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大全 » 四大美女游山圖片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四大美女游山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5-15 00:20:10

❶ 搜索 畫《春山游騎》

明周臣春山游騎圖 【名稱】明周臣春山游騎圖
【類別】中國古畫
【年代】明代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
【文物現狀】故宮博物院藏
【簡介】
絹本,淡設色,縱;185厘米,橫:64厘米。
此圖所描繪的是風和日麗的春天中,游騎行旅的景緻。春山疊翠,小橋流水,主僕一行三人正在過橋,近景山溪岸邊,春花幾樹,山溪湍流有聲,山崖巨石用小斧劈加渲染,多用於陰面,山石呈一定的亮度,使山川雄中寓秀。山上蒼松濃郁,遒勁多姿。舍後綠樹成蔭,一派春機昂然的景象。整幅作品,構圖清曠周密,自然得體。畫家在全景式的構圖中突出前景,著意表現春山、游騎、桃花、虯松,以用來點明題意。其他襯景則比較簡略。
周臣此作品系傳統的春遊、山行題材。圖繪春山、旅店、游騎和行旅者的活動情景。構圖清曠周密,筆法清秀,融合了北宋李成、郭熙及南宋李唐、劉松年畫法,山石用小斧劈皴,人物用細線淡色,別具新意。該圖為周臣山水畫的代表之作。款署[東村周臣],鈐[東村]一印

❷ 有哪些關於王維的游山西村的風景畫

是陸游的好不好
游山西村
【南宋】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注釋:
①臘酒:臘月釀制的酒。
②足雞豚(tún):意思是准備了豐盛的菜餚。豚,豬,詩中代指豬肉。
③山重水復:一座座山,一道道水。
④柳暗花明:綠柳繁茂蔭濃,鮮花嬌艷明麗。
⑤簫鼓:吹簫打鼓。
⑥春社:古代把立春後第五個戊日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祈求豐收。
⑦古風存:保留著淳樸古代風俗。
⑧若許:如果這樣。
⑨閑乘月:有空閑時趁著月光前來。
⑩無時:隨時。叩(kòu)門:敲門。

《游山西村》譯文:

不要笑話農家臘月做的酒渾濁,
豐收之年有豐足的佳餚款待客人。
一座座山,一道道水,懷疑會無路可行的時候,
忽然看見柳色濃綠,花色明麗,又一個村莊出現在眼前。
你吹著簫,我擊著鼓,結隊喜慶,春社祭日已經臨近,
布做成的衣衫,最普通的帽,簡朴的古風仍然存在。
從今日起,如果可以乘著月光閑游,我這白發老翁也要隨夜乘興,
拄著拐杖,敲開農家朋友柴門。

《游山西村》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陸游曾任隆興府通判,因為極力贊助張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結台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罷官閑居,住在山陰(今浙江紹興市)鏡湖的三山鄉。詩人心中當然憤憤不平,對照詐偽的官場,於家鄉純朴的生活自然會產生無限的欣慰之情,詩題中「山西村」,指三山鄉西邊的村落。詩中記敘了當地的風俗,饒有興味。
這首別開生面的詩篇,作於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當時陸游正罷官閑居在家。一年前,陸游因在隆興二年(1164)積極支持抗金將帥張浚北伐,符離戰敗後,同樣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擠打擊,以「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從隆興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任上罷官歸里。陸游回到家鄉的心情是相當復雜的,苦悶和激憤的感情交織在一起,然而他並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猶壯」(《聞雨》)的愛國情緒,使他在農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並將這種感受傾瀉到自己的詩歌創作里。
《游山西村》生動地描繪了優美的農村風光,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其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蘊含哲理,至今被人傳誦。

《游山西村》中心思想:

這首詩是蟄居山陰老家農村時所作。生動地描畫出一幅色彩明麗的農村風光,對淳樸的農村生活習俗,流溢著喜悅、摯愛的感情。

詩人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風物美、民俗美中,有感於這樣的民風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鄉居閑散的的思想感情。
詩人陶醉於在山野風光和農村的人情里表現了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和戀戀不舍的感情。

《游山西村》作者簡介: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 南宋詩人。漢族,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12歲即能詩文,一生著述豐富,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放翁詞》、《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數十種存世,本詩即選自《劍南詩稿》。陸游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他的詩歌藝術創作,繼承了屈原,陶淵明,杜甫,蘇軾等人的優良傳統,是我國文化史上一位具有深遠影響的卓越詩人。

❸ 普陀山游

一發現之旅:
(總述文字)標題:海天佛國、潮生梵音
杭州灣中,蓮花洋里,有一座佛教名山,就是普陀山。在佛教傳說中,這里紫竹婆娑、紫霧繚繞,是南海觀音居住的地方——古時的南海,現在的地理上,應該叫做東海。普陀山和安徽的九華山、山西的五台山、四川的峨嵋山並稱為四大佛教名山。不同的是,普陀山是一個小島,在唐代的時候,偶爾出入島嶼的,只有幾個寂寞而閑適的漁夫。後來因為一個偶然的事件,觀音菩薩的聖像留在這個島上。隨著觀音崇拜在民間越來越盛,普陀山的香火也越來越旺,普陀山成為高僧沙彌非常渴望來參拜,善男信女非常渴望來祈福的聖地。
普陀山所處的舟山群島,是中國最大的群島,有大小島嶼454.5個,其中有人居住的僅僅31.5個。使得這個面朝太平洋的地方,顯得異常清靜和開闊。普陀山一帶,還相繼開發了朱家尖、桃花島、嵊泗列島等旅遊景點,到普陀山,除了感受佛教文化,還可以享受奢侈的沙灘、清澈的海水,新鮮的太陽,清亮的月亮、美味的海鮮,體驗海島文化,親嘗捕魚生活……

1海上生明月,佛光照我心
普陀山的地名——普陀山、佛頂山,建築名——普濟寺、梵音洞,海名——蓮花洋,特產名——佛手,乃至主要的觀覽活動,無不與宗教有關。以「海天佛國」名揚中外的普陀山,是中國唯一以佛教名山為特色的海島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位置:在傳說中,普陀山是仙境,凡人難以到達。在現實里,它當然不是無跡可尋的。普陀山距上海165公里,距寧波73公里、距杭州210公里,距溫州265公里,與台灣基隆港相距550公里。
提示:不管從何處出發,到普陀山,肯定是要乘船的。對於不習慣坐海船的遊客來說,暈船嘔吐可能是上島的第一課,帶一些防止暈船的葯品是必要的。

氣候:普陀山是海洋性氣候,冬季最冷為零下5度左右,夏季平均氣溫26.9度。日照充分,可見海浪煮日,碧海青天,海上生明月,佛光照我心。
提示:雖然普陀山一年四季都可以旅遊,但是,選擇何時上島,是要非常留心的。享受海水和沙灘,當然是夏季7、8、9月最好。如果重點是吃最新鮮的海鮮,10月最好。如果是香客和善男信女,會特意選擇三個日子上島:二月十九日為觀音菩薩生日,六月十九日為菩薩得道日,九月十九日為菩薩涅盤日,這三個日子都是農歷。以二月大香會期為最盛,六月游山避暑者較多,九月則稱小香會,香客略少。這三個日子的前三天,大批香客上島,候船時間可能長一點,房價也可能略高。一般遊客,如果想觀覽佛事盛況,可專門選擇這幾個日子,如果怕人多擁擠,可以避開這幾個時間上普陀山。

特色活動:拜佛祈福、參觀佛事活動、接受僧尼祝福、為所帶寶器開光。

推薦景緻:梵音洞、佛頂山、不肯去紫竹院、千步沙等。

2、 觀音到此不肯去
話說五代時候,公元916年,發生了一件事情。因為當時佛教已傳到日本,有很多日本出家人,都來到中國來尋師訪道,參禮各處的佛教聖地。有一天,日本的慧諤和尚來到山西五台山,看見一尊觀音的聖像,清凈庄嚴,心羨不已。很想向該寺當家住持商討請回日本供養,恐怕人家不允許,便打算偷偷地帶走,這種做法會不會犯了佛戒中「不與而取的盜戒」呢?他顧不了那麼多,就偷偷地把這尊聖像拿走了。
既然獲得這尊無上至寶的聖像,當然不敢在五台山逗留下去,他馬上買舟東渡,准備回歸本國去了。當船開到現在浙江定海縣的舟山群島時候,忽然海洋中現出無數的鐵蓮花,擋住船的航線,不能前進,如此進進退退三天三夜,船始終無法開出,只有在普陀山四周打轉。慧諤和尚此時忐忑不定,他捫心自問,平生從來沒有做過什麼不可告人的壞事,為什麼今天在海洋受阻,進退不能呢?當他跪到菩薩像前跪拜懺悔時,忽然想起這尊菩薩是偷偷取走的。他恍然大悟,意識到觀音不肯以這樣的方式「偷渡」日本,慧諤和尚於是將船停到潮音洞邊,上了岸。
那時的普陀山還是一片荒島,野無人煙。只有幾個捉魚為業的漁翁,在山上搭幾間茅草蓬子,住在海邊山凹里。慧諤和尚靠舟上山,尋了大半天,好容易才在靠潮音洞不遠的山旁邊,找到一間漁人茅舍,該舍主人就是打魚為業的張漁翁,慧諤和尚說明來意,漁翁大為感動,也歡喜得了不得,認為這座荒山與菩薩有因緣。於是說:「既然你們貴國的人,無緣見佛,那末你就與菩薩一並住在我們山中,我把住的房子讓出來,你可以築庵供奉菩薩。」慧諤和尚因此不再回日本,就在山上築庵住下,名字叫做「不肯去觀音院」。此山的香火日漸興旺,相繼建了更多的佛殿和廟宇。
雖然這是個傳說,不過可信度挺高。不然的話,實在難以解釋,為什麼舟山群島有許多島嶼,普陀山不是最大,也不是最高,何以成為觀音的正式活動場所。觀音執意留在這個荒島,即使住在茅屋也不以為意。這個說法,也令普陀山一帶僧眾信徒十分欣喜。所以「慧諤開山」的傳說,成為普陀山成因的正式說法,流傳很廣。
普陀是印度話的簡稱,全稱是普陀洛迦,中國人好以雙字起名,經常簡稱為普陀,或者洛迦,久之就成為兩個名稱了。為了維護名稱的完整,普陀山對面的一個海島,就叫做珞迦山。

3 山水都有佛理在

普陀山中,名士政要地方官員題寫的匾額、楹聯、碑刻眾多,不能一一盡數。大都是贊頌觀音功德的,比如:「慈航普渡」等等。一進正山門,就有「南海聖境」題額,其中一副楹聯是:「一日兩度潮,可聽其自來自去;千山萬重石,莫笑他無覺無知」。郭沫若有楹聯為:「大海有真能容之度,明月以不常滿為心。」寫出了普陀山的飄逸和揮灑,山水都懂得佛教義理,與別處相比,更有大氣度。

4 心若針尖與宇宙在手
歷史上到過普陀山的名士高僧,王公大臣非常多,普陀山的前後寺,至今還保存不少歷代帝王的聖旨和御賜的寶物。這里只能講一些有意思的故事。
乾隆三下江南,都曾微服上山。不過,他似乎沒有給普陀山留下好東西。一個御碑——有的高僧認為,剛好鎮住了海潮上岸,並阻止潮水自然匯集。他企圖用皇權壓倒神權。一道御旨——普濟寺的大門永遠不許打開,只許走側門,直到現在,這聖旨還很管用。由於他並不真心地對觀音表示恭敬,所以在傳說里,他必須受到提醒:
第一次去,乾隆看見和尚坐滿了山門外的路邊石上或樹下,談天說地,聽到敲梆打板的號令,就齊集齋堂應供吃飯。更有一些三五成群地賭起錢來,乾隆不高興了。第二次去,那些和尚像有意和他過不去,一齊把他圍起來要錢,化了錢就去吆五喝六起來,問和尚為什麼要如此,和尚說這是海外家風,羅漢境界,你就是皇帝老子,也管不了我——當然,和尚不曉得他就是皇帝。乾隆又生氣了。第三次,他對普陀山不懷好意了,帶著兵船駐在海上。他自己又微服上山,看見和尚依然在賭錢,心想讓我也來賭,把他們輸光。結果相反,乾隆自己輸得一文錢都沒有了,他氣極了,把帽子押上去,被一個和尚贏了去,往頭上一戴,乾隆把衣服也押上去賭,結果又被尼姑贏了去,往身上一披。乾隆派兵捉拿和尚,發現皇冠被一尊很庄嚴的菩薩戴著,龍袍也在菩薩身上披著。乾隆這才明白,那群和尚,是菩薩的化身。這個故事的解釋各有不同。研究文化的,可以探視宗教和政權的微妙關系。
康有為變法失敗後,逃亡日本。1918年8月,他攜夫人來到普陀山。逃亡16年再回故土,帝制早已推翻,滄海變了桑田。可是,眼前的一切,又不是他所設想建立的改良社會。他寫了首《游普陀題》的七律詩:「觀音到此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第一人間清凈土,欲尋真歇意如何。」「真歇」,是為宋代的一名佛門弟子,據說他生有慧根,眉目疏秀,神寧靜深,見佛則欣戀不舍。康有為的詩,也許並無多少可琢磨的詩意,都是平白的佛教事實而已,不過他的心境大可琢磨。當年觀音不肯去日本,只因為要留在中華,普渡眾生。康有為也有拯救萬民的理想,不過他去不去日本,似乎都不會影響歷史的進程。他來到普陀,一定感到非常茫然吧。
孫中山先生,也曾到過普陀,寫下一篇記:贊頌普陀風景,抒發能容天地的胸懷:「眺乎佛頂台時,俯仰間大有宇宙在乎手之概,而空碧濤白,煙螺數點,覺生平所經,無似此清勝者。」

5傳統的「普陀十二景」:
1 蓮洋午渡:蓮花洋是登普陀山的必由航路。趕上午潮,這里波翻盈尺,狀如蓮花。曾有漁歌詠道:「蓮花洋里風浪大,無風海上起蓮花。一朵蓮花開十里,花瓣尖尖象狼牙。」
2、短姑聖跡:相傳有姑嫂渡蓮洋朝山進香,船剛泊道頭,不巧小姑來潮,自愧不潔,不敢下船入山。其嫂短其無福朝聖,遂囑其在小舟中候她,獨自悵然進山拜佛去了。不想時近晌午,潮水大漲,小舟與岸相隔,小姑久坐船中,飢不得食,甚為愁悶。正在此時,只見一村婦模樣的,持食盒到岸邊,向潮水裡投下一些石塊,踩著這些石塊徑直來到小姑舟中,說是她嫂托她捎來的,放下食盒,便離船而去。過了不久,其嫂進香歸來,小姑問及前事,嫂完全不知。很是奇怪,回想剛才拜佛時,瞻仰蓮座,只見觀音大士衣裾濕了一片,心裡頓有所悟,認為這是觀世音菩薩所為。因其嫂曾在碼頭「短其姑」(埋怨她的小姑),從此,姑嫂泊舟處即被稱作「短姑道頭」。現在這里修建為船碼頭。
3梅灣春曉:據傳此地多野梅,每當早春季節,青山綠樹,襯映著點點紅斑,被譽為「海上羅浮」。
4磐陀夕照:磐陀石由上下兩石相累而成,似接未接。相傳曾有人牽線橫割而過,由此可以證明兩石並未相接,但以後試者皆不成功。磐陀石險如滾卵,如果你站在面前,可能會擔心一陣大風,將上面巨石吹滾下來。但它卻安穩如盤,萬劫不搖。
5、蓮池夜月:蓮花,是聖潔、清凈的象徵。佛教稱極樂世界為「蓮邦」,觀世音菩薩是普渡眾生往生蓮邦的「蓮花部主」。蓮池也是放生池。盛夏之際,池中荷葉田田,襯映著古樹、梵字、拱橋、寶塔,構成一幅十分美妙的圖畫。
6、法華靈洞:洞外有「青大福地」「普陀岩」、「東南大柱」等題刻。
7、古洞潮聲:潮音洞半浸海中,此處海岸曲折往復,怪石層層疊疊。洞底通海,頂有兩處縫隙,稱為天窗。潮音洞口朝大海,日夜為海浪所擊拍,勢如飛龍,聲若雷鳴。宋元以來,香客中常有人縱身躍下山崖,藉以盡快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到清代,定海縣令建亭,並親書《捨身戒》立碑,禁止信眾捨身。
8、朝陽涌日:旭日「巨若車輪,赤若丹沙,忽從海底湧起,赭光萬道,散射海水,前鮮想曾光耀心目。」朝陽洞庵毀於民國初年,1992年在原址修建觀日閣。
9、千步金沙:沙坡平緩,水中無亂石暗礁,是天然海濱浴場。
10、光熙雪霽:普陀山難得下雪,冬天顯得寧靜而奇妙。如果趕上一場大雪,登上佛頂山,猶如身臨潔白無垢的佛國凈土,舒暢無比。
11茶山夙霧:古代普陀山沒有居民,山中僧人自種自食,每到採摘季節,眾僧一齊出動,「山山爭說采香芽,撥霧穿雲去路賒」(明·李桐詩句)的繁忙景象。
12、天門清梵:洞岩斧劈,高有百米,峭壁危峻,兩邊懸崖構成一門,習稱梵音洞。有「觀佛閣」。據傳在這里觀佛,人人看到的佛都不同。

❹ 東周列國志里提到的四大美女

應該是妹喜、褒姒、夏姬、孟贏

1.妹喜,「妹」讀作「mò」,又名末喜、末嬉、有施氏女,有施氏原為喜姓。夏朝末代國王夏桀姒履癸的寵妃。生卒不詳。據說,妹喜是後世紅顏禍水的第一例證,此後陸續出現商朝妲已,周代褒姒……

夏桀代有施氏(今山東省騰縣),有施氏是東方小國,國弱力薄,不敢與夏朝為敵,表示願意稱臣納貢。夏桀乘熱凌人,不準有施氏投降,一定要血洗有施氏,有施氏探知夏桀是一位好色暴君,投其所好,選了美女妹喜進獻請降。夏桀見妹喜貌美,十分高興,遂罷兵帶妹喜回到王都斟(左邊是尋右邊是個耳刀,打不出來)今河南省偃師二里頭),妹喜見王都宮殿陳舊,很不高興,桀王為了討好妹喜,造傾宮,築瑤台,用玉石建造華貴的瓊室外瑤台,以此作為離宮,終日飲宴淫爾,不理政事,

由於桀王的淫奢暴虐,人民不堪其苦,商湯乘機起兵討夏,桀王於鳴條(今河南省封丘東)戰船敗,挾妹喜同舟渡江,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東南)之山一道死去。

補:夏桀的寵妃。原為有施氏人,夏桀在征伐有施氏時,有施氏的首領把她獻給夏桀。夏桀對她十分寵愛。據《列女傳·夏桀妹喜傳》載,桀「日夜與妹喜及宮女飲酒,無有休時。置妹喜於膝上,聽用其言」。又據《帝王世紀》記載,妹喜喜歡聽「裂繒之聲」,夏桀就把繒帛撕裂,以博得她的歡笑。

2.褒姒,西周幽王的寵妃,生卒年不詳。褒人所獻,姓姒,故稱為褒姒。有謂她是龍沫流於王庭而變玄黿使女童懷孕所生女,棄於路被一對夫婦收養於褒。她甚得周幽王寵愛,生下兒子「伯服」。

周幽王姬宮涅的王後,褒姒原是一名棄嬰,被一對做小買賣的夫妻眉頭,在褒國(今陝西省漢中西北)長大,公元前七七九年(周幽王三年),周幽王征伐有褒國,褒人獻出美女褒姒乞降,幽王愛如掌上明珠,立為妃,寵冠周王宮,翌年,褒姒生子伯服(一作伯般),幽王對她更加寵愛,竟廢去王後申氏和太子宜臼,冊立褒姒為王後,立伯服為太子,周太史伯陽嘆氣道:「周王室已面臨大禍,這是不可避免的了。」

果然不出伯陽所預料,原來褒姒平時很少露出笑容,偶露笑容,更加艷麗迷人,周幽王發出重賞,誰能誘發褒姒一笑,賞以千金,虢國石父獻出「烽火戲諸侯」的奇計,周幽王同褒後並駕游驪山,燃起逢火,擂鼓報警諸侯一隊隊兵馬聞警來救,至時發現平安無事,又退兵回去,褒心看見一隊隊兵把,像走馬燈一樣來來往往,不覺啟唇而笑,幽王大喜,終回此失信於諸侯,公無前七七一年,犬戎兵至,幽王再燃烽火,諸侯不再出兵救援,幽王被殺,褒姒被擄,(一說被殺),司馬遷說:「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知,」(《史記·周本紀》)意思是說,褒姒不喜笑,周幽王為了她一人的笑,天下百姓再也笑不起來了。西周遂亡。

3. 夏姬是一個顛倒眾生的人間尤物,她具有驪姬、息媯的美貌,更兼有妲己、褒姒的狐媚,而且曾得異人臨床指點,學會了一套「吸精導氣」之方與「采陽補陰」之術,因此一直到四十多歲,容顏的嬌嫩,皮膚的細膩,仍然保持著青春少女的模樣。

夏姬是鄭穆公的女兒,自幼就生得杏臉桃腮,蛾眉鳳眼。長大後更是體若春柳,步出蓮花,羨煞了不知多少貴胄公子。由於母親管教嚴格,並無私相授受的機會,但卻異想天開地編織了不少綺麗的夢境。也許是幻想,或者是真有其事,在她及笄之年,曾經恍恍惚惚地與一個偉岸異人同嘗禁果,從而也得知了返老還童,青春永駐的采補之術。之後她曾多方找人試驗,當者無不披靡,因而艷名四播,於此也就聲名狼藉,父母迫不得已,趕緊把她遠嫁到陳國,成了夏御叔的妻子,夏姬的名字也就由此而來。

夏御叔是陳定公的孫子,他的父親公子少西字子夏,所以他就以「夏」為姓,官拜司馬,算是陳國的兵馬總指揮。由於他是國君的孫子,因此在株林地方有塊封地。夏姬嫁給夏御叔不到九個月,便生下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雖然夏御叔有些懷疑,但是惑於夏姬的美貌,也無暇深究,然而外面卻沸沸揚揚地傳說:「這個孩子哪裡象是不足月的早生嬰兒?怕不是夏姬從鄭國帶來的野種吧。」

這個孩子取名夏南,從小就喜歡舞槍弄棒,身體結實得活像一頭小牛犢,十歲以後騎在高頭大馬上馳騁如飛,時常跟著父親在森林中狩獵,有時也與父親的至交孔寧、儀行父等人,一齊騎馬出遊。

夏南一邊讀書一邊習武,十二三歲便顯示出一股逼人的英爽之氣,為了承襲父親的爵位,被送往鄭國深造,以期待將來能夠更上一層樓。

鄭國文人薈萃,地當交通要道,向稱禮儀之邦,不管是軍事、政治、經濟、教育等各方面,均較偏僻的陳國進步許多。夏南以鄭國外孫的身份,自然得到了最好的教育,從而也造成一個出類拔萃的人才。

夏御叔壯年而逝,有人就說是死在夏姬的「采補之術」。夏姬成了一個不甘寂寞的小寡婦,花開花落,獨守空閨,沒有多久,經常進出株林豪華別墅的孔寧與儀行父,先後都成了夏姬的入幕之賓。

夏姬的美艷與風情,特別是床笫之間的旖旎風情,使得孔寧與儀行父兩人慾仙欲死。這種三角關系一直持續了數年,終於在長時期的爭風吃醋心態下,把當時的國君陳靈公也拉了進來,使得彼此的關系進入白熱化的高潮。

大約是孔寧遭受了冷落,於是向陳靈公盛贊夏姬的美艷,並告訴陳靈公夏姬嫻熟房中術。不可失之交臂。陳靈公將信將疑,說道:「夏姬的艷名是久已聽到了,但都快四十歲的人了,恐怕是三月的桃花,已經沒有昔日的盛況了吧!」

孔寧慫恿道:「夏姬天賦異稟,而且熟諳駐顏養生之術,年齡雖快四十,風情卻更加成熟,眼見為真,為什麼不抽空到株林去看看呢?」

正值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政簡刑清,閑來無事。於是陳靈公的車駕在陌上花開、春陽送暖的季節里來到了株林,一路遊山玩水,薄暮時分到了夏姬的豪華別墅。

事前已經得到消息,夏姬命令家人把里里外外打掃得纖塵不染,更張燈結綵,預備了豐盛的酒饌,自己更是打扮得花枝招展,等到陳靈公的車駕一到,大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夏姬出身君侯世家,風范禮儀,舉止進退,自然是中規中矩。陳靈公眼見面前的這個美人兒,雲鬟霧鬢,剪水雙瞳配著白里透紅的肌膚,雪藕般的皓腕,簡直就是初解人事的及笄少女!特別是她那銀鈴似的聲音,風吹弱柳的體態,真像是一團熊熊的火焰,直燒得陳靈公方寸大亂。

酒不醉人人自醉。似乎還沒有喝上幾杯,陳靈公便惺忪欲醉,斜盼著一旁作陪的夏姬,直覺她猶如月下梨花,雪中梅蕊;而夏姬也秋波流盼,嬌羞滿面。在跳躍的燭光下,陳靈公不時以褻語挑逗夏姬,夏姬笑而不答,低首不語,一切盡在不言中。

夜闌更深,侍從人員悄悄退出外廂,偌大的廳堂上只剩下陳靈公與夏姬。趁著酒興,陳靈公開始移近夏姬。首先握住她的手,沒有反抗,便將她抱在懷中,仍沒有反抗,於是一把抱起來,夏姬渾身沒有骨頭似的,癱倒在陳靈公懷中,走向內室,走向情慾,走向罪惡。

對於這個一國之君,夏姬使出了渾身解數,陳靈公身心俱醉。從此,陳靈公有事沒事便經常跑到株林夏姬的豪華別墅中來,夏姬事實上已成了陳靈公的外室。

時光荏苒,夏南已經學成歸國,不但見多識廣,而且精於騎射。陳靈公為了討好夏姬,立刻任命夏南承襲了他父親生前的官職與爵位,夏南成為陳國的司馬,執掌兵權。

為了報答君侯的恩遇,更為了光耀門媚,夏南恪盡其職,幹得有聲有色。然而一首歌謠也無情卻刺傷了夏南純潔的心靈。

「胡為乎株林?從夏南;治酒歡會兮!從夏南!」

意思是說陳靈公的車駕經常來往於株林道上,都是要去會見夏南;而株林別墅中的笙歌美酒,也是陳靈公與夏南在通宵達旦的歡會!

諷刺是十分明顯的。夏南本人一直在鄭國「留學」,回國立即被委以重任,哪裡有時間與陳靈公私下在株林見面與歡會呢?有沒有與陳靈公私會,夏南本人最清楚。那麼陳靈公以國君之尊,經常風塵僕僕地往株林跑,究竟所為何來?株林住著的就是自己的母親,答案不難找到。年輕氣盛的夏南臉色大變,血脈賁張,他暗地裡發誓:如果事情就此打住,那就算了,倘若繼續發展下去,使他難以立足做人,那麼將來就會產生連他自己也不敢想像的嚴重後果。

夏南回國後,陳靈公雖然收斂了一些時日,終於忍不住對夏姬的思念,又仗待著自己是一國之君,而且還重用了夏南,於是偕孔寧和儀行父,在夏南歸國後的第二個月初,再度駕臨株林別墅。夏南聽到消息,連忙趕回,初時夏姬還知道略避嫌疑,等到酒酣耳熱,就已經了無禁忌,彼此放浪形骸。

夏南忍無可忍,拂袖而起,迅即傳令隨行吏土把宅第團團圍住,接著帶領得力家丁,手執弓箭,凶神惡煞般地來到廳堂,對准陳靈公,一箭就結束了他的老命。隨即率兵入城,只說陳靈公暴卒,立世子媯午為君,史稱陳成公。

孔寧和儀行父倉皇逃到楚國,隱匿了淫亂的事情,只說夏南弒君,是人神共憤的事情。楚莊王偏聽一面之詞,竟決意討伐。

陳國的民眾大都知道陳靈公與夏姬的淫亂經過,並沒有擁戴楚軍,面對楚國的大軍壓境袖手旁觀,夏南被捉,處以「車裂」的刑法。夏姬被帶到楚莊王面前,但見她顏容妍麗,對答委婉,不覺為之怦然心動,然而楚莊王必竟是「春秋五霸」中的人物,比較明智,為了楚國的形象,不得不把她賜給了連尹襄公。

不到一年,連尹襄公戰死沙場,夏姬假託迎喪之名而回到鄭國,此事原本可以就此結束,不料大夫屈巫久慕夏姬美艷,於是借出使齊國的方便,繞道鄭國,在驛站館舍中與夏姬成親。

歡樂過後,夏姬在枕頭旁問屈巫:「這事曾經稟告楚王嗎?」屈巫也算一個情種,說道:「今日得諧魚水之歡,大遂平生之願。其他在所不計!」第二天就上了一道表章向楚王通報:「蒙鄭君以夏姬室臣,臣不肖,遂不能辭。恐君王見罪,暫適晉國,使齊之事,望君王別遣良臣,死罪!死罪!」

屈巫帶著夏姬投奔晉國的時候,也正是楚莊王派公子嬰齊率兵抄沒屈巫家族之時。夏姬以殘花敗柳之姿,還能使屈巫付出抄家滅族的代價,真是紅顏禍水。她在新婚之夜的枕頭旁套問屈巫,使屈巫下最後的決心,可說心計也是很深的。

4.孟贏,即小說家筆下的無祥公主。紀元前五二六年,熊棄疾派大臣費無極前往秦國為太子迎親。費無極是一個滿肚子壞水小聰明層出不窮的無聊政客,從骨子裡仇視所有美好的東西,當他把孟贏迎接到郢都後,象衛國新台事件的那位使臣一樣在君王面前盛贊孟贏的美麗天下無雙,所不同的是費無極心懷歹意,因為他極力攛掇熊棄疾作「爬灰佬」,把兒媳據為己有。熊棄疾和費無極是一路貨色,君臣二人臭味相投,自然對這個「忠心耿耿」的建議報以熱烈的歡迎,君臣二人開始有步驟地實施這個邪惡的計劃。費無極告訴秦國的護送大臣說,楚王國的風俗,新娘要先到皇宮拜見公婆,然後才可以正式舉行婚禮。於是孟贏進宮,老爹就霸王硬上宮,把兒媳變為妃子,而把一位陪嫁的齊國少女,冒充孟贏嫁給熊建。一年之後,孟贏生下一個兒子熊軫,他就是後來的楚昭王。

因為這件事,平王逼死了伍奢一家,才引出後來伍子胥鞭屍的故事。

❺ 中國古代存在四大美女,那四大名妓分別是誰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中國古代四大名妓 錢塘詩妓蘇小小 蘇小小家先世曾為東晉官,流落到錢塘後靠祖產經營,成了當地較為殷實的商人,她的父母只有她這么個女兒,十分寵愛,因她長的嬌小,所以叫小小。蘇小小十五歲時,父母謝世,於是變賣家產,帶著乳母賈姨移居到城西的西冷橋畔。 她們住在松柏林中的小樓里,每日靠積蓄生活,盡情享受於山水之間。因她玲瓏秀美,氣韻非常,在她的車後總有許多風流倜儻的少年。沒有父母的管束,蘇小小也樂得和文人雅士們來往,常在她的小樓里以詩會友,她的門前總是車來車往,蘇小小成了錢塘一帶有名的詩妓。 有一天蘇小小在遊玩之時碰到了一位俊美的公子--阮籍。兩人一見傾心,阮籍到蘇小小家拜訪,受到美人的禮遇,晚上便同榻而眠。蘇小小從此與阮籍形影不離,每日共同遊山玩水。可是阮籍的父親聽說他在錢塘整日與妓混在一起,非常生氣,把他逼回了建業。蘇小小整日企盼,卻不見情人回來,終於病倒了。 幸好她還不是太死心眼的人,一些可心的文雅公子進屋來,陪蘇小小聊天,她漸漸恢復了車馬盈門的往日生活。 在一個晴朗的秋天,在湖濱她見到一位模樣酷似阮郁的人,卻衣著儉朴,神情沮喪,聞訊後才知此人叫鮑仁,因盤纏不夠而無法趕考。她覺得此人氣宇不凡,必能高中,於是主動提出為提供錢物上的幫助。鮑仁感激不盡,滿懷抱負地奔赴考場。 當時的上江觀察使孟浪因公事來到錢塘,身為官員不好登蘇小小之門,於是派人請她來府中,沒想到蘇小小架子很大,催了幾次方來,孟浪決定難為她一下,於是指著庭外一株梅花讓她做詩,蘇小小從容不迫地信口吟出:梅花雖傲骨,怎敢敵春寒?若更分紅白,還須青眼看!孟浪贊佩不已。 佳人薄命,蘇小小在第二年春天因病而逝。這時鮑仁已金榜題名,出任滑州刺史,赴任時順道經過蘇小小家,卻趕上她的葬禮,鮑仁撫棺大哭,在她墓前立碑曰:錢塘蘇小小之墓。 評論: 雖然蘇小小結交都不是什麼改變歷史的大英雄、或者皇親國戚。但她卻是史書上記載的第一名妓女。而且其初戀情人是歷史有名的放盪文人阮藉。所以她的名妓資格當之無愧。 迷住宋徽宗的李師師 李師師原本是汴京城內經營染房的王寅的女兒,三歲時父親把她寄名佛寺,老僧為她摩頂,她突然大哭。老僧人認為她很象佛門弟子,因為大家管佛門弟子叫「師」,所以她就被叫做李師師。過了一年,父親因罪死在獄中。她又鄰居撫養長大,漸漸出落得花容月貌,皮膚白皙,被經營妓院為業的李媼將她收養,教她琴棋書畫、歌舞侍人。一時間李師師成為汴京名妓,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孫競相爭奪的對象。最後連宋徽宗也聞其名而想一親芳澤。高俅、楊戩自然慫恿宋徽宗,並信誓旦旦地保證不會走漏消息。 一見到李師師,宋徽宗就覺得這些年簡直是白活了。李師師不卑不亢、溫婉靈秀的氣質使宋徽宗如在夢中。李師師與高俅早就相識,見位高權重的高大人竟然對這位陌生的客人畢恭畢敬,心下疑惑,但可以確定這也是得罪不得的達官顯貴,於是殷勤侍奉。 第二天天還沒亮,宋徽宗急忙穿好衣服,與高俅楊戩趕回去上朝。從此宋徽宗對後宮佳麗視若無睹,隔三差五就以體察民情為由,出宮來李師師這里尋歡作樂,有時還叫著大學士王黼同去。李師師漸漸也知道了他的真實身份,萬歲爺駕臨,怎敢不百般奉承!如今的李師師可非往日可比,身份雖然仍是名妓,卻也「名花有主」,有權勢的王公貴族也只能望「師」興嘆。 可是偏有武功員外郎賈奕以前與李師師交情深厚,一日偶遇李師師,便去她家中留宿,酒後不免醋意大發,寫了一首諷刺宋徽宗的詞:閑步小樓前,見個佳人貌似仙;暗想聖情琿似夢,追歡執手,蘭房恣意,一夜說盟言。滿掬沉檀噴瑞煙,報道早朝歸去晚回鑾,留下鮫綃當宿錢。宋徽宗聽說後大怒,差點殺了他,最後還是貶到瓊州做了個參軍。 其實在所有的客人中,李師師最中意的是大才子周邦彥。有一次宋徽宗生病,周邦彥趁著這個空兒前來看望李師師。二人正在敘闊之際,忽報聖駕前來,周邦彥躲避不及,藏在床下。宋徽宗送給李師師一個新鮮的橙子,聊了一會兒就要回宮,李師師假意挽留道:「現已三更,馬滑霜濃,龍體要緊。」而宋徽宗正因為身體沒全好,才不敢留宿,急急走了。 周邦彥酸溜溜地添了一首詞: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指破新橙。錦幃初溫,獸香不斷,相對坐調箏。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豈知宋徽宗痊癒後來李師師這里宴飲,李師師一時忘情把這首詞唱了出來。宋徽宗問是誰做的,李師師隨口說出是周邦彥,話一出口就後悔莫及。宋徽宗立刻明白那天周邦彥也一定在屋內。臉色驟變,過了幾天找借口把周邦彥貶出汴京。 李師師為其送行,並將他譜的一首《蘭陵王》唱給宋徽宗聽:柳蔭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讖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桑條過千尺,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映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剪,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驛,望人在天北凄側。恨堆積,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記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沈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宋徽宗也覺得太過嚴厲了,就又把周邦彥招了回來。 宋徽宗玩物喪志,對邊境上的危機滿不在乎,終於在靖康之難成了俘虜。金軍本想連李師師一起俘虜,但沒有成功。宋朝南渡後,李師師的下落不明,有人說她捐出家產抗金,自己遁入空門。有人說她被金軍掠走,吞金自殺。也有人說她隨便嫁了個商人,後來在錢塘江淹死了。 評論:其實李師師也不是非常出名的妓女,雖然她和宋徽宗有關系,但宋徽宗也是歷史上有名的貪玩皇帝。有幾個妓女相好也不足為奇,妙就妙在李師師被寫進了中國四大名著-水滸里。並在其中擔任及其重要的角色,沒有李師師,宋江也無法被招安,那水滸的後四十回就沒了!^_^ 擊鼓抗金的梁紅玉 梁紅玉生於宋徽宗崇寧元年。原籍池州,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梁紅玉自幼隨侍父兄練就了一身功夫。宋徽宗宣和二年方臘起義,祖父和父親因貽誤戰機被殺,梁紅玉也淪落為京口營妓。朝廷派童貫率軍平定方臘,最後方臘被韓世忠所捉。 平定方臘後,在慶功宴上,韓世忠與梁紅玉初次見面,二人對視生情,終成眷屬。他們相親相愛的生活一直伴隨著戰爭度過。梁紅玉有身孕後留在京城,卻被苗傅和劉正彥扣押,但二人礙於韓世忠的勇猛並不敢難為他們母子。 此時宋高宗沒有行動的自由,隆裕太後和宰相朱勝非密派梁紅玉馳往秀州,催韓世忠前來救助,並封韓世忠為御營平寇左將軍,封梁紅玉為安國夫人。韓世忠很快平定了苗傅等人的叛亂,授武勝軍節度使。 這年冬天,金人再度進犯,從黃州和採石磯兩處渡江,直逼臨安。宋高宗逃至越州。韓世忠留守秀州,建炎四年元宵節金兀術下戰書與韓世忠,約定第二天開戰。韓世忠聽從梁紅玉的計策把宋軍兵分兩路,看中軍搖旗為號,進行包圍截殺。結果金軍大敗。韓世忠放聲高歌:萬里長江,淘不盡壯懷秋色,漫說秦宮漢帳,瑤台銀闕,長劍倚天氛霧外,寶光掛日煙塵側!向星辰拍袖整乾坤,消息歇。龍虎嘯,鳳雲泣,千古恨,憑淮說。對山河耿耿,淚沾襟血。汴水夜吹羌管笛,鸞輿步老遼陽幄。把唾壺擊碎,問蟾蜍,圓何缺? 有奸細向金兀術獻了一計:以土覆船板,以火箭燒毀韓世忠戰船。但韓世忠用梁紅玉的計策以少勝多,圍困敵軍近五十天,使金軍不敢隨便渡江侵犯。 岳飛被害後,韓世忠也被罷去兵權,他索性辭去官職,與梁紅玉白頭偕老度過餘生。 評語:自古名妓都沒有很好的歸宿,就算你在有才也沒用。君看有名的秦淮八艷誰有好的下場。但是梁紅玉卻是異類,她不但嫁了個好丈夫,而且和丈夫白頭偕老。古代名妓都是以文出名,而她卻是以武聞世。所以她可稱為中國第一「武妓」拉! 傾國名姬陳圓圓 陳圓圓本為崑山歌妓,曾寓居過秦淮,由於她色藝超群,更與重大歷史事件相系,所以清人便將她列入了「秦淮八艷」之中,並說她是「前朝金陵倡家女」。 陳圓圓原姓邢,名沅,字圓圓,又字畹芳,幼從養母陳氏,故改姓陳。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艷,能歌善舞,色藝冠時。 崇禎末年,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威震朝廷,崇禎帝日夜不安。外戚嘉定伯周奎欲給帝尋求絕色美女,以舒解皇帝的憂慮之心,遂遺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覓艷。田畹尋得陳圓圓後,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占為己有。 不久李自成的隊伍逼近京師,崇禎帝急召吳三桂鎮山海關。田畹對農民起義軍整日憂心惶惶,便設盛筵為吳三桂餞行,圓圓率歌隊進廳堂表演。吳三桂見圓圓後,神馳心盪,高興得摟著圓圓陪酒。酒過三巡警報突起,田畹恐惶地上前對吳曰:「寇至,將若何?」吳三桂說:「能以圓圓見贈,吾首先保護君家無恙。」未等田畹回答,吳三桂即帶圓圓拜辭。 吳三桂在其督理御營的父親勸說下,將圓圓留在京城府中,以防同行招惹是非讓皇帝知道。 李自成打進北京後,吳三桂的父親投降了起義軍,陳圓圓被李之部下所掠。當吳三桂答應投降李自成時,聞圓圓已被李之部將所佔,沖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為?」遂投降了清軍與農民軍開戰。這就是吳梅村在《圓圓曲》中所曰:「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 李自成戰敗後,將吳之父及家中38口全部殺死,然後棄京出走。吳三桂抱著殺父奪妻之仇,晝夜追殺農民軍到山西。此時吳的部將在京城搜尋到陳圓圓,飛騎傳送,自引吳三桂帶著陳圓圓由秦入蜀,然後獨占雲南。 順治中,吳氏進爵雲南王,欲將圓圓立為正妃,圓圓託故辭退,吳三桂別娶。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對吳的愛姬多加陷害冤殺,圓圓遂獨居別院。圓圓失寵後對吳漸漸離心,吳曾陰謀殺她,圓圓得悉後,遂乞削發為尼,從此在五華山華國寺長齋綉佛。 後來吳三桂在雲南宣布獨立,康熙帝出兵雲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吳三桂死後,陳圓圓亦自沉於寺外蓮花池,死後葬於池側。直至清末,寺中還藏有陳圓圓小影二幀,池畔留有石刻詩。

❻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中"羞花"是指誰

歷史上享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美譽的四位美女,分別是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 。在這四個人當中西施的結局應該是最好的。

西施具體生卒年不詳,她原本是春秋時期越國美女,自幼跟隨母浣紗江邊。在越王勾踐對吳國戰爭中失利後,就將西施和鄭旦這兩位美女送給了吳王。等到吳王沉迷酒色當中後,勾踐卧薪嘗膽多年,最終成功滅掉吳國。就在勾踐滅掉吳國後,西施跟隨范蠡泛五湖而去,過起了逍遙自在的生活。和其她三位古代美女相比,她還是比較幸運的。

❼ 李白一輩子沒怎麼工作過,整日里花天酒地,他的錢是從哪來的

在我們中華民族5000年的歷史文化長河之中,總有那麼一些人,會因其出眾的才華而被後人們所銘記。無論是才貌出眾的古代四大美女,又或是征戰沙場,斬殺敵將無數的名將趙雲,又或者是奇謀妙計連出不斷的諸葛亮,都是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歷史人物,而有這樣一個人物,他既沒有經驗的樣貌,也沒有無雙的武功,更沒有令人嘆服的奇謀妙計,但他卻被人們一直所銘記著,沒有人能夠忘記他,他就是著名的詩仙李白。

第三個金錢的來源就是來自皇帝的賞賜。當時的李白由於自己才情豪放詩文生動,成功吸引了當時唐玄宗的注目,使得玄宗對其頗為欣賞,還封他做過代趙翰林,然而,官場的生活並沒有李白想像的那麼美好,由於他的豪放不羈與天生傲骨,是他得罪了許多的人,最後不得不辭官歸鄉,而在他辭官之時,唐玄宗也賞賜他一大筆錢,這也使得他之後並不為錢發愁。
以上就是小編對李白錢財來源所知道的,大家對於李白還知道哪些事情呢?

❽ 古代四大美女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為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享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四大美女排法為:西施居首,王昭君次之,貂蟬再次,楊玉環為末。

西施

楊玉環與西施、王昭君、貂蟬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楊玉環(公元719-756年):號太真,蒲州永樂人(今山西永濟),唐玄宗李隆基的貴妃。楊氏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唐代宮廷音樂家、歌舞家,其音樂才華在歷代後妃中鮮見。開元七年719年農歷六月初一生於華陰,弘農楊氏(曾祖父楊汪是隋朝的上柱國、吏部尚書,唐初被李世民所殺,父楊玄琰,是蜀州司戶,叔父楊玄珪曾任河南府土曹,楊玉環的童年是在四川度過的,10歲左右,父親去世,她寄養在洛陽的三叔楊玄珪家。

開元二十二年七月,(734年).唐玄宗的女兒咸宜公主在洛陽舉行婚禮,楊玉環也應邀參加。咸宜公主之胞弟壽王李瑁對楊玉環一見鍾情,唐玄宗在武惠妃的要求下當年就下詔冊立她為壽王妃。婚後,兩人甜蜜異常.後又受令出家,天寶四載(745年),楊氏正式被玄宗冊封為貴妃。天寶十五載(755年),安祿山發動叛亂,玄宗西逃四川,楊氏在陝西興平馬嵬驛死於亂軍之中,葬於馬嵬坡。

玉環羞花

傳說楊玉環初入宮時,因見不到君王而終日愁眉不展。有一次,她和宮女們一起到宮苑賞花,無意中碰著了含羞草,草的葉子立即卷了起來。宮女們說這是楊玉環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慚形穢,羞得抬不起頭來。唐玄宗聽說宮中有個「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見,封為貴妃。從此以後,「羞花」也就成了楊貴妃的雅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