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世界上最貴的瓷器有多貴
名稱:元青花鬼谷下山罐
製造年代:1351年左右
類別:青花瓷。青花,即元代的青花瓷器的簡稱,早已被中國陶瓷界認定為與唐三彩一樣的專有名詞、專有品牌。元青花的釉料,主要為進口的「蘇麻離青」料,且大件精品主要供出口,供中亞、歐洲宮廷貴族賞玩、珍藏,故元青花留給後人的謎語最多。
最後露面:2005年倫敦佳士得拍賣會
價值:2770多萬美元(2005年)
流失時間: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一位駐北京的荷蘭人購得。持有者:可能是一位美國私人收藏家,通過古董商埃斯凱納齊在2005年7月倫敦佳士得拍賣會拍得。埃斯凱納齊是國際知名的幾大古董商之一,在收藏中國藝術品的同時,也代表一些大買家購買頂級藝術品。委託他的既有西方金融大鱷,更有石油巨頭。
流失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
曲折經歷:
元青花鬼谷下山瓷罐最初是20世紀初荷蘭人范·赫默特男爵在中國偶然購得。事情要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說起。在1913-1923年期間,赫默特男爵在荷蘭海軍服役,被派駐北京擔任荷蘭使節護衛軍司令,負責德國及奧匈帝國等使節團及領地的安全。
赫默特愛好藝術,收藏廣泛,對中國瓷器的喜愛可從他當年北京舊宅的相片上窺見一斑。他收藏了很多中國瓷器,最為精美的就是這只青花罐。有趣的是,他購買這個鬼谷下山罐時,還以為那是明代的青花罐,因為當時一般認為元代尚無能力製作出如此工藝精湛的瓷器。
蒙古統治時期,青花瓷件數少,易被人遺忘。西方收藏家一直到1968年克里夫蘭美術館舉辦蒙古統治下的中國藝術展覽後,才開始青睞元代瓷器。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元代青花漸漸受到重視,但沒有發現多少堪稱傳世之作的元代青花。
赫默特的後代和他一樣並不知道瓷罐如此之貴重,因而多年來並沒有對它有什麼特別關照。60年代時瓷罐曾被赫默特的第一代後人拿去估價,但專家也誤以為是明代青花瓷,當時認為值2000美元。主人居然將價值連城的珍寶當草,把它當作盛放DVD光碟的壇子使用。2005年,佳士得專家再次拜訪才發現「這件瓷器太棒了」,趕緊讓主人把原本放於罐內的DVD光碟另覓他處存放。
事實上,直至佳士得出版了拍品目錄,收藏者才得知瓷罐的存在,瓷罐也開始在國際收藏圈內引起極大關注。歷來古董商非常看中物品來源。由於此罐來源明確,自1913年至今一直在一個家族收藏,並且以前未被世人所識,是行家眼中的「新鮮貨」,所以一旦披露,市場興趣很高,深受藏家重視。中國人的激情也被激發,因為其他七個同類古董無一留在中國。
2005年三月開始,佳士得把瓷罐相繼在紐約、日本、香港、上海、北京、台灣、荷蘭、法國等地巡迴展覽,使得人們對藏品的感性認識不斷增加,估價自然也水漲船高。拍賣前,專家對瓷罐的估價為100萬英鎊,也有人說拍出500多萬英鎊沒有問題。倫敦佳士得拍賣行中國部專家連懷恩的估計是600萬-800萬英鎊之間。
回歸難題
2005年佳士得倫敦拍賣會之前,有一些中國內地和台灣的藏家躍躍欲試,希望奪回國寶。內地藏家由於經濟實力有限,有幾位原打算集體購買,終因操作困難無奈放棄,而台灣幾位藏家則是以協商的方式,把「奪寶權」「禮讓」給了開設有「陳氏博物館」的陳得福,由寒舍公司總經理王定乾代表陳先生出面競標。王定乾頗有感慨地對媒體說:「有幸恭逢其盛,參與競標。雖失之交臂,憾失國寶,但雖敗猶榮……其中所代表的意義,不僅是中國文物創下世界(瓷器)最高價格,而更象徵著中華文化的藝術價值與內涵,受到國際人士的尊崇與肯定。」
連懷恩強調,在拍賣中,競拍者未卜先知的能力十分重要。最熱門的東西常常會出人意料,通常競買者會准備額外金錢作後盾。他認為,此次中國藏家沒有競得瓷罐並不意味著中國買家沒有能力,而是拍賣前計算有誤,因而真正面臨意外高價時一時缺乏心理准備。事實上,中國藏家實力很強,如果計算好,完全有能力購買。中國人參加元青花罐競拍雖多少有些讓中國藏品回歸故土的因素,但連懷恩認為,他們並不是要扳回所謂中國人的「面子」,而是因為此罐品質的確非常好。當然,讓此罐回到亞洲,不論是大陸還是台灣,對學術研究的確有很大幫助。
同類國寶
品類紛繁的元代瓷器中,青花瓷器以鮮活、艷麗、明快獨樹一幟。青花瓷器中,以人物故事為裝飾題材的最大特點。這些所繪的人物故事在明清以後不再多見,明清時期所繪人物大多為市井俗子、嬰戲、吉祥人物、田園逸士、英傑明儒、神怪六類。也就是說,元代瓷器上的人物故事具有特定歷史內涵。青花瓷器的數量極少,繪畫技法高超,特別是畫面小中見大,且多表現元代雜劇的故事場景,開創了全新的視覺領域。
目前所見到的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瓷器不過幾十件,而且相當一部分流失海外,國內所見者區區可數,主要有以下這些。現藏於江蘇省南京市博物館的「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出土於江寧縣牛首山的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沐英墓中。畫面在梅瓶的腹部,占據主要位置。上下飾西蕃蓮、雜寶、變形蓮瓣紋、垂珠紋等。主題鮮明突出。畫面中,主要人物蕭何頭戴展腳襆頭,著袍束帶,五絡須髯。左手控韁,右手揮鞭,策馬飛奔。畫面的另一側,韓信頭裹軟巾,身著長袍,手牽戰馬在溪邊飲水。空白處襯以蒼松、梅竹、山石,錯落有致。
美國波士頓博物館也收藏了一件,青花瓷罐,內容為《尉遲恭單騎救主》,畫面一側單雄信雙手持矛,縱馬前沖。另一側有身著團花錦袍,騎在馬上的秦王李世民和手持鋼鞭的尉遲恭。兩人並轡而行。李世民頭微側轉,尉遲恭左手指點,兩人似在交談。尉遲恭身後,一卒雙手擎旗。大旗上直書「唐太宗」三字。
「蒙恬將軍」玉壺春梅瓶出土於湖南常德市,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畫面中蒙恬頂盔貫甲,面相威嚴,端坐在椅上。其後一武士披甲懸劍,雙手握一桿大旗,旗上直行書「蒙恬將軍」四大字。蒙恬的前方一名高鼻深目,手持彎弓的武士前來稟告。武士的身後一頭戴氈笠,短衣束帶的士卒右手按一抓來的官吏,此人戴高冠,著花袍,作漢人裝束,跪伏於地。整個畫面繪蒙恬將軍審訊戰俘的場景。蒙恬滿面鋼髯,端然穩坐的姿態,以及背後高高樹起的大旗,展示了巍然肅殺之氣。
湖北武漢市文物管理處收藏的一件瓷瓶,瓶腹繪出四個蓮瓣紋菱形開光,開光內分別繪有王羲之愛蘭、周敦頤愛蓮、孟浩然愛梅、林和靖愛梅鶴四個畫面。畫中人物或坐或立,或拱手,或拽杖,或在柳陰下品幽蘭飄香,或在梅樹下觀白鶴起舞。四個不同的畫面表現了共同的高雅閑逸的主題。
流失在海外的,以現藏於日本出光美術館的「昭君出塞」圖青花蓋罐最為出色。這件蓋罐罐腹繪九個人物,七匹乘騎(另外兩騎當隱在山石後面)。九個人物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或騎在馬上,或搖鞭步行。馬上馱著弓、行囊。觀人物相貌、服飾有差別。其中騎在一匹白馬之上,懷抱琵琶,梳高髻的漢裝女子是王昭君,前後各有一胡服女子隨行。六名男子中,有的頭戴貂冠,髡發駕鷹,著胡服;有的戴氈笠,著漢裝。當是迎親的匈奴使節和漢朝送親的官員。畫面中山石掩映,蒼松、翠柳、修竹、芭蕉雜襯其間。疏密有致,布局勻當。
1994年香港蘇富比拍品中有一件「三顧茅廬」青花蓋罐也很精緻。罐腹的一側,諸葛孔明頭包軟巾,身穿長袍,坐在蒼松下的山石之上。頭梳雙髻的童子手捧書侍立一旁,左前方一雙髻童子正傾身稟告。畫面的另一側,有一枝繁葉茂的垂柳。樹下劉玄德戴交腳襆頭,著長袍,躬身拜謁。關雲長和張翼德在一邊竊竊私語。諸葛亮的高逸瀟灑,劉備的求賢若渴,以及關、張二人的焦急煩躁刻劃得淋漓盡致。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有同一題材的青花帶蓋梅瓶,畫面有所變化。諸葛孔明箕坐在茅廬之內,正在悠閑地觀書,茅廬旁植松柏、籬笆,一名頭梳雙髻的童子打掃庭院。另一邊是劉、關、張三兄弟。劉備居前,躬身施禮。
其他還有流於英國,現藏於倫敦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的「西廂記」青花梅瓶;1996年蘇富比拍品「西廂記」青花蓋罐;日本出光美術館收藏的「呂洞賓」青花玉壺春瓶;廣東省博物館收藏的「陶淵明訪友」青花玉壺春瓶;1985年日本大阪《元代瓷器展》圖冊所錄的「周亞夫軍細柳」青花蓋罐、「百花亭」青花蓋罐等。上述各件無論哪件都稱得上是精品。
</STYLE>
② 我國古代的四大美女星哪個抱琵琶
王昭君
③ 四大美女是什麼時候的誰給評出來的
中國古代的四大美女可謂是家喻戶曉了。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的故事更是傳得神乎其神。但華夏文明數千年,美女不計其數,有才有色,眾人知曉的美女絕對不止這四位。
那憑什麼就她們入選了中國國代四大美女行列了呢?
屁哲根據自己僅有的一些淺顯知識,大概的羅列出如下幾點共性,以此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評判標准。
一,
人長得漂亮(這是毋庸置疑的);
二,
有缺陷美。維納斯是斷臂的,這是西方人心中的美女。而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自然也要有缺陷美。就生理上來說,四位都有缺陷。如貴妃有狐臭,所以喜歡香料;昭君是斜肩,所以懷抱琵琶半遮面;二西施是個弱女子,總是體弱多病的。所以有東施效顰的典故;至於貂蟬,有人說她耳垂小(古代人很看重面相的,耳垂大有福),有人說她腳大(古代女子三從四德,要小腳)。
三,
有典故;閉月羞花,沉魚落雁,這個就是很傳神的東西。
四,
在歷史長河中佔有重要地位。貴妃在大唐歷史的重要影響,唐朝由盛轉衰;貂蟬在東漢末年,三國初期動盪的時代中,造就了董卓的滅亡,直接導致了三國的群雄並起局面,屁哲認為,董卓不死,三國還不能形成;昭君出塞,是唐朝與土蕃的聯姻,是中國歷史中的重要外交事件;西施在吳越爭霸中的存在。
五,
紅顏禍水,這是一句從古至今的名言。作為紅顏中的代表,必然有禍水一說。貴妃使唐朝由盛轉衰,貂蟬美人計,滅了董卓,結束了大漢的時代;西施在吳越爭霸中,導致了吳國的覆滅,越國得以報得雪恨;昭君,比較特別,她不但沒有帶來災難,還造福一方。但屁哲認為她依然符合禍水這一條款,以後會專門撰文探討昭君的禍水概念。其中一個重要觀點是昭君的出使,使大唐少了一個強敵,同時也使土蕃從一個強悍獨立的國家變成一個不具有威脅性的附庸。
六,
名女人的背後必然有男人,而且絕對不止一個。西施與范蠡、夫差的糾葛,背後還有個復仇的勾踐;圍繞貂蟬的主要是呂布和董卓,背後還有個王充;貴妃床邊的唐明皇、裙下的「兒子」安祿山、門外的楊國忠;昭君主要是單於,但背後還有個大唐皇帝,還有一個傳說中的毛延壽。可以說一群男人成就了一個女人,一個女人成就了一個時代。
,現在的女人常說「男人不壞,女人不愛」,而中國古代美女的代表,其在道德或者是世俗心理上都有些壞壞的感覺,讓人感覺或凄美、或……嘿嘿。貴妃與唐明皇父子,還有個傳說的安祿山;貂蟬與呂布和董卓的三角戀;西施在情人范蠡的護送下成為夫差的愛寵。這些都帶有道德問題,給人一種強暴的快感。而昭君,在產於死後成為產於兒子的妻子。更厲害的是,堂堂大唐的公主,千里迢迢到少數民族的蠻荒之地,這本身就是一種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強暴。是單於父子強暴了公主,是吐蕃的落後強暴了華夏文明的先進,更是大唐強暴了吐蕃的政權。
八,
結局之凄美。貂蟬在三國開始後不知所蹤;貴妃的自殺;昭君的隕落異鄉,獨留青冢向黃昏;西施在完成男人的報復後也黯然離去,留的後人在西湖畔千年思念。
據說四大美女是唐伯虎評的,還畫了四美圖。作為後人,屁哲在這里做一點淺顯的分析。希望拋磚引玉,能引起大家更多地對古代文化,古代人物的思考。屁哲後面會陸續有些相關文章,包括昭君的分析,以及屁哲自定的新四大美女。
④ 四大美女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 中國的四大美女究竟誰排第一,本來已有定論,不過那是古代的排法。西施居首,王昭君次之,貂蟬再次,楊玉環為末。其中西施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編輯本段]【人物點評】
西施是大腳。
貂蟬是一眼大一眼小,應該是比較明顯,雖然每個人都有大小眼,但如果不明顯也看不出來,但貂蟬的估計是挺明顯的。
王昭君是肩膀,她的肩膀一高一低。
楊貴妃倒還好,表面上都挺正常,很符合唐朝審美觀,那就是胖,但是我想大家都不知道的是,楊貴妃有狐臭,所以她特別的喜歡沐浴。
美女也有缺陷,再加上古人的審美觀和現代人的不一樣,所以所謂古代四大美女,在現代不一定是真正的美女。
[編輯本段]【西施】
西施簡介:
西施,原名施夷光,春秋末期出生於浙江諸暨薴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西施畫像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於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
相關古跡
在西施由越入吳的路線上,南自諸暨,北迄蘇州,所在均有西施遺跡。諸暨薴蘿山麓、浣紗江畔尚存浣紗石、浣紗亭、西施灘、西施坊,西施殿等古跡。
沉魚由來:
西施有「沉魚」之貌,西施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顯得更加美麗相傳西施在溪邊浣紗時,水中的魚兒覺得西施太美麗了,都自行慚愧地沉到水底不敢出來。
名詞解釋:
浣:洗滌。紗:一種布料,也代指衣服。
浣紗也代指西施。《全唐詩》「嶺上千峰秀,江邊細草春。今逢浣紗石,不見浣紗人。」
浣就是「洗」的意思,在古代還與日期有關系。唐朝時,國家規定政府官員每月必須洗三次澡,每次洗澡稱為一浣,一月有上浣、中浣、下浣,後來這一說被借作上旬、中旬、下旬別稱。「紗就是薴麻,本地人稱為「薴蘿」,為蕁(qian)麻科麻植物,多年生草本,其莖部柔韌而有光澤,取其莖皮(纖維)用來織布、結網。
[編輯本段]【王昭君】
王昭君簡介:
王昭君( 公元前52年-公元前19年)
王昭君,姓王名嬙,南郡秭歸(今湖北省興山縣)人。匈奴呼韓邪單於閼氏。她是漢元帝時以「良家子」入選掖庭的。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傳》)
王昭君於公元前52 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興山縣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漢王嬙即此邑之人,故雲昭君之縣。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元帝下詔,命其擇吉日進京。其父王穰雲:「小女年紀尚幼,難以應命」,無奈聖命難違。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淚別父母鄉親,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歷時三月之久,於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
昭君出塞:
【歷史事件】
王昭君,名嬙(音qiáng),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於被他哥哥郅支單於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並向漢元帝請求和親。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和親。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後」),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於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
【故事描述】
西漢到了漢宣帝當皇帝的時候,漢朝又強盛了一個時期。那時北方的匈奴由於內部相互爭斗,結果越來越衰落,最後分裂為五個單於勢力。其中有一個單於,名叫呼韓邪,一直和漢朝交好,曾親自帶部下來朝見漢宣帝。漢宣帝死後,元帝即位,呼韓邪於公元前33年再次親自到長安,要求同漢朝和親。元帝同意了,決定挑選一個宮女當公主嫁給呼韓邪單於。
後宮里有很多從民間選來的宮女,整天被關在皇宮里,很想出宮,但卻不願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著急。這時,有一個宮女毅然表示願意去匈奴和親。她名叫王嬙(qiáng),又叫昭君,長得十分美麗,又很有見識。管事的大臣聽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報元帝。元帝就吩咐大臣選擇吉日,讓呼韓邪和昭君在長安成了親。單於得到了這樣年輕美麗的妻子,又高興又激動。臨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漢元帝告別的時候,漢元帝看到她又美麗又端莊,可愛極了,很想將她留下,但已經晚了。
據說元帝回宮後,越想越懊惱,自己後宮有這樣的美女,怎麼會沒發現呢?他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才知道畫像上的昭君遠不如本人可愛。為什麼會畫成這樣呢?原來宮女進宮時,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選,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給皇帝看,來決定是否入選。當時的畫工給宮女畫像,宮女們要送給他禮物,這樣他就會把人畫得很美。王昭君對這種貪污勒索的行為不滿意,不願送禮物,所以畫工就沒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為此,元帝極為惱怒,懲辦了畫工。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騎著馬,離開了長安。她冒著塞外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來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韓邪單於的妻子。
昭君出塞後,慢慢地習慣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處得很好。她一面勸單於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使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了60年.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於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師,後為匈奴右日逐王。時,王昭君以大局為重,忍受極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復株累單於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於居次(「居次」意為公主)。公元前20年,復株累單於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後,33歲的絕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
避諱改名:
到了晉朝,為避晉太祖司馬昭的諱,改稱明君,史稱「明妃」。
王昭君的歷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後,使漢朝與匈奴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增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合漢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與她的子女後孫以及姻親們對胡漢兩族人民和睦親善與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她得到歷史的好評。元代詩人趙介認為王昭君的功勞,不亞於漢朝名將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為我國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
[編輯本段]【貂蟬】
貂蟬
貂蟬簡介: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再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把二人撩撥得神魂顛倒。
呂布自董卓收貂蟬入府為姬之後,心懷不滿。一日,呂布乘董卓上朝時,入董卓府探貂蟬,並邀鳳儀亭相會,貂蟬見呂布,假意哭訴被董卓霸佔之苦,呂布憤怒。這時董卓回府撞見,怒而搶過呂布的方天畫戟直刺呂布,呂布飛身逃走,從此兩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說服呂布,鏟除了董卓。傳說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雲中;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餘,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動亂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寧之象。京劇有《鳳儀亭》就是敘述這段故事的。
貂蟬是這部以男性為人物主體的《三國》之中,出場的少數幾位女子中最為光彩奪目的女性形象。可以這樣說,正是由於貂蟬的出現,才有了王司徒巧施連環計的佳話,才有了呂奉先大鬧鳳儀亭的風波,才有了凶橫無忌權傾一時的董卓宮門前的被戮,才有了兒女情長武功蓋世呂布的門樓上的殞命。貂蟬形象存在的意義就在於,在這個清一色男人爭霸的世界裡,成功地顯示出了一個絕色女子的膽量與智慧,正是這種非凡膽量的展示與高度智慧的運用,加速了漢末軍閥戰亂時代的結束,促成了一代雄才曹操、劉備、孫權等人的崛起,從而使已經風雨飄搖的漢室江山得以繼續延續。
然而,自從呂布白門樓殞命之後,這位膽色俱佳的奇女子便就此不見了蹤跡。是隨失敗的呂布同赴了九泉?還是被勝利的曹操擄回了許昌?這個疑問從群雄爭霸開始一直到歸晉統一也沒有解開,是作者無意間忽略了這樣一個重要的人物,還是出於某種考慮有意識地避開不談?我們無從考證。筆者不甘於就這樣讓一位令人敬慕的奇女子從此無跡可尋,於是參考翻閱了大量社會上流傳的稗官小說、野史評話,終於尋找到了有關貂蟬身世、結局的一點蛛絲馬跡,在此記錄下列,權作對自己好奇心的一種交待。
關於貂蟬的出身,有野史這樣交待:其人本姓霍,無名,山西人,與名將關羽為同鄉。自幼人才出眾,聰敏過人,因而被選入漢宮,任管理宮中頭飾、冠冕的女官,故稱『貂蟬』官。因遭十常侍之亂,避難出宮,為司徒王允收留並認為義女,方才成就了離間董卓、呂布父子的壯舉。關於貂蟬的結局,有評話這樣敘述:呂布死後,貂蟬被曹操帶回許昌,作為侍女留在丞相府中,關羽屯土山約三事暫時降曹之後,曹操為了籠絡關羽之心,特賜美女十人,貂蟬便是其中一位,當關羽聽到貂蟬報出姓名之後,感其膽識,撩髯稱了一聲「好」之後,閉目不言揮手令去,貂蟬聽後,明白關羽全其名節之意,回房後遂自盡而亡。京劇有《鳳儀亭》就是敘述這段故事的。
貂蟬拜月:
傳說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雲中;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餘,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動亂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寧之象。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貂蟬以侍婢出現,以死者家屬退身,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只敘列呂布白門樓殞命,便以一句「妻女運回許都」作結,自此,貂蟬生死成了千古之謎,在1971年時還有人看見了貂蟬墓但也有說是她女兒的墓可見三國演義上的說法也不足取信。
貂蟬,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古籍上雖沒有記載,但文學作品中多有描述,其他方面的記載,貂蟬姓杜,原為呂布部將秦宜祿之妻,他們還有一個兒子名叫秦朗,字元明,三國演義上有出現過,三國志上也有記錄為漢末三國魏國重要人物之一,因為呂布行為不正,愛搶別人的妻子,貂蟬被迫嫁予呂布,其子秦朗也跟隨呂布,呂布覆滅後,秦朗追隨曹操,後深受曹操喜愛,被曹操認干兒子。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對貂蟬作了進一步的描寫和刻劃,影響頗大,民間傳說尤為動人,成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中傑」、「女中英」。小說人物據學者孟繁仁先生考證:貂蟬,任姓,小字紅昌,出生在並州郡九原縣木耳村,15歲被選入宮中,執掌朝臣戴的貂蟬(漢代侍從官員的帽飾)冠,從此更名為貂蟬。漢末宮廷風雲驟起,貂蟬出宮被司徒王允收為義女。不久董卓專權。王允利用董、呂好色,遂使貂蟬施「連環計」,終於促使呂布殺了董卓,立下功勛。之後,貂蟬為呂布之妾。白門樓呂布殞命,曹操重演「連環計」於桃園兄弟,遂賜予關羽。貂蟬為不禍及桃園兄弟,「引頸祈斬,」被關羽保護逃出,當了尼姑。曹操得知後抓捕貂蟬,貂蟬毅然撲劍身亡。 貂蟬故里在忻州市東南三公里的木芝村,位於從太原或忻州去禹王洞的途中。木芝村原盛產木耳,故名木耳村,後因村中槐樹下發現一株千年靈芝,遂改名叫木芝村。村中傳聞,早在貂蟬出生前三年村裡的桃杏就不開花了,至今桃杏樹依然難以成活,是說貂蟬有羞花之貌的緣故。村中原有過街牌樓、前殿、後殿、王允街、貂蟬戲台和貂蟬墓。時過境遷,這些建築都成了廢墟,墓冢在浩劫中又夷為平地。遺址中常有古代磚、石構件、銅幣、陶瓷殘件出土,據說都與貂蟬有關。 現在旅遊景點叫貂蟬陵園,是近年鄉民在墓地原址上復原築砌的。陵園位於村之西南,佔地面積4000餘平方米,四周圍以紅底黃瓦波浪式龍形圍牆,在麥海茫茫中,光艷奪目。門檐上懸「貂蟬陵園」橫匾,兩側有「閉月羞花堪為中國驕傲;忍辱步險實令須眉仰止」金文機聯。陵區北院內建拜月亭和鳳儀亭,後部建青石墓台,台前有貂蟬像碑,在飄帶動態下,貂蟬步履閑雅,婀娜多姿,猶有「閉月羞花」 之貌。南院建仿古建築20間,辟為「貂蟬彩塑館」,反映貂蟬「不惜萬金軀,何懼險象生」驚天動地的一生。 鄉民傳說,桃園三兄弟得勢後,便把貂蟬送回故里,老死後就埋在這里。又說貂蟬撲劍自戕,關羽得知後將遺體護送回故鄉安葬。所以後殿有關羽像,殿前有表示貂蟬演戲的戲台,都是報答關羽拒殺和護送之恩。另在定襄縣東南的中霍村是呂布故里,有「霍清泉」、「智擒赤兔馬」、「歪脖子樹」等民間傳說,都與呂布有關。所以民諺有「忻州沒好女,定襄沒好男」,是說因為有貂蟬和呂布之故,從此,忻州再也生不出好看的女人,定襄也生不出帥氣的男人了。
貂蟬生於何方?一說臨洮,一說米脂,一說忻州。
臨洮之說源於《三國志平話》,貂蟬向王允自我介紹:賤妾本姓任,家長是呂布,自臨洮關相失……;米脂故里說則因陝北諺謠曰: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貂蟬是忻州木芝村人顯然更有說服力,在元雜劇《錦雲堂暗定連環計》中,貂蟬對王允說「您孩兒又是這里人,是忻州木耳村人氏,任昂之女,小字紅昌,因漢靈帝刷選宮女,將您孩兒取入宮中,掌貂蟬冠來,因此喚做貂蟬。」忻州民間有雲:忻州無好女,定襄無好男,意即自忻州出了貂蟬,定襄出了呂布後,當地風水都被占盡了。除了這些,至今木芝村的老者說,該村外曾立過「貂蟬故里」的石碑,村中還有墓與廟,還有一條以王允命名的街道等。白門樓事發後,貂蟬會是怎樣的命運呢?有這樣幾種傳說。一說是曹操得知關羽把貂蟬藏在靜慈庵,就暗中派人緝拿,貂蟬為絕曹的野心,遂撲劍自殺;一說貂蟬出家為尼,其間寫了佚名的《錦雲堂暗定連環計》,壽終庵中;一說曹操採納荀攸之計,為離間桃園三兄弟,而把貂蟬明許關羽,暗應劉備,為絕曹念,關羽殺了貂蟬;還有一說是,關羽把貂蟬送回了木耳村(今木芝村),貂蟬一直未嫁,所以村中便有了貂蟬墓及紀念殿堂,還在後殿供奉了關公。前些時候又添新聞,成都北郊一位曾姓老人曾撿得一塊碑,碑文曰:貂蟬,王允歌姬也,是因董卓猖獗,為國捐軀……隨炎帝入蜀,葬於華陽縣外北上澗橫村黃土坡……按此說,貂蟬極有可能流落於蜀中而了結殘生。
[編輯本段]【楊玉環】
楊玉環簡介:
楊玉環與西施、王昭君、貂蟬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楊玉環(公元719-756年):號太真,蒲州永樂人,唐玄宗李隆基的貴妃。楊氏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唐代宮廷音樂家、歌舞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開元七年719年農歷六月初一生於容州(今廣西玉林容縣),出身宦門世家,曾祖父楊汪是隋朝的上柱國、吏部尚書,唐初被李世民所殺,父楊玄琰,是蜀州司戶,叔父楊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楊玉環的童年是在四川度過的,10歲左右,父親去世,她寄養在洛陽的三叔楊玄珪家。
開元二十二年七月,(734年).唐玄宗的女兒咸宜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楊玉環也應邀參加。咸陽公主之胞弟壽王李瑁對楊玉環一見鍾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當年就下詔冊立她為壽王妃。婚後,兩人甜美異常.後又受令出家,天寶四載(745年),楊氏正式被玄宗冊封為貴妃。天寶十五載(755年),安祿山發動叛亂,玄宗西逃四川,楊氏在馬嵬驛死於亂軍之中。
楊玉環天生麗質,加上優越的教育環境,使她具備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性格婉順,精通音律,擅歌舞,並善彈琵琶。雖為美女,但仍有缺陷:其體有狐臭,因此特別喜歡沐浴。
這位以胖為美的楊貴妃,是最簡單的美人、最幸福的美人,也是最令人感慨的美人.
她真叫玉環嗎?大名鼎鼎的楊貴妃,芳名是什麼?這是個有趣的問題。
《舊唐書》與《新唐書》里沒寫,《資治通鑒》里也沒有明確記載,《長恨歌傳》只說她是「楊玄琰女」。唐大中九年(855年),也就是楊貴妃死後大約 100年,鄭處誨編撰的《明皇雜錄》里才第一次提及:「楊貴妃小字玉環」。後人沿用至今。對此,有一種不同的說法,鄭嵎的《津陽門詩注》里說:「玉奴,太真小字也」。鄭處誨和鄭嵎都是唐人,生活年代也差不多,而且都是進士出身,所以他們的說法都有可信的理由。當然,也可能這兩個名字都屬楊美人,一個是真名,一個是昵稱。
管楊貴妃叫什麼,那個叫李隆基的老男人都喜歡。說他是老男人,一點不假,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兩人第一次見面時,楊氏才22歲,而他已經56歲了。老是老點,可他是皇帝,所以能夠為所欲為。他不但不管她叫什麼,而且也不管她嫁沒嫁人,甚至都不考慮她嫁的是自己的兒子,只要他喜歡,便一定要奪過來。
唐玄宗看上楊玉環時,她已經嫁給壽王李瑁差不多五年了。唐時宮廷「胡風」盛行,老子搶兒子的媳婦,好像也不算稀罕事,「愛情面前人人平等」嘛,所以也沒有衛道士哭鬧著向皇上諫勸什麼「人倫之理」。但這畢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為了給天下人一個交代,唐玄宗還是做了一些檯面上的工作。譬如先是打著孝順的旗號,下詔令她出家做女道士,說是要為自己的母親竇太後薦福,並賜道號「太真」,讓楊玉環搬出壽王府,住太真宮。這樣做也是為避人耳目,方便他們偷情。好不容易熬過五年,玄宗先是很正經地盡了一把「父親之責」,為壽王李瑁娶韋昭訓的女兒為妃,緊接著就迫不及待地將楊氏迎回宮里,並正式冊封為貴妃。楊玉環不僅長得漂亮,歌舞俱佳,而且很是聰明,善解人意,簡直就是皇上的貼心「小棉襖」,玄宗自然極為喜歡。不久,楊玉環便專寵後宮,使得「六宮粉黛無顏色」,當時宮中稱她為娘子,一切待遇(儀體規制)也都是皇後級別。
對此,唐人李商隱有話要說。他在《驪山有感·詠楊妃》里寫道:「驪岫飛泉泛暖香,九龍呵護玉蓮房,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惟壽王。」看來壽王真是郁悶至極、尷尬到家了。但玄宗不顧人倫,依然要奪子所愛,那就只能感嘆楊玉環的美色太有誘惑力了。不過,根據常理推斷,已步入老年的唐玄宗寵愛楊貴妃,可能不僅是貪圖美色和床笫之歡,更是將她當作生活體貼入微、凡事知心解意、猶能迎合自己嗜好的精神伴侶。
如《舊唐書》所述:「太真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智算過人,每倩盼承迎,動如上意。」而《新唐書》里的評語也大致相同,只是很含蓄地加了「遂專房宴」的提示。後世諸多文學作品,極盡意淫之能事,一味放大貴妃「以色邀寵」的本領,我以為有高估唐明皇生理功能之嫌。當然,再老的男人,對美色還是很受用的,何況這位美人兒長得如天仙一般。
《霓裳羽衣曲》:
楊玉環除卻容貌出眾,更令玄宗神魂顛倒的是她高超的音樂舞蹈藝術修養。史載她「善歌舞,通音律」,而玄宗也有同好,這就難怪他會將她視為自己的藝術知音和精神伴侶了。這一點,從他「朕得楊貴妃,如得至寶也」的欣喜語氣里便可知。
唐玄宗熟悉音律,對曲樂、舞蹈都頗有研究,不少貴族子弟在梨園都曾受過他的訓練。《舊唐書》里記載,玄宗曾組建過「宮廷樂隊」,選拔子弟300人,宮女數百人,招呼他們作指導。對於這樣很有才情的「藝術」帝王,精通音律的楊玉環自然顯得格外有魅力。據說有一次,玄宗倡議用內地的樂器配合西域傳來的5種樂器開一場演奏會,貴妃積極應和。當時貴妃懷抱琵琶,玄宗手持羯鼓,輕歌曼舞,晝夜不息。對此,有白居易詩為證:「緩歌曼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楊玉環還是個擊磬高手,她演奏時「拊搏之音泠泠然,多新聲,雖梨園弟子,莫能及之」。玄宗為討得美人歡心,特意令人以藍田綠玉精琢為磬,並飾以金鈿珠翠,珍貴無比。
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病逝,玄宗因此鬱郁寡歡。在心腹宦官高力士的引薦下,唐玄宗把目光投向了武惠妃相似的兒媳楊玉環。
開元二十八年十月,與李瑁成親五載的楊玉環離開壽王府,來到驪山,此時她才22歲,玄宗則56歲,玄宗先令她出家為女道士為自己的母親竇太後薦福,並賜道號「太真」。
天寶四年,唐玄宗把韋昭訓的女兒冊立為壽王妃後,遂冊立楊玉環為貴妃,玄宗自廢掉王皇後就再未立後,因此楊貴妃就相當於皇後。
楊貴妃有三位姐姐,皆國色,也應召人宮,封為韓國夫人、秦國夫人、虢國夫人,每月各贈脂粉費十萬錢。虢國夫人楊花花排行第三,以天生麗質自美,不假脂粉。杜甫《虢國夫人》詩雲:「虢國夫人承主思,平明上馬入金門。卻嫌脂粉宛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杜詩詳注》卷二)乃為事實之寫照。
楊玉環自入宮以來,遵循封建的宮廷體制,不過問朝廷政治,不插手權力之爭,以自己的嫵媚溫順及過人的音樂才華受到玄宗的百般寵愛,雖曾因妒而觸怒玄宗,以致兩次被送出宮,此外,楊玉環在宮中與安祿山有染,但最終玄宗還是難以割捨她。直至安史之亂,唐玄宗僅帶楊貴妃西逃,在馬嵬坡兵諫時,楊貴妃被逼賜死,年方38歲。
今陝西興平縣有楊貴妃墓,佔地3000平方米,墓側有李商隱、白居易、林則徐等歷代詩碑。臨潼驪山北麓有華清池,傳為楊貴妃「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的遺跡,其中尤以「貴妃池」更為著名,傳為楊貴妃專用的浴池,故又稱「妃子湯」,池側有「涼發亭」,傳為貴妃浴罷涼發梳頭之處。這些名勝古跡因為與古代著名美人楊貴妃有密切關系,而吸引了不少中外遊客,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
⑤ 四大美女之一的昭君,為什麼拋棄富貴,只抱一把琵琶出塞
漢元帝竟寧元年三月,匈奴呼韓邪單於,入朝拜見。在見了漢元帝之後,他請求漢元帝讓公主下嫁自己進行和親。漢元帝原本就擔心邊疆會發生戰亂,希望通過和親的辦法牽制住匈奴,這樣一來便不用勞民傷財、征戰沙場了。如今聽到呼韓那的請求。他立刻就答應了。
這個時侯,漢元帝寵愛的馮昭儀對他說:「陛下後宮的女子有上千人之多,很多都役有見過陛下一面。陛下平時想要召幸這些女子,都是根據畫像來選擇的,看見畫像中哪個女子美麗,就挑選哪個女子來服侍。既然這樣,為什麼不選擇一個容貌平常的女子來代替公主出嫁呢?
自從王昭君遠嫁塞外以後,漢元帝就依照她的意思,把她的父母兄弟一同接到了長安城,了宅院和田地,進行了妥善的安置。而呼韓邪自從得到王昭君這位絕代佳人以後,也是滿心歡喜。整日飲酒作樂,還派使者送來了大量珍貴的禮物以報答漢元帝的賜妻之思。
王昭君到達匈奴以後.呼韓邪對她很好.封她為寧胡閼氏。之後.王昭君生下一子,名叫伊屠牙斯。後來呼韓邪病死,長子雕陶莫皋繼位,號為若鞮單於。若鞮單於見王昭君依然容貌美艷。便把她娶為妾室。
王昭君到了匈奴也有不少時日,知道根據當地的習俗,父親死後繼子是可以迎娶繼母的。若鞮隨即冊封王昭君為闊氏,一切待遇,和老單於在世時一樣。後來,王昭君又生下了兩個女兒.大女兒為須卜居次,小女兒為當於居次。又過了十餘年,王昭君因病去世。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據說每當入秋以後塞外的草色都是一片枯黃,只有王昭君墓上面的草色一年四季都是綠色,所以後世都稱之為青冢。因為她遠離家鄉,隻身赴塞外。後世的人們還特地為她製作了一首曲子,譜入樂府,名叫《昭君怨》。有人說是昭君出塞的時候在馬上自彈琵琶,譜成這首詞曲的。
⑥ 如何將瓷器發出什麼的聲響寫得更加具體生動
1、運用比喻,以聲寫聲。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對不通聲暫歇。……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通過一系列的比喻描寫了琵琶音由流暢變為冷澀,由停頓轉為雄壯,到最後的戛然而止,充分表達了琵琶女演奏的技藝高超。讀著詩句,那琵琶弦上的秋夜訴語似乎順著時光的流水流進我們的耳中。再如陸定一的《老山界》中:「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聲響,極遠的又是極近的,極洪大的又是極細切的,像春蠶在咀嚼桑葉,像野馬在平原上賓士,像山泉在嗚咽,像波濤在澎湃。」此句連用四個比喻,調動讀者以往的經驗,把山谷里寂靜的夜晚里那種相矛盾的、不可捉摸的聲響,寫得如在耳旁。
2、運用通感,以形寫聲。
《老殘游記》第二回中描寫白妞的絕唱中大量運用了通感的修辭,讓人深刻的感受到她演唱的精神魅力。如寫白妞初唱時不甚大的聲音,讓人感到舒坦歡暢,「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寫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尖細高亢、剛勁有力之聲讓讀者不難想像;寫白妞演唱至「節節高起」時,「恍如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峰削壁千仞,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更在扇子崖上」,具體形象地描繪出「愈翻愈險,愈翻愈奇」的歌聲;描寫白妞宛轉千回的歌喉時,「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裡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遍」,讓讀者似乎可手攬黃山的三十六峰,急促變化、迴旋激盪的聲音讓人應接不暇;描寫白妞演唱聲音漸寂忽起時,「像放那東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夜空焰火,火樹銀花,姿態各異,炫人耳目,似把讀者帶到濟南府的明湖居里,讓人浮想聯翩。
正是由於作家善於馳騁新奇的想像,運用精心煉就的妙喻,才能把聲音寫得如此美妙。
⑦ 古代抱住琵琶的仙女是誰
八仙子
⑧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都有誰
普遍認為是:
西施
王昭君
貂禪
楊玉環
也有另一說法:
褒姒
妲己
楊玉環
西施
楊玉環,有狐臭,所以經常去華清池洗
王昭君,頭比較大,所以要抱著琵琶
貂禪,腳比較大,所以經常穿及地的裙子蓋住
西施,胸比較小,所以經常捂著胸口說胸口疼
⑨ 這個瓷器是不是康熙年代的真品
此類作品,根據形態特徵來看,屬於琵琶尊,紋飾色彩屬於粉彩系列。底款為「大清康熙年制」兩行六字青花款書。但是,從器型、彩料、人物畫工、底款特徵來看,仍然屬於現代藝術精品,祝您心想事成,收藏愉快,開心每一天每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