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把石膏人頭畫的像真人怎麼辦
高考中的素描考試內容就是畫石膏像,而石膏像在素描訓練中有是人物寫生,臨摹不可代替的.畫出石膏的體快硬度可以拉開與真人像的差別.,如果看不出體快結構,你可以把眼睛眯起來看,這樣體塊結構可以看得清楚些,你不妨試試."有一些零碎"也賓不是不好,關鍵是要有整體觀念,不能局部的內容不要刻畫的太多."很肉體"也許你沒有抓住主光源,你可以減弱或不用次光源.在刻畫中要牢記光源的方位,可強調結構為主,抓住形及結構,減弱"很肉體"的感覺,"很肉體",我對此理解成光影效果很強.
你可以去買幾本關於石膏的範本,臨摹一下,對石膏的感覺就出來了.
⑵ 宋慧敏的繪畫成果
1996年參加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藝術市場研究中心主辦的藝術研修會,作品優秀選編入冊書面作品選入《東方書畫長城巨卷》作為香港回歸祖國的紀念。
1997年國畫作品入選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舉辦的《中國藝術人才書畫作品展》。該作品經評委審定為佳作!《素描 石膏像》入編大型專業畫冊《當代素描藝術》。
1998年書法作品在1998年桃花源杯中國書法篆刻小作品創作展中展出,並編入《桃花源杯中國書法篆刻小作品創作邀請展作品集》。書畫作品在「書堂山杯」書畫大賽中榮獲三等獎。書畫作品在中國金陵杯書畫大展中經專家評定為優秀獎。
《油畫 靜物》發表於《松江報》,1998年10月22日教學論文《著眼服裝市場,培養學生繪畫能力》發表於區教研通訊,《中等職校服裝美術教法初探》發表於《職業技術教育》1998年10 200期特刊。
1999年書畫作品在中國神龍杯書畫大展賽中獲銀獎。《淺議職高關術欣賞課教學》發表於《職業技術教育》1999年11期優秀論文專號並獲二等獎,書畫作品入選由中國美協等單位主辦的「紀念孔子誕辰2550周年書畫大展」。
2000年《淺談書法的素質教育作用》一文發表於《職教論壇》2000年1期。《加強中等職校美術教育》一文獲中國職高委教學研究會2000年度優秀論文二等獎。書法作品在中國書畫名家大展賽活功中獲精品獎,作品入選《中國名家書畫集》並為吳道子藝術館永久珍藏。
2001年在首屆中國書畫名家金獎大展中獲書聖金獎。並入編《中國書聖畫聖博覽經典》。書法作品入編《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慶祝建黨八十周年全國書畫系列活動大典》獲二等獎。在「長江魂」書畫藝術大獎賽中榮獲榮譽金獎並入編《獻給母親河——長江魂書畫藝術大獎賽優秀作品集》。
2001年6月素描靜物入選《世紀素描藝術精品集》。書法作品入編《紀念雷鋒誕辰60周年全國書畫大獎賽獲獎作品集》。書畫作品在第五屆「回歸杯」書畫印文大獎賽中獲金獎。書畫作品在「黃興杯」全國書畫大賽中榮獲三等獎。2002年書畫作品在中國書畫藝術「華表獎」大展賽活動中,榮獲華表銀獎。
教案《書法基本筆劃——橫折》獲第三屆全國職教優秀教案評選三等獎。繪畫作品在「首屆吳道子美術基金大展賽」暨「第三屆中國書畫名家大獎賽」活動中,榮獲中國畫「精品獎」。
在《萬世師表書畫集——紀念陶行知先生誕辰110周年》書畫大賽中,榮獲銅獎。中國畫作品《媽祖女神像》入選出中國美協等單位主辦的「媽祖文化與中華傳統美德全國關術作品展」。
書法作品在首屆「西柏坡杯」全國文學藝術大獎賽中獲書法組一等獎。在第二屆中國書畫藝術「華表獎」大展賽暨第四屆中國書畫「畫聖杯」大賽活動中榮獲精品獎。
書畫作品在「唐宋杯」全國書畫大賽中榮獲銀獎。書畫作品在「醴泉銘杯」全國書畫大賽中榮獲銀獎。書畫作品在「首屆小精品中國書畫創作大獎賽」活動中,中國畫作品獲銀獎。2003年書法作品入選《傳世寶典——中國當代書畫藝術家精品集》。
書畫作品在第二屆吳道子美術基金大展和第四屆中國書畫名家大獎賽中榮獲銀獎。在中國洛陽牡丹文化藝術節暨「牡丹杯」全國文學藝術大獎賽中書法作品榮獲書法組二等獎。
在《教師報》第二屆全國教師書畫大賽中榮獲優秀獎。書法作品在「龍霧杯」中國書畫大展賽中榮獲一等獎。
書泫作品在「秦皇杯」全國文學藝術大獎賽中榮獲書畫組一等獎。
書法作品在由中共中央辦公廳西苑出版社等單位聯合主辦的《全國優秀師生書法集》徵稿活動中榮獲二等獎並入編此書。書法作品在(上海)第七屆海內外書畫大賽中榮獲精英獎。
中國畫作品《走進大西北》在第三屆「大禹杯」中國書畫家作品赴日交流展中獲銀獎。書畫作品在「麓山杯」全國書畫大賽中獲銀獎。
中國畫作品《祖國的春天》在「獻給祖國,獻給母親」中國書畫名家大展中獲金獎。
中國畫作品《晨練》入選「張江杯」上海市人人運動奔小康——美術、書法、攝影展。中國畫小作品在中華文人書畫優秀小作品展中獲銀獎。
中國畫作品在2003年(國際)南京書畫藝術交流展中獲一等獎,並於2003年12月17日-19日在江蘇美術館展出。
2004年書法作品在首屆中國書法篆刻大獎賽中獲銀獎,書法作品在紀念書賢顏真卿大師誕辰1295周年國際書畫名家交流展中獲一等獎。
中國畫作品在「當代文人書畫藝術北京邀請展」中獲優秀獎。
中國畫作品在「和平女神杯首屆國際書畫大展賽」中獲和平獎。書法作品在「百姓杯」全國詩書畫大賽中獲優秀獎。
中國畫小品在「當代文人書畫藝術北京邀請展」中獲優秀獎。
書法作品在「第三屆中國書畫藝術」華表獎大展賽中獲精品獎。
中國畫作品在「黃淮杯」中國書畫名家作品大獎賽中獲國畫優秀獎。
2005年書法作品在「洞庭湖、岳陽樓」中國書畫大賽中獲銀獎。
書畫作品在「畫聖吳道子美術館」當代中國書畫名家大賽中榮獲銀獎。鑒於在文藝創作中的成就被中國文藝協會等組織授予中國文藝金爵獎書畫最佳獎。
吳道子美術基金大展和第四屆中國書畫名家大獎賽中榮獲銀獎。書法作品在紀念黃庭堅逝世九百周年暨首屆山谷杯全國書畫大賽中榮獲書法類金獎被中國國學研究會授予「中國國學傑出貢獻藝術家」。並被2005中國書畫年度人物評委會評為「2005中國書畫年度人物」和授予「2005中國書畫名家」榮譽稱號。
2006年被中國書畫藝術家協會、中國收藏學術研究會、世界文化藝術鑒定中心、中國民族書畫院評審決定評為中國當代傑出書畫家,並授予「中國當代書畫藝術傑出成就獎」。被中國民族書畫院、《中華國粹》編委會審核批准,授予「中華國粹民族藝術家」和「中華國粹圖騰獎」。
國畫作品在首屆中國蘭亭書畫名家作品展中榮獲優秀獎,並在2006年4月28日-30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
國畫作品《親密無間樂悠悠》在「首屆翰墨養生全國書畫名家邀請展」中入選、並獲金獎;經中國文藝傑出成就獎組委會審定,獲首屆「中國文藝傑出成就獎」書畫藝術金獎。
書法作品在全國書畫篆刻國際學術大展活動中獲金獎,並在江蘇省美術館展出。被中國國學研究會評定為「國學十年明珠藝術家」榮譽稱號和「國學十年個人藝術成就獎、書畫精品獎」。
書法作品在「散爾杯」國際書畫大賽中,榮獲二等獎。國畫作品在首屆「山水杯」全國書畫大賽中榮獲佳作獎並展出。
國畫作品入展由加拿大中華文化研究院和中華詩詞文化研究所、中國詩書畫藝術研究會等單位聯合舉辦的「首屆加拿大中華詩書畫大展」。
⑶ 世界著名雕塑大師有哪些,代表作品
著名雕塑家
弗里德利·奧古斯特·巴特勒迪
濟安·貝尼尼
Rossella Cosentino
黃土水
朱銘
安東尼·卡諾瓦
讓-巴蒂斯·卡爾波
馬克斯·克林格爾
奧古斯特·羅丹
弗朗索瓦·呂德
阿里斯蒂德·馬約爾
米開朗基羅·波納羅蒂
亨利·摩爾
喬治·綿尼 (George Minne)
蒲添生
巴特爾·托瓦爾森
讓-安東尼·烏敦
吳炫三
王俠軍
楊英風
部分簡介
弗雷德里克·奧古斯特·巴特勒迪(Frédéric Auguste Bartholdi,1834年4月2日-1904年10月4日),法國雕塑家,美國紐約著名的自由女神像的作者。
巴特勒迪出生於法國阿爾薩斯,在巴黎學習建築和繪畫,自由女神像是因為美國擺脫英國獨立而由英國的宿敵法國送給美國的。巴特勒迪塑造自由女神像時據說是依照自己母親的面容。由設計埃菲爾鐵塔的法國建築師愛菲爾設計內部支撐鐵架和整個支撐結構。巴特勒迪為了安置女神像,親自到美國選擇地點。由美國人集資建造塔座。整個銅像分成350塊,裝了214個包裝箱用船運到美國。原型樹立在巴黎塞納河畔正對著愛菲爾鐵塔。
他的其他作品包括在阿爾薩斯和瑞士邊界的貝爾福山上為紀念普法戰爭勝利而雕刻的巨大的「貝爾福的獅子」;由斯特拉斯堡送給瑞士巴塞爾的雕像「瑞士援助斯特拉斯堡」,感謝在普法戰爭中來自瑞士的援助;在華盛頓的巴特勒迪公園中的巴特勒迪噴泉;在紐約聯合廣場的拉法葉雕像;波士頓教堂的「四個吹號天使像」;以及法國里昂的巴特勒迪噴泉。
巴特勒迪在巴黎死於肺結核,下葬於蒙馬特公墓。
濟安·勞倫佐·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又名Giovanni Lorenzo Bernini)(1598年12月7日-1680年11月28日)義大利雕塑家,建築家,畫家。早期傑出的巴洛克藝術家。貝尼尼主要的成就在雕塑和建築設計,另外,他也是畫家,繪圖師,舞台設計師,煙花製造者和葬禮設計師。
貝尼尼出生於那不勒斯的佛羅倫薩家庭,後跟隨父親彼得·貝尼尼(著名矯飾主義雕塑家)來到羅馬。他早期的作品的靈感來自羅馬帝國時期被運到羅馬的希臘神話的雕塑。在這些作品中,有以羊奶哺育宙斯的仙女阿馬爾塞(Amalthea)(完成於1609年,現存於羅馬博爾蓋塞畫廊(Galleria Borghese),以及一些寓言神話的半身像,如「墮落的靈魂」(Damned Soul)和「受祝福的靈魂」(Blessed Soul)(完成於1619年,現存於羅馬西班牙廣場)。在1620年代,貝尼尼的雕塑逐步成熟,代表作是「保羅五世教皇」(1620年)、「被劫持的普洛舍賓娜」(1621年-1622年)、「大衛」(1623年)、「阿波羅與黛芙妮」(1622年至1625年)、以及廣為人知的勝利之後聖母堂中的雕塑「聖女大德蘭的狂喜」(1645年-1652年)。
貝尼尼在大衛像的雕塑過程中,對其賦予了感情,與米開朗基羅的同名作品不同,前者的作品是動感的,而後者似乎是准備採取行動的姿態。其扭曲的軀乾和緊皺的雙眉充分體現了文藝復興時代積淀下的巴洛克藝術特點。米開朗基羅表現了大衛的英雄本質,而貝尼尼抓住了大衛的英雄氣質的瞬間。這座作品是貝尼尼的主要資助人鮑格才樞機主教在其25歲的時候委託雕刻的。
貝尼尼的其他雕塑作品還有鮑格才樞機主教[1](1632年,鮑格才美術館)和路易十四的雕像(1665年,現存凡爾賽宮)。
貝尼尼的第一個建築作品是位於梵蒂岡聖彼得教堂祭壇上方的銅質華蓋(建於1624年-1633年)[2], 另外,他還建造了羅馬聖畢比亞那教堂(Santa Bibiana)的正面(1624年-1626年)。1629年,在祭壇華蓋完工前,教皇烏爾班八世聘請貝尼尼負責整個聖彼得教堂的建造。他也負責建造位於教堂內的烏爾班八世[3]和後來亞歷山大七世[4]兩位教皇的墓穴。位於聖彼得教堂半圓形殿中的聖彼得主座(1657年-1666年)[5]也是貝尼尼的一大傑作。
除了他最著名的作品--聖彼得教堂前的廣場和柱廊外,貝尼尼還在羅馬設計了許多著名的建築,如巴貝里尼宮(Palazzo Barberini,1630年始建),蒙地卡羅皇宮(Palazzo Ludovisi,1650年),基奇宮(Palazzo Chigi,1664年)等。1665年,在貝尼尼的名望達到頂峰的時候,他前往巴黎旅行,希望能為法國皇帝路易十四設計盧浮宮的東部前門,但遭到拒絕。最後這部分建築由克勞德·佩勞予以完成,具有更多的古典色彩。
另外,貝尼尼也設計了許多著名的教堂,盡管聖彼得教堂並非出自他手(見卡羅·馬德爾諾)。位於羅馬的一座小型巴洛克教堂充分體現了貝尼尼的建築風格。他不僅負責設計奎琳崗聖安德魯教堂的建築(Sant'Andrea al Quirinal),也雕刻了祭壇上聖徒安德魯的巨大塑像。在羅馬附近的鄉村,貝尼尼也為教皇的避暑夏宮岡道爾夫堡設計了教堂。
貝尼尼設計的第一個噴水池是海王子噴水池(1640年),而最著名的作品是位於納沃納廣場的四河噴泉(1648年-1651年)[6],該噴泉將世界上四大河:尼羅河、恆河、多瑙河和拉布拉他河,以擬人化的有力雕刻呈現出其特色,並利用椰子樹和動物來表示各地的風景。該噴泉還有一段趣事:貝尼尼的對手波若米尼設計的聖埃格尼斯教堂正對著噴泉。據說貝尼尼曾嘲諷該教堂岌岌可危,所以面對教堂的拉布拉他河雕像的手是上舉的。
1644年,貝尼尼的資助人烏爾班八世教皇的去世使得貝尼尼的對手們集中起來,對貝尼尼的職業生涯造成了打擊。但是依諾森十世教皇繼續邀請貝尼尼完成聖彼得教堂的作品,並且委託他設計四河噴泉。在依諾森十世去世的時候,貝尼尼已經成為羅馬藝術的領袖人物。貝尼尼於1680年在羅馬去世。
貝尼尼的作品在丹·布朗的小說《天使與魔鬼》被譽為科學的標志物和聖殿。
黃土水生於台北市艋舺,1907年,因父親去世投靠大稻埕三哥處。因黃土水三哥為木匠,受其影響,對雕刻產生興趣。1917年於師范學校畢業後,受師長推薦前往東京美術學校雕塑科留學,是第一位東京美術學校台籍生。1920年,再入該校研究科。除此,他並先後學藝於日本知名雕塑家高村光雲與朝倉文夫。
1920年,他的《蕃童》雕塑作品入選日本帝展,為台人第一。之後並有《釋迦牟尼像》、《水牛群像》、《甘露水》(帝展)、《擺姿態的女人》(帝展)、《郊外》(帝展)等知名作品。1930年他因腹膜炎病逝於東京池袋寓所,年僅35。
黃土水的作品於1980年代後期台灣本土化之後,大受歡迎。其作品常視為台灣雕塑界的逸品。
知名作品
山童吹笛(1918)
石膏像,入選1920年第二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為台灣藝術家首次入選日本最高權威美術展之例。原作下落不明。
甘露水(1919)
大理石雕像,入選1921年第三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原藏於台灣省議會,之後下落不明。
女孩胸像(1920)
大理石雕像,黃土水致贈母校大稻埕公學校(現台北市立太平國民小學)典藏。
擺姿勢的女人(1922)
入選1922年第四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原作下落不明。
帝雉、華鹿(1922)
獻日本宮內省(現宮內廳)典藏。
郊外(1924)
入選1924年第五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原作下落不明。
南國的風情(1927)
入選第一屆東京聖德太子美術奉贊展覽。原作下落不明。
釋迦出山(1927)
受台北龍山寺委託製作。原作木雕像毀於1945年台北大空襲中,後由倖存之石膏原模進行翻鑄,分別典藏於台灣省立美術館(現國立台灣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歷史博物館、艋舺龍山寺、台南開元寺、黃土水家屬。1997年,北美館又再度翻鑄五座,被外界質疑館方是否翻制過多。
久邇宮邦彥親王夫婦像(1928)
獻久邇宮典藏。
水牛群像(1930)
石膏浮雕,黃土水生平最後的大作,亦為最為知名之經典作。原作嵌於台北中山堂後廳壁上,並存三件原模復製作,藏於台灣省立美術館(現國立台灣美術館,玻璃纖維制)、台北市立美術館(青銅制)、高雄市立美術館(青銅制)。
朱銘(1938年-),台灣雕刻家,苗栗縣通霄鎮人,天主教輔仁大學名譽博士。早期以鄉土主題,如「牛」、「牧童」等雕刻出名,近期則以融合了中國哲學如「太極」等的現代雕刻聞名。本名為朱川泰、童年時小名「九二」。朱銘出生於苗栗縣的大家族,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有五位哥哥和五位姐姐。
1953年他在父親的帶領下,到通霄鎮上的媽祖廟、向雕刻師傅李金川拜師。
1955年出師,隔年北上到基隆佛具店工作。然而一直到1966年間,經濟狀況一直不佳。 1968年,他毛遂自薦,帶著自己刻的「慈母像」、「玩沙的女孩」,拜雕塑大師楊英風為師後,並改名朱銘,才較為好轉。同年,移居台北縣板橋鎮(今板橋市)江子翠一帶定居。
1978年,朱銘在日本東京中央美術館展出,作品「單鞭下勢」被日本雕刻之森美術館收藏。
1980年,他獨自一人到美國紐約市學習,是他打開國際視野的一個轉折點,這一年後,他所創作的「人間」系列作品,成為他生涯中最受贊譽的經典代表。然而隔年在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發生竊案,朱銘的雕刻作品「老太婆」被偷走。
1989年,他與建築師貝聿銘合作,在香港中銀大廈前使用青銅為材質,創作「和諧共處」的太極系列作品,次年揭幕。位於大樓入口大門的左側。
1999年,朱銘在台北縣金山鄉西勢湖成立「朱銘美術館」,佔地有11甲,收藏許多現代雕塑作品。
2000年,花了幾十年規劃成立的「朱銘美術館」,獲得日本東京創新大獎(Tokyo Creation Award)海外獎。
目前在南投縣仁愛鄉清境農場一帶定居。
朱銘的銅雕「門」亦是香港中文大學的地標,位於本部大學圖書館門外的烽火台。「門」由司徒惠博士贈予香港中文大學,是朱銘「太極系列」的一員。
他的作品《忒修斯殺死米諾陶》大獲成功,這件作品的簡約和自然的表現手法形成今後他的風格。
他的另一件作品是教皇克萊孟十四世的紀念碑,用了四年時間完成,這件作品使他躋身於當時最著名的藝術家行列之中。
他又用了五年時間,完成了教皇克雷芒十三世的紀念碑,從此後他的名聲大振,接受了一系列的定單,創作了《愛神邱比特和普塞克》,俄羅斯沙皇曾邀請他去聖彼得堡,被他拒絕了,他說:「義大利是我的國家,是藝術的原生地,我不能離開她,我是在這里長大的,如果我的才能用於其他土地,必須是能對義大利有利,難道還能舍棄她而為其他國家服務嗎?」但仍然有許多他的作品被俄羅斯收藏。
卡諾瓦,從1795年到1797年,他創作了一系列著名的作品。1798年,由於法國軍隊入侵,他返回家鄉,只創作了一些繪畫作品,一年後返回羅馬,但健康狀況已經不如以前,他到德國旅行一段時間,回來後身體有好轉,立刻又投入工作。
1815年,教皇命令他去巴黎監督收回拿破倫掠去的藝術品,秋季,他訪問了倫敦,1816年初,他回到羅馬,被任命為羅馬主要藝術學院聖盧克學院的院長,教皇親自指定將他的名字以大寫金字刻匾,並被給予伊斯恰侯爵的爵位,年薪3000克朗。
收藏卡諾瓦心臟的紀念碑他又完成了一系列宗教作品,包括教皇庇護六世雕像、《瑪爾斯和維納斯》、《聖母哀悼耶穌》、《聖約翰》和《抹大拉的馬利亞》等。1822年5月,他訪問那不勒斯,去視察正在作成臘模的菲迪南七世像,健康狀況進一步惡化,回到羅馬後有所緩和,年底,在返回家鄉的路上,於威尼斯逝世,享年65歲。他的遺體被安葬在家鄉的寺廟中,他的心臟被藏放在他曾經為提香設計的大理石金字塔形墓中。
讓-巴蒂斯·卡爾波(Jean-Baptiste Carpeaux,1827年5月11日-1875年10月12日)是法國浪漫主義時期的雕塑家和畫家。
他出生於巴黎南郊的庫伯瓦,早年追隨法國雕塑家呂德學習雕塑。1854年獲得去羅馬的獎學金,在羅馬學習直到1861年,學習巴洛克的風格比較成熟。1861年他為瑪德琳公主製作了一個半身雕像,得到了拿破崙三世的賞識,接受幾個委任,為巴黎歌劇院裝飾,1869年他創作的群像《舞蹈》放在歌劇院門前右面,受到許多衛道者的非議。
他的最後一件作品是放在朱里安廣場的《地球四極》噴泉,由象徵亞洲、歐洲、北美和非洲的四個人像托起地球,完成主要題材後即去世,後來由其他雕塑家繼承完成,增加了8匹奔馬和海龜、海豚等。
馬克斯·克林格爾 (德語:Max Klinger,1857年2月18日-1920年7月5日)是德國象徵主義畫家和雕塑家。
克林格爾出生與萊比錫,在卡爾斯魯厄學習,他最欣賞戈雅和門采爾的蝕刻版畫,所以自學成為一名出色的蝕刻版畫家。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一個系列蝕刻版畫《關於尋找一個手套的釋義》,是源自他在一個溜冰場尋找手套的夢境,他圖解了弗洛伊德對於戀物的研究結果,其中「手套」成為他追求浪漫理想的象徵。
克林格爾在歐洲各個藝術中心到處旅行,直到1893年返回萊比錫,從1897年後,他主要致力於雕塑,他的貝多芬雕像成為1902年維也納分離派藝術家展覽中的主要作品。他對基里科以及其他一些藝術家影響很大,他是19世紀象徵主義和20世紀超現實主義運動之間乘前啟後的重要代表人物。第22369號小行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1840年11月12日-1917年11月17日),全名為「弗朗索瓦-奧古斯特-雷諾·羅丹」(François-Auguste-René Rodin),出生於巴黎窮人家庭,是20世紀世界聞名的雕塑家。
他早期作品為現實主義風格,1876年他的作品「青銅時代」展出引起激烈的反應,有人甚至斷言這是用真實人體翻制的。後來他的作品發展出自己的風格,強調光影的作用,尤其他的作品穿著睡衣、披頭散發的「巴爾扎克像」引起極大的騷動,直到他去世多年後的1939年才在巴黎市區立起來。他的巨型浮雕「地獄之門」從1880年開始製作,直到去世也沒有完成。地獄門以但丁的《神曲》為主題,羅丹之所以以其為主題或許是因為羅丹的悲觀剛好與此章節中對人類在地域受苦難折磨的景象描寫相通,互映之下而產生這件偉大的雕塑作品。1884年應加來市的委託,製作了雕像「加來義民」,紀念在英法百年戰爭期間,為了防止英軍屠城,而將自己作為人質交給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六位加來市民。1913年在英國國會公園復制了同樣一座。
在1900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上,羅丹展出了150件作品,1916年羅丹將全部作品捐贈給法國政府,以換取政府為他提供住房和工作室,為此政府建造了「羅丹博物館」。法國政府享有對羅丹作品復制的專有權。 1917年羅丹去世。
除雕塑外,羅丹還創作了許多插圖、銅板畫和素描,他還寫過幾部著作,主要著作有《藝術論》,主要雕塑作品有「沉思者」,「維克多·雨果像」,「阿根廷總統薩米恩托像」等。
羅丹生前和他的學生,同為雕塑家的卡蜜兒·克勞黛同居,克勞黛為他生了兩個孩子,但羅丹拒絕承擔撫養義務。有的歷史學家認為是克勞黛為羅丹提供了大量的構思,有的羅丹作品甚至是出於克勞黛之手。
弗朗索瓦·呂德(François Rude,1784年1月4日-1855年11月3日),法國雕塑家。呂德出生於法國中東部的第戎,年輕時和父親一起為人修造爐灶,1809年從第戎的藝術學校畢業到巴黎深造,1812年獲去羅馬的獎學金。波旁王朝復辟後,他去布魯塞爾接受工作,在那裡和拿破崙女兒的朋友索菲·弗倫艾結婚,又回到巴黎工作。
《馬賽曲》1833年,他由於其作品《和海龜玩耍的那不勒斯漁童》獲得榮譽軍團十字章,並得到為正在設計的凱旋門裝飾的委任,其中的《馬賽曲》(也叫「1792年志願軍出征」)成為呂德的不朽作品。
此外他重要的作品還有《拿破崙像》、《聖女貞德像》、《赫柏和裘比特的鷹》、《愛神的勝利》等。
呂德最重要的學生是卡爾波,他曾經根據自己的理解又創作了一個「那不勒斯漁童」。
馬約爾出生於法國西南部 東比利牛斯省邊境沿海的班雨勒鎮,1881年前往巴黎學習藝術,1885年進入美術學校,師從於卡巴內爾和傑洛姆學習,他早期的繪畫明顯受到夏凡納和高更的影響。
高更鼓勵他從事裝飾藝術,他參與了織花掛毯的設計,1893年,他在班雨勒鎮開辦了一個織花掛毯廠,在法國造成很大的影響。1895年開始,他創造了一些小泥塑,開始從事雕塑並放棄了設計織花掛毯工作。
他在83歲高齡在家鄉班雨勒鎮,因在雷雨天發生車禍而逝世。在巴黎有收藏他作品的一個博物館,他的故居也已經開辟成一個博物館。
作品
他重要的作品包括1912年為塞尚設計的紀念碑,以及一系列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紀念碑。他的雕塑作品大部分是以女人人體作為主題的,穩重、成熟並有古典主義藝術的痕跡,是古典主義和現代摩爾的抽象雕塑之間乘前啟後的過渡時期最重要的雕塑家。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全名 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又譯「米開蘭基羅」、「米高安哲羅」,1475年生於佛羅倫斯加柏里斯鎮,雕塑家、建築師、畫家和詩人。他與列奧納多·達芬奇和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三傑」,以人物「健美」著稱,即使女性的身體也描畫的肌肉健壯。他的雕刻作品「大衛像」舉世聞名,梅第奇墓前的「晝」、「夜」、「晨」、「昏」四座雕像構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還有「摩西像」、「大奴隸」等。他最著名的繪畫作品是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的《創世紀》天頂畫和壁畫《最後的審判》。他還設計和初步建造了羅馬聖伯多祿大殿,設計建造了教皇尤利烏斯二世的陵墓。米開朗基羅脾氣暴躁,不合群,和達·芬奇與拉斐爾都合不來,經常和他的恩主頂撞,但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他於1564年在羅馬去世,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
米開朗基羅出生於1475年3月6日,在卡布里斯,靠近艾瑞洲,托斯卡尼。他們家族有幾世代在佛羅倫斯是小規模的銀行,但他的父親 Lodovico di Leonardo Buonarroti di Simoni 並沒有成功的經營下去,而後便任職臨時政職。在米開郎基羅初生之時,他為卡布里斯小鎮的司法管理員和奎奇市的行政長官。米開朗基羅的母親為 Francesca di Neri del Miniato di Siena。而他的父親據說是伯爵夫人 Mathilde of Canossa 的後裔,這個傳言大概是假的,但米開朗基羅對此深信不疑。而在米開朗基羅出生的幾個月後,全家人搬回到佛羅倫斯,他也在這被養育長大。過了一些年歲,在他久病以及母親過逝之後,他搬與一位石匠和他的全家人一起住,在一個名為Settignano的鎮上。在那裡他父親擁有一座大理石的露天采礦場以及一座小農場。
米開朗基羅曾有一次對藝術家傳記寫作者喬爾喬·瓦薩里說道:「如果我有著一些優點,那是因為我出生在你的國家阿雷佐奇妙的氣氛下,和我的奶媽一起,並學會了熟練的運用槌子和鑿子將我所描繪的圖刻下。」當米開朗基羅還年少的時候,他的父親將他送到在佛羅倫斯的人道主義者 Francesco da Urbino 身邊學習文法。這位年輕的藝術家,很顯然地表現出對上學的無趣,而寧願去教堂臨摹繪畫並且尋找畫家同伴。後來米開朗基羅在畫家 Domenico Ghirlandaio 和雕刻家 Bertoldo di Giovanni 的門下學習,他的父親極力說服 Ghirlandaio 付錢給還是14歲的米開朗基羅,在當時是非常稀少的。而到了1489年,佛羅倫斯的統治者叫 Ghirlandaio 推薦他兩位最佳的學生,Ghirlandaio 便介紹了米開朗基羅和 Francesco Granacci。在1490至1492年間米開朗基羅去他父親的學校,並受到許多前人的影響,型塑和拓展了他在藝術上的構想。跟著在那年紀他那柏拉圖式的觀點,同時他也開始感受到性別的差異。在這時期米開朗基羅認識了幾位文學巨擘,像是米蘭多拉、Angelo Poliziano 和 Marsilio Ficino。米開朗基羅完成了大衛像和騎士的斗爭,後者是藉由Poliziano所建議的題材發揮,並受到佛羅倫斯市長洛倫佐·德·梅第奇的委任。
亨利·斯賓賽·摩爾 OM CH, (Henry Spencer Moore,1898年7月30日-1986年8月31日),英國雕塑家。摩爾以他的大型鑄銅雕塑和大理石雕塑而聞名。受到英國藝術圈的推崇,他的創作為英國在現代主義藝術中占據了一席之地。
帶空洞、斜倚的人物造型是最典型的摩爾的雕塑樣式。這種造型被認為是他受到1925年在巴黎看到的一個名叫"Chac Mool"的托爾特克-瑪雅雕塑的啟發發展而來的。摩爾早期作品上的空洞通常採用比較傳統的形式,如彎曲的手臂狀與主體相連。後來,逐漸演變成為主體軀幹上的空洞,因此造成主體凹凸或彎曲的外形。同時期的芭芭拉·赫普沃斯的作品也發展了類似的風格, 她最初也是受到摩爾作品的影響。
由於承接了眾多的大尺寸委託創作,摩爾在晚年相當富有。不過,摩爾仍保持簡朴的生活。他的大部分財富都由亨利·摩爾基金會繼承,用於支持藝術教育和推廣。
摩爾以創作大型抽象雕塑而著名,這些公共藝術作品遍布世界各地。人體形象,特別是「母與子」或「斜倚的人形」是摩爾的創作中最常見的主題。除去在1950年代中短期地採用過家庭群組形象,他作品的主題大多是女性形象。摩爾作品的最大特點是通常都包含孔洞或主體被穿透。而其起伏的曲線外形,被很多人認為是摩爾受到他的出生地約克郡起伏的山丘地形的啟發。
摩爾的侄女曾經問他為什麼他作品的名稱都很簡單,摩爾的回答是:
所有藝術都應該有神秘感並需要觀眾的參與。如果給雕塑或繪畫以顯白的名稱,那麼神秘感就無從談起了,觀眾的注意就會輕易的移開,而不會費力捉摸作品的內涵。人們都覺得他/她在觀看,其實並沒有真正地觀看。
摩爾的早期作品通常是直接雕鑿的手法創作的[1]。1930年代,摩爾逐漸轉向現代主義風格。他與其他幾位居住在Hampstead的雕塑家交流頻繁,風格上彼此互相影響。 在創作過程中,摩爾通常會作大量的草圖。這些草圖大多留存下來,為研究摩爾創作的演變提供了直接的資料。1940年代,摩爾更多的使用模型法進行創作,先用粘土或石膏造型,再用脫蠟法澆鑄銅雕。
二戰以後,摩爾的銅雕都是受委託創作、作為公共藝術品的大型作品。因此,他基本上放棄了直接雕鑿的創作手法,而改用模型,並僱用了幾名助手。
在他位於Much Hadham的家中,摩爾收集了大量形狀各異的自然物體:頭骨,漂流木,卵石,貝殼等等。摩爾在這些物體中尋找對於自然形體的靈感。對於大型作品,他通常會在最終制模澆鑄前,製作半尺寸的試驗模型。有時,會製作全尺寸的石膏模型,以便對外形作最後的改進和添加表面印痕。
1946年3月,摩爾和埃芮娜的女兒出生了。他們以摩爾母親的名字給她起名 - 瑪麗,而摩爾的母親在此前兩年去世。母親的去世和女兒的降生使摩爾更關注家庭的概念,這反映在他創作了不少「母與子」題材的作品。 同年,摩爾在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回顧展。1948年,他獲得威尼斯雙年展的國際雕塑獎,並成為1951年不列顛展〔Festival of Britain〕和1955年「Documenta 1」的主題藝術家。
「家庭群像」(1950年)銅, 位於英國Stevenage的Barclay學校,是摩爾二戰後的第一件大尺寸委託創作。戰爭末期,摩爾應亨利莫里斯的要求,為他的鄉村學院創作了雕塑「家庭群像」,後因資金問題雕塑並沒有實施。但1950年,這一作品在Stevenage的Barclay學校建成,成為摩爾的第一座大尺寸公共雕塑。
1950年代中,摩爾收到越來越多的創作委託,其中包括1957年為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辦公樓的作品。由於公共藝術作品的增加,摩爾雕塑作品的尺寸也隨之增長。他開始僱用助手幫助他的工作,其中包括Anthony Caro,Richard Wentworth。
固定展覽場所
世界各地的眾多藝術博物館都收藏有摩爾的雕塑和繪畫作品。藏品較多的博物館有: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美國最多的大型銅雕收藏。
亨利·摩爾基金會, [2], Perry Green, Much Hadham, Hertfordshire, 英國
亨利·摩爾學院, 英國利茲
泰德藝廊, 英國倫敦
安大略美術館, 加拿大多倫多
Yorkshire Sculpture Park, 英國利茲附近
Albright-Knox Art Gallery, 美國紐約州布法羅
Sainsbury Centre for Visual Arts, 和東安格里亞大學校區內, 英格蘭諾福克郡諾里奇市
Wakefield City Art Gallery, 英國
Paço imperial, 巴西里約熱內盧
⑷ 蒙娜麗莎是誰
《蒙娜麗莎》(義大利語:La Gioconda;法語:La Joconde;英語:Mona Lisa)是文藝復興時代畫家列奧納多·達·芬奇所繪的麗莎·喬宮多的肖像畫。
這幅畫可以說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油畫作品,很少有其他作品能像它一樣,被人審查、研究、演繹或是惡搞。它的擁有者法國政府把它保存在巴黎的盧浮宮供公眾欣賞。它是直接畫在白楊木上的,此畫面積不大,長77厘米,寬53厘米。這幅半身肖像油畫描繪的是一位表情內斂的、微帶笑容的女士,她的笑容有時被描寫為「神秘的笑容」。它也是達芬奇的代表作。
達芬奇在1502年(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創作《蒙娜麗莎》,並根據瓦薩里(Vasari)的記載,這幅畫耗時4年完成。
在1516年,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邀請達芬奇去國王城堡昂布瓦斯城堡附近,一個叫Clos Lucé的地方工作。這幅畫從義大利被帶到了法國,國王花了4000埃居買下了它,並把它保存在楓丹白露宮,直至路易十四時期。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認為這幅畫在達芬奇死後曾被人剪裁過,畫的兩邊被切割掉一部分。在《蒙娜麗莎》的早期版本中,畫的兩側有兩個的柱子,而這只在原稿中出現過。
但法籍科學工程人員 Pascal Cotte 使用世上第一部多光譜相機,獲得盧浮宮罕見地允許他拍攝《蒙娜麗莎》。他運用紫外線及紅外線拍攝取得的高畫質影像,證明《蒙娜麗莎》早年是畫在白楊木畫板上,且經過畫作分層范圍及前置作業(石膏底)顯示這幅畫並未被切割過。
蒙娜麗莎的畫中人是誰今天無法確切考證,藝術史學家曾討論過多種可能性。許多人相信畫中的女士是一位佛羅倫薩富有的絲綢商和政府要員的妻子。這個理論來自於達芬奇晚年的一句話,他提到過一幅「巨人朱利亞諾·梅迪契委任的一位佛羅倫薩貴婦」的肖像。
達芬奇的第一位傳記作者說,蒙娜麗莎確有其人,她是一位弗朗西斯科·戴爾·吉奧亢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夫人。吉奧亢多的確存在過,他是佛羅倫薩的一位富商,在當地的政治界也是有權有勢的。關於他的夫人麗莎·喬宮多我們今天幾乎一無所知。事實上沒有任何歷史記錄說明她是梅迪契的情人或達芬奇的確是指她。
達芬奇後來還有一句話產生過一些混亂。在這句話中他提到蒙娜麗莎和一幅弗朗西斯科·戴爾·吉奧亢多的肖像。因此有人提出了一個有爭議的理論說蒙娜麗莎是一個男人。
這幅畫的義大利語標題La Gioconda來自達芬奇1625年的一封信。在這封信中他說這幅作品展示了一位Gioconda的半身像。但在這里必須註明的是,在義大利語中Gioconda也是「一位寬心的婦人」的意思,並不一定是一個名字。
有人提出了一個建議說蒙娜麗莎其實是一幅自畫像。假如在電腦上把蒙娜麗莎的像與達芬奇的一幅自畫像重疊到一起的話,兩幅像的面部一模一樣。但批評者認為這個結果只不過是因為兩幅像是同一個畫家用同一種畫風畫而造成的。
還有人提出一個建議說蒙娜麗莎實際上是一位米蘭的大公夫人。達芬奇為這位夫人做了11年的宮廷畫家。畫中人的深綠色衣服說明她是這個大公家庭里的一為貴婦人。而蒙娜麗莎與這位大公夫人的其他肖像的相似性是顯而易見的。
有加拿大科學家利用紅外線成像,發現這幅偏暗的畫像曾經經過修改,原本的畫像中蒙娜麗莎是盤發而非散發,並且披著孕婦穿的薄紗,可以肯定這幅畫是為了慶祝第二胎的出生。
德國海德堡大學專家證實,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畫作《蒙娜麗莎》那位微笑女子,的確是佛羅倫薩富商喬宮多的妻子麗莎·喬宮多(Lisa Gherardini)。他們發現達芬奇朋友亞美利哥(Agostino Vespucci)1503年10月於一本書的書邊上寫明,達芬奇當時在畫3幅畫,其一是蓋拉爾迪尼畫的肖像。
蒙娜麗莎是義大利最早的一幅半身畫像,畫中人物坐著並把交疊的雙手擱在座椅的扶手上,從頭部至腰部完整的呈現出半身形體,一改早期畫像只畫頭部及上半身、在胸部截斷的構圖,為日後的畫家及攝影師樹立新的肖像圖基本架構。
達·芬奇使用金字塔結構來將畫中的女士簡單而充滿地放置在畫中。她的疊在一起的手構成金字塔前方的角。她的胸部、頸部和面部煥發出與她的手同樣的柔軟的光芒。這些有機部分的光芒的變化顯示出肉體的豐滿和柔潤,包括上述的笑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將這個笑容理解為畫家對他母親的感性的懷念。其他人將它描寫為天真的、誘媚的或甚至於出神的或悲傷的。應該指出的是達·芬奇當時的肖像畫多半帶有這樣的微笑。
神秘的蒙娜麗莎除了以其微笑著稱,畫中人物的眼神也相當獨特。無論你從正面哪個角度賞畫,都會發現蒙娜麗莎的眼睛直視著你,這使人感到蒙娜麗莎的眼睛彷彿是活的,會隨著觀眾的視角遊走,並對所有觀眾抱以永恆的微笑。
一些學者試著討論為什麼不同的人對這個微笑的感覺不同。這些理論有科學性的,也有的從蒙娜麗莎的實際人物和感覺出發。有人說,蒙娜麗莎的微笑只有在斜眼看的時候才看得出來。還有人認為這個微笑如此捉摸不定因為它利用了人的視覺中的干擾。提出蒙娜麗莎是米蘭公爵夫人的理論的人說,蒙娜麗莎的微笑是如此悲傷因為這位公爵夫人本人的生活很悲傷,因為她的丈夫如此有權勢、是個酒鬼和經常打她。這為公爵夫人自己曾說她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妻子」。
雖然這幅肖像的手法簡單,但人與背景之間的和諧使這幅畫成為歷史上最著名的、分析得最細致的一幅畫。畫中婦人的頭發與衣服的曲線與背景中山谷和河流的彎曲相稱。整個畫的和諧性體現了達·芬奇對人與自然界的聯系的觀念,使這幅畫成為達·芬奇的世界觀和他的天才的永久的記錄。
在人的背後,一個遙遠的背景一直延伸在遠處的冰山。只有彎曲的道路和遠處的橋梁顯示著人的存在。模糊的分界線、瀟灑的人物、光亮與黑暗的明顯的對比和一個總體的冷靜的感覺都是達·芬奇的風格。
蒙娜麗莎是第一幅將人畫在一個想像的背景前的肖像畫。有意思的是後面的風景並不對稱。人左面的風景比右面的明顯低。有的評論家認為這說明左面的部分是後加上去的。
蒙娜麗莎被多次修復。X光探測證明在現存的蒙娜麗莎後面還有三個過去的版本。畫的薄的白楊底板的變形比原來想像的要大,因此博物館的修理員正在考慮怎樣來保持這幅畫的原狀。
⑸ 素描石膏人物怎麼畫
人物石膏像素描實戰攻略有哪些?這也是美術生比較關注的問題,相信很多美術生都想掌握人物石膏像素描實戰攻略,學習美術我們不能盲目的學習,一定要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和應用能力,同時也要具備美術生專業的素質和素養,那麼我們一起來學習下人物石膏像素描實戰攻略吧。
首先,在構圖與造型上,要做到准確、嚴謹、協調。在構圖中,要注意畫紙四邊的空間與石膏像主體之間的關系,四邊的空間不要過於均等,同時要讓石膏像的描繪盡可能飽滿。在造型上,要多觀察整體,盡量通過幾根大的線條將石膏像的大外形、大比例、大動勢勾勒出來,把握好五官的比例關系,並且這里不要對局部變化過於計較。這一步要達到的效果就是整體的畫面較為完整和協調。
其次,在細節刻畫中,在對石膏像的幾何結構充分認識和理解之後,要將線條法和明暗法穿插運用,深入地描繪出石膏像生理結構的特點,尤其是面部、頭發的細微之處,比如虛實、空間、明暗關系等,才能夠使這一步的刻畫更加細致、生動。
總之,對石膏像的素描方式,可以使我們在學習素描的同時更好地理解素描,將石膏像這種立體的藝術品生動地呈現在畫紙上。一旦能夠在腦子里建立起准確的空間造型和結構特徵,同時把握好明暗關系和面部細節的刻畫,那麼,大量的人物石膏像的寫生就異曲同工、游刃有餘了,也能為以後的人物頭像素描打下一定的基礎。
⑹ 誰能告訴我這副畫畫的是什麼意思
這是旅加畫家劉溢的作品《2008北京》
以下轉載自網路文章對該作品的解讀:
這是一幅油畫,最近在西方社會以及網路世界引發的口水已經比畫家所用的顏料多出千倍。畫家是劉溢,一個去了加拿大的中國人。2005年3月6日紐約一個畫展據說展出了此畫,引起了很多猜測,因為畫作的題目是:「2008北京」。
這張圖很有意思,名字叫北京2008,畫的卻是四個女人打麻將,顯然有隱藏得很深的含義在裡面。
正面下方背後有文身的亞裔女子,應該是中國了。
左手打牌打得聚精會神的,是日本。
穿著上衣側頭的是美國。
躺得很YD的,是俄羅斯。
旁邊站著的小女孩,是台灣。
中國碰了「東風」,是何含義?可能是兩層意思,一是中國借了東風在崛起;二,「東風導彈」是中國已經擺在檯面上的有力武器。中國一方面形勢好像不錯,但不知道其他的牌如何,而她又在牌桌下做著小動作.
美國一副成竹在胸的樣子,看著台灣,表情很耐人尋味,一方面是想從台灣的表情里讀懂些什麼,一方面眼神又在給台灣做暗示。
俄羅斯一副漠不關心的樣子,其實不然。一邊腳勾搭著美國,一邊在給中國遞牌,兩國可以說是在暗中互相交換利益。
日本人一本正經看著自己的那副牌,全然不知道別人在做些什麼動作,只顧著打著自己的牌。
台灣身穿紅肚兜,可能意思是中華文明的最後真正繼承者。。。台灣一手拿著水果一手拿著水果刀,表情陰郁而憤恨得看著中國。。。但沒辦法,他不入局,無論最終誰勝利,他都只能幫別人切水果。
窗完河邊烏雲密布,應該是暗示兩岸局勢危機,一觸即發了。
牆上的掛象很有意思,孫的鬍子,蔣的光頭,毛的長相......
這四個女子的著裝也很有意思:
中國光著上身,下邊一條裙子一條內褲。
美國一件外套一件內衣,下身卻光著,
俄羅斯只剩一條內褲了,
日本已經什麼都不剩了,
這也是各國局勢的寫照。
美國衣著看上去最整齊,實力也最強大,其他幾人均有點衣不蔽體,但美國貌似光鮮,但卻其實已經暴露了自己的底線,而中國和俄羅斯雖然貌似赤裸,但關鍵隱私卻藏住了。
假設這局牌是賭脫衣服的,誰輸了誰脫。
這一局牌打下來......中國輸,則淪落到如今俄羅斯的地步(跟蘇聯解體情況相當......)
美國輸,也會淪落到俄羅斯的地步......
俄羅斯再輸,則徹底淪落到一無所有......
而日本,其實已經一無所有了。俄羅斯貌似相公,在陪打,其實俄羅斯是在和中國換牌,真正的陪打是日本,因為她已經沒東西可輸了,而且一輸就立刻出局了。
總結一下:
美國最假正經,看上去最光鮮,但其實危機不小,如果打輸這一局,他就得交出霸主的地位。
俄羅斯兩邊勾搭,最是陰險狡詐,情況有點類似解放後的中國,一會倒向蘇聯一會倒向美國,因為自身實力不濟,只能在兩邊搖擺以求得生存和發展。
中國的牌有太多看不見了,說明中國隱藏了很多實力,而且桌面下又和俄羅斯在換牌。而美國人卻只能從台灣的表情上去揣測中國和俄羅斯幹了些什麼。日本人則一無所知,繼續打著自己的牌。中國的牌最深不可測。
日本,別人在搞這么多動作,他基本沒有贏的可能,而且一輸的話立刻出局。
台灣,她冷眼旁觀,桌上這些人在搞什麼她都看見了,心裡也清楚,可是她沒有入局的資格和能力,也沒有話語權,心懷不滿也無濟於事,只能做你的丫頭,給勝利者獻上你的水果。
勝利者應該在中國和美國之間產生,這個懸念不大。但要看清楚,美國盡管實力強,但她們玩的是中國麻將,不是西方撲克,按中國人的規矩玩牌,美國人的成算又有多少?
關於《2008 北京》對畫家的專訪:
《投資者報》:您是什麼時候創作油畫《2008 北京》的?當時為什麼要畫這樣一幅作品?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不同版本的解說?
劉溢:這幅畫我前後畫了兩張,2005年第一張被多倫多的經紀公司RED INK拿到紐約的國際藝術博覽會賣掉了,後來又畫了一張,被東南亞的一個藏家獲得。我當時是為中國畫的這幅畫,但都被外國人先下手收藏了。我不能說自己是一個徹底的民族主義者,但無意中就表現出很多民族的特點,像文身一樣,比如畫面左上的標准像(其實,標准像本身就是中國人形象思維中非常典型的概念),是孫中山、毛澤東、蔣介石的重疊,最後的效果有些像袁世凱,這可能就是人們所說的魔幻現實主義吧。最早,我只在雅昌當時的「西畫版」論壇上用「大椿」的網名,貼過兩次圖片和幾張步驟圖。結果被一個網友轉發到「天涯論壇」,一周後竟然產生了20萬的點擊量和2000多條回帖。觀眾們從畫里讀出很多玄機,其實重點在於觀眾願意解讀,這恰恰印證了我畫畫的初衷,那就是讓觀眾眼前一亮。但如果我把這個題材畫成白描,觀眾就難有現在的熱情,所以令人信服的技術含量也是不可缺少的。
關於畫家:
第二幅
⑺ 為什麼石膏像人物現在還要找像海盜,阿波羅這些外國名人來畫
一:這些用來寫生的雕塑作品都是各個時期的經典之作。
二:每個石膏像都有它不同的教學目的
三:外國人的面部輪廓比較突出,有利於學員掌握骨骼、解剖等知識
四:石膏像是人像的必經階段,這些具有示範意義的作品對於繪畫人像技術手法和藝術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幫助。
石膏像也有中國男女青年,相對於海盜等來說,中國人面部特徵不明顯,立體感不是很強,所以對於美術生的基礎結構聯系來說難度較大,不管帥不帥的問題
⑻ 藝術三寶的意思
藝術三寶」是:美籍華人貝聿銘先生、法國華人畫家趙無極、美籍華人作曲家周文中。
貝聿銘
(Ieoh Ming Pei)(1917-) 美籍華人建築師,1917年4月26日生於廣州,他的祖輩是蘇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擁有的蘇州園林獅子林里度過了童年的一段時光。其父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貝祖怡。10歲隨父親來到上海,18歲到美國,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於1955年建立建築事務所,1990年退休。
1918年其父親出任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總經理,貝氏在香港度過他的童年。1927年父親調職舉家搬至上海。初中就讀上海青年會中學,高中畢業自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後來赴賓州大學攻讀,因為認為自己沒有畫圖的天賦而轉讀劍橋的麻省理工學院,貝氏埋首於圖書館,努力吸收歐洲近代建築相關的資訊,柯比意的作品是他最醉心的,日後貝氏作品所呈現的雕塑性 ,就是深受柯比意的影響。1939年畢業。
貝聿銘建築作品年譜表:
1956年 - 1963年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台灣台中市
1961年 - 1967年 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科羅拉多州 Boulder
1962年 - Place Ville-Marie, 加拿大蒙特利爾
1968年 - 1974年 基督教科學中心,馬薩諸塞州 波士頓
1968年 - Everson Museum of Art,紐約州 雪城
1969年 - Cleo Rogers Memorial Library,印第安納州 哥倫布
1969年 - 1975年 John Hancock Center,伊利諾斯州芝加哥
1971年 - Harbor Towers
1972年 - 達拉斯市政廳 美國德州達拉斯
1973年 - 約翰遜藝術館, 康乃爾大學,紐約州Ithaca
1974年 - 1978年國家美術館東館,華盛頓
1976年 - 羅徹斯特大學Wilson Common, 紐約州羅徹斯特: 紐約時報選為當時全美最佳的前十大學生活動中心建築
1977年 - 漢考克大廈,馬薩諸塞州波士頓
當時單塊玻璃面積最大的全玻璃幕牆建築,由於當時玻璃幕牆的技術不夠成熟,大廈建成初期曾經出現過玻璃脫落的事故,後經過技術改進得以解決。
1978年 - 1982年 印第安納大學美術館,印第安納州Bloomington
1979年 - 1986年 Javits Convention Center,紐約州紐約市
1981年 - JP摩根大樓,得克薩斯州休斯敦
1982年 - 香山飯店,中國北京
該飯店是中國改革開放後外國建築師在中國的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國建築界對中國傳統建築與現代主義相結合的大討論。
1982年 - 1990年 中銀大廈,香港
當時的香港第一高樓,建築面積是諾曼·福斯特設計的香港匯豐銀行的兩倍,而造價不及其五分之一。
1985年 - 威斯納館(Wiesner Building),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麻州波士頓
1989年 - 盧浮宮擴建工程,法國巴黎
法國大革命200周年紀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個不是經過投標競賽而由法國總統密特朗親自委託的工程。
1990年 - 德國歷史博物館新翼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德國柏林
1995年 - 中國銀行總行,北京
1996年 - 1997年,美秀美術館(Miho Museum),日本滋賀縣甲賀市
1998年 - 搖滾音樂名人堂,俄亥俄州 克利夫蘭
2002年 - 蘇州博物館,中國江蘇蘇州
2004年 - 中國駐美大使館,華盛頓特區
2006年 - 澳門科學館,中國澳門
肯尼迪圖書館
真正使貝聿銘聲名遠揚,躋身於世界級建築大師行列的是對約翰•肯尼迪圖書館的設計和建造。一九六四年,為紀念已故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決定在波士頓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築物--約翰•肯尼迪圖書館。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應選的一流建築師中沒有太注意貝聿銘這位「初生之犢」,但當他生動地描述了根據建築場地所作的設計、建築材料的選用、以及如何賦予這座建築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義之後,深深地獲得了肯尼迪遺孀傑奎林的激賞。她斷言,「貝聿銘的唯美世界無人可與之相比,我再三考慮後選擇了他。這座建造了十五年之久。於一九七九年落成的圖書館,由於設計新穎、造型大膽、技術高超,在美國建築界引起轟動。被公認是美國建築史上最佳傑作之一。美國建築界宣布一九七九年是「貝聿銘年」,授予他該年度的美國建築學院金質獎章。
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
建築界人士普遍認為貝聿銘的建築設計有三個特色:一是建築造型與所處環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間處理獨具匠心。三是建築材料考究和建築內部設計精巧。這些特色在「東館」的設計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幾十年來,貝聿銘在美國各地負責設計過許多博物館、學院、商業中心、摩天大廈,也在加拿大、法國、澳洲、新加坡、伊朗和北京、香港、台灣等地設計過不少大型建築。他是當之無愧的世界著名建築大師。
據粗略統計,將近半個世紀以來,貝聿銘設計的大型建築在百項以上,獲獎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國設計的近五十項大型建築中就有二十四項獲獎。
貝聿銘第一次獲獎是在一九五九年。是年他設計的美國丹佛市邁爾哈商場獲得美國建築學會的榮譽獎。同年,他為丹佛市一座新型建築物的設計又獲該學會的功勛獎。六十年代以後,他獲得的獎項更多,尤以八十年代為最。
盧浮宮院內的玻璃金字塔
八十年代初,法國總統密特朗決定改建和擴建世界著名藝術寶庫盧浮宮。為此,國政府廣泛徵求設計方案。應征者都是法國及其它國家著名建築師。最後由密特朗總統出面,邀請世界上十五個聲譽卓著的博物館館長對應征的設計方案遴選抉擇。結果,有十三位館長選擇了貝聿銘的設計方案。他設計用現代建築材料在盧浮宮的拿破崙庭院內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不料此事一經公布,在法國引起了軒然大波。人們認為這樣會破壞這座具有八百年歷史的古建築風格,「既毀了盧浮宮又毀了金字塔」。但是密特朗總統力排眾議,還是採用了貝聿銘的設計方案。
貝聿銘設計建造的玻璃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寬三十米,聳立在庭院中央。它的四個側面由六百七十三塊菱形玻璃拼組而成。總平面面積約有二千平方米。塔身總重量為二百噸,其中玻璃凈重一百零五噸,金屬支架僅有九十五噸。換言之,支架的負荷超過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們認為,這座玻璃金字塔不僅是體現現代藝術風格的佳作,也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獨特嘗試。
在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東三面還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點綴,與七個三角形噴水池匯成平面與立體幾何圖形的奇特美景。人們不但不再指責他,而且稱「盧浮宮院內飛來了一顆巨大的寶石」。
同一年,他還獲得了被稱為建築界諾貝爾獎的普茨克獎。這個獎是一九七九年由「凱海」基金會設立的一項世界性最佳建築成就榮譽獎金,每年頒發一次。貝聿銘是獲得此項殊榮的第五人。這個獎是近幾十年來的工作加起來評估的。
此後,貝律銘幾乎年年獲獎。一九八四年,由於北京香山飯店的設計而奪得是托漪學會頒發的榮譽獎。一九八五年被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和國家文學藝術學院聯合膺選為崇高的研究院院士。一九八六年他作為十二名各族移民中有個人傑出成就者之一,接受了里根總統授予的自由獎章。一九八八年,在盧浮宮玻璃金字塔落成典禮上密特朗總統授予他「光榮勛章」。這一年他還獲得里根總統頒發的第四屆美國「國家藝術獎」。一九八九年貝聿銘設計盧浮宮地下擴建工程竣工由於它和玻璃金字塔的成就而被膺選入全美群英廳。一九九零年,他和兒子貝禮中因合作設計洛杉磯比利華山莊辦公大廈而獲得「洛杉磯美化獎」。一九九一年接受了新罕布希州特矛斯學院頒贈的榮譽博士學位。一九九二年獲得布希總統頒發的全美十佳公民獎。
香山飯店
貝聿銘自一九三五年赴美國求學。以後在大洋彼岸成家立業,功成名就,至今已整整六十個年頭。但他對中國的一片深情,依然縈系於懷。他祖籍蘇州,生於廣州,所以他常對人稱「我是蘇州人」、「我是廣州人」。他的太太盧愛玲曾在美國衛里斯學院念書,後來在哈佛大學攻造園設計。夫婦倆至今仍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廣州話、上海話和蘇州話。平時的衣著打扮、家庭布置與生活習慣依然保持著中國的傳統特色。他們有三子一女,三個兒子的名字都有一個「中」字。依次是貝定中、貝建中、貝禮中。女兒叫貝蓮,也是典型的中國化的名字。
七十年代初,貝聿銘首次回到闊別近四十年的中國探親觀光。心中有無限的感慨,以後他又多次來到中國。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說過我的根在中國,中國對我的牽引非常大,所以我不論哪一次回去,都覺得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
中國傳統的建築藝術在貝聿銘的心中留有極其深刻的印象。蘇州庭園的長廊曲徑、假山水榭,尤其是建築屋宇與周圍自然景觀相輔相承的格局,以及光影美學的運用,在他數十年的建築設計生涯中都有軌可尋。而坐落在北京香山公園內新建的香山飯店,更是他將現代建築藝術與中國傳統建築特色相結合的精心之作。
一九七九年,貝聿銘接受了香山飯店的設計工作。他以一貫的認真細致的作風,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頂、俯覽周圍環境。而且不辭勞苦地走訪了北京、南京、揚州、蘇州、承德等地。考察當地的大建築和園林。最後採取了建築一系列不規則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與周圍的水光山色,參天古樹融為一體。因此,這座新建的香山飯店,外貌似很普通,就像一個內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驚人,但是愈看就愈會感到她輕妝淡抹的自然美。
與過去設計的那些摩天大廈相比,香山飯店的規模不算大。但是貝聿銘說「香山飯店在我的設計生涯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國外設計有的建築高出十倍」。他還說「從香山飯店的設計,我企圖探索一條新的道路。在一個現代化的建築物上體現出中國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在這位多產的建築設計師的事務所只放著兩個設計樣子。一個是美國國家藝術館東樓的設計,另一個就是北京香山飯店的設計。可見香山飯店的設計在他心目中確實佔有重要的位置。
一九八四年,貝聿銘為香港中國銀行設計了一座七十層樓,高一百米的大廈。這是當時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也是當時美國以外的世界最高建築物。這固然因為他的父親是香港中國銀行的最早創辦人,使他對這項建築有一種親切感。但他更強調的是這座大廈在香港是中國的象徵之一,應該讓它「抬抬頭」。要顯示出點風格和氣派,這也是中國的驕傲。
美秀美術館
美秀美術館是日本人小山美秀子為藏品所建。貝聿銘在日本設計的60米高的鍾塔和在法國設計的盧浮宮玻璃金字塔打動了小山美秀子,於1990年委託貝聿銘設計美術館。鑒於業主對建築師的完全信任,一切均尊重設計者的意見,不惜花費250億日元的總造價建成這座人間的天堂。
貝聿銘向我們展現的是這樣一個理想的畫面:一座山,一個谷,還有躲在雲霧中的建築,許多中國古代的文學和繪畫作品,都圍繞著一個主題:走過一個長長的、彎彎的小路,到達一個山間的草堂,它隱在幽靜中,只有瀑布聲與之相伴……那便是遠離人間的仙境。到達此地山高路險,這正是那些尋道者的旅途。
最大限度保護自然景觀
美術館的開掘經過了精心的安排。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自然坡面和樹木生長,人們修了專門的隧道,並搭建了一系列平台,用以減少對周圍水土和植物的影響。在美術館的填土過程中,精心設計了一道防震牆,牆高20多米,將地下二層的建築與山體岩石隔開,經過覆蓋,幾年後山上的原始風貌已經恢復,自然景觀完好如初。
再現蘇州園林記憶
眼前又是一個圓形小廣場,在廣場中間同樣有一個圓,並刻有十字交差紋樣。想必與迎賓館小廣場所見的意義相同,我沒有急於登上那三重台階,而是先觀賞造型傳統,且全部用玻璃鑲成的屋頂,以及光影交錯之下的月亮門。貝聿銘本人說那是參考了日本寺院的構造,但我覺得那分明是貝聿銘少年時代蘇州園林的記憶再現。
在屋面玻璃與鋼管支撐桿之間的空間,設計了濾光作用的仿木色鋁合金格柵。除了美學上的成功外,格柵夢幻般的影子潑撒在美術館的大廳及走廊,它與傳統的日本竹簾式的「影子文化」對上了話,這個強烈的效果是始料未及的。
一向喜歡將隱藏在造型中的幾何形提純。這個入門建築,細看屋頂的框架線,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構成,它們互相交錯、像是一幅幾何形錯覺繪畫。到此並沒有完。如果你將屋頂中最大的一個三角形的腰邊,向兩邊延伸,就會自然與台階兩邊的圍牆斜邊相連接,這時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個巨大的、穩定的正三角,這便是貝聿銘的妙筆所在。如果說有受到日本的影響,應該是被強調了的清析的輪廓和剪影效果。
這入門建築、不分前牆後壁,一片透明。天窗設計的獨到之處是邢玻璃下邊的「遮陽帽」.貝里銘的建築中常常使用這陽的處理手法,但都是使用鋁合金,這一次則是全部使用木質材料,光線通過根子的折反射之後散入空間,使室內出現一種溫暖柔和的情調。進入正門之後,透過像廣角銀幕一樣的玻璃開窗.可以看見窗外的青松以及層層疊疊的山巒,像一幅透明的屏風畫,迎接著前來的觀眾。
群山律動中的一波
現代建築有著多元的傾向,其中一個分支是朝著一個可游、可觀、可居、可以使精神高揚的場所移行。其實,所謂建築的真實一定是向你展現易於記憶的空間,或是從未有過的體驗。
美秀美術館別具一格之處在於,除了它遠離都市之外,最特別的是建築80%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並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築,而是由於地上是自然保護區,在日本的自然保護法上有很多限制而已。它建在一座山頭上,如果從遠處眺望的話,露在地面部分屋頂與群峰的曲線相接,好像群山律動中的一波。它隱蔽在萬綠叢中,和自然之間保持應有的和諧。
豐富而錯綜的東方情結
蘇州博物館
由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位於蘇州古城北部歷史保護街區,與拙政園和太平天國忠王府毗鄰,設計佔地面積15,000平方米,包括拆遷在內總投資3.38億元。設計完工後的博物館將收藏這個有著2500年歷史的蘇州城的寶物,建築不僅彌補了古物無收藏之地之苦,同時也成為蘇州著名的傳統而不失現代感的建築。博物館包括一個佔地7000平方米的展覽館,一個容納200個座位的禮堂,一個古物商店,行政辦公室以及文獻資料圖書館和研究中心,另外還有一個空間用作儲藏,以及一些中國園林。
「在整體布局上,博物館新館巧妙地藉助水面,與緊鄰的世界文化遺產拙政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忠王府融會貫通,成為拙政園、忠王府建築風格的延伸和現代版的詮釋。」新博物館屋頂設計的靈感來源於蘇州傳統的坡頂景觀———飛檐翹角與細致入微的建築細部。然而,新的屋頂已被科技重新詮釋,並演變成一種奇妙的幾何效果。玻璃屋頂將與石屋頂相互映襯,使自然光進入活動區域和博物館的展區,為參觀者提供導向。金屬遮陽片和懷舊的木作構架將在玻璃屋頂之下被廣泛使用,以便控制和過濾進入展區的太陽光線。光線的層次變化,讓人入詩入畫,妙不可言。新館與拙政園相互借景、相互輝映,它將成為一代名園拙政園的現代化延續。許多人反映,看新館設計,越看越有味道,會感到一種震撼心靈的效果。
新館分為3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處、大廳和博物館花園;西部為展區;東部為現代美術畫廊、教育設施、茶水服務以及行政管理功能區等,該部分還將成為與忠王府連接的實際通道。博物館於2003年11月奠基開工,於今年10月6日正式對外開放。
中銀大廈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由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設計,1990年完工。總建築面積12.9萬平方米,地上70層,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桿的高度共有367.4米。建成時是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亦是美國地區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廈。結構採用4角12層高的巨形鋼柱支撐,室內無一根柱子。仔細觀察中銀大廈,會發現許多貝氏作品慣用的設計,以平面為例,中銀大廈是一個正方平面,對角劃成4組三角形,每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節節高升,使得各個立面在嚴謹的幾何規范內變化多端,至於平面的概念,可以溯至1973年的馬德里大廈,馬德里大廈亦是以方正的正面做多邊的分割,分析其組合,乃系兩個平等四邊形的變化。外型像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代表中國。
貝聿銘的設計理念:
縱觀貝聿銘的作品,他為產業革命以來的現代都市增添了光輝,可以說與時代步伐一致。到了1988年,貝聿銘決定不再接受大規模的建築工程,而是改為慎重地選擇小規模的建築,他所設計的建築高度也越來越低。也就是說越來越接近於地干線,我認為這是向自然的回歸。這座美術館更明顯地顯示了晚年的貝幸銘對東方意境,特別是故鄉那遙遠的風景——中國山水理想風景畫的握憬。日本的評論界講得好,這件作品標志著貝幸銘在漫長的建築生涯中一個新的里程。
美秀美術館最初的構思,來自中國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的散文《桃花源記》,在日本,它也是家喻戶曉的中國古典名著。所以美術館的策劃人小山美秀子一見這四個漢字,便立即高興地接受了貝聿銘的構思。一位出身於中國而立業在美國的建築家,在有大的日本,建造一座典型中國風景的美術館,這台多麼豐富而錯綜的情結。
建築構造之意境
人們常常埋怨建築受到各種限制、而無法實現初衷。但常常又由於有了限制,憂秀的創造才得以體現,美秀美術館就是一件絕好的範例。
1997年1月21日貝聿銘在紐約曾接受過一次記者的采訪,他認為:「構造的形態當然被地形所左右,根據當地的規定,總面積為一萬七千平方米的部分,大約只允許兩千平方米左右的建築部分露出地面,所以美術館80%的部分必須在地下才行。」
現在我們看到完成的這個超過我們想像的建築,可以說是被約束下的傑作,在制約中,我們看到了貝聿銘的天才手筆。從外觀上只能看到許多三角、棱形等玻璃的屋頂、其實那都是天窗,一但進入內部,明亮舒展的空間超過人們的預想。
整個建築由地上一層和地下兩層構成,入口在一層,進正門之後仰首看去,天窗錯綜復雜的多面多角度的組合,成為你對這個美術館的重要記憶。用淡黃色木製材料做成遮光格子,而室內的壁面與地面的材料特別採用了法國產的淡土黃色的石灰岩,這與貝聿銘為設計盧浮宮美術館前庭使用的材料一樣。應該說,這方面也滿足了小山美秀子本人追求一流水平的希望。
南北兩翼及收藏庫
設施大體由南北兩翼構成,連接南北兩館的通道使整個建築顯得舒暢有致,這些通過建築的平面圖一目瞭然。北館主要展示東方美術品,而南館則是西方美術收藏,地下兩層均為服務空間。北翼是收藏庫群,而南翼則是理事和館員們的辦公室。
貝聿銘反復運用幾何形的手法眾所周知,他追求精緻、洗煉的造型達到極致。而這次,由於美術館在構造上的特殊要求,為了能展示一些特定的美術品,必須在內部設計一些專門的空間。比如,為在南亞美術畫廊展示的,公元2世紀後葉巴基斯坦的犍陀羅雕刻的頂部,專門設計7天窗。從上面撒下的光線,極具神秘感。
現在收藏品倉庫的設計則一反常規,它設計在最下層,因此在防水和防潮方面成為施工上的大課題。所有的壁面都使用隔熱材料,以防止由於室內外的溫差而結霜。另一方面,為了防止建築上覆蓋的土滲水,採用了具有耐寒和耐根(即耐樹根的侵蝕)性的,瑞士生產的防水劑,再在那上面築水泥以防方一發生的事故。
不只是建築本身,其它如對美術品的安放、收藏環境等,貝聿銘都下了相當的功夫,最突出的事例是展示和收藏問的空調系統設計。在展示間沒有直接的空調,而是在它的周圍加以設置,目的是保護珍貴的美術品。這一新的設想是,讓具有理想溫度的空氣滲透到展示空間中來,而內部的空氣不對流,把對美術品的影響控制在最小的范圍之內。收藏品倉庫中也採取了同樣的措施。而展示室的照明,取消了對展品有害的發熱光源,用最近幾年開發出來的光纖維材料作照明。
借景與造園
所謂借景是通過人工的手段,截取或剪裁自然中的一部分,享其納入,這是中國傳統造園中常用的手法,而日本也有著同樣的傳統。
請看貝聿銘是這樣加以運用的美術館和神慈秀明會建築有一公里之遙,為了體現與這組建築的聯系、進入正庭之後,立即可以眺望窗外的風景——群山和那僅露出屋頂的神慈秀明會神殿和鍾塔。
在北館有一個中庭,庭中有院,這是委託日本造園師設計的。越過庭院周圍的建築,可見院外的山崗和藍天白雲,這美麗的關系讓我想起在京都修學院離宮所見。現在看得太局部。貝聿銘對美術館設施整體的構想,確實是匠心獨運,讓人嘆為觀止。
趙無極(1921-)旅法畫家。
趙無極1921年生於北平一書香世家。其家族淵源久遠,族譜可直溯宋朝皇燕王。趙無極自小即天資聰穎、對文學、中外歷史極感興趣。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父親和叔父,對繪畫藝術都十分重視。他的父親常不厭其煩地從美學及技巧的觀點向子女解釋一幅作品的偽劣,他的叔父則經常從巴黎帶回一些仿製名畫的明信片送給趙無極。在一個知識份子家庭中,大家都對繪畫藝術倍感興趣與好奇,他便是在這種環境下激發起成為畫家的抱負。
1935年14歲時,他入杭州美專就讀,六年之中,由素描石膏像、素描模特兒到畫油畫,其中也學習國畫臨摹、畫法理論及西洋藝術等課程。他的早期作品主要以塞尚、馬蒂斯、畢加索為師,畫風比較接近西方印象派。也就是人們所謂的「 具象」時期。 1941年,趙無極舉行首次個展,但他不滿意明清以降的傳統中國畫。他盼望有一種更令他滿意的訓練。於是他在1948年與第一任妻子謝景蘭前往巴黎。在巴黎的日子裡,他結識了許多畫家,如拉吉、哈同、布蘭姆等人,與當時的巴黎塞爾努奇美術館長艾利塞夫熟悉,與詩人米修結為莫逆,而他與第三任妻子梵思娃也在巴黎結識。
他的繪畫在巴黎獲得全面開展,1949年5月即在克滋畫廊舉辦首次個展。他一面作畫、一面思索,西方繪畫發亦已達到一個必須突破的關口,於是他由克利的畫中得到啟示,一躍而入抽象的世界。
他繼續探索繪畫的可能性,而在中國水墨的渲染方式及空間觀念中得到認識,將他的繪畫帶到另一個階段。之後,他的畫以色彩和空間分配,領著觀者進入一個似無形又有形的無限世界。
趙無極從塞尚、畢卡索過渡到克利,此時藝術也從架構一個完整的世界過渡到隨機創作的階段。至此,觀眾已無法直接從視覺形象來定義作品的內涵,1952年的作品「靜物」,即是此類轉型作品的典範。畫面中隨意置放一些乾樹枝及雜物,造型奇特且充滿荒涼、神秘的氣氛。對藝術家而言,靜物是色彩與符號,在一定光線下,配上各種冷暖色調的合,他擺脫了具象畫風,從分解主觀的外表,使客觀的形體以簡單的形式出現。 1958年的作品「雲」之後,趙無極的作品不再有標題,他僅在畫布背面註明創作日期。
華裔美國作曲家。原籍江蘇常州,生於山東煙台。1946年赴美國,入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學習作曲。1949年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音樂學和作曲。1954年取得音樂碩士學位。1958年入美國籍,先後任伊利諾大學教授、哥倫比亞大學等校客座教授,70年代任哥倫比亞大學音樂系教授兼系主任,1978年在該大學建立美中藝術交流中心並擔任主任。作品有管弦樂曲《花月正春風》、《唐人得意小品兩首》、《山水畫》、《漁歌》、《卦喻》、《花落知多少》等,鋼琴曲《陽關三疊》等,小號、銅管與打擊樂合奏《尼姑的獨白》,清唱劇《思凡》。
⑼ 用來畫素描的石膏頭像都是哪些人物,為什麼都用他們來做石膏頭像
石膏像源於古希臘,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人認為這些石膏像的五官和整個臉型復合他們的審美標准,大量的畫師開始臨摹這些石膏像,並且成就了許多偉大的藝術家,因此人們覺得這些石膏像是繪畫的基礎便以此作為臨摹的對象。後來還添加了貝多芬死面像,以貝多芬死後的儀容做製作的石膏像,因為人們覺得他的石膏像很安詳並且他的切面很標准,適合上簡單的明暗,再將其製作成切面,使頭像的各個面都完美的展現了出來,每個面在不同的燈光投影下明暗成都都不同。(也有人說貝多芬死面像很詭異,有的人說看到他是在笑所以畫出來是微笑的,有的人說看到像是在哭,也有人說看到的是怒,因此畫出來有笑,哭,怒,也稱之為貝多芬三面像)
⑽ 蒙娜麗莎的畫是蒙娜麗莎本人什麼時期被畫的
蒙娜麗莎的命名
蒙娜麗莎是從英文「Mona Lisa」音譯過來的。這個名稱來自於達芬奇去世31年後由喬爾喬·瓦薩里(Giorgio Vasari)發表的一部傳記——《藝苑名人傳》。在其中,喬爾喬·瓦薩里認為這位模特是佛羅倫薩富商弗朗西斯科·戴爾·吉奧亢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夫人麗莎·喬宮多。蒙娜在義大利語中翻譯為「我的女士」,通常放在女性的名字前,相當於英語中的「Madam」。所以,蒙娜麗莎的意思是「麗莎夫人」。
這幅畫的另一個名稱是義大利語「La Gioconda」,這是吉奧亢多(Giocondo)的陰性拼寫。義大利語中,「gioconda」的解釋是「輕松的,無憂無慮的」,因此「gioconda」也可以指「無憂無慮的婦人」。由於她的微笑,此名稱便有了兩層含義。法語名稱「La Joconde」同樣可以這樣解釋。
19世紀以來,「蒙娜麗莎」(Mona Lisa)和義大利語名稱「Giocondo」已經成為了這幅畫固定的名稱。在此前很長的一段時間,這幅畫有很多描述性的名稱,如「某個佛羅倫薩女士」、「帶著紗巾的情婦」等。
歷史
16世紀
《蒙娜麗莎》早期版本(巴爾的摩沃爾特斯藝術館)出現兩根立柱達芬奇在1502年(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創作《蒙娜麗莎》,並根據瓦薩里(Vasari)的記載,這幅畫耗時4年完成。
在1516年,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邀請達芬奇去國王城堡Château d'Amboise附近,一個叫Clos Lucé的地方工作。這幅畫從義大利被帶到了法國,國王花了4000埃居買下了它,並把它保存在楓丹白露宮,直至路易十四時期。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認為這幅畫在達芬奇死後曾被人剪裁過,畫的兩邊被切割掉一部分。在《蒙娜麗莎》的早期版本中,畫的兩側有兩個的柱子,而這只在原稿中出現過。
但法籍科學工程人員 Pascal Cotte 使用世上第一部多光譜相機,獲得羅浮宮罕見地允許他拍攝《蒙娜麗莎》。他運用紫外線及紅外線拍攝取得的高畫質影像,證明《蒙娜麗莎》早年是畫在白楊木畫板上,且經過畫作分層范圍及前置作業(石膏底)顯示這幅畫並未被切割過。
[編輯] 畫中人
蒙娜麗莎的畫中人是誰今天無法確切考證,藝術史學家曾討論過多種可能性。許多人相信畫中的女士是一位佛羅倫薩富有的絲綢商和政府要員的妻子。這個理論來自於達文西晚年的一句話,他提到過一幅「巨人朱利亞諾·梅迪契委任的一位佛羅倫薩貴婦」的肖像。
達文西的第一位傳記作者說,蒙娜麗莎確有其人,她是一位弗朗西斯科·戴爾·吉奧亢多(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夫人。吉奧亢多的確存在過,他是佛羅倫薩的一位富商,他在當地的政治界也是有權有勢的。關於他的夫人麗莎·格拉迪尼(她1479年出生,1495年於吉奧亢多結婚)我們今天幾乎一無所知。事實上沒有任何歷史記錄說明她是梅迪契的情人或達文西的確是指她。
達文西後來還有一句話產生過一些混亂。在這句話中他提到蒙娜麗莎和一幅弗朗西斯科·戴爾·吉奧亢多的肖像。因此有人提出了一個有爭議的理論說蒙娜麗莎是一個男人。
這幅畫的義大利語標題La Gioconda來自達文西1625年的一封信。在這封信中他說這幅作品展示了一位Gioconda的半身像。但在這里必須註明的是,在義大利語中Gioconda也是「一位寬心的婦人」的意思,並不一定是一個名字。
有人提出了一個建議說蒙娜麗莎其實是一幅自畫像。假如在電腦上把蒙娜麗莎的像與達文西的一幅自畫像重疊到一起的話,兩幅像的面部一模一樣。但批評者認為這個結果只不過是因為兩幅像是同一個畫家用同一種畫風畫而造成的。
還有人提出一個建議說蒙娜麗莎實際上是一位米蘭的大公夫人。達文西為這位夫人做了11年的宮廷畫家。畫中人的深綠色衣服說明她是這個大公家庭里的一為貴婦人。而蒙娜麗莎與這位大公夫人的其他肖像的相似性是顯而易見的。
有加拿大科學家利用紅外線成像,發現這幅偏暗的畫像曾經經過修改,原本的畫像中蒙娜麗莎是盤發而非散發,並且披著孕婦穿的薄紗,可以肯定這幅畫是為了慶祝第二胎的出生。[1]
德國海德堡大學專家證實,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畫作《蒙娜麗莎》那位微笑女子,的確是佛羅倫薩富商喬宮多的妻子麗莎·喬宮多(Lisa Gherardini)。他們發現達文西朋友亞美利哥(Agostino Vespucci)1503年10月於一本書的書邊上寫明,達文西當時在畫3幅畫,其一是蓋拉爾迪尼畫的肖像。[2]
審美
蒙娜麗莎是義大利最早的一幅半身畫像,畫中人物坐著並把交疊的雙手擱在座椅的扶手上,從頭部至腰部完整的呈現出半身形體,一改早期畫像只畫頭部及上半身、在胸部截斷的構圖,為日後的畫家及攝影師樹立新的肖像圖基本架構。
達·芬奇使用金字塔結構來將畫中的女士簡單而充滿地放置在畫中。她的疊在一起的手構成金字塔前方的角。她的胸部、頸部和面部煥發出與她的手同樣的柔軟的光芒。這些有機部分的光芒的變化顯示出肉體的豐滿和柔潤,包括上述的笑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將這個笑容理解為畫家對他母親的性感的懷念。其他人將它描寫為天真的、誘媚的或甚至於出神的或悲傷的。應該指出的是達·芬奇當時的肖像畫多半帶有這樣的微笑。
神秘的蒙娜麗莎除了以其微笑著稱,畫中人物的眼神也相當獨特。無論你從正面哪個角度賞畫,都會發現蒙娜麗莎的眼睛直視著你,這使人感到蒙娜麗莎的眼睛彷佛是活的,會隨著觀眾的視角遊走,並對所有觀眾抱以永恆的微笑。
一些學者試著討論為什麼不同的人對這個微笑的感覺不同。這些理論有科學性的,也有的從蒙娜麗莎的實際人物和感覺出發。有人說,蒙娜麗莎的微笑只有在斜眼看的時候才看得出來。還有人認為這個微笑如此捉摸不定因為它利用了人的視覺中的干擾。提出蒙娜麗莎是米蘭公爵夫人的理論的人說,蒙娜麗莎的微笑是如此悲傷因為這位公爵夫人本人的生活很悲傷,因為她的丈夫如此有權勢、是個酒鬼和經常打她。這為公爵夫人自己曾說她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妻子」。
雖然這幅肖像的手法簡單,但人與背景之間的和諧使這幅畫成為歷史上最著名的、分析得最細致的一幅畫。畫中婦人的頭發與衣服的曲線與背景中山谷和河流的彎曲相稱。整個畫的和諧性體現了達·芬奇對人與自然界的聯系的觀念,使這幅畫成為達·芬奇的世界觀和他的天才的永久的記錄。
在人的背後,一個遙遠的背景一直延伸在遠處的冰山。只有彎曲的道路和遠處的橋梁顯示著人的存在。模糊的分界線、瀟灑的人物、光亮與黑暗的明顯的對比和一個總體的冷靜的感覺都是達·芬奇的風格。
蒙娜麗莎是第一幅將人畫在一個想像的背景前的肖像畫。有意思的是後面的風景並不對稱。人左面的風景比右面的明顯低。有的評論家認為這說明左面的部分是後加上去的。
蒙娜麗莎被多次修復。X光探測證明在現存的蒙娜麗莎後面還有三個過去的版本。畫的薄的白楊底板的變形比原來想像的要大,因此博物館的修理員正在考慮怎樣來保持這幅畫的原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