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大全 » 廣東潮劇院十大美女唱段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廣東潮劇院十大美女唱段

發布時間: 2022-05-17 18:54:37

1. 潮劇經典唱段選段是什麼

1、荔鏡記

《陳三五娘》又名《荔鏡記》 ,是廣東潮汕地區及福建閩南地區經常上演的傳統劇目之一。潮劇電影《荔鏡記》根據潮劇《陳三五娘》改編。

2. 潮劇最好聽的選段有哪些

潮劇最好聽的選段:《東吳郡主》、《劉希必金釵記》、《陳三五娘荔鏡記》。

3、《陳三五娘荔鏡記》是古老的民間傳說,屬於中國明代傳奇作品,出於中國閩南地區的福建泉州(陳三)和廣東潮州(五娘)一帶,作者已失佚,主要為曲牌(劇本)型式,用戲劇來表演,廣泛流傳於福建閩南,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閩南語系地區。

3. 找洪妙的經典潮劇

藝 術 年 表

1904年4月25日出生於泰國。4歲由父親帶回家鄉澄海隆都。
1909——1910年在家鄉參加大鑼鼓娃娃班。
1912年參加家鄉的紙影班,學唱潮劇。
1929年飄流到泰國,參加當地紙影班老正興。
1930年在泰國加入潮劇戲班老怡梨,成為正式的潮劇演員,在《楊令婆辯本》中飾楊令婆、《包公會李後》中飾李後。曾到越南、馬來西亞等國演出。後隨劇團回到中國。
1934年再度到泰國參加中正順潮劇班,除演出《辯本》、《會李後》外,還在《唐僧出世》、《朱洪武》、《薛武》等等連台本戲中擔任重要角色。但好景不長,中正順突然星散,他又倒嗓失聲,只好又回到家鄉,跟祖母一起生活。
1938年前後在家鄉參加「功德班」,稍後又參加潮劇老玉堂班。
1939年戲班星散,流落到福建東山一帶賣唱。
1945年參加永樂班和老一枝香班當演員。
1947年參加老源正班,演出劇目有《包公會李後》、《楊令婆辯本》等。
1951年在《白毛女》中飾老婦,《窮人恨》中飾大成母。
1952年在《孔雀東南飛》中飾焦母。
1953年在《志願軍未婚妻》中飾趙母,《紅樓夢》中飾賈母。
1954年在《婦女代表》中飾婆婆。
1955年在《卓文君》中飾程妻,《選女婿》中飾丈母娘。
1956年在《秦香蓮》中飾太後,同年調到廣東省潮劇團。
1957年上京演出,主演《楊令婆辯本》,被譽為「活令婆」。在《蘇六娘》中飾乳娘,《拉郎配》中飾李母。
1958年底廣東潮劇院成立,為一團主要演員,在《蘇六娘》中飾乳娘。同年《蘇》劇拍攝成電影戲曲藝術片。
1959年國慶十周年獻禮,隨團上京演出。在《阿二伯的龜鬃匙》中飾二姆。
1960年隨廣東潮劇院一團赴香港演出,主演《辯本》。同年,廣東潮劇院成立青年劇團,調往青年劇團。
1961年在《換偶記》中飾張幼花。
1962年在《香羅帕》中飾老夫人。
1963年在現代戲《杜鵑山》中飾杜媽媽。
1964年在《劉明珠》中飾太後,由珠江電影製片廠攝製成電影。。同年,參加廣東潮劇院建立的農村演出輕騎隊。
1964年表演唱《某公三哭》。
1965年調往廣東潮劇院青年實驗劇團。
1965年在現代戲《借牛》中飾劉母。
「文革」期間輟演。有一段時間到家鄉隆都放牛。
廣東潮劇院恢復建制後,於1978年2月17日,從戲校調到廣東潮劇院任顧問,同時在二團工作。
1980年隨廣東潮劇團赴香港訪問演出。
1982年12月15日廣東潮劇院為盧吟詞、謝吟、洪妙、吳大舉辦藝術生活紀念大會。
1984年在電影戲曲藝術片《張春郎削發》中飾乳娘。
1986年逝世。
洪妙小傳入編《中國大網路全書》(戲曲曲藝卷)、《中國藝術家辭典》和《中國戲曲曲藝詞典》。

4. 潮劇演員湯麗娟

麗娟 閨門旦。福建雲霄縣人,四級演員,畢業於福建省藝術學校潮劇班,1995年調至廣東潮劇院一團。在《保嬰記》中飾金滿月、《京娘送兄》飾京娘、《金花女》中飾金花女,曾隨團赴新加坡、越南、柬埔寨、香港等地演出,是潮劇表演新秀。

5. 陳麗華的五朵金花

第一代潮劇「五朵金花」的徽號始於1960年,由當時的香港媒體首先叫響。其時,成立僅4年的廣東潮劇院,打造出被譽為「三塊寶石」的《辯本》、《掃窗會》、《鬧釵》以及《陳三五娘》、《蘇六娘》、《辭郎洲》、《蘆林會》、《刺梁冀》、《鬧開封》、《擋馬》、《鐵弓緣》等一批膾炙人口的潮劇劇目,兩度晉京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並在廣州、南昌等地公演,好評如潮,涌現出姚璇秋、范澤華、蕭南英、吳麗君、陳麗華等一批優秀演員。
這新晉的五位新秀生於上世紀30年代中後期,年齡相仿,受教於潮劇名師,功底扎實,技藝高超,行當涵蓋了青衣、閨門旦、花旦、女小生,其中姚璇秋與吳麗君工閨門旦,范澤華主攻青衣,蕭南英花旦應工,陳麗華則主演女小生。風華正茂的她們已先後在《陳三五娘》、《蘇六娘》、《蘆林會》、《鬧釵》等多部大戲中擔綱主演,名動京華、蜚譽南北。
1960年5月她們隨廣東潮劇團首次赴港演出,憑藉《荔鏡記》的黃五娘、益春,《續荔鏡記》的黃五娘、陳三,《蘇六娘》的蘇六娘、郭繼春,《蘆林會》的龐三娘,《鬧釵》的小英,《刺梁冀》的鄔飛霞等角色,征服了香港大批潮劇觀眾,名噪一時。1960年5月27日,香港《新晚報》刊登了評論文章,並將姚璇秋、范澤華、蕭南英、吳麗君、陳麗華譽為潮劇「五朵金花」。

6. 金獎薈萃 潮劇全劇劇情內容

潮劇 狂飈曲(揭陽市潮劇團)
潮劇 劉胡蘭(東山潮劇團)
潮劇 劉咬臆登基(南澳潮劇團)
潮劇 謝玉環(汕頭地區潮劇二團)
潮劇 嚴蘭貞(普寧潮劇團)
潮劇 楊門女將(普寧潮劇一團)
潮劇 姻脂(福建東山潮劇團)
潮劇 真假附馬(普寧潮劇團)
潮劇 斬龐洪(汕頭市潮劇團)
潮劇 紅頭船(潮汕歷史)(電視台)
潮劇 八仙鬧海、鐵弓緣(廣東潮劇院二團)
潮劇 彩鳳進宮(揭陽市潮劇二團)
潮劇 打金枝(揭陽市潮劇團)
潮劇 太明天子(饒平縣潮劇二團)
潮劇 大鬧商州府(潮州市潮劇團)
潮劇 德政碑(數碼拍攝)(廣東潮劇院一團)
潮劇 恩怨三代情(潮陽潮劇團)
潮劇 鳳回巢(饒平縣潮劇團)
潮劇 貴妃認親(韓江潮劇團)
潮劇 宮花公主(饒平縣潮劇團)
潮劇 弓劍情(饒平縣潮劇團)
潮劇 魂斷馬鬼坡(揭陽市潮劇團)
潮劇 漢宮雙後(惠來縣潮劇團)
潮劇 皇後救駕(韓江潮劇團)
潮劇 活令婆(廣東潮劇院)
潮劇 海瑞平冤(潮州市潮劇團)
潮劇 火燒太白樓(廣東潮劇院二團)
潮劇 火燒聽月樓(潮州市潮劇團)
潮劇 湖陽公主(揭陽市潮劇團)
潮劇 火焰駒(潮州市潮劇團)
潮劇 狐羊情(揭陽市潮劇團)
潮劇 皇子爭國(澄海潮劇團)
潮劇 刑釵記(澄海潮劇團)
潮劇 晉宮風雲(潮州市潮劇團)
潮劇 晉宮釋賢(澄海潮劇團)
潮劇 金獎薈萃(廣東潮劇院一團)
潮劇 金雞玉兔(潮州市潮劇團)
潮劇 九龍劍(福建東山潮劇團)
潮劇 金鑾禧(澄海潮劇團)
潮劇 界牌關(揭陽市潮劇團)
潮劇 金玉奇緣(揭陽市潮劇二團)
潮劇 李旦寵馬妃(饒平縣潮劇團)
潮劇 劉桂英串婚(澄海潮劇團)
潮劇 亂世情仇(澄海潮劇團)
潮劇 李元霸(福建東山潮劇團)
潮劇 雷震天波府(廣東潮劇院二團)
潮劇 明宮奇冤(韓江潮劇團)
潮劇 梅蘭菊與狀元郎(揭陽市潮劇二團)
潮劇 女巡按審天(揭陽市潮劇二團)
潮劇 奇寶風雲(韓江潮劇團)
潮劇 七子救駕 (上、下集)6片(廣東南澳縣潮劇團)
潮劇 三關擺宴(揭陽市潮劇團)
潮劇 蘇後復國(廣東潮劇院一團)
潮劇 三進親王宮(1-2集)(潮陽潮劇團)
潮劇 三進親王宮(3-4集)(潮陽潮劇團)
潮劇 三鸞配(廣東潮劇院二團)
潮劇 雙龍鎖(福建東山潮劇團)
潮劇 雙聯玉鎖(饒平縣潮劇團)
潮劇 三王復國(澄海潮劇團)
潮劇 孫悟空三調芭蕉扇(廣東潮劇院二團)
潮劇 雙武狀元(韓江潮劇團)
潮劇 雙玉嬋(廣東潮劇院一團)
潮劇 四子五狀元(揭陽市潮劇二團)
潮劇 唐宮女皇夢(澄海潮劇團)
潮劇 桃花公主(惠來縣潮劇團)
潮劇 天山金鳳(上、下集)6片裝(廣東南澳縣潮劇團)
潮劇 天王奇緣(揭陽市潮劇團)
潮劇 太子張雲龍(揭陽市潮劇二團)
潮劇 王妃告夫(廣東潮劇院二團)
潮劇 武則天親勘梨花案(惠來縣潮劇團)
潮劇 兄弟親仇(潮州市潮劇團)
潮劇 仙凡情未了(揭陽市潮劇團)
潮劇 血濺三寶袍(廣東潮劇院一團)
潮劇 仙姬送子(惠來縣潮劇團)
潮劇 小麗十八(廣東潮劇院)
潮劇 西施歸越(廣東潮劇院一團)
潮劇 謝玉輝進宮(普寧縣潮劇團)
潮劇 袁崇煥(廣東潮劇院一團)
潮劇 義膽俠心(廣東潮劇院二團)
潮劇 姚剛下山(饒平縣潮劇團)
潮劇 玉蝴蝶(澄海潮劇團)
潮劇 義海情天(揭陽市潮劇二團)
潮劇 姚濟民救太子(廣東潮劇院二團)
潮劇 楊家小將(澄海潮劇團)
潮劇 嚴嵩帝夢(韓江潮劇團)
潮劇 玉珠串(潮州市潮劇團)
潮劇 幼主復國(惠來縣潮劇團)
潮劇 玉簪記(廣東潮劇院二團)
潮劇 真假韓廷美(揭陽市潮劇團)
潮劇 智破紅丸案(廣東潮劇院二團)
潮劇 張廷芳掛帥(澄海潮劇團)
潮劇 中原情(饒平縣潮劇二團)
潮劇 狀元花燭夜(澄海潮劇二團)
潮劇 狀元認親(揭陽市潮劇二團)
潮劇 珍珠塔(澄海潮劇團)
潮劇 八寶與猶狄青(方展榮,詹少君,張長城)(潮劇院)2片
潮劇 柴房會(方展榮,李義鵬,吳玲兒)(潮劇院)
潮劇 陳三兩(鄭健榮,鍾怡坤)(潮劇院)
潮劇 陳太爺選婿1-3(陳學希,張長城)(潮劇院) 3片
潮劇 串戲定親(潮陽劇團)
潮劇 長相思1-2(潮劇院)2片
潮劇 春香傳1-2(吳玲兒,何麗芳)(潮劇院) 2片
潮劇 大腳夫人(鄭健英,柯立正,陳文炎)(潮劇院)2片
潮劇 賭妻記1-2(陳秦夢,朱楚珍,陳幸希等)(潮劇院)2片
潮劇 古琴案1-3(方展榮,吳玲兒,馬嬋如)(潮劇院) 3片
潮劇 桂枝告狀(潮劇院)
潮劇 皇帝與村姑1-3(陳學希,蔡明輝)(潮劇院) 3片
潮劇 回書(鄭健英、黃成典、周細卿)(潮劇院)
潮劇 韓文公凍雪(黃盛典,李義鵬)(潮劇院)
潮劇 井邊會(朱楚珍,周細卿)(潮劇院)
潮劇 金花女1-3(3片)
潮劇 荔鏡記1-2(姚璇秋,肖南英 )(潮劇院) 2片
潮劇 藍繼子1-2(方展榮,吳玲兒,張長城)(潮劇院) 2片
潮劇 劉明珠1-2(范澤華,洪妙,張長城 )(潮劇 ) 2片
潮劇 磨房會(張長城,鄭健英)(潮劇院)1片
潮劇 鬧釵(方展榮,蔡明輝)(潮劇院)1片
潮劇 秦香蓮1-2(鄭健英,陳文炎)(潮劇院)2片
潮劇 三姑鬧婚1-2(潮劇院)2片
潮劇 蘇六娘1-2(姚旋秋,陳秦夢,陳瑜)(潮劇院)2片
潮劇 桃花過渡(方展榮,陳馥閨等)(潮劇院)1片
潮劇 翁萬達平南1-3(黃盛典,吳麗君,陳學希)(潮劇院)3片
潮劇 徐九經陞官記1-2(陳秦夢,張怡凰)(潮劇院)2片
潮劇 相女奇冤1-2(潮劇院)2片
潮劇 益春藏書(王少瑜,陳喬)(潮劇院)
潮劇 嚴蘭貞打破玉花瓶1-2 (2片)
潮劇 岳銀瓶1-2(吳奕敏,方展榮,陳麗玉等)(潮劇院)2片
潮劇 獄卒平冤1-2(潮劇院)2片
潮劇 張春朗削發1-2(陳學希,詹少君,張長城 )(潮劇院)2片
潮劇 知府賒官1-2(潮劇院)2片
潮劇 真假珍珠扇1-2(潘麗娟,李妙雲)(潮劇院)2片
潮劇 斬庬洪1-2(孫少華,張長城,吳文蘭)(潮劇院)2片
潮劇 張怡凰潮劇名家(潮劇院)
潮劇 白狐仙1-3(張怡凰,羅小燕,劉志偉)3片
潮劇 風花雪月1-6(張怡凰,鄭錫彬,羅小燕)6片
潮劇 荔鏡記1-2(姚璇秋,黃清城,肖南英)2片
潮劇 劉明珠1-2(范澤華,洪妙,張長城)2片
潮劇 梅花1-6(陳學希,方展榮,吳玲兒)6片
潮劇 張春朗削發1-2(陳學希,孫少華,張長城)2片
潮劇 地藏菩薩本願經(劇院)1片
潮劇 風雪羅家槍(饒平)6片
潮劇 平貴登基(三團) 6片
潮劇 雙駙馬上下集(海聲)6片
潮劇 鄭舜英專輯(潮州團)2片
潮劇 潮劇唱腔卡拉OK
潮劇 梟後烈女
潮劇 三門街
潮劇 皇帝斬子
潮劇 韓仙子
潮劇 晉王偷雞
潮劇 借巡按
潮劇 龍鳳呈祥
潮劇 明宮雙太子
潮劇 鬧開封
潮劇 生死碑
潮劇 紅樓夢
潮劇 孟麗君
潮汕小品 潮汕情(汕頭市話劇團)
潮汕小品 潮汕講古陳世文《碧血劍》44片
潮汕小品 潮汕講古慶大壽(楊俊)(2片)
潮汕小品 潮汕講古林大欽妙對震乾坤(楊俊)(2片)
潮汕小品 潮汕講古至上三下潮州(上)(楊俊)(2片)
潮汕小品 潮汕講古至上三下潮州(下)(楊俊)(2片)
潮汕小品 潮汕民居(電視系列片)6片
潮汕小品 雙晴盲傳奇1-6(大盒)
潮汕小品 發財仔透玄機

7. 介紹一下潮劇

潮劇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戲曲劇種,又名潮州戲、潮音戲、潮州白字戲等,為廣東三大地方劇種之一。流行於廣東東部、福建南部、海南島、台灣、香港以及東南亞一帶,因活動中心在潮州並以潮州方言演唱而得名。潮劇又是我國最古老的地方劇種之一,明代稱為潮腔、潮調,清代初年稱泉潮雅調。

歷史沿革

潮劇歷史悠久,是元朝、明朝南戲的遺音。潮劇在明代中葉以前就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劇目、唱腔和完整的戲劇演出形式,當時也叫「潮調」、「潮音戲」、「潮州白字戲」,用潮州方言演唱。

南宋時中國東南沿海出現戲曲,史稱南戲。到元末明初,南戲比北雜劇更為興盛,流播各地。南戲最遲到明初已傳入潮州。(1547年)《潮州府志》記載正德年間「潮陽俗尚戲劇」,可見明代戲劇活動,已蔚然成風,相沿成俗。

早期的潮劇與南戲有歷史淵源關系,是逐漸地方化了的南戲。明、清兩代弋陽腔 、 崑山腔 、 西秦戲 、外江戲相繼流入潮州,潮劇兼收弋、昆、梆、簧和當地民間音樂、說唱、歌舞, 唱腔、表演都更加豐富多采。

清代前期,潮劇稱為「泉潮雅調」和潮州戲。泉潮雅調從音樂唱腔得名;潮州戲則是從地域而得稱。福建泉州的泉腔和廣東潮州的潮腔相互汲收,滲透融合,1566年就已有「潮泉二部」合刻的《荔鏡記》,再進一步發展,成為「泉潮雅調」。潮泉二腔融合中也接受戈陽、崑山等聲腔影響。泉潮雅調是曲牌聯綴體,以「其歌輕婉,閩廣相半」為特徵。南北曲是潮州戲的源來,發展中又有地方的特點,被形容為「南音土風」。據康雍、乾隆年間文獻記載,當時潮州戲已有管弦樂器和鑼鼓伴奏。

清代前期潮州戲的演出活動頻繁,戲棚、神廟戲台、庭園戲台都有演出。蓮陽還建有戲館,其中戲廳、觀戲台、戲班人員宿舍等俱全。

清代中葉,全國各地方戲曲蓬勃興起,以板式變化為主體的戲曲逐漸取代以曲牌聯綴為主的戲曲,成為主流。廣州外省戲班雲集,潮州雖偏處一隅,也受亂彈諸腔影響,乾嘉、道光年間西秦戲、外江戲相繼流入並逐漸紮根。潮州戲在曲牌聯綴的唱腔基礎上也開始汲取板式變化靈活的唱腔。

從1840年(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70多年間,中外文化交流的開展和政治風雲的變幻對潮州戲都有影響;各藝術品種相互汲取,潮劇吸收正音、西秦、外江諸戲曲藝術,從民間音樂、大鑼鼓中汲取滋養,在戲曲內容和音樂表演各方面都有所改進和發展。這一時期的稱謂有潮音戲、白字戲、本地班等,潮劇一詞也開始使用。潮劇用土語土調,婦孺易曉,因而日趨繁榮,戲班數量大增。新編劇目增多,內容擴展,改編的傳統戲有《張古董借妻》《三打王英》、《五台會兄》等,新編的時事戲和時裝戲有《林則徐》、《滴水記》和《女英雄記》(《印度尋親記》)。新編劇目促進了表演的豐富,丑、生、旦諸行當都有所創新。音樂唱腔變化更為明顯,在曲牌的基礎上融匯板式,與諸戲融合,但唱腔仍以柔婉為特徵,少有激越的音調。舞台美術方面用刺綉幕布簾代替竹簾;服飾穿戴上開始採用潮綉,在戲曲舞台上成為時尚。清末,許多潮劇班社還到暹羅等東南亞地區華僑聚居處演出。

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抗日戰爭爆發十多年間,潮劇有較大的變化發展。在海外形成以曼谷為首的潮劇中心,從曼谷到暹羅、新加坡、柬埔寨、安南等地的演出網點縱橫交錯,30年代形成海外潮劇的黃金時代。音樂唱腔形成曲牌聯綴與板式變化的綜合體制,演出場所由神廟戲台進入戲院。

建國後潮劇進入改革的新時期。1950年成立潮劇改進會,進行「改人、改戲、改制」的潮劇改革工作。戲班主動停演庸俗、低級的舊劇目,創作和編演的新戲有《長城白骨》、《韋昌輝》、《闖王進京》、《生死恨》等,還相繼移植改編《劉胡蘭》、《王貴與李香香》等。1951年廢除童伶制,燒掉賣身契,並改革班主所有制,招收培養青年演員,一批新演員先後嶄露頭角。

1956年廣東潮劇團成立,同年舉辦潮劇演員訓練班,這是潮劇發展的標志。1955至1957年間各縣相繼建立專業潮劇團。

1958年12月成立廣東潮劇院,下分五個演出團。1957年至1959年兩次進京演出並在滬、杭公演,與各戲曲劇團接觸和交流,提高了表演藝術。1960年赴柬埔寨和香港演出,使潮劇在海外擴大了影響。1963年到1965年,潮劇出現了上演現代戲的熱潮,劇目有《焦裕祿》、《濱海風潮》、《江姐》等。「文革 」結束後,1978年廣東潮劇院恢復建制。新創作了《彭湃》、《七日紅》等現代戲,優秀傳統劇目恢復上演。

90年代以來,潮汕三市職業劇團的數量空前增加。還出現一批民辦劇團活躍於城鄉農村。 這些劇團創作、整理了一批優秀的古今劇目。1979年以來,每年都有一至兩個潮劇團到泰國、新加坡或港澳演出。1979年至1989年10年間,潮劇院及汕頭、潮州、揭陽三市所屬劇團,共21個劇團,1000人次到海外演出。加強了海內外潮劇藝術的交流,促進了潮劇的繁榮發展。

藝術特點

潮劇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其音樂和表演形式兼收並蓄、博取眾長而融為一體,程式嚴而不僵。潮劇唱腔輕婉低回,抒情優美;語言注重本土特色,善於運用方言、俚語,又具文采,有特殊的方言文學風味;生、旦表演輕歌曼舞,柔美俏麗;醜行分工細密,程式豐富,機巧靈活,形體動作遵循蹲、縮、小的原則;舞台美術使用潮綉等民間工藝,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土特點。

潮劇唱腔是曲牌聯套體和板式變化體的綜合體制,並有一唱眾和的幫腔、幫聲形式,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風格獨特,表現力很強。曲調以地方化的南北曲兼收昆、弋、梆、黃牌調及潮州民間彈詞、歌冊、小調融和而成。潮州方言語音具有八個聲調,演唱出字行腔講究「含、咬、吞、吐」,形成潮劇唱腔的地方風格。

潮劇伴奏音樂先後吸收民間鑼鼓、古詩樂、細樂、廟堂音樂等樂曲和演奏形式,具有地方色彩和獨特的演奏特點。潮劇保留了較多唐宋以來的古樂曲,音樂曲調優美動聽,管弦樂和打擊樂配合和諧,善於表現感情的變化。根據樂器的不同組合,傳統的劇目又分為大鑼戲、小鑼戲、蘇鑼戲。大鑼戲最具特色也最為古老,唱詞典雅,曲牌完整,唱腔纏綿,音樂多用重六、活五調;善於表現低沉氣氛及悲怨情緒;小鑼戲的劇目多是生活小戲,詞語生動,採用地方舞蹈,生活氣息濃厚,音樂多用輕六、反線調;蘇鑼戲氣氛庄嚴、熱烈,劇目多為公堂訴訟、征戰打鬥戲。

行當流派

潮劇有四大行當:生、旦、凈、丑。每一行當各有應工的首本戲,表演細膩生動,身段做工既有嚴謹的程式規范,又富於寫意性,注重技巧的發揮,其中醜行和花旦的表演藝術尤為豐富。

生行

小生: 多扮演風流瀟灑的青年男子,穿項衫,重唱工,表演莊重文雅,多為正面人物,如《荔鏡記》的陳三。

老生: 扮演中老年男子,掛髯口,唱做並重,注重髯口、水袖的運用,如《鬧開封》的王佐。

花生: 也稱丑生,多扮演行為不端或舉止輕浮的人物,屬小生行當,如《三笑姻緣》的唐伯虎。

武生: 扮演武士或有武術的青年男子,重武工的發揮運用,如《殺嫂》中的武松。

旦行

烏衫旦: 扮演已出嫁的中青年婦女,多屬賢妻良母或貞節烈女,重唱工,多為悲劇人物,如《井邊會》的李三娘。

藍衫旦: 扮演官宦的干金小姐或富家的閨秀,表演唱做並重,如《荔鏡記》的黃五娘。

衫裙旦: 扮演富家小姐或風騷少婦,重身段做工,正面人物如《戲珊瑚》的呂珊瑚,反面人物如《戲叔》的潘金蓮。

花旦:扮演村姑或嬸女,穿窄袖衣衫,系腰帶,多屬天真乖巧、聰明伶俐的喜劇人物,如《蘇六娘》的婢女桃花。

老旦: 扮演年邁的老婦,重唱工,如《楊令婆辯本》的楊令婆。

武旦: 扮演江湖俠女或巾幗英雄,多為機智豪爽的正面人物,表演以刀槍拳棍見長。如《武松打店》的孫二娘。

凈行

按表演風格,分為文烏面和武烏面。

文烏面:注重袍蟒工架造型,如《摘印》中的潘仁美。

武烏面:也稱草鞋烏面,表演注重武工做派,如張飛、魯智深等。

醜行

官袍丑: 扮演官場人物,穿官袍,多為府縣官爺或下屬門官驛丞等,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表演重提袍揭帶,重須眉眼臉,重靴帽等做工。

項衫丑: 多扮演中青年男子,多為品格低下的人物,如《活捉張三》中的張三。表演注重技法的發揮,如水袖、摺扇等,其模仿皮影動作的表演,富有特色。

踢鞋丑:扮演相士、老藝人等走江湖或市井碼頭的低層人物,多為有正義感、喜打抱不平的正面人物,如《柴房會》的李老三。表演注重腰腿工,常帶有特技表演。

武丑 : 多扮演有武藝而性格善良、豪爽的正面人物,如《宿店》的時遷,。表演多屬南派武工。

老丑、小丑 :這兩類丑多扮演正直善良、性格風趣的底層人物,如艄公、更夫,以及家僮、店小二等童角。老丑表演重口白,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

女丑 :扮演勢利的媒婆、鴇婆、店婆或善良風趣的乳娘、農婦等中老年婦女。化妝造型表演均有特色,頭飾為梳大板拖鬃,足穿翹頭紅鞋,身穿大邊鑲的衣褲,手執大葵扇,多為男角扮演,動作誇張,粗中透嬌,滑稽可笑,如《騎驢探親》的農村親姆,《換偶記》的張幼花等。

8. 廣東潮劇院一團所有演員名字

劇團成立之初,匯集多路精英,人才濟濟。後又不斷從汕頭戲曲學校和其它演出團體抽調補充新生力量,使陣容始終保持嚴整和活力。

劇團曾擁有姚璇秋、張長城、陳學希、鄭健英、陳秦夢、孫小華、許仁敬、李義鵬等觀眾熟悉喜愛的潮劇表演藝術家。現擁有國家一級演員張怡凰、林初發,國家二級演員劉小麗、吳奕敏、陳鴻飛、陳幸希、李四海等。

廣東潮劇院一團,原為廣東省潮劇團,始建於1956年,廣東潮劇院成立後,該團隸屬於潮劇院,成為第一演出團。

廣東潮劇院成立於1958年12月25日,由廣東省潮劇團和源正、怡梨、玉梨、賽寶、三正潮劇團合並而成的省級藝術表演團體,作為潮劇藝術的代表性單位,具有示範、培養、研究的性質和職能,是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專業藝術表演團體。

劇團先後創作、整理演出了一批深受觀眾歡迎並廣泛流傳的優秀劇目。

如《陳三五娘》、《辭郎洲》、《蘇六娘》、《火燒臨江樓》、《辯本》、《掃窗會》、《鬧釵》、《柴房會》、《鬧開封》、《張春郎削發》、《終南魂》、《陳太爺選婿》、《煙花女與狀元郎》、《葫蘆廟》、《德政碑》、《東吳郡主》等。

其中《張春郎削發》參加首屆中國藝術節獲高度評價;《終南魂》獲廣東省第五屆藝術節優秀演出獎;《陳太爺選婿》1993年9月參加全國地方戲曲(南方片)交流演出獲優秀劇目獎等七項獎,1994年獲文化部第四屆「文華獎」文華新劇目獎和文華劇用獎。

《煙花女與狀元郎》獲廣東省第二屆「五個一工程獎」;《葫蘆廟》獲「2000年中國曹禺戲劇獎·劇本獎,第七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優秀編劇獎、優秀表演獎等多項獎勵,填補了潮劇在此項目上的空白。

《德政碑》2002年獲第八屆廣東省藝術節劇目一等獎、編劇一等獎、作曲一等獎等多項獎項。

《東吳郡主》2005年獲第九屆廣東省藝術節劇目一等獎、編劇一等獎、導演一等獎、音樂一等獎、舞美·人物造型設計一等獎、表演一等獎等多項獎勵,首屆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該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授於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2006—2007年度)「精品提名劇目」。

陳學希、張怡凰分別榮獲第18屆、23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張春郎削發》和《煙花女與狀元郎》拍成電影。此外還有一批優秀中青年藝員獲過國家和省的獎勵。

2019年4月24日,第七屆中國戲劇獎·梅花表演獎(第29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終審出爐,廣東潮劇院一團林燕雲演出的潮劇《李商隱》獲戲曲類獎。

9. 潮劇院一團一級演員湯麗娟

湯麗娟, 廣東省潮劇院一團女演員,主攻閨門旦,國家二級演員,1995年分配到廣東潮劇院一團工作至今。
先後在《保嬰記》中飾金滿月、《京娘送兄》飾京娘、《金花女》中飾金花女,《張春郎削發》飾雙嬌公主、《狄青出使》飾八寶公主、《楚宮風雲》飾孟嬴、《趙少卿》飾趙賽英、《大義巾幗》飾柴玉英、《煙霞山》飾夏妃、《紅鬃烈馬》飾玳瓚公主、《蘇後復國》飾白玉蘭等。
1998年參加廣東省中青年演藝大賽獲得金獎,同年被評為汕頭市文藝一等獎。1999年參加廣東省中青年演唱演奏比賽獲得金獎,同年被評為汕頭市文藝一等獎。2002年參加潮劇院中青年演藝大賽獲得一等獎。2002年參加中國名家名段演唱大賽榮獲全國專業組二等獎,同年被評為汕頭市文藝一等獎。2006年參加廣東省中青年演藝大賽榮獲金獎,參加中國第三屆紅梅薈萃大賽榮獲金獎,同年被評為汕頭市文藝一等獎。
2008年赴上海戲曲學院導演系進修並結業。曾多次隨團赴新加坡、越南、柬埔寨、香港等地演出,廣受贊賞。

10. 經典潮劇唱段有哪些

1、《琵琶記》

潮劇傳統劇目。這出戲,在晚清時期以名丑方阿溜做工精湛細致而著稱。

花花公子胡璉,狎妓通宵。回來時於龍生門口拾得金釵一支,罔斷其妹與龍生有嫌,回家大鬧,並與婢女小英以罰三十大板作賭。後證實胡璉所拾金釵,乃是自己從妓院綴帶來的。結果胡璉自作自受,既遭母、妹責罵,又挨小英一頓竹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