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女大全 » 欣賞書法就像看美女
擴展閱讀
美女健身跳河視頻 2023-08-31 22:08:21
西方貴族美女照片真人 2023-08-31 22:08:15

欣賞書法就像看美女

發布時間: 2022-05-26 00:15:34

㈠ 如何欣賞行書中的美

一幅書法作品的好壞是從兩個大方面來看的:一是書法基本功。書法中內涵的基本功如何又是由以下兩點決定的:第一,看字體間架結構的基本功怎樣。寫毛筆字,一個字的間架結構寫不好,有可能直接影響到字意,從而影響到書法的審美價值。一個字的間架搭好,這個字的字體也就確定了。「真、草、隸、篆」,不同字體有不同的間架結構。每個書法家在字體上求變,首先是在前人書體的間架結構上求變。李斯在史籀大篆字體的間架結構上求變,創造了小篆字體的間架結構;程邈在前人書體的間架結構上求變,而成隸書。王羲之也是在前人書體的間架結構上求變,而大成楷書、行書、草書。他書寫的字體間架結構就非常美。後世的大多書法家都在他的間架結構上求變化,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一個用毛筆寫字的人,連字最基本的間架結構都寫不好,那他就成不了書法家。
「真、草、隸、篆」,每種字體都有自己的行筆的法則。行筆法則變了,字體也跟著有所變化,也許新的、更好的、具有審美性的字體就產生了。我們賞析一幅書法的好壞一定要從每一筆的起筆、行筆、收筆去看,看起筆是否有力,行筆用力是否均勻流暢,在寫點、橫、折、豎、勾、撇、捺、提等筆劃時,是否符合這種字體的行筆法則,這些行筆法則都是前輩大書法家千錘百煉出來的。每個大書法家在行筆都有不同,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其寫的每一筆劃都有功力,都有審美價值。書法
家在行筆上沒有功力、沒有審美價值的筆劃叫「敗筆」。所以書法家不可不以前人好的行筆法則為學習基礎,練好書法行筆中每一筆的基本功。有的毛筆字,從紙的正面看有字,從紙的背面看無字,說明寫字人行筆無力不能力透紙背。有的毛筆字,從紙的背後看筆劃斷續,說明寫字人行筆用力不均勻。如「大」字,從紙背後看,起筆處是點,收筆處是點,交叉處是點,整個字的背面是6個點,這就是行筆用力不均勻所致。明末清初的王鐸,被日本人稱為中國清朝草書「書聖」,他的書畫作品在拍賣市場中也有較高的價位,但他的書法行筆中有很多毛病,讓人覺得書法不夠精。明朝詹景鳳的字,寫得就很精到,敗筆很少。
二看內涵的語言。書法語言又包含以下5點:第1點,書法中是否有文學的內涵。好的書法作品不但每個字都體現著該字的字意,而且通篇都反映出文章的含意。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通篇文字不但映射出字體的美,而且還反映著文章的美,把文字的美和文章的美都內涵在書法作品中。蘇東坡的書法作品《赤壁賦》也是這樣。這些書法作品被稱為「文人字」。我們看一件書法作品時常評曰:「這是文人字」、「這是書家字」、「這是匠人字」。這是由於寫字人的文學水平不一樣,反映在字上,字中表現出的內涵不一樣、所產生的感受也不一樣。讀好的書法作品給人的思想以馳騁的餘地,讓人欣賞書法就像是在欣賞詩詞,因為書法本身就是思想的寫照。讀文徵明的書法作品就像讀田園詩,會勾起對田園的聯想。讀毛澤東、郭沬若的書法作品也都會給人以詩詞的聯想。第3點,書法作品中是否內涵音樂的韻律。好的書法作品中每個字的間架結構和字與字之間的結構都有音樂的韻律,你讀毛澤東的書法作品《沁園春·雪》就彷彿感到世界上最雄壯的交響樂在奏鳴。第4點,書法中是否內涵著畫的意境。「字畫本一體」,字乃抽象的畫,好的書法作品充分展示著畫的意境。第5點,書法中內涵的勢態。書法中內涵的勢態包括大氣還是小氣,是瀟灑、飄逸還是拘謹,是格調高雅還是低俗,是厚重還是輕浮等等。這些統統和書法家的品格有關,俗話說「字如其人」就是這個道理。毛澤東書法大氣磅礴,這是由大政治家的氣魄所決定的。王羲之的字瀟灑飄逸,顏真卿的字厚重,文徵明的字格調高雅。總之,書法作品所涵蓋的豐富語言,從某一角度來說,應是書法家人格的寫照。

行書是繼草書、楷書之後,出現的一種書體。相傳是後漢桓、靈帝時一位書法家劉德升所創,西晉時期的衛恆的《四體書勢》里講:「魏初有鍾(繇)、胡(昭)兩家,為行書法,具學於劉德升。」可惜劉德升沒有留下墨跡。

什麼叫行書呢?簡言之是在楷書的基礎加以小的變化,書寫起來很簡便的書體,故而與楷書相間流行開來。行書是介乎草書和楷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它不象草書那樣難寫難認,又不象楷書那樣嚴謹端莊。所以古人說它「非真非草」。它的特點是運用了一定草法,部分地簡化了楷書的筆畫,改變了楷書筆形,草化了楷書的結構。總之它比楷書流動、率意、瀟灑,又比草書易認好寫。

行書在漢末是伴隨著楷書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書體,在當時,沒有普遍地應用。直至晉朝王羲之的出現,才使之盛行起來。

上文講過,草書、楷書到了王羲之手中才形成最完美的藝術。行書也不例外,行書到王羲之手中,將它的實用性和藝術性最完美地結合起來。從而創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書藝術,成為書法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宗。將王羲之奉為「書聖」是當之無愧的。王羲之的行書,在他本人各體之中也應排在首位。

王羲之的行書從劉德升、鍾繇一脈傳來,並把行書推到了相當成熟的高度。但他留下的真跡不多,多是後人所摹。其行書帖有《姨母帖》、《快雪時晴帖》、《蘭亭序》、《聖教序》等。其中,《蘭亭序》為王羲之行書的最突出的代表,被歷代稱為天下行書第一。《蘭亭序》是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其好友謝安等12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舉行「祓禊」之會,飲酒賦詩,各抒情懷,匯為《禊帖》。王羲之滿懷激情,筆走龍蛇,為本詩集寫了序文,這就是光照千古的《蘭亭序》。此帖表現了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在用筆上有藏有露,側筆取勢。遒媚勁健,自然精妙。結體上變化多姿,匠心獨運,文中20多中「之」字,7個「不」字,雖重復出現,卻無雷同。章法上則疏密斜正,大小參差,斂放揖讓,承接呼應,均極為奇譎。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堪稱絕妙的比喻。可惜這件書林瑰寶,被唐太宗作為殉葬品,埋入昭陵,從此真跡永絕於世。

王獻之亦極擅行書,其行草代表作有《中秋帖》、《鴨頭九帖》、《新婦地黃湯帖》等。《中秋帖》是「三希之一」。《鴨頭九帖》也是王獻之行書墨跡中的佼佼者。其用筆灑脫流利,與其他帖相比,此帖風格明顯不同,極其雅逸,隨意中書寫,而神韻自得。《新婦地黃湯帖》及《廿九日帖》等也是王獻之行書中的上乘之作。用筆秀勁飄灑,靈動宜人。在王氏一門書翰中,還有一件彌足珍貴的墨跡,就是王珣的《後遠帖》。珣為羲之侄,其書法遒麗峭勁,瀟灑流暢,「東晉風流,宛然在眼」。清代乾隆帝極珍愛此帖,將其與羲之《快雪時晴帖》、獻之《中秋帖》同藏於養心殿書房,並稱此處為「三希堂」。所謂「三希」就是三件稀世珍寶。該帖是存世最早的行書著名墨跡真本,極是珍貴。其中羲之的《快雪時晴帖》被列為「三希之首」。

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尤喜行書,他酷愛王羲之的行書。由於唐太宗的提倡,更加穩定了行書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尤其是二王體系的行書,籠罩了整個唐代,成為一代風范。他本人也是行書的高手,他的代表作品《溫泉銘》,就是學習二王典範。此碑也是第一塊將行書運用到碑版上來的刻石。這在行書史上是一大飛躍;也為行書開辟了新的領域。盛唐時,出現了一位書法大家,他將二王行書又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他就是李北海。

李北海,名邕,字泰和,因任北海太守,人稱「李北海」。他在繼承二王同時,發揮自己的特點,創立了行楷一路,所謂的「行楷」就是指在楷書的筆畫中溶會行書的筆意,在行書的結構中又吸收了楷書成分。這種字雖早在李北海之先就有過試嘗,但到李北海筆下才真正成熟和統一。當時的李陽冰稱贊他為「書中仙手」。 李北海一生寫字甚勤,有人說他平生書碑有八百多塊,許多名碑都自書自刻。傳世作品有《麓山寺碑》、《雲麾將軍李秀碑》、《雲麾將軍李思訓碑》、《法華寺碑》、《東林寺碑》、《葉有道碑》等等。其中《麓山寺碑》最見風神。

㈡ 林志玲:畫畫是個好手,書法也是娟秀清新,筆下功夫怎樣

林志玲是一個才華與顏值於一身的絕代佳人,有別於其他美女,她的氣質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繪畫和書法。其實,我們從林志玲的繪畫作品中,可以看到她畫畫是一個好手。林志玲愛好繪畫,也是很小的時候便打下了基礎。如若不是進軍模特行業,或許畫壇會多一位氣質不俗的女畫家。不僅如此,林志玲的書法也是娟秀清新,筆下有功夫,看得出私底下里也是沒少用功。這樣一位才女,繪畫與書法究竟如何?



林志玲軟筆書法

結合林志玲的硬筆書法與軟筆書法來看,她的書法確實是筆下有功夫。林志玲作為書法界之外的業余書法愛好者,她的書法還是很有點個人特色。她是國際名模,時間比較緊張,能夠在業余時間里練習書法,本身就是一件比較稱道的事情。

礙於文章篇幅,小編不能將林志玲的繪畫與書法淋淋盡致的展現。通過小編的講解,我們可以看到林志玲不僅畫畫是個好手,而且書法也是娟秀清奇,筆下有功夫。這些都是內在的東西,也讓她的美有了無法言說的氣質,這種美是美歷久彌新。她的美如同一壇老酒,時間越久,越是有味道,這才是真正的「美人」,而不是通俗意義上所說的「美女」。

㈢ 書法鑒賞的要領有哪些

書法藝術最集中地體現了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因而書法欣賞的過程也就是具體把握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特點的過程。欣賞書法要把握書法美的幾個主要方面:

1.氣韻生動 中國傳統藝術尤其是書法藝術的最高的境界是氣韻生動,要達到氣韻生動的表現,就必須要"骨法用筆",也就是說要寫出有彈性、有力度的線條。原始社會先民們在陶器上刻劃的符號,已經具備了文字的雛形,線條也已經具備了書法的意味,天真樸拙。商周時代的甲骨文絕大多數都是以刀代筆刻畫出來的作品,線條以方直線為主,勁挺明快。青銅銘文是先做成泥范,然後以銅澆鑄而成,稱為金文。金文拓本書法線條遒勁樸厚,結體天真爛漫。先秦的書作雖然力能扛鼎,但都系工具刻畫而成,線條還缺乏生動的表現。秦漢以下毛筆作為書寫工具普遍被採用。毛筆是用狼毫等獸毛製成,具備 "尖、圓、齊、健"的特點,書寫得法,能產生剛健、遒婉、秀逸、凝重、流麗的非常生動的表現。而且書法作品多採用墨汁書寫,色澤鮮亮而又沉著,干濕濃淡的豐富變化又會產生生動的墨韻,使書法線條的表現更加傳神。所以如何用筆用墨就成為書法家終身追求把握的基本功和審美的關鍵。古代書法家總結出一整套用筆、用墨的原則和方法。比如執筆要以意念帶肩,肩帶肘,腕豎掌平,五指齊力,力注筆尖,這樣寫出的線條才能達到有力而不浮滑。書寫筆畫要藏頭護尾,逆入平出,中鋒用筆等等,這樣筆畫才能達到勻實遒勁而不妄生圭角,產生諸如"柴擔"、"蜂腰"、"鶴膝"等病筆。用墨要濃而不滯,清而不弱,水墨相滲,達到墨分五色的生動表現。總之好的書法作品都灌注了作者"精、氣、神",體現出氣韻生動的高超的藝術境界。

2.形和意的合一 漢字以象形和會意為造字的基礎,每個單獨的字都是古人創造的寫意的造型藝術作品。例如:"德"字金文里寫作" ",表示"道德、品德"的意思。分別由象形的"心"和"目"組在一起形成的會意字,從"目"上的直線表示視線,這個字以造型的方 式喻示了詞義,德不是外在於人的行為規范,而是心的道德自覺,由心靈的窗戶眼 睛里流露出來的正直的目光中可感受到的品質。這樣書法家在書寫這個字時,就會感受到寫意繪畫的美感享受,把這種繪畫感受造型和書法造型感受結合起來就是完整的形意結合的書法感受。

3.點線面的結構美 漢字是以點線來造型的,線與線之間所界定的就是面。點線面構成的書法結構美是書法形式美的重要方面。書法的結構美類似於建築美感。古代書論里談書法結體構字的文章很多。隋代和尚智果的《心成頌》,唐代歐陽珣的《結字三十六法》,明代李淳的《大字結構八十四法》等等,其中以歐陽珣的《結字三十六法》影響最大。他按楷書字型的類別特徵規定了書寫平正的合理的原則,如"避就"(避密就疏),"相讓"(合體字的相互搭配),"朝揖"(偏旁與主體的關系)等等。但是書法的結體原則規范不了書法的實踐,古代書法家在創作中,有法而又無法,展示了千姿百態的書法的結構美。

4.筆墨交融的線型美 書法是以線來造型的,而線本身抽象出來即具備了豐富的審美因素。線的提按頓挫,粗細徐疾,干濕濃淡,迂曲剛柔,體現了音樂的廣闊的表現領域,其節奏、旋律把人引進了如痴如醉的優美的意境。古人為了闡明筆劃線條的美感,用了很多生動形象的比喻,如東晉女書法家衛夫人和唐代書法家歐陽珣,曾這樣描述:"點"如"高山之墜石","一"如"千里之雲陣"," "如"萬歲之枯藤"," "如"陸斷犀象"," "如"崩浪雷奔"," "如"勁松倒石"," "如"勁駕筋節"," "如"長空之初月"。就是說書法家在寫字時應心存意象,這樣筆下才能出現表情豐富,筆墨生動的線條美來。

5.虛實相生的章法美 章法是指書法作品整體的謀篇布局的結構法。首先有大的形成程式化的章法框架。書法作品尤其是草書作品的章法一般為開頭加引手章組成的起手式,情感穩重充盈的前半程,筆墨自由馳騁、變化多端的後半程,然後是落款、鈐印組成的結尾。這種起、承、轉、合式的結構美,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學的一般法則--即太極圖式。太極圖就是首尾閉合的大的S線型。S線是充盈著生命韻律的曲線,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絕對的直線,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有曲線的表現形態,而一切最優美的事物都有S線型的表現形態。這樣,S線的線型表現就是章法的實地美,而線包圍的空白表現就是章法的虛地美。虛實相映、剛柔相濟,造成了書法章法的變化萬千、美不勝收的藝術效果。

6.詩書並茂的文采美 書法是書寫文字的藝術,雖然書法可以抽象地欣賞線條和結構美,但是對文字內容的把握,使我們的欣賞更為全面完整,大書法家都是具有高度詩文修養的文人學者,帶法作品也就是傑出的文學作品。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既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又是古代散文的經典作品,讀其字、賞其文真是美不勝收。

㈣ 見字如見人,被譽為書法女啟功,美女書法作家韓寧寧的作品如何

書法,是中國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過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特有的一種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

在中國有句俗話,是這么說的:「見字如見人。」雖然這句話沒有什麼科學依據,但老祖宗傳下來的話往往都是有著一定的道理。

書法作為中國傳統的藝術,流傳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在這歷史的長河中,許多的書法家們的字體都有其鮮明的獨特風格,例如顏真卿的筋骨、徽宗的犀利筆鋒、懷素的狂放還有王羲之的筆韻。

直至今日,啟功由於公正素雅,字體清秀有勁被大家最為喜愛,今天和大家要說的這位書法家,不僅一手書法寫的神似啟功,長相更是十分的優雅端莊。

她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韓寧寧。

韓寧寧還被很多朋友稱為最「接地氣」的一位書法家,她創作的作品往往都不會太過於繁瑣,因為她希望的作品是大家都可以看得懂,而不僅僅局限於圈內人欣賞的那種。

幾十年如一日的保持著一顆學徒的心,從不為了博眼球而改變自己堅持的正統書法,這樣的書法家值得我們尊敬!

㈤ 如何欣賞中國書法作品的「五美」

在如今的社會中,高價成交的畫多,高價成交的書法少。因畫比書法貴,創作畫比創作書法用的時間多,而產生「畫好畫比寫好字難」的看法。其實寫好字比畫好畫更難。君不見在中國歷史上出名的好書法家比出名的好畫家少得多嗎?雖然好畫家畫畫也像書法家寫字似地一筆一筆畫出,但每一筆都不一定有書法家寫字那樣要求嚴格。書法家在寫字時要求每一筆都要寫得很精到。一筆寫壞了整個字讓人看著很別扭,甚至通篇字都讓人看著很別扭;而畫家畫壞了一筆,卻往往看不出來,改一改說不定還可以出彩。古時很多書法家練字都很刻苦,用了大量的筆和墨,因而產生「筆冢」和「墨池」的故事。可見一個好的書法家從練習書法到掌握書法積累的時間,比一個好的畫家從學畫到畫好畫積累的時間不但不少,或許還長,只不過現場表達時,書法家用的時間比畫家用的時間少罷了。二三十歲就出名的畫家有,二三十歲出名的書法家誰見過?
書法中的「書」乃「寫」也,「法」為法規、法則、法度,「書法」乃寫字的法則。我們通常把按著一定書寫法則寫的有審美價值的字,稱為書法,精此道者為書法家。而不可把一般的毛筆字叫「書法」,把用毛筆字寫字的人都叫「書法家」。我們為什麼不管外國人寫的外文叫「書法」?那是因為字母一沒有審美價值的間架結構,二沒有審美價值的行筆法則,它只是代表語言的符號,而不是有審美價值、有經濟價值的藝術作品。中國文字就不同了,它是拼音字母的升華,它一方面有審美價值的間架結構,同時有審美價值的行筆法則,所以它不但是語言的載體,而且還能成為有審美價值和高經濟價值的藝術作品,書法是中國文字特有的財富。
「書畫同源」(這里的「書」是指「字」),也就是字畫原本為一體,人們常稱畫為「書畫」,就是因為畫中的每一筆都像寫字一樣,畫是被寫出來的。人們常稱書法作品為「字畫」,就是因為畫字是被抽象了的畫。字在形成一個表達思想語言的獨立學科後,隨著生活的需要,不斷被書法家規范化,使「字」變成了按一定書寫法則寫出的帶有審美價值的書法。流傳的書體主要有真、草、隸、篆;細分有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楷、行書、行草、草書、大草(或曰狂草)等。史籀有大篆,李斯創小篆,程邈成隸書,王羲之大成隸、楷、行、草、因他的書體在書法史上貢獻最大,最有實用價值,同時也最具審美價值,所以被後人稱為「書聖」。如今能見到的最早的書法作品真跡,當為西晉陸機的《平復貼》,王羲之的書法真跡,近代人誰也沒有見過,只見碑、貼、摹本傳世。在王羲之以後,中國書法發展史上出現了不少名家,像大熟知的「顏、柳、歐、褚」,「張旭、懷素」,「蘇、黃、米、蔡」,「趙孟頫\、鮮於樞」,「文徵明、詹景鳳、祝枝山、董其昌」等等。近現代最好的書法家當推毛澤東、郭沬若等。談及這些書法大家,我們自然會想到這樣一個問題:怎樣鑒賞一幅書法作品的好壞?
一幅書法作品的好壞是從兩個大方面來看的:一是書法基本功。書法中內涵的基本功如何又是由以下兩點決定的:第一,看字體間架結構的基本功怎樣。寫毛筆字,一個字的間架結構寫不好,有可能直接影響到字意,從而影響到書法的審美價值。一個字的間架搭好,這個字的字體也就確定了。「真、草、隸、篆」,不同字體有不同的間架結構。每個書法家在字體上求變,首先是在前人書體的間架結構上求變。李斯在史籀大篆字體的間架結構上求變,創造了小篆字體的間架結構;程邈在前人書體的間架結構上求變,而成隸書。王羲之也是在前人書體的間架結構上求變,而大成楷書、行書、草書。他書寫的字體間架結構就非常美。後世的大多書法家都在他的間架結構上求變化,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一個用毛筆寫字的人,連字最基本的間架結構都寫不好,那他就成不了書法家。
「真、草、隸、篆」,每種字體都有自己的行筆的法則。行筆法則變了,字體也跟著有所變化,也許新的、更好的、具有審美性的字體就產生了。我們賞析一幅書法的好壞一定要從每一筆的起筆、行筆、收筆去看,看起筆是否有力,行筆用力是否均勻流暢,在寫點、橫、折、豎、勾、撇、捺、提等筆劃時,是否符合這種字體的行筆法則,這些行筆法則都是前輩大書法家千錘百煉出來的。每個大書法家在行筆都有不同,但萬變不離其宗的是其寫的每一筆劃都有功力,都有審美價值。書法
家在行筆上沒有功力、沒有審美價值的筆劃叫「敗筆」。所以書法家不可不以前人好的行筆法則為學習基礎,練好書法行筆中每一筆的基本功。有的毛筆字,從紙的正面看有字,從紙的背面看無字,說明寫字人行筆無力不能力透紙背。有的毛筆字,從紙的背後看筆劃斷續,說明寫字人行筆用力不均勻。如「大」字,從紙背後看,起筆處是點,收筆處是點,交叉處是點,整個字的背面是6個點,這就是行筆用力不均勻所致。明末清初的王鐸,被日本人稱為中國清朝草書「書聖」,他的書畫作品在拍賣市場中也有較高的價位,但他的書法行筆中有很多毛病,讓人覺得書法不夠精。明朝詹景鳳的字,寫得就很精到,敗筆很少。
二看內涵的語言。書法語言又包含以下5點:第1點,書法中是否有文學的內涵。好的書法作品不但每個字都體現著該字的字意,而且通篇都反映出文章的含意。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蘭亭序》通篇文字不但映射出字體的美,而且還反映著文章的美,把文字的美和文章的美都內涵在書法作品中。蘇東坡的書法作品《赤壁賦》也是這樣。這些書法作品被稱為「文人字」。我們看一件書法作品時常評曰:「這是文人字」、「這是書家字」、「這是匠人字」。這是由於寫字人的文學水平不一樣,反映在字上,字中表現出的內涵不一樣、所產生的感受也不一樣。讀好的書法作品給人的思想以馳騁的餘地,讓人欣賞書法就像是在欣賞詩詞,因為書法本身就是思想的寫照。讀文徵明的書法作品就像讀田園詩,會勾起對田園的聯想。讀毛澤東、郭沬若的書法作品也都會給人以詩詞的聯想。第3點,書法作品中是否內涵音樂的韻律。好的書法作品中每個字的間架結構和字與字之間的結構都有音樂的韻律,你讀毛澤東的書法作品《沁園春·雪》就彷彿感到世界上最雄壯的交響樂在奏鳴。第4點,書法中是否內涵著畫的意境。「字畫本一體」,字乃抽象的畫,好的書法作品充分展示著畫的意境。第5點,書法中內涵的勢態。書法中內涵的勢態包括大氣還是小氣,是瀟灑、飄逸還是拘謹,是格調高雅還是低俗,是厚重還是輕浮等等。這些統統和書法家的品格有關,俗話說「字如其人」就是這個道理。毛澤東書法大氣磅礴,這是由大政治家的氣魄所決定的。王羲之的字瀟灑飄逸,顏真卿的字厚重,文徵明的字格調高雅。總之,書法作品所涵蓋的豐富語言,從某一角度來說,應是書法家人格的寫照。

㈥ 贊美書法的語句

一、杜甫《飲中八仙歌》

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聖傳,

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辨驚四筵。

五、竇冀《懷素上人草書歌》

狂僧揮瀚狂且逸,獨任天機摧格律。

龍虎漸因點畫生,雷霆卻避鋒芒疾。

魚箋絹素豈不貴,只嫌局促兒童戲。

粉壁長廊數十間,興來少豁胸襟氣。

長幼集,賢豪至,枕糟藉麴猶半醉。

忽然絕叫三五聲,滿紙縱橫千萬字。

㈦ 中國寫字最好看的女人,她的字,你見過嗎

縱觀史書,女性書法家寥寥數人,可以稱得上史上第一女書法家的,唯有書聖王羲之的書法老師,衛鑠衛夫人,她同時還是書聖的姨媽。

後世提起衛夫人,都會借用杜甫之言:「學書初學衛夫人,但恨無過王右軍。」筆者卻感嘆,衛夫人早逝於永和五年,若待到永和九年之時,衛夫人也在蘭亭雅集之上,若以其女子之身寫作,想必《蘭亭集序》不能獨美。

㈧ 如何欣賞書法作品

書法與國畫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作為一門藝術,書法有很高的欣賞價值。

欣賞書法作品一般先看其大的氣勢和神采如何;然後欣賞章法與結構;最後是分析基本筆畫。

用筆——是否輕重徐疾,提按頓挫,筆畫有沒有厚度、深度,能否呈現立體感、生動有力。加上用墨有枯濕濃淡的變化,更可增添一份氣韻。結構與章法——造型和構思好的書法作品,可以給人以平衡對稱中富有多樣的變化,新穎別致,不落俗套的美感。結構搭得好,使筆畫相互呼應,疏密勻稱,虛實相生,收放相應。章法美主要指對整篇作品的字與字、行與行、首與尾之間脈絡相連,節奏和諧所做的藝術處理,使作品表現出生動活潑、變化又統一的效果。

意境——是書寫者用筆、結構和章法技巧以及自身的學識才華、氣質性格的綜合反映。每個書法家都有自己的風格,作品所反映出的意境各別。如王羲之的書法和「撥雲睹日,芙蓉出水」;而顏真卿的書法卻如「項羽掛甲、樊噲排突」。欣賞一幅書法作品,若能進一步了解書家的生平、思想、所處時代等,就能更好地進入全面的欣賞境地。

㈨ 中國書法有什麼樣的魅力

一幅好的書法作品,懸掛在房間里,久看不厭,而且越看越有味道。其魅力何來?這恐怕難以用一個"美"字了得。
筆者認為其魅力來自三個方面:一是精神的魅力;二是書藝的魅力;三是造
化的魅力。

常言"書法通神",這個"神"當然不是六合之外並不存在的神仙,而是指
神氣,精神。古人雲:"字如其人","書為心畫"。當書家作書時,全神
灌注,將全部的精神、情感流瀉於筆端,使生動的思緒和感情凝固在作品中
,這作品就包含了生命力。思想越深刻,感情越豐富,其生命力就越強,生
命力越強的作品,就越具有攝人魂魄的力量。

書法是寄託精神、抒發感情的很好形式,人們把它形容為"無聲的音樂"、
"紙上的舞蹈"。世界著名畫家畢加索曾言:"如果我是一個中國人,那麼
我一定不是一個畫家,而是一個書法家,我要用筆來寫我的感情。"歷代
優秀法書,無不表現出其強烈的精神力量。

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表現了書家的雅逸與曠達,張旭的法書"古詩
四帖"則表現出作者的憂憤與狂放。豐富的精神和情感還需要完美的藝術形
式去表達。

這種完美的藝術形式是書家長年刻苦練習得來的。大家都知道,
學習書法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歷史上"墨池"、"筆冢"注的故事都說明掌
握書法技巧之不易。

學習書法不但要長年累月地臨習法書,還要在此基礎上有自己的創造。書法
的一點一畫都很講究。王羲之曾說:"倘一點失所,若美女之病一目,一畫
失節,如壯士之折一肱。"筆者聽說一書家為練習一個點,寫廢百紙,其
刻苦精神決不亞於達芬奇之畫蛋。也正因如此,爐火純青而又豐富多彩的
書法技巧才能具有感人的力量。

"書畫同源",書法和繪畫一樣,也要以造化為師,從大千世界中汲取營養。
著名書法家沈尹默曾說道:"我國文字是從象形的圖畫發展起來的,象形記事
的圖畫文字即取法於星雲、山川、草木、獸蹄、鳥跡各種形象而成的。

因此,字的造形雖然是在紙上,而它的神情意趣,卻與紙墨以外的自然環境
的一切動態有自然相契合的妙用。"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而得其神,懷素
望星雲風雨而生靈感。韓愈在敘述張旭作書時曾寫道:"觀於物,見山水崖谷
,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做霹靂,歌舞戰斗,天地
萬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

以上引證都說明,書法要師造化,反映自然,當然這種反映不是照像和繪畫,
而是去其形體而攝其神態,是對自然萬物的高度抽象化。

所以,書法對所反映的對象是只可意會而不可求索,也正因如此,決定了書
法獨特的審美意趣。正如孫過庭在"書譜"中說的:"或重若崩雲,或輕如
蟬翼;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纖纖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猶眾星之
列河漢。"這里也只能用"若"、"如"、"似"、"猶"等字來說明書法
折射自然的狀況。大

自然是美的,經過書法家的抽象和藝術加工,這種美得以曰升華。筆者認為書
法的美是一種深層次的美,帶有哲理的美和高度抽象的美。書法家以其高超
的書藝,外取萬物,內抒百慨,其作品表現出獨特的魅力,這也是中國書法
流傳千載而且已走向世界的原因所在吧!

[注]:"墨池",傳說漢朝書法家張芝,在池塘邊練字,經常用池水涮洗筆
硯,久之池水變黑,成為墨池。"筆冢",傳說隋朝書法家智永,刻苦練習
書法,把用壞的毛筆堆積起來,猶如一座隆起的墳頭。