子,也都沒有什麼當立為儲的特權。但因禮法上所謂「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皇長子之所以不同於諸子,正是由於他是符合於「無嫡立長」這一條的。所以這一說還沒等公議,就被廷臣們推翻了。鄭貴妃見此計不成,轉眼又想出了一招,請求神宗來個「三王並封」。

所謂「三王並封」,就是在建儲之前,先把皇長子朱常洛、皇三子朱常洵和另一個皇子朱常浩三人都封王,只要三人同時封王,彼此就都別無二致。鄭貴妃讓神宗交與閣臣擬旨,大臣們仔細一研究,認為這又是鄭貴妃為抑制皇長子布下的一個陷阱,是鄭貴妃為自己的下一步所做的鋪墊,這道諭旨當然也就不了了之。而且在這之後,朝臣又堅持讓皇長子朱常洛預教。萬曆二十二年(1594),神宗為朱常洛舉行了預教典禮。

就這樣彼此你來我往互相較量了無數個回合,皇長子朱常洛在這場馬拉松賽中長到了20歲。神宗此時已被這場斗爭搞得精疲力竭,終於在萬曆二十九年(1601)冊立皇長子朱常洛為皇太子,並於第二年給他完了婚。至此,前後鬧騰了十幾年之久的立太子風波,才算告一段落。鄭貴妃在這一重大回合中終於慘敗了下來。

隨心所欲 腐化無度

鄭貴妃不僅野心勃勃,一心想當皇後,而且對金銀財寶等財物也貪得無厭,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以後,神宗派出大批礦監稅吏,賦予種種特權,到各處去搜刮金銀財寶。一方面,這些臭名昭著的礦監稅吏如陳奉、馬堂、梁永等都是鄭貴妃的心腹宦官,他們知道鄭貴妃受寵幸,無不極力巴結她。他們把從各地搜刮來的金錢和各地進貢的稅銀,進貢神宗與鄭貴妃大肆揮霍。僅供鄭貴妃和其他嬪妃使用的胭脂費,每年就支用白銀10萬兩,而萬曆初年全國的田賦收入每年才400萬兩。另一方面,這些宦官稱鄭貴妃為「內主」,他們倚仗著這個後台在各地搜刮掠奪,殺人搶劫,無惡不作。雖然各地百姓群起反抗,一些正直的地方官員也紛紛上疏要求懲辦這些宦官,但是神宗與鄭貴妃都極力為他們開脫,使他們逍遙法外。

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朱常洛立為太子後,朱常洵隨之被封為福王。按規制,福王朱常洵受封藩王後應該立刻到藩國就任,但他卻遲遲不肯前往。直至萬曆四十年(1612年),在群臣的一再呼籲和堅持下,鄭貴妃知道無法讓福王留在北京了,便以此為借口,提出了種種條件,想大撈一把。

鄭貴妃提出要為福王在洛陽修建好藩邸方才就任。神宗一看大勢所趨,這次福王是非去不可了,只好命朝廷撥款28萬巨資在洛陽為朱常洵修建福王藩邸。然而,全部完工後,在鄭貴妃的縱容下,福王堅決不到洛陽就任。藉此,鄭貴妃又要求劃給福王莊田4萬頃。按照明初規定,藩王明太祖朱元璋在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的同時,還把他的24個兒子和一個重孫分封為王,稱為藩王。他們一部分授以兵權,另一部分則駐於內地各省。在諸王中,以北方諸王勢力最大。除歲祿外,劃給的草地牧場多不過千頃,而鄭貴妃要求給福王的土地大大超過了此數。後來因群臣的堅決反對,神宗不得已只好減半。

至此,鄭貴妃還是不滿足,又開始為兒子准備去洛陽的揮霍。如索要大學士張居正被籍沒的財產及四川鹽稅和茶稅,並要朝廷給淮鹽300引,讓福王在洛陽開店賣鹽,並壟斷洛陽的賣鹽權。神宗不僅答應了這些要求,又在福王臨行之時,把歷年來稅吏、礦吏所進獻的珍寶,大都交給福王帶走。福王到洛陽後,橫征暴斂,胡作非為,造成黃河南北、齊楚河淮騷動,河南數年大荒,人民相食。而福王藩庫有金錢百萬,竟然超過了大內倉儲。

鄭貴妃自得寵後,其家族也大沾其光,飛黃騰達者前後有三代。神宗對鄭貴妃家人的賜封更是隨心所欲,超出常制。鄭貴妃的父親鄭承憲橫行地方,驕奢淫逸,為非作歹。然而神宗不僅不加過問,反而將他晉升為都督同知。鄭承憲死後,他的兒子鄭國泰超出父死子襲的常例,竟被神宗破格授予他都指揮使。對此,遭到朝廷中的許多官員表示反對,大臣們提出:「妃家蒙恩如是,何以優後家。」語見《明史·外戚列傳·鄭承憲》: 「給事中張希皋言:『指揮使下都督一等,不宜授任子。妃家蒙恩如是,何以優後家。』」顯然是懷疑鄭國泰兄妹陰謀篡權。果不其然,鄭國泰利慾熏心,後來竟策動宦官收買張差,企圖殺害皇太子朱常洛,但因為是鄭貴妃之兄,未受任何懲處,不久反而升遷為左都督。鄭貴妃的伯父鄭承恩更是一個慣於挑撥離間、誣陷賢良的小人。當鄭承恩得知給事戴士衡和全椒知縣樊玉衡與禮部侍郎呂坤有矛盾,並對貴妃專權不滿,便上疏皇帝說戴、樊二人離間皇室,攻擊皇帝和貴妃,應予嚴懲,結果使戴、樊二人不僅遭受庭杖之苦,而且還被流放邊地。

神宗寵幸鄭貴妃後,就經常不上早朝。鄭貴妃見朝廷中有許多官員攻擊自己,也害怕神宗被這些官員說服,與己不利,便極力唆使神宗盡量少和朝廷中官員見面,於是神宗從萬曆十八年(1590)開始,不再上朝理政,終日與鄭貴妃廝守在一起,或是與太監、宮女做游戲,尋歡作樂。他們除了關心廢長立幼外,其他任何事都不願與大臣商量處理,諸如地方和中央官員補缺、有關國計民生的措施,甚至到了宮廷失火都懶得過問的地步。

明宮三案 禍首鄭妃

皇長子朱常洛被立為太子,福王朱常洵被迫遷往洛陽就任,這對鄭貴妃來說,不能不算是沉重的打擊。但就是這樣,這個女人也一刻都沒有因此放鬆對目標的追求,反而更加猖狂,狼子野心有增無減,致使新的宮廷斗爭愈演愈烈。鄭貴妃和她的父親鄭承憲、伯父鄭承恩、哥哥鄭國泰狼狽為奸,互相勾結,比以前更起勁地在暗中搬弄是非,挖空心思要把已冊立的太子給廢掉。他們的心裡都清楚:只有廢了太子,他們才會有救,於是製造了「妖書」一案。

所謂「妖書」案,還是在皇長子朱常洛被冊立以前發生的一件案子。當時刑部左侍郎呂坤寫了一本名叫《閨范圖說》事見《明史·呂坤列傳》:「坤撰《閨范》,獨取漢明德後者,後由貴人進中宮,坤以媚鄭貴妃也。坤疏陳天下憂危,無事不言,獨不及建儲,意自可見。」的小書,書中所載是歷代一些有賢德淑名女子的故事。這本圖說以漢明帝馬皇後為首,而馬皇後又是從宮女逐漸被晉封為皇後的,呂坤的用意很明顯是在向鄭貴妃獻殷勤,為鄭貴妃以後當皇後找個說法。神宗偶爾翻見到此書,也就把它賜給了鄭貴妃。賜者無意,可受者有心。鄭貴妃看過這本小書以後,覺得可以利用它來做點文章,於是自己又另外加上了12個人的圖說,並且為之作序,又印了一些散發以擴大影響。事見《明史·後妃列傳·鄭貴妃》:「侍郎呂坤為按察使時,嘗集《閨范圖說》。太監陳矩見之,持以進帝。帝賜妃,妃重刻之,坤無與也。」鄭貴妃之所以要刻此書,其意在於為自己的兒子朱常洵能立為太子找個先例,加以宣揚罷了。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大學士朱賡又發現京城流傳著一部名為《續憂危竑議》的書,其核心是說太子雖然已立,但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被廢掉,因為皇上是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不得已勉強冊立太子的,暗喻鄭貴妃的愛子福王必會成功之意。事見《明史·後妃列傳·鄭貴妃》載:「帝於東宮不得已而立,他日必易。其特用朱賡內閣者,實寓更易之義。」不料此書的出現觸痛了鄭貴妃的心病,她哭鬧著要神宗追查寫書的人,於是大朝廷興冤獄,許多朝臣、百姓為此無辜受害,死於非命。然而,此案最終卻不了了之。

種種陰謀伎倆均未奏效,鄭貴妃曾一度絕望過。但還有一個可能存在,那就是王皇後早日去世;如果王皇後真的死了,正宮一席非鄭貴妃莫屬,到時候「子以母貴」,母正位中宮,其子自然成為嫡子,皇長子的東宮太子也就當不成了。此時的鄭貴妃在絕望中看到了一線希望,於是又開始實施新計劃。只是王皇後雖說身體欠安,但卻因生性清心寡慾,對人對事都抱一種超然的態度,又加上李太後多方保護,居然熬了一年又一年,最終到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與神宗同一年去世。鄭貴妃一個個手段都用盡了,一個個幻想都破滅了,絕望之餘,她要鋌而走險。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的二月,李太後去世,鄭貴妃再也沒有了顧忌,決定放手一搏。於是鄭貴妃等人採取了非常手段,這就是次年發生的「梃擊」案--此乃萬曆年間發生的明宮三大案之首案。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傍晚,有一個不知姓名的漢子,手持棗木棍,悄悄地闖進了皇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慶宮,打傷守門太監,直到大殿前檐下才被內侍抓獲。擾攘多年的明末三大案以此為起點,終於發生了。

第二天,皇太子急忙把夜裡發生的一切向神宗啟奏。神宗得奏以後,就命先將罪犯交由近處法司先行審問。審理此案的巡皇城御史劉廷元審問之後,向上奏報初審的大致情況:罪犯名叫張差,是薊州(今天津薊縣)人,自稱靠乞討為生,語無倫次,如同瘋癲,但是察看他的相貌,又像很狡猾的樣子。因為此人有謀殺太子的嫌疑,所以,此案接著又移交到刑部由御史劉廷元與刑部郎中胡士相等會審。此時鄭貴妃兄長鄭國泰密訪二人,經過一番協商,劉、胡二人便順著鄭國泰的意思上疏說:這個男子叫張差,患有精神病,應速處決,神宗也就同意了。然而,提牢主事王之寀對此事甚為懷疑,就私下詢問張差,張差承認是受內侍指使。王之寀深感事關重大,立即告訴了刑部侍郎張問達。一時間,有人要謀害太子的消息在京師迅速傳開。由於鄭貴妃蓄謀奪權已久,其兄鄭國泰又有秘密行動,朝議都指向鄭貴妃兄妹。神宗也察覺到此事非同小可,於是下令十三司會審。張差經此一審,又供出自己謀害太子的行動是鄭貴妃的心腹宦官龐保、劉成所指使,龐、劉二人曾許諾張差事成之後給以厚賞,此案終於真相大白。

此時,最緊張、最害怕的莫過於鄭貴妃了,她越想越害怕,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不得不使出了女人的最後一招。於是到神宗面前,連哭帶嚎地要神宗給她做主,不然的話,就要死在神宗的面前。經她這么一鬧騰,果然神宗心酸起來,嘆息著對自己的愛妃說道:「現今既然已經鬧成這個樣子,恐怕是難解了,我出面恐怕反倒會壞事,現在只有一人能救你母子性命。」語見《明史·後妃列傳·鄭貴妃》:「帝曰:『外廷語不易解,若須自求太子。』」鄭貴妃一聽連忙收住眼淚,急切地問道:「是誰?」神宗答道:「就是你要害掉的皇太子。」鄭貴妃一聽,不禁倒吸一口冷氣:「這如何使得?」神宗說道:「以他的出身、地位和目前的處境,我想也許會饒過你的,你去好好說說吧。」鄭貴妃低下了頭,迅速盤算著:看來也只能有這一招了。於是把心一橫,轉身親自去求太子。

到了東宮,鄭貴妃先是裝出十分可憐的樣子,抽泣著,一見太子便俯身下拜。太子一見,受驚不小,連忙回拜。鄭貴妃順勢拉著太子的手,傷心地哭訴著,說她是如何如何地冤枉,只有太子能救她的命,給她辨明是非。太子畢竟年紀還輕,對宮廷這種你死我活的政治斗爭缺少經驗,對鄭貴妃還一向膽怯幾分,因而盡管深知鄭貴妃常欲加害自己,也無可奈何;再加上鄭貴妃有求於自己,倒認為這是緩和矛盾的好機會。經過鄭貴妃的這一番表演,皇太子很痛快地讓手下草擬了一道旨意,要朝中大臣們不必再為此事多加糾纏,既然兇手早已抓到,即刻正法就是了,不要再牽扯他人。鄭貴妃見此連連稱謝,又把太子好誇了一頓,才高興地離去。本來群臣認為必須揪出幕後指使人鄭貴妃一家,否則國無寧日、民無寧日;可是經太子這么一處理,大臣們看到連被危及生命的當事人對此都不加追究,當然也不便再追究到底。隨後,朝臣按旨意將張差處死,又把劉成、龐保秘密處決。這場興師動眾、人命關天的梃擊案就這樣草草了結了,自始至終導演這場鬧劇的鄭貴妃卻有驚無險地度過了一場危機。

五年後,也就是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明神宗去世。皇太子朱常洛在八月初登上皇位,是為明光宗。可他在位僅30天。為什麼在位只有這么幾天呢?這還得從明末三大案的第二樁大案--「紅丸」案說起。

梃擊案了結以後,鄭貴妃眼見皇太子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了,因而對自己的前途感到了擔憂:一旦神宗去世,自己該如何自處?為將來著想,現在必須討好皇太子。於是鄭貴妃索性來個順水推舟,借著感激皇太子在梃擊案中的搭救之恩,極力接近皇太子,以改變長期的緊張關系。皇太子自幼不得寵,長年受到皇父及鄭貴妃的冷遇,生性懦弱,精神上受到壓抑,身體也欠佳。鄭貴妃就此抓住皇太子的弱點,使出一條妙計,暗想:此招一則定會使皇太子更加信任我、親近我,二則最主要的是能致皇太子於死命。果然不出鄭貴妃所料,這位皇太子真的掉入了圈套。鄭貴妃先是把自己最喜愛的珠寶獻給皇太子。皇太子得到鄭貴妃的禮物,又見鄭貴妃態度轉變,也就忘記了過去的私怨。李選侍是皇太子最寵愛的妃子,皇太子聽信李選侍的話,還要禮部為鄭貴妃加封。但終因遭到以禮部侍郎孫如游為首的一些官員的抵制而未能實現。

同時,鄭貴妃又在自己的宮中選出八名最有姿色的美女,送給皇太子,讓她們盡心盡力服侍未來的皇上,使他心滿意足。皇太子開始放縱,整日耽於酒色之中,年紀尚不足四十,卻早已垮了身子。等到即位稱帝時,已病得很重了,沒過幾天就病入膏肓、卧床不起了。內醫太監崔文升開了一服瀉葯,光宗服後腹瀉不止,一天要拉三四十次。後來,鴻臚寺丞李可灼獻上一顆紅丸,自稱是仙丹,光宗服後覺得精神大有好轉。過了半日,李可灼又獻上一顆,光宗再服之後,睡到次日凌晨,竟然再也沒有起來。這就是所謂「紅丸案。」

光宗死後,內外官員首先將其死因歸咎於李可灼,事見《明史·熹宗本紀》:「光宗崩,遺詔皇長子嗣皇帝位。群臣哭臨畢,請見皇長子於寢門,奉至文華殿行禮,還居慈慶宮。丙子,頒遺詔。時選侍李氏居乾清宮,吏部尚書周嘉謨等及御史左光斗疏請選侍移宮,御史王安舜疏論李可灼進葯之誤,『紅丸』、『移宮』二案自是起。」後來又知道進瀉葯而使病情驟然加重的崔文升,竟是鄭貴妃屬下的人,而李可灼又是方從哲帶進宮中的。原本二人都應處以極刑,但最後卻都從輕處理:李可灼充軍,崔文升貶放南京;方從哲和鄭貴妃也都躲了過去。「紅丸」案也就這樣收了場。

光宗一死,鄭貴妃頓感搬去了擋在自己面前多年的一塊石頭,輕鬆了許多,認為實現自己的目標又有了希望,於是唆使光宗愛妃李選侍(西李)霸居乾清宮,釀成「移宮」一案。

光宗死後,鄭貴妃企圖當太後垂簾聽政。她一面把皇太子暫時隔離起來,不讓他登基與群臣見面,一面又唆使李選侍不要搬出乾清宮,以便向朝臣發號施令。但朝中官員們不買她們的賬,聯名上疏指責李選侍「既非嫡母,又非生母,儼然居正宮,而殿下(指熹宗朱由校)仍居慈慶宮,這種名分倒置的作法,是借撫養之名,行專政之實,武後之禍將見於今日」。並安排太監王安從宮內秘密接出太子,突然在文華殿升殿,接受群官朝拜。新皇帝即位,是為明熹宗。第二天,群臣又簇擁著新皇帝齊聚乾清宮,逼李選侍搬遷。李選侍見生米已成熟飯,只好離開乾清宮。不久,群臣又以熹宗名義宣布削去李選侍封號,對鄭貴妃也不予理睬。在東林黨人控制朝政的幾年,鄭貴妃勾結李選侍企圖垂簾聽政的美夢遭到了破滅。這就是所謂「移宮」案。

明熹宗年間,鄭貴妃的權力慾望雖不減當年,但畢竟已年過六旬,力不從心了。崇禎三年(1630年)七月,這位一生享盡榮華富貴,連做夢都想做皇後的女人,最終未能實現自己的夢想而結束了頗富傳奇色彩的一生。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陰險、毒辣的貴妃,把大明江山攪得天昏地暗,竟與大明一朝相始終,遺禍之深為歷代罕匹;而她本人卻屢次有驚無險,竟安然地度過了餘生,這種結局也算是「一奇」了。鄭貴妃死後,被謚「恭恪惠榮和靖皇貴妃」,埋葬在銀泉山。

田貴妃
恭淑貴妃田氏,陝西人,後家揚州。父弘遇以女貴,官左都督,好佚游,為輕俠。妃生而纖妍,性寡言,多才藝,侍庄烈帝於信邸。崇禎元年封禮妃,進皇貴妃。宮中有夾道,暑月駕行幸,御蓋行日中。妃命作蘧篨覆之,從者皆得休息。又易小黃門之舁輿者以宮婢。帝聞,以為知禮。嘗有過,謫別宮省愆。所生皇五子,薨於別宮,妃遂病。十五年七月薨。謚恭淑端惠靜懷皇貴妃,葬昌平天壽山,即思陵也。
參考資料:《明史》

〔明〕女。思宗(一六一一至一六四四)貴妃。揚州(今江蘇揚州)人。其母精音律,善丹青,妃盡得其傳。入宮後,大得寵嬖,居承乾宮。嘗作群芳圖呈御,凡二十四種,合為一本。思宗命特付裝潢,特加賞覽,每頁鈐「承乾宮印」,「南薰秘玩」。上端有思宗題詩。明亡,散落人間,有蔣氏得其二頁,一為海棠,一為芙蓉,幽逸冷艷,皎然獨絕。《梵天廬叢錄》

封王的妃子
小說中,趙敏只有王保保一個哥哥。而在真實歷史上,王保保的親屬見於記載的有一個弟弟脫因帖木兒和一個妹妹王氏。脫因帖木兒一直追隨哥哥擴廓(王保保)。妹妹王氏估計當時年紀較小,所以沒有跟哥哥到部隊中。她應該留在了老家河南沈丘或在哥哥擴廓的食邑汝南或在干爺爺梁王阿魯台的封地汴梁,明軍佔領了河南,她也成了明朝的子民。

對擴廓招降的失敗讓太祖(朱元璋)更加敬重擴廓了。他竟然把擴廓的妹妹王氏嫁給了他的第二子秦王朱爽,洪武四年九月,「冊故元太傅中書右丞相河南王保保女弟為秦王妃」(《明實錄》)。洪武四年正是擴廓在定西沈兒峪全軍覆沒後不久。太祖此舉一方面是對擴廓的招降,另一方面也是對擴廓的敬重。

成為天子的兒媳婦,本是件榮幸的事,但擴廓的妹妹王氏顯然保持著其政治上的反對派(或者叫持不同政見者)的態度,對這門婚事進行了反抗。《國初群雄事略》載:「時妃有外王父喪,上命廷臣議之。」「外王」指的是梁王阿魯台,「父喪」指當時擴廓的妹妹正在服喪期間。以太祖高皇帝在朝廷和家裡的威信,提出這兩個理由來抗拒皇命的不可能是秦王爽或者是朝廷的大臣,只可能是王氏本人。顯然,王氏不情願嫁給哥哥死敵的兒子,但又不能明目張膽地抗拒皇帝的命令,所以提出了「外王」和「父喪」這兩個拒婚的理由。這兩個理由還是很充分的,使朱元璋感到為難,所以他讓大臣們商議。幸好禮部尚書陶凱會拍馬屁,提出「大功以下,雖庶人亦可成婚,況王妃無服」。(《國初群雄事略》)有了禮部的說法,朱元璋也就置「外王父喪」於不顧了,正式發布冊書,冊王氏為秦王正妃。

可是這個秦王卻屢次犯錯誤,受到太祖的斥責。多虧哥哥太子朱標多方救解,才免被罷黜。死後朱元璋親自定其謚號為「愍」,是一個含有一定貶義的謚號。

洪武28年秦王薨,擴廓的妹妹竟然為朱元璋的兒子殉葬了。《明史秦王傳》載:「(秦王)其妃為元河南王王保保女弟,……洪武28年秦王薨,……王妃殉。」奇怪的是朱元璋其他的兒子死後都沒有發生妻子殉葬的事,連朱元璋最討厭的第十子魯荒王朱檀在洪武22年死後也沒有王妃殉葬,為什麼偏偏只有秦王朱爽的王妃殉葬?可能因為當時擴廓已經去世多年,而且北方經過洪武21年捕魚兒海戰役,基本肅清了北元的殘余勢力,所以擴廓的妹妹也就不重要了。同王氏一起殉葬的還有秦王朱爽的次妃鄧氏,她是寧河王鄧愈的女兒。鄧愈早在18年前也就是洪武10年就去世了,他的長子鄧鎮娶了李善長的外孫女,李善長在洪武23年因為大逆罪被殺,株連到鄧鎮,鄧鎮因此也被當作奸黨殺掉。娘家破敗如此,鄧氏的殉葬也就不足為奇了。

摘自

http://ke..com/view/82017.htm

❽ 明朝代表性女人物

董小宛,明末「秦淮八艷」(亦稱「金陵八絕」)之一。名與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她聰明靈秀、神姿艷發、窈窕嬋娟,為秦淮舊院第一流人物。崇禎十五年春,小宛從黃山歸來,母親去世,自己又受田弘遇搶奪佳麗的驚嚇,患了重病,閉門不出。辟疆到時小宛已奄奄一息。小宛支撐著起身,牽著他的手說:「我十八天來昏沉沉如在夢中。今天一見到君,便覺神怡氣旺。」她吩咐家人具辦酒菜,與辟疆在床前對飲。

❾ 明朝風流才子 明朝八大美女,不知醉倒多少風流才子

董小宛,本名董白(1624-1651),一字青蓮「秦淮八絕」之一,神姿艷發,窈窕嬋娟,為秦淮舊院第一流人物又稱「針神曲聖」。她性好清靜,每到幽林遠壑,往往眷念不舍,容易涌動柔情,給人以真心真意的嬌媚之笑。

李香君又名李香,為秣陵教坊名伎。自孔尚任的《桃花扇》於1699年問世後,李香君遂聞名於世。阮又強逼香君嫁給漕撫田仰作妾,香君以死抗爭,此時正值馬、阮大捕東林黨人,侯等被捕入獄,香君也被阮選送入宮。清軍南下之後,侯方域降順了清朝,香君之下落,眾說紛紜。

卞玉京名賽,又名賽賽,因後來自號「玉京道人」,習稱玉京。她出身於秦淮官宦之家,姐妹二人,因父早亡,二人淪落為歌伎,卞賽詩琴書畫無所不能,尤擅小楷,還通文史。她的繪畫藝技嫻熟,落筆如行雲,「一落筆盡十餘紙」喜畫風枝裊娜,尤善畫蘭。18歲時游吳門,居虎丘,往來於秦淮與蘇州之間,是明末清初的一位秦淮著名歌伎。卞賽一般見客不善酬對,但如遇佳人知音,則談吐如雲,令人傾倒。

馬湘蘭(1548—1604)可以稱為明代的女詩人、女畫家。據《秦淮廣記》載,她名守真,字湘蘭,小字玄兒,又字月嬌,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稱「四娘」。她秉性靈秀,能詩善畫,尤擅畫蘭竹,故有「湘蘭」著稱。她相貌雖不出眾,「姿首如常人」,但「神情開滌,濯濯如春柳早鶯,吐辭流盼,巧伺人意」。

馬湘蘭(1548—1604)可以稱為明代的女詩人、女畫家。

陳圓圓(1623-1695),原名邢沅,別名圓圓、畹芳,明末清初「秦淮八艷」之一。陳圓圓母親早亡,育於姨夫家,重利輕義的姨夫將圓圓賣給蘇州梨園。陳圓圓日漸失寵,遂辭宮入道,於1695年逝世。

柳如是是活動於明清易代之際的著名歌伎才女,她個性堅強,正直聰慧,魄力奇偉,聲名不亞於李香君、卞玉京和顧眉生。柳如是名是,字如是,小字蘼蕪,本名愛柳,因讀辛棄疾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故自號如是;後又稱「河東君」、「蘼蕪君」。

❿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美女是哪些人

十名:蘇妲己她是中國殷商王朝最後一位君主商紂王的寵妃,是冀州侯蘇護的女兒。妲己喜歡歌舞,紂王令樂師師延創作靡靡的音樂、下流的舞蹈,在宮中朝夕歡歌。人們把夏之妺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春秋之驪姬合稱為「四大妖姬」。

第九名:褒姒褒姒,周幽王的寵妃。褒姒出生於褒國,原本是一名棄嬰,被一對做小買賣的夫妻收養長大。周幽王為了博褒姒一笑,令人點燃烽火台,擂鼓報警諸侯。各路諸侯聞警來救,至時發現平安無事,又退兵回去,褒姒看見各路諸侯風塵僕僕的趕來被人戲弄,終於啟唇而笑,幽王大喜。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烽火戲諸侯」。

第八名:如姬如姬,戰國時期魏安釐王最為寵愛的妃子。如姬的父親曾被人殺害,如姬懸賞從魏王以下求人為她父親報仇,懸賞了三年都沒有找到,如姬於是向魏公子信陵君求助,信陵君被其感動派門客幫她殺了殺父仇人,如姬終於報了殺父之仇。

第七名:虞姬虞姬,姓名不詳,楚漢時期「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姬。虞姬相傳其容顏傾城,才藝並重,舞姿美艷,有「虞美人」之稱,以斷項羽後顧之私情,激項羽奮戰之鬥志,自刎,死後葬於垓下。

第六名:王昭君王昭君,西漢元帝時期的宮女,與西施、楊玉環、貂蟬並稱中國四大美女。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擅彈琵琶,琴棋書畫,無所不精。

第五名:趙飛燕趙飛燕,西漢漢成帝的皇後。趙飛燕是一位在中國歷史上傳奇的人物和神話般的美女,她出身寒微,原只不過是宮中一婢女,平日幹些端茶送水並掃庭灑戶的雜活,並不起眼,也許是天生麗質難自棄,被陽阿公主選去學歌舞,後被漢成帝看中選入宮中。

第四名:西施東周春秋時期吳王夫差的愛妃,中國四大美女之一。西施有「沉魚」之美,傳說是西施在河邊,魚兒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後都忘記了游動,沉了下去。西施天生麗質,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亦為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顰」的典故。

第三名:楊玉環唐朝時期唐玄宗的愛妃,史上多稱楊貴妃,大唐第一美女,中國四大美女之一。楊玉環出生於官宦世家,她身材豐滿,膚如凝脂,通音律,擅歌舞,她原本是唐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的妻子。楊玉環在隨唐玄宗李隆基流亡蜀中的途中在馬嵬驛遭禁軍嘩變,38歲的楊貴妃被縊死。

第二名:陳圓圓明朝末年明朝大將吳三桂的愛妾,「江南八艷」之一。陳圓圓出生於平民家庭,母親早亡,從養母陳氏姓,長大後圓圓出落的娟秀聰慧,美貌動人,後因家庭困苦而淪落為歌妓。圓圓能歌善舞,色藝冠時,名冠蘇州,響譽江南。

第一名:貂蟬東漢末年猛將呂布的愛妻,中國四大美女之一。貂蟬是司徒王允的義女,她生得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董卓死後,呂布成功迎娶了貂蟬,後呂布兵敗於曹操,被曹操殺死,貂蟬從此銷聲匿跡,下落成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