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都有什麼呂劇
呂劇,又名「化裝揚琴」、「琴戲」,流行於山東和江蘇、安徽部分地區,起源於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迄今有100年歷史。山東省東營市是呂劇的發源地,東營區牛庄鎮時家村(原屬廣饒縣)民間藝人時殿元等是呂劇的主要創始人。最初的呂劇班大都走鄉串村,演出於田間地頭,影響甚小。1910年前後搬上舞台。1953年山東省呂劇院成立之後,才使呂劇成為遍及山東、享譽全國的劇種。
傳統劇目分類
呂劇的劇本大致可分兩種:一種是小戲,如《小姑賢》、《王定保借當》、《小借年》等,是它的基本戲;另一種是連台本戲,多根據鼓詞、小說和琴書的腳本改編,如《金鞭記》、《金鐲玉環記》、《五女興唐》等。小戲劇目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運用生動的群眾語言,善於表現各種不同的人物性格,富有強烈的感染力。呂劇唱腔曲調,簡單朴實,優美動聽,靈活順口,易學易唱,基本腔調有四平、二板,有時也使用其他曲牌。主要伴奏樂器有墜琴、揚琴、二胡、三弦等。
傳統劇目:
呂劇大體可分兩種:一種是小戲和單中出戲,如《小姑賢》、《小借年》、《王定保借當》等,這是它的基本戲;另一種是連台本戲,多根據鼓詞,如《金鞭記》、《金鐲玉環記》、《五女興唐》等。
呂劇20世紀初開始登台亮相,到20世紀中葉達到鼎盛。20世紀五十年代是呂劇的輝煌時期,名角薈萃,新戲迭出,與安徽的黃梅戲同台進京演出。隨著新《婚姻法》的宣傳,呂劇《李二嫂改嫁》唱紅大江南北。
更詳細簡介請看:http://ke..com/view/79686.htm
B. 呂劇傳統劇目有哪些
呂劇傳統劇目也是多根據山東琴書整理改編而來,也有一部分是從其他劇種中移植過來的。它的劇目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小戲和單中出戲,一種是連台本戲。
小戲和單中出戲,是相對於大戲而言,是指小型的、單出的摺子戲。連台本戲是我國戲曲劇目中的一種,是指連日接演的整本大戲,起源於民間的節慶演出。它以淳樸生動的語言、優美悅耳的唱腔、豐富多彩的音樂語匯,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呂劇中的小戲,有90多出劇目。小戲是呂劇傳統戲中的基本劇目,多取材於民間生活故事和民間傳說,有的取材於歷史小說的片斷,以反映懲惡揚善、婚姻家庭、倫理道德、男女愛情等為基本內容,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
這些戲的故事情節緊湊,生活氣息濃郁,語言生動質朴。大多數劇目主題思想積極鮮明,表達了勞動人民反抗壓迫、婚姻自主、家庭和睦的強烈願望和美好理想。
如《藍橋會》、《梁祝下山》、《老少換妻》和《白蛇傳》等劇目,批判和揭露了封建婚姻制度,反映人們個性解放和婚姻自主的思想願望。
《打關西》、《退婚記》和《打蠻船》等劇目,反映了窮苦人民反抗壓力,揭露和鞭撻惡霸豪強的思想感情。《姊妹易嫁》和《空棺計》等劇目,諷刺和鞭笞了嫌貧愛富、為富不仁的勢利小人。
《小姑賢》、《三打四勸》和《後娘打孩子》等劇目,反映了人民群眾希望家庭和睦、尊老愛幼的美好願望。
還有一些描寫民間風趣故事的傳統小戲,如《王小趕腳》等,也具有較好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王小趕腳》故事說的是一位小媳婦回娘家,和趕毛驢的一個情竇初開的小孩王小一路說笑、逗樂、打情罵俏的故事。
有時候王小很明白地說一些「壞話」,可也只是說說而已,並沒有實質的攻擊性,因此小媳婦樂意和這種人交流。
一開場,半大不小的毛孩子王小即開始誇耀他的小毛驢多麼可愛,而後說了幾句定場詩:
為人別趕腳,趕腳受辛勞。
人家騎著驢,我得跟著跑。
趕腳者,腳夫也。
話的意思是,王小的那頭小毛驢不是他的,他只是為掌櫃的打工而已。於是,小媳婦一出場便唱了一大段《二姑娘要回娘家住幾天》。這個唱段應該是全劇的精華所在,十分好聽,也很有特色,如:
六月三伏好熱的天,
二姑娘行程奔走陽關,
俺婆家住在了二十里堡,
俺娘家住在了張家灣。
俺在婆門得了一場病,
陰陰陽陽的七八天。
大口吃薑不覺得辣,
大碗地喝醋不覺得酸,
人人都說俺是那個樣兒的病,
俺不是價,怎麼渾身發酸不愛動彈?
二姐今年才二十二,
嫁了個丈夫他三十三。
二十二、三十三,
他比我大著那十一年。
人人都說俺女婿大,
嗨,大不大的俺可不嫌,他知道疼俺。
今天我要回俺娘家去,
俺丈夫一把拉我到床跟前。
我問他還有什麼話,
他偷偷地遞給俺二百錢。
他說道,這一百給你雇毛驢,
那一百餓了你打打尖……
從中可以看出,這是個性格開朗、愛說愛笑的小媳婦,話里話外地透著夫妻恩愛、懷孕初始的某種幸福感。這樣的農村小媳婦跟半大不小的毛孩子一碰面,少不得在買賣中討價還價。
於是,王小卻趁機要佔她的便宜,他要跟她攥攥手。他這個攥手,也有他的道理,牲口市上的生意都是通過攥手伸手指頭成交的。
二姑娘不同意,要跟他明著來,待講到160個錢,二姑娘再也不添了,王小就又開始使壞了,連著問了幾遍你不添了?你這一輩子也不添了?這里是王小暗指她「添孩子」。
上路不久,二姑娘突然有不適之感。王小知她有病之後讓她下來歇一歇。二姑娘這才才告訴他,她這病死不了人,只是「大口吃薑不覺得辣,大口喝醋不覺得酸」。王小就又說:「你這個病,不說我也知道……」
這出劇情節細致生動,群眾語匯豐富,表演朴實自然,非常具有生活化。因此,在廣大農村極有觀眾緣。而呂劇又恰恰適合演這些生活化的小場景,小情趣。
另外,這一劇目的還有其他特點:一是唱腔非常好聽,舒服流暢,味道獨特,酸酸甜甜;二是劇本非常好,生動活潑,文字有民間特色;三是演員表演絕妙,配合默契,做工表情生動,例如,王小的憨直和二姑娘的有些飛媚眼、勾下巴、偷笑的動作,顯得質朴健康,又獨具鄉土風格。
呂劇的基本劇目取材於民間現實生活,能准確貼切地表達勞動人民的願望與思想感情,它表現其家庭倫理、夫妻關系、男女愛情、諷刺時弊、懲惡揚善,其語言通俗易懂、生動朴實、幽默風趣、真切感人。
C. 馬大寶喝醉酒選段呂劇原唱是誰
李岱江。
《馬大保喝醉了酒》是山東呂劇《借親》中的經典唱段。唱腔悠揚纏綿,表演朴實敦厚。尤其是李岱江先生在《借親》里馬大保喝醉了酒這段唱,小腔不斷韻味十足,將一個小商販馬大保的形象刻畫的出神入化,這段唱傳唱幾十年深受老百姓的歡迎。
呂劇《借親》是山東省呂劇的傳統經典劇目,該劇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演員表演風趣幽默。
馬大保喝醉了酒唱詞:
馬大保喝醉了酒忙把家還,
只覺得的天也轉來那個地也轉。
為什麼那太陽落在那東山下?
月出正西明了天哎明了天噢。
今天的生意沒好運,
一天也賣不了幾個銅錢。
我馬大保心內煩,
抬腿走進了燒酒店。
哎 掌櫃的你給我打上二斤酒,
再給我弄盤炒三鮮!
哎別看我衣裳穿的破,
我喝酒從不少給錢!
酒館以內 喝罷了酒,
邁步就把家來還,
生意虧本兒債又增,
喝酒解愁我把心寬!
走過了大街我就穿小巷,
哎 大門不遠就在眼前!
趕快的推開了愁容,
我就換笑顏,
免得的叫女兒看見了不喜歡 。
D. 呂劇是什麼
呂劇又稱化裝揚琴、琴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八大戲曲劇種之一,山東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大部和江蘇、安徽、東北三省的部分地區,起源於山東北部黃河三角洲,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其音樂屬於板腔體,兼唱曲牌,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主弦)、揚琴、三弦、琵琶,稱「呂劇四大件」。它以淳樸生動的語言,優美悅耳的唱腔,豐富多彩的音樂語匯而深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
1900年前後,呂劇被搬上舞台;1917年以後,呂劇班社進入濟南、大連等城市演出;1951年,第一個呂劇專業院團濟南市魯聲琴劇團(濟南市呂劇院)成立;1953年,第一個省級院團山東省呂劇團(山東省呂劇院)成立,這一時期出現了聞名全國的郎咸芬、林建華、李岱江等藝術家,以及《姊妹易嫁》《逼婚記》《李二嫂改嫁》等著名劇目。
鼎盛時期,全國有近百個專業呂劇院團,影響波及山東、江蘇、安徽、河北、黑龍江、吉林、遼寧、新疆等省市。濱州市呂藝鎮被文化部評為「中國呂劇藝術之鄉」。
高靜、焦黎版呂劇《小姑賢》
呂劇由山東最主要的曲藝形式——山東琴書發展而來,最能代表山東風格,這已經在學界達成了廣泛共識。不過,呂劇作為戲劇形式,最早發源於哪裡,卻有著不同的說法。有的人認為是廣饒縣,有的人認為是博興縣,還有的人認為是膠東地區。普遍人認為是起源於廣饒縣。
E. 呂劇的代表人物以及作品!!
呂劇,又名「化裝揚琴」、「琴戲」,流行於山東和江蘇、安徽部分地區,起源於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迄今有100年歷史。山東省東營市是呂劇的發源地,東營區牛庄鎮時家村(原屬廣饒縣)民間藝人時殿元等是呂劇的主要創始人。最初的呂劇班大都走鄉串村,演出於田間地頭,影響甚小。1910年前後搬上舞台。1953年山東省呂劇院成立之後,才使呂劇成為遍及山東、享譽全國的劇種。
目錄
呂劇簡介
名稱由來
傳統劇目分類
源流沿革
藝術特點
呂劇歷史介紹
已出版的呂劇作品
角色行當生行
旦行
凈行
醜行
傳統劇目《李二嫂改嫁》
《補天》
《龍鳳面》
《借親》
呂劇知識板式
曲牌
吹打曲牌
樂器
行當
聲腔
服裝
早期重要藝人
當代呂劇名人呂劇簡介
名稱由來
傳統劇目分類
源流沿革
藝術特點
呂劇歷史介紹
已出版的呂劇作品
角色行當 生行
旦行
凈行
醜行
傳統劇目
《李二嫂改嫁》 《補天》 《龍鳳面》 《借親》呂劇知識
板式 曲牌 吹打曲牌 樂器 行當 聲腔 服裝早期重要藝人當代呂劇名人展開 天津市呂劇《李二嫂改嫁》
編輯本段呂劇簡介
[1]呂劇是山東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曾名「化裝揚琴」、「琴戲」。主要樂器是墜琴、揚琴、三弦、琵琶,稱「呂劇四大件」。是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坐腔揚琴)發展演變而來的。起源於山東以北的黃河三角洲,流行於山東和江蘇、安徽的部分地區。最初的呂劇班子大都走鄉串村,演出於田間地頭,影響甚小。1910年前後搬上舞台。1953年戲曲改革中由山東省戲改組定名呂劇。1953年山東省呂劇院成立之後,呂劇成為遍及山東、享譽全國的劇種。 2007年10月中旬,首屆呂劇文化藝術節在呂劇的故鄉——山東省東營市成功舉辦。
編輯本段名稱由來
呂劇名稱的由來,流傳著很多的說法,大體上有以下幾種: 一、1915年前後,原屬廣饒縣牛庄的時家村(今已劃為東營區)老藝人時殿元,也曾以紙糊毛驢,化德州市呂劇團
裝演唱《王小趕腳》,受到了群眾的歡迎,人們便把它稱為驢戲,由於這個稱號欠雅,經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譯成了「呂戲」。 二、1923年,這種驢戲進了濟南府,演出的主要劇目是《呂洞賓打葯》,當地群眾不明白這個劇種的來源,只聽說叫「驢戲」,又由於主要劇目是「呂」字打頭,觀眾就把它稱為呂戲。 三、呂劇的「呂」字,原是二十五戶為一閭的「閭」字。意思是街坊鄰里戲、家鄉戲。以後在輾轉、流傳中,把「閭」簡化為「呂」。 四、過去說琴書,大多是兩口子或一家人搭檔,演唱的內容又多系反映男女愛情的。兩口為「呂」,因而就叫呂戲。 五、呂戲原來稱為捋戲。此說有二:一是由於演唱時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按奏墜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動,故名為捋戲;又因中國音樂十二律中的陰律有六種,總稱「六呂」,因而將「捋戲」改稱為「呂戲」。另一種傳說是,當年為這種戲起名時,有的老藝人說,這種戲演唱時順藤摸瓜,捋著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戲吧。捋與呂同音,於是定名為呂戲(呂劇)。
編輯本段傳統劇目分類
呂劇的劇本大致可分兩種:一種是小戲,如《小姑賢》、《王定保借當》、《小借年》等,是它的基本戲;另一種是連台本戲,多根據鼓詞、小說和琴書的腳本改編,如《金鞭記》、《金鐲玉環記》、《五女興唐》等。小戲劇目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運用生動的群眾語言,善於表現各種不同的人物性格,富有強烈的感染力。呂劇唱腔曲調,簡單朴實,優美動聽,靈活順口,易學易唱,基本腔調有四平、二板,有時也使用其他曲牌。主要伴奏樂器有墜琴、揚琴、二胡、三弦等。呂劇、2008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全國25個分團
編輯本段源流沿革
[1]呂劇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定名的新劇種,但其表演藝術形式卻經歷了長期的發展歷程。早在北京市呂劇團
清代中葉,山東南部農村就出現了一種名叫「小曲子」的小曲連唱體曲藝形式。因其主要伴奏樂器為洋琴(洋琴),故又稱「揚琴」、「洋琴」。歷史上揚琴曾廣泛流行於古黃河下游地區的河南、江蘇、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以及東北的個別市縣。在山東最先流傳於魯西南,並逐漸向北(濟南及惠民地區)、向東(青島、煙台)延續擴展,約有二百年歷史。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不同地區的語言、風俗的影響,逐漸形成為南路、北路、東路琴書三大流派。各自叫法也不盡相同,如東路琴書藝人商業興自稱本路琴書為「改良揚琴」;北路琴書創始人鄧九如自稱「文明揚琴」。到一九三三年鄧九如在天津電台播音時,才定名山東琴書。 光緒初年,廣饒縣(舊稱樂安)北部一帶的農民,為躲避災荒,常隨身攜帶墜琴、節子板等樂器,外出賣藝求生。開始以唱琴書小段為主,或順口編些有趣的故事,邊耍邊唱。後來,他們不斷吸收戲曲唱腔和民間小調來豐富自己的表演內容和形式。如東寨村的張蘭田、張志田兄弟倆,就曾去安徽風陽拜師學藝。當地流行的鳳陽歌對琴書的表演藝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藝人們在長期的演唱實踐中,不斷追求新的藝術形式。一些擅長唱工的藝人,在長期的表演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點。如廣饒縣西商村的藝人商業興和妻子關雲霞,長期在煙台、青島一代演唱,逐漸形成自己的演唱形式,成為東路琴書藝術的代表人物;而擅長人物表演的藝人,則致力於創造新的表現形式來吸引觀眾。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冬,以東路琴書藝人時殿元為首的同樂班,嘗試著將《王小趕腳》改為化妝演出,用竹、紙、布紮成驢形,加以彩繪,一演員身綁彩驢,做騎驢狀;一演員執鞭趕驢;另有藝人操墜琴、揚琴、竹板等樂器伴奏,演員在音樂聲中載歌載舞。此種表演形式別開生面、生動活潑,初次演出便獲成功。由於《王小趕腳》首次採用驢形道具,群眾又稱此類戲為「驢戲」。此後,時殿元又陸續將一些琴書篇目改為化妝演出,所到之出,表演深受群眾喜愛。 在常年的流動演出中,化妝揚琴藝人經常和京劇、五音戲、河北梆子等劇種的班社在同一集鎮演出,甚至出現「兩合水」、「三合水」(兩個或三個不同劇種同台演出)的情況。這種演出方式對促進化妝揚琴在劇目、表演、唱腔、舞台裝扮、音樂等方面與其他劇種的借鑒融合和創新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漸從簡單的化裝演出發展成為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演出的劇目也從「對子戲」、「三小戲」擴大到本戲和連台本戲;演出的場所也由盤凳子到進入茶園、劇場。1917年(民國六年),由廣饒縣化妝揚琴藝人張鳳輝等人組成的車里班首先進入濟南市演出。此後,不少劇班也紛紛進入濟南城表演。有的班社還經常到煙台、青島甚至東北的大連、長春、哈爾濱等城市演出,進一步擴大了該戲的影響。當時較有影響的班子有黃家班、父子班、同樂班、慶和班、共和班等。 抗日戰爭爆發後,該劇種陷入困境。原在濟南城演出的劇團也因演出每況愈下,導致班社萎縮,藝人生活難以為繼。多數藝人返回家鄉,剩下的藝人湊成一個「義和班」維持演出,勉強度日。抗戰勝利後,演出狀況並未好轉,反而愈加蕭條。「義和班」也於1946年末解散,藝人被迫改行,另尋出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化妝揚琴劇種獲得了新生。從1950年起,山東省文聯地方戲曲研究室組織對本省地方戲曲藝術進行了發掘、整理、試驗、推廣,並以化妝揚琴作為改革的重點,選擇《小姑賢》為實驗劇目。此後,藝人們向山東梆子學習,演出了《藍橋會》。在學習傳統劇目的基礎上,又將現代題材的小說《李二嫂改嫁》改編演出。這期間,由義和班改組成的濟南化妝揚琴劇團也編演了《張大有被騙》、《王秀鸞》等戲,打開了呂劇現代戲的大門。這些改編劇目的上演使化妝揚琴的影響日益擴大,並涌現出郎咸芬、林建華、王俊英等一批著名演員。1953年山東省呂劇團成立後,繼續進行劇目的改革創新工作,先後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記》)等傳統劇目,編演了《光明大道》等現代戲。1954年,在華東區戲劇觀摩會演上,《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分別獲獎。《李二嫂改嫁》和《借年》於1957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成黑白影片;《兩壠地》於1965年由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攝製成黑白影片。 「文化大革命」期間,呂劇被禁演。1976年以後,呂劇復興。《半邊天》於1976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彩色影片;《逼婚記》於1979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彩色影片;《張王李趙》於1982年獲全國劇本獎。 1979年,廣饒縣呂劇團、墾利縣呂劇團開始上演傳統劇目。1982年,廣饒縣呂劇團為配合計劃生育宣傳趕排新劇《合家歡》,在縣內外巡迴演出。1987年,利津縣京劇團更名為利津縣呂劇團。1984年,東營市文化局組織部分文藝工作者,專門開展呂劇研究,深入農村走訪老藝人,搜集史料。1985年冬,召開「呂劇史料座談會」,邀請20多名呂劇老藝人參加。1986年春,又邀請14名老藝人進行仿演錄像。在此基礎上,於1987年編纂完成《東營市呂劇音樂集成》書稿,於1988年底編纂完成《呂劇起源與發展東營市史料匯編》。這兩部書稿是呂劇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在編纂過程中,得到山東省文化廳有關領導、 山東省呂劇界許多專家和名演員 (如李漁、郎咸芬) 的熱情指導與幫助。1991年3月5~8日,舉辦「東營市首屆呂劇匯演」,全市有8個代表隊、240人參加,分專業和業余兩個組進行匯演,演出新創劇目12個。1994年,以廣饒縣呂劇團為基礎,成立「東營市呂劇團」。至1995年底,全市先後有15名呂劇演員獲省優秀演員稱號[2]。
F. 我的家鄉呂劇
我愛呂劇
大家可能想不到,作為一名中學生,在各種戲劇中,惟一吸引我的竟是呂劇,這讓人感到很驚訝。不過,這實在沒有什麼稀奇的。我喜歡呂劇,是因為我們村裡的呂劇迷特別多,而且每年都要唱戲。時間主要集中在正月初五到正月十六之間,地點就在我們村的舊學校里。戲台後面原是教室,此時成了化妝室。上小學時,我總愛跑去看,一場同樣的戲我也不知道看了多少遍。當時,雖然看不懂演的是什麼,但那豪華的場景、鮮艷的服裝卻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好像每次去主要是為了看那些衣服、頭飾,去看熱鬧,而不是去聽戲。
現在我已是一名中學生了,去看戲不再只是為了看場景看服裝,主要是聽戲。你看,帷幕一拉開,只見一個個姑娘蓮步輕移,環佩丁當。這時,我會目不轉睛地看個夠。常演的呂劇有《李二嫂改嫁》、《王二小趕腳》、《牆頭記》、《龍鳳面》、《雙蝴蝶》等。印象中,劇里的人物個個清秀美麗,形象動人。記得一位戲劇家曾說過,民間藝術是在人民的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中產生的。我感覺,呂劇與其他劇種不同的地方,是它與我們農村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差不多每一出呂劇都是根據人們生活中遇到的某些事情編寫成的,因而具有樸素真實的特點。人們歌唱它,演奏它,總是有感而發的,所表現的感情是真摯的。應當說,這便是呂劇的魅力所在。呂劇就是因為有了這樣的特點而吸引了我。
我喜歡呂劇的另一個原因是,爺爺是演了幾十年呂劇的老演員,我從小耳濡目染。我很敬佩爺爺,他不但能唱出男女不同的聲音,還能夠唱出感情。有時,唱著唱著,他會不由自主地流下眼淚。現在,爺爺雖然已年邁,但唱上幾段還蠻有滋味。平時走路,他還不自覺地顯露出演戲時的姿勢。因為經常聽爺爺講述,並常跟他去看戲,所以,我對呂劇更加喜愛了。
呂劇是我們山東的地方劇種。呂劇人美、舞美、曲美,極具表現力,我想,這大概是呂劇擁有成千上萬呂劇迷的根本原因吧。但願心愛的呂劇久唱不衰,永遠散發出誘人的魅力。 2 我的家鄉在山東,那裡是著名的呂劇之鄉。
廣袤坦盪的中原大地滋養了豪邁奔放的地方戲——呂劇,《穆桂英掛帥》、《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等膾炙人口的傳統劇目家喻戶曉,郎咸芬、李岱江、林建華等著名的呂劇表演藝術家婦孺皆知。家鄉人有個習慣,愛聽戲。像安徽的黃梅戲、東北的二人轉一樣,河南豫劇也擁有不少的熱心聽眾 。我們從小聽著家鄉戲長大。在那個剛剛解決溫飽問題的年代,電視機還未走進農家小院,收音機是農家人的親密夥伴。聽著戲幹活,爽!聽著戲吃飯,香!聽著戲休憩,美!聽著戲入眠,甜!總而言之,家鄉戲就是家鄉人的家常飯,不吃飯,餓得慌,不聽戲,悶得慌。
小時候,有月亮的夏夜,小夥伴們吃了晚飯,相約來到大街上,玩夠了捉迷藏、老鷹捉小雞的游戲,便來到村西頭的大楊樹下,開始演戲。我們最喜歡演的是《姊妹易嫁》選段,這出戲演的是素花、素梅是姊妹倆,素花自幼與牧童毛紀訂婚,長大後,因嫌毛紀貧窮,竟在迎娶之日,不顧舊日情義,拒絕前去完婚。素梅激於義憤,並感毛紀忠誠,願代姐出嫁,在上轎時,她知毛紀已得中狀元。此時素花羞愧難當,後悔不己。此劇於一九七九年底由香港華文影業公司拍成彩色影片,又與一九七九年參加全國建國三十年獻禮演出,獲一等獎。清風中,楊樹沙沙作響,池塘一片蛙鳴,夜空星星閃爍,地上的我們在歡唱。原汁原味的家鄉戲,甜美了清苦的日子,燦爛了童年的夢!
離家十四年了,久違了鄉音,久違了家鄉戲!記憶中,那字正腔圓、韻味十足的家鄉戲,從爬滿絲瓜秧、開滿太陽花的農家小院飄出來,隨著裊裊炊煙,滑過柳梢頭,落入心坎里,如花香沁人心脾,似甘霖滋潤春野……
G. 呂劇的代表作是什麼
李二嫂改嫁呀,中國呂劇作品。作者劉梅村、劉奇英、靳惠新、王昭聲、張斌。1954年由山東省呂劇團首演。據王安友同 李二嫂改嫁
名小說改編。描寫1947年魯中南解放區農村年輕寡婦李二嫂,愛上了本村農民張小六,受到舊的習慣勢力的嘲諷和婆婆的阻撓。經婦女會主任等人的支持,李二嫂終於改嫁,與小六結為終身伴侶。通過李二嫂孤苦伶仃的守寡生活和新社會激發起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深刻揭示出傳統禮教給婦女帶來的深重苦難。語言朴實,感情真摯,在觀眾心靈里引起激盪。1954年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獲劇本一等獎。1957年攝製成戲曲藝術片。 呂劇劇目。1954年劉梅村、劉奇英等據王安友同名小說改編。1947年魯中南解放區某村寡婦李二嫂與農民張小六相愛,遭到婆婆「天不怕」和部分村民反對。李二嫂在婦女會主任等人幫助下,沖破舊的習慣勢力阻撓,與小六結婚演員 主要演員 郎咸芬……李二嫂 楊瑞卿……張小六 武 韜……李七 靳惠新……天不怕 臧美倩……婦女主任 李岱江……婦女主任丈夫 王俊英……張大娘 郭麗華……小青 林健華……劉大娘 電影 李二嫂改嫁 呂劇老電影:李二嫂改嫁(1957版) 片種:呂劇戲曲片 色別:黑白 出品年代:1957 出品公司:長春電影製片廠 舞台編劇:劉梅村、張斌、王照聲、靳惠新、劉奇英 電影劇本:劉梅村、張斌、劉國權 導演: 劉國權 攝影: 郭鎮鋌 美術: 劉金鼐 編曲: 張禹田、張斌 錄音: 黃力加 劇務主任:牛景純 演出: 山東省呂劇團 舞台導演:尚之四 音樂伴奏: 山東省呂劇團樂隊 主要演員 郎咸芬……李二嫂 楊瑞卿……張小六 武 韜……李七 靳惠新……天不怕 臧美倩……婦女主任 李岱江……婦女主任丈夫 王俊英……張大娘 郭麗華……小青 林健華……劉大娘
H. 呂劇是哪的
呂劇是山東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曾名「化裝揚琴」、「琴戲」。是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坐腔揚琴)發展演變而來的。起源於山東以北的黃河三角洲,流行於山東和江蘇、安徽的部分地區。最初的呂劇班子大都走鄉串村,演出於田間地頭,影響甚小。1910年前後搬上舞台。1953年戲曲改革中由山東省戲改組定名呂劇。1953年山東省呂劇院成立之後,呂劇成為遍及山東、享譽全國的劇種。 2007年10月中旬,首屆呂劇文化藝術節在呂劇的故鄉——山東省東營市成功舉辦名稱由來
呂劇名稱的由來,流傳著很多的說法,大體上有以下幾種: 一、1915年前後,原屬廣饒縣牛庄的時家村(今已劃為東營區)老藝人時殿元,也曾以紙糊毛驢,化裝演唱《王小趕腳》,受到了群眾的歡迎,人們便把它稱為驢戲,由於這個稱號欠雅,經一些文人的推敲音譯成了「呂戲」。 二、1923年,這種驢戲進了濟南府,演出的主要劇目是《呂洞賓打葯》,當地群眾不明白這個劇種的來源,只聽說叫「驢戲」,又由於主要劇目是「呂」字打頭,觀眾就把它稱為呂戲。 三、呂劇的「呂」字,原是二十五戶為一閭的「閭」字。意思是街坊鄰里戲、家鄉戲。以後在輾轉、流傳中,把「閭」簡化為「呂」。 四、過去說琴書,大多是兩口子或一家人搭檔,演唱的內容又多系反映男女愛情的。兩口為「呂」,因而就叫呂戲。 五、呂戲原來稱為捋戲。此說有二:一是由於演唱時主要伴奏樂器是墜琴,按奏墜琴的手指是上下捋動,故名為捋戲;又因中國音樂十二律中的陰律有六種,總稱「六呂」,因而將「捋戲」改稱為「呂戲」。另一種傳說是,當年為這種戲起名時,有的老藝人說,這種戲演唱時順藤摸瓜,捋著蔓子捋到底,就叫捋戲吧。捋與呂同音,於是定名為呂戲(呂劇)。
[編輯本段]源流沿革
[1]呂劇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定名的新劇種,但其表演藝術形式卻經歷了長期的發展歷程。早在清代中葉,山東南部農村就出現了一種名叫「小曲子」的小曲連唱體曲藝形式。因其主要伴奏樂器為洋琴(洋琴),故又稱「揚琴」、「洋琴」。歷史上揚琴曾廣泛流行於古黃河下游地區的河南、江蘇、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以及東北的個別市縣。在山東最先流傳於魯西南,並逐漸向北(濟南及惠民地區)、向東(青島、煙台)延續擴展,約有二百年歷史。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不同地區的語言、風俗的影響,逐漸形成為南路、北路、東路琴書三大流派。各自叫法也不盡相同,如東路琴書藝人商業興自稱本路琴書為「改良揚琴」;北路琴書創始人鄧九如自稱「文明揚琴」。到一九三三年鄧九如在天津電台播音時,才定名山東琴書。 光緒初年,廣饒縣(舊稱樂安)北部一帶的農民,為躲避災荒,常隨身攜帶墜琴、節子板等樂器,外出賣藝求生。開始以唱琴書小段為主,或順口編些有趣的故事,邊耍邊唱。後來,他們不斷吸收戲曲唱腔和民間小調來豐富自己的表演內容和形式。如東寨村的張蘭田、張志田兄弟倆,就曾去安徽風陽拜師學藝。當地流行的鳳陽歌對琴書的表演藝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藝人們在長期的演唱實踐中,不斷追求新的藝術形式。一些擅長唱工的藝人,在長期的表演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點。如廣饒縣西商村的藝人商業興和妻子關雲霞,長期在煙台、青島一代演唱,逐漸形成自己的演唱形式,成為東路琴書藝術的代表人物;而擅長人物表演的藝人,則致力於創造新的表現形式來吸引觀眾。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冬,以東路琴書藝人時殿元為首的同樂班,嘗試著將《王小趕腳》改為化妝演出,用竹、紙、布紮成驢形,加以彩繪,一演員身綁彩驢,做騎驢狀;一演員執鞭趕驢;另有藝人操墜琴、揚琴、竹板等樂器伴奏,演員在音樂聲中載歌載舞。此種表演形式別開生面、生動活潑,初次演出便獲成功。由於《王小趕腳》首次採用驢形道具,群眾又稱此類戲為「驢戲」。此後,時殿元又陸續將一些琴書篇目改為化妝演出,所到之出,表演深受群眾喜愛。 在常年的流動演出中,化妝揚琴藝人經常和京劇、五音戲、河北梆子等劇種的班社在同一集鎮演出,甚至出現「兩合水」、「三合水」(兩個或三個不同劇種同台演出)的情況。這種演出方式對促進化妝揚琴在劇目、表演、唱腔、舞台裝扮、音樂等方面與其他劇種的借鑒融合和創新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漸從簡單的化裝演出發展成為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演出的劇目也從「對子戲」、「三小戲」擴大到本戲和連台本戲;演出的場所也由盤凳子到進入茶園、劇場。1917年(民國六年),由廣饒縣化妝揚琴藝人張鳳輝等人組成的車里班首先進入濟南市演出。此後,不少劇班也紛紛進入濟南城表演。有的班社還經常到煙台、青島甚至東北的大連、長春、哈爾濱等城市演出,進一步擴大了該戲的影響。當時較有影響的班子有黃家班、父子班、同樂班、慶和班、共和班等。 抗日戰爭爆發後,該劇種陷入困境。原在濟南城演出的劇團也因演出每況愈下,導致班社萎縮,藝人生活難以為繼。多數藝人返回家鄉,剩下的藝人湊成一個「義和班」維持演出,勉強度日。抗戰勝利後,演出狀況並未好轉,反而愈加蕭條。「義和班」也於1946年末解散,藝人被迫改行,另尋出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化妝揚琴劇種獲得了新生。從1950年起,山東省文聯地方戲曲研究室組織對本省地方戲曲藝術進行了發掘、整理、試驗、推廣,並以化妝揚琴作為改革的重點,選擇《小姑賢》為實驗劇目。此後,藝人們向山東梆子學習,演出了《藍橋會》。在學習傳統劇目的基礎上,又將現代題材的小說《李二嫂改嫁》改編演出。這期間,由義和班改組成的濟南化妝揚琴劇團也編演了《張大有被騙》、《王秀鸞》等戲,打開了呂劇現代戲的大門。這些改編劇目的上演使化妝揚琴的影響日益擴大,並涌現出郎咸芬、林建華、王俊英等一批著名演員。1953年山東省呂劇團成立後,繼續進行劇目的改革創新工作,先後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記》)等傳統劇目,編演了《光明大道》等現代戲。1954年,在華東區戲劇觀摩會演上,《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分別獲獎。《李二嫂改嫁》和《借年》於1957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成黑白影片;《兩壠地》於1965年由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攝製成黑白影片。 「文化大革命」期間,呂劇被禁演。1976年以後,呂劇復興。《半邊天》於1976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彩色影片;《逼婚記》於1979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彩色影片;《張王李趙》於1982年獲全國劇本獎。 1979年,廣饒縣呂劇團、墾利縣呂劇團開始上演傳統劇目。1982年,廣饒縣呂劇團為配合計劃生育宣傳趕排新劇《合家歡》,在縣內外巡迴演出。1987年,利津縣京劇團更名為利津縣呂劇團。1984年,東營市文化局組織部分文藝工作者,專門開展呂劇研究,深入農村走訪老藝人,搜集史料。1985年冬,召開「呂劇史料座談會」,邀請20多名呂劇老藝人參加。1986年春,又邀請14名老藝人進行仿演錄像。在此基礎上,於1987年編纂完成《東營市呂劇音樂集成》書稿,於1988年底編纂完成《呂劇起源與發展東營市史料匯編》。這兩部書稿是呂劇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在編纂過程中,得到山東省文化廳有關領導、 山東省呂劇界許多專家和名演員 (如李漁、郎咸芬) 的熱情指導與幫助。1991年3月5~8日,舉辦「東營市首屆呂劇匯演」,全市有8個代表隊、240人參加,分專業和業余兩個組進行匯演,演出新創劇目12個。1994年,以廣饒縣呂劇團為基礎,成立「東營市呂劇團」。至1995年底,全市先後有15名呂劇演員獲省優秀演員稱號[2]。
[編輯本段]藝術特點
[1]呂劇音樂是在從民間俗曲演變而來的「坐腔洋琴」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而成。其最為突出的特點是:既是「戲曲」又是「曲藝」 。其唱腔以板腔體為主,兼唱曲牌。曲調簡單朴實、優美動聽、靈活順口、易學易唱。基本板式有「四平」、「二板」(包括「垛子板」和「流水」)、「娃娃」三種。 呂劇的伴奏樂器分文場和武場。文場主要樂器是墜琴、揚琴,其次為二胡、三弦、琵琶、笛子、嗩吶等,可視劇情酌情增減。新中國成立後又增加了一些西洋管弦樂器。伴奏多採用「學舌」(對位)形式。如二板伴奏模仿唱腔一句,四平伴奏模仿唱腔的下半句或尾腔。武場伴奏樂器主要有皮鼓、板、大鑼、小鑼、大鐃鈸、堂鼓、打鼓等。鑼鼓經均自京劇等劇種吸收。 呂劇的演唱方法,男女腔均用真聲為主,個別高音之處則採用真假聲結合的方法處理,聽起來自然流暢。呂劇的唱腔講究以字設腔,以情帶聲,吐字清晰、口語自然。潤腔時常用寫滑音、顫音、裝飾音,與主要伴奏樂器墜琴的柔音、顫音、打音、泛音相結合,以及上下倒把所自然帶出的過渡音、裝飾音渾然一體,使整個唱腔優美順暢。 呂劇使用的語言屬北方語系的濟南官話。其重字規律和讀音咬字方法都與普通話多有近似之處。呂劇傳統劇目的舞台道白,是以濟南官話為標準的基礎上偏重於上韻;而現代戲的道白則直接使用濟南官話,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表演中,呂劇善於運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動的群眾語言作為劇詞,並以此來塑造人物形象。
[編輯本段]角色行當
[1]呂劇在化裝揚琴時期表演形式比較簡單。多是幾個人搭檔,演唱一些故事簡單、角色又少的劇目。如《王小趕腳》、《光棍哭妻》、《三打四勸》等。演唱時坐成八字形,揚琴居中,其他樂器分列兩旁。演員各持樂器,自拉自唱。演唱者根據其演唱技能和自然條件來劃分角色。此時雖已有生、旦、丑等角色的分工,但並無嚴格的行當區分。藝人們將這種狀況稱之為「有腳色,沒行當」。呂劇傳統的舞台表演中生活動作較多,少有成套的的表演程式。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後,由於受五音戲、萊蕪梆子等地方劇種和京劇的影響,使呂劇的表演藝術得到豐富和提高,腳色行當體制也日趨完善,但仍保持以「三小戲」為主體的演出特點和生活化的演出風格。 呂劇的角色行當體制是按照生、旦、凈、丑四大行當劃分的。 生行:包括小生、老生、娃娃生、武生諸行 小生多扮演劇中年輕公子、儒生,以念唱為主,唱腔講究情緒變化,行腔自然,注重褶片、水袖、摺扇等功夫。如《王定保借當》中的王定保、《借年》中的王漢喜等人物; 老生飾演的角色多戴黑三髯,故又稱須生、胡生。其所扮角色多為劇中正派人物,表演穩重大方,要求唱腔渾厚,注重褶片、袍帶、髯口、帽翅等技功。如《打焦贊》中的楊六郎、《玉清樓》中的宋江; 娃娃生為扮演戲中的兒童角色,表演天真,念唱爽朗,另須具備一定的武打功夫。如《穆桂英掛帥》中的楊文廣等; 武生系扮演劇中的武士、俠客一類的角色。注重腰腿功和刀槍把子套路。 旦行:包括青衣、花旦、閨門旦、彩旦、武旦、老旦等類 青衣,扮演成年婦女角色。重唱工,要求行腔委婉流暢、字正腔圓、清亮細膩,並具水袖、圓場功夫,表演時情感充沛。如《小姑賢》中的李榮花、《井台會》中的藍瑞蓮等; 花旦,扮演活潑熱情的青、少年女性角色,要求唱腔甜潤,吐字清晰、身段靈活嬌俏。如《姊妹易嫁》中的張素花、《王小趕腳》中的二姑娘等; 閨門旦,扮演未出閣的大家閨秀或貧苦人家有教養的妙齡少女。道白注重聲韻,唱腔委婉纏綿,形體端莊,注重水袖、摺扇等功夫。如《逼婚記》中的洪美蓉等; 花旦,又稱彩婆子,扮演滑稽、狠毒、搬弄是非的婦女,其表演動作及台詞多源於生活。如《小姑賢》中的刁氏、《龍鳳面》中的後娘等; 武旦,扮演劇中有武藝的女子,要求身段輕捷靈活。如《打瓜招親》中的陶三春、《打焦贊》中的楊排風等; 老旦,扮演劇中老年婦女,表演側重老態,要求唱做念白穩重大方。如《穆桂英掛帥》中的佘太君等。 凈行:花臉 呂劇中以花臉行為主要角色的傳統劇目較少,僅有《王定保借當》中的李武舉、《溫涼盞》中的洪彥龍等幾個花臉角色,尚未形成該行當獨有的成套表演程式。新中國成立後該行當的角色才逐漸增多,如《打焦贊》、《打瓜招親》等劇中的武花臉表演。 醜行:包括小丑、老丑、武丑 小丑多扮演劇中不戴髯口的醜行角色。其表演生活氣息濃厚,語言豐富通俗,道白多用鄉音方言。常扮演劇中詼諧、刁鑽或姦猾等不同性格的角色。如《王小趕腳》中的王小等。 老丑主要扮演男性老年角色,其表演生動風趣。如《洗衣記》中的田二洪等角色。 武丑角色在呂劇傳統劇目中並不多見,只是後來由於移植吸收其他劇種的劇目才逐漸形成該行當。
[編輯本段]傳統劇目
呂劇大體可分兩種:一種是小戲和單中出戲,如《小姑賢》、《小借年》、《王定保借當》等,這是它的基本戲;另一種是連台本戲,多根據鼓詞,如《金鞭記》、《金鐲玉環記》、《五女興唐》等。 [3]呂劇20世紀初開始登台亮相,到20世紀中葉達到鼎盛。20世紀五十年代是呂劇的輝煌時期,名角薈萃,新戲迭出,與安徽的黃梅戲同台進京演出。隨著新《婚姻法》的宣傳,呂劇《李二嫂改嫁》唱紅大江南北。 《李二嫂改嫁》:講述的是解放戰爭時期山東解放區農村,年輕寡婦李二嫂過著孤苦伶仃的生活,經常受惡婆婆「天不怕」的折磨。青年農民張小六在勞動生產中幫助她,她也在生活上照顧張小六。二人由此產生了愛情,卻受到了舊習慣勢力和婆婆的反對。「天不怕」和其族弟李七商定,趁張小六支前的時候,另行說媒,破壞李二嫂和張小六的愛情。李二嫂參加了婦救會和識字班,在婦女主任的幫助下,沖破了封建勢力的束縛,同「天不怕」進行了堅決的斗爭,終於和從前線立功回來的張小六結為恩愛夫妻。劇本通過李二嫂這一藝術形象,反映了在政治上翻身解放的農村婦女要求婚姻自由的強烈願望;反映了婦女解放中所遇到的自身的思想斗爭及與外部世界的沖突。 1951年山東省文聯戲曲研究室首演。1954年山東省呂劇團上演。郎咸芬扮演李二嫂,楊瑞卿扮演張小六,王俊英扮演張大娘。郎咸芬的演唱,低回委婉,聲情並茂。她根據人物性格結合唱腔設計的舞蹈動作,恰如其分地表達了李二嫂的思想感情,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年該劇獲文化部頒發的全國戲曲劇本獎。1957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攝製成戲曲藝術片。 《補天》:講述的是建國初期,為固土守邊,二十萬時代青年奔赴新疆建設兵團,開發西部邊疆,但是他們的婚姻卻成了大問題。為此,國家緊急征調兩萬女兵入疆。於是八千山東姑娘踏上了西去的征途。惡劣的自然條件和環境使這批從碧海藍天下走來的山東姑娘所懷抱的夢想與現實發生了錯位。《補天》以史詩劇的手法生動記述了發生在特定時空和特定環境下的一段真實歷史故事。該劇表現了獻身祖國邊疆的青年們不屈的犧牲精神,弘揚了人與人之間的寬容、和諧之美。 《龍鳳面》:講的是繼母陶氏乘丈夫出外經商,逼家院丁奎害死前妻子女梁子玉、梁賽金,兄妹二人聞訊逃走,又被猛虎沖散。幾年後新科狀元梁子玉下榻官驛,命四衙官獻面。梁賽金為義父解憂,親做家傳龍鳳面,才得兄妹團圓。 《借親》:程孝金與一錠金訂親後都聞對方醜陋,程母便裝病,要趙女一錠金過門探病。趙家怕露馬腳,便借馬大保之女金蓮頂替,程家也找長工幫喜冒名。不料弄巧成拙,反倒促成幫喜與金蓮的美事。
呂劇知識
板式:四平、慢四平、快四平、反四平、二板、慢二板、反二板、二平、反二平、二六、反二六、六水、反流水、散板、反散板、尖板、搖板、回龍、娃娃腔(又名娃娃調)、鳳陽歌等。 曲牌:曲牌多數來自「山東琴書」明清以來的民間小曲,娃娃腔、蓮花落、羅江怨、疊斷橋、呀二喲、靠山調、普地錦、想思、打茶文、亂彈、樓上樓、呀兒僧、上合調、迎春調、小上墳、慢鳳陽歌、鳳陽垛、打棗竿、陰陽句、(又名樓上樓)、後娘打孩子、大漢口、漢口垛、(又名上合調)、下合調、畫扇面、絲羅扣等。 吹打曲牌:迎賓、送客、祝壽、擺宴、拜堂等曲牌。 樂器:四大件:墜琴(主弦)二胡、洋琴、三弦(現一般用琵琶)。其他:高胡、古箏、笛子、笙、竹笛、長笛、嗩吶、海笛(小啦叭)、大提琴、電子琴、貝司等。 打擊樂器:板鼓、板、堂鼓、定音鼓、大鑼、小鑼、湯鑼、鈸、荷葉鈸、小鈸、蘇鑼、木魚、梆子、碰鈴等。 鑼鼓點:(也叫鑼鼓經)一擊鑼、陰鑼、四擊頭、大鑼垛頭、小鑼垛頭、叫頭、回頭、沖頭、快沖頭、收頭、鳳點頭、帽兒頭、住頭、抽頭、長垂、慢長垂、快長垂、串垂、亂垂水底魚、一封書、紐絲、滾頭子、撲燈蛾、緊急風、、絲鞭、望家鄉、崩登倉、八打倉、扎多衣等 行當:呂劇的行當比較簡單:生行有:老生、小生、小生又分:窮生、(飄帶生)、短打、武生等。 旦行:旦行也較簡單,有:青衣、花旦、閨門旦、小花旦、武旦、老旦、彩旦、騷旦、潑辣旦 凈行:一般為「花臉「為主。 醜行:俊丑、小花為主。 呂劇聲腔藝術,有:大嗓、嗓小、二本嗓、真聲、假聲、真假聲、雲遮月、潤(念YUEN)腔、行腔、拖腔、塌中、走調、跑調、不搭調、冒調、荒調、涼弦、走弦、跑弦、不復弦、強板、撤板、頂板、閃板、過板、俏板、丹田音、嘎調、平聲、仄聲、合轍、押韻、氣息、換氣、偷氣、存氣、氣口等。 水衣子(也叫溻褂子):演員穿服裝(戲裝)以前,貼身穿的一種開大巾上衣,是保護戲裝用的,一般是用棉白布做成,也有用油布做成,是為演員出汗保護戲裝用的。 竹衣子:用細竹節穿而成的一種上衣,一般劇團沒有,唱角用的,在胖襖外,為的是保護服裝,一般為:蟒和道袍之用。 胖襖(墊肩):是生行演員,扮演古裝戲時,為了體形的美觀大方好看,穿的一種用棉花白布做成的上衣。 大襪子:是用白布做成的一種長筒襪子。
並非原創,復制粘貼的,若自己寫則寫不全,也寫不好,那就是對提問者的不負責
I. 呂劇小姑賢選段(上房拷打李榮花)
刁:(上、引)千年的大道走成河,多年的媳婦熬成婆。
(坐詩)為人生來別當家,如若當家亂如麻;清晨起耒
七件事,柴米油鹽漿醋茶。(白)老身王門刁氏,配與王
白牙為妻,過門來生下一男一女,兒喚登雲,女兒桂姐。
不幸老頭子下世去了,思想起家庭之事,好不氣煞人也;
(唱四平)由老身坐上房心亂如麻,
思想起老頭子珠淚搭撒,
過門耒生下了一男一女,
家不幸老頭子命染黃沙,
這日月如穿梭過的真快,
不覺的我的兒年長十八,
有道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
給我兒娶下了李氏榮花,
自從這小賤人她把門過,
過門耒與老身不投緣法。
每日里我將她三次打罵,
待三天打九次我不饒她。
隔一天老身我要不打架,
用菜刀剁案板罵俺自家。
眾街坊都給我起下外號,
滿莊上都說我是個夜叉。
今清晨我有心將她打罵,
實在是沒有錯待說什麼。
(轉二板)
我不免到外邊前去玩耍,
她要是做飯不問我我再揍她。
今日里我不到別處去耍,
找一找二寡婦去把牌摸,
耒至在二募婦大門以外,
問一聲二嫂子你可在家?
( 白))二嫂子在家嗎?
(內應)誰 呀
刁:(白)我是登雲他娘啊!
(內應)你耒干什麼
刁:我是登雲他娘,我來給你摸把小牌呀?
(內應)快來吧,三缺一正差你啦!(刁下)
李:(上唱四平)
李氏女在偏房淚如雨灑,
思想起俺娘家二老爹媽,
許多的好人家不給擇配,
將小奴送與了閆王之家。
每日里無過錯將我打罵,
干何是受盡了婆母家法?
在偏房一陣陣心如刀攪,
請晨飯還沒做去問我媽。
婆母娘不在家我不敢做飯,
我只得到四鄰前去找她。
(白)嬸母:我娘可在你家么?
(內)未來呀孩子!
(接唱四平)
我的娘她不在嬸母家下,
回身來再去找大娘的家。
(白)大娘,我娘可在你家嗎?
(內應)昨天才給俺打了架,那個老該死的沒耒呀!
李:(接唱四平)
大娘家嬸母家不見婆母,
我不免回家去將飯做下,
李氏女哭啼啼廚房來下,
只恐怕娘回耒又要打罵(下)
刁:(內白:倒霉的很哪!上唱二板)
剛才出去把牌摸,
銅錢輸了八吊八,
輸了錢沒有法,
回家去拷打賤人李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