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清朝第一美女為何懸梁自盡叫什麼
在崔玉貴的協助下,珍妃跳井自殺! 3.還有一種說法,珍妃之死咎由自取。 這是清朝名流商衍瀛在《珍妃其人》中的記載:說珍妃依恃皇寵,生活奢侈,揮霍無度,
❷ 清朝第一美女懸梁自盡的是誰
據當時的宮女回憶,四格格是當時宮中公認的最美美女。回顧慈禧的老照片中,除了太監和宮女。照片上最多的就是慈禧最喜愛的這位四格格。四格格是慶親王奕劻的女兒,身為慶親王的女兒。從小就接受過培養。她端莊美麗大方過人並且十分的聰明。不論是行為舉止還是談吐上都是十分優秀,所以在當時四格格十分受慈禧的喜歡。常常把她留在身邊。 身為晚晴第一美女四格格有過一段婚姻生活。她嫁給了當時直隸總督裕祿的兒子。夫妻間不論是感情上還是生活上都十分的美好。唯一遺憾的是他們沒有留下後代。主要的原因還是由於慈禧特別喜愛四格格經常留她在身邊陪她聊天解悶,所以四格格常常回不了家。通常都是在宮里。因此四格格雖然結了婚,但是很少有機會和自己的丈夫見面,四格格的丈夫對此也是無可奈何。因為在當時沒有人能夠不聽從慈禧的安排。沒過幾年四格格的丈夫就去世了。即使在當時四格格想要回去參加自己丈夫的葬禮都被慈禧一口拒絕。因為當時的慈禧愛上了拍照而慈禧最為喜愛的四格格自然被要求時刻陪在身邊。
❸ 考古發現了哪些古代未腐美女屍體
探險家覺得最美的女人——「小河公主」
1934年,新疆小河墓地發現,年代比1980年發現的「樓蘭女」更早。發現者是中瑞聯合科學考察團的瑞典學者貝格曼,貝格曼驚訝於其美貌,在《考古探險筆記》稱是「一個美麗的她」:「一具女性木乃伊面部那神聖端莊的表情永遠無法令人忘懷!她有高貴的衣著,中間分縫的黑色長發上面冠以一頂具有紅色帽帶的黃色尖頂氈帽,雙目微合,好似剛剛入睡一般。漂亮的鷹鉤鼻、微張的薄嘴唇與微露的牙齒,為後人留下了一個永恆的微笑。後由中國刑警學院教授趙成文復原,基本上體現了小河公主生前的面貌。
因為在一個被命名為小河的地方被發現而得名
在他們的最後睡眠中,一切都忠實地匯入了死亡。親屬們為他們准備了陰間的給養和維持以往人間生活的一切象徵性物品。數不盡的風暴在他們頭上呼嘯,在寧靜的夜幕下,永恆的星河就高高懸掛於頭頂,每一個夏季,火一樣燃燒的太陽都會照射在他們的軀體上,他們如此幸運地得以長時間擁有著一個和平的安息地,直到某一天,有陌生人來到這里,才攪擾了他們不醒的長眠——就為了發現一些未知的東西,為了揭開在這塊孤寂的中亞大地上保持了如此長久時間而漸漸被人們遺忘的疑謎。——貝格曼
最典型的新疆美女——「樓蘭女」
1980年在新疆樓蘭地區出土,距今約3800多年,發現時已成一具木乃伊,與馬王堆辛追屍體明顯不同,屬典型干屍。屍體保存完好,發現時臉面清秀,臉龐瘦削,尖尖的下頜,深目微閉,直而尖的鼻子,薄薄的嘴唇。古屍皮膚、指甲、毛發都保存完好,皮膚呈褐色,頭發是黃褐色,蓬鬆地散披到肩上,屍具有古代雅利安人種的特徵,應是中國古代一位少數民族婦女,死亡年齡在45歲左右,身長約有1.57米。此女雖然已近中年,但僅從木乃伊來看,也可知道她生前很漂亮,是一位典型的新疆美女。後中國刑警學院教授趙成文對其人相貌進行復原。
在一個百歲羅布老人的指引下,證實這是一個已成為廢墟的羅布人的村莊。 小河也許是一個樓蘭古遺址———古城居民們的公共墓地。經過近百年來探險家、考古家們的忙碌,已在羅布荒漠發現了許多大規模的墓葬及隨葬物品。那麼,在沉寂了千年的樓蘭荒漠里,會不會隱藏著類似秦始皇陵兵馬俑那樣世間少有的曠世傑作或未被發現的奇跡?
最甜美的女人——「蘇北女」
2002年在連雲港海州區雙龍漢墓內發掘出土,距今2000多年。結構為一穴兩槨四棺墓,其中3號棺內古屍保存完好,為繼湖南馬王堆古屍後發現的又一極具考古和人類學研究價值的女屍。特別是蘇北地區發現,更是罕見。屍身長1.58米,年齡在50歲左右。據棺內隨葬的一枚龜鈕青銅印章,知其生前名「凌惠平」。中國刑警學院教授趙成文將其相貌進行復原後,人們發現凌惠平是個小圓臉,在復原女中年輕時長相最為甜美。她生前應該是賢惠的「蘇北女」,因為在漢代出土地一帶屬於東海郡,又稱「東海女」。
最端莊的女人——漢王後
2000年8月在北京北京市石景山區老山發現。奇怪的是,出土的屍架竟然沒有雙腳,骨架右側肋骨部位有珍珠花,古屍小腿末端部位有玉牙壁,腰部的玉帶勾也小巧玲瓏,由此推測該古屍為一女性。此墓早就被盜墓賊光顧了,能證明墓主身份的文物沒有發現。但綜合各方面情況,較有說法的觀點是,老山漢墓可能是西漢晚期廣陽穆王劉舜王後的墓,距今也2000年了。這漢王後到底長得啥模樣?後由吉林大學人類學專家對其進行了三維人像復原。從復原圖看,此女端莊大方,是一個大臉美女,還真頗有王後的華貴氣質和富貴五官。
最具有經典東方臉蛋的女人——「明王妃」
2001年12月在南昌北郊華東交通大學一建築工地發現。該墓距地面八米,外圍是白色的三合土,其次為墓磚,在墓磚和棺木之間是厚15至30厘米的松香。楠木棺內,盛裝裹體,屍體被絲織品包裹,第一層有5個節扣,第二層有12個節扣。解開三層屍布後真容露出:是一位穿戴華麗,黑發細眉,膚色如常的女屍,保存十分完好。從考古發現來看,此為明代寧王王妃墓。女屍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媳婦,即靖王朱奠培第四夫人吳氏的遺體。中國刑警學院教授趙成文運用高科技手段,成功將一明代王妃的頭像進行復原,從復原圖可以看出,明王妃是最典型的具有的鴨蛋形臉龐的東方美女。(風水www.azg168.cn)
身份最神秘的女人——「香妃」
2001年1月安徽省碭山縣城西關梨苑小區建商業住宅樓挖地基時發現。發現時栩栩如生,等考古人員知道時,屍體早風化變形了。據說棺木剛打開的,散發撲鼻香味,好幾米外都能聞到。考古人員她穿著帶有麒麟補子的服裝下葬,並且服裝織物的紋樣中還帶有大量的龍、鳳這些象徵著皇權的圖案。這不會是一般人家的女子,應該是貴夫人,有人誤傳其是乾隆寵妃——香妃。更神秘的是她是非正常死亡,脖子上有一個T字形利刀切口,疑是被賜死。後有學者分析她是清一品誥命夫人,切口是屍體出被發現後,有人試圖撬嘴割喉所致。但她的真實身份和死因到底是什麼,成迷,最神秘了。
❹ 清朝第一美女干屍景區在哪裡
清朝第一美女干屍景區在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扎龍濕地保護區。
黑龍江齊齊哈爾市有個扎龍濕地保護區。當時有個農民在保護區附近挖土,挖著挖著感覺碰到了什麼東西,一直挖不下去。他叫了幾個朋友一起動手,想看看下面到底是什麼東西。可挖開後卻傻眼了,原來是一座古人的墓葬。於是他立刻撥打了當地文物局的電話。
發現
發掘現場共有三口棺材擺在墓穴內,讓人驚訝的是,中間的棺材裡有一具保存尚為完好的干屍。據目擊者劉先生說,而另外兩口棺材內則是兩具骨架,位於最西邊的棺材木板為兩層。
墓坑佔地約20平方米,離地約2米深,所處工地以前是耕地,現場未發現墓碑,但挖出了很多銅錢。
❺ 清朝女干屍金縷玉衣在哪傅物館
清朝沒有穿著金縷玉衣的女干屍出土,
金縷玉衣是漢朝的葬制,在三國時被曹丕給廢除了。
漢代規定只有皇帝死後才能穿用金縷玉衣;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死後穿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死後只能穿銅縷玉衣。所以不可能出現穿金縷玉衣的女性。
❻ 清朝第一美女干屍景區在哪裡
摘要 當地的考古專家到來後,立刻對古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專家們通過仔細的觀察發現,這里的墓室已經被盜,但墓主的棺槨卻保存完好。一點也沒有被撬過的痕跡。為了弄清墓主人的身份信息,專家們決定打開棺槨,看看裡面是否有重要的身份憑證。可等他們剛打開棺蓋看了一眼後,就嚇得雙腿發軟,立刻叫停了相關的考古工作。
❼ 石景山干屍龍袍之謎的官方解釋是什麼
由於龍袍干屍存在種種矛盾,造成了對這位干屍的身份無法判定。不過這名干屍既然身著一套龍袍,陪葬一套龍袍,外著一品武官的麒麟補服。從服飾而言,就不可能是御賜龍袍這么簡單。御賜的龍袍只有一件,不可能出現兩套。其中身著的那套居然是皇帝的禮服,那是更不可能賜予臣子的。
筆者認為這名龍袍干屍最大的可能身份是被康熙皇帝廢黜的太子————愛新覺羅·胤礽,理由如下:
一、年齡:專家復原後判斷屍體死亡年齡為50歲左右,胤礽生於康熙十三年,於雍正二年十二月病死(史料記載),時年51歲。屍體隨葬的康熙通寶恰好說明了雍正二年時雍正錢幣尚未完全普及,也說明了對其父親康熙皇帝的懷念;
二、名字:可以猜測為胤礽在康熙十四年和康熙四十八年兩次被冊立為太子,又兩次被廢黜。禁固在咸安宮內的胤礽郁悶交加,自暴自棄,因而自名為「黃拙吾」 ,「黃」隱喻為「皇」,「拙」隱喻為「黜」,「皇黜吾」就是「被皇帝廢黜了的我」或是「我已經被廢黜了當皇帝的資格」;
三、龍袍:胤礽是最被康熙寵愛的兒子,在一歲半的時候就已經被冊立為太子,成為大清帝國的繼承人,然而由於他屢屢犯錯,直至第二次被廢前預謀逼康熙下台讓位,徹底讓康熙對他失去了信心。不過被廢前的太子在被冊立為太子之時就已經製作好了龍袍,隨時預備在皇帝出現意外駕崩後立即登基。況且在雍正看來,這位不爭氣的哥哥畢竟也算是一位預備皇帝,是把帝位最終讓給他胤禛的人,因此在死後下葬穿著和陪葬龍袍並不是什麼大逆不道的事情,順便也可以體現雍正皇帝的親情觀念和大度之心;
四、武服:干屍最外層罩著的一品武將的朝服並不稀奇,畢竟胤礽是曾經的太子,被廢黜後沒有任何頭銜,連理密親王的頭銜都是雍正在其死後追封的。胤礽的屍體不能直接穿著龍袍下葬,又沒有任何王爺的頭銜,所以只好在外面套上一件武將的補服用於遮蓋。
五、發型:胤礽畢竟是被廢黜的太子,康熙活著的時候就已經徹底失去了皇帝的寵愛,雍正登基後更是一個廢物,所以自然沒人理會他。從專家的判斷上,道教在清朝康熙年間和雍正年間比較興盛,因此可以推定這位被廢黜了的太子在沒有事情可做、也沒有任何希望之時就將自己的希望寄託在修道成仙上,一個已經成為「死狗」的前太子把自己打扮成一位道士的模樣,蓄發挽髻的修煉也是無傷大清帝國臉面的;
六、葬地:干屍的葬地在石景山,而史料中記載胤礽的葬地在黃花山。按照中國傳統喪葬習俗,死人是應入祖墳埋葬的。但胤礽畢竟是曾經預謀「逼宮」而被廢黜的太子,被廢後不是親王又沒有封地,在傳統觀念中有「弒父」的嫌疑,不孝不忠不仁不義,所以即便他死了,處境依然很尷尬。北京畢竟是京城所在,雍正皇帝總不至於把這個不爭氣的哥哥扔到安徽去埋了,因而埋葬在北京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七、朝珠:東珠朝珠,陪葬有一串東珠朝珠,這個信息非同小可,想當初和珅如此的寵臣,還因為「私藏東珠」而獲罪,說明近臣是無法得到東珠賞賜的。清朝規定有三種人可以用東珠,第一,皇帝,第二皇後,第三皇帝直系親屬。 所以從側面也印證了墓主人就應該是皇親國戚。
另一個
2006年5月北京石景山建築施工地現場挖掘出一具清朝干屍靈柩,這具干屍身著一品武官服,而官服內部著蟒袍並隨葬有皇袍。棺頭上文字說明「皇清誥授中憲大夫拙吾黃公之靈柩」。有關方面的解釋是:清朝文官,中憲大夫黃拙吾,生於明朝末年,清朝為官。由於工作有建樹,曾獲蟒袍和皇袍作為賞賜。死後為滿足其心願,留有明代發髻。然而筆者在對其進一步分析之後發現,這具干屍是被精心編碼的。它在透露此人的身份和發生了什麼。經嘗試性解碼,筆者發現此人極有可能就是身份非常顯赫的清世祖順治皇帝!在他身上筆者看到了發生在300多年之前的離奇的事件。這個出土的清代干屍曝露出重多的疑點:北京出土干屍;棺頭文字所描繪的身份與干屍的官服不符;身裹蟒袍及隨葬有皇袍;「明朝發髻」;歷史文件記錄中並無此人;棺頭文字中死者姓名不盡情理。這具干屍似乎在隱藏什麼,似乎又在告訴我們什麼。作者注意到棺頭文字中出現有「黃公」二字,聯想到皇公二字的可能性(身著蟒袍和隨葬的皇袍)。因此,文章認為「拙吾」及「中憲大夫」都有可能給出關於「龍袍干屍」的重要的信息。 棺頭文字「中憲大夫拙吾黃公」的嘗試性解碼正是由於這具干屍所曝露出眾多的疑點(或者矛盾),促使作者產生對其進行進一步研究的興趣。我們假定:
棺頭文字有意暗藏謎底以透露真實身份;
蟒袍和皇袍的真實性;
對死者年代預估是真實的;
干屍發式反映死者生前的囚徒生涯
本文是基於上述的假定所作的判斷。以下三點,使筆者確信這具干屍是
清代的一個皇帝。
1)在「皇清誥授」下身著蟒袍和隨葬皇袍;
2)棺頭文字中亦有皇公(黃公)二字;
3)對「中憲大夫」的解碼中顯示,棺頭文字意欲顯示死者「內有皇服」。
文章對「中憲大夫」四個字進行了嘗試性解碼。將「中憲大夫」讀作「中現大服」(註:這里的「憲」被譯成"現"的字,"夫"的讀音有二聲,與"服"字讀音相同."大服"指的是帝王的服裝-龍袍)。「中現大服」應是"衣服內部包有"大 "服.正好就是我們所看到的蟒袍和龍袍.棺頭文字為什麼非要強調這些哪?服裝對此人是非常重要的,那是地位的象徵!
以下三點使筆者確信這就是歷史上離奇消失的
清世祖順治皇帝。
1)干屍的年代(隨葬銅幣)
2)歷史上順治皇帝的離奇失蹤
3)對棺頭表徵身份文字的解碼中顯示:順治皇公
"拙吾」二字在棺頭文字的位置,是顯示死者的身份。「拙」字的含義是笨拙,愚笨,而「吾」的一個含義就是防禦。因而,"拙吾"的含義就是拙劣防禦。那麼不完善的防禦其結果是什麼哪?敗退。而"順"的一個含義就是"退"(參閱康熙字典:順,退也。)拙吾"則"順至 " 。"順至"與"順治"同音.因此「拙吾」指的就是「順治". 黃公沒有什麼特別的說明,很明顯就是皇公。這樣看來棺頭文字實際上是一個謎語。作者給出棺頭文字一個整體解釋:
皇清誥授內現皇服順治皇公之靈柩
上面的猜測是可以理解的,棺頭文字意欲給出死者身份又不一目瞭然,這種使用假籍之字的辦法是實用的。尤其是當我們逐漸了解到了三百多年以前所發生的事情,我們就會明白順治皇帝的靈柩為什麼會被如此處理了。
明朝發髻的詮釋
明朝發髻的出現又給這位「皇袍干屍」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著清皇服卻留有明朝發髻!這個解釋本身就是個矛盾!一個被皇清誥授身著蟒袍的國家要員,竟作有復辟的夢。作者對此提出了本文一個基本假想:
死者生前是一個囚徒!
「明朝發髻」實際上是囚徒的發式.就是說自順治消失之後,他一直是一個囚徒!是一個被嚴密看管的犯人!為什麼會是這樣哪?以下三點理由使筆者確信:
孝庄發動了後宮政變,廢黜了順治皇帝
1)北京石景山發現的「順治」干屍
2)死者生前被囚禁
3)身穿蟒袍和隨葬有皇袍(穿蟒袍而內含皇袍,有被廢黜之意)
我們回顧順治皇帝的突然神秘消失:患天花突然駕崩;死亡過程的草草描述;奇怪的遺詔;關於孝陵的說明;順治的貼身太監被處死;孝庄死後37年沒下葬,最後陵寢被擱置在了清皇陵的風水牆之外。所有這些都可以被文章的這一結論所覆蓋。
干屍和一品武官服的信息
干屍在北京的出現其自身就是一個迷!北京從來就沒有出現過一具干屍,就是說北京的氣候條件沒有使屍體變成干屍的條件。順治皇帝也不例外!但是我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這具干屍!本文認為:
這具干屍產生於北京之外!
就是說,此人在去世之後已經變成了干屍(那應該是一個氣候乾燥,人煙稀少的地方),後來由於需要又將干屍運回北京下葬!干屍是被從很遠的地方運回北京的。文章認為,石景山墓地不應是他的最後下葬地點,而是等待時機,將它遷移到已經被認為是他下葬的地方-孝陵。這具干屍及其靈柩是被精心編碼的。這身一品武官官服的外衣是在告訴我們:死者生前曾經由朝廷特設的一品武官及其軍隊來特別看守的。同時文章確信,這具干屍所給出的信息遠不止這些!
恢復場景
作者將這具黃袍干屍看作是世祖章皇帝順治,葬地是石景山墓地而沒有在孝陵;留有囚犯發式;干屍;隱藏身份的棺頭文字;結合歷史上他的突然失蹤,孝陵的內部無財寶的說明,孝庄的陵墓謎團,嘗試著構圖三百多年前所發生的這樁離奇事件的歷史片斷。順治十八年辛丑(1661)年正月初四,這是一個絕佳的時刻。皇家內外正在熱鬧非凡准備著正月初五這個重要節日。大臣不用上朝,可以很自然地支走服侍人員(包括太監和奴婢)。與順治獨處。支走順治皇帝的貼身太監之後,孝庄與其近身太監及女侍(預謀已久)一同將順治用葯酒灌倒,並在第三天(正月初七)製造了順治駕崩的彌天大謊。廢除順治帝的理由已經在所謂的「順治遺詔」中列出(這顯然是與母子之間的治國政治觀念的分歧有關)。太子玄燁繼位,就是後來的康熙帝。同時由於順治皇帝是孝庄的親子,沒有被處死,而是被秘密押往別處(氣候條件可以形成干屍,但這顯然不是目的),進行嚴密的看管。完全使其失去自由。在什麼地方最合適那?一種可能就是留在深宮,令專人看管,但是不安全。另一種可能就是將人流放至人煙稀少,並且操完全不同語言的地方。因為萬一走失消息,國家穩定就會被動搖。干屍的出現告訴我們,那是後者。(這或許依據對干屍的物理檢測可以找到這個地方!) 孝庄死後,康熙帝按照孝庄的遺願,並沒有立即安葬祖母,等待著一同處理正在被看押的前皇帝。因此暫葬在遵化的清東陵外附近(等待順治皇帝一同葬於清東陵,這一呆就是37年)。可是當順治皇帝死後,康熙又面臨著棘手的問題:順治帝是他的親生父親,是他在位時繼承的皇位。歷史上看順治皇帝並沒有犯可以被廢除的錯誤(孝陵的功德碑,就是後來以康熙的名義所立,完全肯定了順治皇帝在歷史上的功績),卻將他關押餘生。孝庄的行為實屬大逆不道。康熙在處理此事時,無法面對大臣,自己的皇子們,無法面對世人。在他撒手人寰之前,一直沒有辦法完成他和祖母的心願。因此作者認為,順治靈柩應該是在康熙皇帝臨終前被運回北京的,旨在康熙死後由其繼承人一並公開這段歷史,處理後來的事宜。康熙帝只是暫時簡單地掩埋了順治帝的靈柩,等待日後真相大白。這事顯然落到了雍正皇帝身上。可是雍正皇帝依然遇到了他父親同樣的問題:祖母犯有滅九族之罪,直接殃及到他皇位的合法性。祖父皇位被廢棄,僅僅是由於母子之間的觀念不同!國家命運曾經決定於一個後宮的女人!這一段清宮密史是無法再見天日的.無奈,只能草草安葬了孝庄皇太後,將其限制在清東陵的風水牆之外,(一是懲罰,二是在牆外陪同順治)。草草下葬孝庄,意味著完全放棄順治的後事。同時也說明雍正皇帝完全了解真相,而不願承擔由此產生的後果。筆者同時認為干屍的最後下葬應是在雍正年間,而不是在康熙年間!理由是: 孝庄陵墓的沒最後下葬,說明康熙有意要解決順治的"復陵"之事,否則孝庄靈柩應該早已下葬.既然要同孝庄一起下葬,只要選擇適當的時機,向世人說明發生了什麼,再將順治遷回孝陵即可,沒有必要對屍體進行如此處理。孝庄靈柩的最後下葬,同時就是順治皇帝被遷回孝陵(「龍袍干屍」完全確定了孝庄陵寢的走向)。然而雍正草草下葬孝庄,以及三百多年之後發現的順治靈柩,連同留給後人的這些可以被一條線索聯系的眾多疑雲,說明雍正皇帝完全了解真相,並徹底放棄對順治的「復陵」。他把這個棘手事情交給了後人.因為這是一具被精心編碼的干屍!用它獨特的碼制,在這具龍袍干屍上編匯了這一鮮為人知的歷史片段.至此筆者粗線條地勾畫出了發生在清朝初期的重要事件,大體上給出了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疑團的合理解釋。無疑這將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重要的歷史事件之一。感謝大自然留給我們保存了完整的「龍袍干屍」順治皇帝,近乎於完整的歷史情節。
❽ 中國最早的女干屍是哪一位
是「樓蘭美女」。穆舜英等考古專家於1980年4月在羅布泊北端鐵板河附近發現的一具女性古代干屍頗為有名。它就是因其體型優美、長發披肩、容貌超群而在後來揚名中外的「樓蘭美女」。「樓蘭美女」是迄今為止新疆出土古屍年代最早的一具,距今約有4000年歷史。眼大窩深、鼻樑高窄、下巴尖翹的「樓蘭美女」具有鮮明的歐羅巴人種特徵。
❾ 樓蘭的歷史
1901年3月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維吾爾向導奧爾得克的幫助下發現了樓蘭古城,從挖掘出上的佉盧文簡牘「kroraina」一詞推定古城原名樓蘭。
歷史上,樓蘭是西漢時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張騫通西域後,樓蘭成為東西方交通的重要孔道。魏晉之時,西域長史駐樓蘭城,使之成為西域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古絲綢之路南、北兩道早些時候就從樓蘭分道。樓蘭城作為亞洲腹部的交通樞紐城鎮,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過重要作用。漢朝、匈奴和周圍一些游牧民族國家經常為爭奪樓蘭進行大規模戰爭。
樓蘭被人們稱為「一塊緊張的世界史的紀念碑」。曾盛極一時的西域重鎮在公元3世紀後迅速地悄然退出歷史舞台,直到一千七百年後的今天,還保持著她「謝幕」時的姿態,令人恍忽覺得歷史就發生在昨天,這一切至今還是個沒有真正揭開的謎底。到了唐代,「樓蘭」就幾乎成了邊遠的代名詞。李白的《塞下曲》中就有「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的詩句。
樓蘭王國的歷史還遠不是一個樓蘭古城所能揭開的。根據孔雀河故道下游太陽墓地和小河 5號墓地出土的干屍,考古專家向人們揭示了樓蘭的歷史:上溯4000年左右的一段時期,樓蘭地區生活著一支以游牧為生的金發碧眼的原始歐洲人種,他們留下幾具干屍,就神秘地走了。
其後的2000多年,樓蘭找不到一絲痕跡,史書中也沒有半點墨跡。漢一晉時期,樓蘭地區出現了蒙古人。這時的樓蘭演繹出農業文明,並以其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理位置,傳遞著東西方文明。而在晉代之後的1500年,樓蘭再次消失得無影無蹤,直到100年前,人們才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東緣,偶然看見了樓蘭殘破的城牆和佛塔。
有的學者認為:斯文·赫定發現的這個樓蘭古城既不是早期樓蘭王國的都城,更不是樓蘭改國名為鄯善後的國都(扌於)泥城,因為樓蘭古城碳 14測定的年代不早於東漢。斯坦因在黃文弼發現的土垠遺址西南不遠處發現了一座漢代古城(編號LE城),新疆考古研究所稱其「方城」,位於羅布泊北岸之西,鐵板河末流的河網地帶,「方城」距離樓蘭古城24公里,北京大學林梅村教授認為這是早期的樓蘭都城。
當時的樓蘭王國還是羅布泊附近一個半耕半牧的弱小國家,絲綢之路開通後,樓蘭成為中西交通的樞紐。由於樓蘭王安歸與匈奴勾結,不斷地在絲綢之路上劫殺漢使,漢朝大將軍霍光便派傅介子前往西域刺殺安歸。傅介子帶著刺客來到樓蘭,假稱要賞賜安歸金幣。安歸大喜,應邀與傅介子一起飲酒,傅介子有意灌醉安歸,將其扶到屏風後,命兩名刺客殺了安歸。左右王公貴族見狀紛紛逃散。傅介子立即召告樓蘭國民:「安歸王對漢朝犯下了死罪,天子派我來殺掉他,現在漢朝的部隊已趕到,改立在長安納為人質的安歸的弟弟尉屠焉為新國王。」傅介子斬下安歸的首級,派快馬送回長安,懸於長安未央宮北門下示眾。
平定樓蘭之亂後,漢昭帝即詔立尉屠焉為新王,並改樓蘭國名為鄯善,授予國印,賜宮女為妻及大批車馬和輜重。行別時尉屠焉對漢昭帝說:「我長期在長安居住,現在回去當國王,孤身一人,恐難服眾。而且前王子尚在,回去後恐被其仇殺。樓蘭國中有伊循城,那是一塊富饒美麗的綠洲,天子可派一名將領率部隊到那裡屯田積谷,也使臣有所依靠。」
於是漢朝即派一名司馬,帶兵40人隨尉屠焉一起回西域。尉屠焉繼位後,於公元前77年將國都從羅布泊北岸的樓蘭故都(方城)遷到(扌於)泥城(今若羌縣城),漢朝在(扌於)泥城以東的伊循城(36團米蘭遺址)也設立了伊循都尉。此後樓蘭故都沒有再發展,估計只有原王室貴族仍居住在這里,從2003年樓蘭貴族墓的發掘,也說明了這一點。
東漢時期,班超的兒子班勇繼承父業任西域都護,派手下索勵率酒泉、敦煌兵千人到羅布泊屯田造房,並召集鄯善、焉耆、龜茲等國士兵各一千人在孔雀河下游攔河築壩,引水開荒,積粟百萬。由於孔雀河被攔,導至下游樓蘭故都水源斷絕而廢棄。屯田士卒在羅布泊西岸起「白屋」,建新城,逐漸形成了今天可看見的有「三間房」的樓蘭古城,並將此發展成為西域長史府治所。
2003年3月19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樓蘭考古隊在對樓蘭被盜墓葬進行清理時,發現了墓室中的壁畫。這座墓葬距LE方城約4公里,距離樓蘭古城24公里。墓室規模較大,前後室均繪壁畫,前室東壁所繪身著華麗服裝的男女人物形像,是墓主人高貴身份的顯示。專家否定了這是樓蘭「王陵」的說法,推測其為3世紀前後「城內一個貴族家族的合葬墓。
說法一:樓蘭消失於戰爭,公元五世紀後,樓蘭王國開始衰弱,北方強國入侵,樓蘭城破,後被遺棄。
說法二:樓蘭敗於乾旱缺水,生態惡化,上遊河水被截後改道,人們不得不離開樓蘭。樓蘭曾頒布過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環境保護法律。
說法三: 樓蘭的消失與羅布泊的南北游移有關, 斯文·赫定認為,羅布泊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左右。3000多年前有一支歐洲人種部落生活在樓蘭地區,1500多年前樓蘭再次進入繁榮時代,這都和羅布泊游移有直接關系。
說法四:樓蘭消失與絲綢之路北道的開辟有關。經過哈密(伊吾)、吐魯番的絲綢之路北道開通後,經過樓蘭的絲綢之路沙漠道被廢棄,樓蘭也隨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輝。
說法五:樓蘭被瘟疫疾病毀滅。一場從外地傳來的瘟疫,奪去了樓蘭城內十之八九居民的生命,僥倖存活的人紛紛逃離樓蘭,遠避他鄉。
說法六:樓蘭被生物入侵打敗。一種從兩河流域傳入的螻蛄昆蟲,在樓蘭沒有天敵,生活在土中,能以樓蘭地區的白膏泥土為生,成群結隊地進入居民屋中,人們無法消滅它們,只得棄城而去。
參考資料:
http://kroraina.blogchina.com/2528612.html
樓蘭古城遺址
位於若羌縣東北部孔雀河下游三角洲南部,羅布泊西北岸,距庫爾勒市340公里。樓蘭古城形成於兩漢,是漢代通西域南路必經之地,在東西文化交流上曾起過重要作用,後被沙漠埋沒,有「沙漠中的龐貝」之稱。樓蘭古城遺址有4條乾涸的河床,遺址坐落在第四條大河床的兩條分叉之間。周圍是高低不平的雅丹地形,城牆遺址混雜於風蝕台地中。城周方形:316米,總面積10.82萬平方米。城內以古水道為軸線分為兩區,一為東北區,殘存遺跡較少,主要有佛塔及其附近建築;一為西南區,有三間房遺址及一些小院落。佛塔殘高10.4米,塔身用土坯、糯米漿、柳條砌築,是全城最高大的建築物。城西南住房已塌,牆壁大多用兩排紅柳、中間夾泥,以葦繩扎固外面抹泥築成,屋頂亦用類似材料修築。城中自西北向東南穿越而過的古水道,是研究古樓蘭城內水源的重要材料,城北約四五公里處有一座古塔,已風蝕。城周圍還有一些佛寺、烽燧等遺址、遺跡和古墓。出土有漢五株錢、貴霜王國的錢幣、唐代錢幣、漢文和怯盧文殘簡,絲毛織品殘件,漆、木、玉、銅器、料珠、金銀戒指、耳環及玻璃器皿碎片等文物,對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我國邊疆與內地的歷史聯系等均有價值。
俯瞰樓蘭古城,城中東北角有一座烽燧,雖然經過歷代不同時期的補修,但依然從它身上可以看出是最早漢代建築的風格。
烽燧的西南是「三間房」遺址。這座100的平方米的房屋,建築在一塊高台上,三間房正中的一間要比東西兩間顯得寬大,本世紀初,斯文.赫定曾在東面一間房內發掘出大量的文書木簡。從三間房西廂房殘存的大木框架推測,這里昔日曾是城中屯田官署所在地。 繼續向西,是一處大宅院。院內,南北各有三間橫行排列的房屋。在古城中,這座院落的建築也是比較排場的。相形之下,大宅院南面的房舍多數是單間矮小、散雜而破敗不堪。如果根據出土文書推測三間房毗鄰的框架結構房屋是樓蘭城的官署遺跡。
樓蘭古城曾經是人們生息繁衍的樂園。她身邊有煙波浩淼的羅布泊,她門前環繞著清澈的河流,人們在碧波上泛舟捕魚,在茂密的胡楊林里狩獵,人們在沐浴著大自然的恩賜。據《水經注》記載,東漢以後,由於當時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濱河改道,導致樓蘭嚴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來到樓蘭,又召集鄯善、焉耆、龜茲三國兵士3000人,不分晝夜橫斷注濱河引水進入樓蘭緩解了樓蘭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後,盡管樓蘭人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嘗試,但樓蘭古城最終還是因斷水而廢棄了。
輝煌的樓蘭古城就這樣永遠的從歷史上無聲地消逝了。
稀世國寶樓蘭彩棺隱身何處?
「死亡之海」腹地發現稀世彩棺
今年是樓蘭古城遺址發現100周年,神秘的「東方龐貝」再次引起人們關注。早在1999年冬,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一個名叫「樓蘭學會」的民間團體,就以極大的熱情想藉此機會宣傳樓蘭,並組織了一次考察樓蘭的活動。
為使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免遭人為破壞,新疆自治區政府曾於1996年5月,專門發布了禁止到樓蘭古城探險旅遊的禁令,強調樓蘭、尼雅等是還沒有開放的國家重要文物遺址,一定要歸口管理,嚴格把關,不允許未經文物主管部門批准者擅自進入。
由於上述「背景」,這次活動的組織者不得不嚴格控制參加人員,並制定了不準破壞、帶走文物等考察紀律。經過大量准備工作後,一支由51名研究歷史、考古、社會學的專家、學者和部分遊客(其中包括一名日本人)組成的考察隊,於今年3月25日下午,乘坐十幾輛越野車,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府所在地庫爾勒市出發,浩浩盪盪地開進了號稱「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沙漠。
據《中華新聞報》報道,3月26日晚,張體先等7人回到宿營地後,集體向考察隊領導匯報了發現彩棺的經過。據學者們判斷,此彩棺極可能是漢晉時期西域36國中一個山國國王的墓葬。況且前兩年考古學家在營盤遺址上,還發掘過一些頗有歷史研究價值的古墓,所以考察隊領導對此棺十分重視。27日上午10時,考察隊一行出發去龍城前,有關領導特意告知張體先,要派一輛車去營盤尋找那具彩棺。令人遺憾的是,當時一名炊事員受了傷,等張體先為他包紮好傷口走出宿營地時,才發現尋找彩棺的車已走了。當晚在龍城宿營時,一位參加找彩棺的隊員告訴張體先,因為他沒親自去,再加上沙漠里地貌極為相似,結果領導派出的那輛車,在營盤遺址周圍轉了很多圈,也沒找到那具彩棺。
一在許多人的概念中,面積10多萬平方公里的羅布淖爾荒漠,歷史上名噪一時的樓蘭城,只是在19世紀末葉沙俄軍官普爾熱瓦爾斯基宣稱自己在這里發現了「真正的」羅布淖爾湖,斯文·赫定在20世紀帷幕初揭之際向世界刊布他在沙漠中找到了消失近兩千年的古樓蘭城,才引起了世界的注意:此前,不過是一片被中國人民遺忘了的角落。
這實在是一個歷史的誤會。
清乾隆時期(18世紀中)繪制完成的「嘉峪關到安吉延等處道理圖」就清楚標示著「魯普腦兒」(羅布淖爾);首任新疆巡撫劉錦棠及其後任魏光濤在1890年前後也曾命部屬探察、繪制了「敦煌縣到羅布淖爾南境之圖」。現藏故宮檔案館的此圖,不僅標明了自玉門關通往羅布泊的路線,而且在羅布泊西岸標示了一座古城址。而樓蘭城,就在羅布泊的西岸。清朝的統治者們,既沒有及時向社會刊布這些資料,也沒有組織對古城的考察、分析。這使斯文·赫定有機會戴上了發現樓蘭古城的金色桂冠。
現在假定雖有幾說,尚無定讞」。主要原因在於記錄缺略,且難免舛錯;而歷史學者面壁為文,少有實際考察資料,於是就難能深入。
1901年3月4日到10日,斯文·赫定僱傭農民在樓蘭城中13處遺址內隨意發掘,取得了大量漢五銖錢、精美的漢、晉時期絲織物、玻璃器、兵器、銅鐵工具、銅鏡、裝飾品、料珠,�陀羅風格的木雕藝術品。具有極高史料價值的漢晉木簡、紙質文書即達270多件;隨斯文·赫定而至的斯坦因在樓蘭古城又發掘了大量文物,僅漢文文書就達349件,不少文書均有紀年,最晚的紀年為晉建武十四年(330),其他還有不少�盧文,一件栗特文。日本桔瑞超在這里獲得了漢文文書44件,其中最著名的當推國內外史學界十分熟悉的西域長史李柏寫給焉耆王的信稿。如此豐富的文物資料,極大地推動了樓蘭史的研究。
但他們在樓蘭的發掘,卻只是對珍貴文物的搜掠,是挖寶,而不是考古。桔瑞超攜歸日本現藏龍谷大學的李柏文書的出土地,因為當時沒有記錄,乃至成了一件公案,學術界為之探討達數十年,才根據遺址照片肯定確是發現在樓蘭城中。我們 1980年在樓蘭城郊發掘一處漢代墓地,不少墓葬是當年斯坦因已經發掘過的。但他們卻只掏了墓室的中部,斯坦因取走、也刊布了從墓室中部取得的部分精美絲毛織物,但只是在我們第二次發掘後,才得可能對墓葬、墓室遺存有一個相對完整的概念。筆者1997年曾得機會在漢城韓國中央博物館庫房中目驗桔瑞超當年取之於羅布荒原的草編織物,精美絕倫。但具體地點卻因不見記錄而永遠無法知曉,進一步追尋遺存的線索自然不可能得到,更不必談什麼驗證。這些事實告訴我們:在搜掠的指導思想下,只求取得文物、珍寶,必導致對考古遺存的破壞,從而制約和影響學術研究。
從地質時代第四紀起,羅布淖爾地區已經是一個乾旱的內陸。但在不少地點,考古工作者還是採集到了五六千年以前新石器時代的石刀、石矛、石箭頭、細小石葉、石核等,說明今天看去不毛的荒漠當年仍是可以進行狩獵,從事採集的天地;經過碳十四測年,結合出土文物進行分析,絕對年代在去今4000年前的古墓溝居民,當時種植小麥、飼養牛、羊,日常用品是胡楊木、獸角、草編類制器;規模稍大的男子墓葬,墓穴周圍有七圈圓形列木,更外面還有放射狀展開的木樁。統計一下,一座墓葬要使用大小木材600多棵。當時的人們當然意識不到,對身傍林木如此大規模的破壞,實際正在製造著毀滅自身生存的基礎
據史料:古樓蘭王國早在2100多年前就已見諸文字,在歷史上屬西域三十六國之一,東與敦煌接鄰。
《史記》記載:「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還說,樓蘭等地盛產美玉,多蘆葦、怪柳、甘草,民隨畜牧,逐水草,有驢馬,多囊駝。其實,《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沒有去過樓蘭,而是根據同時代的大使節張騫的報告記述的。張騫一生三次出使西域,歷盡千辛萬苦,熟悉西域的各種情況。說明當時樓蘭地處絲綢之路要道,加上水土肥美,曾經強盛一時。
《漢書·西域傳》又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樓蘭城是樓蘭王國前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樓蘭城作為亞洲腹部的交通樞紐城鎮。
正因為樓蘭的地理位置重要,西漢時期,漢朝和匈奴為了爭奪西域疆土,進行了長達七八十年的戰爭。樓蘭國一時左右搖擺,曾一度斬殺漢使臣。直到公元前77年,大將軍霍光派傅介子刺殺了樓蘭國王,另立其弟為王,遷都後,改名為鄯善國。「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唐朝邊塞詩人王昌齡的這首詩就是對那時將士征戰西域情景的描述。此後,樓蘭一直都是漢朝的西域重鎮,與漢朝關系密切,在絲綢之路上作為中國、波斯、印度、敘利亞和羅馬帝國之間的中轉貿易站,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開放、最繁華的「大都市」之一,也為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起過重要作用。然而,公元500年左右,它卻一夜之間在中國史冊上神秘消失了,眾多遺民也同時「失蹤」。他們到底去了哪裡?多年來一直成為近代學者經常探索和爭論的一個難解之謎。
樓蘭的發現
1900年3月初,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率領的探險隊沿著乾枯的孔雀河左河床來到羅布荒原,在穿越一處沙漠時,發現他們帶來的水泄漏了很多。於是去尋找水源,回來時又發現攜帶的鐵鍬不慎遺失在昨晚的宿營地中。赫定只得讓他的維吾爾族助手阿爾德克回去尋找。這位助手回來的時候,不僅帶回了鐵鍬,而且還揀回了幾件木雕殘片。赫定見到殘片非常激動,他知道這一定是考古史上的一個重大發現。第二年3月,他重新回到這里進行挖掘,發現了大批文物,包括錢幣、絲織品、糧食、陶器、竹簡和毛筆等。赫定回國後,把文物交給德國的希姆萊鑒定。經鑒定,這座古城就是令世界震驚的樓蘭古城。隨後,許多國家的探險隊隨之而來。1979年,中國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輝煌的樓蘭古國終於面世。
破解樓蘭消失之迷
關於樓蘭消失的原因,近年來多有爭論。為了破解這個千古之謎,國家從70年代開始組織科考隊伍陸續進行了考察。據近年考古資料記載:1979年,新疆考古工作者發掘出了大批珍貴文物,還出土了一具已有3800多年的古代女屍,立即在國內外引起轟動,這具女屍出土於樓蘭遺罰�侵泄�殼俺鐾戀氖貝�鈐紜⒈4娼蝦玫吶��?988年10月2日,中國和日本組織了一支聯合探險隊,到達沙漠之中的樓蘭遺址,目的是解開這個在絲綢之路的十字路口消失了的神秘古國之謎。探險隊從敦煌啟程,進入沙漠,在沙漠中發現了佛塔和房舍的殘跡。遭受風沙侵蝕的佛塔、房舍、牆壁和日常用具等。在此,探險隊對樓蘭消失之謎獲得了一些初步的線索。樓蘭總共有12個村,幾萬人左右,在部落首領領導下,平安快樂地生活著。可是就在1000多年前發生了一次瘟疫,許多樓蘭人在病魔中失去了生命,一部分倖免於難的人就向南面的夏康利遷移到米蘭。從此以後樓蘭國便消失了。這僅是實際的考察,真正的樓蘭消失之因,仍是眾說紛紜。
一個說法是戰爭,認為樓蘭是為仃零所滅,或者是被北方的匈奴游牧民族所滅。但疑點是戰爭只能毀滅一城一池,不太可能滅亡整個國家。
第二個說法是瘟疫,認為當時曾在國家裡發生過一場大瘟疫。附近曾發現過一些群葬坑,裡面男女老少屍體像壘磚那樣層層疊疊。
第三種觀點是氣候惡化論,是目前較占上風的論點,認為是自然變化造成國家大遷移。那具著名的樓蘭美女(3800年歷史)在解剖的時候就已經發現肺部沉積有大量沙土。說明當時氣候已經開始惡化了。2000年10-11月,北京電視台組織了大型電視科考系列報道活動「百年發現世紀穿越————人與水的記憶」,得出的結論就是支持這一觀點。北京電視台和新疆電視台還在樓蘭古城遺址舉行了大型直播節目「樓蘭論壇」。整個科考活動從喀什開始,分為南北兩線。北線全程沿塔里木河向東行進,途經巴楚、阿克蘇、拜城、庫車、輪台、庫爾勒、營盤抵達樓蘭。南線則從沙漠邊遠的縣城麥蓋提橫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經瑪扎塔格山,過丹丹烏里克、喀拉敦、圓沙古城、大河沿,經英蘇穿越羅布荒原到達樓蘭。這次考察的目的,首先是對樓蘭發現100周年的紀念,同時也是探索人和水的命運。他們認為,在塔克拉瑪乾地區,人和水的關系實在最敏感、最突出、最脆弱的問題,實際也是人和環境的關系,而這也正是新世紀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科考隊進入到了廣闊平坦的羅布泊湖盆,在夕陽的金色余輝中,極目四望,除了遠處的地平線,就是天邊散落的一些雅丹地貌似真似幻的景象。許多人為之動容:高大的佛塔和「三間房」蒼涼而悲壯,千年前的木樁在晚霞中好似要燃燒起來,陶罐的碎片撒了滿地,粗大的胡楊樹枝像乾枯的繩子一樣捲曲,輕輕一碰就會碎掉。一度歌舞昇平的繁華古城,如今卻成了安靜的廢都。人們不能不思索它由盛到衰,走到自己末日的歷程。當然,人們在羅布泊最大的感慨還是所謂「滄海桑田」的變遷,可能並不需要預想中那麼長的時間。比如有一種說法認為,樓蘭人為大興土木以及其奇特墓葬形式「太陽墓」砍伐了大量樹木,最終帶來了生態惡化。「太陽墓」外表奇特而壯觀,圍繞墓穴的是一層套一層的共七層由細而粗的原木。木樁由內而外,粗細有序。圈外又有呈放射狀四面展開的列木,整個外形酷似一個太陽,據今年年初的資料,在已發現的七座墓葬中,成材原木達一萬多根,數量之多,令人咋舌。值得一提的是,用發掘於樓蘭的盧文字書寫的律法中,有這樣的律條:「凡砍伐一棵活樹者罰馬一匹,伐小樹者罰牛一頭,砍倒樹苗者罰羊兩頭」。可見當時的人們已經意識到要生存下去必須保護生態環境。但樓蘭最終還是湮沒於風沙之中了。根據歷史記載,樓蘭國曾有幾千人在一個叫善密的人帶領下遷到義烏(今哈密一帶),另一部分人遷到了和田的羅普(羅布泊的轉音),另一部分人堅持生活在羅布泊內,一直到清朝末年。據說, 50年前在塔里木河還可以劃船,還能打上1米多長的魚。中上游的引水灌溉和水庫的修建使塔里木河不再注入羅布泊,1972年,羅布泊蒸發完了最後一滴水,成為一片死亡之海。因為水的消失,一個湖的廢棄乃至一個城市的廢棄,這樣的故事在塔克拉瑪干沙漠中並不鮮見。他們認為樓蘭就是其中典型的例證。
但現在更新的說法認為,政治和社會巨變是樓蘭廢棄的導因。著名考古專家、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孟凡人認為,樓蘭的消亡是一個從廢棄到徹底荒廢的過程。公元376年左右前涼退出樓蘭後,鄯善由於內部和蘇毗人入侵等原因正處於衰落時期,故無力進駐並振興樓蘭城,遂導致樓蘭城在政治上徹底失去作用。同時,因為自敦煌進入西域的古道有了很大的發展,開拓了交通更為方便的大海道,樓蘭作為交通樞紐的地位也失去了。這樣又使以絲綢貿易為主的各種商業陷於停頓,樓蘭城失去了賴以繁榮的基礎。西域長史機構撤走,大批屯田者和漢族居民離去使人口銳減,農業生產基本停頓,從而動搖了樓蘭城的生存基礎。由於沒有足夠的勞動力,也沒有政府機構組織大興水利,疏導河道,平整耕地,完全喪失了與當地惡劣的自然環境作頑強斗爭的手段,致使風沙逐漸內侵,雅丹地貌逐漸發育,耕地面積和植被不斷縮水,河流和渠道被風沙淤塞、改道、蒸發滲漏,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如此年復一年惡性循環,樓蘭地區逐漸失去了人類聚居生活的條件。
也許上述四者都不無道理,至少兼而有之。也許最新的說法更全面、更符合實際些。
復活樓蘭的夢想
據「天山網」2003年1月12日報道:在新疆自治區人代會上,若羌縣委提出提案,將若羌縣改名為樓蘭縣。早在2002年11月, 中科院院士張新時、中科院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夏承訓等16名專家也曾提出設立樓蘭市的設想,新的樓蘭市包括若羌、且末兩縣。專家們在考察中還發現,隨著塔里木河生態治理工程的啟動,乾涸近30年的塔里木河終端湖—台特瑪湖又當起了水波,旅遊事業也呈現出了勃勃生機。鑒於此種考慮,他們認為設立樓蘭縣有助於加快當地經濟發展。
回答:2007-01-05 08:33
提問者對答案的評價:
謝謝您,辛苦了!
祝您開心每一天!!!
共0條評論...其他回答 共1條回答評論 ┆ 舉報
齊王睿
[大師] 樓蘭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代小國,距今約1600年前樓蘭國消失,只留下處古城遺跡。樓蘭古城位於東徑89°22′22〃,北緯40°29′55〃,地處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處。 遺跡現狀
樓蘭古城現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接近正方形,邊長約330米,整個遺址散布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地貌群中。 樓蘭王國最早的發現者是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1900年3月初,赫定探險隊沿著乾枯的孔雀河左河床來到羅布爾荒漠,在穿越一處沙漠時才發現他們的鐵鏟不慎遺失在昨晚的宿營地中。赫定只得讓他的助手回去尋找。助手很快找回鐵鏟甚至還揀回幾件木雕殘片。赫定見到殘片異常激動,決定發掘這廢墟。1901年3月,斯文.赫定開始進行挖掘,發現了一座佛塔和三個殿堂以及帶有希臘藝術文化的木雕建築構件、五銖錢、一封佉盧文書信等大批文物。隨後他們又在這片廢墟東南部發現了許多烽火台一起延續到羅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風沙掩埋的古城,這就是樓蘭古城。 樓蘭屬西域三十六國之一,與敦煌鄰接,公元前後與漢朝關系密切。古代樓蘭的記載以《漢書·西域傳》、法顯還有玄奘的記錄為基礎。《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法顯謂:「其地崎嶇薄瘠。俗人衣服粗與漢地同,但以毯褐為異。其國王奉法。可有四千餘僧,悉小乘學。」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極其簡單的記述:「從此東北行千餘里,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也。」
旅遊
樓蘭古城遺址西北距庫爾勒市350公里,西南距若羌縣城330公里。
樓蘭文明
歷史上的樓蘭國
據《史記 大宛列傳》和《漢書 西域傳》記載,早在2世紀以前,樓蘭就是西域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
樓蘭消失之謎
公元4世紀之後,樓蘭國突然消聲匿跡。關於其原因,一般有水源改道和外敵入侵兩種說法。
樓蘭古城的發現
1900年,樓蘭古城被重新發現。有說法是新疆農民所發現,也有說法是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所發現。在20世紀初的考察過程中,大量樓蘭文物被國外考察團帶走。
❿ 大清第一美女是誰
大清第一美女必須是慈禧的身份,不僅漂亮,還有氣質。
真的是這樣,看完這張照片像,世間傳言她是絕世美人,這件事情想不信都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