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潮汕人的習俗
與拜神有關的習俗:
勞熱:民俗起源於潮州人民對土地的無比崇拜,對土地崇拜導致「土地之神」一說的產生。潮州人則將其稱為土地公或伯公(值得一提的是,潮州人在店鋪、家裡、工廠,都會供奉土地公,在茗翁茶莊也可以見到),「勞熱」這一民俗活動在潮州傳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出花園:出花園是潮汕地區一種獨有的習俗,15歲(虛歲)的孩子要「出花園」。 凡是有15歲的男、女孩子家庭,要在陰歷七月初七乞巧節和七月十五中元節或另擇日為孩子備辦三牲(雄雞、鴨、豬肉)果品拜別公婆神(俗稱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經長大,從此可以走出花園。
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俗稱「七月半」「「鬼節」,也叫「盂蘭勝會」。「當天,潮州人在自家門口擺上祭品、錢紙,祭畢燒錢紙、撒白米於地上,焚香禱祝,並把香插在房前屋後的地上。
(1)潮汕東明小美女鑼鼓隊擴展閱讀
禁忌
過年時忌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沒頭彩」,兆示疾病、凶禍。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為方面,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
這一天嚴禁吃葯。否則,被認為會導致一年從頭到底病疾纏身,吃葯不斷。
這一天甚至忌殺生,但是,現今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東西圖個新鮮,也就沒什麼顧忌了。
參考資料
網路-潮汕
B. 潮州大鑼鼓的淵源
潮州大鑼鼓源於古中原文化。在唐代,有一種以打擊樂為主的鼓吹樂,常在廟堂祭祀、迎神賽會或節日歡慶活動中使用。潮汕人的先祖從古中原南遷而來,帶來了這種氣勢恢宏的廣場藝術,並在宋代逐步形成了獨特的潮州大鑼鼓。
唐憲宗時,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在潮州祭神文章中已有吹擊管鼓的記述,說明那時已有鼓吹樂的存在。明宣德七年(1432)手抄演出劇本《劉希必金釵記》中有「三棒鼓」和「得勝鼓」的鑼鼓字譜記錄。嘉靖丙寅年(1566)刊行的《荔鏡記》「睇燈」場中,對潮州元宵佳節的描述有「鼓樂吹唱」、「滿街鑼鼓鬧喧天」的詞句。明清時期,潮州戲曲活動鼎盛,漢族音樂也隨之發展,鑼鼓樂在舞台和民間已十分流行。每逢節日慶典,大鑼鼓班便列隊遊行,穿街走巷,或集中廣場台榭,進行演奏比賽,並成為潮州民間習俗。 1951年,邱猴尚、陳松等組成的大鑼鼓隊,赴廣州參加歡迎蘇聯紅旗歌舞團訪問廣州的演出活動。1952年,他們又到漢口參加中南地區的民間藝術會演,到北京參加全國第一屆民間藝術會演。由邱猴尚司鼓的《拋網捕魚》獲得優秀節目獎。
1953年,潮樂藝人組成了潮州民間音樂研究組。1956年,又組建了潮州民間音樂團,使音樂藝術的發掘研究更進一步。整理出近二十套具有代表性的傳統鑼鼓套,如《六國封相》、《三關》、《雙咬鵝》等等。潮州民間音樂團多次參加市、地、省、全國的各級文藝會演,創新曲目《慶豐收》參加1956年在北京舉行的全國第一屆音樂周,榮獲優秀節目獎,轟動京華;傳統曲目《拋網捕魚》是潮州大鑼鼓最具代表性的曲目之一。
1957年參加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節演出,榮獲金質獎章,為潮州音樂贏得了很高的聲譽。
1995年,德國埃爾森大學教授卡爾·勞達格一行蒞潮訪問,市民間音樂團演出了潮州大鑼鼓《關公過五關》,被德國教授稱為東方交響樂。
2000年,市民間音樂團鑼鼓隊在無錫市舉行的中華鼓王大會中,獲優秀表演獎,鼓師陳鎮錫獲中華鼓王稱號。
2004年1月24日,潮州大鑼鼓作為中法文化年中國新年大巡遊的壓軸節目,穿過法國凱旋門前香榭麗舍大道,征服了巴黎觀眾。
2010年9月16日,潮州大鑼鼓參加中國·韓城「司馬遷杯」首屆全國鑼鼓大賽榮獲銀鼓王獎。
C. 潮州人過節的習俗
一.燒火龍:
龍湖的龍傳統上為7節,製作工藝別具一格,尤其是龍頭的樣式栩栩如生,地方特色濃厚。配合上「龍鰭」和「龍身」,做起來可是相當費功夫。
到了正月十六那天,幾支舞龍隊就會齊聚到古寨外的曠埕上,舞獅隊有時也會前來助興,煞那間,鼓樂喧天、蛟龍翻騰,場面熱鬧喜慶。
但是,舞龍活動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擎龍、戲綵球、持旗、擂鼓、護駕等繁雜的分工,算起來至少也得50多人,現在隨著龍湖古寨的年輕人遷到外地去,這項傳統而有特色的活動正逐漸式微,想一睹其風採的驢友,就一定要快了。
三.賽大豬
每年農歷正月十七、十八,汕頭月浦鄉和澄海冠山村都會舉行一年一度傳統民俗活動———賽大豬。其儀式之隆重,場面之壯觀實為罕見,遂成為遠近聞名的一大盛事。各地攝影愛好者更是帶來「長槍短炮」,將一隻只憨態可掬的大豬和賽大豬盛況定格在鏡頭里。
每次賽大豬時,都會請潮劇團在宗祠前搭台唱大戲,賽大豬的主辦地宗祠也會煥然一新,張燈結綵。眾人遊走在大豬間,賞大豬、聽潮劇、祭奠祖先。比賽結束後,參賽者各自將大豬抬回家,只留下豬頭。豬肉會依次分贈給親友,圖個吉祥。
D. 有什麼有意義又喜慶的女子鑼鼓隊名稱
如下:
1、宏星女子鑼鼓隊、萬宜女子鑼鼓隊。
2、智通女子鑼鼓隊、富盛女子鑼鼓隊。
3、博創女子鑼鼓隊、新盛女子鑼鼓隊。
4、精維女子鑼鼓隊、恆威女子鑼鼓隊。
5、智來女子鑼鼓隊、通達女子鑼鼓隊。
6、萬佳女子鑼鼓隊、尚來女子鑼鼓隊。
E. 最常聽到潮州大鑼鼓是那一首,沒有滴答只是鑼和鼓合奏的,不知叫什麼
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們鑼鼓隊里有一條曲子只有大釵(鑔,大鈸)和鼓合奏的,叫,好像是「小鑼缽」,還是「小鑼鈸」。
今天我聽了。裡面明明還有大釵的。好像是我們鑼鼓隊一條叫「二版」的!!!
F. 潮州音樂作文700字
讓我憂傷,讓我快樂;讓我忘我,讓我心醉。
有一種美妙的樂聲始終誘使我去傾聽,無法迴避,那就是人類創造的音樂。它像黑夜裡的燭光,像朗空中的明月;像清晨的露珠,像黃昏的余暉;像親切的問候,像甜蜜的微笑;像春天裡的微風,像冬日裡的火爐;像初戀者的心扉。像母親的撫摩,像久別重逢者的狂熱擁抱,像依依惜別時的綿綿回望……不管怎樣,音樂的魅力,使我無法擺脫,使我深深地沉醉。假使心靈是一座城堡,那音樂就是進入這座城堡的門,想要走進這座城堡,就必須打開這扇音樂之門。朋友,當你的心靈正被音樂徐徐漫過時,你是否感到正被音樂的雨露所洗濯呢?
聽吧,一支古典音樂正在你的耳邊縈繞!一段動人而美麗的愛情故事——《梁祝》,那優美婉轉的旋律打動著你的心。你發覺自己已經淚流滿面。請不必感到驚異,因為這就是音樂的魅力。聽吧,當一首流行音樂在你耳中跳動時,音樂已化作一個個精靈激動著你身上的每一個細胞!感覺到了嗎?血液正在燃燒;聽到了嗎?心跳正在加劇。當你發覺自己不知不覺間跟著音樂節拍翩翩起舞時,請不要感到驚奇,因為這就是音樂的魅力。
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教室里聽音樂——享受;一個人,靜靜地走在江畔聽音樂——享受;一個人,靜靜地仰卧在星空下聽音樂——享受;一個人,靜靜地站在竹林里聽音樂——享受。我的世界裡什麼也沒有,有的只是音樂。對我而言,也只有音樂才能有如此魅力,讓我深深著迷。音樂,讓我憂傷,讓我快樂;音樂,讓我忘我,讓我心醉。
音樂,讓我在悲傷時感到一絲快樂,讓我在感動時潸然落淚。音樂讓我知道,人世間的各種歡樂,各種辛酸,各種痛楚;音樂讓我知道,只要有音樂,我就不會孤獨,不會寂寞。音樂,為我的生命注入了無窮的動力。
G. 谷饒鎮的民俗文化
谷饒鎮群眾性的文化活動,勢態活躍,且具規模。特別是逢年過節,都舉辦組織各種文藝體育活動,活躍群眾文娛生活。鎮上有一支業余文藝創作隊伍,在文學和書畫創作中較為活躍,人稱之為小北山腳的小紅花,他們有時與有關單位舉行大型文藝晚會,有時由居委主辦書畫收藏展覽。1995年春節期間,舉辦了由張永利、張曉賓、張應平等收藏的書畫展覽,其中作品有明清以及當代著名書畫家名作。1997年5月舉辦「紀念五.四、迎接香港回歸書畫攝影作品展」,有老、中、少作者68人,135件作品參加展出。2004年春節期間,舉辦陳明平和張海鵬攝影展。
為了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鎮與潮陽宣傳文化部門聯系,組織部分作家到鎮有關企業采訪,深入報道農村企業發展的風采,並在報刊上作了專題報道,體現了自改革開放以來各大中型企業發展的面貌。
在文藝創作方面,業余作家林湘雄、張一穎的散文和小說等作品,在京、穗、港嶄露頭角,在粵東潮陽文壇小有名氣。林湘雄已出版了《古城魂》、《雲水行腳記》等。張一穎的創作方興未艾,已出版散文集《不僅是懷念》、《人生三岔口》、《昨天的故事》等書,其中散文《父親和書》獲《文藝報》、《人民日報》老乾局徵文一等獎,還連續多年被潮陽文化局文聯評為業余創作一等獎。谷饒鎮的文化活動能活躍地展開,是由於它擁有一支群眾創作隊伍。在業余書畫展界中,較有影響者,如上堡的張應平、張堡生、張楚平,茂廣的黃鑒洲、張松錦、羅梓強,華光的張應順、張應瑤等,都是谷饒鎮文化工作的開拓者群。
谷饒的民間文化活動,將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朝向縱深發展。鎮區幾個村(居)每十年都循例舉行祭社活動,它通過紀念南宋文天祥及其他部屬的抗元活動,為弘揚民族正氣,為創造兩文明活動而鼓舞群眾,發動海內外僑胞投身家鄉建設而載歌載舞。1998年的4月和12月,鎮區五村等共有12個單位舉辦戲劇演出,有13支男女英歌隊,15個潮州笛套大鑼鼓,20支舞蹈隊上街表演。同時,還有陝西、遼寧、廣西、福建及文化團體參加旅行演出,盛極一時。
谷饒鎮有圖書館、有線電視台、敬老聯誼文化活動中心等一批文化活動陣地,各村(居)普遍建有文化室,群眾文化活動非常活躍。鎮有英歌舞隊20支,其中東明英歌隊出席′97年潮陽英歌舞節表演得到好評;上堡二村少年英歌隊參加′99年潮陽春節文藝遊行;華光少年英歌隊、鑼鼓隊參加汕頭市′99春節文藝遊行;仙波少年笛套音樂隊參加潮陽首屆笛套音樂比賽獲得第二名;2003年組織教育系統師生參加區慶祝國慶文藝匯演;2003年至2004年,舉辦青抗會「創大杯」中國象棋賽。
谷饒鎮「2008年民間文化節」是由谷饒的祭社發展演變而來的。而祭社相傳起自明朝,已有600多年歷史,當初是為了紀念文天祥及犧牲的南宋將士。
潮陽區谷饒鎮一帶流傳著不少關於文天祥的傳說。相傳南宋末年,元兵入侵。右丞相文天祥在潮陽整軍圖謀復國,征戰中於海豐縣被俘。而都統陳懿勾結叛將張弘范,與宋軍血戰於小北山麓。由於雙方兵力懸殊,宋軍大都戰死於此。
明太祖追封宋末抗元陣亡將士為「元帥」,欽定貴山都赤寮(谷饒舊稱)等毗鄰抗元戰場的村莊定期祭祀當年犧牲的將士,谷饒等地才開始了祭社。民間修葺宋末殉國將士之孤冢,稱為「宋大元帥之墓」,各鄉各族分期依時拜祭。據查,谷饒以及周圍鄰鄉共有宋墓九處。
H. 關於潮汕家鄉過年的習俗有哪些
一、貼門神、春聯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里里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
I. 汕頭春節風俗習慣
一,貼門神、春聯
在潮汕的春聯中,經常還看到單扇門兒上或谷簟、福龕上貼著斗大的一個「春」字。「春」字在這里有兩層含義:一層表示春回大地,萬象更新;一層巧借「春」與「存」潮音的相諧,表示年年有餘的良好願望。這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魚,諧音「余」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祭拜祖先。
祭拜祖先,是為了紀念祖先,也有意思說是讓祖先跟我們一起過年,表現出潮人慎終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
三,吃團圓飯。
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後,除夕將至。於是,主婦們便忙著准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大都吃火鍋,潮汕人說是「圍爐」有團圓的意思。
四,送壓歲錢。
這是小朋友最最開心的時刻了。在潮汕只有還沒工作的人才有壓歲錢,工作了的人就要給壓歲錢了。潮汕人給的壓歲錢很多。人們認為,給得多證明過去的一年裡收入多,也希望在新的一年能有更多的收入。
五,拜年,送「大吉」
拜年,又稱為「拜正」。初一一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後,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後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後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系,但是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對象說不同的祝語。對老人說「新春如意」、「壽比南山」,老人會咧開沒牙的嘴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他們最希望的莫過於新年學習進步、成績突出。送他們這種祝語,他們會對你十分友善。落座後,主人會殷勤沏上聞名遐邇的潮汕工夫茶待客。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後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祥。有好謔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里裝上兩個大桔,一一拜年後,褲兜里依然是裝著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謔者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六、禁 忌
因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因此,過年的時候「禁忌」特別多。言語方面,凡是「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也忌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沒頭彩」,兆示疾病、凶禍。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為方面,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不慎打壞時,在場的人就得馬上說上兩句吉祥的順口溜(如「缶(瓷器)開嘴,大富貴」等)來彌補。這一天米缸不能空著,以免一年之中有斷炊之虞。忌灑水、掃地、倒垃圾,這叫做「聚財」。因為潮汕人在這一天,往往將水、土視作「財氣」,將垃圾、糞便視為「肥水」,灑掃、傾倒垃圾,唯恐把「財氣」掃走、倒掉。與此同時,潮汕人在除夕將大小水缸裝滿之後,就舉行封井儀式。即用一個大的簸箕將井面蓋住,然後祭拜井神。初一日不能揭開簸箕,因為人們往往將水視作財水,一揭開簸箕用水,豈不意味著財氣外流?近年來由於用上丁自來水,往往是這里在舉行封井祭神,那裡卻擰開水龍頭,讓水嘩嘩直流。因此,蓋井禁取水一俗已經徒有形式而已。禁掃地這一習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為春節期間燃放鞭炮,人來客往,地上紙屑、垃圾特別多,不打掃一下的確有礙大雅。因此,從講究衛生出發,不少年輕人也就對這些傳統禁忌習俗不怎麼講究了。
這一天債主不許上門討債,人們認為這一天討債對借貸雙方均不吉利。也忌從別人口袋裡掏東西,人們認為,正月初一的口袋讓人掏了,可能導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險。
忌死人;也忌辦喪事,因為這將給家裡帶來不祥。同時,忌該天理發,因為人們在這一天總喜歡把理發同辦喪事聯系起來。這一天甚至忌殺生。殺生被認為會導致刀災、兵災、血災等災禍的發生。但是,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東西圖個新鮮,為了口腹之快,也就沒什麼顧忌了。
飲食方面,這一天嚴禁吃葯。否則,被認為會導致一年從頭到底病疾纏身,吃葯不斷。初一早飯忌吃葷,有幾種說法:一種是這一頓吃齋,其功用等於一年;另一種是暗喻指勤儉治家,不可鋪張浪費。
本文來自: 潮汕論壇http://www.cr668.cn詳細出處參考:http://www.cr668.cn/thread-145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