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虞姬的介紹
虞姬 秦朝末 虞姬年的著名女性人物之一 ,人稱「虞美人」。今沭陽縣(沭陽,隸屬江蘇省宿遷市,因位於沭河之陽而得名)顏集鄉人,一說紹興縣漓渚鎮塔石村人。據《江西吉安廬陵項氏家譜》記載:虞後生時五鳳鳴於宅,異香聞於庭,生於丁丑(公元前224年)卒己亥(公元前202年),葬彭城。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姬,相傳容顏傾城,才藝並重,舞姿美艷。曾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項羽身邊,史書中雖然沒有介紹虞姬的結局,但後人根據項羽所作的《垓下歌》推斷出她在楚營內自刎。由此上演了一場「霸王別姬」的美麗神話。 她的故事,在歷史的長河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虞姬,這個美麗的名字,將是我們心目中不朽的傳奇。 人物生平 按《史記》、《資治通鑒》載,項梁殺人避禍攜項羽由下相奔吳中,即今日蘇州地。虞氏為會稽郡(秦末置春秋吳、越地域為會稽郡,以吳(今蘇州)為郡治)吳中望族。項梁叔侄在此結交江東子弟。虞姬,吳中虞氏美女(估計也是當地貴族)慕項羽英名,嫁與項羽為妻,陪伴左右。抑或可以說是項羽有幸淂識虞姬,得此佳人,共譜華章。 虞常隨項羽出征。楚漢相爭後期,項羽趨於敗局,於公元前202年,被漢軍圍困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南),兵少糧盡,夜聞四面楚歌,哀大勢已去,面對虞姬,在營帳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詞蒼涼悲壯,情思繾綣悱惻,史稱《垓下歌》(項羽寫)。 此際,這位叱 霸王別姬吒風雲的人物,竟也流露出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哀嘆。隨侍在側的虞姬,愴然拔劍起舞,並以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自刎,以斷項羽後顧之私情,激項羽奮戰之鬥志,希冀勝利突圍。死後葬於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城東15華里、303省道南側有虞姬墳。 後來清朝有位詩人以虞姬的口吻作詩一首:「君王意氣盡江東,賤妾何堪入漢宮;碧血化為江邊草,花開更比杜鵑紅。」虞姬如此大義凜然、忠於愛情,人民至今傳頌不已。 更也有近代詞人喋血贊揚虞姬的詩詞:「良辰美景奈何天,英雄末路美人怨。也持吳越薄鋼刃,香魂血濺烏江岸。」表現了虞姬忠烈的性格。 姓名之謎 史 項羽與虞姬書中對虞姬的介紹較少,甚至沒有介紹她的姓名。在《史記·項羽本紀》里記載道:「有美人名虞。」因此後來就出現了兩種說法:一是有人推測「虞」是美人的名;二則「虞」是美人的姓,《辭源》備有此說。而「虞姬」則是後人對其的稱呼,關於「姬」這個字,也有一定的說法,體上有兩個含義:一是「姬」就是她的姓;二則是「姬」是古代婦女的美稱。虞姬的姬可以歸為第二義,即美稱。總而言之,人們目前只能得知虞姬的姓名與「虞」字有關,而她的真實姓名,卻成為了一個謎。 虞姬故鄉 紹興 一說虞姬是充滿悠 虞姬雕像久文化的美麗江南名城-----紹興,具體出生地是今紹興縣漓渚鎮美女山腳下的塔石村,風光秀麗的美女山也是因此地出此奇女子而命名的.美女山比鄰書法聖地蘭亭和西施故里紹興諸暨,因此此地出美女不足為奇。 沭陽 一今沭陽縣顏集鄉境內有虞姬溝蜿蜒半境,此溝因人得名,溝畔有胭脂井、霸王橋、九龍口、點將台、項宅等史跡。 虞姬遺跡 編輯本段虞姬墓靈璧虞姬墓 到靈璧縣城東、宿泗公路南側,有一片終年常綠的樹林,樹林中有一座古墓。墓基隆起,碑石林立,靜穆凝重。這就是安徽省重點保護文物——虞姬墓。園內有陳列室,陳列室採用磚木結構,粉牆小窗,青灰色小瓦,內進雕梁畫棟,結構巧妙。 定遠虞姬墓 位於安徽定遠二龍鄉 顏集鎮虞姬廟 明崇禎年間,虞姬故鄉人民在顏集鎮西首建立虞姬廟,以祭祀這位巾幗英烈。 清乾隆三十年,鄉人吳九齡重建中殿、大殿,四十年重建後樓。光緒初,宿遷葉祥麟重修。廟貌巍峨,正殿供奉虞姬戎裝塑像,顯示家鄉人民對虞姬的高度崇敬之情。 葉祥麟為悅來葉上庄人,候選光祿寺正。葉上庄與顏集隔沂河而相望,舊時隸宿遷縣,今隸沭陽縣。 編輯本段相關作品京劇 霸王別姬 霸王別姬是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表演的梅派經典名劇之一。主角是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妃虞姬。 秦末,楚漢相爭,韓信命李左車詐降項羽,誆項羽進兵。在九里山十面埋伏,將項羽困於垓下。項羽突圍不出,又聽得四面楚歌,疑楚軍盡已降漢,在營中與虞姬飲酒作別。虞姬自刎,項羽殺出重圍,迷路,至烏江,感到無面目見江東父老,自刎江邊。 此劇一名《九里山》,又名《楚漢爭》、《亡烏江》、《十面埋伏》。清逸居士根據崑曲《千金記》和《史記·項羽本紀》編寫而成。總共四本。1918年,由楊小樓、尚小雲在北京首演。1922年2月15日,楊小樓與梅蘭芳合作。齊如山、吳震修對《楚漢爭》進行修改,更名為《霸王別姬》。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霸王項羽在和漢高祖奪封建統治權的戰爭中,最後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訣別。 梅蘭芳由《史記》中,「不得不和虞姬訣別」引發聯想,創下此劇。劇中虞姬共六個唱段,其中著名的《看大王在帳中(虞姬)》等。 虞姬選段: 《看大王在帳中(虞姬)》南梆子 看大王在帳中和衣睡穩,我這里出帳外且散愁情,輕移步走向前荒郊站定,猛抬頭見碧落月色清明。(中道白略)適聽得眾兵丁閑談議論,口聲聲露出了離散之情。 《勸君王飲酒聽虞歌(虞姬)》二六 勸君王飲酒聽虞歌,解君憂悶舞婆娑。贏秦無道把江山破,英雄四路起干戈,自古常言不欺我,成敗興亡一剎那,寬心飲酒寶帳坐,且聽軍情報如何。 歌曲 火蝶·虞姬賦 演唱:冰弦 虞美人 三千笑 最後一笑最驕傲 訣別夜 我舞成 火中妖 千年間 戲文里 唱了一遍又一遍 那夜紅衣紅顏 生離死別 唱: 跪坐城牆邊 聽四野楚歌唱遍 你緊握斷劍 擦去唇邊的血 任狂風獵獵 將黑色披風掀卷 身後殘旗硝煙遮天 鏡中紅衣紅顏 是撲火的蝴蝶 我抬手撫你滄桑的臉 相伴二千九百二十一個日夜 讓我最後為你再舞一闕 帳外月中天 我手握最利的劍 我折腰盤旋 紅袖翻飛舒捲 我舞步輕點 上一步踏在人間 下一步 碎落在黃泉 (間奏吟唱) 美人三千笑 最後一笑最驕傲 讓鮮血在長劍上綻放 這一刻你是我一個人的王 我願意為你 擁抱死亡 訣別的舞蹈 我化為火中的妖 你的淚是我最美的陪葬 讓我用生命 成全你的榮耀 最後一笑 灼灼桃夭 白: 再見 我愛你 相關詩文 蘇軾《虞姬墓》 北宋熙寧四年(1071),蘇軾赴杭州就任通判,途中作《濠州七絕》,其一為《虞姬墓》: 帳下佳人拭泗痕,門前壯士氣如雲。倉黃不負君王意,只有虞姬與鄭君。 蘇軾之詩作於濠州定遠。鄭君,指項羽忠臣鄭榮,被漢軍俘獲而堅貞不屈。劉邦欲考察被俘楚臣是否戀舊主,均令改名為「籍」(項羽又名項籍),唯獨鄭榮拒絕,因此被逐。 蘇轍《虞姬墓》 蘇軾之弟蘇轍,亦有《虞姬墓》詩,記詠黥布叛楚投漢,范增受項羽疑忌而離去,霸王成為孤家寡人,只有虞姬與之共患難: 「布叛增亡國已空,摧殘羽翮自今窮。艱難獨與虞姬共,誰使西來敵沛公?」 虞姬故里袁枚《過虞溝游虞姬廟》 清代著名文學家、詩人袁枚,曾任沭陽知縣,離任43年後重遊沭陽時,特地再到顏集鄉憑吊虞姬,作有「過虞溝游虞姬廟」詩,並自註:「相傳虞故沭人也。」其詩雲: 為欠虞姬一首詩,白頭重到古靈祠, 三軍已散佳人在,六國空亡烈女誰? 死竟成神重桑梓,魂猶舞草濕胭脂, 座旁合塑烏騅像,好訪君王月下騎。 清朝詩人何浦《虞美人》 「遺恨江東應未消,芳魂零亂任風飄。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君恩是楚腰。」 虞姬廟對聯 </B>民國期間,曾對虞姬廟進行修建。抗戰期間,因兵燹失修而圮毀。 虞姬墓園內虞姬墓前有石碑刻一副對聯,頗為傷感: 上聯:虞兮奈何,自古紅顏多薄命, 下聯:姬兮安在,獨留青冢向黃昏。 橫批:巾幗千秋。 《五美吟 虞 姬》 </B>《紅樓夢》第六十四回里,林黛玉所寫的《五美吟》中的虞姬 腸斷烏騅夜嘯風 , 虞兮幽恨對重瞳 ; 黥彭甘受他年醢 , 飲劍何如楚帳中 ? 相關成語 【霸王別姬】bà wáng bié jī </B>釋義 姬:指西楚霸王項羽的寵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壯情景。現多比喻獨斷專行,脫離群眾,最終垮台。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霸王項羽在和漢高祖劉邦奪封建統治權的戰爭中,最後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訣別。 用法 作賓語、定語;指強行辦事。 故事 楚漢相爭時,西楚霸王項羽在和劉邦為了爭奪帝位,進行長達四年的戰爭。最後項羽在烏江兵敗,自知大勢已去,在突圍前夕,不得不和虞姬決別,最後自刎身亡。 編輯本段同名植物簡 介 虞美人亦稱田野罌粟(field poppy)或法蘭 花卉:虞美人德斯罌粟</B>(Flanders poppy)。相傳當年虞姬別了西楚霸王,自刎後,她流血的地方開出來的花,從此就被叫做了虞美人。 學名為Papaver rhoeas。罌粟科(Papaveraceae)一年生(罕二年生)植物,原產於歐洲、北非和亞洲,現已引入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北美洲。 花生於25~90公分(10~35吋)高的莖頂上,直徑約7~10公分。花瓣4片,通常為鮮艷的紅色,有時基部有一黑色斑點。從前虞美人為耕地內分布廣泛的雜草,種子在泥土內休眠多年,於土壤被翻耕時方發芽。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受戰爭蹂躪的土地遍開虞美人,於是虞美人成為這次戰爭的象徵。 雪莉罌粟(Shirley poppy)是最常栽培的庭園罌粟種類之一,由虞美人培育而成。虞美人亦可提取一種紅色染料用作某些酒類和葯物的添色劑。其實虞美人也是罌粟的一種,因為毛茛目、罌粟科、罌粟屬的所有植物都稱為罌粟。不過大部分罌粟都是可以種植的,可是毛茛目罌粟科、罌粟屬的鴉片罌粟種和苞鱗罌粟種的罌粟的果實是可以制毒品的,國家禁止種植。 【詳細內容可見詞條「虞美人」。】 花 語 白色虞美人:象徵著安慰、慰問 紅色虞美人:代表著極大的奢侈、順從, 虛榮 虞美人在寓意著生離死別、悲歌 </B>
⑵ 虞姬為什麼不是四大美女之一
中國四大美女,為什麼是四大美女呢?其實歷史上比他們美的人,肯定有,為什麼就只有四個呢?是因為這四個女人都有各自的一段傳奇。,他們是不可復制的。 貂蟬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就不細說了;西施讓吳王夫差神魂顛倒,不理朝政,然後幫助自己的越國滅了吳國,講的是貂蟬的犧牲精神。楊貴妃是讓傳奇皇帝李隆基,搶了自己兒媳婦的皇帝,而且得寵得了幾十年;昭君是因為她遠嫁過後,用自己的智慧,讓漢匈和平了幾十年。所以說他們是四大傳奇,這不僅僅是指美貌的。虞姬再美也但是還是沒能譜寫自己的傳奇,所以不能排上四大美女
⑶ 為什麼虞姬沒有入選四大美女之一
因為「四大美人」,西施、王昭君、貂嬋、楊貴妃,她們都是在她們自己的那個時代看來是絕代佳人,古代四大美女,其實據考證,她們都有缺陷:西施是大腳;貂蟬是一眼大一眼小,應該是比較明顯,雖然每個人都有大小眼,但如果不明顯也看不出來,但貂蟬的估計是挺明顯的;王昭君是肩膀,她的肩膀一高一低;楊貴妃倒還好,表面上都挺正常,很符合唐朝審美觀,那就是胖,但是我想大家都不知道的是,楊貴妃有狐臭,所以她特別的喜歡沐浴(所以才會有「春寒賜浴華清池」)。
美女也有缺陷,再加上古人的審美觀和現代人的不一樣,所以所謂古代四大美女,在現代不一定是真正的美女。
然而最重要的是她們都是對中國歷史有影響的典型性女子。
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於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
王昭君,姓王名嬙。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呼韓邪臨辭大會,昭君豐容靚飾,元帝大驚,不知後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便賞給她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並親自送出長安十餘里。王昭君在隊隊車氈細馬的簇擁下,肩負著漢匈和親之重任,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歷時一年多,於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並被封為「寧胡閼氏」,意為匈奴有了漢女作「閼氏」(王妻),安寧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後,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 王昭君的歷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後,使漢朝與匈奴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增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合漢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與她的子女後孫以及姻親們對胡漢兩族人民和睦親善與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她得到歷史的好評。元代詩人趙介認為王昭君的功勞,不亞於漢朝名將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為我國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東漢末年,董卓犯上作亂。貂嬋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她為了挽救天下黎民,為了推翻權臣董卓的荒淫統治,受王允所託,上演了可歌可泣的連環計(連環美人計),周旋於兩個男人之間,成功的離間了董卓和呂布,最終呂布將董卓殺死,結束了董卓專權的黑暗時期。
楊貴妃,即楊玉環(公元719-756年),她是唐代宮廷音樂家、歌舞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
楊玉環自入宮以後,遵循封建的宮廷體制,不過問朝廷政治,不插手權力之爭,以自己的嫵媚溫順及過人的音樂才華受到玄宗的百般寵愛,雖曾因妒而觸怒玄宗,以致兩次被送出宮,此外,楊玉環在宮中與安祿山有染,但最終玄宗還是難以割捨她。直至安史之亂,唐玄宗僅帶楊貴妃西逃,在馬嵬坡兵諫時,楊貴妃被逼賜死,年方38歲。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重要原因。楊玉環不免就被看成是禍國的紅顏。
至於虞姬,她MS只對項羽一個人起了些小小的作用,在中國歷史發展進程中還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她沒有被列入「四大美人」。
其實歷史上有名的美女還有很多,例如漢武帝的李夫人,漢成帝的趙皇後(趙飛燕)等等。她們都和虞姬一樣被「落選」了。如果是美女就要被選上,那麼中國歷史上的美女何計其數呀。
⑷ 歷史上傳奇女子虞姬的故里究竟在現在的哪裡
虞姬,一個中國歷史上不得不提的傳奇女子。有關於她的傳說和故事不可謂不豐富,稱頌虞姬的詩詞歌賦也不在少數。人們之所以對於一個女子如此念念不忘,當然是因為這個女子身上有他們欽慕的品格或者說滿足了人們內心的某種期盼。
相傳虞姬長得驚艷動人,用一句詩詞來形容就是「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當然僅僅只是長得好看是不會這么被人們銘記的。虞姬不但長得動人,而且歌聲優美,舞姿更是神形兼備,韻味十足。只有這樣的家人才配得上傳說中勇不可當的西楚霸王項羽。這還不是虞姬最被人們所稱頌的地方,她對項羽的情深意重和至死追隨才是最打動人們的地方。
其實關於虞姬的很多故事要麼是民間傳說,要麼是僅供娛樂的野史所載。在正史中對於虞姬的身世來歷都不甚詳細記載。就拿她的出生地來說,就有好幾種不聽說法。第一種說她是現今江蘇省沭陽縣的顏集鎮人氏,在這個鎮上,有一條叫虞姬溝的小河流經此地,在這個溝的旁邊還有胭脂井,霸王橋和九龍口等歷史遺跡。沭陽民間有很多關於虞姬的傳說典故,清代詩人袁枚還曾在這里寫過一首悼念虞姬的詩。第二種說法認為她是江蘇蘇州常熟人。依據是項羽率領江東子弟起義的地方就在蘇州一帶,因此他和虞姬可能就是在此地互相認識的。而且常熟還有一個別稱叫虞城,還有一個叫虞山的地方,現在虞姬成為了風景名勝區供遊人觀賞。虞姬出生的地方就是在虞山腳下一個叫虞溪村的小村莊。
其實兩種說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要想知道虞姬的確切出生地,只能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史料發掘了。
作為一個傳奇般的女子,虞姬不僅容貌驚為天人,而且擁有美妙的歌聲和輕盈靈動的舞姿,這樣堪稱完美的女子怪不得能得到西楚霸王項羽的寵愛和憐惜,才會讓項羽無論在人生的巔峰還是谷底都帶在身邊。當然虞姬對項羽的欽慕之情也是令人動容,在項羽被劉邦的大軍團團包圍之時,為了不讓自己成為項羽的拖累,虞姬毅然選擇了拔劍自刎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其情之真,其性之烈讓人不禁對她肅然起敬。
雖然有關虞姬的傳說和故事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不但傳頌和議論,但是在正史中對於她的記錄卻很少。不僅她的真名沒有記載,連她的生卒年月,何時開始跟隨項羽等這些信息都沒有記載。只在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中有一句「有美人名虞」,便再無蹤跡。而關於她的出生地,則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她的故鄉應是現在的江蘇省沭陽縣顏集鎮。在顏集鎮上,流傳著許多有關虞姬的故事和典故。甚至還有一條以她名字命名的虞姬溝,在溝的兩側有胭脂井,霸王橋和九龍口等歷史古跡。清代的詩人袁枚還在離任沭陽縣令之後特地返回此地,寫下了一首憑吊虞姬的詩詞。
第二種說法認為虞姬是江蘇蘇州的常熟市人。常熟有一個別稱叫虞城,還有一座山叫虞山,現在是著名的虞山風景區,相傳虞姬就出生在虞山腳下的一個叫虞溪村的地方。而且常熟跟項羽起義的地方很接近,虞姬可能就是在這里結識了項羽。
因為沒有確切的史料記載,人們便只好依據現有的線索進行推測,因此虞姬故里到底在哪裡,還要等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⑸ 中國古代5大美女都有誰
除了傳統的四大美女,還有一些排名。
1.小喬,廬江皖縣(今安徽潛山)人也。父橋國老德尊於時。小喬國色流離,資貌絕倫。建安三年,周瑜協策攻皖,拔之。娶小喬為妻。後人謂英雄美女,天作之合。
在喬公故宅的後院有一口古井,水清且深。相傳二喬姐妹常在此梳妝打扮,可謂「修眉細細寫春山,松竹簫佩環」。每次妝罷,她倆便將殘脂剩粉丟棄井中,長年累月,井水泛起了胭脂色,水味也有胭脂香了。於是,這井便有了胭脂井的雅稱。有詩曰:「喬公二女秀色鍾,秋水並蒂開芙蓉。」
2.祝英台,不是屬於那種雲鬢花顏,嬌婉柔麗的女子,相反地卻是一位活潑爽朗而略帶幾分男性氣概的閨閣人物,為了滿足她不能馳騁疆場的遺憾,遂降格以求地說服了父母,女扮男裝,到杭州負笈游學,這時她只不過是剛滿十四歲而已。
3.衛子夫,是中國漢代平陽(今山西臨汾)人,漢武帝的皇後。衛子夫原是曹壽和平陽公主的謳者,後漢武帝到訪平陽公主家時臨幸了她,並把她和衛青一同帶入宮中。初封為夫人
春宮怨
王昌齡
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
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4.虞姬,是充滿悠久文化的美麗江南名城-----紹興,具體出生地是今紹興縣漓渚鎮美女山腳下的塔石村,風光秀麗的美女山也是因此地出此奇女子而命名的.美女山比鄰書法聖地蘭亭和西施故里紹興諸暨,因此此地出美女不足為奇。
拔山解劍血花渾,辭廟皆歌虞美人。
不復天真捉弄態,膝頭暗自起昆侖
5.褒姒,西周幽王的寵妃,原來褒姒平時很少露出笑容,偶露笑容,更加艷麗迷人,周幽王發出重賞,誰能誘發褒姒一笑,賞以千金。
《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這里千金笑也是用的周幽王千金買褒姒一笑的典故。
⑹ 項羽的老婆虞姬真實名字叫什麼誰有她的資料求大神幫助
虞姬(?—公元前202),秦末人,一說姓虞,今沭陽縣顏集鄉人。為西楚霸王項羽愛姬。據歷史史料記載,虞姬是一個才貌雙全的女子,虞姬不僅長得美麗,虞姬的舞姿也是楚楚動人,還有她的劍,也同樣揮舞得輕盈如水。 按《史記》、《資治通鑒》載,項梁殺人避禍攜項羽由下相奔吳中,即今日蘇州地。虞氏為會稽郡(秦末置春秋吳、越地域為會稽郡,以吳(今蘇州)為郡治)吳中望族。項梁叔侄在此結交江東子弟。虞姬,吳中虞氏美女(估計也是當地貴族)慕項羽英名,嫁與項羽為妻,陪伴左右。抑或可以說是項羽有幸淂識虞姬,得此佳人,共譜華章。 一說虞姬是充滿悠久文化的美麗江南名城-----紹興,具體出生地是今紹興縣漓渚鎮美女山腳下的塔石村,風光秀麗的美女山也是因此地出此奇女子而命名的.美女山比鄰書法聖地蘭亭和西施故里紹興諸暨,因此此地出美女不足為奇。 一今沭陽縣顏集鄉境內有虞姬溝蜿蜒半境,此溝因人得名,溝畔有胭脂井、霸王橋、九龍口、點將台、項宅等史跡。 虞姬常隨項羽出征。楚漢相爭後期,項羽趨於敗局,於公元前202年,被漢軍圍困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南),兵少糧盡,夜聞四面楚歌,哀大勢已去,面對虞姬,在營帳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詞蒼涼悲壯,情思繾綣悱惻,史稱《垓下歌》(項羽寫)。 此際,這位叱吒風雲的人物,竟也流露出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哀嘆。隨侍在側的虞姬,愴然拔劍起舞,並以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自刎,以斷項羽後顧之私情,激項羽奮戰之鬥志,希冀勝利突圍。後來清朝有位詩人以虞姬的口吻作詩一首:「君王意氣盡江東,賤妾何堪入漢宮;碧血化為江邊草,花開更比杜鵑紅。」虞姬如此大義凜然、忠於愛情,人民至今傳頌不已。
⑺ 虞姬是誰 歷史上的虞姬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女人
虞姬,是楚漢之爭時期西楚霸王項羽的愛妾,名虞,(一說姓虞),生卒年、出生地、結局等均不詳,曾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項羽身邊,項羽為其作《垓下歌》。
相傳虞姬為今江蘇宿遷或沭陽人,容顏傾城,才藝並重,舞姿美艷,並有「虞美人」之稱。後人曾根據《垓下歌》,以及相傳是虞姬所作的《和垓下歌》,臆想她的結局是在楚營內自刎,由此流傳了一段關於「霸王別姬」的傳說。
⑻ 虞美人是古代的美女么
虞美人是後世對虞姬的稱呼。
虞姬,秦末人,項羽的寵姬, 虞姬姓虞,(一說名虞)。貌美,善劍舞。江蘇沭陽縣顏集鎮人。公元前209年,項羽助項梁殺會稽太守,於吳中起義。虞姬愛慕項羽的勇猛,嫁與項羽為妾,經常隨項羽出征。項梁死,項羽為次將,施升上將軍,虞姬與項羽形影不離。楚漢之戰,項羽困於垓下(安徽靈璧縣),兵孤糧盡,夜聞四面楚歌,以為楚地盡失,他在飲酒中,對著虞姬唱起悲壯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我的力大可以拔起大山,氣概蓋過世人,然而現在時機不好啊,連馬兒也不走了。馬兒都不走了我能怎麼辦呢?虞姬啊虞姬,我可把你怎麼辦呢?)虞姬聞歌而為楚霸王起舞,含淚唱﹕「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義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拔劍自刎,死後葬於垓下(事見《史記·項羽本紀》)。今安徽靈璧縣城城東、宿泗公路南側尚有虞姬墓。 虞姬項羽的紅顏虞姬,也是稽山鑒水間繼西施之後的又一位薄命美女。據史料記載,紹興是虞姓的起源地之一,虞姬出生在今紹興縣漓渚鎮塔石村,當地仍保留有項王山、美女山遺跡。
虞姬死後葬於安徽靈璧縣,虞姬墓已成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對於虞姬的出生地,千百年來則頗多爭議,但大多是空穴來風,不以為據,象江蘇的沭陽縣憑境內有一處叫虞姬溝的地名而爭之,實難以令人信服。筆者在多方查找資料和實地考證後,認為虞姬的出生地在紹興漓渚鎮塔石村。理由有四:一是塔石村全村均為虞姓,為虞氏宗族世居之地;二是塔石村歷史上就建有虞姬娘娘廟,四時祭祀供奉不絕,一直流傳至 虞姬今;三是此地生女取名有講究,為避項羽自刎之諱,女兒取名不準帶「翠」,因此塔石村女性上至耄耋,下到髫齡,無一人名字中帶「翠」;四是漓渚至塔石一帶,為春秋戰國古墓葬群集聚之地,近幾十年來出土了數以百計國寶級文物,因此塔石村在春秋戰國就是人群稠密之地,為古村落之所在。又《史記·項羽本記》載:「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之也。』」 梅蘭芳版虞姬由此可見,秦始皇登會稽山時,項籍(字羽)也在紹興觀游,而當時「籍避仇於吳中」《史記·項羽本記》,兩地相差千里,古時信息交通不便,又有太湖和錢塘江兩處天塹,非幾日所能成行,即使當時秦始皇也頗多周折,《史記·秦始皇本記》曾這樣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至錢塘,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十里從狹中渡。」因此項羽觀游秦始皇,只能是碰巧而已,而不是也不可能特地有計劃安排好的。那麼這時項羽在紹興干什麼呢?而且他在紹興也沒有住多久,又回到了吳中,僅僅又過了一年,項羽就殺會稽太守殷通從吳中(會稽郡治,今蘇州)起事,由於史料記載不詳,我們無從推測項羽為何而來紹興,而且是為什麼非來紹興,路途漫漫又歷盡艱險,卻又匆匆地來,匆匆地去。一個性情中的猜想是他為迎娶虞姬而來。當然這需要我們用更多的史料來證實。
⑼ 我們這次的作業主題是介紹古井中外的女子,我們小組選了虞姬,然後...然後........
虞姬,是充滿悠久文化的美麗江南名城-紹興,具體出生地是今紹興縣漓渚鎮美女
一說姓虞,今沭陽縣顏集鄉人。該鄉境內有虞姬溝蜿蜒半境,此溝因人得名,溝畔有胭脂井、霸王橋、九龍口、點將台、項宅等史跡。
虞姬為西楚霸王項羽愛姬,常隨項羽出征。楚漢相爭後期,項羽趨於敗局,於公元前202年,被漢軍圍困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南),兵少糧盡,夜聞四面楚歌,哀大勢已去,面對虞姬,在營帳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詞蒼涼悲壯,情思繾綣悱惻,史稱《垓下歌》(項羽寫)。
此際,這位叱吒風雲的人物,竟也流露出兒女情長、英雄氣短的哀嘆。隨侍在側的虞姬,愴然拔劍起舞,並以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自刎,以斷項羽後顧之私情,激項羽奮戰之鬥志,希冀勝利突圍。虞姬如此大義凜然、忠於愛情,人民至今傳頌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